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作者:佚名    更新:2021-11-24 21:04
  陈对道:
  “匹马陷足泥内,此畜牲怎得出蹄(题)!”
  ——清·梁章钜《巧对录》
  假畜牲  有位姓贾的名士住在乡里。有一天,刚下过雪,天气寒冷,他身披貂皮大衣在门前闲
  立。有个邻居少年外号叫“倪麻子”的,走了过来——此人很聪敏,好戏弄人。贾看见他穿
  着木屐,就说道:“我有个对子,不知你能不能对?”倪问什么对子,贾说道:
  “钉靴踏地泥(倪)麻子。”
  倪说道:“对倒是能对,就是不敢,怕对出来得罪您。”贾说:“我不怪你。”倪便应
  声对道:
  “皮袄披身假(贾)畜牲。”
  ——清·梁章钜《巧对录》
  有幸不需媒  明朝礼部右侍郎程敏政十岁时,以神童被推荐到京城。宰相李贤打算招他为婿,便设宴
  招待他。席间,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个对子让他对:
  “因荷(何)而得藕(偶)。”
  李贤这样做,一是为了考考程敏政的学问和智力,二是为了探探他对婚事的意见。程敏
  政当即猜测到了李贤的意思,随口答道:
  “有杏(幸)不须梅(媒)。”
  ——清·梁章钜《巧对录》
  连音成对  两个读书人夜晚坐在月下。一人出对子说:
  “移椅倚桐同赏月。”
  另一人对道:
  “点灯登阁各攻书。”
  又相传唐伯虎与友人在郊外闲行,即景出对说:
  “嫂扫乱柴呼叔束。”
  朋友对道:
  “姨移破桶令姑箍。”
  两副对子用的方法相似。
  ——清·梁章钜《巧对录》
  九岁对  镇海人陆志道,小时候对对子思路敏捷。九岁时他应童子试,县令出题说:
  “镇海县童生九岁。”
  陆对道:
  “大清国天子万年。”
  县令很惊奇,把他带到水阁面试,并请他喝茶,又出题说:
  “入阁饮茶,连步可登麒麟阁。”
  陆应声对道: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池。”
  另有个叫史望之的,也是九岁应县试,县令出题为:
  “閒(闲)看门中月。”
  史望之答道:
  “思耕心上田。”
  ——清·梁章钜《巧对补录》
  徒对师  杭州有师徒六人,老师刁钻乖巧,常常为难弟子,而实际上这老师并无多大学问,五个
  弟子倒很聪慧。
  有一天,他们一同赴省试,要过一道关口。几个人走到时,大门已经关闭了,于是师徒
  相互埋怨。老师说:“有个对子,你们若能对得上,我就认错,否则仍是你们的错。”然后
  说出上联:
  “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
  一个弟子应声对道: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老师用的是此时此地的情况,弟子用的也是此时此地的情况,老师很窘迫,说道:“让
  你们对对子,你们偏以对子纠缠,而且硬扯到我身上,这个不算,再重新对。”老师这样
  说,是估计再没人能对了,不料又一个弟子对道:
  “读画易,画画难,推作家作画。”
  老师大惊,只好说每人都要对,想难住其他弟子给自己解围。于是,又一个弟子对道:
  “松扣快,扣扣慢,唯侍儿侍扣。”
  老师说:“还有两个人没对!”于是又一个弟子对道:
  “停磨逸,磨磨劳,雇帮工帮磨。”
  最后一个弟子对的是:
  “听唱寂,唱唱喧,唯解人解唱。”
  众弟子对完了,一齐请老师对,老师说:“不是我不能对,几个好句,都被你们占去
  了,现在我真没什么可对了。”众弟子说:“那我们替先生对吧,下句为:
  “止扇热,扇扇凉,令长随长扇。”
  老师听了,仍然狡辩说:“‘关’对‘画’不妥,对‘扣扣’、‘磨磨’、‘唱唱’都
  不妥,必须另对,方才算数!”众弟子又对道:
  “掌印官,印印仆,有管家管樱——用‘印盈对‘关关’,稳妥吗?”
  “不!”老师说:“‘盈与‘关’虽然意思相连,但还差一点儿。”众弟子斟酌了一
  阵,又合成一句为:
  “设渡费,渡渡廉,便快足快渡。——用‘渡’对‘关’,怎么样?”
  老师很惭愧,终于无话可说了。
  ——清·梁恭辰《巧对续录》
  姓名官职对  明朝嘉靖年间,发生水灾,田地被淹没。有个姓劳的人,号半野,官屯田郎中,当时的
  都水郎中是劳半野的同年顾一江。有一次,顾一江出对子同劳半野开玩笑说:
  “半野屯其田,空劳碌碌。”
  劳半野应声答道:
  “一江都是水,回顾茫茫。”
  ——清·梁恭辰《巧对续录》
  姓祖姓孙  甲和乙二人相互不认识。有一次,他们因事相会在一起,甲问乙姓什么,乙答道:“姓
  孙。”乙又问甲姓什么,甲说:“不敢!”乙很纳闷,问道:“问您的姓,这有什么值得谦
  让的?”甲还是一个劲地推让说不敢,乙执意要问,甲才说:“姓祖。”
  乙听了这才明白甲是利用二人的姓开玩笑,便说:
  “这有什么关系。不过是你祖我孙,我孙你祖而已!”
  ——清·俞樾《一笑》
  本钱已还  甲向乙借钱若干,并讲定二分利息,限期要还清。可谁知甲拿到了钱后,马上躲避起来
  不再露面。乙屡次上门讨债,都见不着他,不得已,只好写信质问,责其还钱。
  甲便先还十几元,过几个月,又还若干元,并以此为定例,结果拖了一年多,才把本钱
  还清,利息却一毛不拔。甲对乙说:“借你的本钱我分文未欠,所沾光的只不过是一点利息
  而已。”
  乙很气愤,便向甲借来一件宁绸长袍,借了之后,也躲起来不露面。过了几个月,才拿
  宁绸一尺还给甲,并写信说:“借你的衣裳,先还你一只袖子。”再过几个月,又以三尺左
  右宁绸还给甲,写信道:“这次还你一襟。”一直拖了两年有余,才把一件袍子的表里布料
  还清。然后,乙对甲说:
  “我借你的尊衣,分寸不少,全部还清了,所沾光的不过是成衣匠的手工钱罢了!”
  ——清·吴趼人《俏皮话》
  拆“公局”为联  清代广东各州县乡镇都设有公局。公局中有绅士、董事,主要负责管理乡人借钱讨债、
  打架斗殴、邻居口角等小讼事。如果利用得好,倒也是个百姓自治的办法。然而,那些绅
  士、董事们往往处理不公,甚至有人仗势横行,营私舞弊。顺德县某公局处理事情时尤其徇
  私枉法,于是有人将“公局”两个字拆开,撰成一副对联为:
  八面威风,转个弯私心一点
  大模尸样,钩入去有口难言
  ——清·吴趼人《新笑史》
  “梁鼎芬”联额  有个叫梁鼎芬的人在湖北做官,他不做好事,结果弄得臭名远扬。当地人用他的姓名字
  形撰成一额一联赠给他。额为:
  梁上君子
  联为:
  一日难支,足下分开两片
  念头太错,颈上须防八刀
  ——清·吴趼人《新笑史》
  返回目录
  中国笑林
  夸张类
  说明  夸张既是一种修辞手段,又是一种文艺创作手法,二者的特点都是夸大其词、铺张扬
  厉。作为笑话体裁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创作手法,夸张集中地体现在突出描写对象的某些细部
  特征,从而引起听众或读者的注意,借以达到笑话本身“抑恶扬善”、怡乐性情的教育和审
  美目的。
  夸张类笑话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其坚实的现实基础的。通过夸张,可以变平淡为奇
  崛,化腐朽为神奇,使幽隐而昭然,用生动之形象揭示抽象之哲理。这类笑话,最具吸引力
  和说服力,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经久而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