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作者:华博 更新:2021-11-24 21:24
每次上课,他坐在位子上,任凭翰林院的讲官怎么问难,他总是一言不发,似听非听。讲官对此毫无办法。下课之后,按例皇帝要留讲官们吃饭,以示尊师之意。这次皇帝总是要开口,宪宗就只讲一句:“先生吃酒饭!”宪宗的这些心理,从小照顾宪宗长大的万贵妃当然知道,这也是万氏以后虽年老色衰,但却始终受宠的原因。
------------
荒烟落照身后事:万娘坟的劫难(2)
------------
宪宗朱见深十八岁即位时,万氏已经是三十五岁了,半老的她依然风情不减,而且更加懂得迎合帝意。
因为深得宪宗喜爱,宪宗几次想立万氏为皇后,但阻力很大,臣子一致认为,举国上下都不会同意一个大皇帝十八岁的随侍宫女来母仪天下。因此,万氏到死也只是得了一个贵妃的封号,可在皇帝的心中,万氏的地位与皇后是一般无二的。宪宗待万贵妃也与别人不同,叫她“万侍长”。
成化二十三年,59岁的万贵妃病死,宪宗朱见深悲痛万分,为她辍朝七日,并打破皇妃不得入葬陵区的常规,在苏山脚下,为她修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以慰藉爱妃的在天之灵。这就是后来被人们所熟知的万娘坟。
盗墓过程
万贵妃很幸运,死在成化皇帝朱见深的前面。作为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她被朱见深安葬在十三陵陵区。
在今天定陵西南约两公里处的苏山脚下,有一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陵园,即是万贵妃墓。墓碑雕云凤纹,中间一个“万”字符,且寄吉祥之意,真是宠尽于身后!明末的沈德符曾感叹地说:“妇人以纤柔为主,万氏身体肥胖,与纤弱相反,而获异眷,就像杨玉环得宠于唐明皇一般!”
万娘坟坐西北朝东南,整体布局为前方后圆。方形院落面宽197.8米,进深138.5米。园寝围墙用绿色琉璃筒瓦,黄色琉璃滴水。
园寝呈人头状靶形。前寝呈方形,后部两边内收呈半圆形,与东西二井略异。外墙、门楼保存基本完好,东西通长197.80米,南北宽138.50米。门三重,正门一道,上建有门楼,通高5.35米,宽3.23米,进深2.10米。两侧距正门6.15米处各设一掖门,门宽2.77米。前寝南北长138.50米,东西宽106.70米,园墙以大城砖砌成,顶部平砌四层出檐,檐外挂黄琉璃瓦滴水,墙高4.0米,厚1米。园墙围绕享殿及两庑建有内墙,长71.2米,宽47.58米,墙高2.35米,厚0.75米。前后设门。重门宽16米,进深3.60米(重门可能为三道)。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柱础石保存完好,两庞基石不存,已垦为农田。第三重门通园寝后半部,门一道,宽2.88米。园寝后部形如二井,宽89米,通长90.80米。距门6.35米处立照壁一座,宽5.1米,厚0.5米,高2.10米。下以绿琉璃砖砌作束腰形座,上部为琉璃砖砌出屋檐,中间以三层方砖嵌心。其后立无字碑一通,高2.2米,宽0.93米,厚0.27米,碑额雕出云凤纹。碑座束腰形,前后两面各雕二凤,中间为一断字云,束腰部分亦雕二凤,两侧各一云凤纹。其后置石供案,长2.23米,宽1.05米,大部分已陷入地内,五供已失。再后为坟堆,残高2.5米,直径约14米。后部园墙高3.50米,厚1米,下部两侧以大城砖垒砌,中间夹石块灰泥,高1至1.35米,上部用山石垒砌,顶部平砌三层砖出檐,脊中间立一横砖,两边填碎砖抹灰泥作成屋脊形。坟园内外墙墙皮均抹一厘米厚的灰泥,再刷以红粉。
明代设官军守卫,有官员管理。清代改为坟户看守后,看坟人及家眷即住在园寝的第一进院落内,经世代繁衍,形成村落。后因院内狭小,清末民初就将民居扩建到园寝院外,形成现在的村落格局。
然而,无论万贵妃生前有多么地受宠,身分地位又是如何的荣耀,可是她一定没有想到死后会落得被人挖坟暴尸的下场。
1923年,当地土匪侯现文领18人对德陵和东井的娘娘坟进行挖掘,由于人少墓大未能成功。事发后,侯现文被抓进监狱,终了一生。然而,侯现文的遭遇并没有吓退后来人的脚步,1944年秋,长陵园村的程老六拉起百余人的队伍,自称程六爷,占山为王。他重走当年侯现文的老路。
一天深夜,程老六将队伍偷偷拉到万贵妃墓前,开始分头挖掘。经过三个昼夜的刨、挖、凿、炸,终于将墓顶打透,万贵妃的随葬品被抢劫一空。程老六找来6匹马,将金银器物连夜驮到长陵园村分赃。当兵的每人分到1两黄金、20颗宝珠,当官的每人分一金罐或相当于一金罐的器物,程老六自然将贵重的宝物独吞。
盗墓后的第二天,程老六便举行大婚。所用车辆浩浩荡荡,宰杀猪羊无数,其威风与排场为当地百姓所罕见。筵席之上,程老六媳妇头戴从墓中盗出的金顶风冠,趾高气扬,俨然万贵妃再世。可惜好景不长。半年之后,程老六和国民党警备部队发生冲突直至混战,被乱枪打死在附近工部厂村的河套里,其妻妾家产没收,也算是恶人有恶报了。
------------
再现人世繁华:天人合一的明十三陵(1)
------------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不禁要问,明朝一共有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我们还要从明朝的历史说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便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但是朱允还没等把龙椅坐热,就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去而不知所终。有人说朱允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至于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继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朱祁钰是皇帝,因此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给捣毁了。最终以“王”的身分将朱祁钰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中有两位皇帝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个具有天然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山脉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的规模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陵墓分布在盆地的东、北、西三面,南面两边有龙山、虎山把守陵门。十三座陵墓成扇形排列,各以一座山峰为背景,各由一组建筑组成,在绿树浓荫的自然风光衬托下,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陵区前矗立着晶莹光洁、典雅严谨的石牌坊。进入牌坊不远即陵园正门,称大宫门。附近有碑亭、华表。门后为一条长达7公里的神道,两旁有石兽、石人。石兽有24座,共12对。其中,狮子、狮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每种四只,各二坐二立,石人六对,分勋臣、文臣、武臣三种,都是立像。它们用整块白石雕成,神态逼真,雄壮生动。
十三陵中以长陵规模为最大。嘉靖帝的永陵和万历帝的定陵是皇帝生前亲自经营三十多年的寿陵,所以规制恢宏豪华。其它九座陵墓: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穆宗昭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都是皇帝死后才动工兴建,修建时间不过半年,比之长陵、永陵、定陵的规模相差甚远。至于崇祯帝,因是亡国之君,没有正式建陵,而是利用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而成,规制卑隘,极为简率。即使如此,一陵之建也要役工数万,耗银一二百万两。
总体来说,十三陵的形制基本上都是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享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祭享区前有正门“恩门”,或在其前再加一道陵门,中为陵殿,称“恩殿”,殿前左右分列东西配殿和焚帛炉。恩门前左右分列神厨、神库、宰牲亭等建筑。墓冢区在内红门以内,其布局为圆形、长圆形或长方形的坟丘,周围有城墙环绕,称为“宝山城”或“宝城”,宝城前设方城明楼,有甬道可通前后。有些陵仿孝陵之制在宝山与方城明楼之间设有小院,称为“哑巴院”,或更设一座琉璃照壁作为屏幕障(应是地下寝宫的屏障)。
------------
荒烟落照身后事:万娘坟的劫难(2)
------------
宪宗朱见深十八岁即位时,万氏已经是三十五岁了,半老的她依然风情不减,而且更加懂得迎合帝意。
因为深得宪宗喜爱,宪宗几次想立万氏为皇后,但阻力很大,臣子一致认为,举国上下都不会同意一个大皇帝十八岁的随侍宫女来母仪天下。因此,万氏到死也只是得了一个贵妃的封号,可在皇帝的心中,万氏的地位与皇后是一般无二的。宪宗待万贵妃也与别人不同,叫她“万侍长”。
成化二十三年,59岁的万贵妃病死,宪宗朱见深悲痛万分,为她辍朝七日,并打破皇妃不得入葬陵区的常规,在苏山脚下,为她修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以慰藉爱妃的在天之灵。这就是后来被人们所熟知的万娘坟。
盗墓过程
万贵妃很幸运,死在成化皇帝朱见深的前面。作为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她被朱见深安葬在十三陵陵区。
在今天定陵西南约两公里处的苏山脚下,有一占地约两万平方米的陵园,即是万贵妃墓。墓碑雕云凤纹,中间一个“万”字符,且寄吉祥之意,真是宠尽于身后!明末的沈德符曾感叹地说:“妇人以纤柔为主,万氏身体肥胖,与纤弱相反,而获异眷,就像杨玉环得宠于唐明皇一般!”
万娘坟坐西北朝东南,整体布局为前方后圆。方形院落面宽197.8米,进深138.5米。园寝围墙用绿色琉璃筒瓦,黄色琉璃滴水。
园寝呈人头状靶形。前寝呈方形,后部两边内收呈半圆形,与东西二井略异。外墙、门楼保存基本完好,东西通长197.80米,南北宽138.50米。门三重,正门一道,上建有门楼,通高5.35米,宽3.23米,进深2.10米。两侧距正门6.15米处各设一掖门,门宽2.77米。前寝南北长138.50米,东西宽106.70米,园墙以大城砖砌成,顶部平砌四层出檐,檐外挂黄琉璃瓦滴水,墙高4.0米,厚1米。园墙围绕享殿及两庑建有内墙,长71.2米,宽47.58米,墙高2.35米,厚0.75米。前后设门。重门宽16米,进深3.60米(重门可能为三道)。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柱础石保存完好,两庞基石不存,已垦为农田。第三重门通园寝后半部,门一道,宽2.88米。园寝后部形如二井,宽89米,通长90.80米。距门6.35米处立照壁一座,宽5.1米,厚0.5米,高2.10米。下以绿琉璃砖砌作束腰形座,上部为琉璃砖砌出屋檐,中间以三层方砖嵌心。其后立无字碑一通,高2.2米,宽0.93米,厚0.27米,碑额雕出云凤纹。碑座束腰形,前后两面各雕二凤,中间为一断字云,束腰部分亦雕二凤,两侧各一云凤纹。其后置石供案,长2.23米,宽1.05米,大部分已陷入地内,五供已失。再后为坟堆,残高2.5米,直径约14米。后部园墙高3.50米,厚1米,下部两侧以大城砖垒砌,中间夹石块灰泥,高1至1.35米,上部用山石垒砌,顶部平砌三层砖出檐,脊中间立一横砖,两边填碎砖抹灰泥作成屋脊形。坟园内外墙墙皮均抹一厘米厚的灰泥,再刷以红粉。
明代设官军守卫,有官员管理。清代改为坟户看守后,看坟人及家眷即住在园寝的第一进院落内,经世代繁衍,形成村落。后因院内狭小,清末民初就将民居扩建到园寝院外,形成现在的村落格局。
然而,无论万贵妃生前有多么地受宠,身分地位又是如何的荣耀,可是她一定没有想到死后会落得被人挖坟暴尸的下场。
1923年,当地土匪侯现文领18人对德陵和东井的娘娘坟进行挖掘,由于人少墓大未能成功。事发后,侯现文被抓进监狱,终了一生。然而,侯现文的遭遇并没有吓退后来人的脚步,1944年秋,长陵园村的程老六拉起百余人的队伍,自称程六爷,占山为王。他重走当年侯现文的老路。
一天深夜,程老六将队伍偷偷拉到万贵妃墓前,开始分头挖掘。经过三个昼夜的刨、挖、凿、炸,终于将墓顶打透,万贵妃的随葬品被抢劫一空。程老六找来6匹马,将金银器物连夜驮到长陵园村分赃。当兵的每人分到1两黄金、20颗宝珠,当官的每人分一金罐或相当于一金罐的器物,程老六自然将贵重的宝物独吞。
盗墓后的第二天,程老六便举行大婚。所用车辆浩浩荡荡,宰杀猪羊无数,其威风与排场为当地百姓所罕见。筵席之上,程老六媳妇头戴从墓中盗出的金顶风冠,趾高气扬,俨然万贵妃再世。可惜好景不长。半年之后,程老六和国民党警备部队发生冲突直至混战,被乱枪打死在附近工部厂村的河套里,其妻妾家产没收,也算是恶人有恶报了。
------------
再现人世繁华:天人合一的明十三陵(1)
------------
举世闻名的十三陵,是明朝十三个封建皇帝的陵墓。坐落在北京西北郊昌平县境内的燕山山麓。据京城约五十公里,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这里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帝王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是当今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有人不禁要问,明朝一共有十六个皇帝,为什么叫十三陵呢?这我们还要从明朝的历史说起。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便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明孝陵”。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但是朱允还没等把龙椅坐热,就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为名发兵打到南京去而不知所终。有人说朱允出家当了和尚,总之是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至于第七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继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在心腹党羽的策划下,搞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又坐了皇帝。朱祁钰被害死,英宗不承认朱祁钰是皇帝,因此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给捣毁了。最终以“王”的身分将朱祁钰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这样,明朝十六帝中有两位皇帝葬在别处,一位下落不明,其余十三位都葬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十三陵是一个具有天然规格的山区,其山属太行余脉,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之北屏。太行山起泽州,山脉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明末清出著名学者顾炎武曾写诗描述这里的优胜形势:“群山自南来,势若蛟龙翔;东趾踞卢龙,西脊驰太行;后尻坐黄花,前面临神京;中有万年宅,名曰康家庄;可容百万人,豁然开明堂。”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被封建统治者视为风水宝地。
明十三陵的规模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陵墓分布在盆地的东、北、西三面,南面两边有龙山、虎山把守陵门。十三座陵墓成扇形排列,各以一座山峰为背景,各由一组建筑组成,在绿树浓荫的自然风光衬托下,构成一幅壮丽的画卷。陵区前矗立着晶莹光洁、典雅严谨的石牌坊。进入牌坊不远即陵园正门,称大宫门。附近有碑亭、华表。门后为一条长达7公里的神道,两旁有石兽、石人。石兽有24座,共12对。其中,狮子、狮豸、骆驼、象、麒麟、马六种,每种四只,各二坐二立,石人六对,分勋臣、文臣、武臣三种,都是立像。它们用整块白石雕成,神态逼真,雄壮生动。
十三陵中以长陵规模为最大。嘉靖帝的永陵和万历帝的定陵是皇帝生前亲自经营三十多年的寿陵,所以规制恢宏豪华。其它九座陵墓: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穆宗昭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都是皇帝死后才动工兴建,修建时间不过半年,比之长陵、永陵、定陵的规模相差甚远。至于崇祯帝,因是亡国之君,没有正式建陵,而是利用其亡妃田氏的墓穴改建而成,规制卑隘,极为简率。即使如此,一陵之建也要役工数万,耗银一二百万两。
总体来说,十三陵的形制基本上都是沿袭南京孝陵的模式,即除神道共享外,各陵都是前为祭享区,后为墓冢区。祭享区前有正门“恩门”,或在其前再加一道陵门,中为陵殿,称“恩殿”,殿前左右分列东西配殿和焚帛炉。恩门前左右分列神厨、神库、宰牲亭等建筑。墓冢区在内红门以内,其布局为圆形、长圆形或长方形的坟丘,周围有城墙环绕,称为“宝山城”或“宝城”,宝城前设方城明楼,有甬道可通前后。有些陵仿孝陵之制在宝山与方城明楼之间设有小院,称为“哑巴院”,或更设一座琉璃照壁作为屏幕障(应是地下寝宫的屏障)。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