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结局与开始
作者:马伯庸 更新:2021-11-02 00:21
建兴七年三月十五日,诸葛亮对魏国武都、阴平两郡正式展开了军事行动。蜀汉将其称之为“第三次北讨战争”,而魏国舆论则称之为“第三次卫国战争”。
武都、阴平两郡位于秦岭西翼南麓、汉中西北,曾经是蜀国领地,后来蜀军在街亭打败以后归附了曹魏,是魏国控制地区延伸至汉中盆地的一个突出部。只要这两个郡还在魏国手中,蜀军北上进攻陇西时就会面临来自左翼的压力。
当蜀军负责主攻的陈式军团在三月十五日进入武都地区时,郭淮在同一天亦从上邽率援军南下,飞速驰援武都的治所下弁,其反应速度之快,令人不禁怀疑他事先得知了蜀军的作战计划。但是在三月十六日下午,魏军却不得不停止了前进,因为斥候在南下魏军的右翼方向发现了一支数量庞大的蜀军部队。这支部队有三万到四万人,指挥官是诸葛亮本人,他们在郭淮部队以东二十里的地方逆向急行,突击方向直指位于郭淮后方的祁山南侧出口建威。
这时候如果魏军继续南下,将会面临后路被切断的窘境;届时不仅郭淮所部会全军覆没,就连上邽等军事重镇也可能会被趁虚而入,陇西大门搞不好会因此而洞开。权衡了利弊之后,郭淮明智地放弃了武都、阴平两郡,率军先退回祁山堡,再退回到上邽大本营。而陈式则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占领了孤立无援的二郡。最后一座坚守的城市下弁在三月二十一日开城投降,第三次北伐(卫国)战争只持续了十天不到即告结束。
武都、阴平二郡原本是羌族、氐族的聚集地,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又处于易攻难守之地,对于魏国来说二郡有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两郡的失陷并没有在魏国国内引起很大关注,包括大将军曹真在内的军方反而很赞赏郭淮及时撤退的英明决策。
而在蜀国,这一次局部战争的胜利却掀起了一阵欢庆的热潮。第一次、第二次北伐战争笼罩在蜀汉人心中的阴霾被这一次的胜利一扫而空。从汉中到南中的益州全境都沉浸在兴奋之中,大家都视这一胜利为汉室复兴的预兆。尤其是南郑,南郑的居民和官吏们所感兴趣的事现在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筹备一场凯旋的入城式。用成蕃的话说就是:“这将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庆典。”
不过在这一片狂欢的气氛之中,唯有一个人没心情也没时间欢呼,这个人就是荀诩。
荀诩这几天一直在忙于为“弩机失窃”收尾:审讯五斗米教徒、清理工匠档案、搜捕南郑城内漏网的魏国情报站,排查一切与柳氏父女以及黄预接触过的人,还有——这是最令人头疼的——撰写整个事件的工作报告。唯一让荀诩感到欣慰的是,高堂秉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医生说这全得益于他平时勤于健身的关系。不过高堂秉的情绪不是很高,荀诩特意派了阿社尔与廖会去陪着他。
在这期间冯膺和姚柚都找他谈过话。前者态度表现得很暧昧,大概还是怕他与柳萤的关系被揭发出来。要知道,司闻曹高级官员和五斗米教女性的暧昧关系,这已经不是仅仅“桃色事件”四个字可以概括的了。
而姚柚在谈话的时候首先严厉地批评了荀诩一顿,然后私下里对他的遭遇表示理解,并暗示会在适当的时候把军方的不合作态度向诸葛丞相申诉。当然,荀诩自己把这视为一种安慰而不是一个承诺。
到了三月二十五日,仍旧忙碌着的荀诩收到了一封公函。公函用玄色套边,这不是什么好兆头;按照蜀汉官僚机构的习惯,朱色套边的公文多是值得公开宣扬的好消息,而玄色套边的公文里面往往是一些负面的东西。
荀诩平静地拿起公函,发现发件人是丞相府军正司——这是蜀军的宪兵机构,不过其权限并不局限于军队,而是扩展到汉中全部政府部门,这种军政一体化是蜀汉官僚体系的一个特色——收件人则写的是荀诩本人的名字,名字前面还用朱笔标有籍贯。
玄色套边,发自军正司,而且是给荀诩个人的。这三点足以说明这封公函的严重性。
荀诩挑了挑眉毛,拿起一把剪刀剪开了封口,从里面取出公文,展开来看:
〖自:汉丞相府军正司
至:汉丞相府司闻曹靖安司从事荀诩孝和(长沙)
题:通令评议
令汉丞相府司闻曹靖安司从事荀诩孝和(长沙)于汉建兴七年三月二十六乙酉日辰时正前往军正司参加评议审查,在此期间暂停一切职务。
即日。
附:评议官员名录
右护军偏将军刘敏(零陵)
护军征南将军阳亭侯姜维(天水)
军祭酒辅军将军来敏(新野)
南郑太守府中正杜庸(襄阳)〗
看完这份公文,荀诩偏过头用手中毛笔的另外一端挖了挖耳朵,脸上浮现出奇怪的笑容,自言自语道:“该来的果然来了。”
“评议”最早源自于汉末年的许劭,最初是用来评价人物优劣。后来蜀汉官僚机构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内部秩序管理中来,名词还保留着,但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了。根据律令的解释,评议是针对被评议者的不当行为进行讨论商榷,以期使被评议者改善工作。不过大部分人都谈“评议”而变色,因为参加评议的人往往在审查过程中会被百般刁难,那种精神上的折磨不啻于严刑拷打。甚至还有人说出“宁可杖责三千,不可评议一日”的话。
荀诩对此心知肚明,他也曾经以评议官员的身份参加过评议,对其流程和手段都很熟悉。他搁下毛笔,再次拿起公文瞥了一眼评议官员的名单,不仅脱口而出:“噢,他们真棒。”
名单上参加评议的官员一共四名,其中三名都有军方的背景。很明显,这一次的评议是军方在幕后指使的,他们甚至没打算掩饰这一点。荀诩在调查期间让军方积怨不少,现在他们看来是打算报复了。
“我就知道,人的倒霉程度是没有底限的。”
荀诩自嘲地想着,站起身来开始整理自己在靖安司的东西。他把各种谦帛、麻纸与竹简质地的文件分门别类放回到书架上,将毛笔在涮笔缸里洗干净重新挂回笔架;他又拿出一个猪皮口袋,把所有的私人物品装进去:一方石镇、一尊貔貅木雕、圆边铜镜、盛着西域熏香的檀木盒、还有一张印着他儿子掌印的纸板。当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他把裴绪叫了进来。
裴绪一进来,看到荀诩的屋子整洁得像是要搬家一样,不禁一愣。荀诩冲他笑了笑,把那份公文递给了他。裴绪看完以后,惊讶地挥舞着右手叫道:“这不公平,荀从事,他们不能这么对待一名靖安司的官员。”
“他们一直就是这么对待的。”荀诩不以为然地回答,“不用惊讶,总得有人为这次的失败负起责任。”
“可是……”
“我走以后,在新的任命下来之前,你就是靖安司的最高负责人,这里是相关文件的交割,以后这里的工作就麻烦你了。”
裴绪有些不知所措,荀诩异乎寻常的平静让他觉得很害怕。
“千万不要忘记烛龙,这是埋在我汉军中最大的毒瘤。”荀诩说到这里的时候,目光一凛,“不把他除掉,我军始终就会处于被动。”
“我知道了。”裴绪点点头,不知道自己还该说些什么。荀诩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抱起猪皮袋子朝屋外走去。靖安司的人听到消息,都纷纷驻足,注视着这位从事迈出靖安司的大门,头也不回地缓步离开。
到了晚上,荀诩叫了狐忠与成蕃一起到自己的宅子里喝酒。在席间,两个人听到荀诩被暂停了职务被召去评议,都吃惊不小,忧心忡忡。唯有荀诩像是想开了一样,一杯接一杯地畅饮。
狐忠好不容易抓到一个间隙,按住他举起酒杯的手,问道:“孝和你除了第六弩机作坊那次,不是还做了什么得罪军方的事吧?”荀诩坦然回答:“靖安司天生就是为了得罪军方而存在的,我有什么办法。”
狐忠怀疑地瞪了他半天,荀诩笑道:“我说,不要拿你们军谋司的眼神盯着我,我可不是情报素材啊。”
“你没对马岱将军做过什么?”
“……呃……这个嘛……”荀诩嘟囔了一句,又端起酒杯掩饰自己的表情。成蕃盘腿坐在旁边拿刀撕下一大块羊肉搁到嘴里,然后含糊不清地嚷道:“孝和你就是太冲动了,军方的那些家伙都是些睚眦必报的家伙。”
“你不也是军方的么?”狐忠在一旁插道。成蕃被抓到话柄,尴尬地抓了抓头:“我不一样,我是地方的,不是中军编制呐。”
狐忠没继续挑他毛病,转过头对荀诩有些担忧地说:“这次评议看来军方是憋足了劲打算整你啊,你有没有与姚大人沟通过?他也许能施加影响,取消这次评议。”荀诩摇摇头:“姚大人估计是帮不上什么忙,对方在背后撑腰的可是魏延啊。”
成蕃拍拍胸脯:“孝和你若是恭顺一点,也许他们能下手轻一点,要不要我去帮你打听一下评议官员的背景?”荀诩撇撇嘴,做了个坚决否定的手势:“免了,我虽然是个小官,可也不想象杨仪那样……”说到这里,荀诩酒意大盛,高举杯子不禁慷慨大声道:
“他们想评就让他们评好了,自古死于口舌的官员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狐忠和成蕃怕他酒后说出什么,赶紧把他劝住,搀回屋子里去。一直到荀诩沉沉睡去,狐忠和成蕃两个人才离开荀诩家。
一出门,成蕃担忧地小声对狐忠说:“这一次孝和怕是凶多吉少啊。”
“是啊,如果没有出现奇迹的话……”狐忠望着张灯结彩打算欢庆胜利的南郑城,把两只手笼到袖子里。
三月二十六日,荀诩早早洗漱干净,换上正式的官服前往军正司。军正司位于南郑东部的古城楼中,城楼是刘邦时代的建筑,建筑主体用六指厚的大青砖砌成,结构厚重宏大,但楼内却阴暗寒冷。
荀诩走在宽阔空旷的走廊里,不无恶意地想:“古人云,人如其名;这也可以说是官如其屋了。”
走廊两侧是厚厚的青砖墙,没有窗户,唯有通过入口处透进的阳光才让通道里多了几分光亮。荀诩背朝着入口,朝逐渐变暗的走廊深处走去,双脚踏在青石地板上,发出浑浊的响声。冰冷的空气呼吸到肺里,让荀诩感觉到一阵痉挛。
走廊的尽头是一扇漆成灰色的木门,荀诩推开门走进去,发现里面已经有一名身穿军正司制服的士兵在等候。那名士兵站得笔直,他看到荀诩,面无表情地问道:“是靖安司的荀诩从事吗?”
“正是。”
“请跟我来。”
荀诩跟随着那名士兵在军正司的城楼里转了几个弯,感觉自己差不多迷路了。根据走下台阶的数量,他估计评议间会是在地下的某一个房间。上一次荀诩以评议官员的身份参加时,就是在一个封闭的山洞里。军正司的人显然认为,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控制被评议者心理的重要因素。
很快,士兵来到一个房间,拉开房门请荀诩进去。荀诩走进去以后,发现这间屋子并不大,但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墙壁用白灰粉刷过,单调且耀眼;整间屋子被有意识地分成高低不同的两个部分,荀诩所在的地方是屋子的最低处,只摆放了一把胡床;而屋子对面的地板则高出不少,一字排开了四张冷灰色的木制案几,居高临下地俯瞰着胡床。
“请在这里少候。”
士兵指了指胡床,然后关上门出去了。荀诩拉开胡床坐了下去,百无聊赖地盯着那四张案几发呆。
不知过了多久,房间对面的门忽然响了一下,然后被人吱呀一声推开,四个人鱼贯走进来,也不看荀诩,依次在案几前坐好。旁边还有小吏端上四杯水,然后很快退出房间去。
荀诩仔细端详这四个人。坐在中间靠左的是右护军刘敏,他是今天评议官员里级别最高的;按照评议惯例,级别最高的官员不负责评议的主要议程,他们的出席往往是代表评议的级别与立场;中间靠右是军祭酒来敏,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是汉中有名的经学博士,可惜人品狂悖,倚老卖老,哪个后辈若是质疑他的权威,就会惹得他暴跳如雷,没多少人喜欢他;最右边是南郑太守府中正杜庸,是属于荀诩最讨厌的那种许靖式的名士,极喜欢清谈与玄学,好逞口舌之利。选了这么两个人来,军正司显然是存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个人,护军征南将军姜维。按照级别来分,姜维应该坐在中间的位置,但他却选了最靠左的位子,这一般是旁听者的席位。姜维是诸葛丞相的亲信,虽然职位不高,但却被人视为是诸葛丞相的接班人之一;他的出席与位置,暗示了诸葛丞相本人对这件事的关注态度。
荀诩想到这里,抬眼望去,姜维正好与他目光相接,冲他友好地笑了笑。当姜维初次归降蜀汉的时候,靖安司曾经对他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监视,所以荀诩知道这个人行事谨慎,接人待物颇有分寸,大家对他评价都还不错。
他正在想着,来敏在上面忽然一拍桌子,严厉地喝道:“请注意,针对靖安司从事荀诩的评议现在开始。”
“哦。”荀诩冷淡地正襟危坐。
“姓名?”来敏威严地拿起毛笔问道,看来今天的审查他将会是主力。
“荀诩,字孝和,长沙人,三十五岁,现供职于司闻曹靖安司任从事,已婚,有一个老婆和一个孩子,我很爱他们。”
荀诩对这一套例行程序很熟,一口气把接下来的三四个问题全都答了出来。来敏听到他喧宾夺主的回答,觉得自己受到嘲弄了,气得鼻子有些发红,大喝道:“严肃,这里是军正司!”
“我知道。”荀诩眨眨眼睛。
来敏大怒,刚想要咆哮。刘敏在旁边轻声咳了一声,来敏悻悻闭上嘴,重新拿起毛笔,端起官腔说道:“你是……”
“我是建安二十四年加入先帝麾下,章武元年转入司闻曹,次年分配到靖安司一直到今天。”
荀诩知道下面的程序是确认他本人的履历,于是再次先声夺人地说了出来。从技术上他的行为无可挑剔,只不过是回答得稍微有那么早了一点,无形中掌握了局面的主动,这让来敏有苦说不出,只能咬着牙暗暗发怒。这时一旁的杜庸见事不妙,急忙把来敏叫过去交头接耳了一番,来敏又小声征询了刘敏与姜维的意见,正过身子来再度对台下的荀诩说道:“荀从事,请不要有什么情绪,我们只是想与你谈一谈前一阶段你的工作情况。”
“哪里,我怎么会有情绪呢?我不是一直积极配合着吗?”荀诩摆出一个笑脸。
“希望你能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度。”来敏语带威胁地说,“鉴于荀从事您开诚布公的态度,我们觉得可以省略掉例行程序,直接进入实质性问题了。”
“求之不得。”荀诩在胡床上变换了一下姿势。姜维跪坐在最边缘,一言不发地看着他。
来敏看了一眼杜庸,后者赶紧拿起一张麻纸,缓慢有致地念道:“建兴七年二月二十四日,司闻曹接到情报,魏国派遣了间谍潜入我国企图盗窃弩机图纸。当时是由你负责处理这件事,没错吧?”
“不错,王全长官前不久去世,我是负责内务安全的第一线主管。”
“在二月二十五日,你申请进入军技司考察,并得到魏延将军签字批准,在马岱将军的陪同下前往军技司。没错吧?”
“唔,谯大人和马大人都是好客之人。”
“你在进入军技司的时候,曾经问过负责检查的军士,如果是皇帝陛下亲自来,是否也需要全身检查。有说过吗?”
“唔,但我只是开个玩笑。”荀诩没想到他们连这点事情也调查到了。
“放肆!皇帝陛下岂是拿来做玩笑之谈的!”来敏盛气凌人地训斥道,“你对皇帝陛下缺乏起码的尊重,这本身就是大罪!”
来敏见荀诩没有言语,觉得很得意,认为已经控制住局面了,于是继续慢条斯理地问道:“这件事姑且不说,我们来谈谈别的。二月二十六日,你与第六弩机作坊的黄袭将军发生过冲突。能详细谈谈吗?”
“哦,那场架我们打输了,真抱歉。”
“没问你这个,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会起冲突。”来敏压着怒气纠正荀诩。
“因为他在二十五日非法扣押了我们前去调查的两名人员。”
杜庸听到这句话,一下子来了精神;他拿出一封公文递给荀诩看了一眼:“魏延将军的批文是不是这一张?”
荀诩端详了一下,点点头。这张不是原件,而是手抄件,但内容一字不差。
“这上面说在日常期间特许进入军技司及军器诸坊,而二月二十五日第六弩机作坊已经转为战备生产轨道,这一点你在派遣部下之前确认过了吗?”
“没有,这不过是文字游戏。”
杜庸的头立刻大摇特摇:“荀从事你此言就差了,孔子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文格式都是古有定制,用来匡扶纲纪,荀从事是不是太轻视了?”
没等荀诩回答,来敏又接上来一句:“你是否承认你没有注意到批文上的这一点?”
“好吧,是的。”
“就是说,你因为对公文理解的错误,在不恰当的时候派人强行进入作坊,结果导致了司闻曹与军方的误会,一度引发了混乱。”
“哦,你指的混乱是什么?”荀诩狡黠地盯着来敏。来敏被荀诩的反问噎住了,在这样的场合下,他当然不能提杨仪被吓哭的事,只好含糊地说了一句:“总之,因为你的疏忽,让两个部门产生了敌对情绪。”
“嗤!”荀诩不屑的冷哼声划破屋子里沉滞的空气,他懒得回答这个问题。
大概是觉得这个话题继续下去,怎么也绕不过去“杨仪失态”这件事,很难把握;来敏和杜庸不约而同地朝刘敏与姜维望去,刘敏侧耳听了听姜维的意见,然后冲来敏摇了摇头。于是来、杜二人没敢继续追究,直接进入下一个问题。
“二月二十八日,你曾经拜访过马岱将军,对不对?”来敏这一次显得胸有成竹。
“是的。”
“为什么要拜访他?”
“因为我希望从他那里获取一些关于五斗米教的情报,这对我们的调查工作至关重要。”
“你得到了吗?”
“是的,我还请了马岱将军协助调查,诱出教徒。”然后荀诩把柳吉酒肆的前因后果讲述了一遍。来敏觉得时机差不多到了,将身体前倾,盯着荀诩的眼睛问道:
“你在咨询马岱将军的过程中,是否有使用不合适的手段?”
“我不明白您指的不合适手段是什么意思?”
“马岱将军是自愿协助你们的吗?”
“是的。”
来敏露出“我早洞察了你的谎言”的笑容,他大喝一声:“但据我们所知,他是被你胁迫的!”这一声完全没有震慑到荀诩,他只是弹了弹衣袖,从容答道:
“我只是根据靖安司的监视记录去找他,也许他与五斗米教徒之间有联系,我能用得上。”
“结果呢,你是否确认马岱将军与五斗米教徒之间有无瓜葛?”
“没有瓜葛,马岱将军是清白的。”
“根据记录,那份监视记录,是在去年就已经被司闻曹右曹掾冯膺归档封存,你认为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我想,大概是他认为这份记录并无参考价值吧。”荀诩心想目前还是不要把冯膺的风流艳事说出去比较好。
“很好,换句话说,你在二月二十八日使用毫无价值的封存档案去胁迫我军的高级将领,威胁他与你合作。而事实上他却是无辜的。是这样吗?”来敏得意洋洋地追问。
“我想您弄混了‘有瓜葛’和‘有联系’的概念,马岱将军与五斗米教没勾结,并不代表没联系,我认为……”
“是,或者不是?!”
“事实不错,但我不认为这种表述是正确的。”
“如果马岱将军不从,你是否就要利用那份记录捏造一个罪名给他?你们靖安司不是经常这么干吗?”
“我反对这个指控。”荀诩猛地抬起头,目光锐利地射向来敏,让他不由得往后一靠,“您要知道,您刚才的发言是对整个靖安司的侮辱。”
刘敏大概也觉得这个口无遮拦的老头子说得有点过分了,不禁皱了皱眉头,大声地咳了一声。来敏尴尬地中止了刚才那番慷慨激昂的演说,杜庸见来敏一下子不方便说话,于是主动对荀诩说:
“荀从事,无论如何,你确实为了一己之私而去胁迫马岱将军吧?我这里有马岱将军提供的证词,他说你承诺如果他肯跟你合作,就不再追究他那份档案的事。”
荀诩心想左右是逃不掉的,于是点点头:“不错,我是这样说过。”
“君子事人以诚,诡道非道。就算是普通人,也该以诚为本,以直待人;你与马岱将军同为朝廷重臣,蜀汉栋梁,本应精诚协作;现在同僚之间竟然发生这等监视胁迫之事,荀从事你不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是有悖礼法的吗?”
“哦,您可能不了解我们靖安司的工作性质,我们工作的前提就是一切人都是不可信任的。”
“连我军高级将领你都敢威胁,你还有什么不敢做出来的?”来敏这时恢复了气势。荀诩本想回一句更为尖刻的话,但是他忽然看到姜维的眼神似乎在警告他不要轻举妄动,于是把话头缩了回去。
来敏以为荀诩退缩了,于是决定乘胜追击,他拿出另外一张纸,指着荀诩说道:“三月六日,第六弩机作坊的工匠前往安疫馆进行身体检查,在参商崖附近遭到了敌人的袭击,一名工匠被劫走。两个时辰以后,这一股匪徒在褒秦道口被埋伏已久的靖安司部队抓获,没错吧?”
“是的。”
“你怎么会想到去褒秦道附近设伏?”
“因为我们在敌人内部安插了内线。”
“即是说你事先已经知道敌人会偷袭工匠队伍喽?”
“不错,而且精确到每一个细节。”
“为什么你不当场阻止?”
“因为首脑人物和他们是在褒秦道汇合,我们希望能把他们一网打尽。”
“那你为什么不通知军方?黄袭将军说他对此毫不知情,没有接到过任何来自靖安司的通知。”
荀诩听到这一问题,暗自叹了口气。在得知黄预要劫弩机作坊工匠队伍以后,他的确没有警告军方。他担心军方一旦有所防范,或者打算甩开靖安司单独处理——这在以前不是没有发生过——那就会让最后的机会付之东流。荀诩知道这是违反规定的严重错误,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对军方隐瞒这一情报,以防止黄预觉察。
“我是怕他们知情后会影响整个计划的展开。”荀诩谨慎地措词。这时杜庸在一旁用谴责的口气缓缓说道:“你知不知道,在工匠逃亡中,有一名年轻的士兵遭遇袭击而死?”
“哦?是吗?我对此很遗憾。”
“这全都是因为你固执地认为军方的知情会影响你的计划。”
“不,这一不幸的损失并不在我们的预估之内……”荀诩低声回答,对于这一结果他确实有些歉疚。
“但是他却因为你的知情不报而死!”
来敏把纸重重地拍在案子上,他看起来义愤填膺:“这是否意味着,为了方便你的工作,你宁愿坐视我军士兵的死亡?”
杜庸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句:“荀从事,我几乎不敢相信,在以仁德立国的汉国,竟然会有人这样对待为复兴汉室而奋斗的士兵们。”停顿了一下,他扬了扬手里的档案,继续悲天悯人,“那个孩子今年才十七岁,他为人和善,又孝顺自己已经五十多岁的母亲。他在军队蹴鞠队里打四分卫。他大概到死都没有想到,他会因一名官员贪图自己工作方便而死。”
面对来敏和杜庸的咄咄逼人,荀诩只是简单地回答:“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汉室复兴。”
“哦?”来敏不怀好意地眯起了眼睛,“荀从事,你说你强行进入弩机作坊是为了防止魏国间谍;胁迫马岱将军是为了获得五斗米教情报;坐视一名蜀军士兵的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捉住敌人,那么你是否成功了?”
“基本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问你是还是不是。”
“不是,没有成功。敌人顺利把图纸传出去了。”
“就是说你消耗了我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许多无辜的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而换来的结果是一个零?哦,不,不是一个零,至少曹魏还是有很大收获的。对这一个可悲的结局,你有什么评论吗?”
“没有,这是我的失职,我只顾对敌斗争,忘记了讨好同僚比打击敌人更加重要。我向您发誓,下次我一定首先拿热诚的脸挨个去贴诸位将军的冷屁股。”
荀诩冷冷地回答道,他面对这种无理指责有些忍不住了……
……
评议一直持续到了深夜,期间荀诩只上了两次厕所,吃了一碗糙米菜粥与两块炙猪肉。来敏与杜庸对于评议相当有兴致,他们经常不厌其烦地反复追问荀诩在执行任务时候的某一处细节;比如荀诩曾经调拨靖安司的马匹给高堂秉,让他送给黄预以取得其信任,光就这一细节,那两个人就足足盘问了荀诩半个时辰,荀诩几乎每一句回答都会被引申到渎职与贪污的高度。来敏嗜好冷讽热嘲,而杜庸则长篇大论地引用经书,两个人与其说是在评议荀诩,倒不如说是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这也许出自魏延的授意。
和他们相反,刘敏和姜维则一直保持着沉默,只是间或问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
至于荀诩本人,他对此只是觉得厌烦,精神上倒确实没感觉到什么痛苦——自从知道这是军方故意整他以后,荀诩就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他早就想开了,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贬为庶民远徙外地,没什么大不了。于是荀诩在评议期间表现的很洒脱,很多时候会与来、杜两个人唇枪舌战地对着干,累了的话就闭上眼睛消极地“唔唔”两声;面对连番苛酷且偏颇的攻击,这位前从事连一丝委屈的表情都没表露出来。
评议到了子丑之交的时候终于结束,来、杜两个人心满意足地带着厚厚的记录本站起身来。他们威胁荀诩说今天他的表现将会被记录在案,成为品评他的一个重要依据,然后跟随着刘敏离开了房间。
荀诩疲惫地从胡床上站起来,活动了一下因长时间不动而变麻的手脚,打了个小小的呵欠。忽然,他发现评议官员并没有走光,屋子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在。他抬头望去,赫然看到姜维仍旧在原地呆着,双手交叉垫住下巴,饶有兴趣地望着荀诩,瘦削的脸上挂着一丝琢磨不透的笑容。
“姜将军?你还在这里做什么?”荀诩有点奇怪地问道。
姜维走下评议席,来到荀诩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今天辛苦你了。”
“还好,反正这种工作脑子和手都不用动。”
面对荀诩的讽刺,姜维什么也没有表示,他已经在这一天的评议中领教过很多次了。屋子四角的蜡烛已经差不多烧到了尽头,这时候房间内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姜维谨慎地看了看四周,然后低声道:“荀从事,我知道现在很晚,你也很疲劳,但有一个人无论如何希望能在评议以后见一见你。”
“是谁?”
“诸葛丞相。”
武都、阴平两郡位于秦岭西翼南麓、汉中西北,曾经是蜀国领地,后来蜀军在街亭打败以后归附了曹魏,是魏国控制地区延伸至汉中盆地的一个突出部。只要这两个郡还在魏国手中,蜀军北上进攻陇西时就会面临来自左翼的压力。
当蜀军负责主攻的陈式军团在三月十五日进入武都地区时,郭淮在同一天亦从上邽率援军南下,飞速驰援武都的治所下弁,其反应速度之快,令人不禁怀疑他事先得知了蜀军的作战计划。但是在三月十六日下午,魏军却不得不停止了前进,因为斥候在南下魏军的右翼方向发现了一支数量庞大的蜀军部队。这支部队有三万到四万人,指挥官是诸葛亮本人,他们在郭淮部队以东二十里的地方逆向急行,突击方向直指位于郭淮后方的祁山南侧出口建威。
这时候如果魏军继续南下,将会面临后路被切断的窘境;届时不仅郭淮所部会全军覆没,就连上邽等军事重镇也可能会被趁虚而入,陇西大门搞不好会因此而洞开。权衡了利弊之后,郭淮明智地放弃了武都、阴平两郡,率军先退回祁山堡,再退回到上邽大本营。而陈式则利用这个机会迅速占领了孤立无援的二郡。最后一座坚守的城市下弁在三月二十一日开城投降,第三次北伐(卫国)战争只持续了十天不到即告结束。
武都、阴平二郡原本是羌族、氐族的聚集地,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又处于易攻难守之地,对于魏国来说二郡有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因此两郡的失陷并没有在魏国国内引起很大关注,包括大将军曹真在内的军方反而很赞赏郭淮及时撤退的英明决策。
而在蜀国,这一次局部战争的胜利却掀起了一阵欢庆的热潮。第一次、第二次北伐战争笼罩在蜀汉人心中的阴霾被这一次的胜利一扫而空。从汉中到南中的益州全境都沉浸在兴奋之中,大家都视这一胜利为汉室复兴的预兆。尤其是南郑,南郑的居民和官吏们所感兴趣的事现在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筹备一场凯旋的入城式。用成蕃的话说就是:“这将是一场不折不扣的庆典。”
不过在这一片狂欢的气氛之中,唯有一个人没心情也没时间欢呼,这个人就是荀诩。
荀诩这几天一直在忙于为“弩机失窃”收尾:审讯五斗米教徒、清理工匠档案、搜捕南郑城内漏网的魏国情报站,排查一切与柳氏父女以及黄预接触过的人,还有——这是最令人头疼的——撰写整个事件的工作报告。唯一让荀诩感到欣慰的是,高堂秉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医生说这全得益于他平时勤于健身的关系。不过高堂秉的情绪不是很高,荀诩特意派了阿社尔与廖会去陪着他。
在这期间冯膺和姚柚都找他谈过话。前者态度表现得很暧昧,大概还是怕他与柳萤的关系被揭发出来。要知道,司闻曹高级官员和五斗米教女性的暧昧关系,这已经不是仅仅“桃色事件”四个字可以概括的了。
而姚柚在谈话的时候首先严厉地批评了荀诩一顿,然后私下里对他的遭遇表示理解,并暗示会在适当的时候把军方的不合作态度向诸葛丞相申诉。当然,荀诩自己把这视为一种安慰而不是一个承诺。
到了三月二十五日,仍旧忙碌着的荀诩收到了一封公函。公函用玄色套边,这不是什么好兆头;按照蜀汉官僚机构的习惯,朱色套边的公文多是值得公开宣扬的好消息,而玄色套边的公文里面往往是一些负面的东西。
荀诩平静地拿起公函,发现发件人是丞相府军正司——这是蜀军的宪兵机构,不过其权限并不局限于军队,而是扩展到汉中全部政府部门,这种军政一体化是蜀汉官僚体系的一个特色——收件人则写的是荀诩本人的名字,名字前面还用朱笔标有籍贯。
玄色套边,发自军正司,而且是给荀诩个人的。这三点足以说明这封公函的严重性。
荀诩挑了挑眉毛,拿起一把剪刀剪开了封口,从里面取出公文,展开来看:
〖自:汉丞相府军正司
至:汉丞相府司闻曹靖安司从事荀诩孝和(长沙)
题:通令评议
令汉丞相府司闻曹靖安司从事荀诩孝和(长沙)于汉建兴七年三月二十六乙酉日辰时正前往军正司参加评议审查,在此期间暂停一切职务。
即日。
附:评议官员名录
右护军偏将军刘敏(零陵)
护军征南将军阳亭侯姜维(天水)
军祭酒辅军将军来敏(新野)
南郑太守府中正杜庸(襄阳)〗
看完这份公文,荀诩偏过头用手中毛笔的另外一端挖了挖耳朵,脸上浮现出奇怪的笑容,自言自语道:“该来的果然来了。”
“评议”最早源自于汉末年的许劭,最初是用来评价人物优劣。后来蜀汉官僚机构将这一概念引入到内部秩序管理中来,名词还保留着,但内涵已经完全不同了。根据律令的解释,评议是针对被评议者的不当行为进行讨论商榷,以期使被评议者改善工作。不过大部分人都谈“评议”而变色,因为参加评议的人往往在审查过程中会被百般刁难,那种精神上的折磨不啻于严刑拷打。甚至还有人说出“宁可杖责三千,不可评议一日”的话。
荀诩对此心知肚明,他也曾经以评议官员的身份参加过评议,对其流程和手段都很熟悉。他搁下毛笔,再次拿起公文瞥了一眼评议官员的名单,不仅脱口而出:“噢,他们真棒。”
名单上参加评议的官员一共四名,其中三名都有军方的背景。很明显,这一次的评议是军方在幕后指使的,他们甚至没打算掩饰这一点。荀诩在调查期间让军方积怨不少,现在他们看来是打算报复了。
“我就知道,人的倒霉程度是没有底限的。”
荀诩自嘲地想着,站起身来开始整理自己在靖安司的东西。他把各种谦帛、麻纸与竹简质地的文件分门别类放回到书架上,将毛笔在涮笔缸里洗干净重新挂回笔架;他又拿出一个猪皮口袋,把所有的私人物品装进去:一方石镇、一尊貔貅木雕、圆边铜镜、盛着西域熏香的檀木盒、还有一张印着他儿子掌印的纸板。当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他把裴绪叫了进来。
裴绪一进来,看到荀诩的屋子整洁得像是要搬家一样,不禁一愣。荀诩冲他笑了笑,把那份公文递给了他。裴绪看完以后,惊讶地挥舞着右手叫道:“这不公平,荀从事,他们不能这么对待一名靖安司的官员。”
“他们一直就是这么对待的。”荀诩不以为然地回答,“不用惊讶,总得有人为这次的失败负起责任。”
“可是……”
“我走以后,在新的任命下来之前,你就是靖安司的最高负责人,这里是相关文件的交割,以后这里的工作就麻烦你了。”
裴绪有些不知所措,荀诩异乎寻常的平静让他觉得很害怕。
“千万不要忘记烛龙,这是埋在我汉军中最大的毒瘤。”荀诩说到这里的时候,目光一凛,“不把他除掉,我军始终就会处于被动。”
“我知道了。”裴绪点点头,不知道自己还该说些什么。荀诩欣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抱起猪皮袋子朝屋外走去。靖安司的人听到消息,都纷纷驻足,注视着这位从事迈出靖安司的大门,头也不回地缓步离开。
到了晚上,荀诩叫了狐忠与成蕃一起到自己的宅子里喝酒。在席间,两个人听到荀诩被暂停了职务被召去评议,都吃惊不小,忧心忡忡。唯有荀诩像是想开了一样,一杯接一杯地畅饮。
狐忠好不容易抓到一个间隙,按住他举起酒杯的手,问道:“孝和你除了第六弩机作坊那次,不是还做了什么得罪军方的事吧?”荀诩坦然回答:“靖安司天生就是为了得罪军方而存在的,我有什么办法。”
狐忠怀疑地瞪了他半天,荀诩笑道:“我说,不要拿你们军谋司的眼神盯着我,我可不是情报素材啊。”
“你没对马岱将军做过什么?”
“……呃……这个嘛……”荀诩嘟囔了一句,又端起酒杯掩饰自己的表情。成蕃盘腿坐在旁边拿刀撕下一大块羊肉搁到嘴里,然后含糊不清地嚷道:“孝和你就是太冲动了,军方的那些家伙都是些睚眦必报的家伙。”
“你不也是军方的么?”狐忠在一旁插道。成蕃被抓到话柄,尴尬地抓了抓头:“我不一样,我是地方的,不是中军编制呐。”
狐忠没继续挑他毛病,转过头对荀诩有些担忧地说:“这次评议看来军方是憋足了劲打算整你啊,你有没有与姚大人沟通过?他也许能施加影响,取消这次评议。”荀诩摇摇头:“姚大人估计是帮不上什么忙,对方在背后撑腰的可是魏延啊。”
成蕃拍拍胸脯:“孝和你若是恭顺一点,也许他们能下手轻一点,要不要我去帮你打听一下评议官员的背景?”荀诩撇撇嘴,做了个坚决否定的手势:“免了,我虽然是个小官,可也不想象杨仪那样……”说到这里,荀诩酒意大盛,高举杯子不禁慷慨大声道:
“他们想评就让他们评好了,自古死于口舌的官员我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狐忠和成蕃怕他酒后说出什么,赶紧把他劝住,搀回屋子里去。一直到荀诩沉沉睡去,狐忠和成蕃两个人才离开荀诩家。
一出门,成蕃担忧地小声对狐忠说:“这一次孝和怕是凶多吉少啊。”
“是啊,如果没有出现奇迹的话……”狐忠望着张灯结彩打算欢庆胜利的南郑城,把两只手笼到袖子里。
三月二十六日,荀诩早早洗漱干净,换上正式的官服前往军正司。军正司位于南郑东部的古城楼中,城楼是刘邦时代的建筑,建筑主体用六指厚的大青砖砌成,结构厚重宏大,但楼内却阴暗寒冷。
荀诩走在宽阔空旷的走廊里,不无恶意地想:“古人云,人如其名;这也可以说是官如其屋了。”
走廊两侧是厚厚的青砖墙,没有窗户,唯有通过入口处透进的阳光才让通道里多了几分光亮。荀诩背朝着入口,朝逐渐变暗的走廊深处走去,双脚踏在青石地板上,发出浑浊的响声。冰冷的空气呼吸到肺里,让荀诩感觉到一阵痉挛。
走廊的尽头是一扇漆成灰色的木门,荀诩推开门走进去,发现里面已经有一名身穿军正司制服的士兵在等候。那名士兵站得笔直,他看到荀诩,面无表情地问道:“是靖安司的荀诩从事吗?”
“正是。”
“请跟我来。”
荀诩跟随着那名士兵在军正司的城楼里转了几个弯,感觉自己差不多迷路了。根据走下台阶的数量,他估计评议间会是在地下的某一个房间。上一次荀诩以评议官员的身份参加时,就是在一个封闭的山洞里。军正司的人显然认为,一个良好的“环境”是控制被评议者心理的重要因素。
很快,士兵来到一个房间,拉开房门请荀诩进去。荀诩走进去以后,发现这间屋子并不大,但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墙壁用白灰粉刷过,单调且耀眼;整间屋子被有意识地分成高低不同的两个部分,荀诩所在的地方是屋子的最低处,只摆放了一把胡床;而屋子对面的地板则高出不少,一字排开了四张冷灰色的木制案几,居高临下地俯瞰着胡床。
“请在这里少候。”
士兵指了指胡床,然后关上门出去了。荀诩拉开胡床坐了下去,百无聊赖地盯着那四张案几发呆。
不知过了多久,房间对面的门忽然响了一下,然后被人吱呀一声推开,四个人鱼贯走进来,也不看荀诩,依次在案几前坐好。旁边还有小吏端上四杯水,然后很快退出房间去。
荀诩仔细端详这四个人。坐在中间靠左的是右护军刘敏,他是今天评议官员里级别最高的;按照评议惯例,级别最高的官员不负责评议的主要议程,他们的出席往往是代表评议的级别与立场;中间靠右是军祭酒来敏,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头子是汉中有名的经学博士,可惜人品狂悖,倚老卖老,哪个后辈若是质疑他的权威,就会惹得他暴跳如雷,没多少人喜欢他;最右边是南郑太守府中正杜庸,是属于荀诩最讨厌的那种许靖式的名士,极喜欢清谈与玄学,好逞口舌之利。选了这么两个人来,军正司显然是存心的。
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一个人,护军征南将军姜维。按照级别来分,姜维应该坐在中间的位置,但他却选了最靠左的位子,这一般是旁听者的席位。姜维是诸葛丞相的亲信,虽然职位不高,但却被人视为是诸葛丞相的接班人之一;他的出席与位置,暗示了诸葛丞相本人对这件事的关注态度。
荀诩想到这里,抬眼望去,姜维正好与他目光相接,冲他友好地笑了笑。当姜维初次归降蜀汉的时候,靖安司曾经对他进行过一段时间的监视,所以荀诩知道这个人行事谨慎,接人待物颇有分寸,大家对他评价都还不错。
他正在想着,来敏在上面忽然一拍桌子,严厉地喝道:“请注意,针对靖安司从事荀诩的评议现在开始。”
“哦。”荀诩冷淡地正襟危坐。
“姓名?”来敏威严地拿起毛笔问道,看来今天的审查他将会是主力。
“荀诩,字孝和,长沙人,三十五岁,现供职于司闻曹靖安司任从事,已婚,有一个老婆和一个孩子,我很爱他们。”
荀诩对这一套例行程序很熟,一口气把接下来的三四个问题全都答了出来。来敏听到他喧宾夺主的回答,觉得自己受到嘲弄了,气得鼻子有些发红,大喝道:“严肃,这里是军正司!”
“我知道。”荀诩眨眨眼睛。
来敏大怒,刚想要咆哮。刘敏在旁边轻声咳了一声,来敏悻悻闭上嘴,重新拿起毛笔,端起官腔说道:“你是……”
“我是建安二十四年加入先帝麾下,章武元年转入司闻曹,次年分配到靖安司一直到今天。”
荀诩知道下面的程序是确认他本人的履历,于是再次先声夺人地说了出来。从技术上他的行为无可挑剔,只不过是回答得稍微有那么早了一点,无形中掌握了局面的主动,这让来敏有苦说不出,只能咬着牙暗暗发怒。这时一旁的杜庸见事不妙,急忙把来敏叫过去交头接耳了一番,来敏又小声征询了刘敏与姜维的意见,正过身子来再度对台下的荀诩说道:“荀从事,请不要有什么情绪,我们只是想与你谈一谈前一阶段你的工作情况。”
“哪里,我怎么会有情绪呢?我不是一直积极配合着吗?”荀诩摆出一个笑脸。
“希望你能一直保持这样的态度。”来敏语带威胁地说,“鉴于荀从事您开诚布公的态度,我们觉得可以省略掉例行程序,直接进入实质性问题了。”
“求之不得。”荀诩在胡床上变换了一下姿势。姜维跪坐在最边缘,一言不发地看着他。
来敏看了一眼杜庸,后者赶紧拿起一张麻纸,缓慢有致地念道:“建兴七年二月二十四日,司闻曹接到情报,魏国派遣了间谍潜入我国企图盗窃弩机图纸。当时是由你负责处理这件事,没错吧?”
“不错,王全长官前不久去世,我是负责内务安全的第一线主管。”
“在二月二十五日,你申请进入军技司考察,并得到魏延将军签字批准,在马岱将军的陪同下前往军技司。没错吧?”
“唔,谯大人和马大人都是好客之人。”
“你在进入军技司的时候,曾经问过负责检查的军士,如果是皇帝陛下亲自来,是否也需要全身检查。有说过吗?”
“唔,但我只是开个玩笑。”荀诩没想到他们连这点事情也调查到了。
“放肆!皇帝陛下岂是拿来做玩笑之谈的!”来敏盛气凌人地训斥道,“你对皇帝陛下缺乏起码的尊重,这本身就是大罪!”
来敏见荀诩没有言语,觉得很得意,认为已经控制住局面了,于是继续慢条斯理地问道:“这件事姑且不说,我们来谈谈别的。二月二十六日,你与第六弩机作坊的黄袭将军发生过冲突。能详细谈谈吗?”
“哦,那场架我们打输了,真抱歉。”
“没问你这个,我们想知道为什么会起冲突。”来敏压着怒气纠正荀诩。
“因为他在二十五日非法扣押了我们前去调查的两名人员。”
杜庸听到这句话,一下子来了精神;他拿出一封公文递给荀诩看了一眼:“魏延将军的批文是不是这一张?”
荀诩端详了一下,点点头。这张不是原件,而是手抄件,但内容一字不差。
“这上面说在日常期间特许进入军技司及军器诸坊,而二月二十五日第六弩机作坊已经转为战备生产轨道,这一点你在派遣部下之前确认过了吗?”
“没有,这不过是文字游戏。”
杜庸的头立刻大摇特摇:“荀从事你此言就差了,孔子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公文格式都是古有定制,用来匡扶纲纪,荀从事是不是太轻视了?”
没等荀诩回答,来敏又接上来一句:“你是否承认你没有注意到批文上的这一点?”
“好吧,是的。”
“就是说,你因为对公文理解的错误,在不恰当的时候派人强行进入作坊,结果导致了司闻曹与军方的误会,一度引发了混乱。”
“哦,你指的混乱是什么?”荀诩狡黠地盯着来敏。来敏被荀诩的反问噎住了,在这样的场合下,他当然不能提杨仪被吓哭的事,只好含糊地说了一句:“总之,因为你的疏忽,让两个部门产生了敌对情绪。”
“嗤!”荀诩不屑的冷哼声划破屋子里沉滞的空气,他懒得回答这个问题。
大概是觉得这个话题继续下去,怎么也绕不过去“杨仪失态”这件事,很难把握;来敏和杜庸不约而同地朝刘敏与姜维望去,刘敏侧耳听了听姜维的意见,然后冲来敏摇了摇头。于是来、杜二人没敢继续追究,直接进入下一个问题。
“二月二十八日,你曾经拜访过马岱将军,对不对?”来敏这一次显得胸有成竹。
“是的。”
“为什么要拜访他?”
“因为我希望从他那里获取一些关于五斗米教的情报,这对我们的调查工作至关重要。”
“你得到了吗?”
“是的,我还请了马岱将军协助调查,诱出教徒。”然后荀诩把柳吉酒肆的前因后果讲述了一遍。来敏觉得时机差不多到了,将身体前倾,盯着荀诩的眼睛问道:
“你在咨询马岱将军的过程中,是否有使用不合适的手段?”
“我不明白您指的不合适手段是什么意思?”
“马岱将军是自愿协助你们的吗?”
“是的。”
来敏露出“我早洞察了你的谎言”的笑容,他大喝一声:“但据我们所知,他是被你胁迫的!”这一声完全没有震慑到荀诩,他只是弹了弹衣袖,从容答道:
“我只是根据靖安司的监视记录去找他,也许他与五斗米教徒之间有联系,我能用得上。”
“结果呢,你是否确认马岱将军与五斗米教徒之间有无瓜葛?”
“没有瓜葛,马岱将军是清白的。”
“根据记录,那份监视记录,是在去年就已经被司闻曹右曹掾冯膺归档封存,你认为这么做的理由是什么?”
“我想,大概是他认为这份记录并无参考价值吧。”荀诩心想目前还是不要把冯膺的风流艳事说出去比较好。
“很好,换句话说,你在二月二十八日使用毫无价值的封存档案去胁迫我军的高级将领,威胁他与你合作。而事实上他却是无辜的。是这样吗?”来敏得意洋洋地追问。
“我想您弄混了‘有瓜葛’和‘有联系’的概念,马岱将军与五斗米教没勾结,并不代表没联系,我认为……”
“是,或者不是?!”
“事实不错,但我不认为这种表述是正确的。”
“如果马岱将军不从,你是否就要利用那份记录捏造一个罪名给他?你们靖安司不是经常这么干吗?”
“我反对这个指控。”荀诩猛地抬起头,目光锐利地射向来敏,让他不由得往后一靠,“您要知道,您刚才的发言是对整个靖安司的侮辱。”
刘敏大概也觉得这个口无遮拦的老头子说得有点过分了,不禁皱了皱眉头,大声地咳了一声。来敏尴尬地中止了刚才那番慷慨激昂的演说,杜庸见来敏一下子不方便说话,于是主动对荀诩说:
“荀从事,无论如何,你确实为了一己之私而去胁迫马岱将军吧?我这里有马岱将军提供的证词,他说你承诺如果他肯跟你合作,就不再追究他那份档案的事。”
荀诩心想左右是逃不掉的,于是点点头:“不错,我是这样说过。”
“君子事人以诚,诡道非道。就算是普通人,也该以诚为本,以直待人;你与马岱将军同为朝廷重臣,蜀汉栋梁,本应精诚协作;现在同僚之间竟然发生这等监视胁迫之事,荀从事你不觉得自己所作所为,是有悖礼法的吗?”
“哦,您可能不了解我们靖安司的工作性质,我们工作的前提就是一切人都是不可信任的。”
“连我军高级将领你都敢威胁,你还有什么不敢做出来的?”来敏这时恢复了气势。荀诩本想回一句更为尖刻的话,但是他忽然看到姜维的眼神似乎在警告他不要轻举妄动,于是把话头缩了回去。
来敏以为荀诩退缩了,于是决定乘胜追击,他拿出另外一张纸,指着荀诩说道:“三月六日,第六弩机作坊的工匠前往安疫馆进行身体检查,在参商崖附近遭到了敌人的袭击,一名工匠被劫走。两个时辰以后,这一股匪徒在褒秦道口被埋伏已久的靖安司部队抓获,没错吧?”
“是的。”
“你怎么会想到去褒秦道附近设伏?”
“因为我们在敌人内部安插了内线。”
“即是说你事先已经知道敌人会偷袭工匠队伍喽?”
“不错,而且精确到每一个细节。”
“为什么你不当场阻止?”
“因为首脑人物和他们是在褒秦道汇合,我们希望能把他们一网打尽。”
“那你为什么不通知军方?黄袭将军说他对此毫不知情,没有接到过任何来自靖安司的通知。”
荀诩听到这一问题,暗自叹了口气。在得知黄预要劫弩机作坊工匠队伍以后,他的确没有警告军方。他担心军方一旦有所防范,或者打算甩开靖安司单独处理——这在以前不是没有发生过——那就会让最后的机会付之东流。荀诩知道这是违反规定的严重错误,但他别无选择,只能对军方隐瞒这一情报,以防止黄预觉察。
“我是怕他们知情后会影响整个计划的展开。”荀诩谨慎地措词。这时杜庸在一旁用谴责的口气缓缓说道:“你知不知道,在工匠逃亡中,有一名年轻的士兵遭遇袭击而死?”
“哦?是吗?我对此很遗憾。”
“这全都是因为你固执地认为军方的知情会影响你的计划。”
“不,这一不幸的损失并不在我们的预估之内……”荀诩低声回答,对于这一结果他确实有些歉疚。
“但是他却因为你的知情不报而死!”
来敏把纸重重地拍在案子上,他看起来义愤填膺:“这是否意味着,为了方便你的工作,你宁愿坐视我军士兵的死亡?”
杜庸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句:“荀从事,我几乎不敢相信,在以仁德立国的汉国,竟然会有人这样对待为复兴汉室而奋斗的士兵们。”停顿了一下,他扬了扬手里的档案,继续悲天悯人,“那个孩子今年才十七岁,他为人和善,又孝顺自己已经五十多岁的母亲。他在军队蹴鞠队里打四分卫。他大概到死都没有想到,他会因一名官员贪图自己工作方便而死。”
面对来敏和杜庸的咄咄逼人,荀诩只是简单地回答:“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汉室复兴。”
“哦?”来敏不怀好意地眯起了眼睛,“荀从事,你说你强行进入弩机作坊是为了防止魏国间谍;胁迫马岱将军是为了获得五斗米教情报;坐视一名蜀军士兵的死亡是为了更好地捉住敌人,那么你是否成功了?”
“基本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我问你是还是不是。”
“不是,没有成功。敌人顺利把图纸传出去了。”
“就是说你消耗了我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对许多无辜的人造成了难以磨灭的伤害,而换来的结果是一个零?哦,不,不是一个零,至少曹魏还是有很大收获的。对这一个可悲的结局,你有什么评论吗?”
“没有,这是我的失职,我只顾对敌斗争,忘记了讨好同僚比打击敌人更加重要。我向您发誓,下次我一定首先拿热诚的脸挨个去贴诸位将军的冷屁股。”
荀诩冷冷地回答道,他面对这种无理指责有些忍不住了……
……
评议一直持续到了深夜,期间荀诩只上了两次厕所,吃了一碗糙米菜粥与两块炙猪肉。来敏与杜庸对于评议相当有兴致,他们经常不厌其烦地反复追问荀诩在执行任务时候的某一处细节;比如荀诩曾经调拨靖安司的马匹给高堂秉,让他送给黄预以取得其信任,光就这一细节,那两个人就足足盘问了荀诩半个时辰,荀诩几乎每一句回答都会被引申到渎职与贪污的高度。来敏嗜好冷讽热嘲,而杜庸则长篇大论地引用经书,两个人与其说是在评议荀诩,倒不如说是满足自己的表现欲——这也许出自魏延的授意。
和他们相反,刘敏和姜维则一直保持着沉默,只是间或问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
至于荀诩本人,他对此只是觉得厌烦,精神上倒确实没感觉到什么痛苦——自从知道这是军方故意整他以后,荀诩就没有什么心理压力,他早就想开了,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贬为庶民远徙外地,没什么大不了。于是荀诩在评议期间表现的很洒脱,很多时候会与来、杜两个人唇枪舌战地对着干,累了的话就闭上眼睛消极地“唔唔”两声;面对连番苛酷且偏颇的攻击,这位前从事连一丝委屈的表情都没表露出来。
评议到了子丑之交的时候终于结束,来、杜两个人心满意足地带着厚厚的记录本站起身来。他们威胁荀诩说今天他的表现将会被记录在案,成为品评他的一个重要依据,然后跟随着刘敏离开了房间。
荀诩疲惫地从胡床上站起来,活动了一下因长时间不动而变麻的手脚,打了个小小的呵欠。忽然,他发现评议官员并没有走光,屋子里还有另外一个人在。他抬头望去,赫然看到姜维仍旧在原地呆着,双手交叉垫住下巴,饶有兴趣地望着荀诩,瘦削的脸上挂着一丝琢磨不透的笑容。
“姜将军?你还在这里做什么?”荀诩有点奇怪地问道。
姜维走下评议席,来到荀诩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今天辛苦你了。”
“还好,反正这种工作脑子和手都不用动。”
面对荀诩的讽刺,姜维什么也没有表示,他已经在这一天的评议中领教过很多次了。屋子四角的蜡烛已经差不多烧到了尽头,这时候房间内只剩下他们两个人。姜维谨慎地看了看四周,然后低声道:“荀从事,我知道现在很晚,你也很疲劳,但有一个人无论如何希望能在评议以后见一见你。”
“是谁?”
“诸葛丞相。”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