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作者:熊召政 更新:2021-11-25 00:30
陆树德他们担心直接面对皇上,冯保与张居正就可以上下其手从中寻衅公报私仇。
如果交由吏部和都察院来进行,有博老与葛守礼两位无偏无党德高望重的一品大臣从中斡旋奥援,局面或许还有可救之处。
杨博久涉朝政,对科臣们这一请求的真正动机自然是透透彻彻地明白,他笑了笑,说道:“六科廊言官的京察,历来都是由皇上主持,这次恐怕也不能例外。”
“那,博老岂忍心看咱们成为砧上之肉?”
“没有这么严重吧。你们对新首辅可能还有误解,他提出京察岂是为了公报私仇排斥异己?时候不早,老夫也不得空与你闲扯。”
杨博说着就起身吩咐备轿。陆树德本希望能看到杨博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可是这老头子说了
几句油光光两不挨边的话,让陆树德既感到有点希望又觉得不踏实。时候又不早,他只得怏怏告退。
却说杨博乘了八人大轿,从他所居的方巾巷出来,大约二三百步往右一拐,便上了东长安街。这时候卯时已过了多半,大街上车迎毂击熙熙攘攘正是闹热。天官出行虽有幡伞导引瓜钺开路,怎奈路上人多还是快不了。杨博倒也不催,索性放了轿帘闭目养神——目是闭了,神却不能养。他一门心思还在想着陆树德的话。
自四天前小皇上例朝当庭宣布即刻实行京察,这些时应天顺天两京各衙门已是乱成了一锅粥。说它乱,并不是表面上那种能够见得到的嘈嘈杂杂闹闹哄哄的局面。事实上较之以往衙
门里倒是冷清多了。往常上班点卯之后,官员们便三个五个扎堆凑在一起云天雾地吹大牛。从某大臣上朝也舍不得脱下马尾裙到某亲王吃海狗肾吃成了痨病;从尼姑偷汉子的绝技到和尚吃花酒的本领,逮着什么谝什么,一谝就是半天,倒把正事都丢在了一边。现在却不一样。官员们不管有事无事,都在自己的值房里正襟危坐,既不串门,也不交头接耳。更有那些在肥缺上或者在要紧衙门里当值的显官,往日里神气得不得了,见了人像只大肥鹅一样头昂到半天,如今也缩了气儿软了脖子,逢人打招呼都成了笑脸菩萨。这皆因京察的圣旨既出,两京官员无论大小都得考虑自己的升降去留。在这关乎前途命运的非常时期,谁能不着急?
谁又还有闲心插科打诨说笑话?连前些时因胡椒苏木折俸引发的风波,多数官员们大发牢骚
,甚至有的人蠢蠢欲动想闹事。如今也都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所以,前头说的乱,是乱在两京官员们的心里。
究其因,官员们的慌乱主要是心中没有底。谁都知道十岁的小皇上当不了什么家,真正决定众官员命运的还是新任首辅张居正。这种情势下,针对张居正的各种各样的猜测纷纷出笼不胫而走。譬如魏学曾与王希烈的担心,六科廊言官的分析,甚至更有危言耸听者,杨博都不
知听了多少。因为隔着辈分,杨博与张居正并无深交。但同在政府多年,特别是在最近两年
任兵部尚书期间,与内阁中分管兵部的张居正有着较多的接触。他对张居正的练达思想行事风格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虽然不敢保证张居正不会利用京察排除异己,但他更认为张居正这一举措有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不仅仅是他,两京稍有资历的官员都应该清楚。
话要说回到隆庆二年,刚入阁不到半年的张居正在当时内阁四名辅臣中位居末次,就向隆庆皇帝上了一道《陈六事疏》。开篇就讲“近来风俗人情,积习生弊,有颓靡不振之渐,有积重难返之几,若不稍加改易,恐无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臣不揣愚陋,日夜思惟,谨就今之所宜者,条为六事,开款上请,用备圣明择。”接着,张居正便从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希皇上能够“审时度势、更化宜民”,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推行改革。改变自正德、嘉靖两朝积留下来的吏治腐败、法令不行、国库枯竭、武备废弛,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百姓破产,民不聊生的严重局面。在这篇洋洋万言的《陈六事疏》中,张居正对承嗣大统的隆庆皇帝充满了期望。他惟愿隆庆皇帝能够像成汤那样做一代英主明君,他自己也作好准备当一个辅佐成汤成就霸业的伊尹。但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隆庆皇帝素无大志,担惊怕苦捱这么多年才好不容易登上御座,因此他只想粉饰太平花酒自娱,根本没有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念头。何况还有更深的一层,张居正还没有取得这位新皇帝完全的信任,那时内阁中的两位名臣徐阶和高拱,虽然因为互相争斗而两败俱伤相继致仕,但张居正前
面还有李春芳、陈以勤等素有名望雍容进退的老臣。所以,一切大权还轮不到他这位年仅四十四岁的末辅。鉴于这些原因,隆庆皇帝收到《陈六事疏》后,只是敷衍式的嘉奖。他的朱批“览,卿深切时务,具见谋国忠恳,着该部院议行”,只是一纸空文,国家政治局面依然是水行旧路没有多大改变。但是,张居正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气馁。当伊尹霍光这样的名臣良相是他毕生的政治抱负,他一如既往地以超乎常人的忍耐等待机会的出现。功夫不负有心人,隆庆皇帝驾崩新旧更替之机,张居正终于把握住机会荣膺阁揆之职……
杨博迷迷盹盹这么一路想来,忽然他感到轿子缓了下来,睁眼一看,只见轿夫们正在磨轿杠准备折向吏部衙门所在的富贵街,他赶紧蹬了一下轿板,掀帘叫道:
“不要磨了,径直去内阁。”
听说杨博乘轿来访,张居正赶紧丢下手头事情,走到内阁门口迎接。杨博是那种表面谦和内心倔犟的人,高拱任首辅期间,他竟没有到内阁一次。有关兵部的事情,除了廷议,实在有要事磋商,往往是高拱屈驾到兵部会议。好在兵部一直由张居正分管,高拱也省了许多尴尬。那时候,张居正虽是杨博的上司,但杨博是老资格,无论朝野人望都重,因此张居正在杨博面前总是表现谦恭,每次相见都执晚生礼。杨博表面上不说什么,内心中对张居正却有着十分的好感。如果不是这样,今天他就不会亲自来内阁拜访。
杨博在内阁门口下轿,张居正快走两步迎了上去,双手一揖说道:“博老,天气酷热,您怎么来了?”
杨博拱手还了一礼,答道:“心里头窝的事情太多,想找你倾吐倾吐。”
不说商量而是说倾吐,细心的张居正听得出杨博既要摆老资格,同时也把他当朋友看待,于是笑道:
“您有事,仆可以去吏部嘛。”
杨博摇摇头,既是诚恳也是调侃地答道:“你如今已是首辅,老夫怎能倚老卖老,失了朝廷的规矩呢?”
说话间,两人已走进了张居正的值房,在会客厅里,张居正把正座让给了杨博,自己打偏坐在杨博的右首。喝了几口茶后,杨博也不绕弯子,劈头就问:
“叔大,皇上宣布京察已经几天了,你都听到了一些什么舆论?”
张居正答:“博老向来人缘好,且虚怀若谷,一定是知道不少舆情,仆正想听听博老的呢。
”
杨博快人快语:“叔大,舆情对你可是不利啊!”
张居正眼角的鱼尾纹稍稍动了一下,笑一笑后平静答道:“是吗?仆愿闻其详。”
杨博皱一皱眉,径自说了下去:“老夫待罪官场,已经四十五个年头儿了。亲眼见到了翟銮
、夏言、严嵩、徐阶、李春芳、高拱六位首辅的上台与下台。老夫不想在这里评论他们柄国执政的功过是非。老夫只想说一点,他们上台时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笼络人心,这一点几乎无一例外。像严嵩,谁都知道他是个大奸臣,可是他一上台就请示嘉靖皇帝,给两京官员提高折俸的比例,官越小获得本色俸越多,让两京官员对他感恩戴德。还有徐阶,甫一上任,就大平冤狱,大凡因进忠言而被嘉靖皇帝治罪的官员,死者昭雪封谥,生者加官进爵。那
个在大牢里整整坐了两年的海瑞,就是得徐阶之力而出狱,不但平反,而且还从一个六品的户部主事一下子晋升为四品的苏州太守。仅此一点,士林清议就对徐阶十分有利。再说高拱,他虽然性格躁急心胸狭窄,但除了整一整徐阶的几个亲信之外,对绝大多数官员,他还是优恤有加。譬如说,对那些当了尚书多年再也无法晋升的老臣,他向隆庆皇帝请旨额外颁赐
,不是晋为太师就是晋为太傅,这些勋职都是虚衔,但有了这个虚衔,就同你晋升大学士一样,由二品变成了一品。俸禄拿到了顶级,一年多了几百石粮食上千两银子,而且除了本人,还有常例恩荫子孙,让他一个儿子免了考试就直接进入官场,当一个中书舍人或太常博士什么的,这又解决了老臣的后顾之忧。这些个策略招数,既无害于朝廷,又有益于官员。因此高拱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却依然能够稳定政局,开创一呼百应的局面。
“可是你叔大,刚入机衡之地,所有官员莫不引领望之,侧耳听之,看你叔大有何举措,能够让他们从中得到好处。等来等去,好处没等到一星半点,却等来了一个胡椒苏木折俸。武官们在储济仓闹事,按理是违悖了朝廷大法,应当严惩,可是在京各衙门的官员,对他们却是同情有加。人心向背,这里头不言自明。这一波还未平息,紧接着又是一个圣意严厉的京察。直弄得两京官员人心惶惶寝食难安。谁都知道,胡椒苏木折俸、京察,都是你的主意,叔大啊,你这样做,岂不是要结怨于百官,把官场变成冷冷冰冰荆棘丛生的攻讦之地么?”
如果交由吏部和都察院来进行,有博老与葛守礼两位无偏无党德高望重的一品大臣从中斡旋奥援,局面或许还有可救之处。
杨博久涉朝政,对科臣们这一请求的真正动机自然是透透彻彻地明白,他笑了笑,说道:“六科廊言官的京察,历来都是由皇上主持,这次恐怕也不能例外。”
“那,博老岂忍心看咱们成为砧上之肉?”
“没有这么严重吧。你们对新首辅可能还有误解,他提出京察岂是为了公报私仇排斥异己?时候不早,老夫也不得空与你闲扯。”
杨博说着就起身吩咐备轿。陆树德本希望能看到杨博有一个明确的态度,可是这老头子说了
几句油光光两不挨边的话,让陆树德既感到有点希望又觉得不踏实。时候又不早,他只得怏怏告退。
却说杨博乘了八人大轿,从他所居的方巾巷出来,大约二三百步往右一拐,便上了东长安街。这时候卯时已过了多半,大街上车迎毂击熙熙攘攘正是闹热。天官出行虽有幡伞导引瓜钺开路,怎奈路上人多还是快不了。杨博倒也不催,索性放了轿帘闭目养神——目是闭了,神却不能养。他一门心思还在想着陆树德的话。
自四天前小皇上例朝当庭宣布即刻实行京察,这些时应天顺天两京各衙门已是乱成了一锅粥。说它乱,并不是表面上那种能够见得到的嘈嘈杂杂闹闹哄哄的局面。事实上较之以往衙
门里倒是冷清多了。往常上班点卯之后,官员们便三个五个扎堆凑在一起云天雾地吹大牛。从某大臣上朝也舍不得脱下马尾裙到某亲王吃海狗肾吃成了痨病;从尼姑偷汉子的绝技到和尚吃花酒的本领,逮着什么谝什么,一谝就是半天,倒把正事都丢在了一边。现在却不一样。官员们不管有事无事,都在自己的值房里正襟危坐,既不串门,也不交头接耳。更有那些在肥缺上或者在要紧衙门里当值的显官,往日里神气得不得了,见了人像只大肥鹅一样头昂到半天,如今也缩了气儿软了脖子,逢人打招呼都成了笑脸菩萨。这皆因京察的圣旨既出,两京官员无论大小都得考虑自己的升降去留。在这关乎前途命运的非常时期,谁能不着急?
谁又还有闲心插科打诨说笑话?连前些时因胡椒苏木折俸引发的风波,多数官员们大发牢骚
,甚至有的人蠢蠢欲动想闹事。如今也都成了霜打的茄子,蔫了。所以,前头说的乱,是乱在两京官员们的心里。
究其因,官员们的慌乱主要是心中没有底。谁都知道十岁的小皇上当不了什么家,真正决定众官员命运的还是新任首辅张居正。这种情势下,针对张居正的各种各样的猜测纷纷出笼不胫而走。譬如魏学曾与王希烈的担心,六科廊言官的分析,甚至更有危言耸听者,杨博都不
知听了多少。因为隔着辈分,杨博与张居正并无深交。但同在政府多年,特别是在最近两年
任兵部尚书期间,与内阁中分管兵部的张居正有着较多的接触。他对张居正的练达思想行事风格还是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他虽然不敢保证张居正不会利用京察排除异己,但他更认为张居正这一举措有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在这一点上,不仅仅是他,两京稍有资历的官员都应该清楚。
话要说回到隆庆二年,刚入阁不到半年的张居正在当时内阁四名辅臣中位居末次,就向隆庆皇帝上了一道《陈六事疏》。开篇就讲“近来风俗人情,积习生弊,有颓靡不振之渐,有积重难返之几,若不稍加改易,恐无以新天下之耳目,一天下之心志。臣不揣愚陋,日夜思惟,谨就今之所宜者,条为六事,开款上请,用备圣明择。”接着,张居正便从省议论、振纲纪、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希皇上能够“审时度势、更化宜民”,从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推行改革。改变自正德、嘉靖两朝积留下来的吏治腐败、法令不行、国库枯竭、武备废弛,豪强势力大肆兼并土地,百姓破产,民不聊生的严重局面。在这篇洋洋万言的《陈六事疏》中,张居正对承嗣大统的隆庆皇帝充满了期望。他惟愿隆庆皇帝能够像成汤那样做一代英主明君,他自己也作好准备当一个辅佐成汤成就霸业的伊尹。但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隆庆皇帝素无大志,担惊怕苦捱这么多年才好不容易登上御座,因此他只想粉饰太平花酒自娱,根本没有励精图治富国强兵的念头。何况还有更深的一层,张居正还没有取得这位新皇帝完全的信任,那时内阁中的两位名臣徐阶和高拱,虽然因为互相争斗而两败俱伤相继致仕,但张居正前
面还有李春芳、陈以勤等素有名望雍容进退的老臣。所以,一切大权还轮不到他这位年仅四十四岁的末辅。鉴于这些原因,隆庆皇帝收到《陈六事疏》后,只是敷衍式的嘉奖。他的朱批“览,卿深切时务,具见谋国忠恳,着该部院议行”,只是一纸空文,国家政治局面依然是水行旧路没有多大改变。但是,张居正并没有因为这件事而气馁。当伊尹霍光这样的名臣良相是他毕生的政治抱负,他一如既往地以超乎常人的忍耐等待机会的出现。功夫不负有心人,隆庆皇帝驾崩新旧更替之机,张居正终于把握住机会荣膺阁揆之职……
杨博迷迷盹盹这么一路想来,忽然他感到轿子缓了下来,睁眼一看,只见轿夫们正在磨轿杠准备折向吏部衙门所在的富贵街,他赶紧蹬了一下轿板,掀帘叫道:
“不要磨了,径直去内阁。”
听说杨博乘轿来访,张居正赶紧丢下手头事情,走到内阁门口迎接。杨博是那种表面谦和内心倔犟的人,高拱任首辅期间,他竟没有到内阁一次。有关兵部的事情,除了廷议,实在有要事磋商,往往是高拱屈驾到兵部会议。好在兵部一直由张居正分管,高拱也省了许多尴尬。那时候,张居正虽是杨博的上司,但杨博是老资格,无论朝野人望都重,因此张居正在杨博面前总是表现谦恭,每次相见都执晚生礼。杨博表面上不说什么,内心中对张居正却有着十分的好感。如果不是这样,今天他就不会亲自来内阁拜访。
杨博在内阁门口下轿,张居正快走两步迎了上去,双手一揖说道:“博老,天气酷热,您怎么来了?”
杨博拱手还了一礼,答道:“心里头窝的事情太多,想找你倾吐倾吐。”
不说商量而是说倾吐,细心的张居正听得出杨博既要摆老资格,同时也把他当朋友看待,于是笑道:
“您有事,仆可以去吏部嘛。”
杨博摇摇头,既是诚恳也是调侃地答道:“你如今已是首辅,老夫怎能倚老卖老,失了朝廷的规矩呢?”
说话间,两人已走进了张居正的值房,在会客厅里,张居正把正座让给了杨博,自己打偏坐在杨博的右首。喝了几口茶后,杨博也不绕弯子,劈头就问:
“叔大,皇上宣布京察已经几天了,你都听到了一些什么舆论?”
张居正答:“博老向来人缘好,且虚怀若谷,一定是知道不少舆情,仆正想听听博老的呢。
”
杨博快人快语:“叔大,舆情对你可是不利啊!”
张居正眼角的鱼尾纹稍稍动了一下,笑一笑后平静答道:“是吗?仆愿闻其详。”
杨博皱一皱眉,径自说了下去:“老夫待罪官场,已经四十五个年头儿了。亲眼见到了翟銮
、夏言、严嵩、徐阶、李春芳、高拱六位首辅的上台与下台。老夫不想在这里评论他们柄国执政的功过是非。老夫只想说一点,他们上台时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笼络人心,这一点几乎无一例外。像严嵩,谁都知道他是个大奸臣,可是他一上台就请示嘉靖皇帝,给两京官员提高折俸的比例,官越小获得本色俸越多,让两京官员对他感恩戴德。还有徐阶,甫一上任,就大平冤狱,大凡因进忠言而被嘉靖皇帝治罪的官员,死者昭雪封谥,生者加官进爵。那
个在大牢里整整坐了两年的海瑞,就是得徐阶之力而出狱,不但平反,而且还从一个六品的户部主事一下子晋升为四品的苏州太守。仅此一点,士林清议就对徐阶十分有利。再说高拱,他虽然性格躁急心胸狭窄,但除了整一整徐阶的几个亲信之外,对绝大多数官员,他还是优恤有加。譬如说,对那些当了尚书多年再也无法晋升的老臣,他向隆庆皇帝请旨额外颁赐
,不是晋为太师就是晋为太傅,这些勋职都是虚衔,但有了这个虚衔,就同你晋升大学士一样,由二品变成了一品。俸禄拿到了顶级,一年多了几百石粮食上千两银子,而且除了本人,还有常例恩荫子孙,让他一个儿子免了考试就直接进入官场,当一个中书舍人或太常博士什么的,这又解决了老臣的后顾之忧。这些个策略招数,既无害于朝廷,又有益于官员。因此高拱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却依然能够稳定政局,开创一呼百应的局面。
“可是你叔大,刚入机衡之地,所有官员莫不引领望之,侧耳听之,看你叔大有何举措,能够让他们从中得到好处。等来等去,好处没等到一星半点,却等来了一个胡椒苏木折俸。武官们在储济仓闹事,按理是违悖了朝廷大法,应当严惩,可是在京各衙门的官员,对他们却是同情有加。人心向背,这里头不言自明。这一波还未平息,紧接着又是一个圣意严厉的京察。直弄得两京官员人心惶惶寝食难安。谁都知道,胡椒苏木折俸、京察,都是你的主意,叔大啊,你这样做,岂不是要结怨于百官,把官场变成冷冷冰冰荆棘丛生的攻讦之地么?”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