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作者:朱秀海 更新:2021-11-25 02:51
他们谁也没说一句话,却已在心灵里交谈了千言万语:
“伙计,上吧!”
“没有退路了!”
“你带二排从右边上,我带一排从左边上!”
“今天咱们俩要一块儿报销在这儿了,倒也挺好!”
“咱们同他们还有一拼呢!他们别想占太多的便宜!”
“……”
两个人最后互相留给对方一个微笑。这一笑是诀别,也是鼓励,然后一左一右跃出藏身的石缝。姜伯玉全身贴紧山体表面,敏捷地翻过那道由高地上方延伸下来、将东北侧山坡和北侧山坡分割开的山棱线,到了高地东北侧山坡上,岑浩则向西跃进到高地北侧山坡下。两个人几乎同时向卧倒在自己身后洼地里的一排和二排挥出一个向上进攻的手势。
姜伯玉和岑浩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的不同寻常的友谊是少年时代结下的。
姜伯玉和岑浩的故乡同在皖北淮河流域一个名叫姜岑集的大村子。村里姜岑两大姓氏世代为仇,孩子们也长年结成对立的两大集团。姜伯玉和岑浩曾是这不共戴天的两群孩子的首领,他们都长得壮实,拳头上有力气,还各养着一条凶猛的大黑狗。
他们从光屁股时就开仗,直到五年级还互不理睬,谁也不跟谁说一句话。
这年盛夏的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烤炙着广袤的黄淮平原,一丝风也没有,耐不住酷热的姜伯玉和岑浩没有喊各自的同伴,各自到村西的河里去洗澡。那是一条宽约百米的小河,河上架着一座有八孔桥洞的旧砖桥。由于连年干旱,村里人不停地把河床往下挖,希望河里多储些水,以利灌溉,结果使桥洞越来越深,夏天涨水时期往往能没过大人的头顶。为了保护旧砖桥,村里人向下挖桥洞时在每座桥墩下都留了一块椭圆的桥基没有挖去,他们称它们为“桥爪子”。到了后来,这些“桥爪子”有了新的作用:他们可以给下到河里洗澡的男人和女人提供一个立足之地。
河里有水的时候少,干涸的时候多,因此村里孩子们的水性都很差。岑浩家住在河边,还能勉强来几个“狗刨”,姜伯玉连“狗刨”也不大会。
但那个溽热蒸人的中午他们都没能抵挡住清澈的河水的诱惑。根据争斗划定的势力范围,姜伯玉到了河的西岸,岑浩到了河的东岸。
下水前一瞬间他们互相发现了对方,长时期在心中形成的争斗的习惯与热情马上又主宰了他们。两个人不去洗澡,反而玩起了一种叫做“抢占桥爪子”的危险游戏:浸在水中的“桥爪子”有七座,往常的惯例是,他们中无论哪一方先“抢占”了河道中央那座“桥爪子”,就算是让对方吃了“瘪”。
往日因为河水较浅,不会游泳的他们“抢占桥爪子”的方式很简单:先在前一个“桥爪子”上站稳,然后奋力朝桥洞另一侧“桥爪子”扑过去,利用水的浮力和身体运动的惯性使自己到达后,立即抓住桥墩上的砖缝,站稳了再向下一个“桥爪子”做新的一扑。今天却有些不同,河水因连日大雨悄悄涨高了,到了他们的肩头。姜伯玉下到水里先就有点悚,但看到对手没有“露怯”,便顾不上害怕了;同样,河对面的岑浩也被他的“英勇”鼓舞着,毫不犹豫地扑向眼前的河水。
最初他们都很顺利,几乎同时平安到达了自己一方的第三个“桥爪子”,不过此刻姜伯玉心中原有的一点恐惧已被放大了,最后一扑竟没能完全站稳,慌慌地喝了一口水。将身体稳住后再朝前看,发现岑浩就要向最后一个“桥爪子”扑过去,心里一急。身体不由自主地朝前方倾倒,四肢没有使上劲儿,人一下子落到两个桥墩间的深水里。他即刻呛了一口水,手脚绝望地挣扎起来。
刚刚抢占了最后一个“桥爪子”的岑浩恰好看到了姜伯玉落水的情景。他害怕起来,意识到四周一个人也没有,那一声惊恐的“救命”的呼喊就没有从口中发出。一闪念间他已认定自己的宿敌要死了,可是姜伯玉却又奋力把脑袋挣扎出了水面,用濒死的目光朝他望了一眼。岑浩心中一动,连自己“水性”不好也忘了,身子向前一倾就下了水,要去拉姜伯玉一把。他的脖子随即被姜伯玉搂住了。岑浩沉下去,喝了一口水,猛地想到自己今天也要死了。他努力一挣扎,脑袋冒出水面,冲姜伯玉喊出了一句话:
“快松开我!”
也许多年形成的敌对意识还在起作用,喊出这句话时岑浩想到的是:姜伯玉不会放开他。但对方却听懂了他的话,把两只手从他的脖子上松开。岑浩一个“狗刨”到了姜伯玉站立过的“桥爪子”上,一只手扣住砖缝,回头向水里伸过另一只手,向姜伯玉喊:
“快抓住我的手!”
结果不是姜伯玉抓住了他的手,而是他的手在水中找到了姜伯玉的手,用力将后者拉到了自己身边。姜伯玉在“桥爪子”上站稳后,好大一会儿都在紧张地喘气,用呆滞的恐怖的眼神望着流速迟缓的河水。
终于缓过气来,两个大难不死的冤家对头相互尴尬地笑了一笑。
后来岑浩一直把姜伯玉“护送”到河的西岸:每过一个桥洞,岑浩都先浮过去,在“桥爪子”上站稳,再回头将一只手伸向水中,等姜伯玉朝水里一扑,马上抓住他的手将他拉过来。
两个人在河边分手时仍没好意思说话,姜伯玉只是感激地望了岑浩一眼,就低下头匆匆跑走了。
整个暑假期间他们没有再见面。暑假结束后第一天去上学,岑浩发觉姜伯玉正在村外路口上等他。姜伯玉从书包里拿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铁皮文具盒,将其中一个送给岑浩。岑浩犹豫了一下便接受了,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姜伯玉一家是1960年从县城返乡的,他父亲仍在县银行上班,家境比岑浩宽裕,要是过去姜伯玉拿一个这样的文具盒送给他,他准会认为是对自己的羞辱!
于是两个人都笑了。
从这一天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孩子们中间发生的友谊时常是成人无法理解的:姜伯玉落水的一刹那曾认定岑浩不会救他,这回他死定了,但他想错了,正是岑浩不顾生死救了他,于是他内心里就一下对后者萌生了深切的感激——过去他对不起岑浩,现在岑浩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今生今世他也要做一件同样的事情报答岑浩;岑浩记住的则是自己落水后被姜伯玉搂住脖子那一瞬间的恐怖,如果姜伯玉不松开自己,他也一准被淹死了,可姜伯玉还是听他的话松了手,虽然明知自己会被淹死,这样事情在他心里就有了另一番解释——不是他救了姜伯玉,而是他们俩互相救了对方。从他个人的角度讲,还是姜伯玉救了他,不知不觉也对后者生出了一种深深的感激。而且,由于发生了这件事,还让他们朦朦胧胧地觉得,彼此生命间已经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了,他们互相需要,谁也不能离开谁!
从这一年起到高小毕业,上初中和高中,最后是当兵,他们都在一起。在部队他们分开了,姜伯玉到了团直特务连,岑浩去了二营六连,但两个人在长久的亲密无间的岁月里建立起的某种心灵感应并没有受到损害,只要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隔十几里山路,那个人也马上会不愉快起来,星期天保准要请假去看望。姜伯玉和岑浩到部队后发展都很顺利,第一年入党,第二年一前一后当了班长,第三年秋天又被同一纸命令提起来当了排长。这中间姜伯玉还成了小有名气的特等射手,时常随军射击队去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姜伯玉对留在部队当军官并不热心,他全家已迁回县城,父亲当了银行行长,复员回去跑不掉一份合适的工作,但岑浩不离开部队,他就不能下决心走。从十一岁那年起他就决心做一件事报答岑浩,先是想有朝一日也跳到河里救一回自己的朋友,为此还专门去水库找人教会了自己游泳;后来当了兵,便想着等复员后让父亲在县城为岑浩安排一份工作,不再回农村,岑浩提干又使他的打算落了空。岑浩愿意当军官他也不能拒绝排长的任命:他们俩不是一对不能分离的朋友吗?何况他报答岑浩的夙愿还没有实现!
姜伯玉就这样在部队留下来了。二十三岁那年,他同县城一位局长的千金“门当户对”地结了婚,比他小两个月的岑浩的爱情之船却因家境的贫困加上有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娘“搁了浅”。姜伯玉得知一位女乡邮员来信与岑浩“断交”的当天晚上便请假回了家,不几天就带来了自己刚从省医学院毕业的大妹姜萍与岑浩“见面”,并撺掇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结了婚。
这样他们就不仅是朋友而且是郎舅了;新添的一层关系使他们感情上更加亲近,却又脱去了少年时期的稚气,完全变成了男子汉之间的忠诚、心心相印和责任意识。姜伯玉模糊觉得自十多年前那个夏日的中午以来,自己到底还是报答了岑浩一回,同时却又感到自己已在道义上扮演了某种大妹终身幸福的担保人的角色,他只有在人生旅途中处处关心和照顾好岑浩,才能对得起大妹;婚姻给岑浩带来的最大喜悦是姜萍用针灸治好了自己母亲多年的半身不遂,让老人重新站立起来。岑浩是个孝子,他感激妻子,更感激把姜萍引进家门的姜伯玉。于是不管是为了对得起妻子还是哪怕出于报恩的心理,他都可以为姜伯玉赴汤蹈火。
部队接到作战命令前的半年里,军区射击队曾多次来函商调姜伯玉。团里当然珍惜人才,可考虑到他的专业特长和日后的发展,也没表示绝对不放的意思,是姜伯玉自己含含糊糊地把事情搁在那儿了,原因是他已从军区作战部的朋友那儿听到了部队要去打仗的消息。
“伙计,上吧!”
“没有退路了!”
“你带二排从右边上,我带一排从左边上!”
“今天咱们俩要一块儿报销在这儿了,倒也挺好!”
“咱们同他们还有一拼呢!他们别想占太多的便宜!”
“……”
两个人最后互相留给对方一个微笑。这一笑是诀别,也是鼓励,然后一左一右跃出藏身的石缝。姜伯玉全身贴紧山体表面,敏捷地翻过那道由高地上方延伸下来、将东北侧山坡和北侧山坡分割开的山棱线,到了高地东北侧山坡上,岑浩则向西跃进到高地北侧山坡下。两个人几乎同时向卧倒在自己身后洼地里的一排和二排挥出一个向上进攻的手势。
姜伯玉和岑浩是一对好朋友。他们的不同寻常的友谊是少年时代结下的。
姜伯玉和岑浩的故乡同在皖北淮河流域一个名叫姜岑集的大村子。村里姜岑两大姓氏世代为仇,孩子们也长年结成对立的两大集团。姜伯玉和岑浩曾是这不共戴天的两群孩子的首领,他们都长得壮实,拳头上有力气,还各养着一条凶猛的大黑狗。
他们从光屁股时就开仗,直到五年级还互不理睬,谁也不跟谁说一句话。
这年盛夏的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地烤炙着广袤的黄淮平原,一丝风也没有,耐不住酷热的姜伯玉和岑浩没有喊各自的同伴,各自到村西的河里去洗澡。那是一条宽约百米的小河,河上架着一座有八孔桥洞的旧砖桥。由于连年干旱,村里人不停地把河床往下挖,希望河里多储些水,以利灌溉,结果使桥洞越来越深,夏天涨水时期往往能没过大人的头顶。为了保护旧砖桥,村里人向下挖桥洞时在每座桥墩下都留了一块椭圆的桥基没有挖去,他们称它们为“桥爪子”。到了后来,这些“桥爪子”有了新的作用:他们可以给下到河里洗澡的男人和女人提供一个立足之地。
河里有水的时候少,干涸的时候多,因此村里孩子们的水性都很差。岑浩家住在河边,还能勉强来几个“狗刨”,姜伯玉连“狗刨”也不大会。
但那个溽热蒸人的中午他们都没能抵挡住清澈的河水的诱惑。根据争斗划定的势力范围,姜伯玉到了河的西岸,岑浩到了河的东岸。
下水前一瞬间他们互相发现了对方,长时期在心中形成的争斗的习惯与热情马上又主宰了他们。两个人不去洗澡,反而玩起了一种叫做“抢占桥爪子”的危险游戏:浸在水中的“桥爪子”有七座,往常的惯例是,他们中无论哪一方先“抢占”了河道中央那座“桥爪子”,就算是让对方吃了“瘪”。
往日因为河水较浅,不会游泳的他们“抢占桥爪子”的方式很简单:先在前一个“桥爪子”上站稳,然后奋力朝桥洞另一侧“桥爪子”扑过去,利用水的浮力和身体运动的惯性使自己到达后,立即抓住桥墩上的砖缝,站稳了再向下一个“桥爪子”做新的一扑。今天却有些不同,河水因连日大雨悄悄涨高了,到了他们的肩头。姜伯玉下到水里先就有点悚,但看到对手没有“露怯”,便顾不上害怕了;同样,河对面的岑浩也被他的“英勇”鼓舞着,毫不犹豫地扑向眼前的河水。
最初他们都很顺利,几乎同时平安到达了自己一方的第三个“桥爪子”,不过此刻姜伯玉心中原有的一点恐惧已被放大了,最后一扑竟没能完全站稳,慌慌地喝了一口水。将身体稳住后再朝前看,发现岑浩就要向最后一个“桥爪子”扑过去,心里一急。身体不由自主地朝前方倾倒,四肢没有使上劲儿,人一下子落到两个桥墩间的深水里。他即刻呛了一口水,手脚绝望地挣扎起来。
刚刚抢占了最后一个“桥爪子”的岑浩恰好看到了姜伯玉落水的情景。他害怕起来,意识到四周一个人也没有,那一声惊恐的“救命”的呼喊就没有从口中发出。一闪念间他已认定自己的宿敌要死了,可是姜伯玉却又奋力把脑袋挣扎出了水面,用濒死的目光朝他望了一眼。岑浩心中一动,连自己“水性”不好也忘了,身子向前一倾就下了水,要去拉姜伯玉一把。他的脖子随即被姜伯玉搂住了。岑浩沉下去,喝了一口水,猛地想到自己今天也要死了。他努力一挣扎,脑袋冒出水面,冲姜伯玉喊出了一句话:
“快松开我!”
也许多年形成的敌对意识还在起作用,喊出这句话时岑浩想到的是:姜伯玉不会放开他。但对方却听懂了他的话,把两只手从他的脖子上松开。岑浩一个“狗刨”到了姜伯玉站立过的“桥爪子”上,一只手扣住砖缝,回头向水里伸过另一只手,向姜伯玉喊:
“快抓住我的手!”
结果不是姜伯玉抓住了他的手,而是他的手在水中找到了姜伯玉的手,用力将后者拉到了自己身边。姜伯玉在“桥爪子”上站稳后,好大一会儿都在紧张地喘气,用呆滞的恐怖的眼神望着流速迟缓的河水。
终于缓过气来,两个大难不死的冤家对头相互尴尬地笑了一笑。
后来岑浩一直把姜伯玉“护送”到河的西岸:每过一个桥洞,岑浩都先浮过去,在“桥爪子”上站稳,再回头将一只手伸向水中,等姜伯玉朝水里一扑,马上抓住他的手将他拉过来。
两个人在河边分手时仍没好意思说话,姜伯玉只是感激地望了岑浩一眼,就低下头匆匆跑走了。
整个暑假期间他们没有再见面。暑假结束后第一天去上学,岑浩发觉姜伯玉正在村外路口上等他。姜伯玉从书包里拿出两个一模一样的铁皮文具盒,将其中一个送给岑浩。岑浩犹豫了一下便接受了,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姜伯玉一家是1960年从县城返乡的,他父亲仍在县银行上班,家境比岑浩宽裕,要是过去姜伯玉拿一个这样的文具盒送给他,他准会认为是对自己的羞辱!
于是两个人都笑了。
从这一天他们成了最好的朋友。
孩子们中间发生的友谊时常是成人无法理解的:姜伯玉落水的一刹那曾认定岑浩不会救他,这回他死定了,但他想错了,正是岑浩不顾生死救了他,于是他内心里就一下对后者萌生了深切的感激——过去他对不起岑浩,现在岑浩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今生今世他也要做一件同样的事情报答岑浩;岑浩记住的则是自己落水后被姜伯玉搂住脖子那一瞬间的恐怖,如果姜伯玉不松开自己,他也一准被淹死了,可姜伯玉还是听他的话松了手,虽然明知自己会被淹死,这样事情在他心里就有了另一番解释——不是他救了姜伯玉,而是他们俩互相救了对方。从他个人的角度讲,还是姜伯玉救了他,不知不觉也对后者生出了一种深深的感激。而且,由于发生了这件事,还让他们朦朦胧胧地觉得,彼此生命间已经存在着某种神秘的联系了,他们互相需要,谁也不能离开谁!
从这一年起到高小毕业,上初中和高中,最后是当兵,他们都在一起。在部队他们分开了,姜伯玉到了团直特务连,岑浩去了二营六连,但两个人在长久的亲密无间的岁月里建立起的某种心灵感应并没有受到损害,只要一个人遇到不顺心的事,隔十几里山路,那个人也马上会不愉快起来,星期天保准要请假去看望。姜伯玉和岑浩到部队后发展都很顺利,第一年入党,第二年一前一后当了班长,第三年秋天又被同一纸命令提起来当了排长。这中间姜伯玉还成了小有名气的特等射手,时常随军射击队去全国各地参加比赛。姜伯玉对留在部队当军官并不热心,他全家已迁回县城,父亲当了银行行长,复员回去跑不掉一份合适的工作,但岑浩不离开部队,他就不能下决心走。从十一岁那年起他就决心做一件事报答岑浩,先是想有朝一日也跳到河里救一回自己的朋友,为此还专门去水库找人教会了自己游泳;后来当了兵,便想着等复员后让父亲在县城为岑浩安排一份工作,不再回农村,岑浩提干又使他的打算落了空。岑浩愿意当军官他也不能拒绝排长的任命:他们俩不是一对不能分离的朋友吗?何况他报答岑浩的夙愿还没有实现!
姜伯玉就这样在部队留下来了。二十三岁那年,他同县城一位局长的千金“门当户对”地结了婚,比他小两个月的岑浩的爱情之船却因家境的贫困加上有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娘“搁了浅”。姜伯玉得知一位女乡邮员来信与岑浩“断交”的当天晚上便请假回了家,不几天就带来了自己刚从省医学院毕业的大妹姜萍与岑浩“见面”,并撺掇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结了婚。
这样他们就不仅是朋友而且是郎舅了;新添的一层关系使他们感情上更加亲近,却又脱去了少年时期的稚气,完全变成了男子汉之间的忠诚、心心相印和责任意识。姜伯玉模糊觉得自十多年前那个夏日的中午以来,自己到底还是报答了岑浩一回,同时却又感到自己已在道义上扮演了某种大妹终身幸福的担保人的角色,他只有在人生旅途中处处关心和照顾好岑浩,才能对得起大妹;婚姻给岑浩带来的最大喜悦是姜萍用针灸治好了自己母亲多年的半身不遂,让老人重新站立起来。岑浩是个孝子,他感激妻子,更感激把姜萍引进家门的姜伯玉。于是不管是为了对得起妻子还是哪怕出于报恩的心理,他都可以为姜伯玉赴汤蹈火。
部队接到作战命令前的半年里,军区射击队曾多次来函商调姜伯玉。团里当然珍惜人才,可考虑到他的专业特长和日后的发展,也没表示绝对不放的意思,是姜伯玉自己含含糊糊地把事情搁在那儿了,原因是他已从军区作战部的朋友那儿听到了部队要去打仗的消息。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