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再是环境的傀儡
作者:乔丹?彼得森    更新:2024-03-24 00:25
  我们不再是环境的傀儡


  心理学以前是不关心人的思维模式的,也不关心个人的行为,甚至不关心个人。25年前,当我还是研究生时,人的行为被假设为环境的产物,对人类行为最流行的一个解释就是:人受其内在动机的“推”和受外在事件的“拉”。虽然推、拉的细节依你我所持的理论而有所不同,但整体来说,当时所有的理论都同意这个看法。弗洛伊德派认为,童年期未曾解决的冲突促成了长大后某些行为的出现;斯金纳的信徒认为行为只有在强化的情况下才会出现;生态学家认为行为来自固定的行为模式,而这个行为模式是由基因决定的;赫尔(Clark Hull)派的行为主义者则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减少紧张及满足生理需求。


  从1965年起,这种解释开始急速改变,环境对行为的影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四种不同的想法汇集成一种自我导向而非外在力量驱使的人类行为解释法。


  · 1959年,乔姆斯基(Noam Chomsky)写了一本书,严厉地批评了斯金纳的《语言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行为,特别是语言,绝对不是强化所能解释的,语言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它的衍生性,人们能够马上理解一个从来没有听过或说过的句子。


  · 皮亚杰这位伟大的瑞士儿童发展学家,终于说服了全世界——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的。


  · 1967年,奈瑟(Ulric 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出版后,一个新的领域抓住了从行为主义教条中逃出来的年轻实验心理学家的心。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智活动是可以测量的,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电脑信息加工的模式,来研究人类的心智活动。


  ·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心理学家发现人类和动物的行为只用驱使和需求来解释是不够的,他们开始将认知,即思维模式加入原有的理论中,以解释复杂的行为。


  所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从环境的力量转移到个人的期待、喜好、选择、决策、控制以及无助感上。


  这个心理学领域的大改变也密切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改变。从历史的角度来说,由于科技的进步,人们第一次有了选择权,可以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控制,人们开始改变环境而不再受制于环境。我们的社会正给予它的成员前所未有的权利,并把它的成员的痛苦和幸福当作严肃的事,把个人的自我实现当成正当合理的目标,甚至认为是神圣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