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作者:尹建莉 更新:2021-11-09 23:44
孩子是从哪里来的
把“性教育”做成“性启蒙”,比不做还要坏得多。
青少年出现早孕、滥性等问题,根本不是因为他对性知识了解得少,而是因为精神空虚,道德情感发育不良,缺少自爱及爱人的能力。
“孩子是从哪里来的”,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问,并让每个家长都难回答的问题。很多人都说应该正确告诉孩子,但怎么个正确法,却往往含糊其词。我曾看到一篇文章,有位妈妈是这样回答的:“妈妈的身体里面有一种叫卵子的细胞,爸爸身体也有一种叫精子的细胞,有一天,它们两人相见了,卵子就热情地邀请精子去她的家里做客,他们俩就一块去了妈妈的肚子里。妈妈专门为他俩准备了一所美丽的宫殿叫子宫,在妈妈的子宫里,卵子和精子合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妈妈身体里营养物质的哺育,它们成长为一个小胎儿,等到胎儿十个月的时候,妈妈住到了医院,医院里的助产士阿姨就把宝宝接出来了,你这个小生命就诞生了。”―这个回答太复杂了里声不是在回答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问题,这是在进行一个科普讲座。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子问他妈妈孩子是怎样来的,妈妈告诉他“是女人从肚子里把他局出来的,厨的时候肚子痛得几乎把命都丢了。”卢梭认为这个回答很经典,因为它告诉孩子的是一个生孩子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妈妈在“孩子是怎么来的”后面立即跟上了“痛苦”,这像一层遮挡,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和想象力。所以它既给予了孩子一个肯定的回答,又不会挑逗他的想象。
卢梭认为性启蒙应尽量延迟,就是不给他们以机会,不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当然绝不能为了延缓而对孩子瞎说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诉孩子,也应该用简短的话语、没有犹豫的口气告诉他,而绝不可带出不好意思的、色情的表情来。事实上儿童对性的好奇根本不像成人以为的那样大,成人完全可以避开解释的尴尬,把这个问题用另一个说法坦率地讲出来。
圆圆三、四岁时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告诉她,是观音送子娘娘送来的。没过多久,她有一天突然间我:“我是观音送子娘娘送来的吗?”我说是;她又问:“你也是吗?”我说是;她犹疑了一下又问:“我爸爸也是吗?”我说也是。她一脸惊奇,片刻后突然很委屈地说“那我怎么在那里没见过你们?”说着眼泪就要下来。
我非常惊讶,明白她是说我们曾经都在观音送子娘娘那里,应该在出生前早就认识啊。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对父母怀有深刻的情感,不仅仅是依恋,还有强烈的占有欲。在观音送子娘娘那里我们各不相干、互不认识这样一种情况让她非常失落。我一下有些不知所措,明白自己那样给孩子瞎说,把她的认识搞乱了。我赶快抱起圆圆,给她擦擦眼泪说:对不起宝宝,妈妈以前那样给你讲是编了个故事,觉得那样讲很有趣,其实不是那样的。
圆圆瞪大眼睛,好奇地期待着我给她讲出“真相”。
我想了一下,问她“是不是经常有人说小圆圆长得像妈妈,也有人说你长得像爸爸?”她说是。我说:“我和爸爸结婚后,想要个孩子,就从爸爸身上拿了一点点东西”,我用手到她的小胳膊上轻轻地做了一个捏走一点点东西的样子―“然后又从妈妈身上拿了一点点东西”,说话间我到自己的脸上做一个揪下一点点东西的动作-“然后把这两点点东西放一块”,我用两个手指做揉搓一起的动作―“放到妈妈肚子里”,成用大拇指做一个往肚脐眼捻的动作―“小圆圆就慢慢在妈妈肚子里长成了。”
圆圆眼睛里闪现着惊奇的光泽,我马上接着说“所以小圆圆长得又像爸爸又是像妈妈,你自己说说你像谁啊?”我已把话题转移了,圆圆经我提示,就很有兴趣地考虑自己像谁的问题去了,不再追问别的。
又过了几天,她还是想起这事,又间我,我是怎么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我就告诉她,“到医院把肚子划开取出来的,做手术时因为用了麻药,所以也不痛”。不论是剖腹产还是顺产都可以用这个回答,孩子并不会追究你肚子上有没有刀疤。又过一段时间,她又好奇地间我从爸爸妈妈身上揪一点什么东西下来,就能做成个小孩子,是不是揪一点点肉,疼不疼。我说:“哦,是揪很小的一点肉,不疼,不过那得长大才有办法揪得不痛,小孩子不能做这种事。哦,吃完饭想去找婷婷玩,还是想找小哲玩?”话题就这样又一次被不露声色地转走了。
性是人的天性,到了该懂的时候自然会懂,就像会走路是人的天性,只需要时间来成全一样。圆圆终究有一天会知道孩子是从哪里来的,但到了那个时候,她就理解了为什么大人要那样说;同时,我也相信,到这个时候,她就已经有了是非观,完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了。正确的两性观绝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一个人整个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孩子只要有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他一定会同时有健康的两性观。
性教育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性生理知识都告诉孩子们。认为性教育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在孩子年龄尚小还未产生性欲前,就把一切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使他们不再对此有疑问,然后就不再有好奇。应该这样吗?
2007年看到网络上说,台湾的小学给孩子们发了性教育教材,上面不仅有两性生理差异及生殖说明,而且有男女性交的插图。这引起许多家长的抗议。据报道,教材的编写是有医学专家参与的。尽管编写者和推广者出来说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但他们并没有说明这样一种教材方案到底是建立在哪一种教育理论上,哪一位教育家的理论可以佐证他们此举的正确性。另据2007年9月<广州日报》报道,深圳首部中小学性教育读本遭家长投诉。该读本由深圳市教育局和深圳计划生育中心联合编写。““在适合9一12岁的小学读本中,记者看到,已经开始有用简单的语言讲述避孕、节孕知识。而312一15岁的初中读本中开始涉及到月经、手淫等性发育问题,并详细地谈到了怀孕的诊断方法、三种避孕措施和人工流产等内容。该教材开始提及同性恋、性心理障碍等问题,还直面了网络色情、网恋等问题。”
这是性教育课还是性启蒙课?后果是让孩子学会了用理性慎重对待性,还是更开启了他们的好奇,使他们心绪萌动?这些“常识”促成的,是他们对诱惑的拒绝,还是对诱惑的倾心?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医疗界的人动不动就参与到教育界工作中。
国家让开设学生心理健康课,学校就把这些课承包给医院的心理科;孩子不听话爱捣乱,家长就带着去医院看多动症;需要进行性教育,就请来生殖医学的专家们编教材―这种合作正常吗,它所实现的功能到底是教育的还是反教育的?我们不反对医疗界和教育界合作,可是儿童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简单地把成人逻辑套用到儿童身上,把医疗思维和手段运用到儿童教育中,这是非常荒谬的。读一读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陶行知等伟大教育家的著作,只要领会了他们的思想,就可以知道他们会反对这样的“性教育”。
认为“性教育”就是“性知识讲解”,这是一种浅薄的逻辑推理。把“性教育”做成“性启蒙”,比不做还要坏得多!青少年出现早孕、滥性等问题,根本不是因为他对性知识了解得少,而是因为精神空虚,道德情感发育不良,缺少自爱及爱人的能力。
那些出了问题的孩子,绝不是因为他们比一般孩子性知识少,恰恰相反,他们从各种途径获得了更多的性知识,他们的兴趣被唤起来了。
由于他们一贯缺少理性的自我约束力,一贯对自己和他人没有责任感,不计后果地放纵自己。就如同一个经常偷抄别人作业的孩子,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但是他不愿为此付出努力。他不幸从小生活在某种不良的教育环境中,他的自尊在过去的时间里已流失很多,面对自己时越来越厚颜无耻了。
我认为性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世界观和爱情观教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孩子成年之前,教育任务是树立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自尊自爱的意识,养成善良、理解、豁达、勤劳的品行,使他成为一个生理、心理两方面都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他真正进人谈婚论嫁阶段做准备的。孩子将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去和异性相处,基本上都是这一阶段的教育决定的。到孩子已长大成人,读高中或读大学了,家长可以和孩子直接谈论两性,谈论爱情。家长们不仅要在意识上给孩子以健康的爱情观引导,也要尽力以自己和配偶的相处,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从父母身上领略到美满的男女关系,才会对两性相处有信心,才能以健康的心态为自己找到爱情,找到美好的性,找到一生的幸福。
这里还有一些细节,提醒家长们在儿童的早期性教育中要注意。
如果你看到学龄前儿童有性交模仿,父母“定不要大惊失色,更不要责骂孩子,要口气平静但坚决地告诉他,你反对这种游戏;并尽快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上。
孩子有这种举动,可能是父母的动作不小心被孩子看到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检点自己的行为,坚决不能让孩子看到父母做爱。也可能是别的小朋友这样做让他学到了,所以如果确信家庭中没出现什么问题,就要关注一下和孩子接触的小朋友的情况,要对其他家长有善意的提醒。
我一个朋友给我讲过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她邻居家的女孩子4岁,来她家里找她的儿子玩,居然教她儿子爬她身上,做模仿动作,并模仿声音。我的朋友大惊失色,赶快找个机会委婉地问小女孩的妈妈。这位妈妈一听,竟不太在意地说,噢,可能是从录像上学的。原来她和丈夫看色情录像,居然不回避孩子,孩子也站在旁边看。他们认为孩子那么小,什么也不懂,看了也没事。
这样的父母简直愚蠢至极,孩子在他们眼睛里只是个小动物,他们根本不考虑孩子是个人。童年期的任何经历都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象。污秽的镜头,哪怕是几个月的婴儿都不该让他看到,况且他们的孩子已四岁,已经很懂事了。他们的这种行为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
还有的家庭由于没有洗澡设备,妈妈居然带小男孩到公共浴室洗澡,这也是错误的。不管孩子几岁,都不该带他进异性浴室。如果爸爸不能带他去洗澡,宁可在家里拿大盆给他洗也不要把他带到女澡堂。
在家里,只要孩子能自己洗澡,家长就最好让孩子单独洗。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就不愿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裸体,他也不喜欢看到父母的裸体,尤其是异性家长的裸体。
孩子十二、三岁进人青春期后,父母就不要单独与异性孩子同床睡觉。有资料说,男孩子如果长期与母亲睡一张床,他长大结婚后可能会出现性功能障碍。女孩子长期与父亲睡一张床,也不利于心理健康发育。
但父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适当表示亲热。如早晨上班前的吻别,久别归来后的拥抱。这样可以让孩子看到父母相亲相爱,体会到家庭生活的幸福。父母做这些动作时要坦然,心中不可以有丝毫醒醒感。孩子从父母那里看到了爱和美,学会了正常地表达情感。
当然,这种时候不要忘了,要同时给孩子一个亲吻和拥抱。
特别提示
性启蒙应尽童延迟,就是不给孩子以机会,不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当然绝不能为了延缓而片孩子瞎说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诉孩子,也应该用简短的话语、没有扰豫的口气告诉他,而绝不可带出不好意思的、色情的表情来。
儿童对性的好奇根本不像成人以为的那样大,成人完全可以遴舞解释的尴尬,把这个问题用另一个说法坦率地讲出来。
性是人的天性,到了该懂的时候自然会懂,就像会走路是人的天性,只需要时间来成全一样。
那些出了问题的孩子,绝不是因为他们比一般孩子性知识少,恰恰相反,他们从各种途径获得了更多的性知识,他们的兴趣被唤起来了。由于他们一贯缺少理性的自我约束力,一贯时自己和他人没有责任感,不计后果地放纵自己。
正确的两性观绝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一个人整个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孩子只要有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他一定会同时有健康的两性观。性教育的重.级应该是世界观和爱情观教育。
家长们不仅要在意识上给孩子以健康的爱情观引导,也要尽力以自己和配偶的相处,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从父母身上领略到美满的男女关系,才会对两性相处有信心,才能以健康的心态为自己找到爱情,找到美好的性,找到一生的幸福。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孩子天生是不会说谎的。
圆圆四岁时,我和她爸爸带着她在北京已漂了近两年。户口没着落,房子也没有,我们一家和另外一个姓高的朋友合租了一个有三间平房的小院,圆圆管那人叫高叔叔。高叔叔很喜欢圆圆,经常和她说话。当时我们想找个能解决户口和住房的地方安顿下来,正好烟台有两家设计院希望我先生去面谈,于是我们带着圆圆一起去烟台。临走前,因为考虑到能不能谈成还是个悬而未决的事,没必要向别人声张;所以先生在临走前一天遇到小高时,说我们准备回内蒙古老家去。
到烟台后,和一家招聘单位初步谈好条件,决定来这里,但先生需要留下试用一周。于是我带着圆圆先回北京。因为我考虑事情还是要等到先生在那里工作一周后才能最后确定,为稳妥起见,在回京的火车上对圆圆说:你回去见到高叔叔不要对他说我们来烟台了。
圆圆懂事地点点头。
结果,我和她回到那个小院后,回圆一看到小高,就赶快宣布:“高叔叔,我不能告诉你我去哪里了。”小高说:“你不是回内蒙古了吗?”圆圆说:“不是,我妈妈不让我告诉你我去哪里了。”弄得我只好把实话都讲出来。
我们到烟台后,单位很快把户口给办好,还给了我们一套三室的房子。漂泊几年后,来到这样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有了这样一份安稳的生活,这让我们觉得非常幸福,心里很感谢招聘我们过来的院长,于是春节回老家时花二百元买了一对有蒙古特色的工艺小银碗,准备作为老家特产带回去向院长表示感谢。
我和先生从没给任何领导送过礼,这一次送这个小工艺品虽说只是出于感谢,但真拿着“礼物”带着圆圆往院长家走时,心里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似乎很害怕别人知道。圆圆不理解我们的心情,她来去都兴高采烈的,很为自己去给别人送了点什么而愉快。所以当我们回来走到楼下,看到和我们同住一个楼的她爸爸单位的同事时,她就兴冲冲地对那人说:“熊伯伯,我们刚才去院长爷爷家,给院长爷爷送礼去了!”她爸爸尴尬得只有嘿嘿笑的份儿。
这些事现在看来只是笑话,很有趣,当时却弄得我们很不自在,有些下不了台。但我们没责怪孩子一句,也没有试图再说任何一点掩饰话来圆这个场。如果当时为了面子,当着孩子的面说些谎话,我们自己可能不尴尬了,却是教给孩子说假话。这样的事不合算。
我们一直注意发展圆圆的诚实品格,除非是极偶尔的情况下出于善意的需要,否则绝不教她说假话;同时我们也注意尽量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诚实的人。“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小孩子都非常聪明,能很细腻地体察大人的反应。可能是那次“给院长爷爷送礼”让我们一瞬间脸上流露的窘迫太多,圆圆回家后似乎有一些不安,她觉得自己做错事了。我们立即安慰说,没事,原来只是觉得没必要说,你说了也没关系。她爸爸更嘉奖似地抱起她说:爸爸就这么点秘密,全让你给抖落出来了!宛如她做了件有功的事。
我们都笑起来,圆圆一下轻松了。
圆圆在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她以后肯定不会因为我们这样一种坦然的态度,就总去“抖落爸爸的秘密”。有些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能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她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就一定会把握好这个分寸。
如果说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这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什么问题。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首先是模仿大人。虽然没有一个家长故意去教孩子说假话,即使经常说谎的家长也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说谎。但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为了哄孩子听话,经常用一些假话来骗他;或者是家长经常对别人说假话,不时地被孩子耳闻目睹,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说假话。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出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掩饰需求,经常说些虚饰的话,虽说并无道德上的不妥,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年龄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会给孩子留下说假话的印象,教会他们说假话。
墨子就染丝这件事比喻教育上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说谎的毛病,家长一定要首先进行自我反省。
造成孩子说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压力”,即家长比较严厉,对孩子的每一种过错都不轻易放过,都要批评指责,甚至打骂;或者是家长太强势,说一不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体恤孩子的一些愿望。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经常性地紧张和不平衡,他们为了逃避处罚、达成愿望或取得平衡,就去说假话。
一位母亲为她孩子的说谎问题来向我咨询。她和她爱人都是博士,从她身上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良好修养,我想她孩子说谎应该不是从父母那里模仿的。她的孩子是个女孩,当时读初二。我和这位母亲就从具体的事情上聊起。她说,就拿最近的一次说吧。我花1(兀旧多元给我女儿买一个彩屏电子词典,一再嘱咐她不要丢了,因为我这个孩子经常丢东西,她从小就有丢三落四的毛病,说过她多少次也改不了,她爸因为这事有一次惩罚她在房间里一动不动站了两个小时。她得到这个彩屏词典也非常喜欢,向我们保证说要认真保管,肯定丢不了。结果这么贵的词典用了一个多月就丢了,丢了她也不跟我说。我发现她词典不在了,问怎么回事,她说是借给同学了。我让她赶快要回来,结果好儿天拿不回来。她开始几天总说那个同学忘了给她带来,追问了几天她说要回来了,但转手又借给另一个同学。
我有些怀疑,让她两天后必须拿回来。两天后她对我说要回来了,但放在教室里了。我不信,说要第二天亲自跟着她到教室看看,她到这个时候还装得很镇静。直到第二天早晨我真要跟着她去学校,她才哭了,说词典丢了,承认她这些天一直在骗我。
这位母亲说,以前孩子说谎还有些不自在,现在那么多天编谎话骗家长,居然说得像真的,没事人似的。她不能理解自己那么用心教育孩子,孩子怎么能学会撤谎。她说她能原谅孩子丢东西,但不能原谅她说谎骗人。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气愤,但这件事让我听得内心隐隐作痛。这位妈妈只看到了孩子丢东西的过失和撤谎的过错,却没有细心体会孩子在那些日子内心所受的煎熬。
我对这位妈妈说:就这件事情中孩子的表现,应该不叫说谎,她只是想隐藏一件事。孩子丢了东西,根本不是你以为的没事人似的,她内心其实很痛苦。正常情况下,孩子应该寻找父母帮助解决,可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去寻求你们的帮助,宁可‘以拖延和撒谎来应付?这是因为她没有把父母当作不幸的分担者。孩子这样的反应肯定是出于经验,我可以猜测,在你们以前的生活中,一定是孩子一做错了事,总会遭到批评,是这样吗?
这位妈妈想了想,点点头说,我们对她要求是挺严的。
我说,你们认为严格对孩子好,但孩子可不觉得好。她知道,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不但词典不能找回来,还会挨一顿批评―她干吗要把一件坏事变成两件呢。所以她宁可选择隐瞒。
这位妈妈有些吃惊地说,这样分析是有些道理,不过我们从来不打不骂孩子,她做错了事,只是批评她几句,最多罚站一会儿。这有什么呀,哪个孩子不挨父母批评呢。再说,纸包不住火,靠说假话拖延那么些天有必要吗?
这位妈妈不知道儿童其实十分好面子,大人以为无所谓的事,儿童往往会看得很严重。我们绝不能以我们的感觉来衡量孩子的压力。大人经常随口批评孩子几句,就像说平常话一样,可它们给孩子留下的,却是非常消极的情绪体验。尽管孩子也知道纸包不住火,事情用不了几天终会露馅,但为了逃避大人训斥,她就能拖几天算几天,这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
并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紧张,那几天其实她天天都生活在紧张之中。不管成年人还是孩子,为隐瞒一件事而不断撒谎,是很痛苦的,事实上没有人喜欢撒谎。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已不信任家长,并且排斥家长。作为主动方和强势方的家长必须要进行反思,必须要改变自己了,否则以后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麻烦。
我把这些想法对家长讲了,她不住地点头。我能感觉到她是在真诚地反思自己。她有些为难地问我,那你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孩子犯了错误难道我们装作没看见,就不说吗,那样能行吗?
我说,这不是个装不装的问题,而是你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你们以前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着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
博士点点头。我看她很愿意听,就继续说:就孩子经常丢东西这个坏毛病,既然已经说过许多遍,而且惩罚过,说明这些方法都没用。如果再用下去,不但丢东西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让孩子多出了说谎的毛病。’以后在这个问题上要用“办法”来帮助她,而不是用“批评”来教育她。
我给她举了自己的例子。比如我女儿圆圆有一次乘出租车把太阳帽摘下来放在旁边座位上,下车忘了拿;又过一段时间和我一起乘出租车,又差点因为同样的原因把新买的一件衣服丢在车上。我们就总结,以后乘出租车,绝不能把东西随手放在座位上,一定要拿在手里,不要嫌麻烦。如果拎了几个袋子,要放在下车的门口,这样就不会丢下东西了。
帮助孩子想一些预防方案比批评有效得多。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以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这位博士妈妈是个特别善于学习的人,她是我遇到最能诚恳地探讨并进行反思的家长。我们这次谈话后,她又和我通过几次电话,她对于“不让孩子丢面子”这一点领悟得非常好,夫妻俩在处理方式上想了很多办法,完全不和孩子冲突了。她说孩子不仅不再“说谎”,而且性情也平稳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明显进步。我仅从她的语气中,就能听出她一家人转变后的轻松。
很多人习惯把儿童的品行问题归咎于孩子自身,所以习惯指责孩子;可我从自己及他人的经历中真切地看到,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人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2007年7月30日我在北京电视台看到一期叫“作业尹谎言”的节目,一个女孩不爱写作业,经常因为写作业说谎,父母又打又骂都不管用,全家人来节目现场,求助专家帮忙解决。通过他们的叙述可以一眼看出来,问题的核心是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厌学,并由于害怕受到惩罚而说谎。所以改变孩子的根本,在于父母教养态度的转变。
但被邀请来的一位“心理专家”却把重点放在教育孩子上,对孩子大谈一气“聪明与智慧”的辩证,最后只对家长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你们也有一些过错”,根本没认真提醒家长反思自己。
专家的话听起来没什么错,却等于什么也没说出来。大道理谁都会讲,可小小的孩子,她哪里能每天面对让她烦恼的作业时,通过思考“聪明与智慧”而获得写作业的动力?
节目结束前,在主持人的努力下,孩子当场保证说以后要好好写作业,再也不说谎了。看得出,孩子之所以说出那样的“保证”,显然是由于节目现场气氛的胁迫,还有对成人的畏俱,以及对自己“变好”的渴望。
孩子下保证的时候我相信她是认真的;但我也相信,做完节目回到家中,只要日常包围她的“教育生态环境”不改变―主要是父母的态度不改变―她就不会改变,很快又会回到原状。事实是,可怜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在节目现场又说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可以推测这个女孩说谎的成因―最初因为没好好写作业,父母就提出批评,并要求她做出保证,于是孩子许下一个好好写作业的诺言。可儿童往往对自己履行承诺的能力没有估计,她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也缺少践约的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人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为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她完不成诺言。
孩子的每一次食言都会引起大人的不满,批评她说话不算数,并流露出不满,甚至是鄙视。孩子自己也会因此瞧不上自己。她慢慢失去自信,也失去自尊,对他人的要求和自己说过的话越来越满不在乎了,为了逃避处罚,可以随时拿出假话进行抵挡―她不但学习没搞好,还发展出说谎的坏毛病,脸皮也越来越厚了。说谎和厚脸皮往往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说谎的次数多了,他自己都辨不清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一个人的道德也随之开始堕落了。当一个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后,他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说谎。
我有一次听到一位高中生的家长说他的孩子总说谎,比如本来有足够的零花钱,但为了在同学面前摆谱或乱消费,就经常编各种谎话来骗父亲的钱,或者是直接从抽屉里偷钱。
父亲认为这是孩子天生带来的贪欲,哀叹自己命苦落这么个儿子。这个父亲的苦恼我能理解,但他这是在乱归因,把结果当原因来理解了。他儿子之所以把说谎骗人看成平常事,在他前面的成长中,一定有一系列的事件损害了他的道德,而不是“对钱的需求”本身让他这样。
所以,在解决儿童说谎问题上,家长一定要体察孩子为什么说谎,不要孤立地看一件事,要看到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到背后隐藏的症结。从症结人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特别提示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末的。
孩子宁可承受施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已不信任家长,并且排斤家长。作为主动方和强势方的家长必须要进行反思,必须要改变自己了,否则以后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麻烦。
许多家长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寿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予丢面子的说法。
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以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
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儿童往往对自己展行承诺的能力没有佑计,他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也缺少践约的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入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为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她完不成诺言。可不可以批评老师?我们一直特别鼓励孩子有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这与我们一直培养她实事求是的做人态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她的批判意识。
圆圆小学五年级时,思想品德课讲到为什么要尊重老年人,老师只给出一个答案:因为老年人在年青时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圆圆回家对我提到这件事情,有些不认同地说:“有的老年人年轻时还是小偷呢!"
我能理解圆圆的想法,她想到的是除了那些给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应该得到尊重,有的老年人虽然年青时行为不端,但到他们老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和一个弱势者,我们也应该给他应有的尊重。但以圆圆当时的年龄,她分析不了太多,只是从直觉上认为老师讲得有些偏颇了。
我非常欣赏孩子的看法,她小小的心,已超越了多年来人们常有的功利性的思维方式,开始以人类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来思考问题,这确实是值得赞赏。于是我和圆圆聊了一会儿这个问题。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帮她理了一下思路,让她更清楚地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一种最基本的做人的态度,而不是一个交换行为;并且尊重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对那些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要给予崇敬和爱戴式的尊重;对一个囚犯,也应给予他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尊重,甚至对动物也要尊重。
我们一直特别鼓励孩子有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这与我们一直培养她实事求是的做人态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她的批判意识。
有人说,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宏大的批判过程。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可以看到,生物的发展正是源于不断的对自身的批判。西方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发展儿童的批判意识应该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已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让孩子敢于对教师的一些言行提出质疑。因为教师是儿童遇到的第一个“权威”,孩子对老师的崇拜和惧怕是天然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通过对一些事情的态度来告诉孩子,在和老师相处中既要尊重老师,又要有平等意识,不要惧怕或盲目崇拜,当老师有错误的时候,要有勇气说老师错了。
我的一个老同学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新换了一位语文老师。一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是个男的,这次换来的是个女的。女老师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时,说要“启发学生的观察力”,就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和前任男老师的不同。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找出了好多不同,新老师是长头发,以前老师是短头发;新老师是双眼皮,以前的老师是单眼皮;新老师戴着眼镜,以前的男老师不戴眼镜;甚至有的孩子注意到新老师嘴角有一颗痣,以前的老师没有等等。我这位朋友的儿子从一开始就举手,他本来发现了两位老师间的很多不同,手一直举得高高的,但老师一直没叫他。眼看着自己发现的东西都让别的同学说完了,这孩子急得要命。到最后同学们都已没什么可说的时,这个小男孩子突然又想起一样不同来,于是又高高举起手。老师叫他起来说,男孩子说:“您是女的,没长小鸡鸡,以前的老师长了小鸡鸡。”
全班哄堂大笑,老师非常不高兴。下课后老师把孩子叫到办公室严厉地批评,说他意识不好,思想不健康。
孩子觉得非常委屈,回家问妈妈什么叫“意识不好”。妈妈一听,心里倒没觉得孩子有什么错,嘴上却说:你这个臭小子,脑袋里怎么尽是这些歪歪念头,你这样说,老师能不生气吗,活该老师批评你,以后不能对老师这么没礼貌!
我这位同学只是把这当一件趣事讲给我,我也被小男孩的话逗笑了,但心里很遗憾老师和母亲的做法,觉得她们错失了一个发展孩子创造性思维和敢于表达的机会,把孩子拉得离平庸思维和虚假思维又近了一步。
我们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在培养“乖孩子”。在家里,家长代表“正确”,要求孩子“听话”;到了学校,教师代表“权威”,不容许学生有任何“与众不同”。很多孩子长大后被指责为没有思想、缺少创造力,可在他们的思想成长中,不是一直被当作鹦鹉调教着吗,不是一直被当作木偶操纵着吗?他思想上的独立性从哪里去获得呢?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不应该生气,即使孩子的话让她略有尴尬,也应该愉快地予以肯定。小孩子的思想非常单纯,他想的肯定没老师想的多。既然现在是老师做得不妥当,孩子来向家长求助,家长至少应该表示出理解,告诉孩子他的想法没错,他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这很值得表扬;同时告诉孩子,老师不应该不高兴;不过既然老师不习惯别人这样说,那么以后我们在课堂上就不说这样的话。可惜的是当妈妈的随口贬损孩子两句,她自己没在意那些话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但这个影响肯定是有的,并且是消极的。
另一位母亲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有一天忘记把老师发的一张数学卷子带回家,做卷子是当天的家庭作业。为了能按时完成作业,孩子去他家楼下一个同班同学那里借来卷子,把题目都按卷子上的格式抄下来,然后把它们做完。孩子这样实际上就增加了自己的作业量,因为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抄一张卷子也不是件轻松事。作业写完后,孩子很高兴,他认为自己没因为忘了带回卷子而耽误写作业,他甚至感觉老师会因此表扬他。
第二天放学时,孩子一见妈妈的面就哭了。原来,老师说他自己抄的卷子不算,要孩子在原卷子上重做一遍。孩子不想做,老师就把他叫到办公室,要求他必须重做,否则不让他放学回家。孩子只好边哭边写,情绪很不好。老师看孩子这样,就说看来你对老师很不服气,放学时让你妈妈来见我。
妈妈带着孩子到办公室找数学老师。数学老师对这位妈妈说,忘了带卷子不对,罚他是为了让他以后不要丢三落四的,再说卷子多写一遍学得更扎实,这不是为他好吗。
尽管这位母亲觉得老师的话很牵强,可她不敢和老师辩论,就一再地谢过老师后,领着孩子回家了。回家后孩子情绪还不好,她就开导孩子说,老师说得有道理,罚你一次以后你就不会把卷子丢教室了,再说多写一次还能多学一次呢,你应该听老师的话,老师这是为你好。
这位家长虽然用这样和老师统一口径的话来教育孩子,但说完后,她看孩子很不愉快,自己心里也不舒服,就有些怀疑自己这样说对不对。事后她很迷惑地问我,遇到这种情况,你说我该怎么办?
这位家长的困惑很有代表性,在她内心实际上有两套价值观,一套是与世俗观念相吻合的,即老师懂教育,老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不可似被怀疑和批评;另一套是她心底向往的,即孩子应该受到尊重,不可以用这样一种作业方式惩罚孩子。当这两套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她选择了前者,这可能和个人平时缺少批判精神有关,在关键时刻判断力不足,下意识地以观念中固有的套路来行事。但一个人的口是心非哄不了自己的心也哄不了别人的心,所以她和孩子都难过。我对这位家长说,你在老师面前约束自己是对的。如果我们没有把握能改变老师的某个想法,就没必要急于和老师探讨谁是谁非,绝不要得罪孩子的老师。但回家后那样和孩子说就没必要。你应该说你的真实想法,站在一个很客观的立场上和孩子谈这件事。你想想,孩子在这个时候,多么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啊。这位家长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诧异,似乎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个证实,她问,你也认为老师这样做不对吗?
我说,这件事上显然老师的处理方式不当。孩子忘了拿卷子是不对,但孩子却积极地想办法,向同学借来卷子,把卷子重抄了一次,按时完成了作业。老师如果能在这件事中看到孩子积极的一面,以赏识的心态看待孩子,他就应该像孩子期待的那样给予表扬。至少什么也不说。可他只盯着孩子的过失,并且非常愚蠢地以写作业作为惩罚,还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是为了孩子好,这让孩子觉得老师既苛刻,又强词夺理。
这位家长可能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点点头,但她还是表现出很没底气的样子,间我,难道我就对儿子说老师做错了?能这样对孩子说吗?
我理解她的不安,对她说,告诉孩子老师某件事情做得不对,这和背后说老师坏话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方面应该有坦然的心态。教师也是普通人,是普通人都会犯一些错误。所以你当然可以坦率地告诉孩子,老师这样做不对。
我看这位家长面有难色,就又对她说,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去批评老师,仿佛老师对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进人门槛并不高,成为教师的人并非经过了高于其它职业的道德筛选和素质考证,他们甚至在学历上和其它一些行业人员相比,也并无明显优势。如果认为老师是没有错误的,这很不客观,而且这样一种认识实际上也是一种虚幻的期待,给了老师压力,却对他们的职业成长没有好处。未来的教师队伍素质应该是较高的,他们的应有素质和已有素质可能会比较吻合;但我们仍然不能说一个人因为他当了教师,他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缺点的人。
我的话可能让家长有些吃惊,但她看起来也释然了许多,她想了想还是有些顾虑地说,我一直教育孩子要尊重老师,这样做会不会降低老师的威信,以后老师就不好管他了?
我说,这其实也是你不敢对孩子说老师错了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应该尊重老师,但不应该把老师当权威供奉起来。现在全社会一个普遍的错误就是把教师树立成了学生面前的权威,这个现象在小学尤其严重。师生间的关系处处流露着强势与弱势,君主与臣民,有知与无知,正确与错误这样一种极端的意识。这是不对的,这才会造成孩子不尊重老师,有谁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一个让自己不太舒服的权威呢?告诉孩子老师做得不对,这不是教他不尊重老师,而是教给他敢于质疑权威。不要小看孩子,只要管得对,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好管的,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其实孩子都很有善意,他们天然地对老师就有崇拜和尊重,我们只要不把他往歧路上引,凭感觉他就会找到那条正道。面对一个值得尊重的老师,他的崇拜想挡都挡不住。
看来我的话对这位母亲产生了影响,她问我:具体地,我到底该怎么做,怎么和孩子说这件事?
我说,这件事如果让我来做,我可能会这样处理。首先,如果感觉能和老师沟通,沟通一下最好,让老师认识到这样的“好心”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多做一次作业就可以让孩子学得更扎实的逻辑不是处处成立,当孩子心里有反感情绪时,多做就比少做要坏得多。不少心地善良的老师其实他们是很愿意接受家长的意见的,他们作为教师,自身也有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如果你感觉不能和老师沟通,那就什么也不说,千万不要和老师搞得不愉快。但回家后,无论如何要和孩子正面谈一下。
接下来的话这可能是家长当下最想知道的,她的眼神充满期待。
我说,当你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件事或理清一个思想时,最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把想法讲出来,把思路理清楚,这比单方面由家长讲道理效果要好。
比如这件事,你可以先问孩子是不是觉得不愉快,觉得委屈;要对孩子的情绪首先进行安抚,表示出你的理解。然后问孩子是不是觉得老师做得不对,哪里做得不对,写作业的意义是什么,老师的行为是否实现了这个意义,老师把一张无关紧要的卷子看得那么重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和孩子的认识主要区别是什么,谁的认识对学习更好,老师怎样做就对了,如果你是老师你将会怎样处理?一问答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个人思想的客观公正,不要带着情绪说话,目标要指向问题本身,而不要指向老师。通过一连串问答,让孩子明白这件事情的根本错误在于老师观念上的错误,所以自己可以拒绝重写一遍卷子,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也要有勇气说不。
这位家长不住地点头,看来她的思路渐渐清楚了,但她还是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她说,现在学校管理得比较严,老师虽不打骂孩子,可万一这样做惹得老师生气,给孩子小鞋穿怎么办?
我说,一般情况下,老师当时可能生气,事情过去后应该不会和孩子计较。如果不幸遇到一个心胸狭窄的人,给孩子冷暴力,家长应该赶快协调孩子和老师的关系。这样的人虽然可恶,但也很简单,家长可以在事后想各种方法去和老师沟通,和老师搞好关系,并注意这种关系的保持,直到他不再教孩子。千万不要让孩子独自?去承受这种冷暴力。
我想了一下,又补充说,不严重的情况下,我不赞成向校领导反映。弄不好,老师会认为你打他的小报告,他会在情绪上很抵触。毕竟他也是普通人,不愿意被人背后说什么,尤其不愿意有人到领导那里告他的状。
家长不住地点头。我内心也很希望这些话对她有用。
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我们应该始终教导孩子尊敬老师,但在这件事情上不要做得刻板和过分了。要允许孩子对老师的某些行为提出质疑,允许孩子批评老师,允许孩子在老师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家长因为这些事训斥或嘲讽孩子,不但压抑了孩子的批判思想,同时也在教他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让孩子以后变得矫揉造作和思想上奴性十足。
孩子在发展自己的独立思想时,可能会出现偏激。哪怕是偏激,我们也要首先用肯定的态度来看待,分析孩子的想法,然后客观地引导他去形成一个正确认识,这就是教育的任务。?
另外,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就是一个有个性的人;而凡是个性的东西一定是独特的,独特了就总会和平庸发生冲突。家长在鼓励孩子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引导他理解和接纳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健康的批判精神应该是视角开阔的,是有高度的,所以应该是具有宽容气质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理智的自由才是唯一的、永远具有重要性的自由”①。这句话提醒我们,思想上的独立和自由如移重要,人的理智不可以有枷锁。这句话读起来有些空,似乎也比较平淡;其实它说得很实,是儿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值得家长和老师们时刻关注,深人反思,处处实践。
特别提示
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的孩子来说,批判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枕是让孩子敢于对教师的一些言行提出质疑。
告诉孩子老师某件事情做得不片,这和背后说老师坏话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方面应该有坦然的心态。
当你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件事或理清一个思想时,最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把想法讲出来,把思路理清建,这比单方面由寒长讲道理效果要好。
我们应该始终教导孩予尊敬老师,但在这件享情上不要做得刻板和过分了。要允许孩子对老师的某些行为提出质疑,允许孩子批评老师,允许孩子在老师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家长因为这些事训斤或嘲讽孩子,不但压抑了孩子的批判思想,同时也在教他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让孩子以后变得娇揉造作和思想上奴性十足。
家长在鼓励孩子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引导他理解和接纳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健康的批判精神应该是视角开阔的,是有高度的,所以应该是具有宽容气质的。
遇到一个“坏小子”
爱孩子,就帮他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不要给他制造麻烦。
圆圆跳级升人四年级后,学习上没什么困难,很快和新班级的同学们就处熟了,有了自己最要好的几个朋友。总的来说,情况都很好。只有一件事让她觉得烦恼,就是时常受到班里一个小男孩的欺负。
这个男孩子是所谓的“差生”,在这里我把他叫做孙小力。他坐在圆圆后面。听说他以前也欺负班里别的女同学,自从圆圆来了后,主要精力就放在欺负圆圆上。他上课总是从后面揪圆圆的小辫。下课后,把她的课本抢了扔到远处另一个同学桌子上,看她着急地绕一大圈去找书,快要接近书时,他又跑前面抢了,放到另一个远处的桌子上。经常是快要上课了,圆圆还满教室忙着追书。有时圆圆下课了正和别的同学在一起玩,冷不丁被他推一把,差点摔倒。
圆圆经常回家向我抱怨,看起来这个小男孩让她有些发愁了。圆圆班里的同学见了我的面还告状说,阿姨,我们班孙小力总欺负圆圆,你去告老师吧。我一直没去找老师,一是觉得小男孩难免淘气,不是多大的事,只是告诉圆圆甭在意他。二是觉得圆圆已为这事和老师说过了,我再去说,老师再把他批评一顿也解决不了问题。我希望圆圆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凭我的感觉,这个小男孩给圆圆带来的只是烦恼,她回家说说也就没事了,构不成对她心理的伤害,所以我也不着急出面。
四年级时的欺负手段还不太严重,上了五年级却有些过分了。除了以前的那些恶作剧,还出现了“骚扰”行为。有一次他把电话打到家里,正好圆圆接的,他在电话里大喊一句“我爱你”。圆圆吓得把听筒扔了,气愤地过来对我说,孙小力怎么知道咱们家电话号码的?咱们赶紧换电话吧!
我开始认真琢磨这个孙小力了,觉得这个仅仅10岁的孩子也许真的有些问题,一时没想好该怎么办。但很快发生的另一件事让我不能不赶快行动了。
那天圆圆放学回家看起来情绪很不好,一进门就要换衣服,洗头发。我问为什么,她哼叽了半天,才有些不情愿地告诉我,今天下午在教室外和同学玩,孙小力从后面一把抱住她,还亲了一下她的头发。老师正好看见了,把他批评一顿,并罚他站了。看来这事确实让圆圆非常不开心了,她强忍着才没哭,问我能不能去和校长说一下,把孙小力开除了。
圆圆爸爸早对这小男孩不满了,这时气坏了,说要去找这个坏小子的家长,让家长揍他一顿。凭我的直觉,这样的孩子,找他的家长也没用,家长揍他一顿,他以后不=定使什么坏呢。我也不期望老师能有办法解决,我想找到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我对圆圆说,妈妈明天在你放学时到校门口等你,和孙小力谈谈。我第二天买了一本郑渊洁的童话{皮皮鲁》,这是我和圆圆都喜欢的童话。这一方面算作是件“行贿”品,另一方面我想让他读一点书。读书对道德养成有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到圆圆学校门口等她。她早早出来,又和我一起等孙小力出来。一会儿,圆圆指给我一个穿得松松垮垮,显得有些邀遏的孩子,并把他喊过来。
我对他说我是圆圆的妈妈,想找他谈谈。他可能以为我是来找他算账的,眼睛里流露出害怕,转而又流露出挑衅和不在乎的样子。
“别紧张,阿姨只是来和你随便谈谈,我们说说话好吗?”我蹲下。他表情4有些诧异,但情绪有所缓和。这时旁边有几个同学围过来,我不想让他们围在旁边,拉孙小力往远处走走,但那几个小男孩还是跟过来了。只好不管他们。
我和颜悦色地问孙小力:“你说圆圆是个好同学还是个坏同学?"
他回答:“好同学”。有些羞涩。
我问:“她什么好呢,你说说。”
他脱口而出:“学习好。”想了一下又说:“不捣乱。”就沉默了。
我问:“还有吗?"
他又想想,说:“不骂人,不欺负别人”,。
我再问:“那她的缺点是什么呢?"
他略有不好意思,低低地说:“没缺点。”
我说:“圆圆是个好同学,要是有人欺负她,那你说对不对啊?"
他摇摇头。
“那你会欺负她吗?"
他又迟疑一下,摇摇头。
我微笑着拍拍他的胳膊说:“真是个好孩子。”
这时旁边几个小男孩不满了,纷纷说,阿姨你别相信他,他经常欺负圆圆,他给老师保证过好多次了,保证完了就又犯错误。说得孙小力一脸的不满和微微的羞愧。
我对那几个男孩子说:“孙小力以前是那样子,但以后不那样了。我充满信任地问孙小力:“你说是不是?”孙小力眼睛里一下充满光泽,他点点头。
我在这一瞬间也看到了这个孩子的善良,隐约地觉得孩子这样,肯定和他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就想找他父母谈谈,希望能彻底解决一下这个孩子的问题。于是我间:“你爸爸妈妈在哪个单位上班,我可以找他们谈谈吗?你放心,保证不是告状。”这个孩子一下显得非常为难,情绪一落千丈。
这时围观的一个孩子在旁边小声对我说,阿姨你别问了。我立即意识到这个孙小力的家庭可能是有问题,话头赶快打住,向他表示道歉说,噢,对不起,不说这个了。我拿出《皮皮鲁》对他说,这本书很好看,圆圆就很爱看这个书,你想不想看看啊?
他点点头。看了一下书,眼皮又聋拉下去了。
我把书放到他手中说,这本书送给你,回家看去吧。另外,圆圆在家里有很多好看的书,你要是想看的话,可以让她带来,借给你看,你看完一本还回去,然后再借一本。好不好?
他双手拿住《皮皮鲁》,眼睛里闪现出光泽。又点点头。
跟前围的孩子越多了,我怕孙小力有心理压力,就说,那我们今天就这样,好不好?他还是点点头。样子显得很乖,他肯定是没想到我会这样和他解决问题。我领着圆圆往家走,刚才不让我间孙小力父母单位的那个小男孩凑过来,神秘地对我说,孙小力的爸爸在监狱里呢。我有些惊讶,然后对那个男孩子说,他爸爸在监狱,他心里肯定很难过,不愿让别人知道。这事我们知道就行了,‘以后不再对别人说了,好不好?男孩子立即很懂事地点点头。
从那以后,孙小力果然再没欺负过圆圆。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让圆圆带给他一本郑渊洁的童话书。我问圆圆,孙小力看没看这两本书,她说不知道,也不愿意去问他。可能她还是尽量躲着孙小力,不想招惹他。但听她说孙小力现在不欺负女生了,可还是动不动就因为其它原因挨老师的批评。有一次圆圆去老师办公室送作业本,者师把孙小力的妈妈叫来了,他妈妈看样子很生气,突然站起来踢子孙小力几脚。
圆圆说这件事时,日气里流露出惊恐,那样的场面对她来说太不可思议了。我对圆圆说,他妈妈这样确实不对,太伤孩子的自尊心了。这样的家庭,孩子有什么办法呢。他的错其实不是他的错,是他父母的错。所以你不要歧视他,遇到有别的同学对孙小力说歧视污辱的话,你也要去制止。不要把他当成坏孩子看,他就是个普通的同学,大家现在对他一视同仁,他长大才能做个正常人。
我后来从一个关于动物的电视节目听到一句话,说心灵受到创伤的小象性成熟早,且攻击性强。这也能解释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那些情况。
我有些心疼这个孙小力,很想帮帮他,想找他妈妈谈谈,改变一下教育方式,孩子的可塑性是多么大啊。可他妈妈那个样子,我有些害怕她,没有把握能和她沟通。而且我当时工作特别忙,经常加班。后来不再听圆圆说到孙小力,我也没再去想这个问题。现在想来有些后悔,也许我当时找他妈妈谈谈更好。但愿这个孩子现在已变得很好。圆圆上完五年级我们就离开了烟台,此后也再没这个孩子的消息了。但愿他能正常地成长。
2006年我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事件,北京某所小学一位女孩子的父母,因为他们的女儿在学校和一个男孩子发生了一点小冲突,?回家向父母哭诉,夫妇俩第二天就到校去找这个小男孩算账。夫妻俩直接找到小男孩,把男孩暴打一顿,导致男孩死亡。这起悲惨的事件使两个家庭破灭。这对父母,他们不但葬送了他们自己的未来,也让他们深爱的女儿只能在孤独中成长,没有父母相伴。
退一步,即使男孩没出事,家长这样一种做法仍然可恶。从远处说,他们这样的行为,如何能教会孩子做人处事?从近处说,这样去学校丢人现眼,以后让他们的女儿如何在学校中抬起头来。他们既是在夺走女儿当下学校生活的快乐,也是教给她做个报复心强的人,夺走她未来的幸福。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可能遇到“坏同学”,家长如果需要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报复。针对不同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一个底线,就是在生理及心理上都不能伤害那个“小敌手”,而是像尊重自己的孩子一样,尊重那个孩子。同时要考虑所采用方式对自己孩子人格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他今后人际关系的影响。爱孩子,就帮他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不要给他制造麻烦。
特别提示
“他的错其实是他父母的错。所以不要歧视他,不要把他当成坏孩子看,他就是个普通的同学。大家对他现在一视同仁,他长大才能做个正常人。”
读书对道德养成有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足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可能遇到“坏同学”,家长如果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质,而不是去报复。
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我们几乎可以从一切值得尊敬的人身上看到这四个字,也可以从一切人格缺损者身上感觉到他们在这方面的缺失。给孩子什么,能比给这四个字重要呢。
如果让我说出对孩子未来的希望,我希望她将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希望她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几个一生都能谈得来的知心朋友;希望她能得到一份不错的爱情,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我的希望一定和别的母亲一样,哪个母亲不是这样想的呢!
这些希望的实现,不是靠运气,不能由上帝从空中送来,它靠的是人自己。这些年来,目睹了许多人以及他们不同的人生,越来越觉得“性格即命运”这句话近乎真理。因此,当我殷殷期盼孩子一生幸福时,对她的心理健康就充满切切之意。心理健康的要素很多,它犹如一座花园,里面盛开着自信、友善、诚实、理解等美丽的花草树木―它们植根的土壤则是四个字,没有这四个字,这座园子里的很多东西就不能生长。所以我想,如果让我为女儿的人生厅堂里悬挂一纸座右铭,给她以一生的指引和护佑,我要写下的就是这四个字: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如此朴素,朴素得宛如空气,常常叫人淡忘,却是人生中无时无刻不能离开的东西。我们几乎可以从一切值得尊敬的人身上看到这四个字,也可以从一切人格缺损者身上感觉到他们在这方面的缺失。给孩子什么能比给这四个字重要呢―这一点都不玄虚―人生缺少这四个字,就犹如生命缺少空气。所以,它真比黄金更珍贵。,我们非常容易做到的,是从理念上、词语上告知孩子要“实事求是”;我们同样非常容易犯下的错误,则是言行上的不实事求是。这种错误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也许它并不代表我们根本的人格品质,但它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使孩子不知不觉走到实事求是的对立面去。比如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有钱人没有一个好人”,然后又抱怨自己家里的钱太少,接下来把赚不到钱归因于社会或他人的影响。这一圈话说下来,孩子就被搞糊涂了。还有的家长,一方面要求孩子做事踏实,另一方面自己却爱虚荣爱摆谱。这样的家长,即使把“实事求是”整天挂在嘴边,孩子也难以领悟到这四个字的内涵:难以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真正获得四个字,家长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实事求是。身教重于言传,这方面尤其如此。在对圆圆的教育中,我和先生不一定总对她提到“实事求是”四个字,但一直尽可能地按这四个字去做。首先是自己做出表率,尽量按这四个字去行事。其次是在对她的教育中尽量遵守这四个字。
我们从未要求她考试成绩达到多少,从不跟别人比较名次,是要她在学习上实事求是;我们绝不强迫她做任何不想做的事,是因为我们愿意实事求是地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追求孩子表面上的服从;我们特别愿意接受来自他人的意见,包括孩子的意见,一家人经常坐在一起开“提意见会”,这让孩子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缺点,客观面对,积极改善……实事求是的教育在一切生活细节中,随处可以发生。圆圆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时,班里选三好生,无记名投票,每人可以选三个人。圆圆回家告诉我她得票最多,全班45人,她得了43票,缺的那两票是两个男生没投自已。我问她怎么知道谁没投她,圆圆说是那两男孩子下课后自己跑来告诉她的。
我虽然为圆圆得票多而高兴,却在一瞬间闪过这样的念头:看来圆圆自己投了自己一票,这合适吗?那两个男孩子不投她的票,是不是对她有什么意见了?但我很快意识到自己的俗气。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坦然地投自己一票?小男孩不投圆圆的票怎么就是对她有意见了?他们只是些6、7岁的孩子,心地都那样纯洁,脑袋里哪有我这些俗不可耐的想法。圆圆对我讲这些时口气那样自然愉快,说到那两男孩子时宛若说到投了她票的同学,毫无异样。我庆幸自己没有失口,否则只要我两句惊讶的话,就足以让孩子不知所措,让她的心田遭到污染了。我只是亲亲圆圆的小脸蛋,满怀欣赏地对她说,看来宝贝做得不错。
第二天,圆圆写完作业后忽然想起什么来,问我,“妈妈你说自己能不能给自己投票?”我肯定地说,能啊,只要觉得自己够三好生条件,就可以给自己投,你不就是这样做的吗?圆圆有些奇怪地告诉我,她同桌的小男孩今天对她说,选三好只能选别人,不能选自己,选自己就是不谦虚。我猜测也许是昨天晚上男孩受到某个大人的“教导”了。但我没讲出我的猜测,只是笑笑对圆圆说,他理解错了,你去告诉他,如果觉得自己条件不够就不要投自己,如果觉得够了,并且希望自己当三好生,就可以投自己。要是心里想当三好生,并且觉得自己够三好生条件,却故意不投自己,那才不对呢。这些都和谦虚或骄傲没有关系。
此后圆圆每学期选“三好”都投自己一票,因为她一直成绩名列前茅,担任班千部,她对自己有自信。但她也渐渐发现了同学们在这方面一些微妙的想法和做法。大家越来越在乎谁投了谁的票,同时没有人愿意承认给自己投票。圆圆慢慢能感觉到别人为什么这样做了,但是当有同学问她投了谁的票时,她总是不会隐瞒,如实地说也投了自己一票。她这样说时,感觉到一些别扭,就回家跟我说她的困惑。我对她说,怎么做的就怎么去说,真实是最好最美的。你投票给谁,谁投票给你,只要你觉得事情做得正确,没什么不好意思,装模作样才不对,才应该不好意思。.家长这些话让圆圆觉得坦然了,她也一直在这个事上怎么做就怎么说。圆圆上初一时班里也搞了投票选三好生,她还像以前一样投了自己一票。回宿舍有人问起时,圆圆坦率地承认投了自己一票。但那次圆圆没当选三好生,因为体育成绩没达到评三好要求的“良”,她失去了评选资格。圆圆之所以投自己一票,是因为在这之前我们俩谈起过一次这件事,她希望一直保持“三好生”的荣誉,担心自己上初中后体育成绩一下子变得不好,会影响评三好。我安慰她说,学校会考虑你只有10岁,比同学们小两、三岁,别人都开始进人青春期,发育起来了,你还是小学生的年龄和体格,体育方面应该会适当放宽。我还提起她班主任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四个天天坚持晨练的孩子,其中就有圆圆这件事,认为以她的表现,评三好应该没问题。
但学校没考虑她的具体情况。所以到第二年又选三好生时,圆圆就没再投自己,全投了别人,因为她的体育还是没达到“良”。可这次圆圆回宿舍说没投自己,竟然有同学认为她也是学聪明了,隐瞒了。圆回回家对我讲到这件事,觉得别人干吗会那样理解,想得太复杂了。我觉得圆圆在这方面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认识。过了不长时间,班里又投票选班干部。圆圆把票投给了一个平时不太喜欢的同学,她说因为那个同学工作能力挺强的,适合担任那个职务。班干部在初中生那里往往是一种荣耀,所以初中生手中的一票投给谁往往受情绪影响,他们可能在投票时更关注自己和谁关系好。圆圆能以工作能力来考虑投票给谁,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非常可贵。一个孩子在未来生活中的踏实度,取决于他成长中多大程度上受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影响,取决于他长大成人后的思维方式与这四个字有多接近。实事求是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虚假,是虚浮―虚荣、浮躁,以及这之下的偏执和嫉妒等―看似小问题,在不经意间流露,却有相当的破坏力。现在家家一个孩子,望子成龙心切使得不少家长虚荣心、浮躁心跟着上涨,偏执行为频频出现。孩子在虚浮的生活中非常痛苦,更容易遭受失败;家长却不知道自己对孩子做了什么。我接触了不少家长,不断地帮助一些家长解决子女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但也不断地感叹一些问题的微妙和难以解决。我越来越发现,很多父母亲不当的教子方法其实不是由于他们教育知识欠缺,而是由于虚荣和浮躁。下面一个例子是我刚刚遇到的,很有代表性。一个认识的人给我打电话,说她亲戚的女儿现在有些心理问题,间我可不可以给女孩做一下心理辅导。这个女孩已经二十五岁了,父亲是一位中学高级教师,在一所很有名的中学教书,并且总是带高中毕业班,他教的毕业生大部分都上了清华北大等名校,他个人在行业里也小有名气。女孩的妈妈也是个中学老师。女孩在这样的家庭中一直被严格要求,从小学习不错,高中就读于父亲所在的中学。
按女孩当时在学校的排名,有可能考上清华,但没把握。填报志愿时,父亲说你要是不考上清华,我以后教书就没说服力了,力主女儿报清华。妈妈也劝孩子说,你要是考上清华,我在学校管学生都有了底气。
为了让孩子没有其它的想法,他们建议孩子只报了一个志愿,没报第二志愿。结果女孩差8分没考上,只好去复读。一年后再次填报志愿时,女孩有些胆怯,第一志愿不敢报清华,想报另一所较有名气的大学。但父母认为那所学校以去年的分数就可以上,既然都补习一年了,就应该争口气考上清华,于是又怂恿孩子报了清华。这次幸好在清华后填了第二志愿,结果还是差了几分,没被清华录取,上了第二志愿的大学。第二志愿大学其实也不错,但这一家人却总认为不上清华就委屈万分,做父母的总是因为孩子补习了一年才考个普通大学而觉得没面子,唉声叹气,言语间有很多不满,弄得孩子读了四年大学一直很郁闷,中间甚至休了半年学。女孩本科毕业时又去考清华的硕士,还是没考上,就想出国留学。申请了两所国外名校,不知为什么都没成功。又一次备受打击。她父母后来通过关系帮她找了个不错的工作,按说应该高兴,可让女孩不爽的是和她一起来单位的另外两名同届毕业生都来自名校。干了一年后,那两位中的一位被提拔当了一个小负责人,这让女孩终于受不了,没请假就离家出走半个月,回来后再也不肯去上班了。现在女孩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除了上网和睡觉,别的什么都不干。在众人的苦苦劝说下,去看了一次心理医生,医生说她是抑郁症,跟她谈了一次话,开了药。但这又有一个多月过去了,没有一点作用,现在女孩不但把自己整天关在屋里,甚至连窗帘也不允许别人给她拉开。
女孩的父亲也快要崩溃了。他一直争强好胜,在任何事上都不服输,孩子这几年来的不顺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他觉得作为家长他太失败了,太没面子了。我听完这种情况后非常为女孩惋惜,但告诉对方我做不了这个心理辅导,不是不想帮,是帮不了。
从他的叙述中,特别是对一些细节的描述中,我已清晰地看见女孩怎样走到今天。虽然我听到的是一件相对孤立的事情,但几乎可以肯定,她父母能在孩子考大学这件事上那样想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一定充满了那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女孩子的间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积淀已久的一个问题,高考只是把问题往更坏处推了一把。
虚荣的家长累坏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如果时光能倒转,我会愿意去帮忙,我要赶快去对她父母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切都应尽可能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越是实事求是,你女儿的人生就越是顺利,她的生活才可能更幸福,才会让你们更骄傲。
卢梭说“最高尚的道德是消极的,同时也是最难于实践的,因为这种道德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的。”①把这句话从对待他人那里推广到对待自己上,就可以这样理解:人在针对自我做一件事时,也必须要实事求是,做什么事情’‘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这就是人对自己的真实,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不过它可能同样是“难于实践的”。
家长往往不容易对自己的虚浮产生警觉,这也是虚荣和浮躁经常发生的原因―小到胡乱奖赏和惩罚孩子,虚话大话连连,言语间贬损对手;大到在孩子选专业、选工作甚至选对象等方面乱指挥―日日月月,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搞乱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的双脚不能踩在地上。
不踏实是生命中的硬伤,扭曲人的思维方式,使人既无法客观地面对他人,也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
没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他很精明,也往往目光短浅;即使他很努力,也总是后继无力;即使他很自大,也暗中没有底气;即使他想要去爱,也不会好好把握。他既缺少平和与宁静,做不成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也缺少个性和创造力,很难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精神,除了家长以身作则,注意从言行上影响,我认为阅读也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人物传记,对儿童的影响很大。
那些杰出人物,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政治家、企业家,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坚定的意志、开创性的勇气、有高度的认识,无不透露着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无不充满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们的成果,莫不是植根于实事求是这一坚实的土壤。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就是在和一些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交流,就是在形成自己真善美的情怀。
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话题,探究没有穷尽;实事求是又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无需任何技巧即可处处实现。这四个字素颜无痕,却给人以最好的保护;极尽平实,却给人带来光彩。我想再一次地说,给予孩子这四个字,真是比给他黄金更珍贵啊!特别提示
实事求是一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虚假,是虚浮―虚荣、浮赚,以及这之下的偏执和嫉妒等。
很多父母亲不当的教子方法其实不是由于他们教育知识欠缺,而是由于虚荣和浮操。
家长往往不容易对自己的康浮产生警觉,这也是虚荣和浮操经常发生的原因―小到胡乱奖赏和惩罚孩子,虚话大话连连,言语间眨损时手;大到在孩子选专业、选工作甚至选对象等方面乱指挥―日日月月,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搞乱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的双脚不能珠在地上。不路实是生命中的硬伤,扭曲人的思维方式,使人既无法客观地面对他人,也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
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精神,阅读也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人物传记,对儿童的影响很大。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就是在和一些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交流,就是在形成自己真善笑的情怀。
“成人仪式”写给女儿的信
2006年12月29日,圈圆所在的中学举行“18岁成人仪式”。学校提前给家长布
置了一个作业:给孩子写一封信。在仪式上由孩子自己拆开。圆的信。
下气就是我们写给圆
亲爱的孩子:
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有机会用写信这样一种方式和你说话。面对这样一个主题,拿起笔时,我们无法不感到微微的惊讶―那个1991年出生的小婴儿,怎么仿佛是一眨眼间就“成人”了。尽管从你出生起我们就一直朝夕相处,我们看着你一天天长大,从你会笑、会翻身、喊出妈妈爸爸、学走路、上小学、进人中学……所有你的成长,我们都亲眼一样样见证,但你已“长大成人”这个事实仍然让我们惊叹不已!
在写这封信前,爸爸妈妈先商量了一下要写些什么,我们竟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的是对你的欣赏。宝贝,这真是我们非常想对你说的,我们欣赏你!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你从小就那么聪明懂事。在我们的记忆中,你几乎从来不哭,小嘴像喇叭花似的经常乐。幼儿园体检时别的孩子因为怕打针哭成一堆,只有你一人对护士说:阿姨,我不哭。你还像一个小诗人一样,当妈妈在炎热的夏天带两岁的你走过一片树荫时,你说“我们戴上了大树草帽”。你才七岁时就能忍住香,把唯一的一块蛋糕自觉地让给来家里做客的小弟弟。还是小学生的你对安全的认知比妈妈还敏感,提醒妈妈避开了可能的危险……你有太多有趣的事让我们回味了。你经常和爸爸开玩笑,各自拍着自己的肚子说“满腹经纶”,然后拍着对方的肚子说“一包屎”,乐得哈哈大笑。平时你却是如此平和,尽管你从小学到中学一直表现得优秀,但你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比别人了不起的地方,这也恰恰是我们欣赏的一点:谦虚。你的谦虚真是骨子里长成的,一点也不是做姿态。我们也因此欣慰,相信你将来的发展空间会很大的。
你现在只有16岁,在年龄上还有两年多才到18岁,但你的价值观、做事的方式、思维水平、判断能力等如此成熟,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会经常就一些问题征求你的看法,这种征求也是出自真心,因为你总是分析得很大气。这让我们认识到,成熟不仅仅是一种年龄,也是一种美德。
“成人仪式”是一个了不起的标志,她是对你以前所有日子的赞美,更是对今后岁月的一个温馨提示。它标志着你的翅膀已坚硬,可以独自飞向蓝天了。以前你是在家庭与学校的呵护下生活,今后就要对自己和家庭负有责任,对社会做出贡献。爸爸和妈妈希望长大成人的你在未来的生活中,首先要做好人,做一个善良、宽容、正派的人;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快,遇事不要太计较,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同时希望你有好的生活习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参加体育运动,保证身体健康。
对你的希望很多,在这里先只写这两条吧。
最后要说的是,在这样一个仪式中,你要感谢你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你的父母、老师、同学、好友,以及学校、社会―是这一切成全了可爱的你。爸爸妈妈也特别想在这里对你说一声:谢谢你,我们的宝贝!
希望你每天快乐!
爸爸妈妈2006一12一22130
把“性教育”做成“性启蒙”,比不做还要坏得多。
青少年出现早孕、滥性等问题,根本不是因为他对性知识了解得少,而是因为精神空虚,道德情感发育不良,缺少自爱及爱人的能力。
“孩子是从哪里来的”,这几乎是每个孩子都会问,并让每个家长都难回答的问题。很多人都说应该正确告诉孩子,但怎么个正确法,却往往含糊其词。我曾看到一篇文章,有位妈妈是这样回答的:“妈妈的身体里面有一种叫卵子的细胞,爸爸身体也有一种叫精子的细胞,有一天,它们两人相见了,卵子就热情地邀请精子去她的家里做客,他们俩就一块去了妈妈的肚子里。妈妈专门为他俩准备了一所美丽的宫殿叫子宫,在妈妈的子宫里,卵子和精子合成了一个受精卵,经过妈妈身体里营养物质的哺育,它们成长为一个小胎儿,等到胎儿十个月的时候,妈妈住到了医院,医院里的助产士阿姨就把宝宝接出来了,你这个小生命就诞生了。”―这个回答太复杂了里声不是在回答一个三、四岁的孩子问题,这是在进行一个科普讲座。
卢梭在他的教育名著《爱弥儿》中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小男孩子问他妈妈孩子是怎样来的,妈妈告诉他“是女人从肚子里把他局出来的,厨的时候肚子痛得几乎把命都丢了。”卢梭认为这个回答很经典,因为它告诉孩子的是一个生孩子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妈妈在“孩子是怎么来的”后面立即跟上了“痛苦”,这像一层遮挡,阻止了孩子的好奇和想象力。所以它既给予了孩子一个肯定的回答,又不会挑逗他的想象。
卢梭认为性启蒙应尽量延迟,就是不给他们以机会,不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当然绝不能为了延缓而对孩子瞎说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诉孩子,也应该用简短的话语、没有犹豫的口气告诉他,而绝不可带出不好意思的、色情的表情来。事实上儿童对性的好奇根本不像成人以为的那样大,成人完全可以避开解释的尴尬,把这个问题用另一个说法坦率地讲出来。
圆圆三、四岁时也问过我这个问题,我当时不假思索地告诉她,是观音送子娘娘送来的。没过多久,她有一天突然间我:“我是观音送子娘娘送来的吗?”我说是;她又问:“你也是吗?”我说是;她犹疑了一下又问:“我爸爸也是吗?”我说也是。她一脸惊奇,片刻后突然很委屈地说“那我怎么在那里没见过你们?”说着眼泪就要下来。
我非常惊讶,明白她是说我们曾经都在观音送子娘娘那里,应该在出生前早就认识啊。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对父母怀有深刻的情感,不仅仅是依恋,还有强烈的占有欲。在观音送子娘娘那里我们各不相干、互不认识这样一种情况让她非常失落。我一下有些不知所措,明白自己那样给孩子瞎说,把她的认识搞乱了。我赶快抱起圆圆,给她擦擦眼泪说:对不起宝宝,妈妈以前那样给你讲是编了个故事,觉得那样讲很有趣,其实不是那样的。
圆圆瞪大眼睛,好奇地期待着我给她讲出“真相”。
我想了一下,问她“是不是经常有人说小圆圆长得像妈妈,也有人说你长得像爸爸?”她说是。我说:“我和爸爸结婚后,想要个孩子,就从爸爸身上拿了一点点东西”,我用手到她的小胳膊上轻轻地做了一个捏走一点点东西的样子―“然后又从妈妈身上拿了一点点东西”,说话间我到自己的脸上做一个揪下一点点东西的动作-“然后把这两点点东西放一块”,我用两个手指做揉搓一起的动作―“放到妈妈肚子里”,成用大拇指做一个往肚脐眼捻的动作―“小圆圆就慢慢在妈妈肚子里长成了。”
圆圆眼睛里闪现着惊奇的光泽,我马上接着说“所以小圆圆长得又像爸爸又是像妈妈,你自己说说你像谁啊?”我已把话题转移了,圆圆经我提示,就很有兴趣地考虑自己像谁的问题去了,不再追问别的。
又过了几天,她还是想起这事,又间我,我是怎么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的?我就告诉她,“到医院把肚子划开取出来的,做手术时因为用了麻药,所以也不痛”。不论是剖腹产还是顺产都可以用这个回答,孩子并不会追究你肚子上有没有刀疤。又过一段时间,她又好奇地间我从爸爸妈妈身上揪一点什么东西下来,就能做成个小孩子,是不是揪一点点肉,疼不疼。我说:“哦,是揪很小的一点肉,不疼,不过那得长大才有办法揪得不痛,小孩子不能做这种事。哦,吃完饭想去找婷婷玩,还是想找小哲玩?”话题就这样又一次被不露声色地转走了。
性是人的天性,到了该懂的时候自然会懂,就像会走路是人的天性,只需要时间来成全一样。圆圆终究有一天会知道孩子是从哪里来的,但到了那个时候,她就理解了为什么大人要那样说;同时,我也相信,到这个时候,她就已经有了是非观,完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了。正确的两性观绝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一个人整个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孩子只要有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他一定会同时有健康的两性观。
性教育现在有一种趋势,就是恨不得把所有的性生理知识都告诉孩子们。认为性教育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在孩子年龄尚小还未产生性欲前,就把一切毫无保留地告诉他们,使他们不再对此有疑问,然后就不再有好奇。应该这样吗?
2007年看到网络上说,台湾的小学给孩子们发了性教育教材,上面不仅有两性生理差异及生殖说明,而且有男女性交的插图。这引起许多家长的抗议。据报道,教材的编写是有医学专家参与的。尽管编写者和推广者出来说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但他们并没有说明这样一种教材方案到底是建立在哪一种教育理论上,哪一位教育家的理论可以佐证他们此举的正确性。另据2007年9月<广州日报》报道,深圳首部中小学性教育读本遭家长投诉。该读本由深圳市教育局和深圳计划生育中心联合编写。““在适合9一12岁的小学读本中,记者看到,已经开始有用简单的语言讲述避孕、节孕知识。而312一15岁的初中读本中开始涉及到月经、手淫等性发育问题,并详细地谈到了怀孕的诊断方法、三种避孕措施和人工流产等内容。该教材开始提及同性恋、性心理障碍等问题,还直面了网络色情、网恋等问题。”
这是性教育课还是性启蒙课?后果是让孩子学会了用理性慎重对待性,还是更开启了他们的好奇,使他们心绪萌动?这些“常识”促成的,是他们对诱惑的拒绝,还是对诱惑的倾心?现在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医疗界的人动不动就参与到教育界工作中。
国家让开设学生心理健康课,学校就把这些课承包给医院的心理科;孩子不听话爱捣乱,家长就带着去医院看多动症;需要进行性教育,就请来生殖医学的专家们编教材―这种合作正常吗,它所实现的功能到底是教育的还是反教育的?我们不反对医疗界和教育界合作,可是儿童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简单地把成人逻辑套用到儿童身上,把医疗思维和手段运用到儿童教育中,这是非常荒谬的。读一读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马卡连柯、陶行知等伟大教育家的著作,只要领会了他们的思想,就可以知道他们会反对这样的“性教育”。
认为“性教育”就是“性知识讲解”,这是一种浅薄的逻辑推理。把“性教育”做成“性启蒙”,比不做还要坏得多!青少年出现早孕、滥性等问题,根本不是因为他对性知识了解得少,而是因为精神空虚,道德情感发育不良,缺少自爱及爱人的能力。
那些出了问题的孩子,绝不是因为他们比一般孩子性知识少,恰恰相反,他们从各种途径获得了更多的性知识,他们的兴趣被唤起来了。
由于他们一贯缺少理性的自我约束力,一贯对自己和他人没有责任感,不计后果地放纵自己。就如同一个经常偷抄别人作业的孩子,他十分清楚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但是他不愿为此付出努力。他不幸从小生活在某种不良的教育环境中,他的自尊在过去的时间里已流失很多,面对自己时越来越厚颜无耻了。
我认为性教育的重点应该是世界观和爱情观教育,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在孩子成年之前,教育任务是树立孩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自尊自爱的意识,养成善良、理解、豁达、勤劳的品行,使他成为一个生理、心理两方面都健康和谐发展的人。
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他真正进人谈婚论嫁阶段做准备的。孩子将来成为怎样一个人,他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去和异性相处,基本上都是这一阶段的教育决定的。到孩子已长大成人,读高中或读大学了,家长可以和孩子直接谈论两性,谈论爱情。家长们不仅要在意识上给孩子以健康的爱情观引导,也要尽力以自己和配偶的相处,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从父母身上领略到美满的男女关系,才会对两性相处有信心,才能以健康的心态为自己找到爱情,找到美好的性,找到一生的幸福。
这里还有一些细节,提醒家长们在儿童的早期性教育中要注意。
如果你看到学龄前儿童有性交模仿,父母“定不要大惊失色,更不要责骂孩子,要口气平静但坚决地告诉他,你反对这种游戏;并尽快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上。
孩子有这种举动,可能是父母的动作不小心被孩子看到了,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检点自己的行为,坚决不能让孩子看到父母做爱。也可能是别的小朋友这样做让他学到了,所以如果确信家庭中没出现什么问题,就要关注一下和孩子接触的小朋友的情况,要对其他家长有善意的提醒。
我一个朋友给我讲过一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她邻居家的女孩子4岁,来她家里找她的儿子玩,居然教她儿子爬她身上,做模仿动作,并模仿声音。我的朋友大惊失色,赶快找个机会委婉地问小女孩的妈妈。这位妈妈一听,竟不太在意地说,噢,可能是从录像上学的。原来她和丈夫看色情录像,居然不回避孩子,孩子也站在旁边看。他们认为孩子那么小,什么也不懂,看了也没事。
这样的父母简直愚蠢至极,孩子在他们眼睛里只是个小动物,他们根本不考虑孩子是个人。童年期的任何经历都能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印象。污秽的镜头,哪怕是几个月的婴儿都不该让他看到,况且他们的孩子已四岁,已经很懂事了。他们的这种行为对孩子的伤害是巨大的,会影响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
还有的家庭由于没有洗澡设备,妈妈居然带小男孩到公共浴室洗澡,这也是错误的。不管孩子几岁,都不该带他进异性浴室。如果爸爸不能带他去洗澡,宁可在家里拿大盆给他洗也不要把他带到女澡堂。
在家里,只要孩子能自己洗澡,家长就最好让孩子单独洗。孩子长到一定年龄就不愿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裸体,他也不喜欢看到父母的裸体,尤其是异性家长的裸体。
孩子十二、三岁进人青春期后,父母就不要单独与异性孩子同床睡觉。有资料说,男孩子如果长期与母亲睡一张床,他长大结婚后可能会出现性功能障碍。女孩子长期与父亲睡一张床,也不利于心理健康发育。
但父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适当表示亲热。如早晨上班前的吻别,久别归来后的拥抱。这样可以让孩子看到父母相亲相爱,体会到家庭生活的幸福。父母做这些动作时要坦然,心中不可以有丝毫醒醒感。孩子从父母那里看到了爱和美,学会了正常地表达情感。
当然,这种时候不要忘了,要同时给孩子一个亲吻和拥抱。
特别提示
性启蒙应尽童延迟,就是不给孩子以机会,不使他们产生好奇心。当然绝不能为了延缓而片孩子瞎说八道。如果不得已要告诉孩子,也应该用简短的话语、没有扰豫的口气告诉他,而绝不可带出不好意思的、色情的表情来。
儿童对性的好奇根本不像成人以为的那样大,成人完全可以遴舞解释的尴尬,把这个问题用另一个说法坦率地讲出来。
性是人的天性,到了该懂的时候自然会懂,就像会走路是人的天性,只需要时间来成全一样。
那些出了问题的孩子,绝不是因为他们比一般孩子性知识少,恰恰相反,他们从各种途径获得了更多的性知识,他们的兴趣被唤起来了。由于他们一贯缺少理性的自我约束力,一贯时自己和他人没有责任感,不计后果地放纵自己。
正确的两性观绝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是一个人整个价值观、人生观的一部分。孩子只要有良好的价值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他一定会同时有健康的两性观。性教育的重.级应该是世界观和爱情观教育。
家长们不仅要在意识上给孩子以健康的爱情观引导,也要尽力以自己和配偶的相处,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从父母身上领略到美满的男女关系,才会对两性相处有信心,才能以健康的心态为自己找到爱情,找到美好的性,找到一生的幸福。
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孩子天生是不会说谎的。
圆圆四岁时,我和她爸爸带着她在北京已漂了近两年。户口没着落,房子也没有,我们一家和另外一个姓高的朋友合租了一个有三间平房的小院,圆圆管那人叫高叔叔。高叔叔很喜欢圆圆,经常和她说话。当时我们想找个能解决户口和住房的地方安顿下来,正好烟台有两家设计院希望我先生去面谈,于是我们带着圆圆一起去烟台。临走前,因为考虑到能不能谈成还是个悬而未决的事,没必要向别人声张;所以先生在临走前一天遇到小高时,说我们准备回内蒙古老家去。
到烟台后,和一家招聘单位初步谈好条件,决定来这里,但先生需要留下试用一周。于是我带着圆圆先回北京。因为我考虑事情还是要等到先生在那里工作一周后才能最后确定,为稳妥起见,在回京的火车上对圆圆说:你回去见到高叔叔不要对他说我们来烟台了。
圆圆懂事地点点头。
结果,我和她回到那个小院后,回圆一看到小高,就赶快宣布:“高叔叔,我不能告诉你我去哪里了。”小高说:“你不是回内蒙古了吗?”圆圆说:“不是,我妈妈不让我告诉你我去哪里了。”弄得我只好把实话都讲出来。
我们到烟台后,单位很快把户口给办好,还给了我们一套三室的房子。漂泊几年后,来到这样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有了这样一份安稳的生活,这让我们觉得非常幸福,心里很感谢招聘我们过来的院长,于是春节回老家时花二百元买了一对有蒙古特色的工艺小银碗,准备作为老家特产带回去向院长表示感谢。
我和先生从没给任何领导送过礼,这一次送这个小工艺品虽说只是出于感谢,但真拿着“礼物”带着圆圆往院长家走时,心里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似乎很害怕别人知道。圆圆不理解我们的心情,她来去都兴高采烈的,很为自己去给别人送了点什么而愉快。所以当我们回来走到楼下,看到和我们同住一个楼的她爸爸单位的同事时,她就兴冲冲地对那人说:“熊伯伯,我们刚才去院长爷爷家,给院长爷爷送礼去了!”她爸爸尴尬得只有嘿嘿笑的份儿。
这些事现在看来只是笑话,很有趣,当时却弄得我们很不自在,有些下不了台。但我们没责怪孩子一句,也没有试图再说任何一点掩饰话来圆这个场。如果当时为了面子,当着孩子的面说些谎话,我们自己可能不尴尬了,却是教给孩子说假话。这样的事不合算。
我们一直注意发展圆圆的诚实品格,除非是极偶尔的情况下出于善意的需要,否则绝不教她说假话;同时我们也注意尽量以身作则,自己首先做诚实的人。“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他实质上也不是个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小孩子都非常聪明,能很细腻地体察大人的反应。可能是那次“给院长爷爷送礼”让我们一瞬间脸上流露的窘迫太多,圆圆回家后似乎有一些不安,她觉得自己做错事了。我们立即安慰说,没事,原来只是觉得没必要说,你说了也没关系。她爸爸更嘉奖似地抱起她说:爸爸就这么点秘密,全让你给抖落出来了!宛如她做了件有功的事。
我们都笑起来,圆圆一下轻松了。
圆圆在一天天长大,越来越懂事,她以后肯定不会因为我们这样一种坦然的态度,就总去“抖落爸爸的秘密”。有些东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能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她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就一定会把握好这个分寸。
如果说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这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什么问题。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来的。
首先是模仿大人。虽然没有一个家长故意去教孩子说假话,即使经常说谎的家长也并不喜欢自己的孩子说谎。但如果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为了哄孩子听话,经常用一些假话来骗他;或者是家长经常对别人说假话,不时地被孩子耳闻目睹,孩子就会慢慢学会说假话。
还有一种情况,是家长出于成人社会里的某种掩饰需求,经常说些虚饰的话,虽说并无道德上的不妥,只是一种社会交往技巧,但如果被年龄尚小的孩子注意到,'也会给孩子留下说假话的印象,教会他们说假话。
墨子就染丝这件事比喻教育上的影响,“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如果孩子出现说谎的毛病,家长一定要首先进行自我反省。
造成孩子说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压力”,即家长比较严厉,对孩子的每一种过错都不轻易放过,都要批评指责,甚至打骂;或者是家长太强势,说一不二,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体恤孩子的一些愿望。这些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经常性地紧张和不平衡,他们为了逃避处罚、达成愿望或取得平衡,就去说假话。
一位母亲为她孩子的说谎问题来向我咨询。她和她爱人都是博士,从她身上可以看出知识分子的良好修养,我想她孩子说谎应该不是从父母那里模仿的。她的孩子是个女孩,当时读初二。我和这位母亲就从具体的事情上聊起。她说,就拿最近的一次说吧。我花1(兀旧多元给我女儿买一个彩屏电子词典,一再嘱咐她不要丢了,因为我这个孩子经常丢东西,她从小就有丢三落四的毛病,说过她多少次也改不了,她爸因为这事有一次惩罚她在房间里一动不动站了两个小时。她得到这个彩屏词典也非常喜欢,向我们保证说要认真保管,肯定丢不了。结果这么贵的词典用了一个多月就丢了,丢了她也不跟我说。我发现她词典不在了,问怎么回事,她说是借给同学了。我让她赶快要回来,结果好儿天拿不回来。她开始几天总说那个同学忘了给她带来,追问了几天她说要回来了,但转手又借给另一个同学。
我有些怀疑,让她两天后必须拿回来。两天后她对我说要回来了,但放在教室里了。我不信,说要第二天亲自跟着她到教室看看,她到这个时候还装得很镇静。直到第二天早晨我真要跟着她去学校,她才哭了,说词典丢了,承认她这些天一直在骗我。
这位母亲说,以前孩子说谎还有些不自在,现在那么多天编谎话骗家长,居然说得像真的,没事人似的。她不能理解自己那么用心教育孩子,孩子怎么能学会撤谎。她说她能原谅孩子丢东西,但不能原谅她说谎骗人。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气愤,但这件事让我听得内心隐隐作痛。这位妈妈只看到了孩子丢东西的过失和撤谎的过错,却没有细心体会孩子在那些日子内心所受的煎熬。
我对这位妈妈说:就这件事情中孩子的表现,应该不叫说谎,她只是想隐藏一件事。孩子丢了东西,根本不是你以为的没事人似的,她内心其实很痛苦。正常情况下,孩子应该寻找父母帮助解决,可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去寻求你们的帮助,宁可‘以拖延和撒谎来应付?这是因为她没有把父母当作不幸的分担者。孩子这样的反应肯定是出于经验,我可以猜测,在你们以前的生活中,一定是孩子一做错了事,总会遭到批评,是这样吗?
这位妈妈想了想,点点头说,我们对她要求是挺严的。
我说,你们认为严格对孩子好,但孩子可不觉得好。她知道,这件事告诉了父母,不但词典不能找回来,还会挨一顿批评―她干吗要把一件坏事变成两件呢。所以她宁可选择隐瞒。
这位妈妈有些吃惊地说,这样分析是有些道理,不过我们从来不打不骂孩子,她做错了事,只是批评她几句,最多罚站一会儿。这有什么呀,哪个孩子不挨父母批评呢。再说,纸包不住火,靠说假话拖延那么些天有必要吗?
这位妈妈不知道儿童其实十分好面子,大人以为无所谓的事,儿童往往会看得很严重。我们绝不能以我们的感觉来衡量孩子的压力。大人经常随口批评孩子几句,就像说平常话一样,可它们给孩子留下的,却是非常消极的情绪体验。尽管孩子也知道纸包不住火,事情用不了几天终会露馅,但为了逃避大人训斥,她就能拖几天算几天,这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
并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紧张,那几天其实她天天都生活在紧张之中。不管成年人还是孩子,为隐瞒一件事而不断撒谎,是很痛苦的,事实上没有人喜欢撒谎。孩子宁可承受拖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已不信任家长,并且排斥家长。作为主动方和强势方的家长必须要进行反思,必须要改变自己了,否则以后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麻烦。
我把这些想法对家长讲了,她不住地点头。我能感觉到她是在真诚地反思自己。她有些为难地问我,那你说我以后该怎么办,孩子犯了错误难道我们装作没看见,就不说吗,那样能行吗?
我说,这不是个装不装的问题,而是你如何理解孩子的问题。你们以前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着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子丢面子的说法。
博士点点头。我看她很愿意听,就继续说:就孩子经常丢东西这个坏毛病,既然已经说过许多遍,而且惩罚过,说明这些方法都没用。如果再用下去,不但丢东西的问题解决不了,还让孩子多出了说谎的毛病。’以后在这个问题上要用“办法”来帮助她,而不是用“批评”来教育她。
我给她举了自己的例子。比如我女儿圆圆有一次乘出租车把太阳帽摘下来放在旁边座位上,下车忘了拿;又过一段时间和我一起乘出租车,又差点因为同样的原因把新买的一件衣服丢在车上。我们就总结,以后乘出租车,绝不能把东西随手放在座位上,一定要拿在手里,不要嫌麻烦。如果拎了几个袋子,要放在下车的门口,这样就不会丢下东西了。
帮助孩子想一些预防方案比批评有效得多。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以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这位博士妈妈是个特别善于学习的人,她是我遇到最能诚恳地探讨并进行反思的家长。我们这次谈话后,她又和我通过几次电话,她对于“不让孩子丢面子”这一点领悟得非常好,夫妻俩在处理方式上想了很多办法,完全不和孩子冲突了。她说孩子不仅不再“说谎”,而且性情也平稳了许多,学习成绩也有明显进步。我仅从她的语气中,就能听出她一家人转变后的轻松。
很多人习惯把儿童的品行问题归咎于孩子自身,所以习惯指责孩子;可我从自己及他人的经历中真切地看到,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人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2007年7月30日我在北京电视台看到一期叫“作业尹谎言”的节目,一个女孩不爱写作业,经常因为写作业说谎,父母又打又骂都不管用,全家人来节目现场,求助专家帮忙解决。通过他们的叙述可以一眼看出来,问题的核心是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导致孩子厌学,并由于害怕受到惩罚而说谎。所以改变孩子的根本,在于父母教养态度的转变。
但被邀请来的一位“心理专家”却把重点放在教育孩子上,对孩子大谈一气“聪明与智慧”的辩证,最后只对家长轻描淡写地说一句“你们也有一些过错”,根本没认真提醒家长反思自己。
专家的话听起来没什么错,却等于什么也没说出来。大道理谁都会讲,可小小的孩子,她哪里能每天面对让她烦恼的作业时,通过思考“聪明与智慧”而获得写作业的动力?
节目结束前,在主持人的努力下,孩子当场保证说以后要好好写作业,再也不说谎了。看得出,孩子之所以说出那样的“保证”,显然是由于节目现场气氛的胁迫,还有对成人的畏俱,以及对自己“变好”的渴望。
孩子下保证的时候我相信她是认真的;但我也相信,做完节目回到家中,只要日常包围她的“教育生态环境”不改变―主要是父母的态度不改变―她就不会改变,很快又会回到原状。事实是,可怜的孩子不由自主地在节目现场又说了一个大大的“谎言”。
可以推测这个女孩说谎的成因―最初因为没好好写作业,父母就提出批评,并要求她做出保证,于是孩子许下一个好好写作业的诺言。可儿童往往对自己履行承诺的能力没有估计,她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也缺少践约的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人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为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她完不成诺言。
孩子的每一次食言都会引起大人的不满,批评她说话不算数,并流露出不满,甚至是鄙视。孩子自己也会因此瞧不上自己。她慢慢失去自信,也失去自尊,对他人的要求和自己说过的话越来越满不在乎了,为了逃避处罚,可以随时拿出假话进行抵挡―她不但学习没搞好,还发展出说谎的坏毛病,脸皮也越来越厚了。说谎和厚脸皮往往联系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知羞耻是由不肯履行自己的说谎的次数多了,他自己都辨不清楚哪句是真哪句是假,一个人的道德也随之开始堕落了。当一个孩子养成说谎的习惯后,他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说谎。
我有一次听到一位高中生的家长说他的孩子总说谎,比如本来有足够的零花钱,但为了在同学面前摆谱或乱消费,就经常编各种谎话来骗父亲的钱,或者是直接从抽屉里偷钱。
父亲认为这是孩子天生带来的贪欲,哀叹自己命苦落这么个儿子。这个父亲的苦恼我能理解,但他这是在乱归因,把结果当原因来理解了。他儿子之所以把说谎骗人看成平常事,在他前面的成长中,一定有一系列的事件损害了他的道德,而不是“对钱的需求”本身让他这样。
所以,在解决儿童说谎问题上,家长一定要体察孩子为什么说谎,不要孤立地看一件事,要看到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到背后隐藏的症结。从症结人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要没有诱因,孩子就没必要拿说谎来为难自己,孩子天生不会说谎。
特别提示
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大人,一个是迫于压力。每个孩子最初的谎言都是从这里末的。
孩子宁可承受施延的痛苦,也不告诉家长―这其实是个信号,说明家长和孩子的相处出了问题,孩子在潜意识中已不信任家长,并且排斤家长。作为主动方和强势方的家长必须要进行反思,必须要改变自己了,否则以后可能会因此产生一系列的麻烦。
许多家长的失误就是容不得孩子有任何错误,所以批评一直贯穿在生活中,似乎家长不说,孩子就不懂得改变,不说就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事实上,犯错误是儿童成长的必修课,家长要学会接纳孩子的错误,用不寿一发现孩子哪里做得不好,就批评教育一顿。在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说”往往是最好的“说”。孩子犯了错误心里已很难过了,家长给予理解,倒往往比给予批评更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即使说,也要采用不让孩予丢面子的说法。
如果孩子真有一个毛病无法改变,只要问题不是太大,可以随他去。用“理解”和“办法”都解决不了的毛病,用“批评”一般来说也解决不了。爱一个人不也包含着对他缺点的接纳吗
孩子的品行习惯是如此依赖家长的教育方式。所以家长在思考改变孩子的问题时,切入点永远应该是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哪怕你认为孩子的毛病就是来自孩子自己,你也有责任通过改变你自己,唤起孩子的改变。不这样思考,你就永远找不到改变孩子的路径。
儿童往往对自己展行承诺的能力没有佑计,他只是迫于家长的压力去承诺;既缺少践约的理性也缺少践约的兴趣。如果这个时候家长缺少细致入微的体贴和恰到好处的推动,结果只能是孩子食言,因为有太多的原因会导致她完不成诺言。可不可以批评老师?我们一直特别鼓励孩子有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这与我们一直培养她实事求是的做人态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她的批判意识。
圆圆小学五年级时,思想品德课讲到为什么要尊重老年人,老师只给出一个答案:因为老年人在年青时为国家做出了贡献。
圆圆回家对我提到这件事情,有些不认同地说:“有的老年人年轻时还是小偷呢!"
我能理解圆圆的想法,她想到的是除了那些给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应该得到尊重,有的老年人虽然年青时行为不端,但到他们老了,作为一个普通人和一个弱势者,我们也应该给他应有的尊重。但以圆圆当时的年龄,她分析不了太多,只是从直觉上认为老师讲得有些偏颇了。
我非常欣赏孩子的看法,她小小的心,已超越了多年来人们常有的功利性的思维方式,开始以人类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来思考问题,这确实是值得赞赏。于是我和圆圆聊了一会儿这个问题。我肯定了她的想法,帮她理了一下思路,让她更清楚地认识到尊重他人是一种最基本的做人的态度,而不是一个交换行为;并且尊重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对那些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要给予崇敬和爱戴式的尊重;对一个囚犯,也应给予他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尊重,甚至对动物也要尊重。
我们一直特别鼓励孩子有独立见解,在任何事情上都不要人云亦云,这与我们一直培养她实事求是的做人态度是一致的,即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下,都要真诚地、尽量有高度地看待一个问题,而不是仅仅顺从于他人的思想或某种习俗。这实际上就是在培养她的批判意识。
有人说,批判精神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一个宏大的批判过程。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可以看到,生物的发展正是源于不断的对自身的批判。西方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认为批判性思维是学习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把它与“解决问题”并列为思维的两发展儿童的批判意识应该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已的想法。最典型的就是让孩子敢于对教师的一些言行提出质疑。因为教师是儿童遇到的第一个“权威”,孩子对老师的崇拜和惧怕是天然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通过对一些事情的态度来告诉孩子,在和老师相处中既要尊重老师,又要有平等意识,不要惧怕或盲目崇拜,当老师有错误的时候,要有勇气说老师错了。
我的一个老同学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的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时,新换了一位语文老师。一年级时的语文老师是个男的,这次换来的是个女的。女老师给孩子们上第一节课时,说要“启发学生的观察力”,就让孩子们说出自己和前任男老师的不同。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找出了好多不同,新老师是长头发,以前老师是短头发;新老师是双眼皮,以前的老师是单眼皮;新老师戴着眼镜,以前的男老师不戴眼镜;甚至有的孩子注意到新老师嘴角有一颗痣,以前的老师没有等等。我这位朋友的儿子从一开始就举手,他本来发现了两位老师间的很多不同,手一直举得高高的,但老师一直没叫他。眼看着自己发现的东西都让别的同学说完了,这孩子急得要命。到最后同学们都已没什么可说的时,这个小男孩子突然又想起一样不同来,于是又高高举起手。老师叫他起来说,男孩子说:“您是女的,没长小鸡鸡,以前的老师长了小鸡鸡。”
全班哄堂大笑,老师非常不高兴。下课后老师把孩子叫到办公室严厉地批评,说他意识不好,思想不健康。
孩子觉得非常委屈,回家问妈妈什么叫“意识不好”。妈妈一听,心里倒没觉得孩子有什么错,嘴上却说:你这个臭小子,脑袋里怎么尽是这些歪歪念头,你这样说,老师能不生气吗,活该老师批评你,以后不能对老师这么没礼貌!
我这位同学只是把这当一件趣事讲给我,我也被小男孩的话逗笑了,但心里很遗憾老师和母亲的做法,觉得她们错失了一个发展孩子创造性思维和敢于表达的机会,把孩子拉得离平庸思维和虚假思维又近了一步。
我们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在培养“乖孩子”。在家里,家长代表“正确”,要求孩子“听话”;到了学校,教师代表“权威”,不容许学生有任何“与众不同”。很多孩子长大后被指责为没有思想、缺少创造力,可在他们的思想成长中,不是一直被当作鹦鹉调教着吗,不是一直被当作木偶操纵着吗?他思想上的独立性从哪里去获得呢?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不应该生气,即使孩子的话让她略有尴尬,也应该愉快地予以肯定。小孩子的思想非常单纯,他想的肯定没老师想的多。既然现在是老师做得不妥当,孩子来向家长求助,家长至少应该表示出理解,告诉孩子他的想法没错,他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这很值得表扬;同时告诉孩子,老师不应该不高兴;不过既然老师不习惯别人这样说,那么以后我们在课堂上就不说这样的话。可惜的是当妈妈的随口贬损孩子两句,她自己没在意那些话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但这个影响肯定是有的,并且是消极的。
另一位母亲对我讲了这样一件事。
她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有一天忘记把老师发的一张数学卷子带回家,做卷子是当天的家庭作业。为了能按时完成作业,孩子去他家楼下一个同班同学那里借来卷子,把题目都按卷子上的格式抄下来,然后把它们做完。孩子这样实际上就增加了自己的作业量,因为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抄一张卷子也不是件轻松事。作业写完后,孩子很高兴,他认为自己没因为忘了带回卷子而耽误写作业,他甚至感觉老师会因此表扬他。
第二天放学时,孩子一见妈妈的面就哭了。原来,老师说他自己抄的卷子不算,要孩子在原卷子上重做一遍。孩子不想做,老师就把他叫到办公室,要求他必须重做,否则不让他放学回家。孩子只好边哭边写,情绪很不好。老师看孩子这样,就说看来你对老师很不服气,放学时让你妈妈来见我。
妈妈带着孩子到办公室找数学老师。数学老师对这位妈妈说,忘了带卷子不对,罚他是为了让他以后不要丢三落四的,再说卷子多写一遍学得更扎实,这不是为他好吗。
尽管这位母亲觉得老师的话很牵强,可她不敢和老师辩论,就一再地谢过老师后,领着孩子回家了。回家后孩子情绪还不好,她就开导孩子说,老师说得有道理,罚你一次以后你就不会把卷子丢教室了,再说多写一次还能多学一次呢,你应该听老师的话,老师这是为你好。
这位家长虽然用这样和老师统一口径的话来教育孩子,但说完后,她看孩子很不愉快,自己心里也不舒服,就有些怀疑自己这样说对不对。事后她很迷惑地问我,遇到这种情况,你说我该怎么办?
这位家长的困惑很有代表性,在她内心实际上有两套价值观,一套是与世俗观念相吻合的,即老师懂教育,老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不可似被怀疑和批评;另一套是她心底向往的,即孩子应该受到尊重,不可以用这样一种作业方式惩罚孩子。当这两套价值观发生冲突时,她选择了前者,这可能和个人平时缺少批判精神有关,在关键时刻判断力不足,下意识地以观念中固有的套路来行事。但一个人的口是心非哄不了自己的心也哄不了别人的心,所以她和孩子都难过。我对这位家长说,你在老师面前约束自己是对的。如果我们没有把握能改变老师的某个想法,就没必要急于和老师探讨谁是谁非,绝不要得罪孩子的老师。但回家后那样和孩子说就没必要。你应该说你的真实想法,站在一个很客观的立场上和孩子谈这件事。你想想,孩子在这个时候,多么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啊。这位家长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诧异,似乎想从我这里得到一个证实,她问,你也认为老师这样做不对吗?
我说,这件事上显然老师的处理方式不当。孩子忘了拿卷子是不对,但孩子却积极地想办法,向同学借来卷子,把卷子重抄了一次,按时完成了作业。老师如果能在这件事中看到孩子积极的一面,以赏识的心态看待孩子,他就应该像孩子期待的那样给予表扬。至少什么也不说。可他只盯着孩子的过失,并且非常愚蠢地以写作业作为惩罚,还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是为了孩子好,这让孩子觉得老师既苛刻,又强词夺理。
这位家长可能觉得我说得有道理,点点头,但她还是表现出很没底气的样子,间我,难道我就对儿子说老师做错了?能这样对孩子说吗?
我理解她的不安,对她说,告诉孩子老师某件事情做得不对,这和背后说老师坏话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方面应该有坦然的心态。教师也是普通人,是普通人都会犯一些错误。所以你当然可以坦率地告诉孩子,老师这样做不对。
我看这位家长面有难色,就又对她说,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不去批评老师,仿佛老师对孩子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对的。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教师这个职业的进人门槛并不高,成为教师的人并非经过了高于其它职业的道德筛选和素质考证,他们甚至在学历上和其它一些行业人员相比,也并无明显优势。如果认为老师是没有错误的,这很不客观,而且这样一种认识实际上也是一种虚幻的期待,给了老师压力,却对他们的职业成长没有好处。未来的教师队伍素质应该是较高的,他们的应有素质和已有素质可能会比较吻合;但我们仍然不能说一个人因为他当了教师,他就变成了一个没有缺点的人。
我的话可能让家长有些吃惊,但她看起来也释然了许多,她想了想还是有些顾虑地说,我一直教育孩子要尊重老师,这样做会不会降低老师的威信,以后老师就不好管他了?
我说,这其实也是你不敢对孩子说老师错了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我们应该尊重老师,但不应该把老师当权威供奉起来。现在全社会一个普遍的错误就是把教师树立成了学生面前的权威,这个现象在小学尤其严重。师生间的关系处处流露着强势与弱势,君主与臣民,有知与无知,正确与错误这样一种极端的意识。这是不对的,这才会造成孩子不尊重老师,有谁会发自内心地尊重一个让自己不太舒服的权威呢?告诉孩子老师做得不对,这不是教他不尊重老师,而是教给他敢于质疑权威。不要小看孩子,只要管得对,没有一个孩子是不好管的,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懂得尊重别人的。其实孩子都很有善意,他们天然地对老师就有崇拜和尊重,我们只要不把他往歧路上引,凭感觉他就会找到那条正道。面对一个值得尊重的老师,他的崇拜想挡都挡不住。
看来我的话对这位母亲产生了影响,她问我:具体地,我到底该怎么做,怎么和孩子说这件事?
我说,这件事如果让我来做,我可能会这样处理。首先,如果感觉能和老师沟通,沟通一下最好,让老师认识到这样的“好心”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件好事。多做一次作业就可以让孩子学得更扎实的逻辑不是处处成立,当孩子心里有反感情绪时,多做就比少做要坏得多。不少心地善良的老师其实他们是很愿意接受家长的意见的,他们作为教师,自身也有一个学习成长的过程。如果你感觉不能和老师沟通,那就什么也不说,千万不要和老师搞得不愉快。但回家后,无论如何要和孩子正面谈一下。
接下来的话这可能是家长当下最想知道的,她的眼神充满期待。
我说,当你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件事或理清一个思想时,最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把想法讲出来,把思路理清楚,这比单方面由家长讲道理效果要好。
比如这件事,你可以先问孩子是不是觉得不愉快,觉得委屈;要对孩子的情绪首先进行安抚,表示出你的理解。然后问孩子是不是觉得老师做得不对,哪里做得不对,写作业的意义是什么,老师的行为是否实现了这个意义,老师把一张无关紧要的卷子看得那么重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和孩子的认识主要区别是什么,谁的认识对学习更好,老师怎样做就对了,如果你是老师你将会怎样处理?一问答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个人思想的客观公正,不要带着情绪说话,目标要指向问题本身,而不要指向老师。通过一连串问答,让孩子明白这件事情的根本错误在于老师观念上的错误,所以自己可以拒绝重写一遍卷子,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也要有勇气说不。
这位家长不住地点头,看来她的思路渐渐清楚了,但她还是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她说,现在学校管理得比较严,老师虽不打骂孩子,可万一这样做惹得老师生气,给孩子小鞋穿怎么办?
我说,一般情况下,老师当时可能生气,事情过去后应该不会和孩子计较。如果不幸遇到一个心胸狭窄的人,给孩子冷暴力,家长应该赶快协调孩子和老师的关系。这样的人虽然可恶,但也很简单,家长可以在事后想各种方法去和老师沟通,和老师搞好关系,并注意这种关系的保持,直到他不再教孩子。千万不要让孩子独自?去承受这种冷暴力。
我想了一下,又补充说,不严重的情况下,我不赞成向校领导反映。弄不好,老师会认为你打他的小报告,他会在情绪上很抵触。毕竟他也是普通人,不愿意被人背后说什么,尤其不愿意有人到领导那里告他的状。
家长不住地点头。我内心也很希望这些话对她有用。
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我们应该始终教导孩子尊敬老师,但在这件事情上不要做得刻板和过分了。要允许孩子对老师的某些行为提出质疑,允许孩子批评老师,允许孩子在老师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家长因为这些事训斥或嘲讽孩子,不但压抑了孩子的批判思想,同时也在教他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让孩子以后变得矫揉造作和思想上奴性十足。
孩子在发展自己的独立思想时,可能会出现偏激。哪怕是偏激,我们也要首先用肯定的态度来看待,分析孩子的想法,然后客观地引导他去形成一个正确认识,这就是教育的任务。?
另外,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就是一个有个性的人;而凡是个性的东西一定是独特的,独特了就总会和平庸发生冲突。家长在鼓励孩子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引导他理解和接纳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健康的批判精神应该是视角开阔的,是有高度的,所以应该是具有宽容气质的。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理智的自由才是唯一的、永远具有重要性的自由”①。这句话提醒我们,思想上的独立和自由如移重要,人的理智不可以有枷锁。这句话读起来有些空,似乎也比较平淡;其实它说得很实,是儿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念,值得家长和老师们时刻关注,深人反思,处处实践。
特别提示
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的孩子来说,批判意识的培养并不一定要求孩子提出什么新观点来,而在于首先让他敢于讲出自己的想法。最典型的枕是让孩子敢于对教师的一些言行提出质疑。
告诉孩子老师某件事情做得不片,这和背后说老师坏话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方面应该有坦然的心态。
当你引导孩子去认识一件事或理清一个思想时,最好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把想法讲出来,把思路理清建,这比单方面由寒长讲道理效果要好。
我们应该始终教导孩予尊敬老师,但在这件享情上不要做得刻板和过分了。要允许孩子对老师的某些行为提出质疑,允许孩子批评老师,允许孩子在老师面前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如果家长因为这些事训斤或嘲讽孩子,不但压抑了孩子的批判思想,同时也在教他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让孩子以后变得娇揉造作和思想上奴性十足。
家长在鼓励孩子发展个性的同时,‘要引导他理解和接纳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健康的批判精神应该是视角开阔的,是有高度的,所以应该是具有宽容气质的。
遇到一个“坏小子”
爱孩子,就帮他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不要给他制造麻烦。
圆圆跳级升人四年级后,学习上没什么困难,很快和新班级的同学们就处熟了,有了自己最要好的几个朋友。总的来说,情况都很好。只有一件事让她觉得烦恼,就是时常受到班里一个小男孩的欺负。
这个男孩子是所谓的“差生”,在这里我把他叫做孙小力。他坐在圆圆后面。听说他以前也欺负班里别的女同学,自从圆圆来了后,主要精力就放在欺负圆圆上。他上课总是从后面揪圆圆的小辫。下课后,把她的课本抢了扔到远处另一个同学桌子上,看她着急地绕一大圈去找书,快要接近书时,他又跑前面抢了,放到另一个远处的桌子上。经常是快要上课了,圆圆还满教室忙着追书。有时圆圆下课了正和别的同学在一起玩,冷不丁被他推一把,差点摔倒。
圆圆经常回家向我抱怨,看起来这个小男孩让她有些发愁了。圆圆班里的同学见了我的面还告状说,阿姨,我们班孙小力总欺负圆圆,你去告老师吧。我一直没去找老师,一是觉得小男孩难免淘气,不是多大的事,只是告诉圆圆甭在意他。二是觉得圆圆已为这事和老师说过了,我再去说,老师再把他批评一顿也解决不了问题。我希望圆圆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凭我的感觉,这个小男孩给圆圆带来的只是烦恼,她回家说说也就没事了,构不成对她心理的伤害,所以我也不着急出面。
四年级时的欺负手段还不太严重,上了五年级却有些过分了。除了以前的那些恶作剧,还出现了“骚扰”行为。有一次他把电话打到家里,正好圆圆接的,他在电话里大喊一句“我爱你”。圆圆吓得把听筒扔了,气愤地过来对我说,孙小力怎么知道咱们家电话号码的?咱们赶紧换电话吧!
我开始认真琢磨这个孙小力了,觉得这个仅仅10岁的孩子也许真的有些问题,一时没想好该怎么办。但很快发生的另一件事让我不能不赶快行动了。
那天圆圆放学回家看起来情绪很不好,一进门就要换衣服,洗头发。我问为什么,她哼叽了半天,才有些不情愿地告诉我,今天下午在教室外和同学玩,孙小力从后面一把抱住她,还亲了一下她的头发。老师正好看见了,把他批评一顿,并罚他站了。看来这事确实让圆圆非常不开心了,她强忍着才没哭,问我能不能去和校长说一下,把孙小力开除了。
圆圆爸爸早对这小男孩不满了,这时气坏了,说要去找这个坏小子的家长,让家长揍他一顿。凭我的直觉,这样的孩子,找他的家长也没用,家长揍他一顿,他以后不=定使什么坏呢。我也不期望老师能有办法解决,我想找到一个根本的解决办法。我对圆圆说,妈妈明天在你放学时到校门口等你,和孙小力谈谈。我第二天买了一本郑渊洁的童话{皮皮鲁》,这是我和圆圆都喜欢的童话。这一方面算作是件“行贿”品,另一方面我想让他读一点书。读书对道德养成有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到圆圆学校门口等她。她早早出来,又和我一起等孙小力出来。一会儿,圆圆指给我一个穿得松松垮垮,显得有些邀遏的孩子,并把他喊过来。
我对他说我是圆圆的妈妈,想找他谈谈。他可能以为我是来找他算账的,眼睛里流露出害怕,转而又流露出挑衅和不在乎的样子。
“别紧张,阿姨只是来和你随便谈谈,我们说说话好吗?”我蹲下。他表情4有些诧异,但情绪有所缓和。这时旁边有几个同学围过来,我不想让他们围在旁边,拉孙小力往远处走走,但那几个小男孩还是跟过来了。只好不管他们。
我和颜悦色地问孙小力:“你说圆圆是个好同学还是个坏同学?"
他回答:“好同学”。有些羞涩。
我问:“她什么好呢,你说说。”
他脱口而出:“学习好。”想了一下又说:“不捣乱。”就沉默了。
我问:“还有吗?"
他又想想,说:“不骂人,不欺负别人”,。
我再问:“那她的缺点是什么呢?"
他略有不好意思,低低地说:“没缺点。”
我说:“圆圆是个好同学,要是有人欺负她,那你说对不对啊?"
他摇摇头。
“那你会欺负她吗?"
他又迟疑一下,摇摇头。
我微笑着拍拍他的胳膊说:“真是个好孩子。”
这时旁边几个小男孩不满了,纷纷说,阿姨你别相信他,他经常欺负圆圆,他给老师保证过好多次了,保证完了就又犯错误。说得孙小力一脸的不满和微微的羞愧。
我对那几个男孩子说:“孙小力以前是那样子,但以后不那样了。我充满信任地问孙小力:“你说是不是?”孙小力眼睛里一下充满光泽,他点点头。
我在这一瞬间也看到了这个孩子的善良,隐约地觉得孩子这样,肯定和他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就想找他父母谈谈,希望能彻底解决一下这个孩子的问题。于是我间:“你爸爸妈妈在哪个单位上班,我可以找他们谈谈吗?你放心,保证不是告状。”这个孩子一下显得非常为难,情绪一落千丈。
这时围观的一个孩子在旁边小声对我说,阿姨你别问了。我立即意识到这个孙小力的家庭可能是有问题,话头赶快打住,向他表示道歉说,噢,对不起,不说这个了。我拿出《皮皮鲁》对他说,这本书很好看,圆圆就很爱看这个书,你想不想看看啊?
他点点头。看了一下书,眼皮又聋拉下去了。
我把书放到他手中说,这本书送给你,回家看去吧。另外,圆圆在家里有很多好看的书,你要是想看的话,可以让她带来,借给你看,你看完一本还回去,然后再借一本。好不好?
他双手拿住《皮皮鲁》,眼睛里闪现出光泽。又点点头。
跟前围的孩子越多了,我怕孙小力有心理压力,就说,那我们今天就这样,好不好?他还是点点头。样子显得很乖,他肯定是没想到我会这样和他解决问题。我领着圆圆往家走,刚才不让我间孙小力父母单位的那个小男孩凑过来,神秘地对我说,孙小力的爸爸在监狱里呢。我有些惊讶,然后对那个男孩子说,他爸爸在监狱,他心里肯定很难过,不愿让别人知道。这事我们知道就行了,‘以后不再对别人说了,好不好?男孩子立即很懂事地点点头。
从那以后,孙小力果然再没欺负过圆圆。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让圆圆带给他一本郑渊洁的童话书。我问圆圆,孙小力看没看这两本书,她说不知道,也不愿意去问他。可能她还是尽量躲着孙小力,不想招惹他。但听她说孙小力现在不欺负女生了,可还是动不动就因为其它原因挨老师的批评。有一次圆圆去老师办公室送作业本,者师把孙小力的妈妈叫来了,他妈妈看样子很生气,突然站起来踢子孙小力几脚。
圆圆说这件事时,日气里流露出惊恐,那样的场面对她来说太不可思议了。我对圆圆说,他妈妈这样确实不对,太伤孩子的自尊心了。这样的家庭,孩子有什么办法呢。他的错其实不是他的错,是他父母的错。所以你不要歧视他,遇到有别的同学对孙小力说歧视污辱的话,你也要去制止。不要把他当成坏孩子看,他就是个普通的同学,大家现在对他一视同仁,他长大才能做个正常人。
我后来从一个关于动物的电视节目听到一句话,说心灵受到创伤的小象性成熟早,且攻击性强。这也能解释这个孩子为什么会出现那些情况。
我有些心疼这个孙小力,很想帮帮他,想找他妈妈谈谈,改变一下教育方式,孩子的可塑性是多么大啊。可他妈妈那个样子,我有些害怕她,没有把握能和她沟通。而且我当时工作特别忙,经常加班。后来不再听圆圆说到孙小力,我也没再去想这个问题。现在想来有些后悔,也许我当时找他妈妈谈谈更好。但愿这个孩子现在已变得很好。圆圆上完五年级我们就离开了烟台,此后也再没这个孩子的消息了。但愿他能正常地成长。
2006年我从报纸上看到一个事件,北京某所小学一位女孩子的父母,因为他们的女儿在学校和一个男孩子发生了一点小冲突,?回家向父母哭诉,夫妇俩第二天就到校去找这个小男孩算账。夫妻俩直接找到小男孩,把男孩暴打一顿,导致男孩死亡。这起悲惨的事件使两个家庭破灭。这对父母,他们不但葬送了他们自己的未来,也让他们深爱的女儿只能在孤独中成长,没有父母相伴。
退一步,即使男孩没出事,家长这样一种做法仍然可恶。从远处说,他们这样的行为,如何能教会孩子做人处事?从近处说,这样去学校丢人现眼,以后让他们的女儿如何在学校中抬起头来。他们既是在夺走女儿当下学校生活的快乐,也是教给她做个报复心强的人,夺走她未来的幸福。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可能遇到“坏同学”,家长如果需要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而不是去报复。针对不同的对象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一个底线,就是在生理及心理上都不能伤害那个“小敌手”,而是像尊重自己的孩子一样,尊重那个孩子。同时要考虑所采用方式对自己孩子人格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他今后人际关系的影响。爱孩子,就帮他创造一个和谐的局面,不要给他制造麻烦。
特别提示
“他的错其实是他父母的错。所以不要歧视他,不要把他当成坏孩子看,他就是个普通的同学。大家对他现在一视同仁,他长大才能做个正常人。”
读书对道德养成有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足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
每个孩子在学校都有可能遇到“坏同学”,家长如果出面,目的应该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化解矛质,而不是去报复。
比黄金珍贵的四个字
我们几乎可以从一切值得尊敬的人身上看到这四个字,也可以从一切人格缺损者身上感觉到他们在这方面的缺失。给孩子什么,能比给这四个字重要呢。
如果让我说出对孩子未来的希望,我希望她将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希望她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几个一生都能谈得来的知心朋友;希望她能得到一份不错的爱情,有幸福美满的家庭生活……我的希望一定和别的母亲一样,哪个母亲不是这样想的呢!
这些希望的实现,不是靠运气,不能由上帝从空中送来,它靠的是人自己。这些年来,目睹了许多人以及他们不同的人生,越来越觉得“性格即命运”这句话近乎真理。因此,当我殷殷期盼孩子一生幸福时,对她的心理健康就充满切切之意。心理健康的要素很多,它犹如一座花园,里面盛开着自信、友善、诚实、理解等美丽的花草树木―它们植根的土壤则是四个字,没有这四个字,这座园子里的很多东西就不能生长。所以我想,如果让我为女儿的人生厅堂里悬挂一纸座右铭,给她以一生的指引和护佑,我要写下的就是这四个字:实事求是。这四个字如此朴素,朴素得宛如空气,常常叫人淡忘,却是人生中无时无刻不能离开的东西。我们几乎可以从一切值得尊敬的人身上看到这四个字,也可以从一切人格缺损者身上感觉到他们在这方面的缺失。给孩子什么能比给这四个字重要呢―这一点都不玄虚―人生缺少这四个字,就犹如生命缺少空气。所以,它真比黄金更珍贵。,我们非常容易做到的,是从理念上、词语上告知孩子要“实事求是”;我们同样非常容易犯下的错误,则是言行上的不实事求是。这种错误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也许它并不代表我们根本的人格品质,但它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使孩子不知不觉走到实事求是的对立面去。比如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说“有钱人没有一个好人”,然后又抱怨自己家里的钱太少,接下来把赚不到钱归因于社会或他人的影响。这一圈话说下来,孩子就被搞糊涂了。还有的家长,一方面要求孩子做事踏实,另一方面自己却爱虚荣爱摆谱。这样的家长,即使把“实事求是”整天挂在嘴边,孩子也难以领悟到这四个字的内涵:难以内化成自己的思想。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真正获得四个字,家长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实事求是。身教重于言传,这方面尤其如此。在对圆圆的教育中,我和先生不一定总对她提到“实事求是”四个字,但一直尽可能地按这四个字去做。首先是自己做出表率,尽量按这四个字去行事。其次是在对她的教育中尽量遵守这四个字。
我们从未要求她考试成绩达到多少,从不跟别人比较名次,是要她在学习上实事求是;我们绝不强迫她做任何不想做的事,是因为我们愿意实事求是地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不追求孩子表面上的服从;我们特别愿意接受来自他人的意见,包括孩子的意见,一家人经常坐在一起开“提意见会”,这让孩子学会用实事求是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身上的缺点,客观面对,积极改善……实事求是的教育在一切生活细节中,随处可以发生。圆圆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时,班里选三好生,无记名投票,每人可以选三个人。圆圆回家告诉我她得票最多,全班45人,她得了43票,缺的那两票是两个男生没投自已。我问她怎么知道谁没投她,圆圆说是那两男孩子下课后自己跑来告诉她的。
我虽然为圆圆得票多而高兴,却在一瞬间闪过这样的念头:看来圆圆自己投了自己一票,这合适吗?那两个男孩子不投她的票,是不是对她有什么意见了?但我很快意识到自己的俗气。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坦然地投自己一票?小男孩不投圆圆的票怎么就是对她有意见了?他们只是些6、7岁的孩子,心地都那样纯洁,脑袋里哪有我这些俗不可耐的想法。圆圆对我讲这些时口气那样自然愉快,说到那两男孩子时宛若说到投了她票的同学,毫无异样。我庆幸自己没有失口,否则只要我两句惊讶的话,就足以让孩子不知所措,让她的心田遭到污染了。我只是亲亲圆圆的小脸蛋,满怀欣赏地对她说,看来宝贝做得不错。
第二天,圆圆写完作业后忽然想起什么来,问我,“妈妈你说自己能不能给自己投票?”我肯定地说,能啊,只要觉得自己够三好生条件,就可以给自己投,你不就是这样做的吗?圆圆有些奇怪地告诉我,她同桌的小男孩今天对她说,选三好只能选别人,不能选自己,选自己就是不谦虚。我猜测也许是昨天晚上男孩受到某个大人的“教导”了。但我没讲出我的猜测,只是笑笑对圆圆说,他理解错了,你去告诉他,如果觉得自己条件不够就不要投自己,如果觉得够了,并且希望自己当三好生,就可以投自己。要是心里想当三好生,并且觉得自己够三好生条件,却故意不投自己,那才不对呢。这些都和谦虚或骄傲没有关系。
此后圆圆每学期选“三好”都投自己一票,因为她一直成绩名列前茅,担任班千部,她对自己有自信。但她也渐渐发现了同学们在这方面一些微妙的想法和做法。大家越来越在乎谁投了谁的票,同时没有人愿意承认给自己投票。圆圆慢慢能感觉到别人为什么这样做了,但是当有同学问她投了谁的票时,她总是不会隐瞒,如实地说也投了自己一票。她这样说时,感觉到一些别扭,就回家跟我说她的困惑。我对她说,怎么做的就怎么去说,真实是最好最美的。你投票给谁,谁投票给你,只要你觉得事情做得正确,没什么不好意思,装模作样才不对,才应该不好意思。.家长这些话让圆圆觉得坦然了,她也一直在这个事上怎么做就怎么说。圆圆上初一时班里也搞了投票选三好生,她还像以前一样投了自己一票。回宿舍有人问起时,圆圆坦率地承认投了自己一票。但那次圆圆没当选三好生,因为体育成绩没达到评三好要求的“良”,她失去了评选资格。圆圆之所以投自己一票,是因为在这之前我们俩谈起过一次这件事,她希望一直保持“三好生”的荣誉,担心自己上初中后体育成绩一下子变得不好,会影响评三好。我安慰她说,学校会考虑你只有10岁,比同学们小两、三岁,别人都开始进人青春期,发育起来了,你还是小学生的年龄和体格,体育方面应该会适当放宽。我还提起她班主任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四个天天坚持晨练的孩子,其中就有圆圆这件事,认为以她的表现,评三好应该没问题。
但学校没考虑她的具体情况。所以到第二年又选三好生时,圆圆就没再投自己,全投了别人,因为她的体育还是没达到“良”。可这次圆圆回宿舍说没投自己,竟然有同学认为她也是学聪明了,隐瞒了。圆回回家对我讲到这件事,觉得别人干吗会那样理解,想得太复杂了。我觉得圆圆在这方面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认识。过了不长时间,班里又投票选班干部。圆圆把票投给了一个平时不太喜欢的同学,她说因为那个同学工作能力挺强的,适合担任那个职务。班干部在初中生那里往往是一种荣耀,所以初中生手中的一票投给谁往往受情绪影响,他们可能在投票时更关注自己和谁关系好。圆圆能以工作能力来考虑投票给谁,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非常可贵。一个孩子在未来生活中的踏实度,取决于他成长中多大程度上受到实事求是这四个字的影响,取决于他长大成人后的思维方式与这四个字有多接近。实事求是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虚假,是虚浮―虚荣、浮躁,以及这之下的偏执和嫉妒等―看似小问题,在不经意间流露,却有相当的破坏力。现在家家一个孩子,望子成龙心切使得不少家长虚荣心、浮躁心跟着上涨,偏执行为频频出现。孩子在虚浮的生活中非常痛苦,更容易遭受失败;家长却不知道自己对孩子做了什么。我接触了不少家长,不断地帮助一些家长解决子女教育中的一些问题,但也不断地感叹一些问题的微妙和难以解决。我越来越发现,很多父母亲不当的教子方法其实不是由于他们教育知识欠缺,而是由于虚荣和浮躁。下面一个例子是我刚刚遇到的,很有代表性。一个认识的人给我打电话,说她亲戚的女儿现在有些心理问题,间我可不可以给女孩做一下心理辅导。这个女孩已经二十五岁了,父亲是一位中学高级教师,在一所很有名的中学教书,并且总是带高中毕业班,他教的毕业生大部分都上了清华北大等名校,他个人在行业里也小有名气。女孩的妈妈也是个中学老师。女孩在这样的家庭中一直被严格要求,从小学习不错,高中就读于父亲所在的中学。
按女孩当时在学校的排名,有可能考上清华,但没把握。填报志愿时,父亲说你要是不考上清华,我以后教书就没说服力了,力主女儿报清华。妈妈也劝孩子说,你要是考上清华,我在学校管学生都有了底气。
为了让孩子没有其它的想法,他们建议孩子只报了一个志愿,没报第二志愿。结果女孩差8分没考上,只好去复读。一年后再次填报志愿时,女孩有些胆怯,第一志愿不敢报清华,想报另一所较有名气的大学。但父母认为那所学校以去年的分数就可以上,既然都补习一年了,就应该争口气考上清华,于是又怂恿孩子报了清华。这次幸好在清华后填了第二志愿,结果还是差了几分,没被清华录取,上了第二志愿的大学。第二志愿大学其实也不错,但这一家人却总认为不上清华就委屈万分,做父母的总是因为孩子补习了一年才考个普通大学而觉得没面子,唉声叹气,言语间有很多不满,弄得孩子读了四年大学一直很郁闷,中间甚至休了半年学。女孩本科毕业时又去考清华的硕士,还是没考上,就想出国留学。申请了两所国外名校,不知为什么都没成功。又一次备受打击。她父母后来通过关系帮她找了个不错的工作,按说应该高兴,可让女孩不爽的是和她一起来单位的另外两名同届毕业生都来自名校。干了一年后,那两位中的一位被提拔当了一个小负责人,这让女孩终于受不了,没请假就离家出走半个月,回来后再也不肯去上班了。现在女孩每天把自己关在屋里,除了上网和睡觉,别的什么都不干。在众人的苦苦劝说下,去看了一次心理医生,医生说她是抑郁症,跟她谈了一次话,开了药。但这又有一个多月过去了,没有一点作用,现在女孩不但把自己整天关在屋里,甚至连窗帘也不允许别人给她拉开。
女孩的父亲也快要崩溃了。他一直争强好胜,在任何事上都不服输,孩子这几年来的不顺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他觉得作为家长他太失败了,太没面子了。我听完这种情况后非常为女孩惋惜,但告诉对方我做不了这个心理辅导,不是不想帮,是帮不了。
从他的叙述中,特别是对一些细节的描述中,我已清晰地看见女孩怎样走到今天。虽然我听到的是一件相对孤立的事情,但几乎可以肯定,她父母能在孩子考大学这件事上那样想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也一定充满了那样一种思维方式。所以女孩子的间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积淀已久的一个问题,高考只是把问题往更坏处推了一把。
虚荣的家长累坏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如果时光能倒转,我会愿意去帮忙,我要赶快去对她父母说,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切都应尽可能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出发,越是实事求是,你女儿的人生就越是顺利,她的生活才可能更幸福,才会让你们更骄傲。
卢梭说“最高尚的道德是消极的,同时也是最难于实践的,因为这种道德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的。”①把这句话从对待他人那里推广到对待自己上,就可以这样理解:人在针对自我做一件事时,也必须要实事求是,做什么事情’‘不是为了做给人家看”,这就是人对自己的真实,也是对自己的善待―不过它可能同样是“难于实践的”。
家长往往不容易对自己的虚浮产生警觉,这也是虚荣和浮躁经常发生的原因―小到胡乱奖赏和惩罚孩子,虚话大话连连,言语间贬损对手;大到在孩子选专业、选工作甚至选对象等方面乱指挥―日日月月,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搞乱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的双脚不能踩在地上。
不踏实是生命中的硬伤,扭曲人的思维方式,使人既无法客观地面对他人,也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
没有实事求是精神的人,即使他很精明,也往往目光短浅;即使他很努力,也总是后继无力;即使他很自大,也暗中没有底气;即使他想要去爱,也不会好好把握。他既缺少平和与宁静,做不成一个平凡而幸福的人;也缺少个性和创造力,很难成为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精神,除了家长以身作则,注意从言行上影响,我认为阅读也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人物传记,对儿童的影响很大。
那些杰出人物,无论是科学家、艺术家,还是政治家、企业家,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坚定的意志、开创性的勇气、有高度的认识,无不透露着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无不充满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他们的成果,莫不是植根于实事求是这一坚实的土壤。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就是在和一些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交流,就是在形成自己真善美的情怀。
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话题,探究没有穷尽;实事求是又是个非常简单的事情,无需任何技巧即可处处实现。这四个字素颜无痕,却给人以最好的保护;极尽平实,却给人带来光彩。我想再一次地说,给予孩子这四个字,真是比给他黄金更珍贵啊!特别提示
实事求是一的主要对立面不是虚假,是虚浮―虚荣、浮赚,以及这之下的偏执和嫉妒等。
很多父母亲不当的教子方法其实不是由于他们教育知识欠缺,而是由于虚荣和浮操。
家长往往不容易对自己的康浮产生警觉,这也是虚荣和浮操经常发生的原因―小到胡乱奖赏和惩罚孩子,虚话大话连连,言语间眨损时手;大到在孩子选专业、选工作甚至选对象等方面乱指挥―日日月月,点点滴滴,不知不觉中搞乱孩子的价值观,使他们的双脚不能珠在地上。不路实是生命中的硬伤,扭曲人的思维方式,使人既无法客观地面对他人,也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
培养孩子实事求是的精神,阅读也有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一些人物传记,对儿童的影响很大。阅读伟大人物的传记,就是在和一些优秀的人、优秀的思想交流,就是在形成自己真善笑的情怀。
“成人仪式”写给女儿的信
2006年12月29日,圈圆所在的中学举行“18岁成人仪式”。学校提前给家长布
置了一个作业:给孩子写一封信。在仪式上由孩子自己拆开。圆的信。
下气就是我们写给圆
亲爱的孩子:
感谢学校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有机会用写信这样一种方式和你说话。面对这样一个主题,拿起笔时,我们无法不感到微微的惊讶―那个1991年出生的小婴儿,怎么仿佛是一眨眼间就“成人”了。尽管从你出生起我们就一直朝夕相处,我们看着你一天天长大,从你会笑、会翻身、喊出妈妈爸爸、学走路、上小学、进人中学……所有你的成长,我们都亲眼一样样见证,但你已“长大成人”这个事实仍然让我们惊叹不已!
在写这封信前,爸爸妈妈先商量了一下要写些什么,我们竟不约而同地首先想到的是对你的欣赏。宝贝,这真是我们非常想对你说的,我们欣赏你!
我们不知道为什么你从小就那么聪明懂事。在我们的记忆中,你几乎从来不哭,小嘴像喇叭花似的经常乐。幼儿园体检时别的孩子因为怕打针哭成一堆,只有你一人对护士说:阿姨,我不哭。你还像一个小诗人一样,当妈妈在炎热的夏天带两岁的你走过一片树荫时,你说“我们戴上了大树草帽”。你才七岁时就能忍住香,把唯一的一块蛋糕自觉地让给来家里做客的小弟弟。还是小学生的你对安全的认知比妈妈还敏感,提醒妈妈避开了可能的危险……你有太多有趣的事让我们回味了。你经常和爸爸开玩笑,各自拍着自己的肚子说“满腹经纶”,然后拍着对方的肚子说“一包屎”,乐得哈哈大笑。平时你却是如此平和,尽管你从小学到中学一直表现得优秀,但你从来不认为自己有什么比别人了不起的地方,这也恰恰是我们欣赏的一点:谦虚。你的谦虚真是骨子里长成的,一点也不是做姿态。我们也因此欣慰,相信你将来的发展空间会很大的。
你现在只有16岁,在年龄上还有两年多才到18岁,但你的价值观、做事的方式、思维水平、判断能力等如此成熟,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会经常就一些问题征求你的看法,这种征求也是出自真心,因为你总是分析得很大气。这让我们认识到,成熟不仅仅是一种年龄,也是一种美德。
“成人仪式”是一个了不起的标志,她是对你以前所有日子的赞美,更是对今后岁月的一个温馨提示。它标志着你的翅膀已坚硬,可以独自飞向蓝天了。以前你是在家庭与学校的呵护下生活,今后就要对自己和家庭负有责任,对社会做出贡献。爸爸和妈妈希望长大成人的你在未来的生活中,首先要做好人,做一个善良、宽容、正派的人;学会解决生活中的矛盾和不快,遇事不要太计较,让自己生活得快乐。同时希望你有好的生活习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多参加体育运动,保证身体健康。
对你的希望很多,在这里先只写这两条吧。
最后要说的是,在这样一个仪式中,你要感谢你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你的父母、老师、同学、好友,以及学校、社会―是这一切成全了可爱的你。爸爸妈妈也特别想在这里对你说一声:谢谢你,我们的宝贝!
希望你每天快乐!
爸爸妈妈2006一12一22130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