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价值
作者:乔丹?彼得森    更新:2024-03-23 23:09
  存在的价值


  2012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敦(Newtown)的桑迪胡克小学(Sandy Hook),一个年轻歹徒持枪袭击了20名儿童和6名学校员工。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美国科罗拉多州奥罗拉市剧院和杰斐逊县科伦拜中学的枪击案。


  枪击案背后那些凶残的歹徒认为,存在是极为不公正和苛刻的,而人类的存在尤其令人鄙视。这些歹徒将自己任命为最高审判者和终极批评家,认为现实存在许多需要被批判的不足。对于这样的人来说,经验世界既贫乏又邪恶,所以不如破罐破摔!

  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思考呢?歌德创作的伟大戏剧《浮士德》便探讨了这个问题。该剧的主角是一个叫海因里希·浮士德的学者,他将自己的灵魂出卖给了恶魔墨菲斯托,作为回报,浮士德在有生之年可以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在歌德的戏剧中,墨菲斯托是一切存在的永恒敌人,他持有这样一个核心信念:

  我是永在否定的精灵!

  一切事物只要它生成,


  理所当然就都要毁灭,

  所以还不如无所发生。


  你们管这叫破坏、罪行,

  简单扼要说就叫作恶,


  这就是我本质的属性。1

  歌德将这种仇恨情绪视为构成人类报复性和破坏性的核心元素。他非常重视这种情绪,以至于多年后在创作该剧的第二部分时,又让墨菲斯托以略微不同的方式将他的信念重述了一遍。2

  人们经常会有墨菲斯托这样的想法,但绝大多数人不会像那些杀人狂一样真的把这些想法转化为残忍行动。每当我们遭遇真实或臆想的不公、突然被悲惨砸中、发现被人欺骗或者因为自己的局限而感到痛苦时,内心深处都会发出对存在的质疑和诅咒。为什么无辜的人要受罪?这个该死的世界到底怎么了?

  真相是,生活很艰难,每个人都注定要遭受痛苦和伤害。有时候痛苦显然源自个人过失,比如选择性失明、决策不当或心怀怨恨。


  虽然你可能会说这是人们自作自受,但就算事实如此,这样想也并没有什么意义。有时候人们只需稍微做出一些改变,生活中就会少一些痛苦,但是人的掌控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绝望、疾病、衰老和死亡总是接踵而至。归根结底,我们的脆弱似乎并不是由自己引起的,那么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一个人如果饱受病痛的折磨,那么他很有可能会问自己上面这个问题。在税务审计或者无休止的法律诉讼中身陷官僚主义的人也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同时,问这种问题的并不是只有命运坎坷、需要寻找指责对象的人。处在名誉、影响力和创造力巅峰的列夫·托尔斯泰在自传《忏悔录》中也质疑过人类存在的价值:

  我的处境十分可怕。我知道,除了否定生命之外,我在合乎理性的认识的道路上什么也找不到。在宗教中,除了否定理性,我同样是什么也找不到,而这比否定生命更难做到。根据合乎理性的认识得出的结论是:生命即恶,人们知道这一点,死取决于人,而人们一直生存着,现在仍然生存着。虽然我早就知道生命毫无意义,而且是一种恶,我自己也一直生存着。3

  经过努力尝试后,托尔斯泰只能找到四种逃脱这种想法的方式。第一,退回至儿童一般的无知当中。第二,盲目地追求享乐。第三,在知道不会有任何结果的情况下,继续延续邪恶而无意义的生活。托尔斯泰认为第三种逃脱方式是软弱的表现:这类人知道死比生强,但他们无力采取合理行动,即尽快地结束这场欺骗并将自己杀死……


  只有第四种逃脱方式富含力量,即在意识到生活的邪恶和无意义后主动地毁灭它。托尔斯泰继续冷静地思考着:


  为数不多的坚强和理性的人是这样做的。一旦了解对他们开的玩笑是何等愚蠢,了解到死者比生者更幸福,最好不存在,他们就这样做,立即结束这个愚蠢的玩笑。好在有的是办法:上吊、投河、用刀子刺破心脏、卧轨。


  托尔斯泰还不够悲观。生活在我们身上开的愚蠢玩笑不光会导致自杀,还可能带来以自杀为结局的大规模杀戮,而后者是一种更加极端的存在主义式抗议。虽然这听上去令人难以置信,但是截至2016年6月,美国在过去的1260天里总共发生了1000起有4人以上中枪的大规模杀戮事件4,这相当于连续3年,每6天中就有5天会发生一起这样的屠杀。


  人们对此表示无法理解,但托尔斯泰在一个多世纪前就看清这一切了。可即使对于托尔斯泰这种知识渊博的人来说,问题也是无解的。多年以来,托尔斯泰都把自己的枪隐藏起来,也不会带着绳子出行,以免自己上吊。但最终连他都认输了,我们这些普通人又能怎么办?

  一个清醒的人如何才能避免对世界产生愤怒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