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作者:[美]威廉·曼彻斯特    更新:2021-12-06 15:43
  总统把酒斟满,跟萨克斯碰了碰杯,然后说:“亚历斯,你想别让希特勒把我们全都炸死,对吧?”
  “一点不错。”
  罗斯福把军事助理埃德温·“老爹”·沃森将军叫来,把爱因斯坦的信连同萨克斯借来的各种证明资料一起交给他。总统说,“老爹这件事需要处理。”
  就这样,以S-1为代号的秘密战争开始了。只有总统亲自圈定的几个人知道这事,连副总统也不内。这场战争跟在欧亚进行的那另一场战争一样,也有胜利,也有英雄,而且并非都是在实验室里出现的。例如:罗斯福和萨克斯碰杯定计之后七个月,法国的核物理学家就执行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弄得菩提树下大街六十九号那些纳粹科学家无计可施。德国人知道欧洲当时所有重水都在法国人手里——共有一百八十五公斤,装在十二个密封铝瓶里,是1940年3月从挪威的诺斯克·海德罗公司买来的。那时周围已经都是敌军,可是法国科学家在弗烈德雷克·约里奥·居里领导之下,居然把重水藏在里翁监狱的死囚牢里。纳粹党知道重水就在附近一带,四处搜查,然而法国人还是从波尔多港把重水偷运出去,装上了一条英国煤船。德国人审问约里奥·居里,他撒谎骗他们说重水装上了另一条船,他们果然上当了。
  ※※※
  1940年1月,博拉参议员逝世,三个月后,他所谓“空头战争”也宣告结束,因为德军己经侵入了丹麦和挪威。但是这年最使美国震动的还是希特勒在西线的大举进攻,竟好象奥森·韦尔斯在万灵节前的广播节目,一个劲儿演了七周。纸上谈兵的人每日每时都要移动插在地图上的染色大头针。广播评论员也不断讲解德军装甲兵团怎样深入盟军后方,德国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怎样炸死大批难民,一望无际的金头发的雅利安青年又怎样高呼“希特勒万岁!”杀进荷兰、比利时,直捣法国,如此等等。可是除了这些穿暗灰军装的纵队猛攻猛打之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清还不清楚。欧洲来电彼此说法不同,外界如在雾中。在这场混乱中,约里奥·居里和皮埃尔·赖伐尔【1942-44年任法国维希政府的实际首脑。战后因叛国罪被判处死刑。】这两类不同的人各奔前程。同时另一些人物,一些新的领袖,努力在使斗志消沉的盟军重新集结。保罗·雷诺接替了爱德华·达拉第的总理职位,马西姆·魏刚元帅也继莫里斯·甘默林之后统率三军。在伦敦,张伯伦下野了,丘吉尔继任首相,大西洋彼岸也从此领略起此公的辩才。
  美国人都已经知道什么叫闪电战了,可是最大的闪电战还是这一次。5月10日德军开始进攻。四天后,荷兰投降了。第十六天,比利时退出战争。次周,英军从敦刻尔克海滩撤退,虽是拚死挣扎,却也算得英勇壮烈。以后就只剩下法国孤军作战了。法军号称是世界上最强的军队,可是在德军奇袭下的第七周,即最后一周,华盛顿的短波收音机不断收到雷诺亲自播送的呼吁,要求罗斯福出面干预,情深辞切,却未起到作用。
  6月22日,法国投降,巴黎成了德国的了。亨利·非利普·贝当元帅和赖伐尔在休假胜地维希成立了法西斯新政府。【在法国那些部长、议员和文职人员离开巴黎前往维希的时候,爱丽舍田园大街放映的美国影片是《飘泊》和《这个带不走》。】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是缺席审判飞往英国的坦克部队司令戴高乐将军,处以死刑。戴高乐不把这些叛徒放在眼里,安坐在伦敦切尔西区的公寓里写下头一批广播稿,向法国人民表示:既然天生同胞,必定生死与共。他当时也跟雷诺一样指望美国援助。抱着同样的希望的还有丘吉尔,不过他是个手腕高明的政客,不愿乞求。他旁敲侧击,说到了适当时候,“新世界就会拿出所有的一切力量,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不列颠之战开始了。皇家空军对德国空军奋力作战以保持英国的制空权。考文垂市被毁,数以千计的伦敦路人被炸死,这是要给倔强的英国人一个教圳,可是没有发生作用。英国人躲进了防空洞和地下铁道,——四岁的朱莉·安德鲁斯就在这里开始学唱歌的——英国首相则告诉希特勒,英国宁死不屈。他说:“……我们决不气馁,决不认输。我们要坚持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要在天空作战,而且越战越勇,越战越强;我们要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本岛;我们要在海滩作战;我们要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要在田野和街巷作战;我们要在山区作战;我们永远不会投降。”
  现在,新闻广播开始发挥真正的力量了。回想起来,当时“火星人进攻地球”那个广播节目竟象是船舰的试航,好让神经紧张的人定下神来。但是眼下的战争可不是假的。美国人一面收听广播,战争一面就在欧洲进行,他们在情感上难免有所爱憎。支持纳粹党的人没有几个,德国人特别不善于争取人心。他们非但暴行累累,还要公然吹嘘。战争一开始,他们就枪杀人质,美国国内各个种族集团中,几乎都不喜欢德国人。可是这还不是极限。意大利现在是他们的盟友,不久纳粹党对他们也不惜冒犯;接着又是希腊被征服,令人难忘的时刻是:有个德国军官下令,叫一个希腊士兵把蓝白两色的希腊国旗从阿克罗波利斯城上降下来。士兵遵命办理,随即把国旗裹住身体,从城墙上纵身一跳,直下三百英尺,摔在地上,默然死去。
  听见这种事情,即使不是希腊血统的美国人也会怦然心动。1940年有不少人为英国祈祷,他们并非都是亲英的。在法国投降的前夕,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美国著名诗人(1892-1950年)。】在《纽约时报》写过一首诗:
  『啊,制造吧,装配吧,送去吧,
  这样英法才能跟我们一起活下去,
  否则我们将孤军作战。』
  现在法国是黑夜茫茫,这年夏季英国也只剩下大约三样东西:皇家空军的勇气,丘吉尔的声音,莎士比亚的一句遗言:“我们英国从来不曾跪倒在征服者的脚下,将来也不会。”美英同文,听到莎翁名句,美国人不禁大兴同仇敌忾之感。1940年夏末,美国作家艾丽斯·杜尔·米勒在英国出版了一本薄薄的诗集(诗是最不易为人欣赏的艺术形式),名为《白岩》,三个月内就重印十一次,有人能整首整首地背诵,包括最后那四行诗。作者——还有千百万美国读者——的亲英情绪在这几行里表达得可谓淋漓尽致:
  『我生来是美国人,
  英国有不少东西我不喜欢,
  英国有不少东西我忍过去了。
  可是倘若世界上这英国灰飞烟灭,
  我就不想活下去了。』
  在主张干涉欧战的广大人民看来,英国命运如何,应该举国关心。好多美国人如今才第一次认识到,英国给过美国多少好处,美国和英国如何休戚相关。美国的广播迷——那年夏天有些人竟寸步不离扩音器——听得清清楚楚,穿大皮靴的德军怎么喀嚓喀嚓踏进英吉利海峡沿岸的法国港口,怎么高唱《我们乘长风直下英伦》。看来似乎是绝望了。这时,英国的“喷火”式和“旋风”式飞机在海峡上空作战告捷,可是美国人还无从知道。9月一个晚上,德国派了一千五百架飞机把四百四十万磅炸弹投向伦敦。伦敦受灾之惨,是1666年大火以来最大的。圣玛利·勒波教堂里无价之宝的玻璃窗被毁;上议院也为一颗炸弹命中;白金汉宫中了五颗。在地下铁道里,小朱莉·安德鲁斯跟别的小孩一起唱着:
  『现在来了几颗淮烧弹,
  孩子们正好趁亮上床睡觉。
  把沙包拿出来,盖住炸弹,把火灭掉。』
  三万二千多英国孩子撤到美国。按当年的规矩,他们应该有一支歌。法国沦陷时写了《我最后一次见到巴黎》;不列颠之战时有《夜莺在伯克利广场歌唱》;现在英国的小客人来了,美国的流行歌曲作家便谱写了一丈余音不尽的曲子,歌词如下:
  『那一天,姐姐和我还记得,
  那一天,跟朋友再见,船走人消失。
  他们留在家,我们舍不得。
  可是大家都不说这个。』
  这支歌唱了又唱,弄得酒吧间的一些顾客面对名酒也无心喝下去。他们既不想听到这歌声也不愿谈论这事,可是歌声是逃避不了的。不论到那里,似乎都听见凯特·史密斯在唱《上帝保佑美国》。拍电影需要长一点的时间,所以还要过好几个月才上映“米尼弗太太”。在这部片子里,沃尔特·皮金坐着小艇到敦刻尔克去营救打败了的英国兵,聊尽薄责。另有一部较早的电影叫“纳粹间谍自供状”,爱德华·G.鲁宾逊在片中扮演联邦调查局的暗探。一个德国间谍这样声势汹汹地恫吓他:“我总有一天要跟你算帐的,侦探先生!”这种片子看了叫人浑身不自在,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啊。历史上每一个重要关头,不是都有人推销纪念品乘机发财吗?可是这场宣传运动也制造了一些不朽的片子,包括“卡萨布兰卡”,有人说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影片。同时还有人想出一个百试不爽的手法,以后各种政治远动无不加以利用。
  这个手法的发明人是一个逃亡英国的比利时人,名叫维克托·德拉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