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作者:[美]约翰·丹顿 更新:2021-12-06 15:27
我比您还早些年认识他——如果您不介意我这样说的话。”
“是的,我认识这个人。实际上是我选他来参加这次航海的。他怎么了?”
“他似乎觉得只有他才有权搜集标本。既然那——您很清楚——是我惟一的嗜好,我担心我们俩的工作会有所冲突。”
菲茨洛伊扔下餐巾,一把抓住查理的手腕。
“对那事,我可以给你一颗定心丸。只要我还是这船的船长,我对天发誓,你将拥有绝对的优先权。他要敢说半个不字,我要让那人碰都不准碰这事。”
“不用,不用。太谢谢您了。没那个必要。我确信他搜集的那些东西不会有什么妨碍,只要是说清楚我才拥有小猎犬号博物学家的正式头衔,并承认只让我一个人对那办公室的工作负责就行了。”
“哈!不用说了!我对你说话算数——就这样!不管你搜集到什么,都可以按你的要求寄给任何人。费用政府出。”他慷慨激昂地说完,又补充道:“无论有多少都没关系。”
查理深为这个人的慷慨大方所感动。自己还曾怀疑他会言而无信,真是太不对了!多好的一个人!
突然的投缘和兴奋,让两人都有些尴尬。菲茨洛伊换了一个话题。
“我想我自己也算是一个博物学家,只是走的方向相反而已,”菲茨洛伊说,“你知道——因为我们谈过这事——小猎犬号上带有我自己的标本——一共3个,虽然必须承认,我不是才搜集来的,而是要把他们送还回去,让他们复归于他们自然的状态。”
“那肯定是的”,查理说,尽管听到把人称作标本他很不舒服。实际上,自从上了船,他就一直在思考这3个来自火地岛的野蛮人。他只在普利茅斯见过他们一次。他们乘坐班轮到达后,被马上带往了威克利宾馆。他们的样子可真怪:3个脸盘宽大、皮肤黝黑的人,全身穿着华丽的英国式服饰,手里拿着雨伞。催他们快走的是一个牧师,叫理查德·马修斯。他自愿到世界的尽头去管那个基督教传播站。他才十几岁,蓄着长发,为了上帝的事业而热情洋溢。他把《圣经》藏在雨衣下面,惟恐把它打湿了。
查理躬身说了声对不起,然后往自己房舱走去。他不屑一顾地想,总的来讲,船长的优点还是远远超过他的弱点的嘛。但内心有一个声音却告诫他,还是要小心提防。
两天后,查理第一次遇到杰米·巴顿,一个15岁的火地岛人。他性格开朗,很受船员们喜欢。查理在摇晃的病床上——还是那样难受,睡得很沉。他感觉有一根指头从他滚烫的额头划过,猛地醒了过来。
他真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不足一英尺的地方有一张最为奇怪的面孔:满脸漆黑,铲形鼻子,两只眼睛分得很开,正低头盯着他。杰米慢慢缩回手指,往后退了两步。查理看着他。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外套,双排纽扣马甲,长裤,一双锃亮的靴子和一件白衬衣。他还系有一条黑色的领带,使衬衣的高领不致偏斜。那装扮俨然是一位英国人。
杰米嘴角下拉,脸扭曲地咧嘴一笑。查理很快就明白了那是一副怜悯的神情。
那个野蛮人张开嘴。他说话的声音洪亮、缓慢而有情感。“可怜,可怜的人!”他拖长声音快活地说。
第八章
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好运。日记恩赐般降临在他手里,有如众神抛下的一枚成熟的果实。一会儿后,他想,自己刚才呆头呆脑的,过了好一阵子才明白过来那是什么东西。他刚才盯着那些文字,还以为那是出版社某个人的——比如是哪位粗心的编辑或者研究者在它上面信手涂鸦的东西。但是,那些整洁的笔迹显然时间相当久了。他合上日记本,仔细地查看了它的封皮。封面显得很普通,就是一个账簿。它的右下角是用同样的黑水笔写的一个编号“1”,外面套了一个圆圈。
他又翻开日记本,先看了第一段,然后是整页——谈的是唐豪斯和爸爸的名声——他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就如一扇门猛地打开——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发现和不断打开的门:标的时间是1865年……是真实可信的……是达尔文的一个孩子记的日记!
他继续往下看。老天——那语言,那描述,还有那些姓名,无一不显得真实可靠。他仔细地看了看笔迹:圆润,优雅,具有女性特征。作者是女性——她谈到穿圈环裙以及她的姐姐艾蒂。他想了想,猜出了作者的身份:伊丽莎白·达尔文或者他的二女儿莉齐。肯定是她的。对她有多少了解呢?他在脑中搜寻——最近读的书讲到她的很少。她是他另一个女儿。人们对她知之甚微。那个词语,“淹没于历史”,突然跃入脑里。我们来看看,达尔文一共有10个孩子(休心想,对于一个如此多病的老人来讲,这可不错了),但有3个很小就死了,其中当然包括10岁的安妮。她的死让她父亲伤心欲绝。
他感到非常兴奋。其他人的名字也纷至沓来——威廉、乔治、弗朗西斯和伦纳德(有一个男孩的名字忘了),还有深得宠爱、人人喜欢的亨丽埃塔。阅读和编辑父亲手稿的是艾蒂。她和父亲一样,也是病痛不断。在她那个年代,她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她甚至还实现了维多利亚式淑女的最高企愿——结婚。但在这段漫长的年月里,莉齐却被遗忘了。她怎么了?她结过婚吗?
休被莉齐的声音给迷住了。他欣羡她巧妙地将日记隐藏在看似平常的账簿里,就像爱伦·坡《被盗的信》中写的那样。这一诡计已经掩人耳目……多长时间了——他粗略地迅速估算了一下——大约140年了。想想吧,这些年来,它就一直躺在那里,自己居然是第一个让它重见天日的人!
他继续往下看,还不时瞥一眼一本正经地坐在法式窗户下的桌边的监视者。她似乎极力装着不去看他,就像是美术博物馆的保安员那样,以免让人觉得他认为你真会偷雷诺阿的作品似的。但他的确有可能的,他自己也知道。他学会了莉齐的花招,偶尔拿起一些资料看看,又把它们漠然地推到一边。他开始找理由——烧毁拜伦回忆录的任何出版商,自始就是胆小鬼,而且也不配拥有这些宝贝。他在心里斗争:自己是否该偷这该死的东西。也许他只需借出去——就这样。这样他就有理由拿来还了,比如说是混在其他资料中带出去了。
电话响了,把休吓了一跳。那个女的低声接了电话,然后转头对他说:“非常对不起,因为搬迁,今天我们要关得早一些。”他还有一部分没读完。“恐怕您只有5分钟时间了。”
5分钟足够了。他把资料重新整理了一下,将一叠放到桌子上挡住,然后撩开衬衣把日记本塞进去,用腰带扎紧。他漫不经心地又抄了一些笔记,朝那女的漠然地笑了笑,谢过她,然后走下吱吱的木楼梯,出了前门。当他走在伦敦清凉的空气中时,他觉得自己好像是带着御宝刚从伦敦塔出来。
只有几分钟时间了。休赶到国王十字车站,跳下出租车,向驶往剑桥的火车奔去。火车刚要启动时,他爬上一节二等车厢,一屁股坐在靠窗的一个座位上。外边,车站柱子,然后是木棚、煤堆和铁路公寓阴沉的背面缓缓滑过。这时候刚近傍晚,但天已开始黑了。
他一心在想着自己的事,对周围的事都没太在意。近旁的其他的乘客就在他的视线内,但他却对他们视而不见。他取下背包,一下砸在大腿上,用手拍了拍——他能感觉到日记本就在里面,能明显地感觉到它棱角被磨圆了的厚厚封面——他又是一阵兴奋,一阵抑制不住的激动。
凝视着越来越暗的车窗,他隐隐地意识到窗外飞驰而过的物体和车厢内的人和物体在窗玻璃上若隐若现的映像。他定了定神,开始清点手里的东西。他明白,那个日记本虽然让他兴奋不已,但里面也有不少水分,也更有它不容乐观的一面。因为他脑子里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他觉得这一发现将对他的事业有很大的助益。它可能在研究达尔文的学者圈里引起巨大的轰动。不过很明显,它不会引发什么新的观点——那人的怪癖和疾病已是众所周知——但它却是一份来自他的家庭成员的记录。他只是怀疑它的准确性如何。没错,它勾勒出了达尔文作为一家之长的形象。但这里的描述却更加复杂,更加细致入微——而且并不都是些溢美之辞。莉齐似乎暗示了这位老人像避难一样躲在家中。与外界任何的交往都会刺激他的自疑病,而让整个家翻个个儿——或者更准确地说,让整个家庭笼罩在一片压抑的迷雾中。达尔文的脾气和抑郁似乎让所有的人都非常害怕——这与他那根短棍有什么关系?或与窥视来访者的镜子有什么关系?与伦纳德所说的老船友来看达尔文后,他变得非常的心烦意乱又有什么关系?莉齐对事情当然有她的看法。实际上,她产生了一种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房客在等待朗·西尔弗的木腿那可怕的嗒嗒声时同样的感觉。
不过,俗话说得好:在侍从眼里没有英雄。他想起那句反驳的话——只有侍从才看不见英雄。
他努力想像莉齐的样子:年轻,不到20岁,身穿高领的衣裙,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冷凛凛的冬日阳光,在一条条地写着日记;或者是穿着长长的棉睡裙,倚在床上,烛光下的影子在墙壁上摇曳。他想像她绞尽脑汁寻找词语表达自己混乱的情感的样子。
“是的,我认识这个人。实际上是我选他来参加这次航海的。他怎么了?”
“他似乎觉得只有他才有权搜集标本。既然那——您很清楚——是我惟一的嗜好,我担心我们俩的工作会有所冲突。”
菲茨洛伊扔下餐巾,一把抓住查理的手腕。
“对那事,我可以给你一颗定心丸。只要我还是这船的船长,我对天发誓,你将拥有绝对的优先权。他要敢说半个不字,我要让那人碰都不准碰这事。”
“不用,不用。太谢谢您了。没那个必要。我确信他搜集的那些东西不会有什么妨碍,只要是说清楚我才拥有小猎犬号博物学家的正式头衔,并承认只让我一个人对那办公室的工作负责就行了。”
“哈!不用说了!我对你说话算数——就这样!不管你搜集到什么,都可以按你的要求寄给任何人。费用政府出。”他慷慨激昂地说完,又补充道:“无论有多少都没关系。”
查理深为这个人的慷慨大方所感动。自己还曾怀疑他会言而无信,真是太不对了!多好的一个人!
突然的投缘和兴奋,让两人都有些尴尬。菲茨洛伊换了一个话题。
“我想我自己也算是一个博物学家,只是走的方向相反而已,”菲茨洛伊说,“你知道——因为我们谈过这事——小猎犬号上带有我自己的标本——一共3个,虽然必须承认,我不是才搜集来的,而是要把他们送还回去,让他们复归于他们自然的状态。”
“那肯定是的”,查理说,尽管听到把人称作标本他很不舒服。实际上,自从上了船,他就一直在思考这3个来自火地岛的野蛮人。他只在普利茅斯见过他们一次。他们乘坐班轮到达后,被马上带往了威克利宾馆。他们的样子可真怪:3个脸盘宽大、皮肤黝黑的人,全身穿着华丽的英国式服饰,手里拿着雨伞。催他们快走的是一个牧师,叫理查德·马修斯。他自愿到世界的尽头去管那个基督教传播站。他才十几岁,蓄着长发,为了上帝的事业而热情洋溢。他把《圣经》藏在雨衣下面,惟恐把它打湿了。
查理躬身说了声对不起,然后往自己房舱走去。他不屑一顾地想,总的来讲,船长的优点还是远远超过他的弱点的嘛。但内心有一个声音却告诫他,还是要小心提防。
两天后,查理第一次遇到杰米·巴顿,一个15岁的火地岛人。他性格开朗,很受船员们喜欢。查理在摇晃的病床上——还是那样难受,睡得很沉。他感觉有一根指头从他滚烫的额头划过,猛地醒了过来。
他真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在不足一英尺的地方有一张最为奇怪的面孔:满脸漆黑,铲形鼻子,两只眼睛分得很开,正低头盯着他。杰米慢慢缩回手指,往后退了两步。查理看着他。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外套,双排纽扣马甲,长裤,一双锃亮的靴子和一件白衬衣。他还系有一条黑色的领带,使衬衣的高领不致偏斜。那装扮俨然是一位英国人。
杰米嘴角下拉,脸扭曲地咧嘴一笑。查理很快就明白了那是一副怜悯的神情。
那个野蛮人张开嘴。他说话的声音洪亮、缓慢而有情感。“可怜,可怜的人!”他拖长声音快活地说。
第八章
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会有这样的好运。日记恩赐般降临在他手里,有如众神抛下的一枚成熟的果实。一会儿后,他想,自己刚才呆头呆脑的,过了好一阵子才明白过来那是什么东西。他刚才盯着那些文字,还以为那是出版社某个人的——比如是哪位粗心的编辑或者研究者在它上面信手涂鸦的东西。但是,那些整洁的笔迹显然时间相当久了。他合上日记本,仔细地查看了它的封皮。封面显得很普通,就是一个账簿。它的右下角是用同样的黑水笔写的一个编号“1”,外面套了一个圆圈。
他又翻开日记本,先看了第一段,然后是整页——谈的是唐豪斯和爸爸的名声——他突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就如一扇门猛地打开——实际上是一系列的发现和不断打开的门:标的时间是1865年……是真实可信的……是达尔文的一个孩子记的日记!
他继续往下看。老天——那语言,那描述,还有那些姓名,无一不显得真实可靠。他仔细地看了看笔迹:圆润,优雅,具有女性特征。作者是女性——她谈到穿圈环裙以及她的姐姐艾蒂。他想了想,猜出了作者的身份:伊丽莎白·达尔文或者他的二女儿莉齐。肯定是她的。对她有多少了解呢?他在脑中搜寻——最近读的书讲到她的很少。她是他另一个女儿。人们对她知之甚微。那个词语,“淹没于历史”,突然跃入脑里。我们来看看,达尔文一共有10个孩子(休心想,对于一个如此多病的老人来讲,这可不错了),但有3个很小就死了,其中当然包括10岁的安妮。她的死让她父亲伤心欲绝。
他感到非常兴奋。其他人的名字也纷至沓来——威廉、乔治、弗朗西斯和伦纳德(有一个男孩的名字忘了),还有深得宠爱、人人喜欢的亨丽埃塔。阅读和编辑父亲手稿的是艾蒂。她和父亲一样,也是病痛不断。在她那个年代,她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她甚至还实现了维多利亚式淑女的最高企愿——结婚。但在这段漫长的年月里,莉齐却被遗忘了。她怎么了?她结过婚吗?
休被莉齐的声音给迷住了。他欣羡她巧妙地将日记隐藏在看似平常的账簿里,就像爱伦·坡《被盗的信》中写的那样。这一诡计已经掩人耳目……多长时间了——他粗略地迅速估算了一下——大约140年了。想想吧,这些年来,它就一直躺在那里,自己居然是第一个让它重见天日的人!
他继续往下看,还不时瞥一眼一本正经地坐在法式窗户下的桌边的监视者。她似乎极力装着不去看他,就像是美术博物馆的保安员那样,以免让人觉得他认为你真会偷雷诺阿的作品似的。但他的确有可能的,他自己也知道。他学会了莉齐的花招,偶尔拿起一些资料看看,又把它们漠然地推到一边。他开始找理由——烧毁拜伦回忆录的任何出版商,自始就是胆小鬼,而且也不配拥有这些宝贝。他在心里斗争:自己是否该偷这该死的东西。也许他只需借出去——就这样。这样他就有理由拿来还了,比如说是混在其他资料中带出去了。
电话响了,把休吓了一跳。那个女的低声接了电话,然后转头对他说:“非常对不起,因为搬迁,今天我们要关得早一些。”他还有一部分没读完。“恐怕您只有5分钟时间了。”
5分钟足够了。他把资料重新整理了一下,将一叠放到桌子上挡住,然后撩开衬衣把日记本塞进去,用腰带扎紧。他漫不经心地又抄了一些笔记,朝那女的漠然地笑了笑,谢过她,然后走下吱吱的木楼梯,出了前门。当他走在伦敦清凉的空气中时,他觉得自己好像是带着御宝刚从伦敦塔出来。
只有几分钟时间了。休赶到国王十字车站,跳下出租车,向驶往剑桥的火车奔去。火车刚要启动时,他爬上一节二等车厢,一屁股坐在靠窗的一个座位上。外边,车站柱子,然后是木棚、煤堆和铁路公寓阴沉的背面缓缓滑过。这时候刚近傍晚,但天已开始黑了。
他一心在想着自己的事,对周围的事都没太在意。近旁的其他的乘客就在他的视线内,但他却对他们视而不见。他取下背包,一下砸在大腿上,用手拍了拍——他能感觉到日记本就在里面,能明显地感觉到它棱角被磨圆了的厚厚封面——他又是一阵兴奋,一阵抑制不住的激动。
凝视着越来越暗的车窗,他隐隐地意识到窗外飞驰而过的物体和车厢内的人和物体在窗玻璃上若隐若现的映像。他定了定神,开始清点手里的东西。他明白,那个日记本虽然让他兴奋不已,但里面也有不少水分,也更有它不容乐观的一面。因为他脑子里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他觉得这一发现将对他的事业有很大的助益。它可能在研究达尔文的学者圈里引起巨大的轰动。不过很明显,它不会引发什么新的观点——那人的怪癖和疾病已是众所周知——但它却是一份来自他的家庭成员的记录。他只是怀疑它的准确性如何。没错,它勾勒出了达尔文作为一家之长的形象。但这里的描述却更加复杂,更加细致入微——而且并不都是些溢美之辞。莉齐似乎暗示了这位老人像避难一样躲在家中。与外界任何的交往都会刺激他的自疑病,而让整个家翻个个儿——或者更准确地说,让整个家庭笼罩在一片压抑的迷雾中。达尔文的脾气和抑郁似乎让所有的人都非常害怕——这与他那根短棍有什么关系?或与窥视来访者的镜子有什么关系?与伦纳德所说的老船友来看达尔文后,他变得非常的心烦意乱又有什么关系?莉齐对事情当然有她的看法。实际上,她产生了一种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的房客在等待朗·西尔弗的木腿那可怕的嗒嗒声时同样的感觉。
不过,俗话说得好:在侍从眼里没有英雄。他想起那句反驳的话——只有侍从才看不见英雄。
他努力想像莉齐的样子:年轻,不到20岁,身穿高领的衣裙,借着从窗户透进来的冷凛凛的冬日阳光,在一条条地写着日记;或者是穿着长长的棉睡裙,倚在床上,烛光下的影子在墙壁上摇曳。他想像她绞尽脑汁寻找词语表达自己混乱的情感的样子。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