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守江必守淮
作者:叫我达令    更新:2024-05-05 05:58
  天幕中的景象又一变,是一个教室里,视频只有两个男孩和两个女孩。
  建安十五年,看到书桌、地面上堆满了书籍,南郡治安县众人对视一眼。
  之前,他们就从天幕中看到过纸张制成的书籍,也曾讨论过此事,做过许多假设进行推演,其中一个结论就是后世改进了造纸技术使得纸张得以应用。
  现在看来推测结果完全正确。
  一想到纸张推广带来的诸多好处,刘备兴奋得搓手。
  只是,这改进方向又是什么?
  带着疑问,众人继续往下看。
  庞统则让木匠将天幕中的桌子、座椅等描绘下来,由于其结构及其简单,几位木匠仔细端详了一会就轻易地将结构画了出来。
  这是他和诸葛亮两人商议后的简单分工,毕竟天幕有时涉及的东西太多,需要挑重点的记录,而重复记录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只会浪费人力物力。
  由于拍摄距离过远,因此视频并没有原声,只有欢快的配乐和文字说明。
  【画面中,一个男孩拿着个气球要给前排的白衣女孩表演魔术。】
  【白衣女孩先是在气球底下来回扫了扫,确定没有透明类的丝线绑住气球】
  【男孩让女孩朝气球吹口气,白衣女孩照做】
  【然后男孩把气球拿回身前,左右来回轻揉气球,假装施展魔法】
  【然后松开手,气球真的悬浮在了半空】
  【白衣女孩:啊???.jpg,然后喊同桌的黑衣女孩!】
  【黑衣女孩回头:啊????.jpg】
  【黑衣女孩一拍桌子,大赞牛皮,两女孩欢呼鼓掌!】
  【男孩等待了一会才收回气球,抹了抹头发耍酷,只有他的同桌早已看透一切,笑而不语】
  张飞:啊???
  刘备:啊???
  关羽:???
  赵云:啊???
  庞统:啊???
  诸葛亮:啊???
  马良:啊???
  邺城、秣陵的一众人也是一脸懵逼。
  乖乖,难道真是魔术!
  评论区有人截了张黑衣女孩一拍课桌的豪迈动作并评论。
  《哎呦我,老弟!》
  《老弟奥姐给你留灯!》
  《黑衣服的:哎呦我,太有实力了哥》
  《你为啥能发语音》
  好多梗曹操等阵营都看不懂,但其表达方式却是让他们感到熟悉,因为邺城离燕幽两州实在是太近。
  《我一开始以为静电,直到看见了风扇》
  众人恍然大悟,因为视频末尾男孩有个左手拿开腿上小风扇的小动作。
  原来那个东西叫风扇,顾明思义应是可以自动扇风驱暑的物品?
  唐贞观年间,长安城的百姓听到有识字的先生猜出风扇的作用后,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艳羡不已。
  这七八月的大太阳,是真他酿的毒!
  李世民也羡慕了,他虽贵为天子,但这种好东西也是平生第一次见。
  就好比南方人看见雪,只能看不能摸,那谁看了也难受啊。
  倒不是说着风扇真有什么大的作用,而是这种不用人动手就能自动扇风的小东西确实是件巧物,其运作方式还是挺令人好奇的。
  而且有了它的话,大夏天批阅奏折的时候就不用宫女在旁边扇风了。若再推广下去,确实是能省极多的人力物力。
  《好好学好好看,五分了然+五分不屑=一生孤苦,配图是男孩同桌看破的表情》
  《不行,得给我闺女看下,免得被小子骗[哭]》
  《小学生:气球是风扇吹起来的;中学生:气球浮力大于重力;大学生:有脏东西!》
  《我们大学生也看见风扇了好吧,我们大学生只是没什么用,不是瞎[捂脸]》
  洪武年间,朱元璋看着“小学、中学、大学”几个字陷入了沉思,这明显是后世对办学教育的规范,于是喊翰林学士宋濂的名字。
  年已花甲的宋濂精神矍铄,沉稳应对着,没办法对于这位老板,没有一个下属敢不认真。
  这位宋濂,自然就是后来写出古文名篇《送东阳马生序》的那位。
  《懂捧场的真的好帅好吧》
  “年轻真好啊!”刘备看了看诸葛亮,又看了看天幕,认真说道。
  ...
  天幕画面切换,是一个蓝色的球。
  随着镜头徐徐推进,整个中国的地形图就呈现出来,一览无遗!
  !!!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惊得直接站了起来!
  汉末,众人也是吓得脸色煞白!
  咱脚下站的,是一个球?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洪武年间,朱元璋倒是淡定很多。
  中国古代对于宇宙结构有过许多猜测,其中最重要几种学说,按时间排序分别是“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宣天说是最接近真实宇宙结构的天文学说,其提出时间是唐开元年间。
  对于宣夜说,他自然是知道的,但也只限于知道。
  他既没时间也没心思花时间去了解,因为他不在乎。
  ...
  【黄河抵御外敌的作用为什么不如长江、淮河呢?】
  随着解说,镜头再次拉近,然后用黄色实线将黄河标注了出来。
  【首先,如果你把黄河作为一条防线,它有两个明显弊端】
  【一:容易结冰】
  【秦岭-淮河是中国1月0°C等温线,也就说淮河以南的河流几乎是终年不冻的】
  【而淮河以北的河流,冬季基本都会结冰】
  【而黄河一旦结冰,所谓的防线就毫无意义】
  ...
  “等温线!”
  汉末,南郡中,众人还是第一次听到这种说法,对此也插不上话,只能埋头苦抄。
  天幕上还有什么温带、亚热带等,都是从未听说过的词,想来是后世创造的。
  【李白《行路难》诗云: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说的就是冬季黄河结冰的情况】
  【二:黄河支流太少】
  【地图上的黄色线就是黄河的所有支流】
  【然后对比下长江支流(绿色)、淮河支流(蓝色),可以明显看出黄河支流又少又短,无法成为战略通道】
  天幕视频中,用绿色、蓝色细线分别将长江支流、淮河支流标注了出来。
  从中可以看出南方水网密布。
  建安十五年,南郡,众人看了一眼,傻了。这咋描啊。
  邺城,曹操面露贪婪之色!
  这地图能放大缩小,还标注了山川河流。
  以及那什么亚热带、等温线什么的。
  好东西啊!
  【在古代,河流通常也是好的运输通道,省时省力】
  【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就是成功的例子】
  【你很难想象,南方防守方可以轻易把兵力、粮草】
  【通过水路从今武汉、荆州甚至千里之外的南京,运抵道襄阳城时】
  【北方进攻士兵是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情】
  ...
  【相比长江支流,淮河的水网更加密布,是一条天然的防线】
  【纵横的水网可以有效阻挡骑兵的进攻】
  【像当年蒙古铁骑一路向西,打到欧洲,但面对南宋的秦岭-淮河防线,却很发愁】
  天幕中随着声音解说,一个横跨亚欧大陆的庞然大物被用红色块标注了出来。
  纵使是一辈子沙场纵横无敌的李世民也感到窒息。
  天幕中的蒙古帝国横跨东北、华北、漠北、西藏、西域、中亚、西亚、东欧等地,有效面积为3300万平方千米。(俄罗斯面积:约1710万平方千米)
  而天幕中的南宋(想必就是后世的朝代),只能固守秦岭-淮河防线瑟瑟发抖。
  其国土面积相差简直难以置信,国力悬殊更是云泥之别。
  不过,这就是天幕中提到过的欧洲?欧洲南边这一块呢叫什么?
  ...
  西汉,元狩年间。
  刘彻望着天幕的红色庞然大物,纵使是隔着不知多少年,也不禁为后世捏了一把冷汗。
  不过同时也惊讶,原来世界这么辽阔!
  往西竟有那么大一块疆域,记得不久前天幕中说过,秦始皇一统华夏时欧洲还碎得跟渣一样!
  原来这里就是欧洲!!
  欧洲下方又是一大片疆域,比之中原大地还要辽阔!
  好!好!好!
  北方蛮夷,狼子野心,祸延千年,当诛!
  ...
  【如果正面进攻,骑兵需纵跨淮河众多河流】
  【此时南宋如果派小股士兵,不断骚扰、拦截蒙军后勤,其前线就会吃紧】
  【如果绕行,东面是大海、中间是大别山、西面是秦岭】
  【中间通道上还有一个铁打的襄阳城无从下手】
  【而且秦岭、淮河防线只需极少的兵力就能支撑整座防线】
  【所以才有了“守江必守淮”这种说法】
  建安十五年,许多将领大受震撼。
  在这个吃饱都算奢侈的年代,领兵打仗的将领很多,称之为名将的也不少,但是算做战略家、军师家的确实凤毛麟角了。
  无他,能识字读书的本就不多,拥有这种见识的更是少之又少。
  没有相应的见识,自然无从谈起战略。
  而见识,要么藏在书籍中,要么藏在脚下。
  像天幕中这种以一国之地作为棋盘,配合着现代的精度地形图,进行攻防演练解说的视频,对于他们来说却是真真正正的开了眼界!
  江东、南郡、曹魏阵营的将领对“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地利”或多或少都有了各自的理解。
  《终于明白为什么南宋的仗一直在襄阳打!一张淮河支流图整的明明白白,简单明了!》
  《郭靖没守住襄阳,以身殉国,襄阳失守南宋灭亡了》
  《历史上守襄阳的是吕文焕好吧[无语]》
  《过了襄阳往南一马平川的江汉平原无险可守,直接就能杀到长江边上了》
  《光头当年也是这么想的[狗头]》
  李世民已经习惯后世人的毒舌了,毕竟那是帮连皇帝和皇室都不放在眼里的“法外狂徒”。
  《他?是座城都想要,顾此失彼,而且下面派系众多》
  《校长经济玩崩了,我兔坐享其成[捂脸]》
  《你应该找找他有什么没玩崩的》
  《这长江天险之后,便是江东铁壁[狗头]》
  《定叫你好评如潮[狗头]》
  《这也能蒸?》
  《这是冷兵器战争时的思维,现代战争已经没有绝对意义的前后方了...对方的首都就是前线[狗头]》
  陈立觉得这个观点挺有趣的,看没有人回复他,于是回复他。
  《发达的地方是前线,落后的地方是后方[狗头]》
  其实两人表达的意思都差不多。
  众多时空中,众人恍然大悟,原来天幕中的议论之言就是这么来的,而且是发完就显示出来了。
  李世民再一次眼馋了,这东西,拿来战时指挥多好啊!
  真是败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