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作者:杨在田 更新:2021-12-07 06:37
小明王退兵安丰后,张士诚却派大将吕珍围攻安丰,情况十分危急。这天,朱元璋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派兵解围问题,会上议论纷纷,有的说:“我们正在和陈友谅血战,自己还顾不了,若分兵北去,陈友谅若乘虚进攻,那我们岂不是进退无路?”有的说:“救出小明王对我们会有什么好处呢?不是平添一个顶头上司管制我们吗!”众将都反对派兵,朱元璋这次力排众议,毅然派兵去救安丰小明王。
朱元璋为什么愿意冒此风险?他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其实,有帝王之才的朱元璋自有他的妙计。他认为安丰是文治武功天的屏障,安丰失守,自己的应天就暴露在敌方攻击下,救安丰就是保应天。至于小明王,他在红巾军和群众中影响最大,有号召力,是一面旗帜。他朱元璋尊小明王为主,打他的旗号,一来是利用小明王影响,争取人心;二来,敌方打击的矛头首先冲着小明王,是为了实现的更大图谋。于是,他亲自率军北上,杀退吕珍,保住了安丰,救出了小明王。小明王对此感激涕零。朱元璋乘胜回师,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经过一场激战,陈友谅兵败身死。朱元璋获得大胜后,打着小明王的旗帜,又被封为吴国公。此后,他利用小明王的旗号,实现了更大的目的。
1364年以后,朱元璋节节胜利,兵多地广,他野心大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激化矛盾,一举将小明王踢开,取消小明王给他的吴国公封号,自立为吴王。朱元璋觉得小明王已无多少利用价值,而且越来越成为绊脚石。于是设计淹死了他,为掩人耳目,把船工斩首示众,还假惺惺地痛哭了一场。其实他正在庆幸自己的阴谋得逞。
灵魂透视:
君子救人,为的是他人,小人救人,为的是自己。把被救的人当做垫脚石,然后一脚踢开,小人是“能屈也能伸”!
------------
小人无信君子重诺
------------
操持事业的人物,在用人选将上,讲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世人交友处事中,靠的是“推心置腹,肝胆相照”。但这种说法和做法,只适用于对待贤者和知音,却绝不可施之于小人类群,否则必误大事。
可君子的心偏偏是纯而又纯;君子的眼里偏偏是日明月朗,青山绿水,根本不知乌云蔽日的威风,根本不知荆棘伤人的厉害!
君子有菩萨心,却没有菩萨的慧眼;君子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小人在君子心中倾刻间成了“君子”。这就是天下君子遇害的原因啊!
------------
“知心”换命,险些丧命
------------
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庞涓下山,到了魏国,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做了魏国的军师。后来魏王听人说庞涓的同学孙膑是孙武子的后代,很有才能,便问起他,庞涓便推荐了孙膑,并写信召来了孙膑。孙膑到了魏国,魏王想拜他为军师,庞涓却说孙膑比自己有才能,怎么可以在自己的手下呀。魏王便授孙膑为有位无权的客卿。
孙膑还挺感激庞涓。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怕将来孙膑超过自己,他知道孙膑是齐国人,便耍了个诡计,让魏王觉得孙膑是在私通齐国,背叛魏国。魏王大怒,下令把孙膑的两块膝盖骨给剜了。可表面上,庞涓还客客气气地照顾孙膑,请孙膑写出祖传的兵法。孙膑很感激庞涓对自己的照顾,便答应了他。后来孙膑才知道自己中了庞涓的诡计,便装起疯来。
庞涓怀疑他是装疯,便派人把他扔在了猪圈里。孙膑披头散发,睡在猪屎尿堆里,送来的饭不吃,却把猪粪、土块往嘴里填,哭笑无常。庞涓这才觉得孙膑真疯了,便放松了对他的看管。齐威王知道了这个情况,便派淳于髡到魏国,偷偷将孙膑带回了齐国。
魏惠王派庞涓去攻打赵国,赵国到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孙膑向田忌献“围魏救赵”之计,下令攻魏,庞涓便急忙退兵,回救襄陵。孙膑早已料到庞涓必定回师,便伏兵桂陵,结果魏军大败。又过十年,赵国又联合韩国一起攻魏,魏惠王采纳庞涓之计,派庞涓率大军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又派孙膑为军师,田忌为大将,发兵前去救韩,孙膑又使出老办法,请田忌直接发兵攻打魏国。庞涓在韩作战,听魏国告急,急忙班师回救,这时,孙膑又向田忌献“减灶”之策,诱敌深入,庞涓果然上当,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估计庞涓军队在夜幕时分可到马陵,就把一棵大树刮去了树皮,在上面写下了“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马陵道处于两山之间,十分险要,齐军在路两旁埋伏好。庞涓看到大树上的字,方知上当,但为时已晚,山上伏兵四起,万箭齐发,魏军无力抵抗,全军覆没,庞涓也自杀了。自杀时,庞涓不无遗恨地说:“我成全你这小子的美名!”孙膑和庞涓原本是同学,又是好友,却最终出现了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让人痛心。
灵魂透视:
孙膑的才学和智慧,被古今人们交口赞美,可他却偏偏被一个远不及他的卑劣小人构陷得死去活来。君子的纯真心性是天给的吗?
------------
信赖群小,国乱身亡
------------
春秋时期,兼并战争异常激烈,各诸侯大国都想称霸。各国君主纷纷寻找能人志士,为己所用。齐桓公经齐国大夫鲍叔牙的推荐,重用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管仲。管仲名夷吾,字仲。他智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也是最强大的一位霸主。管仲不但能够建法立制,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识人方面也有独特的见地。齐桓公与管仲之间关于如何识人有一段经典的对白,对后人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管仲独特的见解成就了一段识人经典对白。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齐桓公便要选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
齐桓公问:“易牙怎么样?寡人吃饭觉得没有什么味道,易牙将自己三岁的儿子煮熟给我吃,这个人真是算得忠心啊!”管仲说:“爱自己的儿子乃是人间常情,易牙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爱,如此残忍的对待,那么对君王又有什么做不出呢?这样的忠心实在是不可相信。这种违背常情的人,他日必定成为乱党。”
齐桓公又问:“启方如何?启方服侍我已经有15年,丝毫不敢懈怠,他连父亲死都不敢回去奔丧,也算是个忠心的人。”管仲答道:“卫公子启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
齐桓公赌气地说:“易牙、启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齐桓公觉得管仲像是处处与自己作对似的,便问道:“那你认为谁可以当国相呢?”
管仲说:“隰朋能担此重任。他为人诚实廉洁,能力强。”
齐桓公不以为然,他心想管仲处处反对他所提名的人,说不准有什么私心吧。
一年以后,管仲死了,齐桓公并没有听进管仲的忠言,而是凭一己好恶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结果酿成了一场大悲剧。两年后,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见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就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有两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刁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
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次年三月,宋襄公率领诸侯兵送太子昭回国,齐人又杀了作乱的公子无亏,立太子昭为君,即齐孝公。经过这场内乱,齐国的霸业开始衰落。
灵魂透视:
桓公因为听不进逆耳忠言,亲手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但小人是不太好识别的,有一些小人把自己隐藏得很深。齐桓公的悲剧就在于他在晚年的时候辨别不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连管仲这样的贤相所说的话他都听不进去,最后活活被小人给饿死了。可见,与人交往,识人辨奸是至关重要的。辨奸,不仅仅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更主要的是要具备君子的情怀,昏庸之人,哪里能辨得出奸人的面目呢?
------------
兄信敌国,弟信愚兄
------------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自视爵高位显,趁齐国内乱,帮助太子昭当上了齐国的国君。
朱元璋为什么愿意冒此风险?他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其实,有帝王之才的朱元璋自有他的妙计。他认为安丰是文治武功天的屏障,安丰失守,自己的应天就暴露在敌方攻击下,救安丰就是保应天。至于小明王,他在红巾军和群众中影响最大,有号召力,是一面旗帜。他朱元璋尊小明王为主,打他的旗号,一来是利用小明王影响,争取人心;二来,敌方打击的矛头首先冲着小明王,是为了实现的更大图谋。于是,他亲自率军北上,杀退吕珍,保住了安丰,救出了小明王。小明王对此感激涕零。朱元璋乘胜回师,与陈友谅在鄱阳湖经过一场激战,陈友谅兵败身死。朱元璋获得大胜后,打着小明王的旗帜,又被封为吴国公。此后,他利用小明王的旗号,实现了更大的目的。
1364年以后,朱元璋节节胜利,兵多地广,他野心大发,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激化矛盾,一举将小明王踢开,取消小明王给他的吴国公封号,自立为吴王。朱元璋觉得小明王已无多少利用价值,而且越来越成为绊脚石。于是设计淹死了他,为掩人耳目,把船工斩首示众,还假惺惺地痛哭了一场。其实他正在庆幸自己的阴谋得逞。
灵魂透视:
君子救人,为的是他人,小人救人,为的是自己。把被救的人当做垫脚石,然后一脚踢开,小人是“能屈也能伸”!
------------
小人无信君子重诺
------------
操持事业的人物,在用人选将上,讲的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世人交友处事中,靠的是“推心置腹,肝胆相照”。但这种说法和做法,只适用于对待贤者和知音,却绝不可施之于小人类群,否则必误大事。
可君子的心偏偏是纯而又纯;君子的眼里偏偏是日明月朗,青山绿水,根本不知乌云蔽日的威风,根本不知荆棘伤人的厉害!
君子有菩萨心,却没有菩萨的慧眼;君子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小人在君子心中倾刻间成了“君子”。这就是天下君子遇害的原因啊!
------------
“知心”换命,险些丧命
------------
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庞涓下山,到了魏国,得到了魏惠王的赏识,做了魏国的军师。后来魏王听人说庞涓的同学孙膑是孙武子的后代,很有才能,便问起他,庞涓便推荐了孙膑,并写信召来了孙膑。孙膑到了魏国,魏王想拜他为军师,庞涓却说孙膑比自己有才能,怎么可以在自己的手下呀。魏王便授孙膑为有位无权的客卿。
孙膑还挺感激庞涓。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怕将来孙膑超过自己,他知道孙膑是齐国人,便耍了个诡计,让魏王觉得孙膑是在私通齐国,背叛魏国。魏王大怒,下令把孙膑的两块膝盖骨给剜了。可表面上,庞涓还客客气气地照顾孙膑,请孙膑写出祖传的兵法。孙膑很感激庞涓对自己的照顾,便答应了他。后来孙膑才知道自己中了庞涓的诡计,便装起疯来。
庞涓怀疑他是装疯,便派人把他扔在了猪圈里。孙膑披头散发,睡在猪屎尿堆里,送来的饭不吃,却把猪粪、土块往嘴里填,哭笑无常。庞涓这才觉得孙膑真疯了,便放松了对他的看管。齐威王知道了这个情况,便派淳于髡到魏国,偷偷将孙膑带回了齐国。
魏惠王派庞涓去攻打赵国,赵国到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孙膑向田忌献“围魏救赵”之计,下令攻魏,庞涓便急忙退兵,回救襄陵。孙膑早已料到庞涓必定回师,便伏兵桂陵,结果魏军大败。又过十年,赵国又联合韩国一起攻魏,魏惠王采纳庞涓之计,派庞涓率大军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又派孙膑为军师,田忌为大将,发兵前去救韩,孙膑又使出老办法,请田忌直接发兵攻打魏国。庞涓在韩作战,听魏国告急,急忙班师回救,这时,孙膑又向田忌献“减灶”之策,诱敌深入,庞涓果然上当,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估计庞涓军队在夜幕时分可到马陵,就把一棵大树刮去了树皮,在上面写下了“庞涓死于此树下”几个大字。马陵道处于两山之间,十分险要,齐军在路两旁埋伏好。庞涓看到大树上的字,方知上当,但为时已晚,山上伏兵四起,万箭齐发,魏军无力抵抗,全军覆没,庞涓也自杀了。自杀时,庞涓不无遗恨地说:“我成全你这小子的美名!”孙膑和庞涓原本是同学,又是好友,却最终出现了这样的结局,不能不让人痛心。
灵魂透视:
孙膑的才学和智慧,被古今人们交口赞美,可他却偏偏被一个远不及他的卑劣小人构陷得死去活来。君子的纯真心性是天给的吗?
------------
信赖群小,国乱身亡
------------
春秋时期,兼并战争异常激烈,各诸侯大国都想称霸。各国君主纷纷寻找能人志士,为己所用。齐桓公经齐国大夫鲍叔牙的推荐,重用了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管仲。管仲名夷吾,字仲。他智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中最早的、也是最强大的一位霸主。管仲不但能够建法立制,是个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识人方面也有独特的见地。齐桓公与管仲之间关于如何识人有一段经典的对白,对后人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管仲患了重病,齐桓公去探望他,询问他谁可以接受相位。管仲独特的见解成就了一段识人经典对白。管仲说:“国君应该是最了解臣下的。”齐桓公便要选任鲍叔牙。管仲诚恳地说:“鲍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恶过于分明,见人之一恶,终身不忘,这样是不可以为政的。”
齐桓公问:“易牙怎么样?寡人吃饭觉得没有什么味道,易牙将自己三岁的儿子煮熟给我吃,这个人真是算得忠心啊!”管仲说:“爱自己的儿子乃是人间常情,易牙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都不爱,如此残忍的对待,那么对君王又有什么做不出呢?这样的忠心实在是不可相信。这种违背常情的人,他日必定成为乱党。”
齐桓公又问:“启方如何?启方服侍我已经有15年,丝毫不敢懈怠,他连父亲死都不敢回去奔丧,也算是个忠心的人。”管仲答道:“卫公子启方舍弃了做千乘之国太子的机会,屈奉于国君15年,父亲去世都不回去奔丧,如此无情无义,没有父子情谊的人,如何能真心忠于国君?况且千乘之封地是人梦寐以求的,他放弃千乘之封地,俯就于国君,他心中所求的必定过于千乘之封。国君应疏远这种人,更不能任其为相了。”
齐桓公赌气地说:“易牙、启方都不行,那么竖刁怎样?他宁愿自残身肢来侍奉寡人,这样的人难道还会对我不忠吗?”管仲摇摇头说:“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是违反人情的,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真心忠于您呢?请国君务必疏远这三个人,宠信他们,国家必乱。”
齐桓公觉得管仲像是处处与自己作对似的,便问道:“那你认为谁可以当国相呢?”
管仲说:“隰朋能担此重任。他为人诚实廉洁,能力强。”
齐桓公不以为然,他心想管仲处处反对他所提名的人,说不准有什么私心吧。
一年以后,管仲死了,齐桓公并没有听进管仲的忠言,而是凭一己好恶重用了易牙等三人,结果酿成了一场大悲剧。两年后,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见齐桓公已不久于人世,就开始堵塞宫门,假传君命,不许任何人进去。有两宫女乘人不备,越墙入宫,探望齐桓公;桓公正饿得发慌,索取食物。宫女便把易牙、竖刁作乱,堵塞宫门,无法供应饮食的情况告诉了齐桓公。桓公仰天长叹,懊悔地说:“如死者有知,我有什么面目去见仲父?”说罢,用衣袖遮住脸,活活饿死了。
桓公死后,宫中大乱,齐桓公的几个公子为争夺王位各自勾结其党羽,互相残杀,致使齐桓公的尸体停放在床上六七十天无人收殓,尸体腐烂生蛆,惨不忍睹。次年三月,宋襄公率领诸侯兵送太子昭回国,齐人又杀了作乱的公子无亏,立太子昭为君,即齐孝公。经过这场内乱,齐国的霸业开始衰落。
灵魂透视:
桓公因为听不进逆耳忠言,亲手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但小人是不太好识别的,有一些小人把自己隐藏得很深。齐桓公的悲剧就在于他在晚年的时候辨别不清谁是君子,谁是小人。连管仲这样的贤相所说的话他都听不进去,最后活活被小人给饿死了。可见,与人交往,识人辨奸是至关重要的。辨奸,不仅仅需要一双明亮的眼睛,更主要的是要具备君子的情怀,昏庸之人,哪里能辨得出奸人的面目呢?
------------
兄信敌国,弟信愚兄
------------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自视爵高位显,趁齐国内乱,帮助太子昭当上了齐国的国君。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