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布政使朱珪:李郁,听我给你画个饼
作者:忧郁笑笑生    更新:2024-05-11 07:09
  平江路,
  潘家大宅,潘武急匆匆的找上了父亲。
  “爹,你瞧瞧这个。”
  潘老爷子放下手里的一对玉石球,戴上水晶眼睛。
  “胥江园区,官督商办。非经许可,差役不得入内。”
  “除1成抽成以外,不再以任何名目收取任何税费。”
  “匪患、火患、水患,皆由园区一力承担。”
  “四周以砖墙围绕,杜绝一切闲人滋扰。”
  潘老爷子惊讶的差点跳起来,
  “这小子想搞个独立王国吗?谁给他的胆子。”
  “大约是黄知府吧,他俩关系好的能吃一盘菜。”
  “不妥,不妥。”
  潘老爷子做了一辈子生意,太清楚大清朝是个什么德行。
  如此高调,早晚要被人搞的。
  李郁,充其量算个红顶商人,人脉深厚,消息灵通。
  手底下养着不少打手,敢杀人,敢放火。
  对于普通人,已经是不可仰望的大人物了。
  但是,
  在真正的官老爷面前,这些都是浮萍。
  风一吹,就没了。
  ……
  府城商人,对于入驻胥江园区心存疑惑。
  李郁倒也不意外,
  只是嘱咐,集中全力先把码头搞好。
  规模要大,航道要疏浚,驳岸再次加固。
  增加了3架起吊机,这是最大的亮点。
  原先的力夫、纤夫,全部留用。
  甚至,前来投奔的其他纤夫,也全部接纳。
  一时间,
  倒是在苦力当中博得了一个“仁义”的好名声。
  李郁让人开了一家“苦力食堂”,
  只接待这些扛大包,拉纤为生的汉子,
  每次收1根筹子,就提供一顿餐。
  大约是,
  猪油渣白菜咸汤一盆,糙米陈米饭一海碗,豆腐一块,窝窝头两个。
  这样廉价的饭食,
  惹得苦力们喜出望外,
  每次拿到饭食,都会小声说一句,感谢李爷。
  吃一顿,能顶半天。
  码头负责发放筹子的,是李郁派来的人。
  每扛一个大包,得筹子一根。
  而傍晚收工时,拿筹子去换钱。
  一根筹子,换一文钱。
  这个价格,倒是和以前大体相似。
  李郁没有调整,是因为火候未到。
  他的最终目的,
  是把这些一无所有的汉子,吸纳成军。
  ……
  知府衙门后堂,
  黄文运在书房,召见了李郁密谈。
  “皇上对本官给予厚望,可目前的形势,差强人意。”
  “你瞧瞧。”
  李郁接过一迭公文,仔细翻阅了上面的数字。
  打击清洗反清反满分子,
  一共抓获216人,已上缴朝廷的脏银拢共才12万两,平均下来一人还不到1000两。
  “黄大人的意思是?”
  “不足以堵住悠悠之口。”
  李郁深深的看了黄文运一脸,对于他的心思大体有数了。
  他,还想往上爬。
  没有硬扎的成绩,是不行的。
  “黄大人勿忧,在下有一些线索,想在吴县协助黎知县试个点。”
  “够分量吗?”
  “绝对够。”
  两人又聊了一些,闲事趣事。
  临离开前,
  李郁留下了一份胥江园区的分红凭证,悄然离开。
  ……
  回到李家堡,
  他找来了刘千,直接就问道:
  “苏州府,无论官民,目前对于我们敌意最大的,列出一份名单。”
  “江湖上的势力也算吗?”
  “算。”
  刘千犹豫了一下,就说了几个名字。
  一个是漕帮的旧苏帮,
  一个是新任太湖厅同知,
  “有过哪些摩擦?”
  “上次新苏帮漕船帮我们运铁矿石,经过北段运河的时候,旧苏帮拦截漕船,并发生殴斗。”
  “后来呢?”
  “后来长洲县差役赶到,勒令让开航道,没有进一步追究此事。”
  “那这位太湖厅新任同知,段大人又是怎么回事?”
  “此人对于东山团练颇有微词,私下向布政使朱大人反映过,希望撤销团练。而且暗示,团练不宜掌握在豪强手中。”
  太湖厅,
  是雍正年间设置的新机构,
  主官为同知,驻地在东山,主要负责沿湖区域的民事,加捕盗。
  平衡,分权,牵制,
  属于清廷的一贯玩法。
  ……
  “布政使司,有咱们的眼线?”
  “是的。”
  刘千凑近,小声说出了具体人名。
  “如此说来,这个段同知,是不能留了。在官场游戏规则内,搞掉他。”
  “属下明白,尽快拿到足够分量的证据。”
  刘千犹豫了一下,又说道:
  “实际上,还有一人对我们极度仇视,多次叫嚣要举报我们私自冶铁。”
  “何人如此嚣张?”
  “松江府,金山县商人董三郎。”
  李郁有些疑惑,
  自己没有在金山县布局,何来的矛盾?
  “董三郎是做生铁生意的,被我们冲击的厉害。西山铁厂,定期低价销售不合格生铁,量很大。”
  “如此说来,董家的铁料质量还要差?”
  “对。”
  刘千也忍不住笑了。
  “若是在苏州府地面上,早拿他了。”
  “有区别吗?”
  “请老爷明示。”
  “不要被这些规矩束缚了手脚,该抓就抓,一介商贾而已。
  金山县,在松江府的东南角。
  东面临海,属于位置重要,油水不大的地方。
  史密斯使团,从京城带来的那些书籍中,
  就有一本大清舆图,虽然抽象,可是信息真实。
  李郁对着舆图,金山县的位置琢磨半天,
  指示刘千,
  尽快把这个董三郎绳之以法。
  ……
  一辆豪华的马车,在董府门前停下。
  车夫傲气的递上一份请帖:
  “我家老爷,有桩大买卖,请董掌柜的亲自去谈。”
  说罢,就赶着马车走了。
  管家连忙把请帖转交给自家老爷。
  “吴江县富商,没听说过啊。”
  “老爷,这还有一份购买意向清单。”
  董三郎打开一看,
  就两眼放光,大生意上门了。
  生铁5000斤,农具500把。
  再看那请帖,
  竟然是烫金纸的,非常的体面。
  “唔,这请帖,就够小户人家10天的口粮。”
  “想必是吴江的某位低调的士绅老爷吧。”
  “我当亲自去拜见。”
  从金山县,到吴江县,并不远。
  100多里而已。
  董三郞带着儿子,管家,赶着一辆马车。
  赶路花了两天,终于抵达了请帖所说的位置。
  吴江县五都,
  然而,请帖上所写的“陈府”,却没有影子。
  正在疑惑,是不是走错路了。
  一个汉子走了过来,拱手行礼:
  “可是金山县董老爷当面?”
  “正是,正是。”
  汉子笑了,从背后摸出一面铜锣。
  当当当,敲了三下。
  大批官差,呼啸而至。
  领头的一人,骑着马,举着刀,正是苏州府捕头黄四。
  “董三郎,你勾结会匪,阴谋推翻大清朝廷。人赃并获,带走。”
  ……
  黄四掀开马车帘子,
  指着里面的农具样品,生铁样品说道:
  “这些都是反清物证,统统带走。”
  “直接去县衙,借用一下地方,速速取得口供。”
  “刘爷,你这招引蛇出洞,绝了。”
  刘千也骑着一匹黑马,摆摆手:
  “这是李爷的计策,在下不敢贪功。”
  “跟着李爷做事,就一个字,顺!”
  当晚,
  在挨了3道大刑后,董三郎就招了。
  他此时,已经猜到了缘由。
  哀求道:
  “我什么都愿意配合,只求放了我儿子。”
  不过,黄四怎么可能心软。
  将父子俩,一并取得口供,当场画押。
  次日清晨,
  押解着人犯,和口供回府城。
  同时派人飞马报告李郁,证据链完成三分之一了。
  接下来,
  就看李郁,如何把这张网织密了,掀起一次规模宏大的刑狱了。
  ……
  “修桥铺路,疏浚河道?”
  “对。”
  “此举倒是可圈可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李郁听出了黄文运赞许的话,背后的含义。
  这钱,花的还不够刀刃。
  上一轮打击反清反满分子,抄家所得的三分之一,准备用在地方上。
  此举的好处是,既赢得地方上的官声,朝廷那也算成绩。
  “在下还有一个想法。”
  “讲。”
  “不征发百姓,而是雇佣流民、乞丐、还有运河沿岸的苦力。发给工钱,以工代赈,安稳民心。”
  黄文运点点头,
  相当于,不给经手胥吏分润的机会,而是发给最不安稳的底层群体。
  此举,
  倒是亮点多多。
  “好。”
  “具体的工程,可否交给维格堂承办?”
  黄文运笑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本官答应你。”
  “大人放心,工程质量,我担保。”
  至于说,
  要修哪些桥,铺哪些路,以及疏浚哪些河道,加固哪些河堤,
  自然是按照上一次乾隆南巡的路线。
  而这个路线,
  也是李郁将来用的上的造反路线。
  双向奔赴,银子都花在了刀刃上,一分都没浪费。
  江苏布政使,朱珪听说了,
  也派人召来了李郁,叮嘱此事。
  这位老大人,清廉是真的。
  如果大清朝搞个财产排名,他大约是在末尾的5%。
  李郁准备了一份厚礼,
  不出意外的被委婉拒绝了,朱大人追求的不在黄白之物,另有其他。
  ……
  “李堂主,老夫只有一个要求。”
  “老大人请讲。”
  “抄犯官的家财,建朝廷的工程,赈一贫如洗的苦力,此举若能办妥,就是今年最耀眼的成绩。大清朝的很多事,出发点都是好的,可办起来就变了味儿,你可明白?”
  “在下明白。”
  “朱某刚到苏州,就听人说维格堂如何如何嚣张,和胥吏们来往密切。还有你那个东山团练,争议颇大,段同知多次抗议。”
  “朱大人明鉴,这些都是谗言。”
  朱珪,突然睁大老眼,摆摆手:
  “本官治学三十载。看人,只论迹,不论心。”
  “你是江湖中人,行事难免跋扈。有些瑕疵,倒也不算大污点。”
  “但是这一次,你要好好为朝廷出力,少赚点。”
  “待工程竣工,验收之后,本官亲自保举你个正经出身,百年之后,地方府志也会留下你的大名。两代之后,李氏就是本府书香门第,正经士绅人家。”
  “老夫的良苦用心,你可明白?”
  李郁摆出了一副震惊的模样,
  眼眶微红,哽咽,半天才拱手道:
  “在下也是读圣贤书出身的,谢大人垂爱。”
  “老夫的话,你可以相信。去吧,好好办差,皇上是圣明的。”
  李郁走出布政使司衙门,
  坐到马车里,才放松了表情管理。
  开始琢磨,朱珪的话。
  先敲打,后许诺,手段无懈可击,炉火纯青。
  你说他是画大饼吧,听完了你还感激的道一声“谢谢啊”。
  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果然没有几个是简单人物。
  他最怕的,
  就是这一类不贪财,不露声色的官。
  一旦被他看破了,密折抵达紫禁城。
  乾隆就会异地调兵,围剿自己。
  ……
  乾隆干的事,看似昏聩,实则是面子、享受作祟。
  在提防权臣,打击反清势力方面,他是非常冷静理智的。
  以朱珪的分量,若是说自己是反贼,乾隆会信的。
  “下雪了。”
  街上孩童一声惊叫,李郁掀开帘子。
  铅灰色的天空,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
  乾隆40年的第一场大雪,来的比往常早了一些。
  气温,
  骤然降低,积雪过脚踝。
  对于穿越人士来说,这雪就不小了。
  然而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实在算不得什么。
  小冰河的影响,还得持续200年。
  江南的冬季,大雪纷飞,湖水结冰都很常见。
  甚至在华南一带,
  都有过池塘结冰,大雪压垮房子的灾害。
  意识到了思维误区后,
  李郁立即下令,临时招募数百苦力,去长兴煤矿下井。
  抢囤一批煤炭。
  没地方存放,就露天存放在东山团练营区附近的空地。
  同时,
  溢价收购4000石大米。
  仓中有粮,心里才不慌。
  这两样事,
  一下子就把李家堡的人手,全部调动了起来。
  所有人忙疯了。
  而这个时节,靠运河吃饭的苦力们是最凄惨的。
  因为航运量,商业来往,
  都开始急剧萎缩。
  他们也就没了挣钱的机会,只能眼巴巴的等着。
  ……
  “李家堡招募临时工,下井挖煤,包吃住。百斤10文,多劳多得。”
  招工的风声一放出去,
  胥江码头,顿时人山人海。
  报名的苦力,甚至打来了起来。
  直到园区的护卫队,鸣锣举着棍子驱散,才恢复了秩序。
  “排队。”
  “谁踏马的再乱挤,以后就胥江码头就没他吃饭的地儿。”
  威胁很有效,
  苦力们一下子就噤若寒蝉,开始排队。
  等待挑选,
  标准自然是年轻,力气大,看着憨厚不油滑的。
  一个咳嗽不止的苦力,被筛选掉了。
  他苦苦哀求,甚至下跪。
  但是,招募的人不敢开这个口子。
  一旦,有传染病暴发,
  在人员高度密集的矿区,就是灾难。
  而李郁,恰好前来视察。
  6个带刀护卫,左右簇拥。
  杨云娇,为他撑着伞。
  这种富贵逼人的派头,一下子就镇住了在场所有人。
  苦力们都低着头,害怕恶了贵人。
  这可是苏州府最传奇的江湖大佬,心善人帅的李爷。
  不知道是谁带头,
  说了一句:“李爷大慈大悲。”
  苦力们都忙不迭的附和,不是虚伪。
  而是发自内心的。
  码头旁的“苦力食堂”一直开着,一文钱的专供餐,敞开供应。
  不过,
  若是有人投机取巧,重复购买,
  再悄悄拿出去卖,赚差价。
  脑子活泛的赵老六,就是最好的下场。
  先被园区护卫,从队伍中揪出,一顿毒打。
  打到满口吐血,
  后又被闻讯赶来的吴县差役,抓进了站笼。
  2天了,
  大约是死了。
  ……
  “李爷,我不是肺痨。就是最近受凉了,咳咳咳,家里等米下锅,给我个机会吧。”
  “既然病了,就找个大夫瞧瞧。”
  李郁用眼神示意了一下,随从立即掏出些碎银子,塞入汉子手中。
  咳嗽的汉子,激动的跪在雪地里,
  磕头大喊:“谢谢李爷。”
  而李郁,则是两步走上附近的高台。
  平日里,这是工头分配任务的地方。
  他拿掉伞:
  “下雪了,商船少了,诸位的日子都过的紧巴巴。”
  “我李某人深知不易,所以给你们争取了一些活计。”
  哗,在场众人都兴奋了。
  李郁手一压,立即鸦雀无声。
  “这世道,谁都靠不住,但是我李郁靠得住。”
  “我是拜关二爷的,最讲义字。一句话,跟着我,忠于我的,都是兄弟。私下挖我墙角,想搞我的,我就白刀子红刀子出。”
  “都吃饭去吧,今天全场的饭,我请了。天寒,每人加一碗黄酒。”
  欢呼,
  苦力们激动兴奋,有人作揖,有人磕头,有人说吉利话。
  还好,没人喊李爷万岁。
  ……
  虽说这一顿饭,平时也就收一文钱。
  可是白捡的便宜,还饶了一碗温黄酒,这让平日里受尽了白眼的苦力们,感受到了人格上的尊重。
  用一个苦力的话说:
  “我活了30年,头一次被人请客。”
  大清朝的底层百姓很容易满足,因为平时极少能接触到善意。
  从出生到死亡,都是工具人,或者叫骡马。
  稍微受到一丝恩惠,就能惦记很久。
  但是,
  古人又说,升米恩,斗米仇。
  李郁深以为然,所以并没有在工钱上,给与优待。
  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人心收益。
  他和杨云娇感慨过,
  在大清朝,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是走不远的。
  由此可以推断,
  封建王朝帝王将相们的私德,大约都是很糟糕的。
  所以说,曹丞相那样的枭雄很寻常。
  刘皇叔很不寻常。
  大争之世,豺狼遍地。
  身披重甲尚且如履薄冰,何论坦露自己的软肋“善良”。
  至少,李郁扪心自问,是做不到刘备那般善待百姓,宽仁待友的。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