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作者:杨在田    更新:2021-12-07 06:37
  这一下他竞不自量力地摆起了霸主的架子。然而,在那一切凭实力说话的时代,众诸侯哪里可能买他的账?
  宋襄公便想借助楚齐的威力压服众诸侯,然后再借诸侯之力压制强楚。宋襄公派人重贿楚国,约定次年春会盟于位于齐国的盂上之地,齐孝公因为是靠宋襄公的帮助上台的,只好答应按时到会。
  会盟期到,宋襄公的弟弟目夷建议宋襄公带些军队前往,不要对强楚掉以轻心。宋襄公为了表示自己很讲“信义”,不仅不听目夷的话,他怕目夷在他走后暗地派兵前往护驾,便带着目夷一同赴会。令宋襄公万万想不到的是,早就有图霸之心的楚国竟然兵围盟坛,俘虏了宋襄公,并且挟宋襄公向宋国攻来。
  好在目夷已趁乱从盂上之地逃回宋国,并且抓紧进行了布置,睢阳城已作好了抗楚的准备。当楚军大兵压境之时,目夷继任宋国国君。楚王大为光火,下令攻城,结果连攻了三天,也没攻下来,只好撤兵放人。
  按说,由于宋襄公的愚蠢,使得宋国差点被毁,特别是当宋襄公身陷囹圄、国势危难之时,目夷毅然挑起捍国卫土的重任,就任国君之位,以他出色的才智和勇敢,粉碎了楚国吞并宋国的阴谋,就应该心安理得地把这个国君当下去,可才智出众的目夷脸不厚心不黑,当听说宋襄公被释放后,马上派人把宋襄公接回宋国,仍旧让宋襄公当宋国的国君,自己重居臣位。
  目夷的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因为目夷当国君对宋国来说,比宋襄公要有利得多,可他竟然为了自己的“名声”和面子,而不顾国家之利,让一个满口空讲“仁义道德”的家伙,重新执掌国家大权,这就是典型的“妇人之仁”。
  心慈手软对政治家、军事家来说,都应该算是致命的弱点。他们面对的是你死我活、你上我下的斗争,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楚汉之争,本来是你死我活的事情,项羽在关键时刻,却来个“妇人之仁”,放刘邦一马,“放”的结果是虎归山、龙入海,结局后只能是“霸王别姬”。
  灵魂透视:
  这个故事读来令人啼笑皆非。愚蠢的哥哥信任敌国,聪明的弟弟信任愚蠢的哥哥,看来这对兄弟都犯“信任狂”症!
  ------------
  “帝王之才”难敌小人谋算
  ------------
  韩信既有战略眼光又具有实现战略目标的行动能力。也就是说,他能制定战略规划,更能把战略规划变成现实。因此,韩信应该是帝王之才,这就是刘邦对韩信不放心的原因,刘邦对韩信是既用之,又防之。
  韩信初为大将时,汉军兵不满十万,地不出巴蜀。刘邦采用了韩信的“出关中,定三秦”的战略计划和“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措施才得以立足中原与项羽对垒。
  汉军在彭城与楚军争战不利,原已归汉的魏、赵等国又叛汉归楚。这给汉军造成很大压力。韩信受命北击魏、赵。他兵临黄河时,一方面将所有船只征集渡口,摆下强渡夺关的架势,诱魏军主力齐集临晋。一方面用大腹小口陶瓶系于木板上作筏,暗渡黄河攻克魏军老窝安邑(在今山西运城东),从后边杀向魏军,生擒了魏王豹。接着引兵三万击赵,但等候与他决战的是比他多五六倍的二十万赵军。韩信一方面派两千汉兵各持汉旗埋伏在赵营旁边,一方面又在河边背水列阵,然后亲自阵前叫战。赵王见韩信亲来,急命全军倾巢出动决战。韩信却佯败回阵。汉军见赵军倾巢扑来,想后退无路,只有全力殊死战斗抵抗赵军。赵军不胜,待回营时,营垒已被伏兵乘虚占领,遍树汉旗二千,赵军弄不清有多少汉军,顿时大乱。韩信又带兵追来,前后夹击。打得赵军一败涂地,又生擒了赵王歇。
  在攻下魏赵之后,韩信又攻下齐国。形成了赵军的战略包围。项羽大惊,忙派大将龙且率精兵二十万来争齐地,韩信又消灭了楚军杀了龙且。项羽失去了这二十万精兵,再难与汉军抗衡了。最后垓下一战,韩信等齐力奋战,终于逼使项羽自刎而死。
  他在拜将之前,就向刘邦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建议,表明他是抱着建立功勋,裂土封王的愿望来投奔刘邦。
  刘邦坐稳了江山之后,看到韩信握有重权,并且深得军心,不由得食不甘味,辗转难眠。他宴请群臣,面对臣下的恭贺,也忧心忡忡。张良察言观色,明白了是刘邦害怕功高之人今后难以驾驭,就私下对韩信说:“你是否记得勾践杀文种的故事?自古以来,只可与君主共患难。而不司与其同享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啊!我们要好自为之。”于是张良急流勇退,他请求回乡养老。
  韩信可能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但是他对刘邦还是抱有幻想:自己当初曾舍命救过他,他不可能会修剪自己这颗树木。可是,事实证明,张良是正确的,韩信最后仍然落得个“鸟尽弓藏”的下场。
  灵魂透视:
  韩信不仅仅是一代战神,还具有“帝王之才”,他之所以最后被那个心毒手狠的吕后谋算遇害,并不是他缺乏智慧,全在于他太相信小人的美丽谎言,没有用心去揣测小人之心!
  ------------
  恩将仇报,小鬼充神
  ------------
  王安石在变法的过程中,视吕惠卿为自己最得力的助手和最知心的朋友,一再向神宗皇帝推荐,并予以重用,朝中之事,无论巨细,全都与吕惠卿商量之后才实施。
  然而,吕惠卿积极地投身于变法,不过是想通过变法来为自己捞取个人的好处罢了。对于这一点,司马光曾当面对宋神宗说:“吕惠卿可算不了什么人才,将来使王安石遭到天下人反对的,一定都是吕惠卿干的!”后来,司马光被吕惠卿排挤出朝廷,临离京前,一连数次给王安石写信,提醒说:“吕惠卿之类的谄谀小人,现在都依附于你,想借变法为名,作为自己向上爬的资本,在你当政之时,他们对你自然百依百顺。一旦你失势,他们必然又会以出卖你而作为新的晋身之阶。”
  吕惠卿的厚脸果然是大见其效,王安石对这些话半点也听不进去,他已完全把吕惠卿当成了同舟共济、志同道合的变法同伴,甚至在吕惠卿暗中捣鬼被迫辞去宰相职务时,王安石仍然大力推荐吕惠卿担任副宰相职务。
  王安石一失势,吕惠卿厚脸掩盖下的“黑心”马上浮上台面,不仅立刻背叛了王安石,而且为了取王安石的宰相之位而代之,担心王安石还会重新还朝执政,便立即对王安石进行打击陷害,先是将王安石的两个弟弟贬至偏远的外郡,然后便将攻击的矛头直接指向了王安石。
  灵魂透视:
  世上不乏这样的人:当你得势时,他恭维你、追随你,信誓旦旦愿意为你赴汤蹈火;但同时也在暗中窥伺你、算计你,搜寻和积累着你的失言、失行,作为有朝一日打击你、陷害你并取而代之的秘密武器。公开的、明显的对手,你可以防备他,像这种以心腹、密友的身份出现的小人,就使人很难看清他的黑暗冷硬之心。
  ------------
  一老汉葬埋十万精兵
  ------------
  元末明初,陈友谅在攻陷太平,占据了长江上游之后,就派人来约张士诚一同进攻建康。有人劝朱元璋亲率大军前往迎战。朱元璋说:“敌人知道我率军出征,用一部分军队牵制我,而大军顺流而下直趋建康,半日内就可到达;那时我的步兵骑兵急急赶回,行军百里再去作战,这是兵法所忌的。”于是召见康茂才,对他说:“两股敌人合到一处,危害必定很大。如果先打败陈友谅,那么张士诚那边就会闻风丧胆了。你能迅速地把陈友谅的军队引到这里来吗?”茂才答:“我家有个守门的老汉,过去曾服侍过陈友谅,要他去,一定能取得陈友谅的信任。”于是就命令这个老汉前往送信。
  守门老汉乘着小船,直达陈友谅军中,假冒是康茂才的使者,许诺在陈友谅来进攻时,康茂才一定做好内应。陈友谅果然相信,喜出望外,并问康茂才现在在什么地方。老汉回答:“现在负责守卫江东桥。”陈又问桥是什么样的,老汉回答:“是一座木桥。”于是陈友谅赏给他一顿饭,把老汉遣回。临行前叮嘱说:“我很快就到,到了后,以叫‘老康’为信号。”
  老汉回来后,报告了上述情况。朱元璋说:“陈友谅将要落入我的圈套之中了。”于是就命人迅速拆掉木桥,换上铁石结构的桥,一夜便完工。命令冯胜、常遇春率领三万兵力埋伏在石灰山旁;徐达的军队等候在南门外;杨臻驻守在大胜港;张德胜、朱虎率水师驶出龙江关外。朱元璋总领大军在卢龙山,命令旗手们把黄色旗帜隐伏在山的右边,把红色旗帜隐伏在山的左边,并告诫他们说:“敌人来了就举红旗,听到鼓声就举黄旗,这时,全部埋伏的军队都要立即发起攻击。”
  当天,陈友谅果然率船队东下,到大胜港时,水路狭窄,又遇上杨璟阻击,即退出大江,直乘船冲向江东桥。到桥边时,发现桥都是铁石筑成的,感到惊疑。连呼“老康”,没人答应。陈友谅此刻才发觉其中有诈,于是立即分出水师千余人奔向龙江,派出万人兵力登岸修筑栅栏,来势很猛。这时正值酷暑,朱元璋预感一定要有大雨,就命令各路大军就地起炊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