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卷 拂晓之晨_第295章 周转腾挪
作者:富春山居 更新:2022-03-01 16:56
看着坐在自己右手第一位的郭允厚因为过于激动,而近乎失态的在他面前叫嚷着,朱由检不得不稍稍向后挪了挪身体,避免这位户部尚书的讲话时带出的飞沫喷到自己脸上来。
朱由检默默等待着,直到郭允厚说到卡壳,停顿下来重新整理思路时,他才抓紧时间劝说道:“郭先生何必如此激动,你手中这份海河整治方案,同几个月前的方案其实差别也不是很大,不过是增加了一些项目而已。
朕已经核对过了,这些项目的确是有增加的道理。如果不修建上游的大型水库,把山区的水截留下来,那么到了雨季遇到暴雨,这些水流全部汇聚到海河,我们今年修建的堤坝必然是要被冲毁的,那样的话我们岂不是白干了一场?
更何况,海河流域雨季同旱季格外分明。上游下大雨,中下游就变洪灾;若是不下雨,海河两岸的田地就无水灌溉。如果能够把雨季的水截留下来,那么不仅海河两岸数百万亩旱地可以改成水浇地。
便是现在北直隶荒废的5000多万亩洼地、沼泽地,2000多万亩盐碱地,起码可以开垦出一半以上的良田。就算一亩地每年产值05元,十年也有1亿5千万多产值了。如果算一算总账,这个一亿五千万的投资并不会亏本。
而且这并不是一次性投入,一亿五千万分成20年投入,也就是每年投入750万元。我们现在已经在海河治理上投入了150万元了。扣去今年不算,下一年度只要投入500万元就可以了。”
郭允厚终于稍稍冷静了一些,他以奇怪的眼神看着崇祯说道:“陛下,就算能够开垦出3000万亩新田,又增加了数百万亩水浇地,但是朝廷依旧只能收取三十税一,这增加的粮食它到不了朝廷的口袋里去啊。朝廷出了大头,但是受益的却是地方上的田主,最终我们还是入不敷出啊。
更何况,按照今年户部新编订的税收钱粮计算方式。过去三年内,大明税收约在0万元之间。今年虽然还没有结束,但是根据户部的预测,因为受到陕西旱灾和浙江水灾的影响,今年大明的财政收入大致在2900万元上下。
扣除60%的军费开支,再减去杂七杂八的收入,国库内可以用来周转的资金不到300万元,这其中的120万元还是要支付给三大银行的短期借款和利息。
因此别说是每年投入750万元,便是每年投入75万元,国库也无法承担,而且还是连续20年的支出。陛下,臣以为还是暂时搁置这个治水方案,待到日后国库宽裕了再说不迟。”
郭允厚同皇帝争执的时候,其他阁臣都保持着彻底的静默。再其他问题上,他们大约还会发表下自己的意见,唯独在财政问题上,没有人愿意插嘴。
大家都知道,大明的国库空虚并不是从崇祯登基开始的,而是在万历皇帝去世之前,国库就已经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景象了。
昔日张居正改革大明财政,解决了万历朝前期国库匮乏的难题,让空空如也的大明国库再次储满了常备银800余万两。
但是这些钱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张居正改变税法,从天下士绅口中硬生生的抢夺出来的。可是得罪了天下士绅的张居正,最后还不是他的学生皇帝给鞭尸了,就连他生前推行的新政也迅速被推翻了。
有张居正的结局在前,还有那个官员会想着要去改革税法,替朝廷创收呢。就算是郭允厚,也不过是干着修修补补的活计罢了。
年初崇祯亲自邀请各地商人上京议事,重新制定了商税征收的办法,但是户部的官员拿到这个办法后,却并不积极推行商税征收的新办法。
只有原本就属于宫内管辖的市舶司,在改名为海关后,脱离了地方上的管理,直接受宫内领导,算是比较积极的推行了新商务税收办法。
然而海关的税收是直接进入到内库的,就算收的再多,也同户部没什么关系。让山穷水尽的户部每年拿出这么多资金,填补在一条河流的治理上,这朝廷的日子还能过下去么。
至于学习张居正,改革税法,拿天下士绅开刀,为国不惜自身,大家连想都不愿意去想这个问题。
被郭允厚再次拒绝后,朱由检顿时沉默了下去。看着在座的众人,没人愿意发声支持他,他心里不由也打起了退堂鼓。
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等国库宽裕下来的时候,这显然就是一句搪塞之语。就算不提他所知道的历史,以户部这些官员的能力,也想不出什么增加税收的方法了,到了最终依旧还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
而在他了解的历史中,崇祯17年基本上就是一年不如一年。他要是不尽快在京畿附近弄出一块可靠的粮食产地出来,天知道那些出身南方的官僚士绅会在什么时候卡他的脖子。
其他且不说,光是他从户部调阅的历年赋税收支账目的记录中,他就能看到那些南方官僚士绅满满的恶意。
南方的官僚士绅反对加派的声音是喊的最高的,但是根据户部的账目记录,大明最富裕的苏松地区,缴纳加派的完成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北方各省,便是连正常的田赋也拖欠了许多。
比如三吴和江右两地拖欠金花银近百万两,郭允厚向崇祯汇报后,派出官员前去催讨,也不过才上缴了11万两而已。
当崇祯得知那些江南士绅敢这么糊弄自己,当时便对着黄立极和郭允厚两人发怒道,要把所有拖欠的江南官员一体革职,并免去江南士人身上的举人、秀才等头衔。
黄立极和郭允厚自然是不肯让皇帝下这么严厉的惩罚命令的,这道命令一下,江南肯定是要乱成一片的。在他们的苦苦劝说下,朱由检才算是暂时忍下了这口气,不过他对于江南士人的成见也是越来越深了。
朱由检再次想起了此事,于是本来有所动摇的内心,顿时又坚定了起来。他再次开口说道:“根治海河不仅仅是朝廷的事,那些因此而得到利益的地主、百姓,也应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朕会要求治理海河的工程指挥部对收益的田地进行统计,然后按照田地面积征收海河治理的一部分费用,约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每年250万元。按照现在受益的5000万亩田地计算,也就是每亩5分钱。朕觉得应当是负担的起的。”
看着崇祯始终不肯放弃,郭允厚苦笑了一声说道,“那么陛下,剩下的每年500万元,你打算从那里周转出来呢?”
朱由检沉思了下说道:“根据海河治理指挥部勘测小组的汇报,在京城到山海关之间尚有数千万亩荒地,如果海河能够治理完成,这些荒地便可以变成良田。
就拿他们提出的这个蓟运河上游州河中游修建水库来说,总投入不会超过60万元,但是蓟运河下游两岸起码能开垦出150万亩以上的良田。
自从京城的棉纺织工厂开办以来,这棉花的价格就在不断上涨,年初时每担原棉价22元,10月底时已经涨到了每担原棉65元,几乎涨了3倍。
而京畿附近一亩棉田,一年收花,差的也有一担,好的约为两担。如果把这150万亩荒地开垦出来的田地用于种植棉花,一年最少也是900万元的收益。
从荒地到能种棉花的熟地,不过3年功夫,也就是每年300万元的收益。今年京城开办的棉纺织工厂已经有纺锭50万个,每日可以消耗棉花125担。
据朕所知,明年还会再增加100万个纺锭。如此一来,河北、山东明、后年的棉花种植规模,都不能满足京城增加的纺织工坊增加的需求。扩大棉花种植区域,已经是势在必行。
所以朕打算,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来授予开垦荒地的资格。每100亩荒地为一份,缴纳200元押金就能获得开垦一份荒地的资格。
每份荒地开垦3年内,朝廷不再收取任何费用。但是接下去七年内,必须向朝廷以每担4元的价格,每年出售100担棉花。只要按照约定完成向朝廷出售棉花的任务,10年后便退还押金。凡是有一年没有完成任务的,即扣除20元押金。
当然,为了打消百姓的顾虑,宫内会牵头成立一个垦荒植棉公司,先行申请50万亩荒地的开垦权。这100万元的押金,便可以先用来启动州河的水库工程。”
崇祯提出的方案,虽然没能立刻解决海河治理方案的资金缺口问题,但是却已经给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过郭允厚还是有些犹豫不决,他充满焦虑的对崇祯说道:“陛下,这样的话便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便是,朝廷每年以固定价格收购棉花,如果今后市场上棉花跌到4元以下怎么办?第二个便是,朝廷拿着押金去治水了,十年后要拿什么去还给别人?”
朱由检胸有成竹的说道:“户部如果担心棉花价格会跌的话,宫内会同户部签订一个固定价收购合同,以45元每担的价格收购户部手中的棉花。
至于如何退还押金,朕记得年中时,户部已经发文,把棉、麻、生丝的税收提高到十分之一。户部收购棉花的同时,当然可以要求种棉户按实际数量缴纳税赋了。虽然只征收七年的税收,但也应该足够偿还这些押金了。”
崇祯的回答终于让郭允厚安静了下来,但是黄立极却意外的说道:“陛下,这每份荒地设定为100亩,岂不是等于绝了穷困之民开垦荒地的权力?这样会不会造成新开垦的荒地,最终都落在势家豪族手中?”
朱由检默默等待着,直到郭允厚说到卡壳,停顿下来重新整理思路时,他才抓紧时间劝说道:“郭先生何必如此激动,你手中这份海河整治方案,同几个月前的方案其实差别也不是很大,不过是增加了一些项目而已。
朕已经核对过了,这些项目的确是有增加的道理。如果不修建上游的大型水库,把山区的水截留下来,那么到了雨季遇到暴雨,这些水流全部汇聚到海河,我们今年修建的堤坝必然是要被冲毁的,那样的话我们岂不是白干了一场?
更何况,海河流域雨季同旱季格外分明。上游下大雨,中下游就变洪灾;若是不下雨,海河两岸的田地就无水灌溉。如果能够把雨季的水截留下来,那么不仅海河两岸数百万亩旱地可以改成水浇地。
便是现在北直隶荒废的5000多万亩洼地、沼泽地,2000多万亩盐碱地,起码可以开垦出一半以上的良田。就算一亩地每年产值05元,十年也有1亿5千万多产值了。如果算一算总账,这个一亿五千万的投资并不会亏本。
而且这并不是一次性投入,一亿五千万分成20年投入,也就是每年投入750万元。我们现在已经在海河治理上投入了150万元了。扣去今年不算,下一年度只要投入500万元就可以了。”
郭允厚终于稍稍冷静了一些,他以奇怪的眼神看着崇祯说道:“陛下,就算能够开垦出3000万亩新田,又增加了数百万亩水浇地,但是朝廷依旧只能收取三十税一,这增加的粮食它到不了朝廷的口袋里去啊。朝廷出了大头,但是受益的却是地方上的田主,最终我们还是入不敷出啊。
更何况,按照今年户部新编订的税收钱粮计算方式。过去三年内,大明税收约在0万元之间。今年虽然还没有结束,但是根据户部的预测,因为受到陕西旱灾和浙江水灾的影响,今年大明的财政收入大致在2900万元上下。
扣除60%的军费开支,再减去杂七杂八的收入,国库内可以用来周转的资金不到300万元,这其中的120万元还是要支付给三大银行的短期借款和利息。
因此别说是每年投入750万元,便是每年投入75万元,国库也无法承担,而且还是连续20年的支出。陛下,臣以为还是暂时搁置这个治水方案,待到日后国库宽裕了再说不迟。”
郭允厚同皇帝争执的时候,其他阁臣都保持着彻底的静默。再其他问题上,他们大约还会发表下自己的意见,唯独在财政问题上,没有人愿意插嘴。
大家都知道,大明的国库空虚并不是从崇祯登基开始的,而是在万历皇帝去世之前,国库就已经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景象了。
昔日张居正改革大明财政,解决了万历朝前期国库匮乏的难题,让空空如也的大明国库再次储满了常备银800余万两。
但是这些钱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张居正改变税法,从天下士绅口中硬生生的抢夺出来的。可是得罪了天下士绅的张居正,最后还不是他的学生皇帝给鞭尸了,就连他生前推行的新政也迅速被推翻了。
有张居正的结局在前,还有那个官员会想着要去改革税法,替朝廷创收呢。就算是郭允厚,也不过是干着修修补补的活计罢了。
年初崇祯亲自邀请各地商人上京议事,重新制定了商税征收的办法,但是户部的官员拿到这个办法后,却并不积极推行商税征收的新办法。
只有原本就属于宫内管辖的市舶司,在改名为海关后,脱离了地方上的管理,直接受宫内领导,算是比较积极的推行了新商务税收办法。
然而海关的税收是直接进入到内库的,就算收的再多,也同户部没什么关系。让山穷水尽的户部每年拿出这么多资金,填补在一条河流的治理上,这朝廷的日子还能过下去么。
至于学习张居正,改革税法,拿天下士绅开刀,为国不惜自身,大家连想都不愿意去想这个问题。
被郭允厚再次拒绝后,朱由检顿时沉默了下去。看着在座的众人,没人愿意发声支持他,他心里不由也打起了退堂鼓。
不过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等国库宽裕下来的时候,这显然就是一句搪塞之语。就算不提他所知道的历史,以户部这些官员的能力,也想不出什么增加税收的方法了,到了最终依旧还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局面。
而在他了解的历史中,崇祯17年基本上就是一年不如一年。他要是不尽快在京畿附近弄出一块可靠的粮食产地出来,天知道那些出身南方的官僚士绅会在什么时候卡他的脖子。
其他且不说,光是他从户部调阅的历年赋税收支账目的记录中,他就能看到那些南方官僚士绅满满的恶意。
南方的官僚士绅反对加派的声音是喊的最高的,但是根据户部的账目记录,大明最富裕的苏松地区,缴纳加派的完成比例不仅远远低于北方各省,便是连正常的田赋也拖欠了许多。
比如三吴和江右两地拖欠金花银近百万两,郭允厚向崇祯汇报后,派出官员前去催讨,也不过才上缴了11万两而已。
当崇祯得知那些江南士绅敢这么糊弄自己,当时便对着黄立极和郭允厚两人发怒道,要把所有拖欠的江南官员一体革职,并免去江南士人身上的举人、秀才等头衔。
黄立极和郭允厚自然是不肯让皇帝下这么严厉的惩罚命令的,这道命令一下,江南肯定是要乱成一片的。在他们的苦苦劝说下,朱由检才算是暂时忍下了这口气,不过他对于江南士人的成见也是越来越深了。
朱由检再次想起了此事,于是本来有所动摇的内心,顿时又坚定了起来。他再次开口说道:“根治海河不仅仅是朝廷的事,那些因此而得到利益的地主、百姓,也应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朕会要求治理海河的工程指挥部对收益的田地进行统计,然后按照田地面积征收海河治理的一部分费用,约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每年250万元。按照现在受益的5000万亩田地计算,也就是每亩5分钱。朕觉得应当是负担的起的。”
看着崇祯始终不肯放弃,郭允厚苦笑了一声说道,“那么陛下,剩下的每年500万元,你打算从那里周转出来呢?”
朱由检沉思了下说道:“根据海河治理指挥部勘测小组的汇报,在京城到山海关之间尚有数千万亩荒地,如果海河能够治理完成,这些荒地便可以变成良田。
就拿他们提出的这个蓟运河上游州河中游修建水库来说,总投入不会超过60万元,但是蓟运河下游两岸起码能开垦出150万亩以上的良田。
自从京城的棉纺织工厂开办以来,这棉花的价格就在不断上涨,年初时每担原棉价22元,10月底时已经涨到了每担原棉65元,几乎涨了3倍。
而京畿附近一亩棉田,一年收花,差的也有一担,好的约为两担。如果把这150万亩荒地开垦出来的田地用于种植棉花,一年最少也是900万元的收益。
从荒地到能种棉花的熟地,不过3年功夫,也就是每年300万元的收益。今年京城开办的棉纺织工厂已经有纺锭50万个,每日可以消耗棉花125担。
据朕所知,明年还会再增加100万个纺锭。如此一来,河北、山东明、后年的棉花种植规模,都不能满足京城增加的纺织工坊增加的需求。扩大棉花种植区域,已经是势在必行。
所以朕打算,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来授予开垦荒地的资格。每100亩荒地为一份,缴纳200元押金就能获得开垦一份荒地的资格。
每份荒地开垦3年内,朝廷不再收取任何费用。但是接下去七年内,必须向朝廷以每担4元的价格,每年出售100担棉花。只要按照约定完成向朝廷出售棉花的任务,10年后便退还押金。凡是有一年没有完成任务的,即扣除20元押金。
当然,为了打消百姓的顾虑,宫内会牵头成立一个垦荒植棉公司,先行申请50万亩荒地的开垦权。这100万元的押金,便可以先用来启动州河的水库工程。”
崇祯提出的方案,虽然没能立刻解决海河治理方案的资金缺口问题,但是却已经给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不过郭允厚还是有些犹豫不决,他充满焦虑的对崇祯说道:“陛下,这样的话便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便是,朝廷每年以固定价格收购棉花,如果今后市场上棉花跌到4元以下怎么办?第二个便是,朝廷拿着押金去治水了,十年后要拿什么去还给别人?”
朱由检胸有成竹的说道:“户部如果担心棉花价格会跌的话,宫内会同户部签订一个固定价收购合同,以45元每担的价格收购户部手中的棉花。
至于如何退还押金,朕记得年中时,户部已经发文,把棉、麻、生丝的税收提高到十分之一。户部收购棉花的同时,当然可以要求种棉户按实际数量缴纳税赋了。虽然只征收七年的税收,但也应该足够偿还这些押金了。”
崇祯的回答终于让郭允厚安静了下来,但是黄立极却意外的说道:“陛下,这每份荒地设定为100亩,岂不是等于绝了穷困之民开垦荒地的权力?这样会不会造成新开垦的荒地,最终都落在势家豪族手中?”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