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8章
作者:孙皓晖 更新:2021-12-05 01:22
更有一层,不立王后,没有正妻,子女便无法区分嫡庶。小处说,王位继承必然麻烦多多。大处说,族脉分支也会越来越不清楚。嬴氏没了嫡系,又都是嫡系,其余旁支又该如何梳理?不说千秋万代,便是十代八代,便会乱得连族系也理不清了。用阴阳家的话说,这是乾坤失序,是天下大忌。凡此等等,秦王与驷车庶长府没想过么?
“诸位有异议?”老嬴贲黑着脸可劲一点竹杖。
“老庶长,这第四法若行,有失族序。”陇西老族领终于开口。
“对对对,要紧是第四法。”族领们纷纷呼应。
“诸位是说,其余三法不打紧,只第四法有疑?”
“老庶长明断!”族领们一齐拱手。
“第四法不好!族系失序,非同小可!”陇西老族领奋然高声。
“失序个鸟!”老嬴贲粗口先骂一句,嘭嘭点着竹杖,“王室嬴族历来独成一系,与其余旁支不相扰。这第四法只是说,谁做秦王,谁的子女便没有嫡庶之分!所指只怕堵塞了庶子贤才的进路!其余非秦王之家族,自然有嫡庶。任何一代,只关秦王一人之子女,族系乱个甚?再说,驷车庶长府是白吃饭?怕个鸟!”
“啊!也是也是!”族领们纷纷恍然。
“我等无异议!”终于,族领们异口同声地喊了一句。
“好!此事撂过手。”老嬴贲奋力一拄竹杖站了起来,“眼看将要入冬,关中族领各归各地,陇西、北地等远地族领可留在咸阳窝冬,开春后再回去。散!”
“老庶长,我有一请!”雍城族领高声一句。
“说。”
“秦王大婚在即,王族当大庆大贺,我等当在亲王大婚之后离国!”
“对也!好主意!秦王大婚酒能不喝么?”族领们恍然大悟一片呼喝。
老嬴贲雪白的长眉猛然一扬:“也好!老夫立即呈报秦王,诸位听候消息。”
族领们各回在国府邸,立即忙碌起来。最要紧的事只有一件,立即拟就秦王大婚喜报,预备次日派出快马飞回族地,知会秦王即将大婚之消息,着族人预备秦王大婚贺礼,并请族中元老尽速赶赴咸阳参加庆典。谁料,各路信使还没有飞出咸阳,当夜三更,驷车庶长府的传车便将一道秦王特急王书分送到各座嬴族府邸。王书只寥寥数行,语气却是冰冷强硬:“我邦我族,大业在前,不容些许荒疏。政娶一女,人伦寻常,无须劳国劳民。我族乃国之脊梁,更当惕厉奋发,安得为一王之婚而举族大动?秦国大旱方过,万民尚在恢复,嬴氏宁不与国人共艰危乎!”
一道王书,所有族领都没了话说。
年青秦王的凛凛正气,使这些身经百战的族领们脸红了。举族大庆秦王婚典,也是从古至今再正常不过的习俗,放在山东六国,只怕你不想庆贺君王还要问罪下来。可这个年青的秦王却断然拒绝,理由又是任谁也无法辩驳,尤其是最后一句:“秦国大旱方过,万民尚在恢复,嬴氏宁不与国人共艰危乎!”谁能不感到惭愧?不以王者之喜滋扰邦国,不以王者之婚紊乱庙堂,宁可牺牲人伦常情而不肯扰国扰民,如此旷世不遇之君王,除了为他心痛,谁还有拒绝奉命的心思?
当夜五更之前,咸阳嬴族府邸座座皆空。
嬴氏支脉的族人们全部离开了咸阳,只留下了作为王族印记的永远的咸阳府邸。驷车庶长老嬴贲来了,坐在宽大的两轮坐榻上,被两名仆人推到了咸阳西门。面对一队队络绎不绝的车马人流火把长龙,老嬴贲时不时挥动着那支竹杖,可劲一嗓子大喊:“好后生!嬴氏打天下!不做窝里罩!”老嬴贲这一喊,立时鼓起阵阵声浪。“嬴氏打天下!不做窝里罩!”的吼声几乎淹没了半个咸阳。倏忽晨市方起,万千国人赶来,聚集西门内外肃然两列,为嬴氏出咸阳壮行,直到红日升起霜雾消散,咸阳国人才渐渐散开。酒肆饭铺坊间巷闾,询问事由,聚相议论,老秦人无不感慨万端。一时间,“秦人打天下,不做窝里罩”广为流传,竟变成了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同样荡人心魄的秦人口誓。
四、架构庙堂 先谋栋梁
大雪纷飞,一辆垂帘辎车辚辚出了幽静的驿馆。
从帘栊缝隙看着入冬第一场大雪,李斯莫名其妙地有些惆怅。泾水河渠完结已经半年,他还是虚任客卿,虽说没有一件国事不曾与闻,但毕竟没有实际职事,总是没处着落奇书-整理-提供下载。别的不消说,单是一座像样的官邸便没有,只能住在驿馆。说起来都不是大事,李斯也相信秦王绝不会始终让他虚职。然则,李斯与别人不同,妻小家室远在楚国上蔡,离家多年无力照拂,家园已经是破败不堪,两个儿子已近十岁却连蒙馆也不能进入,因由便是交不起先生必须收的那几条干肉。凡此等等尴尬,说来似乎都不是大事,但对于庶民日月,却是实实在在的生计,一事磕绊,便要处处为难。这一切的改变,都等着李斯在秦国站稳根基。依着秦王对郑国的安置,李斯也明白,只要他说出实情,秦王对他的家室安置定然比他想得还要好。可是,李斯不能说。理由无他,只为走一条真正的如同商鞅那般的名士之路——功业之前,一切坎坷不论!李斯相信,只要进入秦国庙堂,他一定能趟出一条宽阔无比的功业之路,其时生计何愁。然则,这一步何时才能迈出,李斯目下似乎看不清了……
“先生,秦王在书房。”
李斯这才恍然回身,对恭敬的驭手点头一笑,出车向王城书房而来。
硕大的雪花盘旋飞扬,王城的殿阁楼宇园林池陂陷入一片茫茫白纱,天地之间平添了三分清新。将过石桥,李斯张开两臂昂首向天,一个长长的吐纳,冰凉的雪花连绵贴上脸颊,猛然一个喷嚏,李斯顿时精神抖擞,大步过了刚刚开始积雪的小石桥。
“先生入座。”嬴政一指身旁座案,“燎炉火小,不用宽衣。”
“君上终是硬朗,偌大书房仅一只燎炉。”李斯入座,油然感喟。
“冷醒人,热昏人。”嬴政一笑,“小高子,给先生新煮酽茶。”
不知哪个位置答应了一声,总归是嬴政话音落点,赵高已经到了案前,对着李斯恭敬轻柔地一笑:“堪堪煮好先生便到,又烫又酽先生暖和暖和。”面前大茶盅热气腾起,李斯未及说一声好,赵高身影已经没了。
“先生还记得太庙聚谈么?”嬴政叩着面前一卷竹简。
“臣启君上,太庙有聚无谈。”李斯淡淡一笑。
“先生好记性。”嬴政大笑,“今日依然你我,续谈。”
“但凭君上。”
“小高子,知会王绾,今日任谁不见。”
待赵高答应一声走出,嬴政回头目光炯炯地看住了李斯:“今日与先生独会,欲计较一桩大事,嬴政务求先生口无虚言,据实说话。”
“臣有虚心,向无虚言。”李斯慨然一句。
“好!先生以为,秦国目下头绪,何事为先?”
“头绪虽繁,以架构庙堂为先。”
“愿闻先生谋划。”
“秦国庙堂之要,首在丞相、上将军、廷尉、长史四柱之选。”
“四柱之说,先生发端,因由何在?”嬴政很感新鲜,不禁兴致勃勃。
“丞相总揽政务,上将军总领大军,廷尉总司执法,长史执掌中枢,此谓庙堂四柱。四柱定,庙堂安。四柱非人,庙堂晦冥。”
“四柱之选,先生可否逐一到人?”
“君上……遴选四柱,臣下向不置喙!”李斯大为惊愕。
“参酌谋划,有何不可?”嬴政淡淡一笑。
“如此,臣斗胆一言:丞相,王绾可也;上将军,王翦可也;廷尉须知法之臣,一时难选,可由国府与郡县法官中简拔,或由国正监改任;长史,唯蒙恬与君上默契相得,可堪大任。”李斯字斟句酌说完,额头已经是细汗涔涔了。
一阵默然,嬴政喟然一叹:“先生之言,岂无虚哉!”
“君上,臣,何有虚言?”李斯擦拭着额头汗水,几乎要口吃起来。
嬴政面无喜怒平静如水:“先生如此摆布,将自己安在何处?”
“臣,岂,岂敢为自己谋,谋官,谋,谋职?”李斯第一次结巴了。
“但以公心谋国,先生不当自外于庙堂。”年青的秦王有些不悦。
“臣……臣惭愧也!”突然,李斯挺身长跪,面红过耳。
“嬴政鲁莽,先生何出此言?快请入座。”秦王连忙扶住了李斯。
“君上,臣虽未自荐,然绝无自外庙堂之心!”李斯兀自满脸涨红。
“先生步步如履薄冰,他日安得披荆斩棘?”嬴政深浅莫测地一笑。
“臣……”李斯陡然觉察,任何话语都是多余了。
“先生只说,目下秦国,先生摆在何处最是妥当?”
“以臣自料,”李斯突然神色晴朗,“臣可任廷尉,可任长史。”
“好!”嬴政拍案大笑,“先生实言,终归感人也!”倏忽敛去笑容,嬴政离案站起,不胜感慨地转悠着,“先生不世大才也!若非目下朝局多有微妙,先生本该为开府丞相总领国政。果真如此,国事有先生担纲,嬴政便可放开手脚盘整内外大局。奈何庙堂元老层层,先生又尚在淘洗之中,骤然总领国政,实则害了先生也。嬴政唯恐先生不解我心,又恐低职使先生自觉委屈,是以方才逼先生自料自举,先求先生之真心也。先生毕竟明锐过人,自举之职恰当之极。然则,嬴政还要再问一句:廷尉与长史,目下何职更宜先生?”
“长史!”李斯没有任何犹豫。
“为何?”
“长史身居中枢而爵位不显,既利谋国,又利立身淘洗。”
“廷尉何以不宜?”
“廷尉位高爵显,执掌却过于专一,宜大政之时,不宜离乱之期。”
“诸位有异议?”老嬴贲黑着脸可劲一点竹杖。
“老庶长,这第四法若行,有失族序。”陇西老族领终于开口。
“对对对,要紧是第四法。”族领们纷纷呼应。
“诸位是说,其余三法不打紧,只第四法有疑?”
“老庶长明断!”族领们一齐拱手。
“第四法不好!族系失序,非同小可!”陇西老族领奋然高声。
“失序个鸟!”老嬴贲粗口先骂一句,嘭嘭点着竹杖,“王室嬴族历来独成一系,与其余旁支不相扰。这第四法只是说,谁做秦王,谁的子女便没有嫡庶之分!所指只怕堵塞了庶子贤才的进路!其余非秦王之家族,自然有嫡庶。任何一代,只关秦王一人之子女,族系乱个甚?再说,驷车庶长府是白吃饭?怕个鸟!”
“啊!也是也是!”族领们纷纷恍然。
“我等无异议!”终于,族领们异口同声地喊了一句。
“好!此事撂过手。”老嬴贲奋力一拄竹杖站了起来,“眼看将要入冬,关中族领各归各地,陇西、北地等远地族领可留在咸阳窝冬,开春后再回去。散!”
“老庶长,我有一请!”雍城族领高声一句。
“说。”
“秦王大婚在即,王族当大庆大贺,我等当在亲王大婚之后离国!”
“对也!好主意!秦王大婚酒能不喝么?”族领们恍然大悟一片呼喝。
老嬴贲雪白的长眉猛然一扬:“也好!老夫立即呈报秦王,诸位听候消息。”
族领们各回在国府邸,立即忙碌起来。最要紧的事只有一件,立即拟就秦王大婚喜报,预备次日派出快马飞回族地,知会秦王即将大婚之消息,着族人预备秦王大婚贺礼,并请族中元老尽速赶赴咸阳参加庆典。谁料,各路信使还没有飞出咸阳,当夜三更,驷车庶长府的传车便将一道秦王特急王书分送到各座嬴族府邸。王书只寥寥数行,语气却是冰冷强硬:“我邦我族,大业在前,不容些许荒疏。政娶一女,人伦寻常,无须劳国劳民。我族乃国之脊梁,更当惕厉奋发,安得为一王之婚而举族大动?秦国大旱方过,万民尚在恢复,嬴氏宁不与国人共艰危乎!”
一道王书,所有族领都没了话说。
年青秦王的凛凛正气,使这些身经百战的族领们脸红了。举族大庆秦王婚典,也是从古至今再正常不过的习俗,放在山东六国,只怕你不想庆贺君王还要问罪下来。可这个年青的秦王却断然拒绝,理由又是任谁也无法辩驳,尤其是最后一句:“秦国大旱方过,万民尚在恢复,嬴氏宁不与国人共艰危乎!”谁能不感到惭愧?不以王者之喜滋扰邦国,不以王者之婚紊乱庙堂,宁可牺牲人伦常情而不肯扰国扰民,如此旷世不遇之君王,除了为他心痛,谁还有拒绝奉命的心思?
当夜五更之前,咸阳嬴族府邸座座皆空。
嬴氏支脉的族人们全部离开了咸阳,只留下了作为王族印记的永远的咸阳府邸。驷车庶长老嬴贲来了,坐在宽大的两轮坐榻上,被两名仆人推到了咸阳西门。面对一队队络绎不绝的车马人流火把长龙,老嬴贲时不时挥动着那支竹杖,可劲一嗓子大喊:“好后生!嬴氏打天下!不做窝里罩!”老嬴贲这一喊,立时鼓起阵阵声浪。“嬴氏打天下!不做窝里罩!”的吼声几乎淹没了半个咸阳。倏忽晨市方起,万千国人赶来,聚集西门内外肃然两列,为嬴氏出咸阳壮行,直到红日升起霜雾消散,咸阳国人才渐渐散开。酒肆饭铺坊间巷闾,询问事由,聚相议论,老秦人无不感慨万端。一时间,“秦人打天下,不做窝里罩”广为流传,竟变成了与“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同样荡人心魄的秦人口誓。
四、架构庙堂 先谋栋梁
大雪纷飞,一辆垂帘辎车辚辚出了幽静的驿馆。
从帘栊缝隙看着入冬第一场大雪,李斯莫名其妙地有些惆怅。泾水河渠完结已经半年,他还是虚任客卿,虽说没有一件国事不曾与闻,但毕竟没有实际职事,总是没处着落奇书-整理-提供下载。别的不消说,单是一座像样的官邸便没有,只能住在驿馆。说起来都不是大事,李斯也相信秦王绝不会始终让他虚职。然则,李斯与别人不同,妻小家室远在楚国上蔡,离家多年无力照拂,家园已经是破败不堪,两个儿子已近十岁却连蒙馆也不能进入,因由便是交不起先生必须收的那几条干肉。凡此等等尴尬,说来似乎都不是大事,但对于庶民日月,却是实实在在的生计,一事磕绊,便要处处为难。这一切的改变,都等着李斯在秦国站稳根基。依着秦王对郑国的安置,李斯也明白,只要他说出实情,秦王对他的家室安置定然比他想得还要好。可是,李斯不能说。理由无他,只为走一条真正的如同商鞅那般的名士之路——功业之前,一切坎坷不论!李斯相信,只要进入秦国庙堂,他一定能趟出一条宽阔无比的功业之路,其时生计何愁。然则,这一步何时才能迈出,李斯目下似乎看不清了……
“先生,秦王在书房。”
李斯这才恍然回身,对恭敬的驭手点头一笑,出车向王城书房而来。
硕大的雪花盘旋飞扬,王城的殿阁楼宇园林池陂陷入一片茫茫白纱,天地之间平添了三分清新。将过石桥,李斯张开两臂昂首向天,一个长长的吐纳,冰凉的雪花连绵贴上脸颊,猛然一个喷嚏,李斯顿时精神抖擞,大步过了刚刚开始积雪的小石桥。
“先生入座。”嬴政一指身旁座案,“燎炉火小,不用宽衣。”
“君上终是硬朗,偌大书房仅一只燎炉。”李斯入座,油然感喟。
“冷醒人,热昏人。”嬴政一笑,“小高子,给先生新煮酽茶。”
不知哪个位置答应了一声,总归是嬴政话音落点,赵高已经到了案前,对着李斯恭敬轻柔地一笑:“堪堪煮好先生便到,又烫又酽先生暖和暖和。”面前大茶盅热气腾起,李斯未及说一声好,赵高身影已经没了。
“先生还记得太庙聚谈么?”嬴政叩着面前一卷竹简。
“臣启君上,太庙有聚无谈。”李斯淡淡一笑。
“先生好记性。”嬴政大笑,“今日依然你我,续谈。”
“但凭君上。”
“小高子,知会王绾,今日任谁不见。”
待赵高答应一声走出,嬴政回头目光炯炯地看住了李斯:“今日与先生独会,欲计较一桩大事,嬴政务求先生口无虚言,据实说话。”
“臣有虚心,向无虚言。”李斯慨然一句。
“好!先生以为,秦国目下头绪,何事为先?”
“头绪虽繁,以架构庙堂为先。”
“愿闻先生谋划。”
“秦国庙堂之要,首在丞相、上将军、廷尉、长史四柱之选。”
“四柱之说,先生发端,因由何在?”嬴政很感新鲜,不禁兴致勃勃。
“丞相总揽政务,上将军总领大军,廷尉总司执法,长史执掌中枢,此谓庙堂四柱。四柱定,庙堂安。四柱非人,庙堂晦冥。”
“四柱之选,先生可否逐一到人?”
“君上……遴选四柱,臣下向不置喙!”李斯大为惊愕。
“参酌谋划,有何不可?”嬴政淡淡一笑。
“如此,臣斗胆一言:丞相,王绾可也;上将军,王翦可也;廷尉须知法之臣,一时难选,可由国府与郡县法官中简拔,或由国正监改任;长史,唯蒙恬与君上默契相得,可堪大任。”李斯字斟句酌说完,额头已经是细汗涔涔了。
一阵默然,嬴政喟然一叹:“先生之言,岂无虚哉!”
“君上,臣,何有虚言?”李斯擦拭着额头汗水,几乎要口吃起来。
嬴政面无喜怒平静如水:“先生如此摆布,将自己安在何处?”
“臣,岂,岂敢为自己谋,谋官,谋,谋职?”李斯第一次结巴了。
“但以公心谋国,先生不当自外于庙堂。”年青的秦王有些不悦。
“臣……臣惭愧也!”突然,李斯挺身长跪,面红过耳。
“嬴政鲁莽,先生何出此言?快请入座。”秦王连忙扶住了李斯。
“君上,臣虽未自荐,然绝无自外庙堂之心!”李斯兀自满脸涨红。
“先生步步如履薄冰,他日安得披荆斩棘?”嬴政深浅莫测地一笑。
“臣……”李斯陡然觉察,任何话语都是多余了。
“先生只说,目下秦国,先生摆在何处最是妥当?”
“以臣自料,”李斯突然神色晴朗,“臣可任廷尉,可任长史。”
“好!”嬴政拍案大笑,“先生实言,终归感人也!”倏忽敛去笑容,嬴政离案站起,不胜感慨地转悠着,“先生不世大才也!若非目下朝局多有微妙,先生本该为开府丞相总领国政。果真如此,国事有先生担纲,嬴政便可放开手脚盘整内外大局。奈何庙堂元老层层,先生又尚在淘洗之中,骤然总领国政,实则害了先生也。嬴政唯恐先生不解我心,又恐低职使先生自觉委屈,是以方才逼先生自料自举,先求先生之真心也。先生毕竟明锐过人,自举之职恰当之极。然则,嬴政还要再问一句:廷尉与长史,目下何职更宜先生?”
“长史!”李斯没有任何犹豫。
“为何?”
“长史身居中枢而爵位不显,既利谋国,又利立身淘洗。”
“廷尉何以不宜?”
“廷尉位高爵显,执掌却过于专一,宜大政之时,不宜离乱之期。”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