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作者:[苏]B·A·奥勃鲁契夫 更新:2021-12-05 02:41
【①南森(FridtjofNansen,1861—1930):挪威北极区探测家、海洋学家,克里斯钦尼亚大学教授。1882年作过海上航行,研究高纬度海区海洋动物的生活特征。1888年首先以雪橇横越格陵兰,后又乘船沿亚欧大陆北岸航行,至北纬83°59′处,再改用雪橇在冰上滑行,最后到达北纬86°5′。他的探测活动,第一次证实了北极区有一海洋存在。1910—1914年,对北大西洋与北冰洋进行四次探测。著有《格陵兰横越纪》、《爱斯基摩人生活》、《远北区》、《北极盆地海洋志》、《北极海深海特征》等。】
冰墙在海角的最前面,微微向北凹了进去,因而出现了一个不大的海湾,可是相当深,足够雪橇探险队上岸。
整一个晚上,船上的人忙得象是开了锅,乘着天气好赶快登陆。南风很可能把一些大块的冰吹到岸边把海湾堵塞住。全体船员都来帮着把船上的行李等物品卸下来。在海角开始的地方,冰墙低了下去,而且裂成很多块。不难从中开出一条路通往冰面。考察队队员们把搬上岸的东西分门别类装上雪橇,水手们登上了特鲁哈诺夫角的山脊,用石头垒起了一个高高的锥体,象一个金字塔似的,中间矗立着一根木杆,在北极星号鸣礼炮三声致敬的同时,升起了俄罗斯的旗帜。
这个高高的“金字塔”可以作为船只沿陆地航行的标志,也是进行测量和调查的标志,而且还可以作为雪橇探险队深入该区后返回海角时寻找船只的标志。人们在石头堆砌的锥体里放了一个密封的锌制小盒子,里面放着一张声明。说明该地是由乘北极星号的特鲁哈诺夫率领的考察队于1914年4月17日发现的,命名为弗里特约夫·南森地。声明上有考察队全体成员的签名,盖着这艘船的印章。
第二天晚上,考察队全体成员最后一次聚集在北极星号餐厅里举行告别晚餐。席间详细解决了船只继续航行的问题,并决定万一雪橇探险队不能按期返回时,必需采取的急救措施。
北极星号要在“金字塔”附近设立一个仓库,存上足够几个月的食物、燃料和衣服,以备雪橇探险队回来遇不到船只的时候,就地过冬。
雪橇探险队应该径直往北行驶,路程要用六到八星期,然后尽可能地选择另外一条路线向南返回,但必须重新回到特鲁哈诺夫角。为减轻负担和保证顺利返回,雪橇探险队应在每隔五十公里左右的地方,设立一个食品仓库,储藏三天粮食,并放一份路线图和有关资料,在必要的时候,便于跟踪找到探险队。
一清早,北极星号挂上了许多彩旗,两炮齐鸣,为雪橇探险队的出发致敬。分手时,特鲁哈诺夫给了卡什坦诺夫一个封好口的信封说:“如果你在南森地考察途中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疑难,对周围环境中亲眼目睹的事无法解释的时候,或者对于下一步应该怎么办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你就把这封信打开!里面的东西大概能帮助你作出适当的决定。可是不到万不得已,我请求你不要轻率地把它打开。只要一切顺利、各方面都正常,那么,信中的指示就无关宏旨,甚至会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众人在冰面上同雪橇探险队成员亲切握别后,三架满载的雪橇,各有八条狗拉着,总共六人向北奔驰而去。并排跑着六条备用的狗。
第八章越过俄罗斯岭
两天来雪橇探险队在南森地的雪原上纵横骋驰。雪原微微向北成斜坡升起,但没有阻碍探险队的快速行进;很少碰到冰缝,而且大部分都塞满了雪。天色阴沉下来了,浓密的乌云随着南来的风缓缓遮住了天空,时而雪花纷飞,挡住了视野,望不见远方。雪橇探险队员和拉雪橇的狗渐渐习惯于他们的工作了。鲍罗沃依在前面开路。他手里拿着木棍试探着雪,以便及时发现裂缝,同时观察着罗盘,掌握方向。马克舍耶夫、帕波奇金和伊戈尔金在各自的雪橇旁边滑行着,引导着狗群。格罗麦科跑到一边,但仍然挨得很近,便于随时帮助陷进冰缝里去的雪橇。卡什坦诺夫走在队伍的末尾,也拿着罗盘,一路上做着测量。最后一架雪橇的后面安着一个路程计——一个小巧的轮子和计数器联在一起,记录着走过的路程。所以要加倍小心,不让这架雪橇受到损坏。
探险队员一律穿的是极地服。每个队员身上都有楚科奇特制的鹿皮外套——是一种毛朝里的带风雪帽的内衣。雪橇上还备有另外一些毛皮外套,冷了可以穿在外面,是毛朝外的;现在因为是夏季,穿一件鹿毛内衣也就够了。如果下雨,就要换上毛线织的短上衣,因为,鹿皮上衣最怕湿。皮灯笼裤,也是毛朝里,还有一双柔软的高筒鹿皮靴。如果天气特别暖和,就可以脱掉皮衣服,穿上备用的毛衣。
人人脚蹬滑雪板,拿着滑雪杖,滑雪前进。雪原上到处都是一排排的雪波——坑坑洼洼,七高八低。这都是暴风雪和局部解冻留下的痕迹。对于滑雪来说,雪波造成的困难比起偶尔碰到的冰缝还要严重。
马克舍耶夫对他的拉着雪橇的狗说的那些话把大伙逗的直乐。他按狗的不同特征,给它们起了名字;那只走在前头的大黑狗得了个“将军”的称号。夜间他们搭起了轻便帐篷,打下了轻巧坚实的竹木支架;沿着帐篷的四周放着睡袋,中间放着煮饭用的酒精炉,上面横梁上挂着灯。把狗拴在帐篷周围的雪橇上。
在行程的第二天末,他们走了五十五公里,便停下来设立了第一个粮食仓库以便回来的时候使用。他们用雪块垒成一个“金字塔”,上面矗起一面红旗作为标志。
第三天,雪原明显升高,冰缝越来越多,严重地阻碍了行程。他们只得更加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前进,不要踩到那些复盖在薄薄的雪层下面的冰缝上,掉进冰窟里。傍晚发现了许多预兆说明这个地方即将迅速发生变化。
北面:大风驱赶着乌云。无数灰色的云团,不时遮没远在天边的连绵不断的丛山峻岭。在白雪的映衬下,这些山峦陡峭的支脉变得黑乎乎的。永远不落的太阳悬挂在山脊上空,柔和的阳光透过云层放射出淡红的色彩。雪原的近景,蒙上了五彩缤纷的斑斓和彩带,有淡蓝色、紫色、玫瑰色,这是雪地对阳光的反射。
花花搭搭的,交相辉映,冰雪荒原和这座神秘山岭的景色第一次展现在旅行家的眼前,使他们惊叹不止。
整整用了三天,才登上了这座新命名的俄罗斯岭,沿途遇上了许多大冰缝,这条山路贯穿过两边是陡峭的支脉的一个横间谷地。
冰川随着山岭的南坡向山谷滑动,宽一公里,两旁是深色的断崖峭壁,间或也有缓缓的山坡,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峭壁上满是大大小小的玄武岩①碎片,有些背阴的地方出现小片的草地,长着极地植物。一路上,卡什坦诺夫观察着悬崖峭壁,而格罗麦科在采集植物标本。帕波奇金几乎一无所获;整整一天,他在雪地上只捕到几个小昆虫—一有的在雪地里冻的半死,有的在草地上还活着。
密云遮蔽了天空,云层之低几乎要擦着旅行家的头皮了。这时他们正沿着宽敞低矮的“走廊”向前移动,脚下布满白色裂缝的地方,两边是黑压季的冰墙,上面是灰色的天幕。谷底的斜坡宽起来了,稍许平坦一些的冰面上,有无数个裂缝,出现了冰崩和杂乱的大冰块。探险家们只得抬着雪橇从巨大的冰块上过去;人和狗都疲惫不堪,整整一天约摸只走了十公里。天气仍然阴阴沉沉,南风携带着低垂的乌云遮没了山脊;黑乎乎的山坡上复盖着凹凸不平的冰川。探险队的雪橇艰难地在上面前进。碰到最难走的地段时,只得把东西卸下来,扛着行李走。终于在第三天的傍晚,走出了这个海拔约一千五百公尺的隘口,眼前出现了一片雪原。天气仍然是那样阴森,山脊完全被向北飘移的乌云遮住了。探险队一直走在浓雾之中,四周一片朦胧,百步以外一无所见。
这情景使探险家们十分懊丧,要是碰上好天气,岭上是开阔的,可以把南森大部地区画成一幅地图。
探险家们在隘口设立了第二个仓库,把地质学家在山岭南坡采集的标本全部放了进去。动物学家在这段时间里只猎获了一张麝牛②皮和一只麝牛头颅。这是他们在进入隘口之前碰到一小群麝牛时猎获的。
【①玄武岩——一种很重的火山岩,黑色的或深灰色的,致密的或多气孔的。它从许多现代火山中以熔岩的形式溢出,形成熔岩流,分布在地表。——原注。】
【②麝牛——种哺乳类动物,有牡绵羊和牡牛特征;角短,向头部两侧垂下,毛长而密,牛蹄宽,适宜在冰上快跑。目前只有在格陵兰岛以及北美洲一些在北纬60°以北的岛屿上才能见到此种麝牛。——原注。】
第九章无止境的斜坡
山岭的北坡,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这一片一望无际的冰雪平原,微微向北倾斜,狗拉着雪橇轻松地顺坡而下。可天气变坏了:固执的南风带来的乌云,低得几乎紧贴着积雪的地面迴环旋转,把人们的视线完全挡住了。暴风雪经常骤然而起,幸而是顺风,气温也不低于零下十到十五度,旅行家们才没有碰到特大的困难。冰缝不断出现,但都不很大,所以还不难通过。不过,由于经常突然而来的暴风雪,新落下的雪可以一下子把陷坑都遮住,因此,他们小心翼翼地前进。
冰墙在海角的最前面,微微向北凹了进去,因而出现了一个不大的海湾,可是相当深,足够雪橇探险队上岸。
整一个晚上,船上的人忙得象是开了锅,乘着天气好赶快登陆。南风很可能把一些大块的冰吹到岸边把海湾堵塞住。全体船员都来帮着把船上的行李等物品卸下来。在海角开始的地方,冰墙低了下去,而且裂成很多块。不难从中开出一条路通往冰面。考察队队员们把搬上岸的东西分门别类装上雪橇,水手们登上了特鲁哈诺夫角的山脊,用石头垒起了一个高高的锥体,象一个金字塔似的,中间矗立着一根木杆,在北极星号鸣礼炮三声致敬的同时,升起了俄罗斯的旗帜。
这个高高的“金字塔”可以作为船只沿陆地航行的标志,也是进行测量和调查的标志,而且还可以作为雪橇探险队深入该区后返回海角时寻找船只的标志。人们在石头堆砌的锥体里放了一个密封的锌制小盒子,里面放着一张声明。说明该地是由乘北极星号的特鲁哈诺夫率领的考察队于1914年4月17日发现的,命名为弗里特约夫·南森地。声明上有考察队全体成员的签名,盖着这艘船的印章。
第二天晚上,考察队全体成员最后一次聚集在北极星号餐厅里举行告别晚餐。席间详细解决了船只继续航行的问题,并决定万一雪橇探险队不能按期返回时,必需采取的急救措施。
北极星号要在“金字塔”附近设立一个仓库,存上足够几个月的食物、燃料和衣服,以备雪橇探险队回来遇不到船只的时候,就地过冬。
雪橇探险队应该径直往北行驶,路程要用六到八星期,然后尽可能地选择另外一条路线向南返回,但必须重新回到特鲁哈诺夫角。为减轻负担和保证顺利返回,雪橇探险队应在每隔五十公里左右的地方,设立一个食品仓库,储藏三天粮食,并放一份路线图和有关资料,在必要的时候,便于跟踪找到探险队。
一清早,北极星号挂上了许多彩旗,两炮齐鸣,为雪橇探险队的出发致敬。分手时,特鲁哈诺夫给了卡什坦诺夫一个封好口的信封说:“如果你在南森地考察途中遇到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疑难,对周围环境中亲眼目睹的事无法解释的时候,或者对于下一步应该怎么办感到束手无策的时候,你就把这封信打开!里面的东西大概能帮助你作出适当的决定。可是不到万不得已,我请求你不要轻率地把它打开。只要一切顺利、各方面都正常,那么,信中的指示就无关宏旨,甚至会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众人在冰面上同雪橇探险队成员亲切握别后,三架满载的雪橇,各有八条狗拉着,总共六人向北奔驰而去。并排跑着六条备用的狗。
第八章越过俄罗斯岭
两天来雪橇探险队在南森地的雪原上纵横骋驰。雪原微微向北成斜坡升起,但没有阻碍探险队的快速行进;很少碰到冰缝,而且大部分都塞满了雪。天色阴沉下来了,浓密的乌云随着南来的风缓缓遮住了天空,时而雪花纷飞,挡住了视野,望不见远方。雪橇探险队员和拉雪橇的狗渐渐习惯于他们的工作了。鲍罗沃依在前面开路。他手里拿着木棍试探着雪,以便及时发现裂缝,同时观察着罗盘,掌握方向。马克舍耶夫、帕波奇金和伊戈尔金在各自的雪橇旁边滑行着,引导着狗群。格罗麦科跑到一边,但仍然挨得很近,便于随时帮助陷进冰缝里去的雪橇。卡什坦诺夫走在队伍的末尾,也拿着罗盘,一路上做着测量。最后一架雪橇的后面安着一个路程计——一个小巧的轮子和计数器联在一起,记录着走过的路程。所以要加倍小心,不让这架雪橇受到损坏。
探险队员一律穿的是极地服。每个队员身上都有楚科奇特制的鹿皮外套——是一种毛朝里的带风雪帽的内衣。雪橇上还备有另外一些毛皮外套,冷了可以穿在外面,是毛朝外的;现在因为是夏季,穿一件鹿毛内衣也就够了。如果下雨,就要换上毛线织的短上衣,因为,鹿皮上衣最怕湿。皮灯笼裤,也是毛朝里,还有一双柔软的高筒鹿皮靴。如果天气特别暖和,就可以脱掉皮衣服,穿上备用的毛衣。
人人脚蹬滑雪板,拿着滑雪杖,滑雪前进。雪原上到处都是一排排的雪波——坑坑洼洼,七高八低。这都是暴风雪和局部解冻留下的痕迹。对于滑雪来说,雪波造成的困难比起偶尔碰到的冰缝还要严重。
马克舍耶夫对他的拉着雪橇的狗说的那些话把大伙逗的直乐。他按狗的不同特征,给它们起了名字;那只走在前头的大黑狗得了个“将军”的称号。夜间他们搭起了轻便帐篷,打下了轻巧坚实的竹木支架;沿着帐篷的四周放着睡袋,中间放着煮饭用的酒精炉,上面横梁上挂着灯。把狗拴在帐篷周围的雪橇上。
在行程的第二天末,他们走了五十五公里,便停下来设立了第一个粮食仓库以便回来的时候使用。他们用雪块垒成一个“金字塔”,上面矗起一面红旗作为标志。
第三天,雪原明显升高,冰缝越来越多,严重地阻碍了行程。他们只得更加小心翼翼地探索着前进,不要踩到那些复盖在薄薄的雪层下面的冰缝上,掉进冰窟里。傍晚发现了许多预兆说明这个地方即将迅速发生变化。
北面:大风驱赶着乌云。无数灰色的云团,不时遮没远在天边的连绵不断的丛山峻岭。在白雪的映衬下,这些山峦陡峭的支脉变得黑乎乎的。永远不落的太阳悬挂在山脊上空,柔和的阳光透过云层放射出淡红的色彩。雪原的近景,蒙上了五彩缤纷的斑斓和彩带,有淡蓝色、紫色、玫瑰色,这是雪地对阳光的反射。
花花搭搭的,交相辉映,冰雪荒原和这座神秘山岭的景色第一次展现在旅行家的眼前,使他们惊叹不止。
整整用了三天,才登上了这座新命名的俄罗斯岭,沿途遇上了许多大冰缝,这条山路贯穿过两边是陡峭的支脉的一个横间谷地。
冰川随着山岭的南坡向山谷滑动,宽一公里,两旁是深色的断崖峭壁,间或也有缓缓的山坡,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峭壁上满是大大小小的玄武岩①碎片,有些背阴的地方出现小片的草地,长着极地植物。一路上,卡什坦诺夫观察着悬崖峭壁,而格罗麦科在采集植物标本。帕波奇金几乎一无所获;整整一天,他在雪地上只捕到几个小昆虫—一有的在雪地里冻的半死,有的在草地上还活着。
密云遮蔽了天空,云层之低几乎要擦着旅行家的头皮了。这时他们正沿着宽敞低矮的“走廊”向前移动,脚下布满白色裂缝的地方,两边是黑压季的冰墙,上面是灰色的天幕。谷底的斜坡宽起来了,稍许平坦一些的冰面上,有无数个裂缝,出现了冰崩和杂乱的大冰块。探险家们只得抬着雪橇从巨大的冰块上过去;人和狗都疲惫不堪,整整一天约摸只走了十公里。天气仍然阴阴沉沉,南风携带着低垂的乌云遮没了山脊;黑乎乎的山坡上复盖着凹凸不平的冰川。探险队的雪橇艰难地在上面前进。碰到最难走的地段时,只得把东西卸下来,扛着行李走。终于在第三天的傍晚,走出了这个海拔约一千五百公尺的隘口,眼前出现了一片雪原。天气仍然是那样阴森,山脊完全被向北飘移的乌云遮住了。探险队一直走在浓雾之中,四周一片朦胧,百步以外一无所见。
这情景使探险家们十分懊丧,要是碰上好天气,岭上是开阔的,可以把南森大部地区画成一幅地图。
探险家们在隘口设立了第二个仓库,把地质学家在山岭南坡采集的标本全部放了进去。动物学家在这段时间里只猎获了一张麝牛②皮和一只麝牛头颅。这是他们在进入隘口之前碰到一小群麝牛时猎获的。
【①玄武岩——一种很重的火山岩,黑色的或深灰色的,致密的或多气孔的。它从许多现代火山中以熔岩的形式溢出,形成熔岩流,分布在地表。——原注。】
【②麝牛——种哺乳类动物,有牡绵羊和牡牛特征;角短,向头部两侧垂下,毛长而密,牛蹄宽,适宜在冰上快跑。目前只有在格陵兰岛以及北美洲一些在北纬60°以北的岛屿上才能见到此种麝牛。——原注。】
第九章无止境的斜坡
山岭的北坡,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这一片一望无际的冰雪平原,微微向北倾斜,狗拉着雪橇轻松地顺坡而下。可天气变坏了:固执的南风带来的乌云,低得几乎紧贴着积雪的地面迴环旋转,把人们的视线完全挡住了。暴风雪经常骤然而起,幸而是顺风,气温也不低于零下十到十五度,旅行家们才没有碰到特大的困难。冰缝不断出现,但都不很大,所以还不难通过。不过,由于经常突然而来的暴风雪,新落下的雪可以一下子把陷坑都遮住,因此,他们小心翼翼地前进。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