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作者:李健    更新:2021-12-06 16:15
  于凤至对赵四的贤良很是赞赏,故深相接纳,如亲姊妹相侍。她们亲密合作,精心照料张学良,这对张学良专心处理军务、政务是很大的支持。在家里,他们三人一起愉快地生活。接待朋友和客人时,张学良总是带上于风至、赵四一起出见。当时凡是和张学良有交往的人都羡慕他有个和美的家庭,称赞他有两位贤内助。1933年张学良被迫下野出国。在他失意的时候,赵四给了他很大安慰。
  张学良由于凤至和赵四陪同,去了英国、意大利。这期间,赵四为使张学良保持愉快的心情,每当他想从事某种西方娱乐活动(如打高尔夫球)时,她便很快学会,陪伴他一起娱乐。
  张学良对赵四不但喜爱,且十分信任,按张学良的个性,不许眷属参与自己的军政大事,决定事情不受妻室的影响。但是,在“双十二”这个关系中国现代历史转折的非常时刻,张学良与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等人之间的来往电报均由赵四起草和掌管。有些张学良认为重要的客人,赵四也参与接待。赵四成了张学良的得力助手。1937年1月11日,赵四随王化一、吴瀚涛去南京照应已被囚禁的张学良,杨虎城及于学忠、王以哲等人均有信给张学良,为了避免戴笠的检查,她把信看了二、三遍即背熟了,然后毁了信件。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软禁起来。赵四在万般忧虑、又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携着儿子去香港居住。1937年初,于凤至从英国回到北京,遂赴溪口照顾张学良,直至1940年。住在贵州息烽时,于凤至因患癌症在宋子文与刘瑞恒的建议下,到美国洛杉矶医院医疗割治。20年后,她又患了风湿。世事真难预料,想不到于凤至与少帅一别却再未相见!张学良于1940年向戴笠提出,让赵四接替于凤至照顾他的生活。
  赵四获悉张学良需要她去照顾的消息,毅然决定前往张的囚地。以赵四当时的情况:在香港拥有相当数量的钱财,有自己的住所,生活是很安定舒适的,加上儿子年幼也需照顾,她不去张学良的囚地是可以的。但是,她考虑到危难中的张学良,此时此刻更需要她去陪伴,她毅然抛却一切优裕条件,同张学良一起过囚禁生活,其中包括舍离自己最心爱的儿子。她决定将儿子委托一个张学良的忠实朋友,张学良曾将一笔财产交给他保管。于是,赵四带着闾琳来到美国,将孩子交给这位朋友照看,请他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设法让他念书,但不许孩子接触外界任何人,也不能向他人谈及孩子的有关情况,以防止有人加害于孩子,或因环境复杂发生其他意外。临别时,不满10岁的闾琳哭闹得十分厉害,他哭喊着要跟妈妈回去,紧紧地抱着她的腿。妈妈泪满双腮,说不出一句话来。。最后,孩子被拉开了,赵四呜咽着,步履蹒跚地朝着既定的方向走去——那里是湖南沉陵凤凰山张学良的囚所,从此与张学良一起,开始了漫长的幽禁生活。
  在与世隔绝的寂寞中,张学良和赵四的凄苦是可想而知的,他们两人相依为命。张学良把一切希望和欢乐寄托在赵四身上,赵四则尽全力给张学良以安慰和照料。张学良是个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并且好动的人。凡是张学良需要作的,赵四就陪着做,跟着学,做到样样都会,都能跟着来。张学良在囚禁中不时用英语会话,赵四就学习英语,随时和张对话;张学良要打网球、排球等,赵四就陪他对打;张学良研究明史,写文章,赵四就给他购买书籍,查找材料,帮助做一些文字工作;到了张学良厌倦读书,喜欢文物古玩的时候,又是赵四去帮他采买、鉴定和收藏。许多生活琐事都得赵自己动手,而赵四在这种情况下,显得什么都会干,并且做得很好。比如仿照新的式样缝制衣服,烹调可口的菜肴等等。张学良使用假牙,保养假牙要用一种细线绳,这些线绳都是赵四一根一根地用手捻成,然后打上蜡料备用。
  赵四陪伴张学良以后,内心自然时时挂念寄养在外的爱子。后来,他们的“监护”情况稍有松动,赵四就每隔两三年去美国一次,看看闾琳、儿媳和孙子。然而,她深知单独留在囚地的张学良,一定会在她离开时倍感孤独和不便,为着不扰乱张学良的心绪,她每次到美国都只停留三天左右。单从这点,也可看出她对张学良的一往深情。
  张学良在研读《圣经》之后,对基督教发生了极大兴趣,并成为虔诚的基督教徒,正当他准备受洗的时候,宋美龄对他说:“依你现在的情形,是不够格受洗的,因为你和于凤至还有正式的婚姻关系,又和赵四小姐同居了几十年,等于同时有两个太太,是不可以的。”张学良听了宋美龄的话之后,立即派人赴美和于凤至商量办理离婚手续的事情。据说,于凤至对于过去30年来,一直陪伴在“少帅”身边与之共患难的赵四小姐,颇为敬佩,且为其坚贞的爱情所感动。她曾表示:“只要能帮助他精神快乐,只要能使他高兴,任何事情我都肯为他代做。”因此,当张学良提出上述要求时,她慨然应允。
  张学良与赵四按照宗教仪式在台北杭州南路一位美籍人士家中举行了婚礼。仪式简单而隆重,除了证婚的美籍牧师外,还有时任“总统府秘书长”的张群等12位友人观礼。当牧师为这对老年夫妇祝福时,他和她的嘴角都露出了自然的笑容。。台湾新闻媒介对婚礼作了大肆喧染,报道中所描绘的张学良和赵四小姐的处境与心绪,读来令人心酸。且看文章的小标题:卅载冷暖岁月,当代冰霜爱情。。夜雨秋灯,梨花海棠相伴老;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
  信奉基督教以后,张学良似乎对许多事情减少了兴趣。他每个礼拜天到教堂作礼拜,每星期五在家中听牧师说教,偶尔也出外看场电影,但俱是俩人携手出入。一个老太婆伴着一个自发老翁,像一对平常百姓的老夫老妻一样,谁也认不出他们的庐山真面目。人俱老矣,面目已非,但他们始终相爱相随。在有生之年,他们还企盼什么呢?香港《新晚报》在一篇报道里曾有这佯的内容:张学良问赵四小姐:“你是不是也想趁有生之年,能回次大陆,看看奉天,看看那西安?”
  赵四小姐眼里盈满泪花,叹了口气说:“汉卿,咱们还会有那么一天吗?”“三张一王转转会”
  到70年代末期,张学良的生活又增加了一项新内容,即被后人传为美谈的“三张一王转转会”。“三张”依年龄为张群、张大千和张学良,“一王”即王新衡。他们四人采用“轮流作庄制”,定期聚会。这曾为张学良的囚禁生活带来不少慰藉。“三张一王”情投意笃,相聚甚融,其中张学良与张大千的关系说来颇具传奇色彩。
  “将军爱好书画,收藏甚富,尤精鉴赏,赝品极少。”这是他的盟弟周大文所记。
  但是,被画坛宗师徐悲鸿先生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的张大千,无意之中却骗过了张学良,二人由此相交,并成为终生不渝的挚友。
  中原大战结束之后,张学良入主北平,成为江北半壁河山的最高主宰者。一天,他逛琉璃厂时,购得几幅大画家“石涛山水”,兴意极浓地返回官邸,并请好友前来欣赏。其中一友告之:近来出了一位张大千,临摹石涛山水可以乱真,连大画家黄宾虹都曾上当受骗,惊呼张大千是当今画坛奇才,这几幅“石涛山水”,会不会是出自张大干之手的赝品呢?对此,张学良十分扫兴。后经名人鉴定:果真是张大千临摹的赝品。
  张学良久知张大千的为人,他历经深思,决定利用一次大型宴会之机,给张大千发去一张特制的请柬:务请莅临赏光。
  张大千从不惧怕登临权贵之门,但他今天却捧着这张特制的请柬犯了难。几经权衡,才决定硬着头皮赴宴,会一会这位大上自己赝品之当的少帅!宴会开始了,令张大千惊诧的是,这位少帅并无怒色。相反,宴会进行到中间的时候,他指着张大千向宾朋友好介绍道:“这位就是仿石涛画的专家,鼎鼎大名的张大千先生。”从此,张学良和张大千始有交往。这次宴会不久,张大千怀着“探宝”的心情又一次光顾琉璃厂。一位古玩商取出一幅藏画,请张大千鉴赏。他仔细研究了这幅古画的风格、用笔、着色之后,暗自惊喜地说:“这是新罗山人华岩精品!”
  华岩为清朝初叶著名画家,深受石涛大师绘画作品的影响,并对清朝中期的画派曾产生过影响。而张大千尤喜华岩的画风。张大千双手紧紧捧住这幅华岩的精品,生怕被其他行家里手抢去似的。问道:“请问开价多少?”“银洋5百元。”
  “我看,3百银洋即可成交。”
  “好!货卖行家,3百银洋就卖给你张大千先生。”张大千喜不自禁,放下这幅华岩的精品,一掏口袋,方知未带这样多的钱,他急忙又说:“请把这幅画收好,我三日以后必带钱来取画。”
  张大千唯恐有变,再三叮嘱之后,方依依不舍地告别了琉璃厂。
  三天过后,张大千兴致勃勃地来到琉璃厂,将凑足的3百银洋往案几上一放,大声说:“掌柜的!一手交钱,一手交画。”掌柜的闻听面带难色,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对不起!那幅华岩的古画已经出手了。”
  张大千视名画为国宝,不惜倾万贯家财而购之。因此,他听后勃然大怒,高声责道:“诚招回头客,信取八方人,这两句经商的至理名言你懂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