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作者:时乘六龙 更新:2021-11-24 03:44
赵仲谋谢过店主,买了些干粮水果和锄头铁锹之类的工具,坐上马车,命车夫径往栖凤山而去。
这栖凤山座落在云龙村西侧,相传百余年前曾经有人看见凤凰栖于此山之上,因此得名。常言道:凤凰不停无宝之地,这栖凤之事一传,寻宝之人便纷至沓来,但都空手而还;后来,一位颇负盛名的道人说出了此间原由:此山之宝便是风水极佳,若葬于此山之上,子孙非富即贵。此言一出,栖凤山名声大噪,不但邻近乡人尽皆筑坟于此,他乡他县富贵之家,也不远千里前来修墓祈福,董家便是其中的一家。董家原在东平县,只因听闻栖凤山风水极佳,才把祖坟迁至此地,为便于拜祭看护,董伯天方才在云龙村落户。董伯天之弟董仲坤在朝为官,极信风水阴阳之说,迁坟栖凤山也正是他的意思。董仲坤自思伴君如虎,如无祖宗庇佑,难保太平,更暗祈天遂人愿,有朝一日能象太祖一般,黄袍加身,由“殿前都点检”一跃而成天子,正是为此,他董家数代祖宗才千里迢迢赶到这栖凤山来安家落户,可也就这么一来,才害苦了云龙村的百姓们。
董家有祖坟三座,都建在山南向光处,当中最大的那座,便是董伯天父母的,后面二座,葬的分别是他祖父和曾祖二代。墓前正中建有一个石彻的平台,约有二丈见方,董家来人拜祭,便在这台上行礼。记得去年的八月二十,董家敲锣打鼓,上栖凤山祭祖,听说那天便是董家老太爷的忌日。由于当时董家的锣鼓敲得太响,祭祖的排场又摆得太大,因而云龙村的人大多都记住了董老太爷的忌日,包括这个恨不得把董伯天化骨扬灰的赵仲谋。
赵仲谋绕到墓后,寻个隐蔽处入手,挖了个十数丈径深的地道,直通到那平台之下,将三百余近火药尽数埋在了进去。这一个地道,直花了他三日功夫方才完成,看着自己亲手做成的“杰作”,赵仲谋不禁暗自得意,心中恨恨地道:“即便董贼你有通天彻地之能,这三百余斤火药炸将开来,也非教你粉身碎身不可!”思虑间,提起吕茵所赠玄匕,重重劈在身侧一块山石之上,山石应声裂为两半。赵仲谋心道:“不想这断玉玄匕竟然如此锐利,我若早得此刃,董家的那些家丁护院又怎能再是我的对手,要杀董贼当也有七八成把握,也不必累得姐姐埋骨荒野了……”
转眼八月二十之期已到,董家祖墓前打扫一新,供桌上放满面了诸般供品。董伯天坐在竹轿之中,被众人摇摇晃晃地抬上山来。赵仲谋从远处探头偷望,心道:“任你董贼权势薰天,今日也终要教你恶贯满盈!”继而又想:他董家祖坟前有牛头羊头作供,我到了姐姐坟前自也不能太过简陋,待会儿这数百斤火药炸将开来,董伯天那颗狗头若是不曾炸碎的话,我也去姐姐坟前放张供桌,拿它来祭奠一番。
董伯天今年两番大难不死,只道冥冥之中自有先祖保佑,因此虽然伤势未愈,祭祖之日还是早早上得山来,向先祖叩谢。远处赵仲谋看的真切,缓缓点燃了引线,心中暗自叩谢亡父和吴家父女在天之灵的庇佑……但听得“轰”地一声的巨响,惊天动地,赵仲谋只觉脚下剧震,头顶尘土飞扬,董家祖坟下烈焰穿空而起,花岗石彻成的平台瞬时间被炸出了一个数丈见方的大坑,台上众人无一幸免,一个站在远处的丫鬟见此惨状,没命地逃下山去……
赵仲谋从洞中钻出身来,轻轻拂了拂身上的尘土,慢慢走近。但见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首,几个家丁断手折足,一时不死,尤自呼天抢地的大叫;董伯天的身子被炸成了几截,那个肥大的脑袋连着左肩一直被炸出三丈多远。赵仲谋玄匕轻扬,割下董贼首级,仰天大笑,大步下得山来。
采菊山边,吴咏絮墓前,赵仲谋用断玉玄匕亲手为她削了一块木碑,蘸血写道:吴门咏絮小姐之墓。把董贼首级放在墓前拜祭一番。赵仲谋挥泪作别,提起银枪,直奔太行山而去。
各位看官,支持我吧,用票砸我啊!
正文 第2回 求师太行
(更新时间:2007-2-26 14:46:00 本章字数:20362)
赵仲谋心无牵挂,率意而行,不一日便到得太行山下。这太行山原是晋冀之间的一座大山,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度成为山贼盗匪藏身之所在。传闻威震河朔的岳飞元帅帐下的大将牛皋,便曾落草于此,自称“公道大王”。此时已是大宋绍兴七年,牛皋投军已久,太行山也已不再是昔日盗匪盘据之所在,山上居住的是忠义门下弟子。
这忠义门始创于北宋宣和年间,其时金人便不断入侵大宋边境,宋室主上昏庸,无力拒敌,大宋百姓为求自保,便组织了许多抗金力量,后来这些抗金组织在抗击过程中渐渐悟出了“分则势弱,合则力强”的道理,便共同创立了这个忠义门,取以忠义为本,保家卫国之意。其后数十年宋室南渡,北方沦陷,忠义门抗击不利,门下弟子凋零,一蹶不振。直到岳飞为帅,为联合天下抗金义士,特命人找来忠义门后人,重树忠义大旗。其时忠义门第四代掌门李兴国已隐居山林二十余年,练成了几套极利害的剑法,雄心勃勃,正欲重出江湖,再展雄风,闻岳飞之召,欣然领命,率门下弟子八人前来。为便于抗击金兵,便把这门址选在了太行山上。
赵仲谋快步上山,心想:“此来学艺,原是想修成忠义门高深内功之后,能助我参透‘沸血神兵’中的奥秘,但我此时有《易经杂录》在手,所录内功精要当更在忠义门武学之上,因而学不学内功已不再重要。但我孤身一人,四方漂迫,一时也无处可去,若归于忠义门下,可与师兄弟们相互照应,也可为抵御金人略尽绵力,想来当也不是件坏事。”
到得忠义堂前,赵仲谋禀明原委,便有一名弟子把他带入内堂。堂上案前端坐一人,浓眉大眼,方面阔口,身穿一袭蓝色长袍。赵仲谋看此人模样,便如亡父先前所述忠义门大弟子潘国坚一般。赵仲谋摸了摸怀中所藏父亲的书信,欲言又止,心想:“我先不说,倒要看看若是不凭父亲书信,我能不能进忠义门。”当下潘国坚问起,赵仲谋只说仰慕忠义门行侠仗义,卫国为民的英雄行径,特来相投,盼能收录门墙,学成绝世武功,报效国家。潘国坚笑道:“忠义门只为抗击外侮而设,你来相投,报效国家,那自是欢迎之至。至于武功一道,最重悟性,本门武学博大精深,若能尽数领悟,身手自是不凡;趟若悟性不佳,却也非人力所能勉强,但只要忠义之心不泯,即使武功未趋上层,世人也必不敢轻视。”这一番话说得赵仲谋心悦诚服,心道:“忠义门下果然不同凡响!”忙谢过教诲。
次日,门主召集众人,在忠义堂前正式收赵仲谋为忠义门弟子,命二弟子佟国梓点拔武功。赵仲谋谢过师祖,又行拜师之礼。行礼之时,但见佟国梓一脸彪悍之色,虎背熊腰,英气勃勃,心想:“这位师父比昨天那潘师伯可严厉多了,这下只怕是有苦头吃了。”礼毕,佟国梓将堂上众位师伯师叔一一作了介绍。这第一位便是昨天见过那人,果然是大师伯潘国坚,佟国梓排第二,其下便是三师叔陈国安,四师叔张国林,五师叔田国宝,六师叔许国明。后面的二位师叔年纪较轻,分别是七师叔俞国泉和八师叔赵国华。众位师伯叔高矮胖瘦不一,年纪相差也甚远,大师伯潘国坚看样子已过四十了,但小师叔俞国泉、赵国华却只二十五、六,看上去比门下的许多师侄大也不了几岁,想必是师祖晚年所收的弟子。赵仲谋顺着师父指引一一拜倒行礼。
行过入门之礼,赵仲谋跟随师父来到忠义堂后的一间大厅里。厅上已聚了二十余人,分站在四周,见佟国梓来到,一起上来行礼。佟国梓指着一个二十来岁的青衫男子道:“这是你大师兄章子康。”又转头向章子康道:“这是为师今日新收的徒儿赵仲谋,你向他介绍一下诸位师兄。”章子康领命,引着赵仲谋对各人一一作了介绍:有高高瘦瘦的金建海,矮矮胖胖的俞永顺,瘦小精干的张文海……赵仲谋一一行礼,一时间却也记不得这许多名字。
翌日,佟国梓便开始传授武艺,先教了一套入门的太祖长拳。这路拳法宋时流传极广,极是普通,赵仲谋和众位师兄仔细听师父将拳法中的精要讲解清楚,又看他演示了一遍,然后便各自开始练习。众位师兄显是已经学过,练习时颇为纯熟,赵仲谋虽是初见,但他自幼习武,根基远胜于旁人,数日之间便已领悟。其后忽忽数月,佟国梓又教了三套入门的拳法掌法,于内功一道,却未提及。赵仲谋心下不禁渐感烦厌,眼见这数月间所学拳法掌法,比之家传武艺尚且有所不及,又如何谈得上“高深”二字?自己千里来此虚耗光阴,又是为何?但继而又想,或许武学之道本就应该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不练基本功,必难修习高深武学,因此心中虽感烦厌,却也无奈,只在闲时偷偷翻看李枫所赠的那册《易经杂录》,修习经书中的武功。
此间习武日久,耳濡目染对师父及众位师伯叔的性格渐渐有所了解:大师伯潘国坚生性耿直,不善讨取师祖欢心,为李兴国所不喜;师父佟国梓平日对弟子虽然严厉,师祖面前倒是言语花巧,深得李兴国的喜爱。潘国坚平日俗务较多,为人又生性寡言少语,因而众弟子的武艺未趋上层;佟国梓对待弟子虽是严厉,门下弟子武艺却也不精,各门之中以三师叔陈国安、四师叔张国林座下弟子的武艺为高。
这栖凤山座落在云龙村西侧,相传百余年前曾经有人看见凤凰栖于此山之上,因此得名。常言道:凤凰不停无宝之地,这栖凤之事一传,寻宝之人便纷至沓来,但都空手而还;后来,一位颇负盛名的道人说出了此间原由:此山之宝便是风水极佳,若葬于此山之上,子孙非富即贵。此言一出,栖凤山名声大噪,不但邻近乡人尽皆筑坟于此,他乡他县富贵之家,也不远千里前来修墓祈福,董家便是其中的一家。董家原在东平县,只因听闻栖凤山风水极佳,才把祖坟迁至此地,为便于拜祭看护,董伯天方才在云龙村落户。董伯天之弟董仲坤在朝为官,极信风水阴阳之说,迁坟栖凤山也正是他的意思。董仲坤自思伴君如虎,如无祖宗庇佑,难保太平,更暗祈天遂人愿,有朝一日能象太祖一般,黄袍加身,由“殿前都点检”一跃而成天子,正是为此,他董家数代祖宗才千里迢迢赶到这栖凤山来安家落户,可也就这么一来,才害苦了云龙村的百姓们。
董家有祖坟三座,都建在山南向光处,当中最大的那座,便是董伯天父母的,后面二座,葬的分别是他祖父和曾祖二代。墓前正中建有一个石彻的平台,约有二丈见方,董家来人拜祭,便在这台上行礼。记得去年的八月二十,董家敲锣打鼓,上栖凤山祭祖,听说那天便是董家老太爷的忌日。由于当时董家的锣鼓敲得太响,祭祖的排场又摆得太大,因而云龙村的人大多都记住了董老太爷的忌日,包括这个恨不得把董伯天化骨扬灰的赵仲谋。
赵仲谋绕到墓后,寻个隐蔽处入手,挖了个十数丈径深的地道,直通到那平台之下,将三百余近火药尽数埋在了进去。这一个地道,直花了他三日功夫方才完成,看着自己亲手做成的“杰作”,赵仲谋不禁暗自得意,心中恨恨地道:“即便董贼你有通天彻地之能,这三百余斤火药炸将开来,也非教你粉身碎身不可!”思虑间,提起吕茵所赠玄匕,重重劈在身侧一块山石之上,山石应声裂为两半。赵仲谋心道:“不想这断玉玄匕竟然如此锐利,我若早得此刃,董家的那些家丁护院又怎能再是我的对手,要杀董贼当也有七八成把握,也不必累得姐姐埋骨荒野了……”
转眼八月二十之期已到,董家祖墓前打扫一新,供桌上放满面了诸般供品。董伯天坐在竹轿之中,被众人摇摇晃晃地抬上山来。赵仲谋从远处探头偷望,心道:“任你董贼权势薰天,今日也终要教你恶贯满盈!”继而又想:他董家祖坟前有牛头羊头作供,我到了姐姐坟前自也不能太过简陋,待会儿这数百斤火药炸将开来,董伯天那颗狗头若是不曾炸碎的话,我也去姐姐坟前放张供桌,拿它来祭奠一番。
董伯天今年两番大难不死,只道冥冥之中自有先祖保佑,因此虽然伤势未愈,祭祖之日还是早早上得山来,向先祖叩谢。远处赵仲谋看的真切,缓缓点燃了引线,心中暗自叩谢亡父和吴家父女在天之灵的庇佑……但听得“轰”地一声的巨响,惊天动地,赵仲谋只觉脚下剧震,头顶尘土飞扬,董家祖坟下烈焰穿空而起,花岗石彻成的平台瞬时间被炸出了一个数丈见方的大坑,台上众人无一幸免,一个站在远处的丫鬟见此惨状,没命地逃下山去……
赵仲谋从洞中钻出身来,轻轻拂了拂身上的尘土,慢慢走近。但见台上横七竖八躺满了尸首,几个家丁断手折足,一时不死,尤自呼天抢地的大叫;董伯天的身子被炸成了几截,那个肥大的脑袋连着左肩一直被炸出三丈多远。赵仲谋玄匕轻扬,割下董贼首级,仰天大笑,大步下得山来。
采菊山边,吴咏絮墓前,赵仲谋用断玉玄匕亲手为她削了一块木碑,蘸血写道:吴门咏絮小姐之墓。把董贼首级放在墓前拜祭一番。赵仲谋挥泪作别,提起银枪,直奔太行山而去。
各位看官,支持我吧,用票砸我啊!
正文 第2回 求师太行
(更新时间:2007-2-26 14:46:00 本章字数:20362)
赵仲谋心无牵挂,率意而行,不一日便到得太行山下。这太行山原是晋冀之间的一座大山,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度成为山贼盗匪藏身之所在。传闻威震河朔的岳飞元帅帐下的大将牛皋,便曾落草于此,自称“公道大王”。此时已是大宋绍兴七年,牛皋投军已久,太行山也已不再是昔日盗匪盘据之所在,山上居住的是忠义门下弟子。
这忠义门始创于北宋宣和年间,其时金人便不断入侵大宋边境,宋室主上昏庸,无力拒敌,大宋百姓为求自保,便组织了许多抗金力量,后来这些抗金组织在抗击过程中渐渐悟出了“分则势弱,合则力强”的道理,便共同创立了这个忠义门,取以忠义为本,保家卫国之意。其后数十年宋室南渡,北方沦陷,忠义门抗击不利,门下弟子凋零,一蹶不振。直到岳飞为帅,为联合天下抗金义士,特命人找来忠义门后人,重树忠义大旗。其时忠义门第四代掌门李兴国已隐居山林二十余年,练成了几套极利害的剑法,雄心勃勃,正欲重出江湖,再展雄风,闻岳飞之召,欣然领命,率门下弟子八人前来。为便于抗击金兵,便把这门址选在了太行山上。
赵仲谋快步上山,心想:“此来学艺,原是想修成忠义门高深内功之后,能助我参透‘沸血神兵’中的奥秘,但我此时有《易经杂录》在手,所录内功精要当更在忠义门武学之上,因而学不学内功已不再重要。但我孤身一人,四方漂迫,一时也无处可去,若归于忠义门下,可与师兄弟们相互照应,也可为抵御金人略尽绵力,想来当也不是件坏事。”
到得忠义堂前,赵仲谋禀明原委,便有一名弟子把他带入内堂。堂上案前端坐一人,浓眉大眼,方面阔口,身穿一袭蓝色长袍。赵仲谋看此人模样,便如亡父先前所述忠义门大弟子潘国坚一般。赵仲谋摸了摸怀中所藏父亲的书信,欲言又止,心想:“我先不说,倒要看看若是不凭父亲书信,我能不能进忠义门。”当下潘国坚问起,赵仲谋只说仰慕忠义门行侠仗义,卫国为民的英雄行径,特来相投,盼能收录门墙,学成绝世武功,报效国家。潘国坚笑道:“忠义门只为抗击外侮而设,你来相投,报效国家,那自是欢迎之至。至于武功一道,最重悟性,本门武学博大精深,若能尽数领悟,身手自是不凡;趟若悟性不佳,却也非人力所能勉强,但只要忠义之心不泯,即使武功未趋上层,世人也必不敢轻视。”这一番话说得赵仲谋心悦诚服,心道:“忠义门下果然不同凡响!”忙谢过教诲。
次日,门主召集众人,在忠义堂前正式收赵仲谋为忠义门弟子,命二弟子佟国梓点拔武功。赵仲谋谢过师祖,又行拜师之礼。行礼之时,但见佟国梓一脸彪悍之色,虎背熊腰,英气勃勃,心想:“这位师父比昨天那潘师伯可严厉多了,这下只怕是有苦头吃了。”礼毕,佟国梓将堂上众位师伯师叔一一作了介绍。这第一位便是昨天见过那人,果然是大师伯潘国坚,佟国梓排第二,其下便是三师叔陈国安,四师叔张国林,五师叔田国宝,六师叔许国明。后面的二位师叔年纪较轻,分别是七师叔俞国泉和八师叔赵国华。众位师伯叔高矮胖瘦不一,年纪相差也甚远,大师伯潘国坚看样子已过四十了,但小师叔俞国泉、赵国华却只二十五、六,看上去比门下的许多师侄大也不了几岁,想必是师祖晚年所收的弟子。赵仲谋顺着师父指引一一拜倒行礼。
行过入门之礼,赵仲谋跟随师父来到忠义堂后的一间大厅里。厅上已聚了二十余人,分站在四周,见佟国梓来到,一起上来行礼。佟国梓指着一个二十来岁的青衫男子道:“这是你大师兄章子康。”又转头向章子康道:“这是为师今日新收的徒儿赵仲谋,你向他介绍一下诸位师兄。”章子康领命,引着赵仲谋对各人一一作了介绍:有高高瘦瘦的金建海,矮矮胖胖的俞永顺,瘦小精干的张文海……赵仲谋一一行礼,一时间却也记不得这许多名字。
翌日,佟国梓便开始传授武艺,先教了一套入门的太祖长拳。这路拳法宋时流传极广,极是普通,赵仲谋和众位师兄仔细听师父将拳法中的精要讲解清楚,又看他演示了一遍,然后便各自开始练习。众位师兄显是已经学过,练习时颇为纯熟,赵仲谋虽是初见,但他自幼习武,根基远胜于旁人,数日之间便已领悟。其后忽忽数月,佟国梓又教了三套入门的拳法掌法,于内功一道,却未提及。赵仲谋心下不禁渐感烦厌,眼见这数月间所学拳法掌法,比之家传武艺尚且有所不及,又如何谈得上“高深”二字?自己千里来此虚耗光阴,又是为何?但继而又想,或许武学之道本就应该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循序渐进,不练基本功,必难修习高深武学,因此心中虽感烦厌,却也无奈,只在闲时偷偷翻看李枫所赠的那册《易经杂录》,修习经书中的武功。
此间习武日久,耳濡目染对师父及众位师伯叔的性格渐渐有所了解:大师伯潘国坚生性耿直,不善讨取师祖欢心,为李兴国所不喜;师父佟国梓平日对弟子虽然严厉,师祖面前倒是言语花巧,深得李兴国的喜爱。潘国坚平日俗务较多,为人又生性寡言少语,因而众弟子的武艺未趋上层;佟国梓对待弟子虽是严厉,门下弟子武艺却也不精,各门之中以三师叔陈国安、四师叔张国林座下弟子的武艺为高。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