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9 国粹
作者:忧郁笑笑生    更新:2024-05-11 07:09
  明清的巡检司,实际上是对县城之外权力空白的一种补充。
  大多设置在交通枢纽处。
  类似咱们熟悉的乡镇派chu所。
  职责非常宽泛。
  比如:稽查来往路人客商,打击走私,缉捕盗贼。
  范京上任后,要在最快的时间内,掌握石湖巡检司。
  巡检司内外所有人,全部换一遍。
  至于说怎么处置原有的十几个兵士,他看着办。
  若是老实巴交,就给点银子淘汰回家。
  如果是奸猾桀骜之徒,维格堂会出手,直接沉入石湖。
  然后,从维格堂挑选20人,编入巡检司。
  石湖巡检司,其实就是三间破屋。
  处于偏僻荒凉之处,交通不便。
  官不修衙,是一种神奇的陋规。
  范京上任后,就召见了所有兵士。
  用银两解散了大部分兵士,假称是朝廷裁撤老弱。
  拿了补偿银,速速回老家。
  有3个本地兵士,不愿意回家。
  毕竟,一个月还能拿1.5两饷银,偶尔还有些外快。
  ……
  范京也不强迫,留下了这三人。
  然后贴出了告示,招募健壮兵士。
  短短三天,就来了20个大汉。
  迅速的穿上了号衣,佩齐了雁翎刀。
  小小的巡检司衙门都快挤不下了。
  原来的这3人,只觉得咄咄怪事。
  却没意识到,大祸临头了。
  一个深夜,突然有人敲锣。
  “水匪上岸了。”
  范京连忙穿好官袍,出来一瞧。
  2里外,最近的一个村子,火光冲天。
  “保境安民,本官职责所在。诸位弟兄,立即拿上兵器,随本官杀贼。”
  一路上,他找了个机会,悄悄询问手下:
  “这是不是军师安排的?”
  “不是,军师安排的是后天!”
  范京一阵无语,心想这踏马的哪股水匪这么不长眼。
  维格堂设计了一次“假水匪”上岸,和巡检司遭遇,在激战中,3名兵士不幸身亡的事故。
  合理淘汰掉不愿离开的3名本地兵士。
  结果,今天提前了。
  范京悄悄的给众人使了个眼色。
  一会就不必麻烦水匪了,自己人帮个忙吧。
  到了村外,已经能够听到村子里的哭喊声。
  范京做了一个切的手势。
  3个兵士来不及惨叫,就被人捅了刀子。
  为了装的更像,从前面捅的。
  ……
  “一会,等水匪出来,弄死几个,留些活口。”
  范京觉得,这倒是好事。
  等于是假戏真做了。
  果然,在水匪们牵着牛,扛着粮食,女人出来的时候。
  一直躲在阴暗处的巡检司官兵,打响了火枪。
  只一轮,倒下了三个水匪,其余人狼狈逃窜。
  范大人笑呵呵的抽出佩刀:
  “穷寇勿追。”
  “尸体带走,活的绑走。”
  “咱们进村,展示一下官兵的威风,日后里长也好作证。”
  清晨。
  吃饱喝足的官兵们,离开了村子。
  里长也跟着去了县衙,作证昨晚的战斗。
  数百水匪登岸,洗劫村庄。
  新任石湖巡检范大人,带领本部兵丁,勇敢杀贼,解救女子3人,耕牛5头。
  然而,麾下兵丁亦战死3人。
  文书递上去,得到了一个不疼不痒的口头表扬。
  战死的3个本地兵士的家眷,得到了抚恤。
  凭心而论,在抚恤战死兵士方面,清廷比明廷做的好。
  清廷真给战死者家眷发抚恤银,而且数额说的过去。
  明廷在这方面,失去了军心。
  ……
  至此,石湖巡检司完成了全部提纯。
  李郁派人来重修了房屋,还修理了船只。
  又用堡内打造的雁翎刀,火绳枪,替代了原来的劣质刀枪。
  不过,若是有上官来巡查。
  还会拿原来的劣质刀枪凑数。
  而李郁精心准备的“假水匪”就没了用武之地。
  干脆,用来提纯自己人。
  李家堡,仅有少数骨干知道提纯计划。
  2天后。
  流民劳工队在堡外干活的时候,“水匪”们出现了。
  他们一个个凶神恶煞,脸色涂着油彩,钢刀明晃晃。
  从河边登岸,上来就劈死了一头羊。
  劳工队顿时炸锅了。
  杨云娇立即大喊:
  “聚集在一起,拿起手里的农具。”
  “老爷马上就会来支援我们,不许逃跑,否则开除出劳工队。”
  同时,负责巡逻的几个骑马带刀的李家堡护卫,也帮着维持秩序。
  乱哄哄的费了一盏茶的功夫,劳工们结了个刺猬一样的阵。
  水匪们,则是在50米外极尽吓唬之能事。
  一会举着刀往前冲几步。
  一会把那头死羊,剁成几段,扔到劳工面前。
  果然,有十几个劳工扔了工具,撒丫子就跑。
  ……
  远处,李家堡的护卫慢悠悠的赶来了。
  “水匪”们拦住了一个逃跑的劳工,乱刀砍死。
  然后,登船跑了。
  李郁骑着马赶到,示意先把劳工们聚集起来。
  十几个逃跑的劳工,被集中在了一边。
  “遇事逃跑,不听命令,不顾同伴。几个毛贼而已,你跑什么?”
  “老爷,小的怕血。而且他们真的敢杀人。”
  李郁被气笑了,心想果然需要提纯。
  问道:
  “他们敢杀人?老爷我就不杀人?”
  “吃着我的饭,住着我的房子,就这样报答老爷?”
  一旁的韦秀,干脆加了把火:
  “老爷,咱大清最不缺的就是人。解散劳工队,重换一批人好了。”
  “有饭吃,有房住,想招募多少人,就有多少人。”
  一听这话,一百多劳工汉子都吓坏了。
  心里咒骂这妮子真狠毒。
  一旦失去了这份工作,怕是活不了3天。
  哗啦啦,一百多人都跪了下来,磕头哀求。
  李郁骑在马上,一言不发,冷峻的看着这些人。
  “你们说,怎么处置这些逃兵?”
  “打板子。”“一天不给饭吃。”
  突然,有一人站出来喊道:
  “杀了他们。”
  李郁盯着这个说话的汉子,马鞭一指:
  “你叫什么?”
  “小的刘武。”
  “其他人觉得刘武说的对吗?”
  “对,对。”
  这一下,总算是得到了想要的答案。
  这可是伱们自愿的啊。
  ……
  李郁笑着说:
  “既然大家都这么想,那就动手吧?”
  即使是20多度的天气,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寒意。
  李家堡的护卫,早就散开了。
  环视着圈内的这些劳工,眼神凶狠。
  “刘武,你先带个头?”
  “哎,好。”
  叫刘武的这个汉子,从地上捡起了一个锄头。
  走过来,对着一个跪地哀求的汉子狠狠砸了下去。
  头破血流,然而并没有当即死亡。
  他又举起了锄头,被李郁制止了。
  “所有人,一起吧。”
  时间仿佛都走慢了,一百多个举着锄头、扁担的劳工,默默的围成一圈。
  从外边,只看得见锄头被挥下,再举起。
  一开始还有惨叫,后面就没了。
  只听得沉闷的击打声。
  杨云娇,瞧了一眼马上的少年。
  心想,这家伙真是个狠角色。
  如果自己结识他时,未曾被盐帮掳走过,该多好。
  ……
  许多人扔掉锄头,跪在地上狂吐。
  还有一些人呆呆的站在原地,面无表情。
  这些,都是正常反应。
  杀死同类,人是不可能那么淡定的。
  除非,这不是他第一次杀人。
  李郁唤来刘武,问道:
  “以前杀过人吗?”
  “杀过。”
  “说说?”
  “不敢瞒老爷,小的是山东临清人,原是个木匠。”
  “临清?我记得去年清水教起义是在临清县吧?”
  “是的,小的那会就在县衙里打家具。”
  李郁笑了,还好,他说了实话。
  “那你又是怎么逃出来的?”
  “清水教占了县衙,把官吏全部杀了,我们要么加入义军,要么被当场砍死。小的就加入了义军,跟着打了两仗,后来败了,小的水性好,才逃得一命。”
  “杀过官兵?”
  “杀了一个绿营兵,在城里还杀了两个士绅老爷。”
  “什么感觉?”
  “第一次很难受,饭都吃不下。再后来,就和杀猪差不多了。”
  ……
  刘武,被任命为了劳工队副队长。
  造过反,杀过官兵,没有撒谎。
  李郁觉得,这个人可以用。
  一鼓作气,和劳工们伸出了橄榄枝:
  “如今的世道,想活的好,就得靠自己。”
  “想加入护卫队的,明日一早,找刘武报名。每月1两饷银,不必干苦力了。”
  李家堡的武装力量,迫切需要扩大。
  如果不是因为忠诚问题,早就要招募新人手了。
  畏缩,麻木,懦弱,愚昧,狡黠,大清朝这样的人太多太多。
  有些人上无片瓦,下无锥地,今日被税吏打,明日被乡绅压榨。
  却还是昂着头,说出一句:
  “日子本该是这样的。皇上英明,是底下这些人太贪了。”
  李郁气的差点跳河。
  时间久了,他的心也越来越硬。
  今日,用十几个逃人的血,让上百劳工纳了投名状。
  傍晚,堡外突然一阵吵闹。
  李郁询问才知,原来是那十几个逃人的妻儿。
  众人要赶走她们。
  犹豫了一会后,还是派人把她们送去了西山煤矿。
  西山岛周围都是水,没有船就是个孤岛。
  她们大约活不到冬天。
  只不过是换一种死法。
  ……
  第二天,刘武递上了一份名单。
  愿意加入护卫队的,总计83人。
  看来,昨天的效果不错。
  李郁很欣慰,聊了几句:
  你知道我要做什么吗?”
  “造反。”
  “你怕不怕死?造反是会死人的。”
  “回老爷,小的不怕。”
  “哦?说说看。”
  “官兵四面合围,小的跳运河逃命,后来一路讨饭,给人做木匠活儿,好几次我都以为自己要死了。所以,小的真想明白了,就算不造反,我也活不了。”
  这个回答,让李郁神清气爽。
  他从柜子里取出了一杆火绳枪。
  “好好干,跟着我打江山,即使有一天你死了,我也保证你子孙终生衣食无忧。”
  “谢谢老爷。”
  刘武,连忙跪地,连磕了三个响头。
  李郁就那么坐着,坦然接受了。
  众生平等,太不现实了。
  即使是几百年后,也只是相对的平等。
  先击败清廷,再挑战人性吧。
  ……
  报名加入的83人,从李郁手中挨个领取了第一个月的饷银。
  实打实的银子,比画饼强十倍。
  接下来,就是严格的训练。
  从列队,结阵,到装填火枪,起码需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勉强做到。
  3个月,可以大体熟练。
  比起训练一支冷兵器精锐,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花钱成本,都不值的一提。
  干苦力的人手短缺,很好解决。
  随便摆个摊,招募流民干雇工,要多少有多少。
  只不过,要考虑府衙的反应。
  虽说,如今从知府到班头,个个拿自己的好处。
  可是,他们毕竟还是清廷的忠臣。
  在大是大非面前,未必敢帮李郁。
  这又绕到了胡师爷之前说的那个话题,开矿的合法地位!
  只要西山煤矿一日不在户部名单内,地方官府就不敢掉以轻心。
  毕竟,从你这只是拿钱。
  一旦出乱子,朝廷就会拿他们的命。
  这个逻辑,很清晰。
  “难道,我真的去找胡师爷?”
  李郁自言自语,非常的不甘心。
  胡师爷的甜枣,又大又甜,可每吃一颗,都要付出好多的人命。
  雷老大,加上几个弟兄的鲜血,就是最好的佐证。
  李郁决定,再等等。
  等刘千,从徽州府回来。
  了解一下那股山匪的情况,还有韦俊入伙后的待遇。
  再做打算!
  ……
  “阿仁,胡师爷女儿长得如何?”
  “据说还行,琴棋书画无一不精通。”
  “年龄呢?”
  “豆蔻年华。”
  李郁松了一口气,这就好。
  实在不行,还可以换一种思路。
  上车不买票,让老胡头跳脚去。
  枫桥镇,钦差行辕。
  元和知县张有道,终于等到了召见的机会。
  给钦差的亲信家人,就花了200两门包。
  他的心都在滴血,舍不得。
  自从上次投机,一船棉布沉入长江,他就没回满血。
  如今女婿病故,女儿只能回来居住。
  又多了一笔开销,实在是闹心。
  “张大人,请吧。”
  张有道集中精神,步入了钦差屋子。
  “卑职元和知县张有道,拜见钦差大人。”
  “起来吧。”
  钦差是上三旗人,和军机大臣阿桂,据说有点亲戚关系。
  长得很有福相,耳朵尤其长。
  这也是他最得意的一点。
  “张大人,本钦差派人查看了你县官仓,还有账目,你干的不错。”
  “谢钦差大人夸赞,卑职自从上任以来,无一日敢懈怠。”
  “下去吧。”
  简短的对话,毫无营养。
  张有道叹了一口气,他明白这其实是敷衍。
  朝中无靠山,钦差能不找你的麻烦,已经是幸运了。
  罢了,还是回去和如夫人唱戏吧。
  这当官,和唱戏真没什么区别。
  都是粉墨登场,看谁演技好。
  ……
  钦差来了,地方上自然要配合。
  施粥,就是性价比最高的一种方式。
  光在枫桥镇周围,开设了足足30个粥厂。
  府衙,县衙,各士绅,都积极响应,号称是粥厂包围苏州城。
  官仓的陈年粮食,还有善人捐献的老米,一股脑的都派上了用场。
  钦差很满意的看着喝粥的壮观景象。
  忍不住想做作诗一首,然而刚吟了一句,就卡住了。
  只得讪讪作罢,心想这汉人的玩意真难学。
  难怪皇上每次巡游,都要去曲阜孔府瞧瞧。
  如今的粥厂,也都用上了蜂窝煤饼。
  引得这钦差啧啧称奇,还特意瞧了一下成品。
  “这是何人发明?”
  “本府柴禾商会会长李郁,此人素爱行善事。”
  “哦?他人在吗?”
  “这会不在,他正在城东娄门施粥。钦差大人想见他,下官这就派人去通知他。”
  “娄门”,
  在府城东北侧,属于元和县地盘。
  李郁带着人,大清早就开始在这里施粥。
  一来响应府衙的号召,二来确实也做点善事。
  顺便招揽一些青壮,没有家眷的。
  6口锅一字排开。
  “施粥啦。一人一碗,排队!”
  维格堂的幌子在一边飘扬,让路人都看见。
  ……
  饥民的数量实在太可怕了。
  一开始每口大锅前还仅是三四十人排队候着,很快就变成了看不到头的队伍。
  “娄门有施粥”的消息一传开,城外饥民就蜂拥而来。
  中午时分,已经是漫山遍野的人。
  李郁的额头冒出了汗珠,他拉过范京:
  “你速去县衙,请派衙役过来维持秩序。”
  “我感觉不妙,一会得出事。”
  “再去粮店拉5车粮食过来,不能断粮。”
  黑压压,缓慢挪步,表情麻木的饥民,就像僵尸一样。
  不时有人栽倒,再也爬不起来。
  城墙上,看热闹的人不时发出惊呼,满脸兴奋。
  不必惊讶,看热闹是国粹之一。
  只要是和自己无关的事,皆可看热闹。
  恶劣的生存,让许多人失去了同理心。
  相反,看到同类凄惨状,反而能成为一种自我安慰,减轻自己的心灵痛苦。
  俗称阿q精神胜利法。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