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盘点哪个朝代最猛
作者:叫我达令    更新:2024-05-05 05:58
  建安十五年。
  虽说有了精确的配方,但还有一种材料没搞明白。
  刘备和众人议论了一下,但都没人能说的出来是什么,最后还是下令移书治下郡县,有识得此材料者重赏之。
  曹魏、江东等皆是如此,此事暂时告一段落。
  天幕也随之切换场景,是半个月前出场过的刘备的“老乡”,总之就是口音很像、见解不凡的那个后辈女娃子。
  【在哥们心中,古代王朝,谁最猛?#历史#秦朝#明朝#唐朝】
  【哥们总争历史上哪个朝代最强】
  【今儿我盘一下】
  【第五名咱大明朝,地狱开局也能打出完美机遇】
  【洪武之治、仁宣之治、永乐盛世,一个个好词那是数都数不过来】
  洪武三年,朱标喜洋洋道:“父皇,咱大明没想到也上榜了!”
  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算上未来有个清。
  如果剔除夏商周,从秦开始算,也就是九朝中排第五。
  朱元璋对把大明排第五内心觉得还是偏低了。
  他朱元璋白手起家,纵观中原王朝几千年,堪称得位最正!
  一扫暴元、复我汉室山河,功绩自古至今也是千古一帝的级别!
  就这才排第五?
  不过他对于朱标是极为宠爱的,也不会因此而让他难堪,于是勉励道:“虽说是一女流之言,但其能纵观古今,所言想是有其道理之处。宜勉之。”
  朱标忙称是。
  一众大臣则松了口气,在胡惟庸的带领下皆口称圣明。
  胡惟庸在天幕的影响后,比历史上早了整整三年时间登上了宰相的位置。
  不过此时才洪武三年,朱元璋对于整个大明朝的治理、未来走向,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但有一点没变,那就是废宰相制,收拢君权。
  【外邦来犯想要和亲纳贡?】
  【压根不惯着你,kuku就是一顿揍】
  【历史上就大明朝,没有和亲这一说】
  【实在不行,也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尤其天子亲征,那是老朱家的传统技能】
  “没有和亲”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天子亲征”诸葛亮咀嚼着这两三句话,可以想见,真是个刚烈的帝国。
  纵使是强盛若先汉,也有武帝赢取鲜卑国公主、昭君出塞等往事。
  “这老朱家的皇帝倒是好汉,合俺的心意!”张飞大笑,端起茶水猛灌一口。
  众将士也是哈哈一笑,对于这种君主却是打心眼里亲近些。
  ...
  【但是对外强盛的大明却在内部出了问题】
  【大臣上班不寻思别的,天天找茬干架】
  【而且明末的老朱家更是一个赛一个的奇葩】
  【修仙的、罢工的、开动物园的、干木匠活的】
  【啥都寻思,就是不寻思咋正经上班当皇上】
  【所以啊,只能排个第五名吧】
  洪武年间,朱元璋深深吸了口气才将怒火压制下来。
  后世言语虽和如今多有不同之处,但部分还是能通过上下文进行猜测。
  大臣个个忙着党争,皇帝修仙的、不上朝的、干木匠活的都还能理解。
  开动物园是什么东西???
  在后宫圈养一群牲畜???
  圈养就圈养吧,为了这群牲畜连朝政都不理了???
  不肖子孙!
  难怪排第五!!!
  “爹,您喝口茶消消气!”朱标知道朱元璋的脾气,赶忙安抚老爹。
  这种事,可谓是古今罕有!
  关键你说他是暴君吧,他又不是。
  你说他是昏君吧,他根本不昏,都没有昏的机会。
  属于是在“YES OR NO”中选了个OR。
  贞观二年,一众文官武将一开始憋得肚子都痛了,最后还是在李世民憋不住后化作了哄闹大笑。
  “荒唐至极!”刘备评价道。
  【第四名隋朝,可以说是最被小看的朝代】
  【五胡乱华以来的那一百来年】
  【那中原上嚯嚯地人都不多了】
  【可就这隋朝建立的三十年来,直接给人口干到了八百万户】
  【翻了一倍还富余】
  【那北边突厥还寻思咱好欺负】
  【搁边境呜呜轩轩的,但是隋朝不惯病】
  【二话不说,哐哐就是一顿削】
  【只可惜隋炀帝急功近利】
  【本来兴科举开运河,那都是利在千秋的大功绩啊】
  【结果却是劳民伤财,把老爹留下的大好河山都给整没了】
  【不然按照隋朝的走向,排名靠前也并非不可能】
  秦王政三十二年。
  嬴政评价道:“徒有虚名罢了!”
  嬴政自然没错过天幕的种种奇观,天幕中提到的事情有用的部分都以命人记下。
  此番评点几千年诸国算是激起了他的好奇心和胜负欲,前者大明就算了他都不屑一评,这隋国短短的三十年,二世而亡,想来也是徒有虚名罢了。
  虽知没有万世之王朝的道理,但他嬴政扫六合统一中原,筑长城抗匈奴,南北扫胡越蛮夷,不正是为我大秦开万世太平之举吗?
  此榜定以我大秦为首!
  【第三名大秦】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六代人一百多年的蓄力合成一拳】
  【嬴政闪亮登场,一招直接给其他诸侯打歇菜了】
  【开创了首个大一统王朝,史称始皇帝】
  【虽然秦朝就二十来年,那做的事都是不世之功】
  【废分封、设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筑长城、扫蛮夷】
  【那时候人欧洲还碎的像玻璃渣一样呢】
  始皇帝嬴政眯起了眼哼了一声,显然是不服气的。
  咋才排第三?
  不对?
  看着哗啦啦跪了一地的文武百官,太监宫女反应稍慢但也是跟着跪下!
  秦始皇脑海里轰地一声,踉跄欲倒!
  大秦才二十来年就亡了?
  似是为了回应他,天幕中又表述大秦二世而亡的事实。
  ...
  【无奈始皇帝早逝没有把大秦稳定下来】
  【最终二世而亡,只能屈居第三名】
  “扶苏!”嬴政暴喝一声!
  “儿臣在!”扶苏悲咽一声,匍匐在地上,玄色华服随着身体瑟瑟抖动,恐惧又羞愧!
  扶苏闹海里已然是听不进什么了,他只知道自己是大秦二世而亡的千古罪人。
  ...
  【第二名当属盛唐】
  【哪怕现在国外叫唐人街,这都跟盛唐脱不开关系】
  【正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大唐直接影响了整个东南亚的文化圈】
  唐贞观年间,李世民看着天幕,眼泪不觉得流下,说不惶恐才怪了,玄武事变过了一千多年还被人拿出来捅咕。
  他不怕担恶名吗?
  怎么会不怕,自玄武事变以来三年多就没睡过好觉,这么勤政不就是为了向太极宫的父皇证明,他才是最合适的人吗?
  ...
  【大唐不光文化强盛,武德那也是相当充沛】
  【咱都不用说大唐的将军,就大唐的文官】
  【都是一人灭一国的狠人啊】
  【那文化上就不用说了,你一只手都数不过来】
  【李白、王维、杜甫、高适、刘禹锡,太多太多了】
  太极宫中,长孙皇后带着李承乾陪李渊闲聊,恰巧碰到天幕又重新亮起,于是就一起观之了。
  对天幕此前种种,长孙皇后时点评之但并不多语,多是李承乾多问李渊答。
  此时趁着天幕评点历代王朝得失之际,幽幽叹道:“陛下无不为不能膝前尽孝而懊恼,时刻挂念又恨不能相见,只好催着儿臣多来看望父皇您呢”。
  李渊看着天幕,不觉已泪眼婆娑。
  当初要不是他犹豫不决,于两儿间也不愿亏待,或许就不会酿此大祸。
  “啊翁不哭”虎头虎脑的李承乾给他擦着泪,自己也是眼眶红红。
  李渊抱着孙子,这三年也想了许多,此时终是长叹了口气:“他要是想来谁能拦着!”
  长孙皇后喜极而泣。
  ...
  建安十五年,邺城。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曹操也不禁心神向往。
  “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是何等的气度。
  ...
  【最后那第一名当属大汉王朝】
  【大汉凭借着四百多年的历史,将汉这个字直接变成了咱的代名词之一】
  【文景之治与民生息,汉武盛世打通西域】
  【韩白卫霍秦汉四大名将,大汉独占其三】
  【饮马瀚海、封狼居胥那更是成为了武将功绩的天花板】
  【无论是文化还是武功都冠绝五千年】
  【哪怕是像穿越者似的王莽给大汉拦腰来了一刀】
  【但是也没挡住咱大魔导师位面之子刘秀的“陨石大法”啊】
  【直接给大汉朝又续上了,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南郡。
  刘备颇为伤感,先汉之强盛犹在目,然世事何以竟至此?
  《我真欠,搜了一下狼居胥山在哪[笑哭]》
  有网友看起IP在内蒙古,于是回复道。
  《在蒙古国[狗头]》
  《刘秀是真的秀,王莽愣是没想到刘秀比他小几十岁》
  《王莽没找到是因为那时候刘绣不叫刘秀》
  《汉朝只是延续了秦朝的盛世罢了,唐朝也是延续隋朝的盛世。秦隋都是因为太短了,秦是被篡位了,隋是步子迈太大了。》
  《秦是直接被灭了好吧,主力是被项羽和诸侯联军剿灭,最后的有生力量被刘邦剿灭》
  嬴政看到了评论,黑着脸下令:“传朕旨意,命各郡县即刻逮捕治下所有叫项羽、刘邦之人,如有反抗,就地正法!”
  《可惜了,好好一个大明,让大明战神朱祁镇给玩的元气大伤》
  《其实他影响不大,因为他有个好儿子,他儿子又把大明立起来了,大明是被他孙子玩没的》
  洪武年间,朱元璋咬紧了压根,眼神间冷得可怕。
  朱标则是有些忧郁,因为天幕中多次说了他会早逝,四弟最终会登上大位。
  倒不是在意那个位子,也不是嫉妒四弟,而是忧郁自己早亡。
  一众大臣也看见了这个评论,默默细数朱元璋给子孙定的辈分:“四子朱棣: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后世中多次提到太子早逝,燕王继位,于是不由得动了心思。
  管他现在才十岁!
  ...
  《明朝朱元璋和朱棣战力是真的牛,另外老朱家都比较专一》
  《这个还真是,宋朝的官家爱忧郁,汉天子喜断袖,唐宗室比较乱》
  建安十五年、唐贞观年间、洪武年间、开宝年间,很多识字的书生、儒士、夫子、大家闺秀看着天幕中的评论也很想参与其中啊,青梅煮酒论英雄,俺也一样。
  不过这后世人口无遮拦,尽喜欢传些不知真假的皇室秘史,也不怕掉脑袋。
  不过...
  请细说唐宗室,汉天子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