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满足的价值
作者:乔丹?彼得森    更新:2024-03-23 23:11
  延迟满足的价值


  在做出牺牲的时候,人类的祖先开始用行为演绎一个可以被这样描述的命题:如果当下放弃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未来就可以有更好的收获。在人类发现了脆弱和死亡这些存在的不完美时,也同样发现了未来。人终将一死,而工作可以延缓死亡,当下的牺牲从长远来看是有价值的。因为这样的原因,牺牲的概念紧随人类的堕落而出现。牺牲和工作几乎没有区别,都是人类独有的行为。有的时候动物也显得像是在工作,但它们其实只是在遵循自己的本性。海狸之所以会建造水坝,那是因为它们是海狸,它们不会一边建造一边想:“我宁可和女朋友去墨西哥的沙滩度假。”


  通俗地说,牺牲和工作就是延迟满足,不过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意义如此深远的事情未免过于世俗。人类在意识到满足能被延迟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与时间的因果关系。在很久以前,人们开始意识到现实的构造决定了它好像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如果控制住自己当下的冲动,体谅他人的困难,那么就会在未来获得奖励。于是人们开始抑制、控制和组织自己的本能冲动,以免干扰他人以及未来的自己。这和组建社会是一个道理。


  在发现了当下努力和未来回报之间的因果关系后,我们才有了制定社会契约的动力,而这种契约让我们能够放心地储存当下的工作结果。


  理解通常发生在能用语言描述之前,就好比一个孩子在能够解释父母角色的含义之前就已经可以演绎父母的角色了。1人类经过了漫长的历程,才从只会在饥饿时大快朵颐发展到为自己或他人储备食物。学会储存和分享需要花很长时间,而且这两种行为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储存就是和未来的自己分享。相比之下,自私地狼吞虎咽目之所及的一切要容易得多。人们要经过同样漫长的历程,才能够不断地加深对延迟的理解和运用,从短期分享到未雨绸缪,然后用记录和货币来反映储存的多少,并最终发明银行和其他社会机构。在经历了许多过渡性的阶段之后,人们对牺牲和工作的全面理解和应用才在今天成为现实。


  更大的牺牲=更好的未来?

  人类的祖先演绎了一出虚构的戏剧,他们人格化了掌管命运的力量,把它当成一个人来对待,并与之交涉和交易。神奇的是,这么做是有效的,因为未来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其他人类组成的,通常这包括那些仔细观察和评估你过去行为细节的人们。这和高高在上地审视并记录一切的神灵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所以将未来比喻成一个爱评判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建设性的想法。这是个好的开始,不过还伴随着两个根本问题,而且都与牺牲当下、收获未来的终极逻辑有关。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应该被牺牲?小的牺牲可以解决小问题,但更大也更全面的牺牲或许可以一并解决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很难,但或许这是更好的选择。比如,读医学院所必需的自律会严重影响热衷派对的本科生放肆的生活方式。放弃玩乐是一种牺牲,但的确能让你在未来养活一家人。从长远来看,这解决了很多问题。


  要改善未来,更大的牺牲会带来更好的结果。


  第二个问题则包括了一系列小问题。我们确立了牺牲改善未来的基本原则,但是任何原则及其意义都需要被具体和全面地理解。例如,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这个原则意味着什么?这个原则有底线吗?在所有可能的牺牲里面,什么样的牺牲是最大、最有效、最令人满意的?如果这样的牺牲可以实现,那么最好的未来可能是什么样的?

  在古老的故事中,该隐和亚伯必须工作,并用祭坛和恰当的仪式来奉献供品,以取悦上帝。但是情况慢慢变得复杂,亚伯的奉献取悦了上帝,该隐的却没有;亚伯不断获得奖励,而该隐却一无所获。虽然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不明,但故事细节明显暗示该隐并没有非常用心地去准备。也许该隐的供品质量不高,也许他带着怨气,抑或上帝只是当时心情不好。这一切其实都非常反映现实。


  并非所有牺牲都能换来同样的回报,有时候更大的牺牲之后并不一定会有更好的未来,而且很难解释为什么。


  为什么他不开心?怎样才能让他开心?这些问题很难回答,但每个人一直都在这样问,即便人们自己没有注意到这点。


  其实,提出这样的问题就是在思考的表现。


  分享的本质是交换

  人类能够发现延迟满足的价值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延迟满足和我们古老的动物本能有着直接的冲突。本能驱使人们寻求即时满足,尤其是当人们面临不可避免而又常见的贫乏状态时。


  延迟满足的前提是人类文明稳定到能够确保延迟行为在未来会得到奖励。


  如果你的所有储备都有可能被毁灭或者被偷窃,那么储存就是没有意义的行为。因此,狼才会一次性吃下10公斤生肉,但它既不会讨厌自己暴饮暴食,也不会为下周储备余粮。所以,延迟满足和社会稳定这两个必须同时达成的成就,究竟要如何实现呢?


  以下是从动物到人的发展历程,虽然细节上不是很严谨,但是足以帮助人们思考上述的问题。首先,猎捕猛犸象或者其他大型食草动物会产生多余的食物。在猎杀了一只大型动物后,吃不完的部分可以留下来在今后食用。一开始这是偶然行为,但是人们逐渐发现了此举的价值,因此有了对牺牲的初步概念:“虽然现在我想把食物都吃掉,但是如果保留一部分,那么之后我就不会挨饿。”这种概念接下来升级为:“之后我和我照顾的人不会挨饿。”然后发展为:“我没法吃掉整只猛犸象,也没法把食物储存太久。也许我可以把食物分享给别人,而他们有可能会记住我的分享。这样当他们有食物而我没有的时候,他们也会给我食物,我也就不会挨饿了,而且我和他们也可以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持续交换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猛犸象成了“未来的猛犸象”,然后“未来的猛犸象”又成了个人声誉。社会契约就这样出现了。


  分享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在乎的事物却得不到任何回报,只有拒绝分享的小孩子才会有这样的担心。分享的本质是交换,一个无法分享和交换的孩子不会有朋友,因为友谊就是一种交换形式。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建议人们在搬到新家之后去找邻居帮自己做一件事情,他说过这样一句话:“相比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会更愿意再帮你一次。”2富兰克林认为,这个向他人索取适当帮助的行为是建立社会关系最快速有效的方法。这种索取不仅给予了邻居展现友好一面的机会,而且对于邻居来说,因为帮助过对方,未来自己在求助时也会更容易。双方的互惠互信因此增加了。这样一来,双方也都可以克服对陌生人本能的畏惧。


  有比没有好,而慷慨分享你拥有的则更好,比这还要好的是因慷慨分享而广为人知。


  思考至此,可靠、诚实和慷慨等概念以及道德准则的存在基础已然成形。勤劳而又真诚的分享者就是好人的原型。最高尚的道德原则就是这样从“保存食物有好处”的简单概念里发展起来的。


  我们可以如此描述人类的发展历程。人类先是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和故事。在此期间,延迟和交换的行为缓慢而又艰难地出现了,然后开始在仪式和传说中以抽象的形式体现出来:“你应该坚持练习奉献和分享,直到习以为常,然后你的生活就会幸福顺利。”在此之前没有人像这样直观地描述过这种规律,但它如今的的确确隐含在了人们的行为和故事当中。


  如何放弃才能更好地拥有


  行为必然是首先出现的,因为当我们还是动物的时候就可以行动,只不过没有思想罢了。行为中也包含了未被识别的价值,这些价值在思想出现前并未显现出来。人们对人生的成败观察并思考了数千年,然后做出了“延迟满足并与未来讨价还价会使人成功”的结论。接下来,一种极为重要的思想随着故事越发清晰地展现出来:成功与失败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成功者愿意牺牲,只要持续牺牲,就能得到越来越好的结果。接着问题变得更加精确、宏观:最大的牺牲是什么?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此时答案也越发深刻。


  我们先要看清一个不言自明的真相:人生有时候就是很不顺。这看上去像是与这个充满瘟疫、饥荒、暴行和背叛的世界有很大关系,但有的时候不顺其实是由我们主观上最在乎的事物引起的。为什么?人们通过自己的价值体系感知这个世界,如果你看见的世界不是你想要的样子,那么你就该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了。


  你需要放下当前的预设和执念,甚至需要牺牲你最在乎的东西,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潜力,而不是始终停滞不前。


  有一个关于捕捉猴子的古老故事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点。如果你打算抓一只猴子,那么需要找一个大的窄口瓶,瓶口要刚好能让猴子把手伸进去。你需要往瓶子里装入石子,直到瓶子重到猴子无法搬动为止。然后你需要将食物撒在瓶子附近以吸引猴子,并且将大把食物放在瓶子里。猴子过来之后会将手伸进瓶里去抓取食物,但是因为握着食物,它没法把手从瓶子里抽出来,除非它选择松手,放弃已经拥有的东西。但是猴子肯定不会这么做,于是捕猴者就可以大摇大摆地走到瓶子旁抓住猴子。动物是不懂得放弃部分来保全整体的。


  回到上边的问题,什么才是最大的牺牲?一块上好的肉,一头最好的牲畜,还是珍贵的财物?还有比这价值更高的吗?也许是对个人来说极为重要和无法割舍的东西。比这更大的牺牲是什么?有什么牺牲是关乎一个人的整体而非部分呢?终极的奖励需要通过怎样的终极牺牲来换取?


  在这个问题上,牺牲孩子和牺牲自我是两个不相上下的选项。本章开头插画里的雕塑是米开朗琪罗的著名作品《圣殇》,这座雕塑深刻地描绘了母亲牺牲自己的孩子,并将其奉献给世界的过程。将孩子带到这个可怕的世界是正确的选择吗?每个女人都会问自己这个问题。


  每个想要减轻世间痛苦、完善存在的缺陷、实现最美好未来和创造人间天堂的人,都会做出最巨大的牺牲。


  这样的事情真有可能做到吗?这样的要求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会太过分吗?别担心,不那么神化的例子还是存在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生都致力于追寻真理和教育同胞,但最终还要面临家乡雅典对自己的审判。苏格拉底的指控者给了他许多逃离麻烦的机会,但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断然拒绝了。苏格拉底的同伴赫莫杰尼斯(Hermogenes)看见苏格拉底和人们讨论着各种话题,唯独不谈审判的事,于是问他为什么这么淡定。苏格拉底先是回答说他已经花了一生的时间来准备为自己辩护,然后他又表达了更为神秘和深刻的想法:当考虑如何想方设法获得无罪判决,以及在审判中要做什么的时候,自己听见了一个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苏格拉底在审判时也提到了这个声音,他说自己与其他人的一个最大区别在于,他绝对愿意听从这个声音的警告,并在它持反对意见的时候终止自己的言行。


  因为内心的声音,苏格拉底反对逃离并放弃为自己辩护,同时这也彻底改变了他对审判的看法,他开始相信审判不是诅咒,而是祝福。他告诉赫莫杰尼斯,自己意识到内心的声音是在给他提供一种离开人世的妥善方式,这种方式既不会困扰他的朋友们,也可以让他在离开的时候身体健全、心存善意,不受疾病和年迈的困扰。苏格拉底对命运的接受使他在面临死亡的时候毫无畏惧,在审判、判决,甚至行刑期间都是如此。苏格拉底明白自己的生活已经充实到可以被优雅地放下了。他有机会在离开前理顺生活中的种种事务,也可以避免受到衰老的缓慢折磨。他意识到这一切或许都是上天的恩赐,因此他无须在指控者面前为自己辩护,力争清白,逃避命运。相反,他扭转了局面,通过面对法官的陈述让人们准确地理解了城市议会处死他的原因,然后便义无反顾地服下了毒药。


  苏格拉底拒绝了权宜之计和相应的操纵手段,选择在最严峻的情况下保持对意义和真理的追求。2500年过去了,我们始终铭记着他的选择并从中获得宽慰。我们能学到什么?

  如果你停止说谎,遵从自己的良心,那么即使面对死亡也能保持高贵。如果你真诚勇敢地追寻最崇高的理想,获得的安全感和力量将远胜于任何目光短浅的自我保护。如果你以正确、充实的方式生活,就能发现你已强大到足以克服死亡的恐惧。


  这一切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