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1-11-24 21:04
  这里所选的三十几个故事,无一不具有这种
  特点。如旧题隋代文人侯白的《启颜录》记载为“痴生卖羊”故事,说的是南朝梁代的一位
  书呆子去集市卖羚羊,别人暗中用猕猴换走了他的羚羊,他竟然没有觉察到,还认为这猕猴
  就是他的羚羊,只是纳闷它为何没有了双角。这样一来,书生的“痴”也就令人过目难忘
  了。再如宋人邢居实《籍川笑林》记载的张丞相不识自家字,明人陆灼《艾子后语》记载为
  古齐国健忘者不识自家门、不识妻子的故事,虽然夸大了主人公健忘的特点,但却使人感到
  合情合理,而无荒诞之嫌。这些故事,形象鲜明,理趣横生,因而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夸张类笑语总起来说,是为了引人发笑,但笑声的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作者的良
  苦用心。欣赏这类笑话,首先要了解作者谋篇施墨的点睛之笔——夸张了什么?为何夸张?
  这个“点睛之笔”是故事的“笑”眼,通过这一“笑”眼,广大读者朋友尽可在捧腹之乐中
  回味作者的深层理趣。
  痴生卖羊  传说南朝梁代时有一位书生,为人呆痴但又有些口才。他从来没见过羊。有一次,别人
  送给他一只漂亮的羚羊,他以为是一般的羊,便用绳子拴住羚羊的脖子,牵到集市上去卖。
  他讨要的价钱并不多,但卖了好多次都没卖掉。后来集市上的人们知道了这卖羊的书生原来
  很痴呆愚钝,众人便暗暗地牵来一只猕猴偷换了羚羊。这书生看到猕猴,还以为是他的羚羊
  呢,只是奇怪它为何没了角,样子也变了;又看见猕猴乱蹦乱跳,心想可能是市场上的人们
  把它的角锯掉了,但因为猕猴头上没有伤疤,不足为凭,于是只好忍气吞声不做声。
  集市散了,书生牵着猕猴往家赶,一路上悠哉游哉,歌而咏之曰:“我有一奇兽,能肥
  也能瘦。往日馨膻气,今天一身臭。数次牵入市,三天卖不售。头上失掉皂荚子,面孔变成
  橘皮皱。”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同州憨夫  隋朝初年,有一个同州人背着麦饭到京城长安售卖。行至渭水上,河里已结满了冰。他
  因赶了半夜的路顿觉饥肠辘辘,想吃点麦饭,但又没带水,便砸开冰取水。他看见和碗口一
  样大的冰孔,心想,这下可好了,冰孔正好当碗,遂把麦饭倒在冰孔中,倒一点,散一点,
  把一袋子麦饭倒光了,也没有和成麦饭。他只顾自个儿在冰上叹惜,竟不知所措起来。
  过了好长时间,冰孔里的水渐渐清澈了,照见了自己的影子,同州人乃大声疾呼道:
  “原来偷我麦饭的正是这个家伙!这个鬼贼真不知足,还故意仰着脸看我呢。”于是便照冰
  孔挥拳打去。水混浊了,人影也不见了,他方才愤愤不平地大骂而去,并惊诧地自语道:
  “这个贼人刚才还在这里,怎么一转眼就走远了?”到了岸上,看见有许多细沙,便用布袋
  装满沙子背回家去了。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卖黑豆者  隋代有一个呆痴之人,推了一小车黑豆到京城长安去售卖。走到灞桥翻了车,黑豆全掉
  在水里。此人便火速回家,打算叫家人们来捞黑豆。
  刚走后不久,灞桥边店铺里的人们便争着从水里捞走了黑豆,一点儿也没留下。等到那
  人带家人来打捞时,河里只有一些蝌蚪,游戏往还。那人还以为蝌蚪是他的黑豆呢,便带着
  人下水捞龋蝌蚪见了人,一时惊散。
  此人怪叹良久,说:
  “黑豆啊,黑豆,你不认识我,反而背着我走去。可怕的是我不认识你了,你怎么突然
  长出尾巴来啦?”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王德仁健忘  隋代有个名叫王德仁的尚书员外郎,为人最是健忘。
  有一天,他退朝回尚书省,竟糊里糊涂地误入尚书令办公厅,并说这就是他的办公室,
  大声传唤番官(侍从人员),他自己则端坐在尚书床上,令番官快取线鞋来给他脱靴换上。
  有人来拜望尚书令,见王德仁正坐在尚书床上,便提醒他说:“这是在尚书省,尚书令在这
  里。”王德仁吓得狼狈不堪,越阶而逃,跑到自己的办公室。还未来得及坐下,便急匆匆去
  上厕所,把官笏交给身后的番官。番官双手拿着他的官笏站立于厕所门旁。
  王德仁从厕所里出来,见番官抱笏立于厕所门旁,便惊问道:“您是哪位官人?”番官
  回答道:“我是一向侍从您的人。”王德仁这才醒悟,便接过官笏到办公室坐下。忽然又看
  见刚才那位番官站在身旁,于是又问道:“你是何人?”番官答曰:“是番官。”王德仁便
  拿着官笏走近他身边,边挹边问:“您作官来有几番?”番官见他问得莫名其妙,啼笑皆
  非,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遂掩口而退下。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不知妻子是何人  鄠县有一个好忘事的农夫。有一天他带着斧子到田里去砍柴,他的妻子也随他一块去
  了。到了田里,农夫不觉便意频频,便急转身到旁边大便,于是把斧子放在地上。
  大便毕,农夫返到田里,忽然看见地上的斧子,欣喜若狂地对妻子说:“我捡了一把斧
  子。”边说边手舞足蹈起来,结果踏踩着他刚才的粪便,大喊道:“这把斧头原来是有人在
  此大便才遗忘在这里的。”
  他的妻子见他这样昏聩健忘,便郑重其事地提醒他:“刚才你带着斧子来砍柴,因为到
  旁边去大便,才把它放在地上的,你怎么忘得这么快?”
  农夫听了,愈加疑惑不解,便仔细地端详着妻子的面孔,惊问道:“这位娘子贵姓?我
  过去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你,现在怎么想不起来了。”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湖涂洛阳令  隋氏人柳真,曾官至洛阳令,他为人恍惚多忘,糊里糊涂。他任洛阳令期间,有一个人
  犯了合当杖打的罪。柳真看了这人的罪状,不觉大怒,便传令手下人拿棒杖来打,并脱光这
  个犯人的衣服,令他坐在院子里。正要举杖打时,忽然来了一位客人。柳真遂放下棒杖,带
  客人到房中说话。当时正值寒冬腊月,罪犯因耐不住寒冷,便暂时起身蹲在厅堂屋头晒太
  阳,并把棉袄散披在身上。
  不一会儿,柳真送客出厅门,回来时远远望见此罪犯,遂大声喝斥道:“你是什么东
  西?竟敢在我厅堂边捉虱子?”这人见柳真竟忘了自己是罪犯,遂慌不择路地逃出衙门,柳
  真也不再追问。
  ——旧题隋·侯白《启颜录》
  痴人村  鄠县董子尚村,一村人都是呆痴。有一家想买个奴仆,父亲让儿子带着很多钱去长安城
  买奴仆,并交待其子说:“我听说长安城的人卖奴,大都不让奴知道,先把奴藏在别处,然
  后与买主商定价钱。遇到这样的卖主,必能买到好的奴仆。”
  其子到了长安城里,在卖镜子的市场中行走。他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的身影,既年轻又健
  壮,便以为卖主想卖高价,故意把奴藏在镜子里。于是指着镜子里的身影问卖镜人:“这个
  奴卖多少钱?”卖镜人方知他是个呆痴,诳骗他道:“这个奴价值十千。”他便付给卖镜人
  十千钱,把镜子买下,揣到怀里走了。
  回到家门口,其父早在那里迎候,问道:“你买的奴在哪里?”他答曰:“在我怀
  里。”其父说:“拿出来看看好不好?”其父便取了镜子来照览,但见镜中有一眉须皆白、
  满脸黑皱纹的老头儿,直气得破口大骂,挥拳欲打其子:“哪有用十千钱的高价钱买这样一
  个老朽之奴的,我非打死你不可。”说着抡起棍棒来就打。其子吓得慌忙跑到母亲身边求救。
  母亲抱着一个小女孩走过来,对其夫说:“我来看看究竟买的什么样的奴儿。”夺过镜
  子就看,正看到自己与小女孩的身影,便大骂其夫道:“你这个傻老头子,真是蛮不讲理!
  我儿只用十千钱就买回来母女两个奴婢,你为啥还嫌贵?”老头儿这才转怒为喜。等到把镜
  子收起来的时候,奴婢也就无影无踪了。一家人都说奴婢一定是胆小怕羞,藏起来了不肯露
  面。
  这家的东邻有一个巫婆,村中人都认为她占卜得很准。老父便到她那儿问卜,看她能否
  知道奴儿藏在何处。巫婆说:“实话告诉您吧,这是因为鬼神没饭吃,钱财没聚集,所以把
  您家买的奴儿给藏起来了。您可以择一个黄道吉日多多地置办酒席来求请一下。”于是老父
  便选定了一个黄道吉日,大设酒筵宴请巫婆。
  巫婆到了他家,将镜子悬挂于门楣上,嘴里振振有词,既歌且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