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者:刘国民 更新:2021-12-06 22:36
《首席记者》
作者:刘国民
申明:本书由奇书网(www.Qisuu.Com)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书评】
孤独的新闻枪——读作家刘国民的《首席记者》
长篇小说《首席记者》(《当代》2008年第4期),讲述的是《滨江午报》首席记者黎志坚采访老白党胡同拆迁户,并与海查干拆迁队及其后台老板新建集团公司前期部主任梁洪烈叫板的故事。在这场利益最大化的争夺中,黎志坚的立场显然倾斜于弱势群体拆迁户,这集中表现在他多次冒着极大危险,帮助贺小贺寻找其夫所谓钉子户余建设被害证据这件事上。
黎志坚被滨江的老百姓称为“铁肩”,因为他采写的社会版新闻能够为百姓说话。这外号取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道义”就是道德和正义,“铁肩担道义”是说要以坚强的决心和毅力,用毕生的力量来挑起弘扬道德和正义这副重担。“著文章”指通过报纸,宣扬社会公平,唤起民众觉悟,为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出力。他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黎志坚犹如大侠,虽然没有佐罗的宝剑,可是他有一支笔,——一杆新闻枪。他借助于同学区工商局长(后升处级)杜平凡的社会关系,借助于妻子肖庆芸的经济实力,与“脖子短粗留平头”“手腕上都文着忍字”海查干拆迁队的打手们斗法,不断揭露他们的罪行。小说前四章标题“山雨欲来”、“以牙还牙”、“棺材和南墙”和“绝地反击”,准确表现了紧张的形势和铁肩的勇气。他以“撞到南墙不回头”和“见到棺材也不落泪”的精神,给野蛮拆迁者以坚决的打击。他就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他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他要置对手于死地。
铁肩黎志坚既有义胆侠骨,也有柔情风雅。除了帮助贺小贺寻找拆迁队杀人证据,还帮助打手焦尔健的妻子焦妍为儿子焦明明治疗心脏病,表现出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当然他不是“高大全”,他拿过公司发给的红包,也曾出入“红袖添香”,还对采访对象贺小贺心生好感,可是这并不影响他的形象。相反,倒显示出一个真实性来。事实上,拿红包已经是媒体的潜规则,他黎志坚是名记者,怕也很难例外,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故事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揭露海查干拆迁队罪恶的“铁肩震撼版”最终未能出来,杀人证据找到了,替罪羊病死了,可是幕后指使者梁老大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一年半以后,老白党胡同一期回迁房竣工,贺小贺购置了商服门市,开了一家餐馆,自己做了经理。梁洪烈由新建集团公司前期部主任(实际上就是拆迁公司,一个实体两块牌子)摇身变为建筑公司老总,还是滨江的大人物。街市仍旧太平,记忆已经走远。所以我说这是一杆孤独的新闻枪,它未能改变什么,只不过是把帷幕戳了一个窟窿,让我们看到了一点阴冷的天空。
小说尾声《相逢一笑》中拆迁办公室曾主任的话意味深长:“生命是蚂蚁,私产是蚂蚁蛋。一个城市也好,一个民族也好,腾飞起跳,总要踩着个什么垫脚的,谁要怕踩死蚂蚁和蚂蚁蛋,谁就别想振兴强大,就只能永远受人欺辱。”他的话好像是一个总结,城市发展乃至社会发展总要有人买单,而拆迁户们财产受损甚至生命陨落是发展进程中绕不过去的弯。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实,多么令人悲哀的观念啊。看完小说还有一点题外话。在小说中也是以打手形象出场的梁洪烈的堂弟梁洪畴,他的车牌号打头汉字是“皖”。难道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安徽形象吗?
文/徐斌
第一章 山雨欲来
一
哈尔滨老白党胡同的拆迁工程从三月份开始。下旬,胡同里有了动静,零零星星地有一些拆迁户搬出来。四月份,大批拆迁户往外搬,来自河南、安徽的破烂王们推着小车子往里挤。四月中旬,拆迁公司设备和人员开进施工现场,洪流滚滚铺天盖地。
拆迁公司叫做海查干拆迁公司,隶属于新建房地产开发集团。海查干是地名。海查干位于三江低地大沼泽腹地,距哈尔滨七百公里。海查干拆迁公司没有立即拆迁,他们在老白党胡同外围扎营,很大型很现代的设备把胡同周边的道路排满。很大型很现代的设备跟随着海查干人转战南北,油漆剥落,用油抹布一擦,其色彩如同海查干人的皮肤。
围而不打的状况维持了半个月,四月末到五月初,拆迁公司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突击性大动作,大型现代设备加上爆破,拆迁进度很快,快得像一场接一场的地震。
六月初,老白党胡同拆迁一期工程告竣。新建集团为此召开了记者会,哈埠三家报纸同日为新建集团发表了消息。哈埠三家平面媒体分别为:《冰城日报》、《塞北信息报》、《滨江午报》。
冰城和塞北发表的消息,虽然出自两份不同报纸的两个记者的手笔,但文章惊人的相似,连标题都相同。引题为:阳光工程,亲民为本;主题为:老白党胡同拆迁一期工程完工;副题为:新建集团与拆迁户喜获双赢。显然,这两名记者都没有到拆迁现场实地采访,只是在记者会上拿到了新建集团的宣传材料,回到报社按照宣传材料写马屁文章。
午报的消息与上述两报不同。消息标题做得十分老到,引题为:大胆采用爆破技术,海查干公司拆迁进度创新高;主题为:百年老胡同百日化尘埃:副题为:三千户居民告别老白党旧宅。
消息做得很细,三千字的文章做了四个小标题,其中一个小标题做得十分微妙:施工方给三十户“钉子户”摘帽。文中写道:有记者问,老白党胡同三十户钉子户拒迁,请问,他们拆迁补偿的要求是否过分,他们的过激行为对施工进度是否造成影响?新建集团新闻发言人称,虽然这三十户居民的补偿金要求不尽合理、行为上也不检点,但集团在保证满足、已经满足了他们要求中的合理部分的前提下,积极地协商解决其它事宜。三十户及全体拆迁户被集团感召,如期撤离施工现场。文章有意地透露这样一个情况:拆迁工程是在拆迁户的补偿要求没有解决到位的情况下,在“协商解决其它事宜”中完成的。而其它两家报纸对拆迁补偿工作的报道,则是彻头彻尾的马屁:补偿到位不留隐患,拆迁双方挥手告别互道珍重。
文章暗藏机关:老白党胡同拆迁中不但出现过钉子户,而且数量不少,三十户。
文章发表在午报社会新闻版的头题,其右侧挖下了一块,塞进去一篇八百字的市井趣闻。引题为:拆迁现场埋下两米钢丝绳;主题为:老汉设地标只为回迁不入凶宅。大意是:记者在拆迁现场看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即将搬离的自家院中挖洞埋风向标,以避免回迁时买了刚炸死过拆迁户主的凶宅。记者还为趣闻配发了两帧现场照片。一帧有扑克牌大小,表现的是老汉挖洞的场面:老汉从竖洞中钻出上半个身子,一脸污汗,头发上有泥土,嘴巴斜叼着熄灭的烟蒂。另一帧照片表现的是那个“风向标”。面积邮票大小。
趣闻对“百日化尘埃”的消息做出了有力的呼应,两篇文章证明:老白党胡同拆迁过程中,拆迁双方不但发生过冲突,而且冲突中有人丧命。如果说“百日化尘埃”让新建集团疼,那么,“风向标”就是让新建集团痒。
让新建集团又疼又痒的人叫黎志坚,午报社会新闻部首席记者。
此前黎志坚在文教卫生部,在医疗战线跑稿。几年间,他连续发表了近百篇批评稿,和省市卫生局、各大医院的关系有些紧张。今年,上述部门和单位不再征订午报,也很少在午报上做广告。然而,黎志坚在读者那里有了名气,读者们称他为铁肩。铁肩担道义的意思。
午报高层把黎志坚由文卫部调整到社会部,首先考虑的是午报与卫生系统的关系,另一方面的考虑是量才施用。既然得罪人是黎志坚的长项,那么就把他推到社会上去,找个别老百姓得罪去吧,比方违章的哥,比方占道商贩,还有那些小型的涉黄歌厅和浴场。
果然,黎志坚在社会部如鱼得水。进社会部做的第一个选题是为农民讨薪,由于选题做得实,被农民工们称为老赖克星。他采写的“没有红灯的红灯区”、“为少女做人流的乡村兽医”等等报道。屡获省市好新闻奖。由他主持的“回首当年尴尬事”、“红着老脸说初恋”等等与读者互动栏目,把社会新闻版做得丰富多彩。
消息和趣闻收到了预期的反响。黎志坚接到了来自读者和报业同行们的海量电话,海量电话中提出了海量问题。黎志坚面对的问题大体上分为三类,一、三家报纸做新建集团拆迁的同题报道,为什么午报采取了与冰城、与塞北截然相反的立场?二、既然发现了拆迁引发的命案,你是否就此做进一步调查?三、大规模城建拆迁属要闻,按惯例,有关新建集团的动态应由要闻部报道。然而,本该出自要闻部记者手中的“百日化尘埃”,为什么由你采写,你为什么“越战线”抢同行的饭碗?
对于第一个方面的的问题,黎志坚是这样回答的:我们和另两家报纸的报道角度略有不同,但立场是一致的,都是在为外埠企业保驾护航。你们感觉到不一致,是你们的感觉出了问题。
作者:刘国民
申明:本书由奇书网(www.Qisuu.Com)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书评】
孤独的新闻枪——读作家刘国民的《首席记者》
长篇小说《首席记者》(《当代》2008年第4期),讲述的是《滨江午报》首席记者黎志坚采访老白党胡同拆迁户,并与海查干拆迁队及其后台老板新建集团公司前期部主任梁洪烈叫板的故事。在这场利益最大化的争夺中,黎志坚的立场显然倾斜于弱势群体拆迁户,这集中表现在他多次冒着极大危险,帮助贺小贺寻找其夫所谓钉子户余建设被害证据这件事上。
黎志坚被滨江的老百姓称为“铁肩”,因为他采写的社会版新闻能够为百姓说话。这外号取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道义”就是道德和正义,“铁肩担道义”是说要以坚强的决心和毅力,用毕生的力量来挑起弘扬道德和正义这副重担。“著文章”指通过报纸,宣扬社会公平,唤起民众觉悟,为发展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出力。他是朝这个方向努力的。
黎志坚犹如大侠,虽然没有佐罗的宝剑,可是他有一支笔,——一杆新闻枪。他借助于同学区工商局长(后升处级)杜平凡的社会关系,借助于妻子肖庆芸的经济实力,与“脖子短粗留平头”“手腕上都文着忍字”海查干拆迁队的打手们斗法,不断揭露他们的罪行。小说前四章标题“山雨欲来”、“以牙还牙”、“棺材和南墙”和“绝地反击”,准确表现了紧张的形势和铁肩的勇气。他以“撞到南墙不回头”和“见到棺材也不落泪”的精神,给野蛮拆迁者以坚决的打击。他就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他咬着冷冷的牙,报以两声长啸,他要置对手于死地。
铁肩黎志坚既有义胆侠骨,也有柔情风雅。除了帮助贺小贺寻找拆迁队杀人证据,还帮助打手焦尔健的妻子焦妍为儿子焦明明治疗心脏病,表现出一个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当然他不是“高大全”,他拿过公司发给的红包,也曾出入“红袖添香”,还对采访对象贺小贺心生好感,可是这并不影响他的形象。相反,倒显示出一个真实性来。事实上,拿红包已经是媒体的潜规则,他黎志坚是名记者,怕也很难例外,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故事的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揭露海查干拆迁队罪恶的“铁肩震撼版”最终未能出来,杀人证据找到了,替罪羊病死了,可是幕后指使者梁老大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失。一年半以后,老白党胡同一期回迁房竣工,贺小贺购置了商服门市,开了一家餐馆,自己做了经理。梁洪烈由新建集团公司前期部主任(实际上就是拆迁公司,一个实体两块牌子)摇身变为建筑公司老总,还是滨江的大人物。街市仍旧太平,记忆已经走远。所以我说这是一杆孤独的新闻枪,它未能改变什么,只不过是把帷幕戳了一个窟窿,让我们看到了一点阴冷的天空。
小说尾声《相逢一笑》中拆迁办公室曾主任的话意味深长:“生命是蚂蚁,私产是蚂蚁蛋。一个城市也好,一个民族也好,腾飞起跳,总要踩着个什么垫脚的,谁要怕踩死蚂蚁和蚂蚁蛋,谁就别想振兴强大,就只能永远受人欺辱。”他的话好像是一个总结,城市发展乃至社会发展总要有人买单,而拆迁户们财产受损甚至生命陨落是发展进程中绕不过去的弯。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事实,多么令人悲哀的观念啊。看完小说还有一点题外话。在小说中也是以打手形象出场的梁洪烈的堂弟梁洪畴,他的车牌号打头汉字是“皖”。难道这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安徽形象吗?
文/徐斌
第一章 山雨欲来
一
哈尔滨老白党胡同的拆迁工程从三月份开始。下旬,胡同里有了动静,零零星星地有一些拆迁户搬出来。四月份,大批拆迁户往外搬,来自河南、安徽的破烂王们推着小车子往里挤。四月中旬,拆迁公司设备和人员开进施工现场,洪流滚滚铺天盖地。
拆迁公司叫做海查干拆迁公司,隶属于新建房地产开发集团。海查干是地名。海查干位于三江低地大沼泽腹地,距哈尔滨七百公里。海查干拆迁公司没有立即拆迁,他们在老白党胡同外围扎营,很大型很现代的设备把胡同周边的道路排满。很大型很现代的设备跟随着海查干人转战南北,油漆剥落,用油抹布一擦,其色彩如同海查干人的皮肤。
围而不打的状况维持了半个月,四月末到五月初,拆迁公司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突击性大动作,大型现代设备加上爆破,拆迁进度很快,快得像一场接一场的地震。
六月初,老白党胡同拆迁一期工程告竣。新建集团为此召开了记者会,哈埠三家报纸同日为新建集团发表了消息。哈埠三家平面媒体分别为:《冰城日报》、《塞北信息报》、《滨江午报》。
冰城和塞北发表的消息,虽然出自两份不同报纸的两个记者的手笔,但文章惊人的相似,连标题都相同。引题为:阳光工程,亲民为本;主题为:老白党胡同拆迁一期工程完工;副题为:新建集团与拆迁户喜获双赢。显然,这两名记者都没有到拆迁现场实地采访,只是在记者会上拿到了新建集团的宣传材料,回到报社按照宣传材料写马屁文章。
午报的消息与上述两报不同。消息标题做得十分老到,引题为:大胆采用爆破技术,海查干公司拆迁进度创新高;主题为:百年老胡同百日化尘埃:副题为:三千户居民告别老白党旧宅。
消息做得很细,三千字的文章做了四个小标题,其中一个小标题做得十分微妙:施工方给三十户“钉子户”摘帽。文中写道:有记者问,老白党胡同三十户钉子户拒迁,请问,他们拆迁补偿的要求是否过分,他们的过激行为对施工进度是否造成影响?新建集团新闻发言人称,虽然这三十户居民的补偿金要求不尽合理、行为上也不检点,但集团在保证满足、已经满足了他们要求中的合理部分的前提下,积极地协商解决其它事宜。三十户及全体拆迁户被集团感召,如期撤离施工现场。文章有意地透露这样一个情况:拆迁工程是在拆迁户的补偿要求没有解决到位的情况下,在“协商解决其它事宜”中完成的。而其它两家报纸对拆迁补偿工作的报道,则是彻头彻尾的马屁:补偿到位不留隐患,拆迁双方挥手告别互道珍重。
文章暗藏机关:老白党胡同拆迁中不但出现过钉子户,而且数量不少,三十户。
文章发表在午报社会新闻版的头题,其右侧挖下了一块,塞进去一篇八百字的市井趣闻。引题为:拆迁现场埋下两米钢丝绳;主题为:老汉设地标只为回迁不入凶宅。大意是:记者在拆迁现场看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在即将搬离的自家院中挖洞埋风向标,以避免回迁时买了刚炸死过拆迁户主的凶宅。记者还为趣闻配发了两帧现场照片。一帧有扑克牌大小,表现的是老汉挖洞的场面:老汉从竖洞中钻出上半个身子,一脸污汗,头发上有泥土,嘴巴斜叼着熄灭的烟蒂。另一帧照片表现的是那个“风向标”。面积邮票大小。
趣闻对“百日化尘埃”的消息做出了有力的呼应,两篇文章证明:老白党胡同拆迁过程中,拆迁双方不但发生过冲突,而且冲突中有人丧命。如果说“百日化尘埃”让新建集团疼,那么,“风向标”就是让新建集团痒。
让新建集团又疼又痒的人叫黎志坚,午报社会新闻部首席记者。
此前黎志坚在文教卫生部,在医疗战线跑稿。几年间,他连续发表了近百篇批评稿,和省市卫生局、各大医院的关系有些紧张。今年,上述部门和单位不再征订午报,也很少在午报上做广告。然而,黎志坚在读者那里有了名气,读者们称他为铁肩。铁肩担道义的意思。
午报高层把黎志坚由文卫部调整到社会部,首先考虑的是午报与卫生系统的关系,另一方面的考虑是量才施用。既然得罪人是黎志坚的长项,那么就把他推到社会上去,找个别老百姓得罪去吧,比方违章的哥,比方占道商贩,还有那些小型的涉黄歌厅和浴场。
果然,黎志坚在社会部如鱼得水。进社会部做的第一个选题是为农民讨薪,由于选题做得实,被农民工们称为老赖克星。他采写的“没有红灯的红灯区”、“为少女做人流的乡村兽医”等等报道。屡获省市好新闻奖。由他主持的“回首当年尴尬事”、“红着老脸说初恋”等等与读者互动栏目,把社会新闻版做得丰富多彩。
消息和趣闻收到了预期的反响。黎志坚接到了来自读者和报业同行们的海量电话,海量电话中提出了海量问题。黎志坚面对的问题大体上分为三类,一、三家报纸做新建集团拆迁的同题报道,为什么午报采取了与冰城、与塞北截然相反的立场?二、既然发现了拆迁引发的命案,你是否就此做进一步调查?三、大规模城建拆迁属要闻,按惯例,有关新建集团的动态应由要闻部报道。然而,本该出自要闻部记者手中的“百日化尘埃”,为什么由你采写,你为什么“越战线”抢同行的饭碗?
对于第一个方面的的问题,黎志坚是这样回答的:我们和另两家报纸的报道角度略有不同,但立场是一致的,都是在为外埠企业保驾护航。你们感觉到不一致,是你们的感觉出了问题。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