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2章 科学正名!
作者:猪儿梦虫    更新:2024-08-07 13:09
  论道现场,鸦雀无声。
  刘季篪已经陷入了沉默。
  随即一道声音响起
  “此言大缪矣,圣人之道的确蕴含于自然之理,但若我们尽皆可以轻意参悟,那岂不是人人皆可以为圣?”
  眼见刘季篪再次吃瘪,一旁沉默良久的内阁大学士黄淮突然出言相助,算是通过耍赖给刘季篪解围。
  大儒黄淮,少时便聪敏异常,博览群书,所写文章高深雄健,深得古人文风精髓,当时被赞誉为“上继屈宋,下并班马”,号“介庵先生”。
  他本以为自己这句类似耍赖皮的回答,可以助刘季篪解围。
  毕竟圣人之道乃是那些圣贤提出的理念,自己这些儒生皓首穷经了一辈子,也未曾参悟半分,这就只能证明圣贤之所谓为圣贤,定然有着他们的特殊之处,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参悟圣贤之道的。
  但是,黄淮万万没有料到,正是这句赖皮话语,将程朱理学彻底推进了万劫不复之地。
  “介庵先生此话错了,圣人之道就在你我心中!”
  “嗤……荒谬绝伦!照你这样的说法,那岂不是人人都是圣贤?”
  黄淮闻言嗤笑一声,毫不客气地讥讽回答道,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得严重性。
  解缙见状并不动怒,依旧微笑着反问了一句:“那介庵先生可知,在我科学儒生眼中,何为圣人之道?”
  闻听此言,黄淮抬手示意其继续讲下去,他倒想看看,这所谓科学的圣人之道,究竟有多么荒唐可笑!
  “圣人之道,说白了,就是治世之道,就是为国为民之道,更加直白一点来说,就是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
  顿了顿,解缙没有理会程朱众儒的惊讶眼光,继续解释道:“这与我儒家治国平天下之理念完美契合,毕竟我儒家治国平天下的最终目标,不过也只是打造出一个大同社会,而大同之治的第一步,必定是让老百姓吃饱穿暖,所以我科学从根本上,便点出了何为圣人之道!”
  众儒闻言,如遭雷击!
  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穿暖衣,这就是圣人之道?
  这怎么可能?
  圣人参悟的道理,圣人成圣的道路,怎么可能会如此粗浅易懂……上不得台面?
  自己等儒生苦苦追求思索了一辈子的圣贤之道,更应该是那些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至理大道,是那些充满逼格的经典大道,不可能就是这么一个简单朴素的道理,这么一个人人都可以明白的道理!
  刘季篪张了张嘴,似乎想要反驳,却发现根本无可反驳,最终未曾出声。
  因为儒家纲领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俗来说就是“穷着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说到底确实如同解缙所说的这般,儒家核心思想就是构建一个大同社会,让百姓吃饱穿暖,从而天下太平!
  刘季篪神情大变,不停地抚摸着雪白胡须,不知不觉间已然抓下了一大把。
  黄淮脸上的鄙夷之色不复存在,剩下的尽是一片凝重。
  一众程朱大儒,连带着他们身后的程朱门徒,读了一辈子的程朱,拜了一辈子的程朱,找了一辈子的圣贤之道,却是从未想过,他们以为晦涩难懂、虚无缥缈的圣贤之道,就在自己脚下!
  让老百姓吃饱穿暖,这是每一个有识之士都曾励志做到的粗浅目标,但是到了最后,他们都会悲哀的发现,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似乎并不能做到。
  尤其是对黄淮、胡广、金幼孜等在朝为官的大儒名士而言,这种无力感与绝望感更是瞬间高涨。
  让百姓吃饱穿暖,或许是一人一辈子都难以完成的终极理想,但它的确如同解缙所说,只不过是实现大同之治的第一步,最基础的一步!
  可如果让百姓吃饱穿暖不是圣人之道,那自己等人连这最基础的粗浅目标都不能做到,那还谈什么寻求圣人之道?
  惶恐,惊惧,不安,失落……种种情绪交织在心田,令这些程朱门徒久久不能回过神来。
  雅间之内,杨士奇满脸涨红,激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似乎寻到了自己前行的脚步。
  国家大治,天下太平,百姓吃饱穿暖安居乐业,这本就是杨士奇一直努力的目标,现在他好像找到了同道中人!
  李弘壁见状心中大定,再次给解缙点了波赞,永乐皇帝的突发奇想,却是给科学到了一个宏道之人。
  事到如今,科学崛起已经呈现出势不可挡之势,今日过后,将会席卷整个大明天下。
  毕竟程朱门徒苦苦追寻了一辈子的圣人之道,第一次如此清晰明了地展露于人前,这等冲击力与震撼力,一般人还当真抵挡不住。
  “朱夫子的言论的确无错,圣人之道就蕴含于万物之理中,众物必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天下间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天道的奥秘。”
  “而格物致知的方法便是去认识了解自然之理,如那尝遍百草的圣贤神农一般,运用这些自然之理为百姓谋福利,助百姓吃饱穿暖,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之志!”
  解缙看向在场所有的文人儒生,朗声开口道。
  “诸君,治国平天下,并非一定需要步入仕途,执掌朝堂,推行自身的政治理念,即便身居乡野亦能治国安邦,平定天下!”
  “如那楚国孙叔敖,如那魏国西门豹,如那秦国李冰父子,如那西汉贾让,如那东汉王景,如那前宋范文正公……他们不辞劳苦地勘测地形、治理水患,正因他们长年奔波游走于江河各地,成功治理好了江河水患,救活了成百上千万沿岸百姓的生命,将涝地便为粮田,功德无数,活命无数,你们觉得他们是圣贤吗?”
  这一次,不但不少程朱儒生情不自禁地点了点头,认可了解缙的说法,就连刘季篪都颔首认可,第一次赞同了解缙的观点。
  远的不提,最近的范文正公,为官一任“厚农桑”,强调兴修水利,提出“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治水方针,并制定了一套奖励百姓、考核官员的制度长期实行。
  六年奔波劳碌,六年风餐露宿,六年栉风沐雨,换来的是沿岸百姓的欢声笑语,安居乐业。
  范文正公不但可称为圣贤,立下治水这等不世之功,足以名垂千古,流芳百世!
  “诸君不妨再想一想,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父子这些贤者,文章做得有诸君好吗?学识比得过在场诸位大儒吗?他们可曾张口仁义道德,闭口家国大义?”
  面对解缙的第二个问题,程朱门徒竟是齐刷刷地摇头,没有丝毫的犹豫迟疑。
  范文正公堪称程朱儒臣的杰出代表,但那孙叔敖原本却只不过是个以耕田为业的农民,“期思之鄙(郊野)人也”,在出任令尹前,“决期思之水,而灌雩雩之野”,即带领当地人民兴建水利工程,灌溉农作物,这项水利工程,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芍陂”,开启了辉煌璀璨的一生!
  “贤者孙叔敖一个农民,未曾学过圣贤文章,不懂什么家国大义,却在这个国家需要他的时候挺身而出,毅然决然地响应号召治理水患,他不会做文章,亦不会讲圣言,但他却做出了我辈儒生从未做过的治水伟业!诸君,难道孙叔敖给我辈儒生的启迪还不够吗?”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尽皆沉默了。
  一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却奔赴于前线治理水患,成就了圣贤之道,这无异于给了他们一记狠狠的耳光。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便是我科学理念,这就是诸君脚下的圣人之道啊!!”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这就是科学!
  这就是……圣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