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作者:月之暗面 更新:2021-11-25 01:22
"快看看大汗怎样啦!"
博儿术率先反应了过来,在他的提醒下,众人连忙赶过去,纷纷跳下马来,将大汗搀扶起来。再看那银灰马,一动不动地躺在原地,早已断了气。被众人救回营地后,大家连忙请来了耶律楚材和长春真人,两人仔细检查了成吉思汗的身体,发现除了有部分轻微撞伤之外,并无大碍。这多亏了松软的草地保护了大汗的身体。
"最近,有太多人死去了,是不是长生天因此在责怪我呢?"
成吉思汗的声音很清楚,脸色也没什么异常之处,只是眉宇间现出了淡淡的愁思。
"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唯一的。陛下年事已高,不宜再骑马奔波了。此次遇险而不为野兽所伤,实乃苍天在保佑您。但是这种保佑不会每次都降临下来的,所以还是自身善保为最上策。"
"我明白了。"成吉思汗回答道,"真人所言确是金玉,可是我们蒙古人自幼在马背上渡过,不骑马的人还配称蒙古人吗?现在,我的部下们已经开始接受异族的生活方式,渐渐忘记了本民族的传统,如果我再带头违背传统,以后还怎样管束他人呢?因此,请原谅我无法接受您的建议。(3)"
"唉——"真人轻轻叹息了一声,又道,"既然如此,山人也就不再多言了。另外还有一事,希望得到陛下的恩准。"
"真人但有所需,请直说。无不遵命。"
"山人离开中原来见陛下,掐指算来也有五载光荫了。我的弟子还在道观之中盼我返回,因此想对陛下提出辞行,请恩准。"
"真人要离开我了吗?这……"
"山人蒙陛下垂青,宠召在侧,礼遇有嘉,实是五内感铭。不过,千里搭长棚,世间终无不散之宴席。何况,山人之言,已对陛下说尽,再留也无甚益处。且年过七旬,来日无多,但求能死在中原故土,心意足以。"
"好吧,既然如此,我就不敢强留真人了。今当离别,真人不知是否还有话教我?"
"山人并无它言,惟盼陛下能于日后征战之际想起山人,不杀良善,不毁田园,则山人也就不枉这一番万里西行之劳苦了。"
"好的,真人的话我记下了,决不忘怀。"成吉思汗郑重地点头道。
这位智慧如海,心地慈悲的老人知道不可能劝阻成吉思汗停止征战,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也正因此一言,终于使成吉思汗于翌年发布了止杀令,救下了千千万万的无辜生灵。
当成吉思汗从堕马之伤中彻底恢复了健康后,真人就带领弟子们启程了。他于四月八日离开了撒麻儿罕。临行前,成吉思汗为他送行,询问他在中原有多少弟子,真人回答说很多。于是成吉思汗从怀中取出一道事先命人拟好的圣旨交付于真人。真人看到,那上面用蒙古文字和汉文书写着蠲免所有修道人赋税的命令,下面还加盖有鲜红的大印。
"这道命令对所有归属我统治的人都有效,谁敢去找您和弟子们的麻烦,就用它来行使制裁之权。"
"多谢陛下。"
真人用枯柴般的手指紧握住诏书,感觉自己握住了许多人的生命。
成吉思汗派了两名将领率一队士兵护送真人返回中原(4)。他们一路向东北方向走,渡过垂河与伊犁河,经阿力麻里后进入风力强劲的准葛尔沙漠。这里的沙丘总是被风所驱动,不停变幻着位置。当地居民都说这是神在通过风来行使他的意旨。此后,他们就走上了来时曾经走过的旧路,再次从南向北穿过天山、阿勒坛山和杭爱山的各个山口,横越大戈壁后沿翁金河南下,绕过敌对的唐兀惕人领地,取道友好的汪古惕部重返中原。
此后不久,真人在七十八岁的高龄上去世了。那一年正是纪元1227年,所有蒙古人都记忆犹新的一年……——
(1)远征印度之事,各类史书说法不一。《秘史》(第257、264节)、《亲征录》以及《元史》均称此次远征是由八剌完成的;《拉施特书》则称是由朵儿伯多黑申与八剌共同完成的;唯《志费尼书》独称朵儿伯多黑申。鉴于《拉施特书》有兼采东西方史家之见闻的长处,故而本书从其说。
(2)一说为成吉思汗猎熊时落马,熊近在咫尺,未敢扑击。
(3)《长春真人西游记》上记载,当时丘处机劝说道:"天道好生。今圣寿已高,宜少出猎。堕马,天戒也。豬不敢前,天护之也。"成吉思汗答道:"朕已深省,神仙所劝良是。然我蒙古人骑射少所习,未能遽已。"谏者言简意赅,用词巧妙,令人难以拒绝。答者引以传统,理据充足,却又不伤人心。双方对答得体,都表现出高超的智慧与语言艺术。
(4)《长春真人西游记》云:上(成吉思汗)问通事阿里鲜曰:"汉地神仙弟子多少?"对曰:"甚众。神仙来时,德兴府龙阳观中尝见官司催督差发。"上谓曰:"应于门下悉令蠲免。"乃赐圣旨文字一通,且加御宝。因命阿里鲜为宣差,蒙古带喝剌八海副之,护师东行。第四篇 愤怒的烈风 第一百章 最后的出征
长春真人离开后不久,成吉思汗决定不再等候术赤,他率领大军一路游牧射猎着返回蒙古故土。由于术赤多次贡献了大量的野物,因此旅途之上无论行至何处,都不会有缺少猎物的现象发生。成吉思汗虽然不能完全听从长春真人的劝说,但狩猎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许多。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看到猎物就不免想起抗命的术赤,进而意兴索然之故。
一旦减少了狩猎时间,空闲就多了起来。成吉思汗就陷入了独自思考的空间之中。在失去忽阑之后,成吉思汗又想起了结发妻子孛儿帖。自从有了忽阑,自己就始终冷淡着她,虽然对方也另生求欢之道,但是毕竟自己是先有过错的一方。现在双方都已年过六旬,是该和解的时候了。正在此时,幼弟帖木格派来了一位信使,说了如下之言:
“苍鹰已经将自己的巢穴建立于大树之巅。但是鹰如果长久淹留于远方,难保卑贱的麻雀不会趁机占据巢穴,毁坏鹰的后代。”
成吉思汗知道,幼弟也在劝自己返回蒙古,因为那边的局势如今较为严峻了。在中原,自从木华黎死后,金国人又一次燃起了重夺黄河以北土地的野望;在辽东,曾经做为金国武将的名叫完颜万奴的人改姓浦鲜,据地称王,窥伺着蒙古;还有曾经拒绝出兵共伐花剌子模的唐兀惕……一旦想到这个用傲慢的口吻拒绝自己的国家,成吉思汗就会怒火中烧。他觉得,这次回去后必须用最残酷的手段彻底消灭这个国家,让所有敢于反对自己的敌人都心惊胆战,不敢再对蒙古有任何觊觎。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安全的天空。
在回复使者的同时,成吉思汗忽然心中一动,又嘱咐他代为探究孛儿帖可贺敦对于自己长久不归是否生出了不满。使者领命后,迅速沿着驿道飞驰,一刻不敢耽误地回到了位于土兀剌河畔的大斡儿朵,将成吉思汗的委婉探究悉数告知了孛儿帖。
此时的孛儿帖已经厌倦了那个除了脸蛋漂亮之外再无其他本事的乐师,给了他一笔钱后打发他离开。现在,听到成吉思汗的口信,她立刻明白了夫君的意图,于是另派了一名信使还有成吉思汗的两个孙儿忽必烈与旭烈兀去迎接远来的祖父与父亲——他们是拖雷的儿子,也是孙儿一辈中最为成吉思汗所喜爱的两人。当时忽必烈十一岁,旭烈兀九岁。
他们在叶密立河边与成吉思汗的大军会面了。使者复述了孛儿帖的言词:
“在那芦岸青翠的湖山,野鸭和天鹅多不胜数,湖泊的主人可以随意捕猎;如今天下已归于一统,年轻美貌的女子与妇人同样多不胜数,作为主子的您自然有权自由挑选,如果看上了谁就请自便吧,另纳新妇和给未被驯服的骏马备鞍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孛儿帖还是如此聪明绝顶,善解人意啊!”
成吉思汗在心中由衷感叹道。关于妻子已经遣返那位情夫的事情,他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有所了解,因此心中愈发欣慰。这时,忽必烈与旭烈兀张着小手跑上前来,呼唤着“爷爷”,扑入成吉思汗张开的怀中。
“我的孙儿都长大啦!来,和爷爷去猎场,让爷爷看看新一代苍狼的本领!”
牵着两个兴高采烈的孩儿的手,成吉思汗大步走向战马。他那双绿萦萦的猫眼闪烁着冷峻的光芒,花白胡须下的嘴唇紧紧抿着,如同两扇不可开启的大门。他并不怕自己的严肃会吓到两个孩子,因为在他看来,苍狼的后裔就是要时刻保持着紧张严肃的心,不应无节制的享乐。
在猎场上,成吉思汗再度焕发了青春的风采,以百发百中之势猎取了大量的野物。而两个孩子也各自有所斩获。忽必烈射中了一只野兔,旭烈兀则更加了不起,射中了一只大鹿。
成吉思汗大喜,亲自将那兔子和鹿的肉和油脂涂在他的这两个孙子的中指上。儿童初次获猎,应以猎物的肉和油脂涂儿童的中指,表示认可和祝福,这是蒙古的风俗。
此后,成吉思汗将两个孩子带在身边,一路东归,于纪元1225年春天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蒙古大草原。从回归的当日起,蒙古草原上再次掀起了盛宴的高潮,那些随成吉思汗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开怀畅饮,通宵达旦的谈笑嬉戏,使得这片自西征起就显得沉寂的草原又一次化作沸腾的海洋。包括成吉思汗本人都露出了难道一见的笑容。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落在位于察合台上首的那张空位时,笑意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抹去般消失无踪。
“术赤,难道你真的要自绝于蒙古,自绝于长生天吗?”
博儿术率先反应了过来,在他的提醒下,众人连忙赶过去,纷纷跳下马来,将大汗搀扶起来。再看那银灰马,一动不动地躺在原地,早已断了气。被众人救回营地后,大家连忙请来了耶律楚材和长春真人,两人仔细检查了成吉思汗的身体,发现除了有部分轻微撞伤之外,并无大碍。这多亏了松软的草地保护了大汗的身体。
"最近,有太多人死去了,是不是长生天因此在责怪我呢?"
成吉思汗的声音很清楚,脸色也没什么异常之处,只是眉宇间现出了淡淡的愁思。
"每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生命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唯一的。陛下年事已高,不宜再骑马奔波了。此次遇险而不为野兽所伤,实乃苍天在保佑您。但是这种保佑不会每次都降临下来的,所以还是自身善保为最上策。"
"我明白了。"成吉思汗回答道,"真人所言确是金玉,可是我们蒙古人自幼在马背上渡过,不骑马的人还配称蒙古人吗?现在,我的部下们已经开始接受异族的生活方式,渐渐忘记了本民族的传统,如果我再带头违背传统,以后还怎样管束他人呢?因此,请原谅我无法接受您的建议。(3)"
"唉——"真人轻轻叹息了一声,又道,"既然如此,山人也就不再多言了。另外还有一事,希望得到陛下的恩准。"
"真人但有所需,请直说。无不遵命。"
"山人离开中原来见陛下,掐指算来也有五载光荫了。我的弟子还在道观之中盼我返回,因此想对陛下提出辞行,请恩准。"
"真人要离开我了吗?这……"
"山人蒙陛下垂青,宠召在侧,礼遇有嘉,实是五内感铭。不过,千里搭长棚,世间终无不散之宴席。何况,山人之言,已对陛下说尽,再留也无甚益处。且年过七旬,来日无多,但求能死在中原故土,心意足以。"
"好吧,既然如此,我就不敢强留真人了。今当离别,真人不知是否还有话教我?"
"山人并无它言,惟盼陛下能于日后征战之际想起山人,不杀良善,不毁田园,则山人也就不枉这一番万里西行之劳苦了。"
"好的,真人的话我记下了,决不忘怀。"成吉思汗郑重地点头道。
这位智慧如海,心地慈悲的老人知道不可能劝阻成吉思汗停止征战,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也正因此一言,终于使成吉思汗于翌年发布了止杀令,救下了千千万万的无辜生灵。
当成吉思汗从堕马之伤中彻底恢复了健康后,真人就带领弟子们启程了。他于四月八日离开了撒麻儿罕。临行前,成吉思汗为他送行,询问他在中原有多少弟子,真人回答说很多。于是成吉思汗从怀中取出一道事先命人拟好的圣旨交付于真人。真人看到,那上面用蒙古文字和汉文书写着蠲免所有修道人赋税的命令,下面还加盖有鲜红的大印。
"这道命令对所有归属我统治的人都有效,谁敢去找您和弟子们的麻烦,就用它来行使制裁之权。"
"多谢陛下。"
真人用枯柴般的手指紧握住诏书,感觉自己握住了许多人的生命。
成吉思汗派了两名将领率一队士兵护送真人返回中原(4)。他们一路向东北方向走,渡过垂河与伊犁河,经阿力麻里后进入风力强劲的准葛尔沙漠。这里的沙丘总是被风所驱动,不停变幻着位置。当地居民都说这是神在通过风来行使他的意旨。此后,他们就走上了来时曾经走过的旧路,再次从南向北穿过天山、阿勒坛山和杭爱山的各个山口,横越大戈壁后沿翁金河南下,绕过敌对的唐兀惕人领地,取道友好的汪古惕部重返中原。
此后不久,真人在七十八岁的高龄上去世了。那一年正是纪元1227年,所有蒙古人都记忆犹新的一年……——
(1)远征印度之事,各类史书说法不一。《秘史》(第257、264节)、《亲征录》以及《元史》均称此次远征是由八剌完成的;《拉施特书》则称是由朵儿伯多黑申与八剌共同完成的;唯《志费尼书》独称朵儿伯多黑申。鉴于《拉施特书》有兼采东西方史家之见闻的长处,故而本书从其说。
(2)一说为成吉思汗猎熊时落马,熊近在咫尺,未敢扑击。
(3)《长春真人西游记》上记载,当时丘处机劝说道:"天道好生。今圣寿已高,宜少出猎。堕马,天戒也。豬不敢前,天护之也。"成吉思汗答道:"朕已深省,神仙所劝良是。然我蒙古人骑射少所习,未能遽已。"谏者言简意赅,用词巧妙,令人难以拒绝。答者引以传统,理据充足,却又不伤人心。双方对答得体,都表现出高超的智慧与语言艺术。
(4)《长春真人西游记》云:上(成吉思汗)问通事阿里鲜曰:"汉地神仙弟子多少?"对曰:"甚众。神仙来时,德兴府龙阳观中尝见官司催督差发。"上谓曰:"应于门下悉令蠲免。"乃赐圣旨文字一通,且加御宝。因命阿里鲜为宣差,蒙古带喝剌八海副之,护师东行。第四篇 愤怒的烈风 第一百章 最后的出征
长春真人离开后不久,成吉思汗决定不再等候术赤,他率领大军一路游牧射猎着返回蒙古故土。由于术赤多次贡献了大量的野物,因此旅途之上无论行至何处,都不会有缺少猎物的现象发生。成吉思汗虽然不能完全听从长春真人的劝说,但狩猎的次数明显减少了许多。这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看到猎物就不免想起抗命的术赤,进而意兴索然之故。
一旦减少了狩猎时间,空闲就多了起来。成吉思汗就陷入了独自思考的空间之中。在失去忽阑之后,成吉思汗又想起了结发妻子孛儿帖。自从有了忽阑,自己就始终冷淡着她,虽然对方也另生求欢之道,但是毕竟自己是先有过错的一方。现在双方都已年过六旬,是该和解的时候了。正在此时,幼弟帖木格派来了一位信使,说了如下之言:
“苍鹰已经将自己的巢穴建立于大树之巅。但是鹰如果长久淹留于远方,难保卑贱的麻雀不会趁机占据巢穴,毁坏鹰的后代。”
成吉思汗知道,幼弟也在劝自己返回蒙古,因为那边的局势如今较为严峻了。在中原,自从木华黎死后,金国人又一次燃起了重夺黄河以北土地的野望;在辽东,曾经做为金国武将的名叫完颜万奴的人改姓浦鲜,据地称王,窥伺着蒙古;还有曾经拒绝出兵共伐花剌子模的唐兀惕……一旦想到这个用傲慢的口吻拒绝自己的国家,成吉思汗就会怒火中烧。他觉得,这次回去后必须用最残酷的手段彻底消灭这个国家,让所有敢于反对自己的敌人都心惊胆战,不敢再对蒙古有任何觊觎。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安全的天空。
在回复使者的同时,成吉思汗忽然心中一动,又嘱咐他代为探究孛儿帖可贺敦对于自己长久不归是否生出了不满。使者领命后,迅速沿着驿道飞驰,一刻不敢耽误地回到了位于土兀剌河畔的大斡儿朵,将成吉思汗的委婉探究悉数告知了孛儿帖。
此时的孛儿帖已经厌倦了那个除了脸蛋漂亮之外再无其他本事的乐师,给了他一笔钱后打发他离开。现在,听到成吉思汗的口信,她立刻明白了夫君的意图,于是另派了一名信使还有成吉思汗的两个孙儿忽必烈与旭烈兀去迎接远来的祖父与父亲——他们是拖雷的儿子,也是孙儿一辈中最为成吉思汗所喜爱的两人。当时忽必烈十一岁,旭烈兀九岁。
他们在叶密立河边与成吉思汗的大军会面了。使者复述了孛儿帖的言词:
“在那芦岸青翠的湖山,野鸭和天鹅多不胜数,湖泊的主人可以随意捕猎;如今天下已归于一统,年轻美貌的女子与妇人同样多不胜数,作为主子的您自然有权自由挑选,如果看上了谁就请自便吧,另纳新妇和给未被驯服的骏马备鞍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孛儿帖还是如此聪明绝顶,善解人意啊!”
成吉思汗在心中由衷感叹道。关于妻子已经遣返那位情夫的事情,他也已经通过其他渠道有所了解,因此心中愈发欣慰。这时,忽必烈与旭烈兀张着小手跑上前来,呼唤着“爷爷”,扑入成吉思汗张开的怀中。
“我的孙儿都长大啦!来,和爷爷去猎场,让爷爷看看新一代苍狼的本领!”
牵着两个兴高采烈的孩儿的手,成吉思汗大步走向战马。他那双绿萦萦的猫眼闪烁着冷峻的光芒,花白胡须下的嘴唇紧紧抿着,如同两扇不可开启的大门。他并不怕自己的严肃会吓到两个孩子,因为在他看来,苍狼的后裔就是要时刻保持着紧张严肃的心,不应无节制的享乐。
在猎场上,成吉思汗再度焕发了青春的风采,以百发百中之势猎取了大量的野物。而两个孩子也各自有所斩获。忽必烈射中了一只野兔,旭烈兀则更加了不起,射中了一只大鹿。
成吉思汗大喜,亲自将那兔子和鹿的肉和油脂涂在他的这两个孙子的中指上。儿童初次获猎,应以猎物的肉和油脂涂儿童的中指,表示认可和祝福,这是蒙古的风俗。
此后,成吉思汗将两个孩子带在身边,一路东归,于纪元1225年春天回到了阔别已久的蒙古大草原。从回归的当日起,蒙古草原上再次掀起了盛宴的高潮,那些随成吉思汗出生入死的将士们开怀畅饮,通宵达旦的谈笑嬉戏,使得这片自西征起就显得沉寂的草原又一次化作沸腾的海洋。包括成吉思汗本人都露出了难道一见的笑容。然而,当他的目光扫落在位于察合台上首的那张空位时,笑意就像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抹去般消失无踪。
“术赤,难道你真的要自绝于蒙古,自绝于长生天吗?”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