第115章
作者:朱秀海    更新:2021-11-25 02:51
  因为这种原因,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看到军人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他在很多方面是很卑琐的,有一些东西甚至是比较卑劣的,但在面对着战争和死亡的时候,他们的心灵被一层层地净化,终于以自己的方式,摆脱了平凡,成为了真正的英雄,真正的军人。这样的描述,是有很强的说服力的。
  吴泰昌:
  从情感的好恶上我喜欢刘宗魁,但从文学的意义上,江涛这个形象更带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种人物在过去的作品中并不多。从文学作品描写的成功性上,我认为这个人物是军事文学画廊里增添的一个新的人物,比刘宗魁这个形象还要重要。
  雷抒雁:
  我觉得他写得比较聪明。他将人物比较着来写,比如写刘宗魁时每一次都关照着江涛。性格的关照,人物矛盾冲突的关照,这样你就觉得作品不是很平,有一种激情在里头。
  看这部作品,与看《白鹿原》感觉上有类似的地方,它以生活见长,以他对人物的熟透了的特色见长。这部书中的人物,每一个都熟悉到几乎让人怀疑带有作者自传性的烙印。只是靠采访写不到这种程度。有些作品我们读了也觉得它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但常常觉得外加的东西很多,从观念出发。这部书中人物的真实度就在于他人物性格的真实度和人物生存环境、范围的真实度。
  叶楠:
  《穿越死亡》是一部扎实的作品,它着力写了很多人物,形象很鲜明。从爱憎来说,我喜欢刘宗魁和上官峰这样的人物,但是其他人物虽然你可以不喜欢他,但他确实是一个人物。我喜欢刘宗魁和上官峰,因为他们毕竟是我们军队军官的脊梁。这些形象的可贵是因为他们不是剪纸,而是雕塑,是立体的。
  董之林:
  过去我们只讲战争的正义性,爱国主义,只讲一些道德化的模式,他却深挖了道德模式的下一层,人的基本生存欲望。比如江涛,他有虚荣心,有贵族感,就是说成为一个英雄的心理动机是复杂的。虚荣心会不会使人成为英雄?一种血统高贵的东西会不会使人成为英雄?如果完全按照道德化的标准来回答,当然是不行了。一个战役,一段历史的成败,不完全是一种道德化的演义。我并不是说我们可以不要道德感,我是想说这部小说好就好在它没有浅浅地停留在道德感上,它挖掘道德感下面更深刻的东西。
  死亡母题和英雄主题[手机电子书 www.qisuu.com]
  王强(中宣部文艺局文艺处干事):
  这是一部相当吸引人、相当有深度的作品。作者有滋有味地把我们引导到一个矛盾冲突非常激烈、很有悬念的战斗故事里面。说它相当有深度是因为它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这就是死亡母题。在当代小说中,死亡母题是许多作者关注、并且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共同的母题。从军事题材小说来说,过去许多作者挖掘到一定深度就止步了,因为它有相当的难度。这部小说没有在它面前止步,而是一直挖掘到战争状态下每一个军人内心深处的细腻活动。他这种挖掘并没有停止在战争恐惧上面,他超越了恐惧;他也没有停止在死亡上面,他穿越了死亡。我理解这部小说所以叫做《穿越死亡》,是因为它既是穿越死亡地带,穿越战场上插满小旗的雷区,同时也是作品中纷纷出场的人物在穿越、战胜自身的恐惧、犹疑和种种复杂的内心感情,成长为真正的军人。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这部作品拉平了英雄和普通人、普通军人心理上的差距。英雄人物不是乘着降落伞从天下掉下来的。作品的意义就在于他把作品中几乎所有出场人物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毛病、缺点、甚至委琐的内心都写出来了,而又不停留在这里,一层层地朝前推进,让他们从普通的凡人走向真正的军人和英。。总之它触及了很多以往我们没有触及到的问题,挖掘的深度是以往没有达到过的。
  朱向前:
  这部书直逼死亡这个主题。生与死是战争的重大主题,也是战争文学的基本主题。以前的战争文学作品,注意写的是英雄的后半截,怎么光芒四射,前面一截常常忽略掉。作者恰恰从前面开始,他的人物开始都是一个个平凡的人,第一次面临战争和死亡,都有一种生理的恐惧。对于这种恐惧的处理,他写得非常真实。他对人物的塑造又是按照人性的逻辑、性格的逻辑推进的,为每个人都找到了不同而又雄辩有力的行为动机和辩护理由,最终成了真正的英雄。这一点,对整个的战争文学是一个很大的推进。
  叶楠:
  军事文学的特点,它的脍炙人口和撼人心魄,是由军人的特质决定的,那就是不惜用生命去捍卫部落、民族、政治集团和国家,在生死线上闪烁出人性的光辉,或表现在战争艺术上的人的智慧或负面的品赋。《穿越死亡》正是这样的作品。但人性并不是黑白分明的,或者是性本善,或者是性本恶,可以说清楚的,它是极为复杂的,《穿越死亡》也表现了这个复杂。
  董之林:
  这是一部写英雄的书。书的每一个人物,可以说都是英雄。其中一些人从肉体上来说,并没有穿越死亡,但他死亡的意义却在于他已经超越了自己的命运。英雄的问题永远是先锋的,它的先锋性在于他是对人性非常深刻的矛盾的一种展现。一个平庸的人,他是不想成为英雄的,因为英雄要承担太多的命运的大跌大起,感情上的痛苦,英雄首先还有个牺牲的问题。作者今天继续探索英雄主题,实际上是对人的命题的进一步的关注,是这一根本命题的进一步突进。
  这部作品透出了一种人不向命运低头的东西,可能这也是军事文学特别需要的一种精神。大家都说到它与苏联文学的联系,但我更从这种每个人在生和死面前都不屈从于自己的命运,都去做顽强的最后一搏的精神中,觉得它非常像海明威。海明威说过,“人生来不是要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不能战胜他。”这部小说让我再次强烈感觉到了这样一种人超越现实、超越平庸和浅薄的精神力量。
  一部填补空白的战壕小说
  陆文虎(总政文化部文艺局副局长):
  读这部小说很愉快,不像我们出于工作需要读一些书,有时读得很痛苦。刚才大家对这部书评价非常高,我也同意。
  这部书的好处,是它在这些年的军事文学中有它独到的地方。第一它是一部很成功的战壕文学作品。新时期以来,我们的军事文学作品不少,战壕文学比较少,成功的也不多,大部头的没有,这部书在这一点上有填补空白的作用。
  刚才有同志谈到受苏联军事文学的影响,我也有同感。这部书读起来比较流畅,像苏联军事文学大家邦达列夫和西蒙诺夫的一些作品,不是哪个情节像,而是整个感觉像,它们在精神上是相通的。这是战壕文学的一个重大收获。
  第二这是一部战壕心理学的、带有某种科学性的著作。部队的文学作品与全国的文学作品比起来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的东西,比如说思辩性,作品中的哲理性,心理描写,都是很缺乏的。这部书里讲到死亡,如果只讲到死亡,那是一种物质性的、形而下的东西,讲到《穿越死亡》,就进到一种哲理的层次,有心理学的价值。
  袁厚春(总政文化部文艺局局长):
  我没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多一流的理论家、评论家、作家、诗人、编辑家,还有新闻界的巨子,这么整齐的阵容,出席秀海同志的作品讨论会。也没想到这个讨论会上大家谈的这么深入,充分肯定了这部小说的价值,在创作上各个方面的突破,甚至非常中肯的的修改意见,让我非常感动。作家的创作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上,要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没有外在的推动力,再上一个台阶是比较难的。这个外力就包括在座的评论家。在座的评论家都是我非常景仰的,你们的评价我百分之百地赞同。第一向海军表示祝贺,第二是希望一定要抓住不放。大家一致肯定这部小说,而且指出了精益求精的可能性,希望秀海继续努力,不要行百里而半九十。
  (录音整理稿,未经本人审定)
  ◆朱秀海论
  ——“知善、选择善、行善”的英雄模式
  朱秀海在军旅作家中是最不张扬的一个人,从七十年代末第一次发表作品来,几乎是十年磨一剑,《痴情》、《穿越死亡》、《波涛汹涌》、《音乐会》四部长篇贯穿了他二十多年的创作生涯,这四部长篇一部比一部长,一部比一部厚重,把他一些出色的中短篇掩盖住了,似乎朱秀海只会写长篇,而且永远不知道疲倦。朱秀海似乎只关心军人,在军旅作家纷纷拿起笔来,写出孕育自己故乡的那一片小盆地时,他依然不为所动,在新世纪伊始依然倔强地推出了长达70多万字的军旅小说《音乐会》。
  在苦难中攫取生活的诗意,在苦难中寻找被日常生活所遮蔽的生命的激情,这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够做到的。苦难属于大众,可是孜孜不倦咀嚼苦难的,只能是强者,他要有一颗坚硬的心,有一嘴坚硬的牙,才能够咀嚼出苦涩中的甜来。亚历山大"赫尔岑曾经说过,只有坚强的人才大笑,不过他的笑声常常近似眼泪。选择苦难,就是选择坚强。
  朱秀海创作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不回避选择的艰难,不回避选择的困惑。同时,在选择的过程中,他又始终高扬着理性主义的旗帜。彷徨是为了走向坚定,选择死亡是为了尊严地活着,波涛汹涌的最后是为了能够看到地平线上那刚刚挣脱出大海束缚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