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作者:公孙梦 更新:2021-11-24 03:16
此时,太监史靖禀报,几位大臣求见,皇上便匆匆走了。
公冶勋依然留在亭中,心里不是滋味,想了想,回家探望双亲,以免挂念。
苏杰、黄铮跟他回到府中,早有下人报与老爷夫人,大公子回来了,公冶娇与翠喜,抢着出门来迎接,彼此见面,十分亲切。
苏杰、黄铮不便参予公冶一家人相聚,按老习惯自去书剑居等候。
在福寿居的客室里,大家问了前线情形,公冶勋说了个大概。
说到与万古雷相遇时,夫人和娇娇都叫了起来,要他说详尽些。
公冶勋道:“我只说赶快走开,战场不是叙旧的地方,嘱他保重,他也这么说了一句,我们就各奔一方,就是这些,再没别的。”
“你再想想呀,莫漏了什么!”娇娇说。
公冶勋道:“你去北平时也随军冲杀,当知对阵情形,哪有功夫叙旧,你再问无益。”
公冶子明道:“以我儿所见,朝廷大军尚有可为,这的确是个好消息,为父心安多了。”
公冶勋道:“如果皇上不撤回徐辉祖大军,只要与范将军协力,可破燕军,但皇上不放心徐大人,坐失良机……”
娇娇道:“燕军屡战屡胜,燕王身先士卒,冒矢石之险,与将士共存亡,是以燕军士气一直不衰,哥哥你只怕猜测错了。”
公冶勋道:“燕军连战数月,人马疲乏,加之露雨天气,北人不服南方水土,得病的多,大大影响了士气,这并非大哥妄加猜测,与燕军对阵时,大哥亲见燕军战力不盛。但说这些已经无益。时机已失,时不再来。我想说另外的事,齐眉山之战后,我方俘获了一些受伤燕军。
我将他们—一审问。我问的事很多,比如燕王如何对待部下,燕王给了你们什么好处,你们宁肯背叛朝廷效忠燕逆。还问了燕军中的生活情形等等。有一半,我听了很受感动,燕王抓到我方几位将军,这些蒙古人原都是他的部下,但忠于朝廷,与他大战。捉到这些人后,你们猜他如何处置?”
公冶娇道:“听你口气就猜得出,燕王不杀他们,把他们放了以示宽大。”
公冶勋道:“不,他让他们做了贴身侍卫,这使其余部下大惑不解,纷纷反对,要是这些人在战场上行刺,那可是防不胜防!”
公冶子明叹道:“燕王大才,从这事就可见一斑、用人不疑,疑人就不用!”
公冶勋道:“正是如此!反观皇上,疑人而用,自是不放心,所以……唉……”
娇娇道:“大哥,你说战局还可扭转吗?”
公冶勋道:“燕军虽取胜,但天下兵马还多,朝廷并未输了全盘,应该可以扭转局面。
娇娇叹道:“那么要打到何年何月才会有个了结?但愿早些还百姓一个安宁!”
公冶子明道:“这个谁也无法预料,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见分晓,岂会甘休?哪怕是生灵涂炭,在所不惜!”
娇娇道:“叔侄俩争天下,害苦了百姓。”
公冶勋道:“这都怪燕王有野心,不甘居藩王之位,公然违背祖训,实属大逆不道!”
娇娇道:“那也不尽然,皇上削藩,他要自保,所以情有可原。”
公冶勋道:“藩王恶行甚多,削藩势在必行,就是燕王做了皇帝,也要削落。”
娇娇道:“不说了,不说了,这些事与我们何干?都搅得家中不宁,天下不宁!”
公治子明道:“真是孩子话,怎会与我们无关?燕王进了京师,为父何以自处?”
娇娇道:“还是做百姓好,谁做皇帝都不相干,我说爹爹大哥你们都卸职还乡吧!”
公冶子明道:“身受皇恩,岂能在国家有难时卸职,这种事为父做不出来。”
公冶勋道:“皇上待我有知遇之恩,愚兄也不能负了皇上”
娇娇叫道:“哎呀,这样说来你们岂不误了自己,叫我和娘怎么办?”
公冶子明笑道:“不过说说而已,又不是燕王已经进了京师,你何必着急?”
夫人道:“阿弥陀佛,但愿双方议和罢战。燕王与皇上是叔侄,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的事好商量,何必非得动武,死那么多人。”
公冶子明叹道:“夫人,此乃江山之争,叔侄也罢、父子也罢,都不会善了。”
娇娇道:“烦死人,说别的吧!”
公冶勋道:“这叔侄之争是保国窃国之争,一旦窃国者得胜,满朝文武之忠良者,势必遭灭门之祸。公冶家父子皆朝廷忠良,不会屈身事贼。这燕王虽是王叔,做了皇帝也是篡位。
到时爹爹要及时逃出京师,隐姓埋名度日,娇娇你要保护好爹娘,千万不能有差错!”
娇娇道:“光我一人担不了爹娘安危,到时你该来家会合,一同出京师才是。”
公冶勋道:“愚兄身为忠义卫掌印,又升了都指挥使掌宿卫,到时必须保护皇上,所以说不准到时该怎么做,但愚兄自会审时度势,预先告知你们。不过,这也只是说说而已,朝廷扔握有军权,可调动四方之兵,足可抵御燕军。”
说来说去,话题仍离不开当前局势,每人都带有深深的忧虑,不管朝廷还拥有多少兵力,但失败的阴云笼罩在心头,驱之不散。
饭后,公冶勋和苏杰、黄铮回宫。
自从宫中有不少太监投奔燕王后,皇上对太监更为严厉,宫中内卫也由忠义卫担当。
公冶勋责任加重,随着燕军节节胜利,更要防范内外刺客,是以他不敢有丝毫大意。夜晚他常常出来巡视查哨,十分辛苦。
这天晚上,他又出来巡视,漫步到御花园,便去探望御花园总管吴乾仁老太监。
吴乾仁见他来了,进忙行礼问候。
“多时不见公冶大人到御花园来……”
公冶勋岔话道:“我去了前方,与旗手卫随徐都督赴援何福何总兵。”
吴乾仁道:“原来如此,前方战局如何?”
公冶勋简要说了说齐眉山会战情形,未了道:“我在燕军中遇到了几名宫中太监,都被我斩于马下,这班人实是可恶!”
吴乾仁道:“皇上对太监严加管束,燕王则用太监,那些功名心重的太监自然要去投奔,其中会武功的走得最多。
再过些时日,若燕军直逼京师。出逃的恐怕更多。”
公治勋道:“全是没心没肺的小人,我让他们一个也定不掉!”
吴乾仁道:“燕王文武双全,又具韬略,上阵时身先士卒,颇有先帝遗风。
恕我直言,皇上仁弱,朝中又无治国之才辅佐,这场龙争虎斗,只怕是燕王占了上风,到时公子如何处之,能坦诚相告吗?”
公冶勋叹道:“皇上待我不薄,到时我决不背弃皇上,做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吴乾仁道:“依我之见,公子不如离开宫室,去做个自由自在的平民百姓,不参予社稷之争,莫陷入朱家叔侄争夺皇位的漩涡,为其殉葬,糟踏了公子一生!”
公冶勋又叹口气,道:“公公所说,在下也曾想过,但为时已晚,除非当年我不入宫。如今皇上处于困境,我岂能忍心弃之而去!”
吴乾仁也叹气道:“自古一个‘忠’字,从来是用鲜血写成,可敬可叹。公子不愿背义而去,老夫十分敬佩,到危难时,老夫愿助公子一臂之力。脱此劫难!”
公冶勋站起一揖:“多谢公公!”
吴乾仁连忙回礼:“不敢当,请坐下。”
公冶勋道:“朝中并非无大将,各地也并非无兵,只要谋略得当,并非不能制伏燕王!”
吴乾仁道:”皇上太年轻,被几个文臣大儒左右,热衷于改制仿古……”
一顿,摇了摇头,续道:“老夫以为,大局难以挽回。”
公冶勋道:“自征讨燕逆以来,错失许多良机,又用错了大将,相信皇上已汲取了教训。若能策划得周密得当,不难挽回败局。”
吴乾仁道:“但愿如此吧!”
公冶勋道:”若真有哪一天,公公将如何处之?是留在御花园还是……”
吴乾仁道:“身为太监,也无处可去,但若是投奔燕王的那班太监回来作威作福,老夫恐怕也看不下去。老夫此时尚无打算,只有到时再看情形了,大不了出京师隐姓埋名度日。”
公冶勋道:“燕王纵使登基,也逃不了一个‘篡’字,受万世唾骂。身为朝廷大臣,又怎能屈身事贼,公公还是离宫为好!”
吴乾仁道:“公子莫忘了,自古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再况燕王与皇上本是叔侄。燕王乃先帝之子,皇上乃先帝之孙,这篡不篡位,后人只怕也不会多加指责。”
一顿,又道:“世事大局,你我难以预料,多说无益。公子难得到御花园走一遭,你我小饮一杯如何?”
公冶勋想了想,道:“公公说得是,今后世事难料,人生聚散无常,就叨扰一杯吧!也许今后一别,就永无相聚之日了呢!”
吴乾仁叹口气,唤周典进来,叫他备两个菜。
周典答应着,先送了一壶酒来,片刻后就端了几碟菜放到桌上。
吴乾仁举起酒杯:“敬公子一杯!”
两人饮罢,又把酒杯斟满,再干一杯。
公冶勋道:“公公还记得四年前有人夜闯禁宫被宫中卫士追捕,后被公公藏于屋中……”
吴乾仁十分惊诧:“咦,公子如何知晓?”
公冶勋叹口气道:“那女的是柳都督家的千金,叫柳锦霞,男的是本城富豪之子万古雷。他们都是在下的好友,公公助他们逃出宫后,万古雷逃往北平,在下当时奉皇上之命赴燕暗访,归途中碰到万兄弟,他把此事告诉了在下……”
接着把柳、万二人的情形说了个大概,末了道:“如今柳小组到关东做了响马,万兄弟做了燕王麾下的都指挥使,公公今后若出宫,不妨去找万兄弟,我与他是莫逆之交,不瞒公公,若乾坤倒转,在下双亲幼妹,也得交托与他,否则在下忠孝不能两全,大难临头时惟尽忠而已,难以再顾双亲。”
公冶勋依然留在亭中,心里不是滋味,想了想,回家探望双亲,以免挂念。
苏杰、黄铮跟他回到府中,早有下人报与老爷夫人,大公子回来了,公冶娇与翠喜,抢着出门来迎接,彼此见面,十分亲切。
苏杰、黄铮不便参予公冶一家人相聚,按老习惯自去书剑居等候。
在福寿居的客室里,大家问了前线情形,公冶勋说了个大概。
说到与万古雷相遇时,夫人和娇娇都叫了起来,要他说详尽些。
公冶勋道:“我只说赶快走开,战场不是叙旧的地方,嘱他保重,他也这么说了一句,我们就各奔一方,就是这些,再没别的。”
“你再想想呀,莫漏了什么!”娇娇说。
公冶勋道:“你去北平时也随军冲杀,当知对阵情形,哪有功夫叙旧,你再问无益。”
公冶子明道:“以我儿所见,朝廷大军尚有可为,这的确是个好消息,为父心安多了。”
公冶勋道:“如果皇上不撤回徐辉祖大军,只要与范将军协力,可破燕军,但皇上不放心徐大人,坐失良机……”
娇娇道:“燕军屡战屡胜,燕王身先士卒,冒矢石之险,与将士共存亡,是以燕军士气一直不衰,哥哥你只怕猜测错了。”
公冶勋道:“燕军连战数月,人马疲乏,加之露雨天气,北人不服南方水土,得病的多,大大影响了士气,这并非大哥妄加猜测,与燕军对阵时,大哥亲见燕军战力不盛。但说这些已经无益。时机已失,时不再来。我想说另外的事,齐眉山之战后,我方俘获了一些受伤燕军。
我将他们—一审问。我问的事很多,比如燕王如何对待部下,燕王给了你们什么好处,你们宁肯背叛朝廷效忠燕逆。还问了燕军中的生活情形等等。有一半,我听了很受感动,燕王抓到我方几位将军,这些蒙古人原都是他的部下,但忠于朝廷,与他大战。捉到这些人后,你们猜他如何处置?”
公冶娇道:“听你口气就猜得出,燕王不杀他们,把他们放了以示宽大。”
公冶勋道:“不,他让他们做了贴身侍卫,这使其余部下大惑不解,纷纷反对,要是这些人在战场上行刺,那可是防不胜防!”
公冶子明叹道:“燕王大才,从这事就可见一斑、用人不疑,疑人就不用!”
公冶勋道:“正是如此!反观皇上,疑人而用,自是不放心,所以……唉……”
娇娇道:“大哥,你说战局还可扭转吗?”
公冶勋道:“燕军虽取胜,但天下兵马还多,朝廷并未输了全盘,应该可以扭转局面。
娇娇叹道:“那么要打到何年何月才会有个了结?但愿早些还百姓一个安宁!”
公冶子明道:“这个谁也无法预料,天无二日,民无二主,不见分晓,岂会甘休?哪怕是生灵涂炭,在所不惜!”
娇娇道:“叔侄俩争天下,害苦了百姓。”
公冶勋道:“这都怪燕王有野心,不甘居藩王之位,公然违背祖训,实属大逆不道!”
娇娇道:“那也不尽然,皇上削藩,他要自保,所以情有可原。”
公冶勋道:“藩王恶行甚多,削藩势在必行,就是燕王做了皇帝,也要削落。”
娇娇道:“不说了,不说了,这些事与我们何干?都搅得家中不宁,天下不宁!”
公治子明道:“真是孩子话,怎会与我们无关?燕王进了京师,为父何以自处?”
娇娇道:“还是做百姓好,谁做皇帝都不相干,我说爹爹大哥你们都卸职还乡吧!”
公冶子明道:“身受皇恩,岂能在国家有难时卸职,这种事为父做不出来。”
公冶勋道:“皇上待我有知遇之恩,愚兄也不能负了皇上”
娇娇叫道:“哎呀,这样说来你们岂不误了自己,叫我和娘怎么办?”
公冶子明笑道:“不过说说而已,又不是燕王已经进了京师,你何必着急?”
夫人道:“阿弥陀佛,但愿双方议和罢战。燕王与皇上是叔侄,都是一家人,一家人的事好商量,何必非得动武,死那么多人。”
公冶子明叹道:“夫人,此乃江山之争,叔侄也罢、父子也罢,都不会善了。”
娇娇道:“烦死人,说别的吧!”
公冶勋道:“这叔侄之争是保国窃国之争,一旦窃国者得胜,满朝文武之忠良者,势必遭灭门之祸。公冶家父子皆朝廷忠良,不会屈身事贼。这燕王虽是王叔,做了皇帝也是篡位。
到时爹爹要及时逃出京师,隐姓埋名度日,娇娇你要保护好爹娘,千万不能有差错!”
娇娇道:“光我一人担不了爹娘安危,到时你该来家会合,一同出京师才是。”
公冶勋道:“愚兄身为忠义卫掌印,又升了都指挥使掌宿卫,到时必须保护皇上,所以说不准到时该怎么做,但愚兄自会审时度势,预先告知你们。不过,这也只是说说而已,朝廷扔握有军权,可调动四方之兵,足可抵御燕军。”
说来说去,话题仍离不开当前局势,每人都带有深深的忧虑,不管朝廷还拥有多少兵力,但失败的阴云笼罩在心头,驱之不散。
饭后,公冶勋和苏杰、黄铮回宫。
自从宫中有不少太监投奔燕王后,皇上对太监更为严厉,宫中内卫也由忠义卫担当。
公冶勋责任加重,随着燕军节节胜利,更要防范内外刺客,是以他不敢有丝毫大意。夜晚他常常出来巡视查哨,十分辛苦。
这天晚上,他又出来巡视,漫步到御花园,便去探望御花园总管吴乾仁老太监。
吴乾仁见他来了,进忙行礼问候。
“多时不见公冶大人到御花园来……”
公冶勋岔话道:“我去了前方,与旗手卫随徐都督赴援何福何总兵。”
吴乾仁道:“原来如此,前方战局如何?”
公冶勋简要说了说齐眉山会战情形,未了道:“我在燕军中遇到了几名宫中太监,都被我斩于马下,这班人实是可恶!”
吴乾仁道:“皇上对太监严加管束,燕王则用太监,那些功名心重的太监自然要去投奔,其中会武功的走得最多。
再过些时日,若燕军直逼京师。出逃的恐怕更多。”
公治勋道:“全是没心没肺的小人,我让他们一个也定不掉!”
吴乾仁道:“燕王文武双全,又具韬略,上阵时身先士卒,颇有先帝遗风。
恕我直言,皇上仁弱,朝中又无治国之才辅佐,这场龙争虎斗,只怕是燕王占了上风,到时公子如何处之,能坦诚相告吗?”
公冶勋叹道:“皇上待我不薄,到时我决不背弃皇上,做个忘恩负义的小人!”
吴乾仁道:“依我之见,公子不如离开宫室,去做个自由自在的平民百姓,不参予社稷之争,莫陷入朱家叔侄争夺皇位的漩涡,为其殉葬,糟踏了公子一生!”
公冶勋又叹口气,道:“公公所说,在下也曾想过,但为时已晚,除非当年我不入宫。如今皇上处于困境,我岂能忍心弃之而去!”
吴乾仁也叹气道:“自古一个‘忠’字,从来是用鲜血写成,可敬可叹。公子不愿背义而去,老夫十分敬佩,到危难时,老夫愿助公子一臂之力。脱此劫难!”
公冶勋站起一揖:“多谢公公!”
吴乾仁连忙回礼:“不敢当,请坐下。”
公冶勋道:“朝中并非无大将,各地也并非无兵,只要谋略得当,并非不能制伏燕王!”
吴乾仁道:”皇上太年轻,被几个文臣大儒左右,热衷于改制仿古……”
一顿,摇了摇头,续道:“老夫以为,大局难以挽回。”
公冶勋道:“自征讨燕逆以来,错失许多良机,又用错了大将,相信皇上已汲取了教训。若能策划得周密得当,不难挽回败局。”
吴乾仁道:“但愿如此吧!”
公冶勋道:”若真有哪一天,公公将如何处之?是留在御花园还是……”
吴乾仁道:“身为太监,也无处可去,但若是投奔燕王的那班太监回来作威作福,老夫恐怕也看不下去。老夫此时尚无打算,只有到时再看情形了,大不了出京师隐姓埋名度日。”
公冶勋道:“燕王纵使登基,也逃不了一个‘篡’字,受万世唾骂。身为朝廷大臣,又怎能屈身事贼,公公还是离宫为好!”
吴乾仁道:“公子莫忘了,自古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再况燕王与皇上本是叔侄。燕王乃先帝之子,皇上乃先帝之孙,这篡不篡位,后人只怕也不会多加指责。”
一顿,又道:“世事大局,你我难以预料,多说无益。公子难得到御花园走一遭,你我小饮一杯如何?”
公冶勋想了想,道:“公公说得是,今后世事难料,人生聚散无常,就叨扰一杯吧!也许今后一别,就永无相聚之日了呢!”
吴乾仁叹口气,唤周典进来,叫他备两个菜。
周典答应着,先送了一壶酒来,片刻后就端了几碟菜放到桌上。
吴乾仁举起酒杯:“敬公子一杯!”
两人饮罢,又把酒杯斟满,再干一杯。
公冶勋道:“公公还记得四年前有人夜闯禁宫被宫中卫士追捕,后被公公藏于屋中……”
吴乾仁十分惊诧:“咦,公子如何知晓?”
公冶勋叹口气道:“那女的是柳都督家的千金,叫柳锦霞,男的是本城富豪之子万古雷。他们都是在下的好友,公公助他们逃出宫后,万古雷逃往北平,在下当时奉皇上之命赴燕暗访,归途中碰到万兄弟,他把此事告诉了在下……”
接着把柳、万二人的情形说了个大概,末了道:“如今柳小组到关东做了响马,万兄弟做了燕王麾下的都指挥使,公公今后若出宫,不妨去找万兄弟,我与他是莫逆之交,不瞒公公,若乾坤倒转,在下双亲幼妹,也得交托与他,否则在下忠孝不能两全,大难临头时惟尽忠而已,难以再顾双亲。”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