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作者:熊召政 更新:2021-11-25 00:30
“这有何难?当今皇上圣龄幼冲,太后作为母亲,有监管的责任。”
“这不就得了,”冯保一拍大腿,兴冲冲地说,“你还担心你我会见,会被人说闲话么?要知道,先帝遗嘱中,咱与内阁三大臣同受顾命。如今高胡子削籍,高仪病死,就剩下你我两人,为了皇上,为了免除太后的担心,你我能不见面么?”
张居正心下承认冯保的话有道理,但他觉得这位老公公也许憋得太久,一朝得势,便有些肆无忌惮,他不好指责,甚至规劝也不能,只得委婉答道:
“我们作大臣的,为了皇上,背些黑锅原也不算什么,只是凡事须得谨慎,小心不亏人。”
一听这话,冯保心里头有些失望,他信奉“胆小做不成大事”的道理,但转而一想,也许张居正故意这等低调,便叹道:“有些个作臣子的,蚕豆大的蚂蚱嫌路窄,张先生你却是獭子过水一重皮,毛都不湿一根,这是高手。”
“冯公公过奖了。”张居正不想这么闲扯下去,便抄直了问,“请问冯公公,皇上又有何旨意?”冯保顿时把脸上的刻毒一扫而空,换了一副弥勒脸答道:“你前脚走,皇上后脚就跳下御座,扯开绳索就玩那风葫芦,可是怎么着也飞不起来,他要咱问你,如何让风葫芦飞起来。”
“这个,光说说不清楚,得示范。”张居正想了想,又说,“皇上身边不是有两个小内侍么,让他们出宫,找两个高手学一学,再回去教给皇上。”
“好,就这么定了,”冯保说着,见张居正有起身告辞的意思,立忙作手势让他坐下,接着说,“张先生,有两件小事,还望你留意。”
“何事?”
已起了身的张居正,又坐了下来。冯保瞄了瞄窗外,突然压低声音说:“你知道今日召见你,是谁的主意?”
“不知道。”张居正无意猜测。
“是太后,”冯保眨眨眼睛,一副皮笑肉不笑的神情,“太后早就知道章大郎是邱公公的外甥,有心保他又说不出口。你那揭帖里用了‘误伤’两个字,真是绝妙啊。”
“这有何绝妙?”
“若太后口气硬,不讲人情,误伤人命也可重惩。若想救人一命,这一个‘误’字,里头有多少文章可做。”说到这里,冯保又把身子凑近一点,好像老朋友谈心一样说道,“张先生,太后的心情咱知晓,她就是要保章大郎一条命。”
“还有呢?”
“还有……还有的文章,就靠你张先生来做了。菜刀打豆腐,两面光溜,你张先生有这本事。”说心里话,张居正并不喜欢冯保这样阴阳怪气的脾性,但深知他有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季老辣手段,所以又不得不深与结纳。接了冯保的话头,他答道:“冯公公,仆初为首辅,许多事考虑不周,太后与皇上处有何思量,还望公公能预通声气。”
“嗨,你这话一说,反把我老朽当外人了,”冯保仿佛要大笑,又强忍着,肩膀一耸一耸的,手指着乾清宫的方向,说道,“张先生你放心,宫里头的事,咱包了。”
“仆这就多谢了。”
张居正朝冯保抱拳一揖,告辞出门。这一坐,不觉又过了小半个时辰,满天红漾漾的晚霞,投到宫殿肃穆的琉璃瓦上,反射出柔和的桔色光芒。张居正刚穿过中极殿左侧的长廊,冯保又从身后赶上来,说:“张先生,还有一件小事,差点给忘了。”
张居正停住脚步,笑眯眯道:“再说也不迟嘛。”
冯保瞧瞧周围没人,低声问:“听说两淮盐运使史元扬四年期满,首辅是不是打算换人?”
“仆还不知道此事,”张居正答道。他不是装马虎,而是确实不知道,全国那么多衙门,如果事必躬亲,他哪里照顾得过来。但冯保既专此询问,就无法搪塞过去,便问,“冯公公如此问来,想必是有人推荐。”
冯保嘿嘿一笑,有些不自然地说道:“老朽是想荐一个人。”
“谁?”
“胡自皋,现在南京工部主事任上。”
“胡自皋?这不是传言花三万两银子买一串假佛珠送给冯公公的那个人么?”张居正一惊,心里头顿时生了嫌恶之意,但脸上却依然笑容可掬,轻轻问道:“冯公公有意推荐他?”
“如果张先生方便,就……”冯保望着张居正脸上捉摸不定的笑容,忽然有些尴尬,顿了顿,又说道,“不过,老朽也只是顺便提提,张先生如果为难,就算了。”
张居正摆摆手,依旧笑着说:“这有什么为难的,冯公公交办的事,仆一定尽力办好。”
“啊!”
冯保惊叹一声,他没想到这位推诚辅君竭精尽职的首辅,竟答应得如此爽快。
水龙吟
第十二回 探虚实天官来内阁 斥官蠹宰辅说民谣
杨博喝罢早粥,更了衣,刚准备吩咐备轿前往吏部上班,管家忽然来报:礼科给事中陆树德求见。杨博心想:“大清早不去六科廊点卯,跑来见我做甚?”遂答道:“都啥时候了,哪还有功夫见客。”
管家因得了陆树德的赏银,故替他说话:“陆大人已经来过三次了,都因老爷在会客而没有见成,陆大人说,他只跟老爷说几句话,不会耽误多少工夫的。”
“那就让他进来吧。”
杨博摇摇头,不情愿地坐了下来。
这位新近上任的吏部尚书是隆庆八年的进士,今年已经七十二岁了。在朝廷现任的大九卿中,就数他的资格最老年纪最大。他嘉靖三十三年就当上了兵部尚书,十年后又改任吏部尚书。隆庆二年因受徐阶的牵连而致仕。两年后高拱接任首辅时又被召回,因吏部尚书被高拱兼任,杨博只得改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俗称天官,大九卿摆在第一。由吏改兵,对杨博来讲就有点贬的意思。好在高拱有心计,向皇上建议让杨博挂吏部尚书衔而职掌兵部,这样既照顾了杨博的面子,自己又不失吏部的权力。虽然高拱觉得这主意两全其美,但杨博心里头总还是有点疙疙瘩瘩。这次张居正调整六部人选,又让杨博回去执掌吏部。尽管杨博对张居正让他“官复原职”心存感激,他还是上书皇上请求致仕。一来这样可以表现他避官去利的士林气节,二来他也的确感到自己老了,在张居正手下当这个“天官”有些力不从心。但他的折子被皇上打了回来,请求不允。他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任。
打从到了吏部,杨博恨不能把一天掰做三天来使。倒不是他愿意这样,而是情势所然迫不得已。每天无论是在衙门里还是在家中,前来拜望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人来攀乡谊,有的人来认座主。也有的人来讨他的《百粥谱》,请教养生之道。不过,这些都是幌子,来访的官员其真实目的都是来打听虚实寻求保护的。特别是小皇上例朝宣布即刻实行京察之后,杨博家的门槛差不多要挤破了。这样过了两天,杨博难以招架,干脆就下了逐客令。每日散班回家便把大门紧闭,恁什么人也不见。说是这样说,仍有人挖空心思削尖脑袋要见他。譬如这个陆树德,一大早跑来守门礅,硬是让他逮着了机会。
管家把穿戴齐整的陆树德领进客堂。他是在上衙的路上先折来这里的。天气还很热,加之又在日头底下晒了一会儿,这个大胖子科臣已是前胸后背都渍出了汗斑。此时见了杨博,他也顾不得揩汗,纳头便拜。杨博欠欠身子算是还礼,抬手让陆树德坐下,问道:
“大清早的,有甚急事?”
陆树德与杨博同是山西老乡,没有这一层扯得上的关系,陆树德也没有理由死乞白赖地求见。他知道时间紧,也就不绕弯子,单刀直入答道:
“博老,晚生是来求救的。”
“求救的?”杨博一惊,问,“你怎么了?”
陆树德一脸的晦气,抱屈答道:“前几日例朝,卑职的六科廊同僚都听了圣旨,要举行京察,回衙来大伙儿一议论,都觉着这是新任首辅张江陵的好主意。博老你也知道,咱们科臣都是敲了登闻鼓的,冯保恨不能把咱们一个个都生吞了。这一回,他就可以借首辅之手,把咱们一锅端收拾干净了。”
杨博看陆树德紧张的样子,诘问道:“你听到什么风声了?”
\“外头都在传,新首辅要把高阁老的故旧门生一网打尽呢。”
“这都是捕风捉影望文生义,你堂堂一个礼科给事中,也信这些个谣传?”杨博一捋长须,生气地申斥。
“博老,六科廊的人并不都是些斫脑瓜子。种种迹象,叫咱们不得不信啊!”
“你一口一个咱们,究竟代表谁说话?”
“实不相瞒,是六科廊的所有同僚,都知道晚生与博老同乡,因此撺掇着让咱来找您。”陆树德腆着脸,一把折扇呼呼呼摇个不停。看他那副样子是焦急、愤懑、惶恐与卑琐都交织在一起。杨博虽然打心眼里瞧不起,但对冯保这个笑里藏刀的阉竖更没有什么好感,他心里头一直同情高拱,爱屋及乌,因此对陆树德也动了恻隐之心,遂嘟哝一句:
“即便是这件事情,你找我又有何用?”
陆树德答:“咱们言官们商议,现在满朝文武,最能说公道话的只有博老与葛守礼两人们两人出来说话,首辅张江陵不敢不听。而且,朝中四品以下官员的京察也由你们俩主持,这或许就是咱们科臣趋吉避凶的正途。”
“此话怎讲?”
“咱六科廊的言官希望博老能奏明皇上,咱们的京察改由吏部与都察院主持。”
陆树德此话事出有因:六科言官,论其秩只有六品,但其支俸却按四品待遇。如果按其官职,他们的京察倒是应该由吏部和都察院主持,但按其俸禄,他们的京察就要升格到皇上直接处置了。
“这有何难?当今皇上圣龄幼冲,太后作为母亲,有监管的责任。”
“这不就得了,”冯保一拍大腿,兴冲冲地说,“你还担心你我会见,会被人说闲话么?要知道,先帝遗嘱中,咱与内阁三大臣同受顾命。如今高胡子削籍,高仪病死,就剩下你我两人,为了皇上,为了免除太后的担心,你我能不见面么?”
张居正心下承认冯保的话有道理,但他觉得这位老公公也许憋得太久,一朝得势,便有些肆无忌惮,他不好指责,甚至规劝也不能,只得委婉答道:
“我们作大臣的,为了皇上,背些黑锅原也不算什么,只是凡事须得谨慎,小心不亏人。”
一听这话,冯保心里头有些失望,他信奉“胆小做不成大事”的道理,但转而一想,也许张居正故意这等低调,便叹道:“有些个作臣子的,蚕豆大的蚂蚱嫌路窄,张先生你却是獭子过水一重皮,毛都不湿一根,这是高手。”
“冯公公过奖了。”张居正不想这么闲扯下去,便抄直了问,“请问冯公公,皇上又有何旨意?”冯保顿时把脸上的刻毒一扫而空,换了一副弥勒脸答道:“你前脚走,皇上后脚就跳下御座,扯开绳索就玩那风葫芦,可是怎么着也飞不起来,他要咱问你,如何让风葫芦飞起来。”
“这个,光说说不清楚,得示范。”张居正想了想,又说,“皇上身边不是有两个小内侍么,让他们出宫,找两个高手学一学,再回去教给皇上。”
“好,就这么定了,”冯保说着,见张居正有起身告辞的意思,立忙作手势让他坐下,接着说,“张先生,有两件小事,还望你留意。”
“何事?”
已起了身的张居正,又坐了下来。冯保瞄了瞄窗外,突然压低声音说:“你知道今日召见你,是谁的主意?”
“不知道。”张居正无意猜测。
“是太后,”冯保眨眨眼睛,一副皮笑肉不笑的神情,“太后早就知道章大郎是邱公公的外甥,有心保他又说不出口。你那揭帖里用了‘误伤’两个字,真是绝妙啊。”
“这有何绝妙?”
“若太后口气硬,不讲人情,误伤人命也可重惩。若想救人一命,这一个‘误’字,里头有多少文章可做。”说到这里,冯保又把身子凑近一点,好像老朋友谈心一样说道,“张先生,太后的心情咱知晓,她就是要保章大郎一条命。”
“还有呢?”
“还有……还有的文章,就靠你张先生来做了。菜刀打豆腐,两面光溜,你张先生有这本事。”说心里话,张居正并不喜欢冯保这样阴阳怪气的脾性,但深知他有着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季老辣手段,所以又不得不深与结纳。接了冯保的话头,他答道:“冯公公,仆初为首辅,许多事考虑不周,太后与皇上处有何思量,还望公公能预通声气。”
“嗨,你这话一说,反把我老朽当外人了,”冯保仿佛要大笑,又强忍着,肩膀一耸一耸的,手指着乾清宫的方向,说道,“张先生你放心,宫里头的事,咱包了。”
“仆这就多谢了。”
张居正朝冯保抱拳一揖,告辞出门。这一坐,不觉又过了小半个时辰,满天红漾漾的晚霞,投到宫殿肃穆的琉璃瓦上,反射出柔和的桔色光芒。张居正刚穿过中极殿左侧的长廊,冯保又从身后赶上来,说:“张先生,还有一件小事,差点给忘了。”
张居正停住脚步,笑眯眯道:“再说也不迟嘛。”
冯保瞧瞧周围没人,低声问:“听说两淮盐运使史元扬四年期满,首辅是不是打算换人?”
“仆还不知道此事,”张居正答道。他不是装马虎,而是确实不知道,全国那么多衙门,如果事必躬亲,他哪里照顾得过来。但冯保既专此询问,就无法搪塞过去,便问,“冯公公如此问来,想必是有人推荐。”
冯保嘿嘿一笑,有些不自然地说道:“老朽是想荐一个人。”
“谁?”
“胡自皋,现在南京工部主事任上。”
“胡自皋?这不是传言花三万两银子买一串假佛珠送给冯公公的那个人么?”张居正一惊,心里头顿时生了嫌恶之意,但脸上却依然笑容可掬,轻轻问道:“冯公公有意推荐他?”
“如果张先生方便,就……”冯保望着张居正脸上捉摸不定的笑容,忽然有些尴尬,顿了顿,又说道,“不过,老朽也只是顺便提提,张先生如果为难,就算了。”
张居正摆摆手,依旧笑着说:“这有什么为难的,冯公公交办的事,仆一定尽力办好。”
“啊!”
冯保惊叹一声,他没想到这位推诚辅君竭精尽职的首辅,竟答应得如此爽快。
水龙吟
第十二回 探虚实天官来内阁 斥官蠹宰辅说民谣
杨博喝罢早粥,更了衣,刚准备吩咐备轿前往吏部上班,管家忽然来报:礼科给事中陆树德求见。杨博心想:“大清早不去六科廊点卯,跑来见我做甚?”遂答道:“都啥时候了,哪还有功夫见客。”
管家因得了陆树德的赏银,故替他说话:“陆大人已经来过三次了,都因老爷在会客而没有见成,陆大人说,他只跟老爷说几句话,不会耽误多少工夫的。”
“那就让他进来吧。”
杨博摇摇头,不情愿地坐了下来。
这位新近上任的吏部尚书是隆庆八年的进士,今年已经七十二岁了。在朝廷现任的大九卿中,就数他的资格最老年纪最大。他嘉靖三十三年就当上了兵部尚书,十年后又改任吏部尚书。隆庆二年因受徐阶的牵连而致仕。两年后高拱接任首辅时又被召回,因吏部尚书被高拱兼任,杨博只得改任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俗称天官,大九卿摆在第一。由吏改兵,对杨博来讲就有点贬的意思。好在高拱有心计,向皇上建议让杨博挂吏部尚书衔而职掌兵部,这样既照顾了杨博的面子,自己又不失吏部的权力。虽然高拱觉得这主意两全其美,但杨博心里头总还是有点疙疙瘩瘩。这次张居正调整六部人选,又让杨博回去执掌吏部。尽管杨博对张居正让他“官复原职”心存感激,他还是上书皇上请求致仕。一来这样可以表现他避官去利的士林气节,二来他也的确感到自己老了,在张居正手下当这个“天官”有些力不从心。但他的折子被皇上打了回来,请求不允。他也只好硬着头皮上任。
打从到了吏部,杨博恨不能把一天掰做三天来使。倒不是他愿意这样,而是情势所然迫不得已。每天无论是在衙门里还是在家中,前来拜望的人络绎不绝。有的人来攀乡谊,有的人来认座主。也有的人来讨他的《百粥谱》,请教养生之道。不过,这些都是幌子,来访的官员其真实目的都是来打听虚实寻求保护的。特别是小皇上例朝宣布即刻实行京察之后,杨博家的门槛差不多要挤破了。这样过了两天,杨博难以招架,干脆就下了逐客令。每日散班回家便把大门紧闭,恁什么人也不见。说是这样说,仍有人挖空心思削尖脑袋要见他。譬如这个陆树德,一大早跑来守门礅,硬是让他逮着了机会。
管家把穿戴齐整的陆树德领进客堂。他是在上衙的路上先折来这里的。天气还很热,加之又在日头底下晒了一会儿,这个大胖子科臣已是前胸后背都渍出了汗斑。此时见了杨博,他也顾不得揩汗,纳头便拜。杨博欠欠身子算是还礼,抬手让陆树德坐下,问道:
“大清早的,有甚急事?”
陆树德与杨博同是山西老乡,没有这一层扯得上的关系,陆树德也没有理由死乞白赖地求见。他知道时间紧,也就不绕弯子,单刀直入答道:
“博老,晚生是来求救的。”
“求救的?”杨博一惊,问,“你怎么了?”
陆树德一脸的晦气,抱屈答道:“前几日例朝,卑职的六科廊同僚都听了圣旨,要举行京察,回衙来大伙儿一议论,都觉着这是新任首辅张江陵的好主意。博老你也知道,咱们科臣都是敲了登闻鼓的,冯保恨不能把咱们一个个都生吞了。这一回,他就可以借首辅之手,把咱们一锅端收拾干净了。”
杨博看陆树德紧张的样子,诘问道:“你听到什么风声了?”
\“外头都在传,新首辅要把高阁老的故旧门生一网打尽呢。”
“这都是捕风捉影望文生义,你堂堂一个礼科给事中,也信这些个谣传?”杨博一捋长须,生气地申斥。
“博老,六科廊的人并不都是些斫脑瓜子。种种迹象,叫咱们不得不信啊!”
“你一口一个咱们,究竟代表谁说话?”
“实不相瞒,是六科廊的所有同僚,都知道晚生与博老同乡,因此撺掇着让咱来找您。”陆树德腆着脸,一把折扇呼呼呼摇个不停。看他那副样子是焦急、愤懑、惶恐与卑琐都交织在一起。杨博虽然打心眼里瞧不起,但对冯保这个笑里藏刀的阉竖更没有什么好感,他心里头一直同情高拱,爱屋及乌,因此对陆树德也动了恻隐之心,遂嘟哝一句:
“即便是这件事情,你找我又有何用?”
陆树德答:“咱们言官们商议,现在满朝文武,最能说公道话的只有博老与葛守礼两人们两人出来说话,首辅张江陵不敢不听。而且,朝中四品以下官员的京察也由你们俩主持,这或许就是咱们科臣趋吉避凶的正途。”
“此话怎讲?”
“咱六科廊的言官希望博老能奏明皇上,咱们的京察改由吏部与都察院主持。”
陆树德此话事出有因:六科言官,论其秩只有六品,但其支俸却按四品待遇。如果按其官职,他们的京察倒是应该由吏部和都察院主持,但按其俸禄,他们的京察就要升格到皇上直接处置了。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