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0章
作者:孙皓晖    更新:2021-12-05 01:25
  为此,张良与这个刘邦交谊甚佳,不肯离去。
  “这个张良,如何不来江东与老夫共图大业?”
  项梁明白了刘邦的人才底细,一团疑云不期浮上心头。张良虽则年青,在六国老世族圈子里却因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帝而大大有名,很得各方看重,然此人却从来没有依附任何一方。在项梁眼里,张良是个有些神秘又颇为孤傲执拗的贵胄公子,更是个孜孜醉心于复辟韩国的狂悖人物。项梁料定,此等人其所以不依附任何一方,必定是图谋在韩国称王无疑,谁想拉他做自家势力都是白费心思。故此,项梁从来将张良看做田儋田横武臣韩广一类人物,从来没有想到过以张良为谋士。倏忽大半年过去,纷乱举事之中,唯独韩国张良没有大张旗鼓举事,也唯独韩国尚未有人称王。项梁原本以为,这是张良在等待最佳时机,不想与陈胜的农夫们一起虚张声势。项梁无论如何想不到,张良直到天下大乱三个月后,也才只聚结了百余名贵胄子弟游荡,还四处寻觅可投奔的主人,声势苍白得叫人不可思议。按说,以张良的刺秦声望,在中原三晋拉起数万人马当不是难事。何以张良只凑合了一帮贵胄少年瞎转悠?以张良对天下老世族的熟悉,要投主家也该是江东项梁才是,为何先欲秦嘉后随刘邦?秦嘉不说了,好赖还是个拥立了景楚王的一方诸侯。可这刘邦,一个小小亭长,一身痞子气息,区区万余人马,所赖者本人机变挥洒一些罢了,张良何能追随如此这般一个人物?
  项梁百思不得其解,这日与范增叙谈,专一就教张良之事。
  “此等事原不足奇也!”范增听罢项梁一番叙说,淡淡笑道,“项公所知昔年之张良,与今日觅主之张良,已非一人也。老夫尝闻:博浪沙行刺始皇帝后,张良躲避缉拿,曾隐匿形迹,隐游至下邳。期间,张良恭谨侍奉一个世外高人黄石公,遂得此公赠与《太公兵法》。此后,张良精心揣摩,常习诵读之,遂成善谋之士也。善谋者寡断。昔年勃勃于复辟称王之张良,世已无存矣!究其变化之由,张良不举事,不复辟,不称王,非无其心也,唯知其命也。譬如老夫,也可聚起千数百人举事反秦,然终不为者,知善谋者不成事也,岂有他哉!”
  “善谋者不成事?未尝闻也!”项梁惊讶了。
  “项公明察。”范增还是淡淡一笑,“天下虽乱,然秦依然有强势根基,非流散千沙所能灭之也。终须善谋之能士,遇合善决之雄才,方可周旋天下成得大事。人言,心无二用。善出奇谋者,多无实施之能也。善主实务者,多无奇谋才思也。故善谋之士,必得遇合善决之主,而后可成大业也。张良既言刘邦天授,此人必善决之主也。日后,此人必公之大敌也。”
  “善谋之士,善决之主,孰难?”
  “各有其难。善谋在才,善决在天。”
  “善决在天,何谓也?”
  “决断之能,既在洞察辨识,更在品性心志。性柔弱者无断,此之谓也。是故,善决之雄才,既须天赋悟性,否则不能迅捷辨识纷纭之说。更须天赋坚刚,否则必为俗人众议所动。故,善决在天。陈胜败如山倒,正在无断也,正在从众也。商鞅有言,大事不赖众谋。一语中的也。”
  “先生与张良,孰有高下?”项梁忽然笑了。
  “果真善谋之士,素无高下之别。”老范增一脸肃然,“世人所谓高下者,奇谋成败与否也。然谋之成败,在断不在谋。故,无谋小败,无断大败。譬如老夫谋立楚怀王之后,张良亦谋立楚怀王之后。刘邦听之当即实施,业已在月余之内访查出楚怀王之孙。项公听之,则直到日前刘邦来拜方有决断。此间之别,在老夫张良乎?在项公刘邦乎?”
  第一次,项梁大大地脸红了。项梁素来桀骛不驯,轻蔑那些出身卑微的布衣小吏,更轻蔑那些粗俗不堪的农夫,若非大乱之时迫不得已,项梁是根本不屑与这些人坐在一起说话的。然则,老范增一个简单的事实,却使他与刘邦这个小小亭长立见高下之分,项梁很觉得有些难堪。但项梁毕竟是项梁,血战亡国流窜多年的血泪阅历使他至少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奇才名士是没有阿谀逢迎的,不听其言只能招致惨败。是故,项梁虽然脸红得猪肝一般,还是起身离案,向老范增深深一躬:“项梁谨受教。”
  当夜,项梁设置了隆重而又简朴的小宴,请来范增尊为座上大宾。项梁郑重其事地教侄儿项羽向老范增行了拜师礼,且向项羽明白言道:“子事先生,非但以师礼也,更以子礼,以先生为亚父也。自今而后,先生为项楚之管仲,子必旦暮受其教诲也。子若懈怠,吾必重罚。”项羽恭谨地行了大礼,范增也坦然接受了项羽的大礼,三人饮酒会商诸事直到三更方散。从此,老范增融入了项氏势力轴心,成了项梁项羽两代主事者唯一的奇谋运筹之士。
  三日后,章邯之秦军前部北来。依照前日与范增会商,项梁派出了新近投奔的陈胜军余部两员大将朱鸡石、馀樊君率部先行阻截秦军,而没有派出自己的江东主力。老范增说,这是“借力整肃”之策,既可试探秦之刑徒军战力,又可试探张楚余部战力。若张楚余部战事不力,更可借机整肃大军聚结战力。果然,两军开出百里外迎战秦军,当即大败:馀樊君当场战死,朱鸡石率残部逃到胡陵不敢回归复命。
  项梁大怒,当即率一军向北进入薛郡,围住胡陵依军法杀了朱鸡石,重新收编了张楚军的流散余部。
  之后,项梁又纳范增的“别攻”奇谋:立即派出项羽亲率江东主力一万,轻兵飞骑长途奔袭章邯秦军的中原粮草基地襄城。此时,项梁军主力在东海郡的下邳屯驻,襄城则远在颍川郡的南部②,两地相距千余里,孤军深入无疑具有极大的冒险性。老范增的说法是:“方今诸侯战心弥散,唯一能鼓起士气之法,便在显示我军战力。若能以奇兵突袭秦军后援,则无论战果大小,必有奇效也!”项羽战心浓烈,立即请命以轻兵飞骑奔袭。项梁反复思忖,也只有项羽之威猛可保此战至少不败,便在一番叮嘱之后派出了项羽飞骑。
  项羽飞骑没有走泗水郡陈郡之路西去,因为这是章邯军迎面而来的路径。项羽走了一条几乎没有秦军防守的路径:北上取道巨野泽畔的齐魏驰道,向西南直扑襄城。此时,章邯大军全力追杀楚地反秦义军,颍川郡的后援城邑只有数千人马防守,襄城全城军民也不过三万余人。猝遇流盗来攻,又闻楚人复仇,襄城军民拼死抵御,项羽军竟五七日不能下城。项羽暴跳雷吼,亲执万人敌与一硕大盾牌飞步登上一架特制云梯,硬生生在箭雨礦石中爬上城头,雷鸣般吼叫着跳进垛口,从城头直杀到城下再杀到城门打开城门,一路杀得血流成河尸横绊脚。飞骑人城,项羽想也没想便狠狠吼了一声:“屠城!全城人众赶人护城河坑杀!一个不留!”于是,这支楚军飞骑四散驱赶全城剩余人口,两万余男女老幼全数被赶下护城河淹死,而后再填以砖石泥土彻底坑杀。
  列位看官留意,项羽残暴酷烈乃中国历史第一人。《史记》载,短短数年,项羽共有六次大屠杀并纵火大掠。这是项羽第一次屠城坑杀暴行,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坑杀全城平民的暴行,其酷暴狠毒令人发指。大约仅仅两个月后,项羽与刘邦一起攻占城阳,再次“屠之”,这是史料明确记载的项羽第二次屠城。仅仅一年多后,项羽第三次大屠杀,活活坑杀秦军降卒二十余万。其后仅仅数月,项羽人关“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去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这是史有明载的项羽第四次大屠杀大劫掠大焚烧,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毁灭性最强的一次大屠杀,开后世暴乱焚烧都城之罪恶先例。即位霸王后,项羽又有第五次大屠杀齐地平民,坑杀齐王田荣之降卒,同时大烧大劫掠,逼反了已经战败投降的诸侯齐。最后一次外黄大屠杀,因一个少年挺身而出,说项羽此等作为不利于“下城下地”,竟使项羽放弃了已经开始动手的大屠杀。六次大规模屠杀劫掠之外,项羽还残忍地恢复了战国烹杀恶风,又杀楚怀王,杀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宗宗暴行尽开旷古暴行之先例。
  当时,不幸成为“楚怀王”的少年芈心对项羽的种种恶魔行径始终心有余悸,对大臣将军们忧心忡忡而又咬牙切齿地说:“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坑之!诸所过之处,无不残灭!”剽者,抢劫之强盗也;悍者,凶暴蛮横也;猾也,狡诈乱世也;贼者,虐害天下也,邪恶不走正道也。少年楚怀王的这四个字,最为简约深刻地勾出了项羽的恶品恶行。也许这个聪明的少年楚王当时根本没有料到,因了他这番评价,项羽对他恨之入骨。此后两三年,这个少年便被项羽以“义帝”名目架空,之后又被项羽毫不留情地杀害了。少年楚怀王能如此评判,足见项羽的酷烈杀戮已经恶名昭著于天下,内外皆不齿了。后来的关中秦人之所以拥戴刘邦,骂项羽“沐猴而冠”,正在于项羽这种“诸所过之处无不残灭”的暴行已经完全失去了民心。
  太史公曾对项羽的种种凶暴大为不解,在《项羽本纪》后惊疑有人说项羽重瞳,乃舜帝之后裔,大是感慨云:“羽岂舜帝苗裔邪?何兴之暴也!”《索隐述赞》最后亦定性云:“嗟彼盖代,卒为凶竖!”很是嗟叹他这个力能盖世者,竟成了不可思议的凶恶之徒!也就是说,项羽之凶恶为患,在西汉之世尚有清醒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