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成年早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作者:乔丹?彼得森 更新:2024-03-24 16:14
7.3 成年早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格蕾丝是一位精力充沛的26岁女性,她在纽约布鲁克林与另外三名年轻人合住一间公寓。当格蕾丝不在当地的连锁超市工作时,她就在乐队中担任摇滚小提琴手或者在钢琴上作曲。常常有许多音乐家光临她的公寓,有不少是像格蕾丝这样的作曲家,他们的谈话总是充满生气,可以在严肃和幽默之间轻松转换。“音乐如此神奇,”格蕾丝说,“它将人们聚集在一起,把他们带到更广阔的世界。”
格蕾丝的兄弟姐妹都结婚了,包括她的妹妹,但格蕾丝仍周旋于一连串的情人之中。她的现任男友琼斯在她的复古艺术摇滚乐队中担任贝斯手。“爱情很美好,”格蕾丝说,“琼斯和我真的心意相通,但谁知道这会持续多久呢,而且我并不觉得一定要长久。”她的姐姐凯特已经结婚并有了三个孩子,问她是否渴望有个自己的家。格蕾丝说:“把自己关在家里的想法实在让人痛苦,就像要切断我的四肢一样。我喜欢自己选择的生活、爱情,并与各种各样的人一起工作。大家都应该意识到幸福其实有很多种形式。”
格蕾丝在亲密关系中存在困难,这是年轻女性中的个例,还是她只不过反映了一种大趋势——20多岁的女性和男性正在接近复杂的成年期?
在任何情况下,成年早期都是个体面临各种发展任务的时期(见表7-3)。人们明白自己不再是别人的孩子了,并开始把自己看为成年人,是社会的正式成员并肩负重大的责任(Tanner, Arnett, & Leis, 2009; Arnett, 2010)。
表7-3 成年期的发展任务
资料来源:Colarusso & Nemiroff, 1981.
本节探讨的这些挑战,集中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发展及其进程方面。首先,我们将探讨多种类型的爱的问题,考察人们在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如何选择伴侣。
接着,我们会探讨婚姻,包括是否选择结婚以及影响婚姻成功的因素。我们将探讨孩子对婚姻幸福的影响以及孩子在异性、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配偶的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也会讨论当今社会家庭的结构和大小,这也反映了成年早期个体所处关系的复杂性。
最后,我们将探讨职业这个成年早期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我们将考察成年早期个体的同一性与其工作的关系,以及人们如何选择职业。我们还将讨论人们工作的原因和职业选择的途径。
建立关系:成年早期的亲密关系、喜欢和爱
戴安娜毫不费力地把萨德绊倒在地。“我正在为一场舞会布置自助餐厅,而她正在扫地。突然脚下有根扫把伸过来把我绊倒了。我没有受伤也没有弄坏东西,自尊也没受损,但我的心跳少了一拍。她就在那儿,脸上带着狡黠的笑容,我只能看着她笑。我们开始谈笑,并很快发现除了傻气以外我们还有更多共同点。之后我们就在一起了。”
萨德听从了自己的心声,大四那年在同一家自助餐厅向戴安娜公开求婚。他们计划在学校的鸭池旁举行婚礼,而在婚礼进行曲结束时,他们的引座员和伴娘们纷纷将扫把交叉在一起。
并非每个人的爱情之路都像萨德那样平坦。对一些人而言,爱情之路很曲折,甚至伴随着关系的破裂和美梦的破碎;对一些人而言,这是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对一些人而言,爱情走入了婚姻,和童话故事中描绘的家庭、孩子和白头偕老的生活一样;对另一些人而言,爱情通向了不愉快的结局,以离婚和抚养权的争斗告终。
亲密关系、友谊和爱情
学习目标7.9 解释年轻人是如何应对亲密关系和友谊需求的,以及喜欢之情是怎么变成爱情的。
亲密关系是个体在成年早期主要考虑的问题。亲密关系是青年人幸福的核心,很多人都会担忧他们能否“适时”地发展出正式的亲密关系。即使有些人对建立典型的长期亲密关系不感兴趣,但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很在意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寻求亲密性:埃里克森关于成年早期的观点 埃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属于亲密对疏离阶段(intimacy-versus-isolation stage),从后青春期一直到30岁出头。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
埃里克森认为亲密由几个成分组成。第一个成分是无私,指牺牲自己的需要以满足对方的需求;第二个成分是性,指双方共同获得快感,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满足;第三个成分是更深一步的投入,其标志是为将自己的同一性融入伴侣的同一性中所做的努力。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出,那些在此阶段中感觉到困难的个体往往是孤独疏离的,他们害怕和他人建立关系。这些困难可能源于其早期在试图发展强有力的同一性过程中的失败经历。相反,那些有能力与他人在身体、智力和情感水平建立亲密关系的青年人往往能成功地解决这一发展阶段的危机。
尽管埃里克森的理论很有影响力,但在今天却让发展心理学家们感到颇为棘手,因为埃里克森所指的健康的亲密关系仅限于异性恋。同性伴侣、丁克家庭以及其他偏离了埃里克森理想模式的关系,都被认为是不尽如人意的。此外,和女性相比,埃里克森更多地关注男性的发展,且并没有考虑种族和民族认同,这些方面都极大地限制了其理论的应用(Yip, Sellers, & Seaton, 2006)。
虽然如此,埃里克森的工作仍然具有历史影响力,因为它强调研究人格的毕生成长与发展。此外,这一理论启发了其他发展心理学家思考成年早期个体的社会心理发展,以及个体形成的与朋友及伴侣的亲密关系(Whitbourne, Sneed, & Sayer, 2009)。例如,正如我们在随后讨论的那样,一些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从青少年晚期到20多岁存在一个特别的发展阶段(见“从研究到实践”专栏)。
从研究到实践成年初显期:尚未抵达
你是否觉得自己还不是真正的“成年人”,尽管你已经达到了法定成年人的年龄?你是否仍然不确定你是谁以及今后想做些什么,并且感觉自己还没准备好独自闯荡?如果是这样,那你正在经历的是一个被称为成年初显期的阶段,这是青春期和30岁之间的过渡阶段。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将成年初显期视为一个独特的发展时期,大脑在此期间仍在生长并改变了其神经通路。这通常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自我发现的时期,成年初显期个体仍在探索世界及自己在其中的位置(Arnett, 2014a)。
成年初显期的个体有五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身份探索(identity exploration),即需要学习如何做出关于爱情、工作以及人的核心信念和价值观的重要决策。在克拉克大学对18~29岁的约1 000名不同的成年初显期个体进行的一项调查中,77%的人同意“这是一个了解我到底是谁的生命时期”。成年初显期个体的第二个特征是不稳定(instability),具体表现为生活计划或目标的变化、职业和教育路径的波动、不稳定的关系,甚至是意识形态的转变等。调查显示,有83%的受访者一致认为“我生命的这个时期充满了变化”。
成年初显期个体的第三个特征是自我关注(selffocus),这是一个要兼顾应对父母的控制、抚养孩子的义务和事业的生命时期。随着需要联络的人越来越少,成年初显期的个体在决心投入任何一件事之前,都会享受一段专注于自己的奢侈时光。“这是我生命中关注自己的时刻”是调查中71%的受访者赞同的陈述。看到这里,成年初显期个体的第四个特征是介于两者之间(feeling in-between)可能就不足为奇了——感觉不再是青少年,但还不是真正的成年人。对一些成年初显期的个体来说,这种感觉可以通过在某些方面保持对父母的依赖来增强,而对其他人来说,这种感觉更接近一种在接纳完全成年前的不确定和犹豫不决的感受。该调查中有一半受访者不完全同意他们已经成年(Arnett,2014b)。
最后,尽管压力和焦虑与成年初显期的不确定性有关,但该时期个体的第五个特征却是乐观(optimism)。近90%的调查受访者同意“相信有一天我会得到想要的生活”,并且83%的人同意“在我生命的这个时期,一切皆有可能”。这种乐观主义的部分原因是如今的年轻人比他们的父母受过更好的教育,因此他们的乐观主义是有现实基础的。令人高兴的是,到他们30岁时,大多数成年初显期的个体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并且更加适应了成年人的角色(Arnett, 2014b, 2015)。
你认为成年初显期真的是一个普遍的生命阶段吗,或者这只是让那些生活条件优越的年轻人享受的奢侈时期?为什么?
友谊 我们和他人的大部分关系都属于友谊,这是成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样说是因为人类有归属感的需要(need for belongingness),它引导着成年早期个体建立和维持最低数量的人际关系,以建立与他人共同的归属感(Manstead, 1997; Rice, 1999)。
但是,究竟哪些人会最终成为我们的朋友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邻近性,人们往往会与邻居或者交往频繁的人成为朋友,并且从友谊中彼此获益,如陪伴、社会赞许以及偶然间的一臂之力,其成本也相对较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往往被那些与自己有类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吸引(Preciado et al., 2012; Mikulincer et al., 2015; Ilmarinen, Lönnqvist & Paunonen, 2016)。
当我们考虑跨种族的友谊时,相似性的重要性就十分明显。正如我们讨论青春期时所说的,在毕生发展中,跨种族的亲密关系数量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尽管大多数成人声称他们有不同种族的亲密朋友,但是当被询问亲密朋友的名字时,他们所说的对象很少包括不同种族的人。
我们也基于人们的个人品质选择朋友。哪些是最重要的因素呢?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往往会被那些自信、忠诚、友善和富于感情的人吸引。此外,人们还喜欢那些乐于助人、坦率并具有幽默感的人(Hartup & Stevens, 1999; You & Bellmore, 2012)。
人们往往会被那些自信、忠诚、友善和富于感情的人吸引。
恋爱:当“喜欢”变成了“爱” 丽贝卡和杰里每周都去洗衣店洗衣服,两个人在那里经过几次邂逅之后,开始交谈起来。他们发现彼此有许多共同点,并且开始期待半计划半偶然的会面。几个星期之后,他们开始正式出去约会,并发现彼此非常适合。
如果这种模式是可预知的,那么大多数亲密关系的发展都包含一系列令人惊讶的规律性进展(Burgess & Huston, 1979; Berscheid, 1985):
· 两个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交往地点增加。
· 双方逐渐寻求对方的陪伴。
· 两个人之间越来越坦诚,互相透露自己的隐私。双方开始表现出身体方面的亲密行为。
· 双方越来越希望分享对方的积极和消极感受,也可能会在彼此赞美之余提出一些批评。
· 两个人开始对双方关系的目标达成共识。
· 双方对一些境遇的反应变得越来越相似。
· 双方开始感到自己心理上的幸福感与这段关系的成功紧密相连,并把这段关系看成是唯一、不可替代且弥足珍贵的。
· 最后,双方关于自己和自身行为的定义发生了改变:他们把双方看成一对情侣,并在行为上也表现成一对情侣的状态,而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不同类型的爱情
学习目标7.10 区分不同种类的爱情。
非常“喜欢”就是“爱”吗?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都会给出否定的回答。“爱”不仅在量上不同于“喜欢”,而且在质上也代表了和“喜欢”不同的状态。例如,爱在其最初阶段就包含了相当强烈的生理唤起,对对方的一切都感兴趣,不断地幻想对方,并伴随激烈的情绪波动。和“喜欢”不同的是,“爱”包括了亲密、激情和排他(Hendrick & Hendrick, 2003; Ramsay, 2010; Barsade & O’Neill, 2014)。
并非所有的爱都一样。我们对母亲的爱不同于对女朋友或男朋友的爱,也不同于对兄弟姐妹或者毕生朋友的爱。这些不同种类的爱以什么来区分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爱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激情的或伴侣式的。
激情之爱和伴侣之爱:爱的双面性 激情之爱[passionate(or romantic)love]也称激情(浪漫)之爱,是全身心投入爱一个人的状态,它包含了强烈的生理兴趣和唤起,并关心对方的需求。与此相对,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是我们对那些和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人的一种强烈情感(Hendrick & Hendrick, 2003)。
那么,什么能引发激情之爱呢?有一种理论认为,强烈的情绪甚至是负性情绪,如嫉妒、愤怒或对被拒绝的害怕等,都可能是加深激情之爱的源泉。
心理学家伊莱恩·哈特菲尔德(Elaine Hatfield)和埃伦·伯奇德(Ellen Berscheid)提出的激情之爱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 of passionate love)认为,当强烈的生理唤起以及表明“‘爱’是所体验感觉的适宜标签”的情境暗示同时出现时,个体才能体验到浪漫之爱(Berscheid & Walster, 1974)。生理唤起可以由性唤起、激动,甚至嫉妒这样的负性情绪引发。如果这种唤起随后被冠以“我一定是恋爱了”或“他使我意乱情迷”,那么这种体验就可以被归于激情之爱。
这一理论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遭受拒绝和伤害后反而会感受到更深的爱意。如果负性情绪可以产生强烈的生理唤起,并且这些唤起被解释为“爱”,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自己比经历这些负性情绪之前更爱对方。
但是,为什么人们要把一种情绪体验冠以“爱”的标签,而非许多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呢?其中一种答案是,在许多文化中,浪漫之爱被认为是可实现、可接受且令人向往的。激情的优点在歌曲、商业广告、电视节目和电影中被高度赞扬。青年人已经准备好并期待在生活中体验爱了(Dion & Dion, 1988; Hatfield & Rapson, 1993; Florsheim, 2003)。
但并非所有文化都秉持上述观点。在许多文化中,激情、浪漫的爱只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婚姻可能是基于双方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考虑而进行的安排。直到中世纪,浪漫之爱的概念才被“发明”,当时社会哲学家首次提出了爱应该是婚姻必备的要素。此前,西方人普遍认为婚姻的首要基础是肉体的性欲,这一提议的目标是为婚姻提供另一种基础——繁衍(Xiaohe & Whyte, 1990; Haslett, 2004; Moore & Wei, 2012)。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爱的三个方面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爱情远非简单的激情之爱和伴侣之爱所能概括。他认为爱是由三个成分构成的:亲密、激情、决心或承诺。亲密成分(intimacy component)包含亲近性、情感性和连通性的感觉。激情成分(passion component)包含和性有关的动机驱力、身体亲近性和浪漫性。决心或承诺成分(decision/commitment component)同时包含个体爱上另一个人的最初认知和长期维持这份爱的决心(Sternberg, 2006)。
根据双方关系中是否存在这三个成分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组合出八种不同类型的爱(见表7-5)。例如,无爱(nonlove)代表个体间只存在最普通的人际关系,爱的亲密、激情、决心或承诺三个成分都缺失。喜欢(liking)只包含了亲密成分;迷恋之爱(infatuated love)只包含了激情成分;空洞之爱(empty love)只包含了决心或承诺成分。
表7-4 八种不同类型的爱
其他类型的爱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爱的成分。例如,浪漫之爱(romantic love)包含了亲密成分和激情成分,伴侣之爱包含了亲密成分和决心或承诺成分。当两个人经历浪漫之爱时,他们在身体上和情感上如胶似漆,但未必意味着他们会把这段关系视为永恒。然而,伴侣之爱在缺失生理激情成分的情况下,却有可能发展成为长久的关系。
糊涂之爱(fatuous love)包含了激情成分和决心或承诺成分,缺乏亲密成分。糊涂之爱是盲目的,双方缺乏情感联结。
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包含了爱的三个成分,但它并非“最理想”的爱。很多持久而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都是基于其他类型的爱。此外,双方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爱的类型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在稳固的爱情关系中,决心或承诺成分的水平会达到顶峰,并且一直保持稳定状态。相反,在关系的早期,激情成分趋向于顶峰,但随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亲密成分会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快速增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增长。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强调了爱的复杂性和其动态、进展的性质。随着人们和他人关系的不断发展,他们的爱也在不断发展。
选择一个伴侣:认识“生命中的唯一”
学习目标7.11 识别影响年轻人选择伴侣的因素,并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受性别和文化的影响。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寻找伴侣是其成年早期的主要任务。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建议,就连一些超市结账柜台都有相关的杂志。即便如此,人们确定一生伴侣的过程并不容易。
寻求一个配偶:只考虑爱就够了吗 大部分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声明,爱是选择配偶的主要因素。但许多文化中的人们可能会说,爱并不一定是婚姻的首要考虑因素。例如,在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中,调查者询问他们是否会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几乎所有美国人、日本人和巴西人都表示不会,但相当高比例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大学生则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可以接受的(Levine, 1993)。
文化也是影响人们选择配偶时不同关注点的重要因素。例如,对来自世界各地近一万人的调查发现,南非有祖鲁族血统的男性认为情感的稳定性是最重要的,而祖鲁族女性最为关注配偶的可靠性(Buss et al., 1990; Buss, 2003)。
但是,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择偶观上仍存在许多共性。例如,爱和彼此间的吸引即便在特定文化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一项,但在所有文化中也大都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此外,可靠性、情感的稳定性、令人愉悦的性情和才智等特性,同样普遍受到高度重视。
在考虑选择配偶的首要特征时,性别差异具有跨文化的相似性,这一发现在其他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例如Sprecher, Sullivan, & Hatfield, 1994)。相对女性而言,男性更喜欢身材有吸引力的婚姻配偶;而相对男性而言,女性更喜欢具有雄心壮志、勤勉刻苦的婚姻配偶。
对这种性别差异跨文化相似性的一个解释是演化论。心理学家戴维·巴斯(David Buss)及其同事认为(2004),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寻求配偶特定的特征时,其实也是在寻求能够使其基因演化达到最优的某些特性。他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多地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去寻求具有最佳生育能力特性的配偶。因此,身体吸引力强的年轻女性更容易受到男性的青睐,因为她们能有更长的时间生育孩子。
相反,女性在遗传上被预先设定为要寻求有能力提供经济资源,以增加后代存活率的配偶。因此,女性往往被那些能够提供最好经济水平的男性所吸引(Li et al., 2002)。
演化论对这些性别差异的解释遭到了强烈的质疑。这一解释无法考证,而且性别差异的跨文化相似性可能仅仅反映了类似的性别刻板印象,而与演化没有任何关系。另外,尽管两性之间的某些性别差异的确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最后,一些演化论的批评者指出,女性对高收入男性的偏好可能与演化毫不相关,而是与男性拥有更多权力、地位以及其他资源这一跨文化的一致性紧密相关。因此,女性对高收入男性的选择偏好是理性的。还有,由于大多数情况下男性很少考虑配偶的经济水平,所以,他们可以采用诸如身体吸引力这样相对而言有些无关紧要的标准来选择配偶。简而言之,性别差异之所以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可能是源于经济生活具有跨文化的相似性(Eagly & Wood, 2003; Wood & Eagly, 2010)。
筛选模型:筛选配偶 虽然调查有助于识别调查对象有价值的特征,但在如何选择特定个体作为伴侣这一问题上帮助不大。筛选解释(filter explanation)指出,人们选择配偶的过程是使用逐渐细密的筛子对潜在的配偶候选人进行筛选。这一解释假设人们首先会筛选那些决定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当这一任务完成后,人们再使用更细密的筛子进行筛选(见图7-9)。筛选的最终结果是基于双方相容性的选择(Janda & Klenke-Hamel, 1980)。
图7-9 筛选潜在的结婚对象
为选择合适的配偶,人们就像在使用逐渐细密的筛子一样对潜在的配偶候选人进行过滤筛选。
资料来源:Janda & Klenke-Hamel, 1980.
配偶的相容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人们往往基于同质相婚的原则进行婚配。同质相婚(homogamy)也称门当户对,是指人们选择与自己在年龄、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以及其他基本人口统计学特性方面相似的人结婚的倾向。同质相婚是大多数婚姻一贯传承的标准,但近些年这一原则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特别是在特定种族群体中。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非裔美国男性和其他种族女性结婚的概率增长了3/4。但是,对其他群体,如西班牙裔和亚裔移民者而言,同质相婚原则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Fu & Heaton, 2008; Mu & Xie, 2014; Horwitz et al., 2016)。
选择配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婚姻梯度(marriage gradient),即男性选择比自己稍微年轻、矮小、地位低的女性结婚,女性选择比自己稍微年长、高大、地位高的男性结婚的倾向(Bernard, 1982; Pyke & Adams, 2010)。
从社会工作者的视角看问题
同质相婚和婚姻梯度原则是否会限制高地位女性的择偶范围?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男性选择的呢?
婚姻梯度对伴侣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增加了人们选择伴侣的难度。对女性而言,婚姻梯度原则限制了其潜在配偶的数量,尤其是在她们上了年纪以后,而男性在一生中都有更为广阔的伴侣选择范围。但婚姻梯度原则对低地位的男性不利,因为他们找不到地位足够低的女性,或者找不到与自己地位相仿或地位更高而愿意“委身下嫁”的女性,从而很难结婚。因此,用社会学家杰西·伯纳德(Jessie Bernard)的话说,他们是“桶底”(bottom of the barrel)男人。另外,一些女性也很难步入婚姻,因为她们地位太高,或者说她们在潜在的配偶中找不到地位足够与之匹配的男性,也用伯纳德的话说,她们是“精华”(cream of the crop)女人。
婚姻梯度原则使受过良好教育的非裔美国女性找到伴侣尤为困难。因为上大学的非裔美国男性少于女性,所以这些女性可以选择的符合社会标准和婚姻梯度原则的男性少之又少。因此,相对其他种族的女性而言,非裔美国女性更有可能与教育程度低于自己的男性结婚,或者干脆不结婚(Kiecolt & Fossett, 1997; Willie & Reddick, 2003; Johnson, 2011)。
文化维度同性恋关系:男男和女女
发展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大部分研究是针对异性恋关系的,不过如今,针对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之间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同性恋之间的关系与异性恋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
例如,男同性恋者在描述成功的亲密关系时,与异性恋者的描述非常相似。他们认为成功的亲密关系包含个体对恋人极大的欣赏和感激,并把双方看成一个整体,较少发生冲突,对恋人抱有更多积极的情感。与之类似,女同性恋者在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出高水平的依恋、关怀、亲密、情感和尊重(Brehm, 1992; Beals, Impett, & Peplau, 2002; Kurdek, 2006)。
此外,异性恋者之间的婚姻梯度原则中的年龄偏好也适用于男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也偏向于选择年龄与自己相仿或比自己更小的伴侣。不过,女同性恋者的年龄偏好居于异性恋女性和异性恋男性之间(Kenrick et al., 1995)。
最后,大多数同性恋者都在寻求长期而有意义的爱情关系。他们渴望的关系与异性恋者所期待的并没有很大差别。尽管一些研究表明同性关系的持续时间短于异性关系,但二者中使关系稳定的因素,如伴侣的人格特质、他人的支持以及对关系的依赖性等都是相似的(Diamond, 2003b; Diamond & Savin-Williams, 2003; Kurdek, 2005, 2008)。
很少有对于社会问题的观点像对同性婚姻的态度那样有如此大的改变,美国最高法院在2015年裁定同性恋婚姻在美国合法。大多数美国人支持同性婚姻,这是过去20年来美国人在婚姻观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此外,人们对同性婚姻的看法还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2/3的30岁以下的人支持同性婚姻,而65岁以上的人中只有38%支持同性恋婚姻的合法化(Pew Research Center, 2014b)。
研究发现,同性恋的亲密关系质量与异性恋关系没有什么差别。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婴幼儿期的依恋模式会在成人后的亲密关系质量中重现。
依恋类型和浪漫关系:成人的恋爱类型是否反映了婴幼儿期的依恋类型 “我就想要一个姑娘,就像嫁给我亲爱老爸的那个姑娘……”这首老歌的歌词表明,歌词的作者想找一个像自己母亲那样爱自己的人。这只是一种过时的观念,还是在陈述一个真理?直白一点儿说就是,人们婴幼儿期的依恋类型是否会反映在他们成年后的浪漫关系中?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正如我们之前所讨论的,依恋是一名儿童和特定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积极情感联结。大部分儿童的依恋类型可以被划分为三种:安全型依恋儿童和看护者之间是健康、积极和信任的关系;回避型依恋儿童对看护者比较冷淡,并且避免与看护者进行交往;而矛盾型依恋儿童则在和看护者分离时表现出巨大的痛苦,但当看护者回来后又对其很生气。
心理学家菲利普·谢弗(Phillip Shaver)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依恋类型会发展持续至成年期,并且会影响其浪漫关系的性质(Mikulincer & Shaver, 2007; Dinero et al., 2008; Frías, Shaver, & Mikulincer, 2015)。请思考以下陈述:
· 我觉得自己很容易与他人接近,并且对自己依赖他人和他人依赖自己都感到很惬意。我很少因为害怕被抛弃或他人过于接近我而担忧。
· 我在接近他人时会觉得不自在;我很难完全相信、依赖别人。当有人对我特别亲近的时候,我会觉得紧张,我的伴侣常常要求我与他更亲密些,但这往往让我不自在。
· 我发现别人不愿接近我。我还常常担心我的伴侣并不是真正爱我,或是不想和我在一起。我想要重新发展一段恋情,但这有时会把他们吓跑。(Shaver, Hazan, & Bradshaw, 1988)
谢弗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同意第一段陈述的人属于安全型依恋。同意这一陈述的成人易于建立亲密关系,并能从中获得快乐,且对亲密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超过一半的成年早期个体都表现出了这种安全型依恋模式(Hazan & Shaver, 1987; Luke, Sedikides, & Carnelley, 2012; Molero et al., 2016)。
相反,同意第二段陈述的成人典型地表现出了回避型依恋。这类个体大概占总人数的1/4,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往往投入较少,分手概率比较高,而且经常感到孤单。
最后,同意第三段陈述的人属于矛盾型依恋。矛盾型依恋的成人通常会在亲密关系中投入过多,反复和同一恋人分分合合,而且自尊相对较低。大概20%的成人属于这一类型,包括同性恋和异性恋者(Simpson, 1990; Li & Darius, 2012)。
依恋类型还与成人个体在伴侣需要帮助时为其提供的关怀性质相关。安全型依恋的成人往往会为伴侣的心理需求提供更敏锐的支持性关怀,而矛盾型依恋的成人更有可能给对方提供带有强制性和干扰性的帮助,当然也成效甚微(Feeney & Collins, 2003; Gleason, Iida, & Bolger, 2003; Mikulincer & Shaver, 2009)。
简而言之,个体的依恋类型与其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存在相似之处。在关系中存在困难的人或许应该回顾自己的婴幼儿时期以寻找问题的根源(Simpson et al., 2007; Berlin, Cassidy, & Appleyard, 2008; Draper et al., 2008)。
关系的进程
他并不是个大男子主义者,也不会让我包揽所有的家务。但他就是不愿做那些明显要做的事,所以我不得不定一些基本的规则。比如,我心情不好时可能会大嚷:“我和你一样工作8小时。这也是你的家、你的孩子。你必须完成你应该分担的家务!”4年来,杰克逊第一次换了猫砂,所以我们的关系有了巨大的进展。我只是没有料到会花那么多工夫。我们一起计划要这个孩子,一起参加心理助产法的培训课程,杰克逊在我生完孩子的头两周一直都待在家里。但后来,我们的关系还是结束了(Cowan & Cowan, 1992, p. 63)。
亲密关系在成年早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成年早期个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婚与否以及何时结婚。
同居、婚姻和其他关系选择:梳理成年早期的选项
学习目标7.12 概述人们在成年早期所进入的关系类型,并说明成功婚姻的特点。
一些成年早期个体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不是和谁结婚,而是是否结婚。尽管调查显示,大多数异性恋者以及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都表示自己想结婚,但相当数量的人却做出了其他选择。例如,在过去的30年间,结婚的人数有所减少,而那些未婚却共同居住的伴侣数量却急剧上升,后一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同居(cohabitation)(见图7-10)。事实上,如今有750万美国人处于同居状态,结婚的伴侣占少数。2011年,美国48%的住宅中居住着已婚夫妇,创历史新低。相比之下,1950年,78%的住宅中居住着已婚夫妇(Doyle, 2004b; Roberts, 2006; Jay, 2012)。
图7-10 同居
婚前同居的人数在2000—2010年增长了约41%。
资料来源:U. S. Bureau of the Census, 2010.
大多数年轻人在20多岁时会与伴侣同居一段时间。如今大多数婚姻之前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同居。为什么这么多情侣选择同居而非结婚?一些人觉得他们还没准备好做出一辈子的承诺,另一些觉得同居可以作为婚姻的实践练习,后者更多见于女性。女性倾向于将同居视为婚姻前的一个正常阶段,而男性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检验关系的方式(Jay, 2012)。
还有一些人则完全抵制婚姻,他们认为婚姻已经过时了,而且要求一对伴侣终身在一起生活是不切实际的(Martin, Martin, & Martin, 2001; Miller, Sassler, & Kus-Appough, 2011; Pope & Cashwell, 2013)。
有些人认为同居可以提升婚姻的幸福感,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对。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婚前同居的夫妇有更高的离婚率(Hohmann-Marriott, 2006; Rhoades, Stanley, & Markman, 2006, 2009)。
婚姻 当今社会中伴侣同居的现象很普遍,但大多数人仍然在成年早期首选结婚。很多人把婚姻看作爱情关系的巅峰,而一些人则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该结婚了。还有人寻求婚姻是因为配偶可以担当包括经济、性、治疗和娱乐等方面的多种角色。婚姻也是社会普遍认可的生育孩子的唯一合法途径。除此之外,婚姻还为个体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护(Furstenberg, 1996)。
虽然婚姻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很重要,但婚姻状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例如,目前美国人的结婚率是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这一现象部分归因于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但人们推迟结婚时间的倾向也是一个影响因素(见图7-11)。美国男性初婚年龄的中位数为28.7岁,女性为26.5岁,女性的这一年龄是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大值(U. S. Bureau of the Census, 2010b)。
图7-11 男女晚婚的情况
自19世纪末期以来,美国男性和女性初婚的年龄创历史最大值。哪些因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资料来源:U. S. Bureau of the Census, 2011.
许多欧洲国家提供了替代婚姻的合法形式。例如,法国提出了《民事互助契约》(PACS),这份契约赋予了情侣很多和已婚夫妇相同的法律权益,但不要求情侣做出毕生法律承诺,它比婚姻更加脆弱(Lyall, 2004)。
这是否意味着婚姻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应该不是。因为约90%的人最终都会结婚,并且民意调查发现,几乎每个人都认为美好的婚姻十分重要。事实上,60%的未婚男女曾表示,他们愿意结婚(Strong & Cohen,2013)。
从社会工作者的视角看问题
你认为社会为什么建立了如此推崇婚姻的强有力规范?这一规范可能会给希望保持单身的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如何经营婚姻 成功的婚姻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夫妻双方会明确地表达爱意,很少进行负性交流。其次,拥有幸福婚姻的夫妇往往把他们视为相互依存的夫妻,而非两个独立的个体。最后,他们往往也遵循了同质相婚原则,拥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对诸如由谁倒垃圾、由谁来照顾孩子等这样的角色分工能够达成共识(Carrere et al., 2000; Huston et al., 2001; Stutzer & Frey, 2006; Cordova, 2014)。
资料来源:Robot Weber / The New Yorker Collection.
然而,我们对成功婚姻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了解并不能降低日益增长的离婚率。有关离婚的统计数字仍然残酷:在美国,只有一半左右的婚姻能保持完整。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各国的离婚率都在上升。在美国,每年都有上百万例婚姻以离婚告终,每1 000人中就有5人离婚(见图7-12)。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离婚率达到了峰值,每1 000人中就有5.3人离婚。此后离婚率有所下降,而且大多数专家认为离婚率已经趋于稳定(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2001)。
图7-12 美国等国家的离婚率
离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
资料来源:Population Council Report, 2009.
早期婚姻冲突 婚姻中的冲突非常常见。统计资料表明,将近50%的新婚夫妇都经历过相当程度的冲突。主要原因之一是,新婚夫妇通常会在最开始时将对方理想化,但经过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后,他们逐渐发现了对方的缺点。事实上,夫妻双方对婚后10年婚姻质量的觉知,大多是在最初几年有所下降,但在随后几年趋于稳定,接着再继续下降的(Kurdek, 2003; Karney & Bradlbury, 2005; Kilmann & Vendemia, 2013)。
婚姻冲突的来源一般包括难以完成从孩子到成人的角色转变,难以发展分离的同一性以及在配偶、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合理分配时间的挑战(Caughlin, 2002; Crawford, Houts, & Huston, 2002; Murray, Bellavia, & Rose, 2003)。
但是,大多数夫妇都认为婚后的最初几年令人非常满意。通过对双方关系中的变化进行交流,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许多夫妇都能感觉到自己对配偶更深的爱。事实上,新婚阶段是许多夫妇整个婚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期之一(Bird & Melville, 1994; Orbuch et al., 1996; McNulty & Karney, 2004)。
保持单身:我想一个人生活 对一些人来说,独自生活是有意识地选择出的正确道路。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个体单身独居、没有亲密伴侣的情况显著增加了,约20%的女性和30%的男性处于该状态。将近20%的人可能一生都处于单身状态(DePaulo & Morris, 2006;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2012)。
选择单身的人给出了他们的几个理由。一是对婚姻抱有消极态度,他们更多地关注高离婚率和婚姻纷争,而不是理想状态下的婚姻,最终,他们得出结论:形成终身联盟的风险太高了。二是保持单身者认为婚姻的要求过于严格,他们重视个人变化和成长,认为稳定、长期的婚姻承诺将阻碍其进步。三是有些人根本没有遇到他们希望与之共度一生的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DePaulo & Morris, 2006)。
尽管单身独居有优势,但它也有缺点。社会将婚姻作为理想化的规范,经常给单身人士贴上负面标签,特别是对女性。此外,可能因为缺乏陪伴和性伴侣,单身人士有时会觉得他们的前景并不稳定(Byrne, 2000; Schachner, Shaver, & Gillath, 2008)。
为人父母:选择要个孩子
学习目标7.13 说明影响夫妻决定生育子女的因素,并总结孩子对婚姻的影响。
哪些因素会使夫妻双方决定要孩子呢?当然不是经济因素。要知道,若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将两个孩子养育到18岁,每个孩子的花费大约是23.5万美元。加上大学阶段的费用,每个孩子的费用将超过30万美元。而如果将家人照顾孩子的成本考虑进去,总数至少有现在估值的两倍高(Lino & Carlson, 2009; Folbre, 2012)。
想要孩子,最常见的原因来自心理方面。父母希望从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从孩子的成就中得到满足,从孩子的成功中获得满意,从与孩子形成的亲密联结中获得享受。当然,父母在生育孩子的决定中,也可能有为自己考虑的因素,他们希望自己年老后子女能够赡养和陪伴自己,还会让子女继承家庭产业。而另一些人生育孩子是因为受强大社会规范的影响:90%以上的已婚夫妇至少生育了一个孩子。
一些情况下,孩子会是计划外的,是没有采取避孕措施或避孕失败的结果。如果夫妻原本计划在将来生育孩子,那么这样的怀孕可能是可接受的。但是,在不想要孩子或已经有“足够”数量孩子的家庭中,这样的怀孕就成问题了(Leathers & Kelley, 2000; Pajulo, Helenius, & MaYes, 2006)。
最有可能意外怀孕的夫妇通常也是最脆弱的——意外怀孕常常发生在年轻、贫穷和低教育程度的夫妇身上。令人欣慰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采用避孕措施的人数和避孕效果均有显著的提升,因此意外怀孕的发生率在降低(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5; Villarosa, 2003)。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是否要孩子的决定是独立于婚姻的。尽管59%的女性在有孩子后会结婚,但是美国30岁以下的女性中超过一半是在未婚状态下生育的。唯一不符合这一结论的群体是具有大学教育背景的年轻成人女性,她们大多数仍会选择在婚后生育小孩(Deparle & Tavernise, 2012)。
家庭的规模 有效避孕措施的使用也使许多家庭孩子的平均个数显著减少了。20世纪30年代的民意调查显示,70%的美国人认为家庭中理想的孩子个数是3个或以上,但到20世纪90年代,持这一观点的人数缩减至不到40%(见图7-13)。如今,虽然大部分人认为,如果经济允许的话,3个或以上的孩子个数是最理想的,但大多数家庭生育孩子的个数也不超过2个(Kate, 1998; Gallup Poll, 2004; Saad, 2011)。
图7-13 家庭规模越小越好
过去75年的趋势表明,美国家长一直倾向于少要孩子。你认为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最理想?
资料来源:Saad, L. (2011, June 30). Americans’ preference for smaller families edges higher. Princeton, NJ: Gallup Poll. Copyright © 2011 Gallup Inc.保留所有权利。内容经许可后使用,但盖洛普保留转载的所有权利。
这些偏好反映在了实际出生率的变化中。1957年,美国生育率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顶峰,平均每位妇女生育了3.7个孩子,之后人口出生率就一直在下降。如今,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1个孩子,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即低于一代人为补充人口死亡而造成的人口减少所必须生育的孩子个数。与此相反,在一些不发达国家,如阿富汗和赞比亚,平均每个妇女生育孩子的数量高达6.3个(World Bank, 2012)。
为什么人口出生率下降了呢?除了更有效的避孕方法对生育率的控制作用外,还因为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工作岗位。同时工作和生育孩子的压力使许多女性减少了生育。
此外,许多女性为发展自己的事业而推迟了生育孩子的时间。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只有30~34岁的女性的生育率有所上升。而那些在30多岁第一次生孩子的女性和更早开始生孩子的女性相比,前者所生孩子的个数更少。而且有研究表明,生完一个孩子后,过较长的时间再生孩子更有利于女性健康,这也可能减少家庭中的孩子个数(Marcus, 2004)。
关于经济因素的考虑,特别是日益增长的大学费用,可能也是限制人们生育大量孩子的因素。最后,还有一些夫妇因为害怕自己不能成为称职的父母,或不想承担生育孩子所带来的辛劳和责任而避免或减少生育孩子。
双薪夫妇 20世纪后半叶,年轻父母双方都参加工作的家庭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在美国,孩子处于学龄期的已婚女性中,有接近3/4的人在外工作;孩子年龄小于6岁的母亲中,有50%以上的女性有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孩子年龄为1岁左右的母亲中,只有17%的人有全职工作;而如今,这一比例高于50%。现今大部分家庭中,丈夫和妻子都参加工作(Darnton, 1990; Carnegie Task Force on Meeting the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1994; Barnett & Hyde, 2001)。
随着走上工作岗位的女性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减少或推迟生育孩子。
已婚双薪而尚无子女的美国夫妇中,夫妇双方从事有偿工作(在工作场所)和无偿工作(家中琐事)的平均总量是基本相等的,男性两项工作的总量是8小时11分钟,女性两项工作的总量是8小时3分钟。在那些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有全职工作的母亲在有偿和无偿工作方面总共也只比父亲多付出了20分钟(Konigsberg, 2011)。
此外,丈夫对家庭的贡献不同于妻子(见图7-14)。男性承担的修剪草坪、修理房子等家务往往更容易提前制订计划,而妻子承担的照料孩子、做饭等家务往往是需要立即处理的。因而,女性会感受到更高水平的焦虑和压力(Coltrane & Shih, 2010;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12, ; Ogolsky, Dennison, & Monk, 2014)。
图7-14 劳动分工
尽管丈夫和妻子每周的工作时间大体相同,但妻子往往比丈夫花更多的时间做家务和照料孩子。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模式?
资料来源:U. 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12.
转变至为人父母:二人成对,三人成群 阅读考虑以下一位初为父母者的自白:
当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措手不及。虽然之前我们已经做了自认为充分的准备,比如读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和书,还参加了儿童保育课,但是,当舍安娜真正出生以后,照顾她的艰巨任务、一天中对她每时每刻的关注以及抚养她这一巨大使命,都是我们前所未有的体验。这并非是负担,但也让我们能够以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孩子的出生改变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夫妻双方突然之间承担了新的角色,成了“父亲”和“母亲”,这种新角色可能淹没了他们对仍存在的“丈夫”和“妻子”这一旧角色的反应能力。此外,初为父母的人会面临更重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包括长久的疲劳、经济责任和新增的家务(Meijer & van den Wittenboer, 2007)。
此外,一些文化认为抚养孩子是一项社会共有的任务,但西方文化所强调的个体主义让父母只能自行抚养孩子,而通常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Rubin & Chung, 2006; Lamm & Keller, 2007)。
结果,许多夫妇的婚姻满意度会在此时跌至最低点。对女性而言尤其如此,女性在孩子出生后的婚姻满意度一般都低于男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即使夫妻双方试图共同承担这些责任,女性也往往承担了抚养孩子方面更大的重担,(Levy-Shiff, 1994; Laflamme, Pomerleau, & Malcuit, 2002; Lu, 2006)。
并非所有夫妇的婚姻满意度都会在孩子出生后降低。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23)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Shapiro, Gottman, & Carrère, 2000),婚姻满意度也可能在孩子出生后继续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增长。以下三个因素能帮助夫妇成功应对孩子出生所带来的压力:
· 建立对配偶的喜爱和感情。
· 对配偶生活中的事件保持关注并做出反应。
· 把问题都看作是可控制和可解决的。
此外,婚姻满意度一直保持着新婚阶段水平的夫妇,以及能客观预测抚养孩子的艰辛度的夫妇往往能在孩子出生后有较高的婚姻满意度。此外,一起承担抚养任务,形成一个共同抚养联盟,并深入考虑共同抚养目标和策略的父母,更容易对他们的父母角色感到满意(Schoppe-Sullivan et al., 2006; McHale & Rotman, 2007)。
简而言之,生育孩子能使已经对婚姻满意的夫妇获得更大的婚姻满意度。而对婚姻满意度低的夫妇而言,生育孩子可能会令情况更糟(Driver, Tabares, & Shapiro, 2003; Lawrence et al., 2008; Holland & McElwain, 2013)。
“如果希瑟有两个妈妈,每个妈妈都有两个兄弟,其中一个兄弟与另一个男人是‘室友’,那么希瑟共有几个叔叔?”
资料来源:William Haefeli / The New Yorker Collection
同性恋父母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有两个妈妈或两个爸爸的家庭中长大。有20%的同性恋者在抚养孩子。
同性恋家庭和异性恋家庭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关于没有生育孩子的家庭的研究显示,和异性恋家庭相比,同性恋家庭的劳动分工更为均衡,家务劳动平等分配的观念也更强(Patterson, 1994; Parks, 1998; Kurdek, 1993, 2003)。
然而,同性恋者通过领养、人工授精或其他方式生育而获得孩子后,家庭生活会有巨大的变化。和异性恋家庭一样,同性恋家庭也会出现角色专门化的现象。例如,最近一项关于女同性恋母亲的研究表明,照料孩子的责任可能更多地由某一位家长承担,而另一位家长则在有偿工作中花费更多时间。尽管两位家长通常表示她们平等分担了家务并共同决策,但孩子的生母往往在照顾孩子方面投入更多(Fulcher et al., 2006; Goldberg, 2010b)。
孩子的降临为同性恋夫妇带来的变革也与异性恋夫妇相似,尤其是照料孩子的需求带来的角色专门化。对孩子而言,在同性恋父母或在异性恋父母家庭中的生活经历也较为相似。大多数研究表明,同性恋家庭长大的孩子与异性恋家庭长大的孩子,在突发事件中表现出的应对能力并没有显著差异。由于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根深蒂固,所以有两个妈妈或两个爸爸的孩子可能会面对更大的挑战,但最终他们也能很好地适应社会(Patterson, 2009; Goldberg, 2010b; Weiner & Zinner, 2015)。
工作:选择和开始职业生涯
我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律师?答案说来让人有些不好意思。在上大四的时候,我开始为毕业后做什么工作而烦恼。那时,父母经常问我今后想从事哪种工作,每次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我都倍感压力。恰在那时,新闻都是关于重大案件的审讯报道,我就觉得自己或许能当个律师。我一直都对电视剧《法律与秩序》(Law and Order)非常着迷,并经常想象自己正处在其中一个可以俯瞰全城的宽敞办公室。正是出于这些原因,我决定选择当一名律师,并且申请了法学院。
成年早期做出的决定会影响人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一项选择便是职业道路。这一选择不仅影响个人收入的多少,也会影响自己的地位、自我价值感以及个人一生中做出的贡献等。关于工作的选择是青年人同一性的核心部分。
工作的角色
学习目标7.14 解释韦兰特的职业巩固阶段理论,并说明人们找工作时除金钱以外的动机。
发展心理学家乔治·韦兰特(George Vaillant)将成年早期个体的发展阶段称为职业巩固(career consolidation)阶段。职业巩固阶段为20~40岁,这一阶段成年早期个体会将精力集中在工作中。
成年早期的同一性 韦兰特的纵向研究以哈佛大学男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他们还是大一新生。韦兰特基于此项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Vaillant, 1977; Vaillant & Vaillant, 1990)。
在20岁出头的时候,这些男性往往会受父母权威的影响。但此后直到30多岁,他们逐渐独立自主。他们结婚生子,同时将精力集中于工作,此即职业巩固阶段。
韦兰特为这一阶段的人描绘了一幅相当乏味的肖像。他的被试为了获得晋升,非常努力地工作。他们循规蹈矩,努力向职业规范靠拢,并没有表现在大学里的独立性和质疑精神,而且通常会不加质疑地投入工作。
韦兰特指出,工作对青年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巩固阶段应被视为对埃里克森理论中“亲密对疏离阶段”的心理发展阶段的补充。韦兰特认为,个体此时对职业的关注逐渐取代了对亲密关系的关注,而职业巩固阶段恰恰可以使亲密对疏离阶段过渡到再生力对停滞阶段(再生力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我们将在之后的章节讨论)。
然而,人们对韦兰特的观点反应不一。有批评者指出,尽管韦兰特的样本量足够大,但仅由特定的、聪明非凡的男性群体组成。此外,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社会规范已有相当程度的改变,人们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可能发生了变化。最后,样本中女性的缺失以及工作在女性生活中重要性的变化限制了韦兰特结论的普适性。
对大多数人的生活而言,很难说工作到底有多重要,但研究表明,工作构成了男性和女性同一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相对其他任何活动而言,工作都占据了人们更多的时间。
人们为什么工作 青年人找工作的原因有很多,不只是为了赚钱。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得具体的奖赏,这是源于外在动机。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驱使人们获取实际的奖赏,如金钱和声望(Singer, Stacey, & Lange, 1993)。
有时候,人们也在为各自的乐趣而工作、为个人奖赏而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在许多社会中,人们比较认可工作本身就很重要这一观点。鉴于这个观点,工作就是一个富有意义的行为,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
工作也影响着个人的认同。回忆一下人们初次见面时是如何进行自我介绍的,在说完姓名和家乡后,人们往往会告诉对方自己的职业。也就是说,人们从事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是谁”。
工作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是人们结交朋友和进行活动的重要纽带。人们建立的工作关系也很容易变为私人朋友关系。此外,工作还通常带来社会义务,如和客户共进晚餐或参加年终派对等。
最后,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也会决定其社会地位(status)。很多职业都和特定的社会地位有关。例如,医生和大学教师居于社会地位等级的较高层,而擦鞋工则位于社会地位较低层。
工作满意度 社会地位会影响个体的工作满意度,人们所从事工作的社会地位越高,其工作的满意度往往也越高。此外,家庭中主要收入提供者工作的社会地位,也会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产生影响(Green, 1995; Schieman, McBrier, & van Gundy, 2003)。
除了社会地位,个体的工作满意度还依赖许多因素,工作本身的性质就是重要因素之一。一些用电脑办公的职员每时每刻都受到监控,上级能一直观察他们的击键次数;一些员工进行电话销售或签单,上级也会监听他们的对话;很多雇主会对员工如何使用网络和收发电子邮件等加以监控或限制。在这种形式的工作压力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往往偏低(MacDonald, 2003)。
如果员工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且感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受重视的,那么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往往会比较高。人们也更喜欢内容丰富且需要多种技能配合方可完成的工作。最后,如果员工可以对其他人产生更多影响,不管这种影响能否像上级那样直接和正式,他们都将拥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Peterson & Wilson, 2004; Thompson & Prottas, 2006; Carton & Aiello, 2009)。
外在动机驱使人们获取实际的奖赏,如金钱、声望或昂贵的轿车。在许多不发达国家,外在动机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选择一份职业:选择一生的工作
学习目标7.15 概述金兹伯格的职业选择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以及性别对工作选择的影响。
有些人从童年起就知道要从事何种工作,而另一些人对职业的选择出于偶然。大多数人处在这两者之间。
金兹伯格的职业选择理论 伊莱·金兹伯格(Eli Ginzberg)在1972年提出,人们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系列典型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幻想阶段(fantasy period),这一阶段会持续到11岁左右,在幻想阶段,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不考虑技术、能力或工作机会的可获得性。一个孩子可能决定自己将来要成为摇滚歌星,尽管他唱歌总是跑调。
第二个阶段是尝试阶段(tentative period),涵盖整个青春期,人们开始考虑一些实际情况,务实地考虑各种职业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他们也会考虑某一特定职业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身价值和目标。
第三个阶段是现实阶段(realistic period),成年早期个体在这一阶段通过工作实践或职业培训来探索特定的职业选择。通过最初对自己能做什么的探索,人们开始缩小职业选择的范围,并最终对特定职业做出承诺。
有批评者认为金兹伯格对选择职业过程的划分过于简单。由于他研究的被试处于中等水平的社会经济地位,所以他的理论夸大了处于较低经济地位水平的人可选择的工作机会。此外,该理论对于不同阶段的年龄划分也过于死板。例如,一个高中毕业就工作的人,可能比一个上大学的人更早开始进行认真的职业决策。同时,经济因素也导致了许多人在成年期的不同阶段更换职业。
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 其他有关职业选择的理论强调人格对职业决策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认为,特定的人格类型与特定的职业可以进行完美匹配。如果人格与职业匹配得很好,那么个体会更加喜爱自己的职业,且离职率较小;相反,如果人格与职业的匹配度很低,那么个体就会觉得不开心,且更有可能更换其他工作(Holland, 1997)。
根据霍兰德的观点,六种人格类型对职业选择的影响较大:
· 现实型。这类人注重实效、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且身体强健,但社交技能平庸。他们是优秀的农民、劳工和卡车司机。
· 智力型。这类人在理论和抽象思维上占优。虽然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他们适合从事数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的职业。
· 社交型。这类人的语言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很强。他们是优秀的销售员、教师和咨询师。
· 常规型。这类人喜欢从事条理明晰的工作。他们是优秀的职员、秘书和银行出纳员。
· 进取型。这类人喜欢冒险,敢于负责。他们是优秀的领导、高效的经理人或政治家。
· 艺术型。这类人擅长以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相比人际交往,他们更愿意置身于艺术的世界里。他们最适合从事与艺术有关的职业。
霍兰德的理论有一个核心的缺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归入这些人格类型中。而且,现实中很多人从事的工作都和他们的人格类型不符。尽管如此,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已经被证实有一定的价值,人们还以此为基础设立了一系列职业测评,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测评来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关于如何选择职业,“成为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明智运用者”专栏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Deng, Armstrong, & Rounds, 2007; Armstrong, Rounds, & Hubert, 2008)。
从金兹伯格的职业选择理论来看,人们选择职业的过程往往会经历一系列生命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幻想阶段,持续到11岁左右。
成为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明智运用者关于职业选择的一些建议
成年早期个体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做出对其今后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决定:选择职业。尽管大多数人可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并且都干得很开心,但做出选择毕竟是需要勇气的。以下是指导人们解决职业问题的建议。
· 系统地评估各种选择。图书馆里的许多书都能提供丰富的职业信息,大多数学院和高校也有就业指导中心。
· 了解自己。评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可通过在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填写问卷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兴趣、技能和价值观。
· 制作一张“平衡表”,列出你从事某项职业可能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首先列出你将从中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接着列出你的家庭成员等人将从中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然后写下你将从目标职业中获得的自我肯定、自我否定,以及他人对你从事这个职业所持的社会肯定和社会否定。
· 通过带薪或无薪实习尝试不同的职业。通过直接的观察与操作,实习生会对目标职业有一种真实的感知。
· 切记,没有永久的错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成年早期或后期频繁地更换工作。人们不该将自己锁定在人生早期阶段所做的选择上。正如我们在这本书中所看到的,人的毕生都在发展。
· 随着价值观、兴趣、能力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可能会选择另一种不同于成年早期所选择的职业,因为这更加适合个体之后的人生发展。
性别和职业选择:女性的工作 对上一代人来说,很多成年早期的女性都会认为最合适自己的职业是家庭主妇。即使是那些在外工作的女性,往往也只能获得较低的职位。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的报纸招聘广告大致分为两个版面——“急聘:男”和“急聘:女”。男性职位包括警察、建筑工人和法律顾问等;女性职位则包括秘书、教师、收款员和图书管理员等。
职业分类反映了社会对两性工作角色分配的观点。传统观点认为,女性最适合从事公共性职业(communal professions),即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工作,例如护理师;相反,男性最适合从事行动性职业(agentic professions),行动性职业是指与任务完成相关的工作,例如木工。而公共性职业相对于行动性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薪水更低的事实也并不让人意外(Eagly & Steffen, 1986; Hattery, 2000; Trapnell & Paulhus, 2012)。
从社会工作者的视角看问题
公共性职业和行动性职业的划分,与传统的男女差异的观点有何关系?
虽然现在性别歧视现象已远不如几十年前那样严重,例如在美国,现在的招聘广告如果明确规定只招收某一性别,那它就是不合法的,但社会对性别的偏见仍然存在。在传统的男性占主导的职业领域,如工程学和计算机编程领域内,很难见到女性的身影。尽管在过去的40年中,女性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增长,但其仍然低于男性(见图7-15)。事实上,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出家门参加工作,但在许多行业中,女性的待遇仍然低于从事相同工作的男性(Frome et al., 2006; U. 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14)。1950—2010年,美国16岁及以上的劳动力中女性所占比例从35%左右增长到了60%以上,如今女性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47%左右。几乎所有女性都期望能够谋生,而且几乎所有女性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都有过工作的经历。此外,在将近24%的美国家庭中,女性的收入甚至比她们的丈夫还多(U. 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10, 2013)。
图7-15 工资的性别鸿沟
女性的周工资占男性周工资的百分比从1979年开始增长,但是仍然只略高于79%,而且在2011—2013年基本保持稳定。
资料来源:U. S. Bureau of the Labor Statistics, 2014.
女性的工作机会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与过去相比,有更多女性成为医生、律师、保险代理人和巴士司机。然而,在职业分类中,性别差异仍然存在。例如,女巴士司机更多地从事校园路线的兼职工作,而男巴士司机则从事待遇更好的城市路线的全职工作。女药剂师更有可能在医院工作,而男药剂师则在待遇更好的零售药店工作(Crawford & Unger, 2004)。
处于显然较高职务的女性和少数族裔,通常会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遭遇所谓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玻璃天花板是指在某一机构内部,阻止个人晋升至高级职位的无形障碍。它产生作用的方式非常微妙,而那些造成这一障碍的人通常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歧视(Goodman, Fields, & Blum, 2003; Stockdale & Crosby, 2004; Dobele, Rundle-Thiele, & Kopanidis, 2014)。
回顾、检测和应用回顾
学习目标7.9 解释年轻人是如何应对亲密关系和友谊需求的,以及喜欢之情是怎么变成爱情的。
在年轻人面对埃里克森的亲密对疏离阶段时,能够解决这一冲突的人会顺利与他人发展出亲密关系。
学习目标7.10 区分不同种类的爱情。
激情之爱的特点是强烈的生理唤醒、亲密和关怀,而伴侣之爱则以尊重、钦佩和喜爱为特征。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确定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亲密、激情、决心或承诺,它们可以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类型的爱,个体间的关系也由此得以发展。
学习目标7.11 识别影响年轻人选择伴侣的因素,并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受到性别和文化的影响。
选择配偶的参考因素很多,包括爱情和相互吸引,在某些文化中,这些因素意味着个体的健康和成熟。男性更倾向于对伴侣的身体吸引力方面进行评价,对其关注度高于女性对伴侣该方面的评价。女性则对伴侣的雄心和勤奋程度给予更多的关注。试图解释这些差异的演化论受到了批评。跨文化的性别偏好可能反映了类似的性别刻板印象。一般来说,异性恋和同性恋伴侣关系中的价值观的相同点多于不同点。
学习目标7.12 概述人们在成年早期所进入的关系类型,并说明成功婚姻的特点。
虽然大多数年轻人有意愿结婚,但如今有很多年轻人选择同居,而其他人则更喜欢没有亲密伴侣的独居。成功婚姻的特点在于伴侣能明显表达情感、传达相对较少的消极情绪、将两人视为相互依赖的夫妻而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分享相似的兴趣,并就角色分配达成一致。
学习目标7.13 说明影响夫妻决定生育子女的因素,并总结孩子对婚姻的影响。
人们生孩子的最常见原因是心理上的。父母从帮助孩子成长、孩子的成就以及与他们建立紧密联系的乐趣中获得快乐。孩子的出生几乎改变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手父母会发现自己处于新角色,面临自己新增的生理、心理需求和财务责任。许多婚姻都会受到这种压力的影响,但对那些保持沟通和合作并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的夫妻来说,婚姻幸福感仍然会保持稳定或上升。
学习目标7.14 解释韦兰特的职业巩固阶段理论,并找出人们寻找工作时除金钱以外的动机。
根据韦兰特的说法,年轻人进入职业巩固阶段后,会将精力集中在工作中。人们因外在和内在动机而工作。工作的性质、所赋予的地位以及所提供的多样性都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对工作者来说,觉得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得到了重视也很重要。
学习目标7.15 概述金兹伯格的职业选择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以及性别对工作选择的影响。
金兹伯格提出了职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批评者认为他的理论过于简化了人们选择职业的过程,而且可能并不适用于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年轻人。霍兰德提出,某些人格类型与某些职业相匹配,较高的匹配度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并使一个人更有可能在一个岗位上待更久。性别角色偏见和刻板印象仍然是工作场所以及人们准备和选择职业时要面临的问题。
自我检测
1.埃里克森的理论表明,成人在成年早期会___。
a.巩固事业
b.发展同一性
c.勤勉刻苦
d.与他人发展关系
2.____之爱是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个体的强烈感情。
a.激情
b.完美
c.亲密
d.伴侣
3.当被问及为什么要生孩子时,大多数年轻人都会给出关于___理由。
a.个人的
b.心理的
c.财务的
d.社会的
4.韦兰特的理论指出,个体在成年早期开始将精力集中在工作中,这一阶段被称为____。
a.职业巩固
b.生命理解
c.个人成就
d.职业理解
应用于毕生发展
如果韦兰特的研究对象是当今的女性,那么该结果会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总结
本章开头的塔基夫和赖特面临着成年早期的许多典型发展问题。他们需要考虑健康和衰老的问题,并不安地承认他们的时间并不充裕。他们需要审视两人的关系,并考虑是否像社会和朋友们期望的那样迈出合乎逻辑的一步——结婚。他们需要面对关于孩子和职业生涯的问题,以及搬家、辞职的可能性。他们需要重新评估继续接受教育的愿望。幸运的是,他们拥有彼此的关爱、支持其接受继续教育的供职单位和许多有用的发展技能,来应对这些问题和抉择所带来的压力。
7.1 成年早期的生理发展
· 塔基夫和赖特的身体和感觉都正处巅峰,生理发展已基本完成。
· 这一阶段中,这对情侣需要越来越多地注意饮食和锻炼。
· 因为他们面临如此多的重大决策,塔基夫和赖特是应激的高危人群。
7.2 成年早期的认知发展
· 塔基夫和赖特正处在沙因理论中的实现阶段,面对着重大的人生问题,包括职业的和婚姻的。
· 他们可以应用后形式思维解决正面临的复杂问题。
· 处理重大人生问题在导致应激的同时可能也促进了他俩的认知发展。
· 塔基夫和赖特关于重返大学的想法在今天并不罕见,大学正越来越多地接收多元化的学生并为之提供服务,包括接收许多大龄学生。
7.3 成年早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 塔基夫和赖特正处于爱情和友谊对他们来说都格外重要的时期。
· 这对情侣很可能经历一段包含亲密、激情、决心或承诺的关系。
· 塔基夫和赖特已经同居了,现在正在探索婚姻关系。
· 塔基夫和赖特关于婚姻和孩子的决定并不罕见——这些决定对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 这对情侣一定也考虑好了如何处理从双薪到暂时性单薪的转变——这一决定不仅是财务方面的。
医疗保健工作者会做什么?
考虑到塔基夫和赖特还年轻健康、身材适宜,你会建议他们采取何种策略加以保持?
职业咨询师会做什么?
假设塔基夫和赖特决定要孩子,针对他们面临的主要开销和孩子对他们职业的影响,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教育工作者会做什么?
赖特的一位朋友告诉他,如果他在毕业这么久后参与管理培训或进入商学院,他可能会“感觉自己像个老人”。你同意吗?你会建议赖特立刻开始继续深造,还是先等他的生活稳定下来?
你会做什么?
如果你是塔基夫和赖特的朋友,当他们考虑由同居进入婚姻时,你会建议他们考虑哪些因素?当塔基夫和赖特中的一个人单独询问时,你的建议还一样吗?
格蕾丝是一位精力充沛的26岁女性,她在纽约布鲁克林与另外三名年轻人合住一间公寓。当格蕾丝不在当地的连锁超市工作时,她就在乐队中担任摇滚小提琴手或者在钢琴上作曲。常常有许多音乐家光临她的公寓,有不少是像格蕾丝这样的作曲家,他们的谈话总是充满生气,可以在严肃和幽默之间轻松转换。“音乐如此神奇,”格蕾丝说,“它将人们聚集在一起,把他们带到更广阔的世界。”
格蕾丝的兄弟姐妹都结婚了,包括她的妹妹,但格蕾丝仍周旋于一连串的情人之中。她的现任男友琼斯在她的复古艺术摇滚乐队中担任贝斯手。“爱情很美好,”格蕾丝说,“琼斯和我真的心意相通,但谁知道这会持续多久呢,而且我并不觉得一定要长久。”她的姐姐凯特已经结婚并有了三个孩子,问她是否渴望有个自己的家。格蕾丝说:“把自己关在家里的想法实在让人痛苦,就像要切断我的四肢一样。我喜欢自己选择的生活、爱情,并与各种各样的人一起工作。大家都应该意识到幸福其实有很多种形式。”
格蕾丝在亲密关系中存在困难,这是年轻女性中的个例,还是她只不过反映了一种大趋势——20多岁的女性和男性正在接近复杂的成年期?
在任何情况下,成年早期都是个体面临各种发展任务的时期(见表7-3)。人们明白自己不再是别人的孩子了,并开始把自己看为成年人,是社会的正式成员并肩负重大的责任(Tanner, Arnett, & Leis, 2009; Arnett, 2010)。
表7-3 成年期的发展任务
资料来源:Colarusso & Nemiroff, 1981.
本节探讨的这些挑战,集中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发展及其进程方面。首先,我们将探讨多种类型的爱的问题,考察人们在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如何选择伴侣。
接着,我们会探讨婚姻,包括是否选择结婚以及影响婚姻成功的因素。我们将探讨孩子对婚姻幸福的影响以及孩子在异性、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配偶的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也会讨论当今社会家庭的结构和大小,这也反映了成年早期个体所处关系的复杂性。
最后,我们将探讨职业这个成年早期的另一项主要任务。我们将考察成年早期个体的同一性与其工作的关系,以及人们如何选择职业。我们还将讨论人们工作的原因和职业选择的途径。
建立关系:成年早期的亲密关系、喜欢和爱
戴安娜毫不费力地把萨德绊倒在地。“我正在为一场舞会布置自助餐厅,而她正在扫地。突然脚下有根扫把伸过来把我绊倒了。我没有受伤也没有弄坏东西,自尊也没受损,但我的心跳少了一拍。她就在那儿,脸上带着狡黠的笑容,我只能看着她笑。我们开始谈笑,并很快发现除了傻气以外我们还有更多共同点。之后我们就在一起了。”
萨德听从了自己的心声,大四那年在同一家自助餐厅向戴安娜公开求婚。他们计划在学校的鸭池旁举行婚礼,而在婚礼进行曲结束时,他们的引座员和伴娘们纷纷将扫把交叉在一起。
并非每个人的爱情之路都像萨德那样平坦。对一些人而言,爱情之路很曲折,甚至伴随着关系的破裂和美梦的破碎;对一些人而言,这是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对一些人而言,爱情走入了婚姻,和童话故事中描绘的家庭、孩子和白头偕老的生活一样;对另一些人而言,爱情通向了不愉快的结局,以离婚和抚养权的争斗告终。
亲密关系、友谊和爱情
学习目标7.9 解释年轻人是如何应对亲密关系和友谊需求的,以及喜欢之情是怎么变成爱情的。
亲密关系是个体在成年早期主要考虑的问题。亲密关系是青年人幸福的核心,很多人都会担忧他们能否“适时”地发展出正式的亲密关系。即使有些人对建立典型的长期亲密关系不感兴趣,但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很在意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寻求亲密性:埃里克森关于成年早期的观点 埃里克森认为成年早期属于亲密对疏离阶段(intimacy-versus-isolation stage),从后青春期一直到30岁出头。这一阶段的重点是与他人发展亲密关系。
埃里克森认为亲密由几个成分组成。第一个成分是无私,指牺牲自己的需要以满足对方的需求;第二个成分是性,指双方共同获得快感,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满足;第三个成分是更深一步的投入,其标志是为将自己的同一性融入伴侣的同一性中所做的努力。
埃里克森的理论指出,那些在此阶段中感觉到困难的个体往往是孤独疏离的,他们害怕和他人建立关系。这些困难可能源于其早期在试图发展强有力的同一性过程中的失败经历。相反,那些有能力与他人在身体、智力和情感水平建立亲密关系的青年人往往能成功地解决这一发展阶段的危机。
尽管埃里克森的理论很有影响力,但在今天却让发展心理学家们感到颇为棘手,因为埃里克森所指的健康的亲密关系仅限于异性恋。同性伴侣、丁克家庭以及其他偏离了埃里克森理想模式的关系,都被认为是不尽如人意的。此外,和女性相比,埃里克森更多地关注男性的发展,且并没有考虑种族和民族认同,这些方面都极大地限制了其理论的应用(Yip, Sellers, & Seaton, 2006)。
虽然如此,埃里克森的工作仍然具有历史影响力,因为它强调研究人格的毕生成长与发展。此外,这一理论启发了其他发展心理学家思考成年早期个体的社会心理发展,以及个体形成的与朋友及伴侣的亲密关系(Whitbourne, Sneed, & Sayer, 2009)。例如,正如我们在随后讨论的那样,一些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从青少年晚期到20多岁存在一个特别的发展阶段(见“从研究到实践”专栏)。
从研究到实践成年初显期:尚未抵达
你是否觉得自己还不是真正的“成年人”,尽管你已经达到了法定成年人的年龄?你是否仍然不确定你是谁以及今后想做些什么,并且感觉自己还没准备好独自闯荡?如果是这样,那你正在经历的是一个被称为成年初显期的阶段,这是青春期和30岁之间的过渡阶段。研究者越来越多地将成年初显期视为一个独特的发展时期,大脑在此期间仍在生长并改变了其神经通路。这通常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自我发现的时期,成年初显期个体仍在探索世界及自己在其中的位置(Arnett, 2014a)。
成年初显期的个体有五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身份探索(identity exploration),即需要学习如何做出关于爱情、工作以及人的核心信念和价值观的重要决策。在克拉克大学对18~29岁的约1 000名不同的成年初显期个体进行的一项调查中,77%的人同意“这是一个了解我到底是谁的生命时期”。成年初显期个体的第二个特征是不稳定(instability),具体表现为生活计划或目标的变化、职业和教育路径的波动、不稳定的关系,甚至是意识形态的转变等。调查显示,有83%的受访者一致认为“我生命的这个时期充满了变化”。
成年初显期个体的第三个特征是自我关注(selffocus),这是一个要兼顾应对父母的控制、抚养孩子的义务和事业的生命时期。随着需要联络的人越来越少,成年初显期的个体在决心投入任何一件事之前,都会享受一段专注于自己的奢侈时光。“这是我生命中关注自己的时刻”是调查中71%的受访者赞同的陈述。看到这里,成年初显期个体的第四个特征是介于两者之间(feeling in-between)可能就不足为奇了——感觉不再是青少年,但还不是真正的成年人。对一些成年初显期的个体来说,这种感觉可以通过在某些方面保持对父母的依赖来增强,而对其他人来说,这种感觉更接近一种在接纳完全成年前的不确定和犹豫不决的感受。该调查中有一半受访者不完全同意他们已经成年(Arnett,2014b)。
最后,尽管压力和焦虑与成年初显期的不确定性有关,但该时期个体的第五个特征却是乐观(optimism)。近90%的调查受访者同意“相信有一天我会得到想要的生活”,并且83%的人同意“在我生命的这个时期,一切皆有可能”。这种乐观主义的部分原因是如今的年轻人比他们的父母受过更好的教育,因此他们的乐观主义是有现实基础的。令人高兴的是,到他们30岁时,大多数成年初显期的个体已经找到了自己的路,并且更加适应了成年人的角色(Arnett, 2014b, 2015)。
你认为成年初显期真的是一个普遍的生命阶段吗,或者这只是让那些生活条件优越的年轻人享受的奢侈时期?为什么?
友谊 我们和他人的大部分关系都属于友谊,这是成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这样说是因为人类有归属感的需要(need for belongingness),它引导着成年早期个体建立和维持最低数量的人际关系,以建立与他人共同的归属感(Manstead, 1997; Rice, 1999)。
但是,究竟哪些人会最终成为我们的朋友呢?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邻近性,人们往往会与邻居或者交往频繁的人成为朋友,并且从友谊中彼此获益,如陪伴、社会赞许以及偶然间的一臂之力,其成本也相对较小。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往往被那些与自己有类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吸引(Preciado et al., 2012; Mikulincer et al., 2015; Ilmarinen, Lönnqvist & Paunonen, 2016)。
当我们考虑跨种族的友谊时,相似性的重要性就十分明显。正如我们讨论青春期时所说的,在毕生发展中,跨种族的亲密关系数量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尽管大多数成人声称他们有不同种族的亲密朋友,但是当被询问亲密朋友的名字时,他们所说的对象很少包括不同种族的人。
我们也基于人们的个人品质选择朋友。哪些是最重要的因素呢?调查结果显示,人们往往会被那些自信、忠诚、友善和富于感情的人吸引。此外,人们还喜欢那些乐于助人、坦率并具有幽默感的人(Hartup & Stevens, 1999; You & Bellmore, 2012)。
人们往往会被那些自信、忠诚、友善和富于感情的人吸引。
恋爱:当“喜欢”变成了“爱” 丽贝卡和杰里每周都去洗衣店洗衣服,两个人在那里经过几次邂逅之后,开始交谈起来。他们发现彼此有许多共同点,并且开始期待半计划半偶然的会面。几个星期之后,他们开始正式出去约会,并发现彼此非常适合。
如果这种模式是可预知的,那么大多数亲密关系的发展都包含一系列令人惊讶的规律性进展(Burgess & Huston, 1979; Berscheid, 1985):
· 两个人之间的交往日趋频繁,且持续时间更长,交往地点增加。
· 双方逐渐寻求对方的陪伴。
· 两个人之间越来越坦诚,互相透露自己的隐私。双方开始表现出身体方面的亲密行为。
· 双方越来越希望分享对方的积极和消极感受,也可能会在彼此赞美之余提出一些批评。
· 两个人开始对双方关系的目标达成共识。
· 双方对一些境遇的反应变得越来越相似。
· 双方开始感到自己心理上的幸福感与这段关系的成功紧密相连,并把这段关系看成是唯一、不可替代且弥足珍贵的。
· 最后,双方关于自己和自身行为的定义发生了改变:他们把双方看成一对情侣,并在行为上也表现成一对情侣的状态,而不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
不同类型的爱情
学习目标7.10 区分不同种类的爱情。
非常“喜欢”就是“爱”吗?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都会给出否定的回答。“爱”不仅在量上不同于“喜欢”,而且在质上也代表了和“喜欢”不同的状态。例如,爱在其最初阶段就包含了相当强烈的生理唤起,对对方的一切都感兴趣,不断地幻想对方,并伴随激烈的情绪波动。和“喜欢”不同的是,“爱”包括了亲密、激情和排他(Hendrick & Hendrick, 2003; Ramsay, 2010; Barsade & O’Neill, 2014)。
并非所有的爱都一样。我们对母亲的爱不同于对女朋友或男朋友的爱,也不同于对兄弟姐妹或者毕生朋友的爱。这些不同种类的爱以什么来区分呢?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爱可以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激情的或伴侣式的。
激情之爱和伴侣之爱:爱的双面性 激情之爱[passionate(or romantic)love]也称激情(浪漫)之爱,是全身心投入爱一个人的状态,它包含了强烈的生理兴趣和唤起,并关心对方的需求。与此相对,伴侣之爱(companionate love)是我们对那些和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人的一种强烈情感(Hendrick & Hendrick, 2003)。
那么,什么能引发激情之爱呢?有一种理论认为,强烈的情绪甚至是负性情绪,如嫉妒、愤怒或对被拒绝的害怕等,都可能是加深激情之爱的源泉。
心理学家伊莱恩·哈特菲尔德(Elaine Hatfield)和埃伦·伯奇德(Ellen Berscheid)提出的激情之爱标签理论(labeling theory of passionate love)认为,当强烈的生理唤起以及表明“‘爱’是所体验感觉的适宜标签”的情境暗示同时出现时,个体才能体验到浪漫之爱(Berscheid & Walster, 1974)。生理唤起可以由性唤起、激动,甚至嫉妒这样的负性情绪引发。如果这种唤起随后被冠以“我一定是恋爱了”或“他使我意乱情迷”,那么这种体验就可以被归于激情之爱。
这一理论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在遭受拒绝和伤害后反而会感受到更深的爱意。如果负性情绪可以产生强烈的生理唤起,并且这些唤起被解释为“爱”,那么人们就会认为自己比经历这些负性情绪之前更爱对方。
但是,为什么人们要把一种情绪体验冠以“爱”的标签,而非许多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呢?其中一种答案是,在许多文化中,浪漫之爱被认为是可实现、可接受且令人向往的。激情的优点在歌曲、商业广告、电视节目和电影中被高度赞扬。青年人已经准备好并期待在生活中体验爱了(Dion & Dion, 1988; Hatfield & Rapson, 1993; Florsheim, 2003)。
但并非所有文化都秉持上述观点。在许多文化中,激情、浪漫的爱只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婚姻可能是基于双方经济和社会地位的考虑而进行的安排。直到中世纪,浪漫之爱的概念才被“发明”,当时社会哲学家首次提出了爱应该是婚姻必备的要素。此前,西方人普遍认为婚姻的首要基础是肉体的性欲,这一提议的目标是为婚姻提供另一种基础——繁衍(Xiaohe & Whyte, 1990; Haslett, 2004; Moore & Wei, 2012)。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爱的三个方面 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爱情远非简单的激情之爱和伴侣之爱所能概括。他认为爱是由三个成分构成的:亲密、激情、决心或承诺。亲密成分(intimacy component)包含亲近性、情感性和连通性的感觉。激情成分(passion component)包含和性有关的动机驱力、身体亲近性和浪漫性。决心或承诺成分(decision/commitment component)同时包含个体爱上另一个人的最初认知和长期维持这份爱的决心(Sternberg, 2006)。
根据双方关系中是否存在这三个成分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组合出八种不同类型的爱(见表7-5)。例如,无爱(nonlove)代表个体间只存在最普通的人际关系,爱的亲密、激情、决心或承诺三个成分都缺失。喜欢(liking)只包含了亲密成分;迷恋之爱(infatuated love)只包含了激情成分;空洞之爱(empty love)只包含了决心或承诺成分。
表7-4 八种不同类型的爱
其他类型的爱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爱的成分。例如,浪漫之爱(romantic love)包含了亲密成分和激情成分,伴侣之爱包含了亲密成分和决心或承诺成分。当两个人经历浪漫之爱时,他们在身体上和情感上如胶似漆,但未必意味着他们会把这段关系视为永恒。然而,伴侣之爱在缺失生理激情成分的情况下,却有可能发展成为长久的关系。
糊涂之爱(fatuous love)包含了激情成分和决心或承诺成分,缺乏亲密成分。糊涂之爱是盲目的,双方缺乏情感联结。
完美之爱(consummate love)包含了爱的三个成分,但它并非“最理想”的爱。很多持久而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都是基于其他类型的爱。此外,双方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爱的类型也会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变化。在稳固的爱情关系中,决心或承诺成分的水平会达到顶峰,并且一直保持稳定状态。相反,在关系的早期,激情成分趋向于顶峰,但随后逐渐下降并趋于平稳。亲密成分会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快速增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增长。
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强调了爱的复杂性和其动态、进展的性质。随着人们和他人关系的不断发展,他们的爱也在不断发展。
选择一个伴侣:认识“生命中的唯一”
学习目标7.11 识别影响年轻人选择伴侣的因素,并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受性别和文化的影响。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寻找伴侣是其成年早期的主要任务。社会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建议,就连一些超市结账柜台都有相关的杂志。即便如此,人们确定一生伴侣的过程并不容易。
寻求一个配偶:只考虑爱就够了吗 大部分人都会毫不犹豫地声明,爱是选择配偶的主要因素。但许多文化中的人们可能会说,爱并不一定是婚姻的首要考虑因素。例如,在一项对大学生的调查中,调查者询问他们是否会和自己不爱的人结婚,几乎所有美国人、日本人和巴西人都表示不会,但相当高比例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大学生则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可以接受的(Levine, 1993)。
文化也是影响人们选择配偶时不同关注点的重要因素。例如,对来自世界各地近一万人的调查发现,南非有祖鲁族血统的男性认为情感的稳定性是最重要的,而祖鲁族女性最为关注配偶的可靠性(Buss et al., 1990; Buss, 2003)。
但是,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择偶观上仍存在许多共性。例如,爱和彼此间的吸引即便在特定文化中并不是最重要的一项,但在所有文化中也大都居于比较重要的地位。此外,可靠性、情感的稳定性、令人愉悦的性情和才智等特性,同样普遍受到高度重视。
在考虑选择配偶的首要特征时,性别差异具有跨文化的相似性,这一发现在其他调查中也得到了证实(例如Sprecher, Sullivan, & Hatfield, 1994)。相对女性而言,男性更喜欢身材有吸引力的婚姻配偶;而相对男性而言,女性更喜欢具有雄心壮志、勤勉刻苦的婚姻配偶。
对这种性别差异跨文化相似性的一个解释是演化论。心理学家戴维·巴斯(David Buss)及其同事认为(2004),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寻求配偶特定的特征时,其实也是在寻求能够使其基因演化达到最优的某些特性。他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多地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去寻求具有最佳生育能力特性的配偶。因此,身体吸引力强的年轻女性更容易受到男性的青睐,因为她们能有更长的时间生育孩子。
相反,女性在遗传上被预先设定为要寻求有能力提供经济资源,以增加后代存活率的配偶。因此,女性往往被那些能够提供最好经济水平的男性所吸引(Li et al., 2002)。
演化论对这些性别差异的解释遭到了强烈的质疑。这一解释无法考证,而且性别差异的跨文化相似性可能仅仅反映了类似的性别刻板印象,而与演化没有任何关系。另外,尽管两性之间的某些性别差异的确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最后,一些演化论的批评者指出,女性对高收入男性的偏好可能与演化毫不相关,而是与男性拥有更多权力、地位以及其他资源这一跨文化的一致性紧密相关。因此,女性对高收入男性的选择偏好是理性的。还有,由于大多数情况下男性很少考虑配偶的经济水平,所以,他们可以采用诸如身体吸引力这样相对而言有些无关紧要的标准来选择配偶。简而言之,性别差异之所以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可能是源于经济生活具有跨文化的相似性(Eagly & Wood, 2003; Wood & Eagly, 2010)。
筛选模型:筛选配偶 虽然调查有助于识别调查对象有价值的特征,但在如何选择特定个体作为伴侣这一问题上帮助不大。筛选解释(filter explanation)指出,人们选择配偶的过程是使用逐渐细密的筛子对潜在的配偶候选人进行筛选。这一解释假设人们首先会筛选那些决定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当这一任务完成后,人们再使用更细密的筛子进行筛选(见图7-9)。筛选的最终结果是基于双方相容性的选择(Janda & Klenke-Hamel, 1980)。
图7-9 筛选潜在的结婚对象
为选择合适的配偶,人们就像在使用逐渐细密的筛子一样对潜在的配偶候选人进行过滤筛选。
资料来源:Janda & Klenke-Hamel, 1980.
配偶的相容性是由什么决定的呢?人们往往基于同质相婚的原则进行婚配。同质相婚(homogamy)也称门当户对,是指人们选择与自己在年龄、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以及其他基本人口统计学特性方面相似的人结婚的倾向。同质相婚是大多数婚姻一贯传承的标准,但近些年这一原则的影响力在不断下降,特别是在特定种族群体中。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非裔美国男性和其他种族女性结婚的概率增长了3/4。但是,对其他群体,如西班牙裔和亚裔移民者而言,同质相婚原则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Fu & Heaton, 2008; Mu & Xie, 2014; Horwitz et al., 2016)。
选择配偶的另一个重要标准是婚姻梯度(marriage gradient),即男性选择比自己稍微年轻、矮小、地位低的女性结婚,女性选择比自己稍微年长、高大、地位高的男性结婚的倾向(Bernard, 1982; Pyke & Adams, 2010)。
从社会工作者的视角看问题
同质相婚和婚姻梯度原则是否会限制高地位女性的择偶范围?它们又是如何影响男性选择的呢?
婚姻梯度对伴侣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增加了人们选择伴侣的难度。对女性而言,婚姻梯度原则限制了其潜在配偶的数量,尤其是在她们上了年纪以后,而男性在一生中都有更为广阔的伴侣选择范围。但婚姻梯度原则对低地位的男性不利,因为他们找不到地位足够低的女性,或者找不到与自己地位相仿或地位更高而愿意“委身下嫁”的女性,从而很难结婚。因此,用社会学家杰西·伯纳德(Jessie Bernard)的话说,他们是“桶底”(bottom of the barrel)男人。另外,一些女性也很难步入婚姻,因为她们地位太高,或者说她们在潜在的配偶中找不到地位足够与之匹配的男性,也用伯纳德的话说,她们是“精华”(cream of the crop)女人。
婚姻梯度原则使受过良好教育的非裔美国女性找到伴侣尤为困难。因为上大学的非裔美国男性少于女性,所以这些女性可以选择的符合社会标准和婚姻梯度原则的男性少之又少。因此,相对其他种族的女性而言,非裔美国女性更有可能与教育程度低于自己的男性结婚,或者干脆不结婚(Kiecolt & Fossett, 1997; Willie & Reddick, 2003; Johnson, 2011)。
文化维度同性恋关系:男男和女女
发展心理学家所进行的大部分研究是针对异性恋关系的,不过如今,针对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之间关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同性恋之间的关系与异性恋之间的关系非常相似。
例如,男同性恋者在描述成功的亲密关系时,与异性恋者的描述非常相似。他们认为成功的亲密关系包含个体对恋人极大的欣赏和感激,并把双方看成一个整体,较少发生冲突,对恋人抱有更多积极的情感。与之类似,女同性恋者在亲密关系中会表现出高水平的依恋、关怀、亲密、情感和尊重(Brehm, 1992; Beals, Impett, & Peplau, 2002; Kurdek, 2006)。
此外,异性恋者之间的婚姻梯度原则中的年龄偏好也适用于男同性恋者,男同性恋者也偏向于选择年龄与自己相仿或比自己更小的伴侣。不过,女同性恋者的年龄偏好居于异性恋女性和异性恋男性之间(Kenrick et al., 1995)。
最后,大多数同性恋者都在寻求长期而有意义的爱情关系。他们渴望的关系与异性恋者所期待的并没有很大差别。尽管一些研究表明同性关系的持续时间短于异性关系,但二者中使关系稳定的因素,如伴侣的人格特质、他人的支持以及对关系的依赖性等都是相似的(Diamond, 2003b; Diamond & Savin-Williams, 2003; Kurdek, 2005, 2008)。
很少有对于社会问题的观点像对同性婚姻的态度那样有如此大的改变,美国最高法院在2015年裁定同性恋婚姻在美国合法。大多数美国人支持同性婚姻,这是过去20年来美国人在婚姻观上的一个重大转变。此外,人们对同性婚姻的看法还存在显著的代际差异:2/3的30岁以下的人支持同性婚姻,而65岁以上的人中只有38%支持同性恋婚姻的合法化(Pew Research Center, 2014b)。
研究发现,同性恋的亲密关系质量与异性恋关系没有什么差别。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婴幼儿期的依恋模式会在成人后的亲密关系质量中重现。
依恋类型和浪漫关系:成人的恋爱类型是否反映了婴幼儿期的依恋类型 “我就想要一个姑娘,就像嫁给我亲爱老爸的那个姑娘……”这首老歌的歌词表明,歌词的作者想找一个像自己母亲那样爱自己的人。这只是一种过时的观念,还是在陈述一个真理?直白一点儿说就是,人们婴幼儿期的依恋类型是否会反映在他们成年后的浪漫关系中?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正如我们之前所讨论的,依恋是一名儿童和特定个体之间发展起来的积极情感联结。大部分儿童的依恋类型可以被划分为三种:安全型依恋儿童和看护者之间是健康、积极和信任的关系;回避型依恋儿童对看护者比较冷淡,并且避免与看护者进行交往;而矛盾型依恋儿童则在和看护者分离时表现出巨大的痛苦,但当看护者回来后又对其很生气。
心理学家菲利普·谢弗(Phillip Shaver)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依恋类型会发展持续至成年期,并且会影响其浪漫关系的性质(Mikulincer & Shaver, 2007; Dinero et al., 2008; Frías, Shaver, & Mikulincer, 2015)。请思考以下陈述:
· 我觉得自己很容易与他人接近,并且对自己依赖他人和他人依赖自己都感到很惬意。我很少因为害怕被抛弃或他人过于接近我而担忧。
· 我在接近他人时会觉得不自在;我很难完全相信、依赖别人。当有人对我特别亲近的时候,我会觉得紧张,我的伴侣常常要求我与他更亲密些,但这往往让我不自在。
· 我发现别人不愿接近我。我还常常担心我的伴侣并不是真正爱我,或是不想和我在一起。我想要重新发展一段恋情,但这有时会把他们吓跑。(Shaver, Hazan, & Bradshaw, 1988)
谢弗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同意第一段陈述的人属于安全型依恋。同意这一陈述的成人易于建立亲密关系,并能从中获得快乐,且对亲密关系的未来充满信心。超过一半的成年早期个体都表现出了这种安全型依恋模式(Hazan & Shaver, 1987; Luke, Sedikides, & Carnelley, 2012; Molero et al., 2016)。
相反,同意第二段陈述的成人典型地表现出了回避型依恋。这类个体大概占总人数的1/4,他们在亲密关系中往往投入较少,分手概率比较高,而且经常感到孤单。
最后,同意第三段陈述的人属于矛盾型依恋。矛盾型依恋的成人通常会在亲密关系中投入过多,反复和同一恋人分分合合,而且自尊相对较低。大概20%的成人属于这一类型,包括同性恋和异性恋者(Simpson, 1990; Li & Darius, 2012)。
依恋类型还与成人个体在伴侣需要帮助时为其提供的关怀性质相关。安全型依恋的成人往往会为伴侣的心理需求提供更敏锐的支持性关怀,而矛盾型依恋的成人更有可能给对方提供带有强制性和干扰性的帮助,当然也成效甚微(Feeney & Collins, 2003; Gleason, Iida, & Bolger, 2003; Mikulincer & Shaver, 2009)。
简而言之,个体的依恋类型与其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存在相似之处。在关系中存在困难的人或许应该回顾自己的婴幼儿时期以寻找问题的根源(Simpson et al., 2007; Berlin, Cassidy, & Appleyard, 2008; Draper et al., 2008)。
关系的进程
他并不是个大男子主义者,也不会让我包揽所有的家务。但他就是不愿做那些明显要做的事,所以我不得不定一些基本的规则。比如,我心情不好时可能会大嚷:“我和你一样工作8小时。这也是你的家、你的孩子。你必须完成你应该分担的家务!”4年来,杰克逊第一次换了猫砂,所以我们的关系有了巨大的进展。我只是没有料到会花那么多工夫。我们一起计划要这个孩子,一起参加心理助产法的培训课程,杰克逊在我生完孩子的头两周一直都待在家里。但后来,我们的关系还是结束了(Cowan & Cowan, 1992, p. 63)。
亲密关系在成年早期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成年早期个体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婚与否以及何时结婚。
同居、婚姻和其他关系选择:梳理成年早期的选项
学习目标7.12 概述人们在成年早期所进入的关系类型,并说明成功婚姻的特点。
一些成年早期个体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不是和谁结婚,而是是否结婚。尽管调查显示,大多数异性恋者以及越来越多的同性恋者都表示自己想结婚,但相当数量的人却做出了其他选择。例如,在过去的30年间,结婚的人数有所减少,而那些未婚却共同居住的伴侣数量却急剧上升,后一种情况就是所谓的同居(cohabitation)(见图7-10)。事实上,如今有750万美国人处于同居状态,结婚的伴侣占少数。2011年,美国48%的住宅中居住着已婚夫妇,创历史新低。相比之下,1950年,78%的住宅中居住着已婚夫妇(Doyle, 2004b; Roberts, 2006; Jay, 2012)。
图7-10 同居
婚前同居的人数在2000—2010年增长了约41%。
资料来源:U. S. Bureau of the Census, 2010.
大多数年轻人在20多岁时会与伴侣同居一段时间。如今大多数婚姻之前都会有一段时间的同居。为什么这么多情侣选择同居而非结婚?一些人觉得他们还没准备好做出一辈子的承诺,另一些觉得同居可以作为婚姻的实践练习,后者更多见于女性。女性倾向于将同居视为婚姻前的一个正常阶段,而男性更倾向于将其视为一种检验关系的方式(Jay, 2012)。
还有一些人则完全抵制婚姻,他们认为婚姻已经过时了,而且要求一对伴侣终身在一起生活是不切实际的(Martin, Martin, & Martin, 2001; Miller, Sassler, & Kus-Appough, 2011; Pope & Cashwell, 2013)。
有些人认为同居可以提升婚姻的幸福感,其实这种想法并不对。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婚前同居的夫妇有更高的离婚率(Hohmann-Marriott, 2006; Rhoades, Stanley, & Markman, 2006, 2009)。
婚姻 当今社会中伴侣同居的现象很普遍,但大多数人仍然在成年早期首选结婚。很多人把婚姻看作爱情关系的巅峰,而一些人则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该结婚了。还有人寻求婚姻是因为配偶可以担当包括经济、性、治疗和娱乐等方面的多种角色。婚姻也是社会普遍认可的生育孩子的唯一合法途径。除此之外,婚姻还为个体提供了法律支持和保护(Furstenberg, 1996)。
虽然婚姻对大多数人来说仍然很重要,但婚姻状态并不是静止不变的。例如,目前美国人的结婚率是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这一现象部分归因于居高不下的离婚率,但人们推迟结婚时间的倾向也是一个影响因素(见图7-11)。美国男性初婚年龄的中位数为28.7岁,女性为26.5岁,女性的这一年龄是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大值(U. S. Bureau of the Census, 2010b)。
图7-11 男女晚婚的情况
自19世纪末期以来,美国男性和女性初婚的年龄创历史最大值。哪些因素可以解释这一现象?
资料来源:U. S. Bureau of the Census, 2011.
许多欧洲国家提供了替代婚姻的合法形式。例如,法国提出了《民事互助契约》(PACS),这份契约赋予了情侣很多和已婚夫妇相同的法律权益,但不要求情侣做出毕生法律承诺,它比婚姻更加脆弱(Lyall, 2004)。
这是否意味着婚姻作为一项社会制度已经丧失了生命力?应该不是。因为约90%的人最终都会结婚,并且民意调查发现,几乎每个人都认为美好的婚姻十分重要。事实上,60%的未婚男女曾表示,他们愿意结婚(Strong & Cohen,2013)。
从社会工作者的视角看问题
你认为社会为什么建立了如此推崇婚姻的强有力规范?这一规范可能会给希望保持单身的人带来怎样的影响?
如何经营婚姻 成功的婚姻都有一些共同特征。首先,夫妻双方会明确地表达爱意,很少进行负性交流。其次,拥有幸福婚姻的夫妇往往把他们视为相互依存的夫妻,而非两个独立的个体。最后,他们往往也遵循了同质相婚原则,拥有相似的兴趣爱好,对诸如由谁倒垃圾、由谁来照顾孩子等这样的角色分工能够达成共识(Carrere et al., 2000; Huston et al., 2001; Stutzer & Frey, 2006; Cordova, 2014)。
资料来源:Robot Weber / The New Yorker Collection.
然而,我们对成功婚姻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了解并不能降低日益增长的离婚率。有关离婚的统计数字仍然残酷:在美国,只有一半左右的婚姻能保持完整。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各国的离婚率都在上升。在美国,每年都有上百万例婚姻以离婚告终,每1 000人中就有5人离婚(见图7-12)。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离婚率达到了峰值,每1 000人中就有5.3人离婚。此后离婚率有所下降,而且大多数专家认为离婚率已经趋于稳定(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2001)。
图7-12 美国等国家的离婚率
离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
资料来源:Population Council Report, 2009.
早期婚姻冲突 婚姻中的冲突非常常见。统计资料表明,将近50%的新婚夫妇都经历过相当程度的冲突。主要原因之一是,新婚夫妇通常会在最开始时将对方理想化,但经过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后,他们逐渐发现了对方的缺点。事实上,夫妻双方对婚后10年婚姻质量的觉知,大多是在最初几年有所下降,但在随后几年趋于稳定,接着再继续下降的(Kurdek, 2003; Karney & Bradlbury, 2005; Kilmann & Vendemia, 2013)。
婚姻冲突的来源一般包括难以完成从孩子到成人的角色转变,难以发展分离的同一性以及在配偶、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合理分配时间的挑战(Caughlin, 2002; Crawford, Houts, & Huston, 2002; Murray, Bellavia, & Rose, 2003)。
但是,大多数夫妇都认为婚后的最初几年令人非常满意。通过对双方关系中的变化进行交流,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许多夫妇都能感觉到自己对配偶更深的爱。事实上,新婚阶段是许多夫妇整个婚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期之一(Bird & Melville, 1994; Orbuch et al., 1996; McNulty & Karney, 2004)。
保持单身:我想一个人生活 对一些人来说,独自生活是有意识地选择出的正确道路。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个体单身独居、没有亲密伴侣的情况显著增加了,约20%的女性和30%的男性处于该状态。将近20%的人可能一生都处于单身状态(DePaulo & Morris, 2006; U.S. Bureau of the Census, 2012)。
选择单身的人给出了他们的几个理由。一是对婚姻抱有消极态度,他们更多地关注高离婚率和婚姻纷争,而不是理想状态下的婚姻,最终,他们得出结论:形成终身联盟的风险太高了。二是保持单身者认为婚姻的要求过于严格,他们重视个人变化和成长,认为稳定、长期的婚姻承诺将阻碍其进步。三是有些人根本没有遇到他们希望与之共度一生的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DePaulo & Morris, 2006)。
尽管单身独居有优势,但它也有缺点。社会将婚姻作为理想化的规范,经常给单身人士贴上负面标签,特别是对女性。此外,可能因为缺乏陪伴和性伴侣,单身人士有时会觉得他们的前景并不稳定(Byrne, 2000; Schachner, Shaver, & Gillath, 2008)。
为人父母:选择要个孩子
学习目标7.13 说明影响夫妻决定生育子女的因素,并总结孩子对婚姻的影响。
哪些因素会使夫妻双方决定要孩子呢?当然不是经济因素。要知道,若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将两个孩子养育到18岁,每个孩子的花费大约是23.5万美元。加上大学阶段的费用,每个孩子的费用将超过30万美元。而如果将家人照顾孩子的成本考虑进去,总数至少有现在估值的两倍高(Lino & Carlson, 2009; Folbre, 2012)。
想要孩子,最常见的原因来自心理方面。父母希望从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从孩子的成就中得到满足,从孩子的成功中获得满意,从与孩子形成的亲密联结中获得享受。当然,父母在生育孩子的决定中,也可能有为自己考虑的因素,他们希望自己年老后子女能够赡养和陪伴自己,还会让子女继承家庭产业。而另一些人生育孩子是因为受强大社会规范的影响:90%以上的已婚夫妇至少生育了一个孩子。
一些情况下,孩子会是计划外的,是没有采取避孕措施或避孕失败的结果。如果夫妻原本计划在将来生育孩子,那么这样的怀孕可能是可接受的。但是,在不想要孩子或已经有“足够”数量孩子的家庭中,这样的怀孕就成问题了(Leathers & Kelley, 2000; Pajulo, Helenius, & MaYes, 2006)。
最有可能意外怀孕的夫妇通常也是最脆弱的——意外怀孕常常发生在年轻、贫穷和低教育程度的夫妇身上。令人欣慰的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采用避孕措施的人数和避孕效果均有显著的提升,因此意外怀孕的发生率在降低(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05; Villarosa, 2003)。
对许多年轻人而言,是否要孩子的决定是独立于婚姻的。尽管59%的女性在有孩子后会结婚,但是美国30岁以下的女性中超过一半是在未婚状态下生育的。唯一不符合这一结论的群体是具有大学教育背景的年轻成人女性,她们大多数仍会选择在婚后生育小孩(Deparle & Tavernise, 2012)。
家庭的规模 有效避孕措施的使用也使许多家庭孩子的平均个数显著减少了。20世纪30年代的民意调查显示,70%的美国人认为家庭中理想的孩子个数是3个或以上,但到20世纪90年代,持这一观点的人数缩减至不到40%(见图7-13)。如今,虽然大部分人认为,如果经济允许的话,3个或以上的孩子个数是最理想的,但大多数家庭生育孩子的个数也不超过2个(Kate, 1998; Gallup Poll, 2004; Saad, 2011)。
图7-13 家庭规模越小越好
过去75年的趋势表明,美国家长一直倾向于少要孩子。你认为一个家庭有几个孩子最理想?
资料来源:Saad, L. (2011, June 30). Americans’ preference for smaller families edges higher. Princeton, NJ: Gallup Poll. Copyright © 2011 Gallup Inc.保留所有权利。内容经许可后使用,但盖洛普保留转载的所有权利。
这些偏好反映在了实际出生率的变化中。1957年,美国生育率达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顶峰,平均每位妇女生育了3.7个孩子,之后人口出生率就一直在下降。如今,平均每个妇女生育2.1个孩子,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即低于一代人为补充人口死亡而造成的人口减少所必须生育的孩子个数。与此相反,在一些不发达国家,如阿富汗和赞比亚,平均每个妇女生育孩子的数量高达6.3个(World Bank, 2012)。
为什么人口出生率下降了呢?除了更有效的避孕方法对生育率的控制作用外,还因为越来越多的女性走上了工作岗位。同时工作和生育孩子的压力使许多女性减少了生育。
此外,许多女性为发展自己的事业而推迟了生育孩子的时间。事实上,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只有30~34岁的女性的生育率有所上升。而那些在30多岁第一次生孩子的女性和更早开始生孩子的女性相比,前者所生孩子的个数更少。而且有研究表明,生完一个孩子后,过较长的时间再生孩子更有利于女性健康,这也可能减少家庭中的孩子个数(Marcus, 2004)。
关于经济因素的考虑,特别是日益增长的大学费用,可能也是限制人们生育大量孩子的因素。最后,还有一些夫妇因为害怕自己不能成为称职的父母,或不想承担生育孩子所带来的辛劳和责任而避免或减少生育孩子。
双薪夫妇 20世纪后半叶,年轻父母双方都参加工作的家庭越来越多,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革。在美国,孩子处于学龄期的已婚女性中,有接近3/4的人在外工作;孩子年龄小于6岁的母亲中,有50%以上的女性有工作。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孩子年龄为1岁左右的母亲中,只有17%的人有全职工作;而如今,这一比例高于50%。现今大部分家庭中,丈夫和妻子都参加工作(Darnton, 1990; Carnegie Task Force on Meeting the Needs of Young Children, 1994; Barnett & Hyde, 2001)。
随着走上工作岗位的女性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减少或推迟生育孩子。
已婚双薪而尚无子女的美国夫妇中,夫妇双方从事有偿工作(在工作场所)和无偿工作(家中琐事)的平均总量是基本相等的,男性两项工作的总量是8小时11分钟,女性两项工作的总量是8小时3分钟。在那些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庭中,有全职工作的母亲在有偿和无偿工作方面总共也只比父亲多付出了20分钟(Konigsberg, 2011)。
此外,丈夫对家庭的贡献不同于妻子(见图7-14)。男性承担的修剪草坪、修理房子等家务往往更容易提前制订计划,而妻子承担的照料孩子、做饭等家务往往是需要立即处理的。因而,女性会感受到更高水平的焦虑和压力(Coltrane & Shih, 2010; U.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12, ; Ogolsky, Dennison, & Monk, 2014)。
图7-14 劳动分工
尽管丈夫和妻子每周的工作时间大体相同,但妻子往往比丈夫花更多的时间做家务和照料孩子。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模式?
资料来源:U. 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12.
转变至为人父母:二人成对,三人成群 阅读考虑以下一位初为父母者的自白:
当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们措手不及。虽然之前我们已经做了自认为充分的准备,比如读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和书,还参加了儿童保育课,但是,当舍安娜真正出生以后,照顾她的艰巨任务、一天中对她每时每刻的关注以及抚养她这一巨大使命,都是我们前所未有的体验。这并非是负担,但也让我们能够以完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
孩子的出生改变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夫妻双方突然之间承担了新的角色,成了“父亲”和“母亲”,这种新角色可能淹没了他们对仍存在的“丈夫”和“妻子”这一旧角色的反应能力。此外,初为父母的人会面临更重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包括长久的疲劳、经济责任和新增的家务(Meijer & van den Wittenboer, 2007)。
此外,一些文化认为抚养孩子是一项社会共有的任务,但西方文化所强调的个体主义让父母只能自行抚养孩子,而通常得不到其他人的支持(Rubin & Chung, 2006; Lamm & Keller, 2007)。
结果,许多夫妇的婚姻满意度会在此时跌至最低点。对女性而言尤其如此,女性在孩子出生后的婚姻满意度一般都低于男性。最可能的原因是,即使夫妻双方试图共同承担这些责任,女性也往往承担了抚养孩子方面更大的重担,(Levy-Shiff, 1994; Laflamme, Pomerleau, & Malcuit, 2002; Lu, 2006)。
并非所有夫妇的婚姻满意度都会在孩子出生后降低。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23)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Shapiro, Gottman, & Carrère, 2000),婚姻满意度也可能在孩子出生后继续保持稳定,甚至有所增长。以下三个因素能帮助夫妇成功应对孩子出生所带来的压力:
· 建立对配偶的喜爱和感情。
· 对配偶生活中的事件保持关注并做出反应。
· 把问题都看作是可控制和可解决的。
此外,婚姻满意度一直保持着新婚阶段水平的夫妇,以及能客观预测抚养孩子的艰辛度的夫妇往往能在孩子出生后有较高的婚姻满意度。此外,一起承担抚养任务,形成一个共同抚养联盟,并深入考虑共同抚养目标和策略的父母,更容易对他们的父母角色感到满意(Schoppe-Sullivan et al., 2006; McHale & Rotman, 2007)。
简而言之,生育孩子能使已经对婚姻满意的夫妇获得更大的婚姻满意度。而对婚姻满意度低的夫妇而言,生育孩子可能会令情况更糟(Driver, Tabares, & Shapiro, 2003; Lawrence et al., 2008; Holland & McElwain, 2013)。
“如果希瑟有两个妈妈,每个妈妈都有两个兄弟,其中一个兄弟与另一个男人是‘室友’,那么希瑟共有几个叔叔?”
资料来源:William Haefeli / The New Yorker Collection
同性恋父母 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有两个妈妈或两个爸爸的家庭中长大。有20%的同性恋者在抚养孩子。
同性恋家庭和异性恋家庭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关于没有生育孩子的家庭的研究显示,和异性恋家庭相比,同性恋家庭的劳动分工更为均衡,家务劳动平等分配的观念也更强(Patterson, 1994; Parks, 1998; Kurdek, 1993, 2003)。
然而,同性恋者通过领养、人工授精或其他方式生育而获得孩子后,家庭生活会有巨大的变化。和异性恋家庭一样,同性恋家庭也会出现角色专门化的现象。例如,最近一项关于女同性恋母亲的研究表明,照料孩子的责任可能更多地由某一位家长承担,而另一位家长则在有偿工作中花费更多时间。尽管两位家长通常表示她们平等分担了家务并共同决策,但孩子的生母往往在照顾孩子方面投入更多(Fulcher et al., 2006; Goldberg, 2010b)。
孩子的降临为同性恋夫妇带来的变革也与异性恋夫妇相似,尤其是照料孩子的需求带来的角色专门化。对孩子而言,在同性恋父母或在异性恋父母家庭中的生活经历也较为相似。大多数研究表明,同性恋家庭长大的孩子与异性恋家庭长大的孩子,在突发事件中表现出的应对能力并没有显著差异。由于社会对同性恋的偏见根深蒂固,所以有两个妈妈或两个爸爸的孩子可能会面对更大的挑战,但最终他们也能很好地适应社会(Patterson, 2009; Goldberg, 2010b; Weiner & Zinner, 2015)。
工作:选择和开始职业生涯
我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律师?答案说来让人有些不好意思。在上大四的时候,我开始为毕业后做什么工作而烦恼。那时,父母经常问我今后想从事哪种工作,每次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我都倍感压力。恰在那时,新闻都是关于重大案件的审讯报道,我就觉得自己或许能当个律师。我一直都对电视剧《法律与秩序》(Law and Order)非常着迷,并经常想象自己正处在其中一个可以俯瞰全城的宽敞办公室。正是出于这些原因,我决定选择当一名律师,并且申请了法学院。
成年早期做出的决定会影响人的一生。其中最重要的一项选择便是职业道路。这一选择不仅影响个人收入的多少,也会影响自己的地位、自我价值感以及个人一生中做出的贡献等。关于工作的选择是青年人同一性的核心部分。
工作的角色
学习目标7.14 解释韦兰特的职业巩固阶段理论,并说明人们找工作时除金钱以外的动机。
发展心理学家乔治·韦兰特(George Vaillant)将成年早期个体的发展阶段称为职业巩固(career consolidation)阶段。职业巩固阶段为20~40岁,这一阶段成年早期个体会将精力集中在工作中。
成年早期的同一性 韦兰特的纵向研究以哈佛大学男性毕业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他们还是大一新生。韦兰特基于此项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Vaillant, 1977; Vaillant & Vaillant, 1990)。
在20岁出头的时候,这些男性往往会受父母权威的影响。但此后直到30多岁,他们逐渐独立自主。他们结婚生子,同时将精力集中于工作,此即职业巩固阶段。
韦兰特为这一阶段的人描绘了一幅相当乏味的肖像。他的被试为了获得晋升,非常努力地工作。他们循规蹈矩,努力向职业规范靠拢,并没有表现在大学里的独立性和质疑精神,而且通常会不加质疑地投入工作。
韦兰特指出,工作对青年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职业巩固阶段应被视为对埃里克森理论中“亲密对疏离阶段”的心理发展阶段的补充。韦兰特认为,个体此时对职业的关注逐渐取代了对亲密关系的关注,而职业巩固阶段恰恰可以使亲密对疏离阶段过渡到再生力对停滞阶段(再生力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我们将在之后的章节讨论)。
然而,人们对韦兰特的观点反应不一。有批评者指出,尽管韦兰特的样本量足够大,但仅由特定的、聪明非凡的男性群体组成。此外,自20世纪30年代至今,社会规范已有相当程度的改变,人们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可能发生了变化。最后,样本中女性的缺失以及工作在女性生活中重要性的变化限制了韦兰特结论的普适性。
对大多数人的生活而言,很难说工作到底有多重要,但研究表明,工作构成了男性和女性同一性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相对其他任何活动而言,工作都占据了人们更多的时间。
人们为什么工作 青年人找工作的原因有很多,不只是为了赚钱。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大部分情况下,人们工作是为了获得具体的奖赏,这是源于外在动机。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驱使人们获取实际的奖赏,如金钱和声望(Singer, Stacey, & Lange, 1993)。
有时候,人们也在为各自的乐趣而工作、为个人奖赏而工作,这就是所谓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在许多社会中,人们比较认可工作本身就很重要这一观点。鉴于这个观点,工作就是一个富有意义的行为,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和满足感。
工作也影响着个人的认同。回忆一下人们初次见面时是如何进行自我介绍的,在说完姓名和家乡后,人们往往会告诉对方自己的职业。也就是说,人们从事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己是谁”。
工作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中心内容,是人们结交朋友和进行活动的重要纽带。人们建立的工作关系也很容易变为私人朋友关系。此外,工作还通常带来社会义务,如和客户共进晚餐或参加年终派对等。
最后,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也会决定其社会地位(status)。很多职业都和特定的社会地位有关。例如,医生和大学教师居于社会地位等级的较高层,而擦鞋工则位于社会地位较低层。
工作满意度 社会地位会影响个体的工作满意度,人们所从事工作的社会地位越高,其工作的满意度往往也越高。此外,家庭中主要收入提供者工作的社会地位,也会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社会地位产生影响(Green, 1995; Schieman, McBrier, & van Gundy, 2003)。
除了社会地位,个体的工作满意度还依赖许多因素,工作本身的性质就是重要因素之一。一些用电脑办公的职员每时每刻都受到监控,上级能一直观察他们的击键次数;一些员工进行电话销售或签单,上级也会监听他们的对话;很多雇主会对员工如何使用网络和收发电子邮件等加以监控或限制。在这种形式的工作压力下,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往往偏低(MacDonald, 2003)。
如果员工能全身心投入工作,并且感到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是受重视的,那么他们的工作满意度往往会比较高。人们也更喜欢内容丰富且需要多种技能配合方可完成的工作。最后,如果员工可以对其他人产生更多影响,不管这种影响能否像上级那样直接和正式,他们都将拥有更高的工作满意度(Peterson & Wilson, 2004; Thompson & Prottas, 2006; Carton & Aiello, 2009)。
外在动机驱使人们获取实际的奖赏,如金钱、声望或昂贵的轿车。在许多不发达国家,外在动机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选择一份职业:选择一生的工作
学习目标7.15 概述金兹伯格的职业选择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以及性别对工作选择的影响。
有些人从童年起就知道要从事何种工作,而另一些人对职业的选择出于偶然。大多数人处在这两者之间。
金兹伯格的职业选择理论 伊莱·金兹伯格(Eli Ginzberg)在1972年提出,人们在选择职业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一系列典型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幻想阶段(fantasy period),这一阶段会持续到11岁左右,在幻想阶段,人们对职业的选择不考虑技术、能力或工作机会的可获得性。一个孩子可能决定自己将来要成为摇滚歌星,尽管他唱歌总是跑调。
第二个阶段是尝试阶段(tentative period),涵盖整个青春期,人们开始考虑一些实际情况,务实地考虑各种职业的要求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他们也会考虑某一特定职业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身价值和目标。
第三个阶段是现实阶段(realistic period),成年早期个体在这一阶段通过工作实践或职业培训来探索特定的职业选择。通过最初对自己能做什么的探索,人们开始缩小职业选择的范围,并最终对特定职业做出承诺。
有批评者认为金兹伯格对选择职业过程的划分过于简单。由于他研究的被试处于中等水平的社会经济地位,所以他的理论夸大了处于较低经济地位水平的人可选择的工作机会。此外,该理论对于不同阶段的年龄划分也过于死板。例如,一个高中毕业就工作的人,可能比一个上大学的人更早开始进行认真的职业决策。同时,经济因素也导致了许多人在成年期的不同阶段更换职业。
霍兰德人格类型理论 其他有关职业选择的理论强调人格对职业决策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认为,特定的人格类型与特定的职业可以进行完美匹配。如果人格与职业匹配得很好,那么个体会更加喜爱自己的职业,且离职率较小;相反,如果人格与职业的匹配度很低,那么个体就会觉得不开心,且更有可能更换其他工作(Holland, 1997)。
根据霍兰德的观点,六种人格类型对职业选择的影响较大:
· 现实型。这类人注重实效、善于解决实际问题且身体强健,但社交技能平庸。他们是优秀的农民、劳工和卡车司机。
· 智力型。这类人在理论和抽象思维上占优。虽然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但他们适合从事数学和自然科学相关的职业。
· 社交型。这类人的语言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很强。他们是优秀的销售员、教师和咨询师。
· 常规型。这类人喜欢从事条理明晰的工作。他们是优秀的职员、秘书和银行出纳员。
· 进取型。这类人喜欢冒险,敢于负责。他们是优秀的领导、高效的经理人或政治家。
· 艺术型。这类人擅长以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相比人际交往,他们更愿意置身于艺术的世界里。他们最适合从事与艺术有关的职业。
霍兰德的理论有一个核心的缺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完全归入这些人格类型中。而且,现实中很多人从事的工作都和他们的人格类型不符。尽管如此,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已经被证实有一定的价值,人们还以此为基础设立了一系列职业测评,人们可以通过这些测评来确定适合自己的职业。关于如何选择职业,“成为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明智运用者”专栏提供了一些可行性建议(Deng, Armstrong, & Rounds, 2007; Armstrong, Rounds, & Hubert, 2008)。
从金兹伯格的职业选择理论来看,人们选择职业的过程往往会经历一系列生命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幻想阶段,持续到11岁左右。
成为发展心理学知识的明智运用者关于职业选择的一些建议
成年早期个体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做出对其今后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决定:选择职业。尽管大多数人可以适应不同的工作并且都干得很开心,但做出选择毕竟是需要勇气的。以下是指导人们解决职业问题的建议。
· 系统地评估各种选择。图书馆里的许多书都能提供丰富的职业信息,大多数学院和高校也有就业指导中心。
· 了解自己。评价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可通过在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填写问卷的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兴趣、技能和价值观。
· 制作一张“平衡表”,列出你从事某项职业可能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首先列出你将从中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接着列出你的家庭成员等人将从中获得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然后写下你将从目标职业中获得的自我肯定、自我否定,以及他人对你从事这个职业所持的社会肯定和社会否定。
· 通过带薪或无薪实习尝试不同的职业。通过直接的观察与操作,实习生会对目标职业有一种真实的感知。
· 切记,没有永久的错误。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在成年早期或后期频繁地更换工作。人们不该将自己锁定在人生早期阶段所做的选择上。正如我们在这本书中所看到的,人的毕生都在发展。
· 随着价值观、兴趣、能力和生活环境的变化,人们可能会选择另一种不同于成年早期所选择的职业,因为这更加适合个体之后的人生发展。
性别和职业选择:女性的工作 对上一代人来说,很多成年早期的女性都会认为最合适自己的职业是家庭主妇。即使是那些在外工作的女性,往往也只能获得较低的职位。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美国的报纸招聘广告大致分为两个版面——“急聘:男”和“急聘:女”。男性职位包括警察、建筑工人和法律顾问等;女性职位则包括秘书、教师、收款员和图书管理员等。
职业分类反映了社会对两性工作角色分配的观点。传统观点认为,女性最适合从事公共性职业(communal professions),即与人际关系相关的工作,例如护理师;相反,男性最适合从事行动性职业(agentic professions),行动性职业是指与任务完成相关的工作,例如木工。而公共性职业相对于行动性职业的社会地位和薪水更低的事实也并不让人意外(Eagly & Steffen, 1986; Hattery, 2000; Trapnell & Paulhus, 2012)。
从社会工作者的视角看问题
公共性职业和行动性职业的划分,与传统的男女差异的观点有何关系?
虽然现在性别歧视现象已远不如几十年前那样严重,例如在美国,现在的招聘广告如果明确规定只招收某一性别,那它就是不合法的,但社会对性别的偏见仍然存在。在传统的男性占主导的职业领域,如工程学和计算机编程领域内,很难见到女性的身影。尽管在过去的40年中,女性的收入水平有了显著增长,但其仍然低于男性(见图7-15)。事实上,尽管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出家门参加工作,但在许多行业中,女性的待遇仍然低于从事相同工作的男性(Frome et al., 2006; U. 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14)。1950—2010年,美国16岁及以上的劳动力中女性所占比例从35%左右增长到了60%以上,如今女性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47%左右。几乎所有女性都期望能够谋生,而且几乎所有女性在一生中的某个阶段都有过工作的经历。此外,在将近24%的美国家庭中,女性的收入甚至比她们的丈夫还多(U. S.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2010, 2013)。
图7-15 工资的性别鸿沟
女性的周工资占男性周工资的百分比从1979年开始增长,但是仍然只略高于79%,而且在2011—2013年基本保持稳定。
资料来源:U. S. Bureau of the Labor Statistics, 2014.
女性的工作机会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与过去相比,有更多女性成为医生、律师、保险代理人和巴士司机。然而,在职业分类中,性别差异仍然存在。例如,女巴士司机更多地从事校园路线的兼职工作,而男巴士司机则从事待遇更好的城市路线的全职工作。女药剂师更有可能在医院工作,而男药剂师则在待遇更好的零售药店工作(Crawford & Unger, 2004)。
处于显然较高职务的女性和少数族裔,通常会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遭遇所谓的玻璃天花板(glass ceiling)。玻璃天花板是指在某一机构内部,阻止个人晋升至高级职位的无形障碍。它产生作用的方式非常微妙,而那些造成这一障碍的人通常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一种歧视(Goodman, Fields, & Blum, 2003; Stockdale & Crosby, 2004; Dobele, Rundle-Thiele, & Kopanidis, 2014)。
回顾、检测和应用回顾
学习目标7.9 解释年轻人是如何应对亲密关系和友谊需求的,以及喜欢之情是怎么变成爱情的。
在年轻人面对埃里克森的亲密对疏离阶段时,能够解决这一冲突的人会顺利与他人发展出亲密关系。
学习目标7.10 区分不同种类的爱情。
激情之爱的特点是强烈的生理唤醒、亲密和关怀,而伴侣之爱则以尊重、钦佩和喜爱为特征。斯滕伯格的爱情三元论确定了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亲密、激情、决心或承诺,它们可以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类型的爱,个体间的关系也由此得以发展。
学习目标7.11 识别影响年轻人选择伴侣的因素,并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受到性别和文化的影响。
选择配偶的参考因素很多,包括爱情和相互吸引,在某些文化中,这些因素意味着个体的健康和成熟。男性更倾向于对伴侣的身体吸引力方面进行评价,对其关注度高于女性对伴侣该方面的评价。女性则对伴侣的雄心和勤奋程度给予更多的关注。试图解释这些差异的演化论受到了批评。跨文化的性别偏好可能反映了类似的性别刻板印象。一般来说,异性恋和同性恋伴侣关系中的价值观的相同点多于不同点。
学习目标7.12 概述人们在成年早期所进入的关系类型,并说明成功婚姻的特点。
虽然大多数年轻人有意愿结婚,但如今有很多年轻人选择同居,而其他人则更喜欢没有亲密伴侣的独居。成功婚姻的特点在于伴侣能明显表达情感、传达相对较少的消极情绪、将两人视为相互依赖的夫妻而不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分享相似的兴趣,并就角色分配达成一致。
学习目标7.13 说明影响夫妻决定生育子女的因素,并总结孩子对婚姻的影响。
人们生孩子的最常见原因是心理上的。父母从帮助孩子成长、孩子的成就以及与他们建立紧密联系的乐趣中获得快乐。孩子的出生几乎改变了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新手父母会发现自己处于新角色,面临自己新增的生理、心理需求和财务责任。许多婚姻都会受到这种压力的影响,但对那些保持沟通和合作并共同努力解决问题的夫妻来说,婚姻幸福感仍然会保持稳定或上升。
学习目标7.14 解释韦兰特的职业巩固阶段理论,并找出人们寻找工作时除金钱以外的动机。
根据韦兰特的说法,年轻人进入职业巩固阶段后,会将精力集中在工作中。人们因外在和内在动机而工作。工作的性质、所赋予的地位以及所提供的多样性都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对工作者来说,觉得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得到了重视也很重要。
学习目标7.15 概述金兹伯格的职业选择理论、霍兰德的人格类型理论,以及性别对工作选择的影响。
金兹伯格提出了职业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批评者认为他的理论过于简化了人们选择职业的过程,而且可能并不适用于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年轻人。霍兰德提出,某些人格类型与某些职业相匹配,较高的匹配度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并使一个人更有可能在一个岗位上待更久。性别角色偏见和刻板印象仍然是工作场所以及人们准备和选择职业时要面临的问题。
自我检测
1.埃里克森的理论表明,成人在成年早期会___。
a.巩固事业
b.发展同一性
c.勤勉刻苦
d.与他人发展关系
2.____之爱是对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个体的强烈感情。
a.激情
b.完美
c.亲密
d.伴侣
3.当被问及为什么要生孩子时,大多数年轻人都会给出关于___理由。
a.个人的
b.心理的
c.财务的
d.社会的
4.韦兰特的理论指出,个体在成年早期开始将精力集中在工作中,这一阶段被称为____。
a.职业巩固
b.生命理解
c.个人成就
d.职业理解
应用于毕生发展
如果韦兰特的研究对象是当今的女性,那么该结果会与之前的研究结果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总结
本章开头的塔基夫和赖特面临着成年早期的许多典型发展问题。他们需要考虑健康和衰老的问题,并不安地承认他们的时间并不充裕。他们需要审视两人的关系,并考虑是否像社会和朋友们期望的那样迈出合乎逻辑的一步——结婚。他们需要面对关于孩子和职业生涯的问题,以及搬家、辞职的可能性。他们需要重新评估继续接受教育的愿望。幸运的是,他们拥有彼此的关爱、支持其接受继续教育的供职单位和许多有用的发展技能,来应对这些问题和抉择所带来的压力。
7.1 成年早期的生理发展
· 塔基夫和赖特的身体和感觉都正处巅峰,生理发展已基本完成。
· 这一阶段中,这对情侣需要越来越多地注意饮食和锻炼。
· 因为他们面临如此多的重大决策,塔基夫和赖特是应激的高危人群。
7.2 成年早期的认知发展
· 塔基夫和赖特正处在沙因理论中的实现阶段,面对着重大的人生问题,包括职业的和婚姻的。
· 他们可以应用后形式思维解决正面临的复杂问题。
· 处理重大人生问题在导致应激的同时可能也促进了他俩的认知发展。
· 塔基夫和赖特关于重返大学的想法在今天并不罕见,大学正越来越多地接收多元化的学生并为之提供服务,包括接收许多大龄学生。
7.3 成年早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 塔基夫和赖特正处于爱情和友谊对他们来说都格外重要的时期。
· 这对情侣很可能经历一段包含亲密、激情、决心或承诺的关系。
· 塔基夫和赖特已经同居了,现在正在探索婚姻关系。
· 塔基夫和赖特关于婚姻和孩子的决定并不罕见——这些决定对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
· 这对情侣一定也考虑好了如何处理从双薪到暂时性单薪的转变——这一决定不仅是财务方面的。
医疗保健工作者会做什么?
考虑到塔基夫和赖特还年轻健康、身材适宜,你会建议他们采取何种策略加以保持?
职业咨询师会做什么?
假设塔基夫和赖特决定要孩子,针对他们面临的主要开销和孩子对他们职业的影响,你会给出怎样的建议?
教育工作者会做什么?
赖特的一位朋友告诉他,如果他在毕业这么久后参与管理培训或进入商学院,他可能会“感觉自己像个老人”。你同意吗?你会建议赖特立刻开始继续深造,还是先等他的生活稳定下来?
你会做什么?
如果你是塔基夫和赖特的朋友,当他们考虑由同居进入婚姻时,你会建议他们考虑哪些因素?当塔基夫和赖特中的一个人单独询问时,你的建议还一样吗?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