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0章
作者:孙皓晖    更新:2021-12-05 01:22
  岁月悠悠,粗朴少文的老秦人,竟在最为挑剔的孔夫子笔端留下了十首传之青史的《秦风》,留下了最为美丽动人的情歌,留下了最为激荡人心的战歌,也留下了最为悲怆伤怀的挽歌。仅以数量说,已经与当时天下最号风流奔放的“桑间濮上”的《卫风》十首比肩了。不能不说,这是战国文明的奇迹之一。
  然而今岁春日这一切,都被漫天黄尘吞噬了。
  老秦人没有了踏青的兴致,人人都锁起了眉头嘟嘟囔囔骂骂咧咧。去岁干种下去的小麦大麦,疏疏落落地出了些青苗,而今非但没有返青之象,反倒是一天天蔫蔫枯黄。曾经有过的两三场雨,也是浅尝辄止,每次都没下过一锄墒。须根三五尺的麦苗,在深旱的土地上无可奈何,只能不死不活地吊搭着。要不是年关时节的一场不大不小的雪,捂活了些许奄奄一息的麦苗,今岁麦收肯定是白地一片了。人说雪兆丰年,人说秦国水德,可启耕大典之后,偏偏又是春旱。绵绵春雨没有降临,年年春末夏初几乎必然要来的十数八日的老霖雨也没有盼来。天上日日亮蓝,地上日日灰黄。昔年春日青绿醉人的婀娜杨柳,变得蔫嗒嗒枯黄一片。天下旅人叹为观止的灞柳风雪,也被漫天黄尘搅成了呛人的土雾。秦川东西八百里,除了一片蓝天干净得招人咒骂,连四季常青的松柏林都灰蒙蒙地失了本色。老秦人谚云:人是旱虫生,喜干不喜雨。可如今,谁也不说人是旱虫了,都恨不得老天一阵阵霹雳大雨浇得三日不停,哪怕人畜在水里扑腾,也强过这入骨三分的万物大渴。眼看着四月将至,老秦人心下惶惶得厉害了。上茬这茬,两料不收,下茬要再旱,泾水河渠秋种要再不能放水,秦国便真的要遭大劫了。
  人心惶惶之际,秦王两道王书飞驰郡县大张朝野。
  老秦人又咬紧了牙关:“直娘贼!跟老天撑住死磕,谁怕谁!”
  这两道王书,非但大出秦人意料,更是大出山东六国意料,不能不使人刮目相看。第一道王书依法缓赋,许民在日后三个丰年内补齐赋税,且明定日后赋税法度:小歉平年补,大歉丰年补;开宗明义一句话:“法不可弃,民不可伤。”老秦人听得分外感奋。这道王书抵达泾水河渠时,郑国高兴得一蹿老高,连连呼喝快马分送各营立即宣读。瓠口工地的万余民力密匝匝铺满峡谷,郑国硬是要亲自宣读王书。当郑国念诵完毕,嘶哑颤抖的声音尚在山谷回荡之际,深深峡谷与两面山坡死死沉寂着。郑国清楚地看见,他面前的一大片工匠都哭了。郑国还没来得及抹去老泪,震天动地的吼声骤然爆发了:“秦王万岁!官府万岁!赳赳老秦,共赴国难!”郑国老泪纵横,连连对天长呼:“上天啊上天!如此秦王,如此秦人,宁不睁眼乎!”没过片时,不知道哪里的消息,整个一千多座营盘都风传开来:缓赋对策,李斯所出!其时,李斯刚刚带着一班精干吏员飞马赶回,要与郑国紧急商议应对第二道王书。不想刚刚进入谷口幕府,李斯马队便被万千民人工匠包围,黑压压人群抹着泪水狂喊李斯万岁,硬是将李斯连人带马抬了整整十里山道。及至郑国见到李斯,黝黑干瘦的李斯已经大汗淋漓地软瘫了。郑国从马上抱下李斯,李斯泪眼朦胧地砸出一句话:“秦人不负你我,你我何负秦人!”便昏了过去。
  入夜李斯醒来,第一句话便是:“秦王要亲上河渠,老令以为如何?”
  这便是秦王嬴政的第二道王书:本王欲亲上河渠,举国大战泾水。
  郑国这次没有犹豫,探水铁尺一点:“秦王善激发,河渠或能如期而成!”
  李斯忽地翻身坐起:“秦王正等你我决断,回书!”
  两人一凑,一封上书片刻拟就,幕府快马信使立即星夜飞驰咸阳。
  清晨,嬴政一进书房便看到了摆在案头的郑国李斯上书,浏览一罢,立即召来蒙恬与王绾共商。嬴政第二道王书的本意,便是安定民心之后亲自上河渠督战,举国大决泾水河渠。王书宣示了秦王“或可亲临,大决水旱”的意愿,却没有明确肯定是否真正亲临,当然,更没有宣示具体行止。在朝野看来,这是秦王激励民心的方略之一。毕竟,国家中枢在国都,国君显示大决水旱的亲战壮志是必要的,但果真亲临一条河渠督工,从古到今没有过,目下秦国处处吃紧,更是不可能的。因此,事实上无论是朝野臣民还是河渠工地,谁都没有真正地认为秦王会亲临河渠。但是,真正的原因却不是这般寻常推理,而是嬴政的方略权衡。
  那日,会商王绾草拟的王书之后,嬴政便提出了亲统河渠的想法。王绾明确反对,理由只有一个:“秦国里外吃紧,必须秦王坐镇咸阳,总揽全局。河渠固然要紧,李斯郑国足当大任!”蒙恬没有明确反对,提出的理由却很实在:“君上几次欲图巡视河渠,李斯郑国每每劝阻。因由只有一个:秦王亲临,必得铺排巡视,民众也希图争睹秦王风采,无论本意如何,都得影响施工。方今水旱情势加剧,秦王亲临似无不可。然则,若能事先征得李斯郑国之见,再做最后决断,则最好。”嬴政思忖片刻,立即拍案:“缓赋王书之后,立即加一道秦王特书,申明本王决意与国人同上泾水之心志。征询郑国李斯之书,快马立即发出。究竟如何上渠,而后再做决断。”如是,才有了那两道令国人感奋的王书。
  今日上书打开,一张羊皮纸只有短短三五行:“臣郑国李斯奏对:秦国旱情跨年,已成大险之象,秋种若无雨无水,则秦国不安矣!当此之时,解旱为大。秦王长决事,善激发,若能亲统泾水,河渠民众之士气必能陡长。唯其如此,臣等建言,秦王若务实亲临,则事半功倍矣!”传看罢羊皮纸上书,王绾只一句话:“郑国李斯如此说,臣亦赞同。”蒙恬却皱着眉头摇着羊皮纸:“这‘务实亲临’四个字,颇有含糊,却是何意?”嬴政不禁哈哈大笑:“我说你个蒙恬也!人家李斯还给我留个面子,你装甚糊涂?非得我当场明言,不铺排不作势!你才称心?”蒙恬王绾一齐大笑:“君上明断明断,服气!”
  “服气甚?今岁河渠不放水,嬴政纵然神仙,也只是个淡鸟!”嬴政笑骂一声,离座站起一挥手,“李斯郑国想甚,我明白。蒙恬,留镇咸阳,会同老廷尉暂领政事。王绾,立即遴选行营人马,务求精干。三日之后,进驻泾水瓠口。”
  “嗨!”王绾将军领命般答应一声,匆匆去了。
  “蒙恬,愣怔甚来?”
  “君上……蒙恬领政,不,不太妥当……”
  “你说谁妥当?将王翦搬回来?”
  “那,也不妥……臣请与李斯换位,李斯才堪大任!”
  嬴政突然沉下脸来:“蒙恬,你想害李斯么?”见蒙恬惊愕神色,嬴政一口气侃侃直下,显然早已思虑成熟,“镇国领政,从来就不仅仅是才力之事。要根基,要人望,要文武兼备!李斯是楚人入秦,在秦国朝野眼中还没淘洗干净,骤然留国领政,还不把人活活烤死!再说,留国领政,也就是稳住局面不出乱子,你蒙恬应付不来?换了李斯,大大屈才!河渠虽小,聚集民力一百余万,日每千头万绪,突发事件防不胜防;此等民治应变之才,不说你蒙恬,连我也一样,还当真不如李斯!换位换位,你换了试试?”
  “好好好,不换了!”
  “担着?”
  蒙恬猛然挺身拱手:“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蒙恬!好兄弟!”嬴政大张双臂,突然抱住了蒙恬。
  蒙恬又突兀一句:“君上,蒙恬误事,提头来见!”
  嬴政哈哈大笑:“那可不行!嬴政不能没有蒙恬。”
  次日,紧急朝会在咸阳宫东偏殿举行。
  嬴政就座,开宗明义:“今日只议一事。大旱业已两年,秦国民生陷入绝境。本王决意亲统河渠,决战泾水,咸阳国事如何安置?都说话。”大臣们大觉突兀,殿中一时默然。终于,大田令鼓勇开口:“老臣以为,日前王书出秦王督渠之说,原是激励朝野克旱之心,不可做实。谚云:国不可一日无君。秦国多逢大战,孝公之后,历代秦王尚无一人离国亲征。今秦国无战无危,秦王为一河渠离国亲统,似有过甚,望王三思。”话音落点,大臣们纷纷附议,尤其是经济十署,几乎异口同声地不赞同秦王亲统河渠。
  嬴政有些烦躁。他先行宣明决断,便是不想就自己要不要亲上河渠再争,只想将蒙恬坐镇摄政之事定下来,朝会便算结束。谁知一上来便绕在了这个根本上,还是没有回避得开。嬴政沉着脸正要说话,老廷尉却开了口:“诸位议论,老夫以为没有触及根本。根本者何?秦国灾情旱情也。秦王是否亲统河渠,决于秦国灾害深浅。今诸位不触灾情,一说国君不离都城之传统,二说怕六国耻笑,三说无战无危,言不及义也,不足为断也。”老廷尉话音落点,大臣们便哄嗡开来,眼见便要对着老廷尉发难了。论战一开,定然又是难分难解。嬴政断然拍案,话锋直向一班经济大臣:“大田令,你等执掌经济民生,至今仍然以为国家危难只在外患么?”殿中骤然安静,大田令心有不甘地拱手一答:“启禀秦王,当然还有内忧。”嬴政冷冷一笑:“内忧何指?”大田令一时愣怔:“启禀君上,这,这内忧可有诸多方面,一句两句,老臣无从说起。”嬴政拍案而起:“国家之忧患,根本在民生。千年万年,无得例外。民生之忧患,根本在水旱。千年万年,无得例外。大旱之前,不解忧国之本,情有可原。大旱两年,诸位仍不识忧患之根本,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之昭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