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章
作者:孙皓晖 更新:2021-12-05 01:22
而茅厕之鼠,既食劣污琐碎,更有人犬不时袭扰,动辄便惶惶逃窜,更有几多莫名猝死。同为鼠之生计,其境遇竟是天壤之别矣!所以者何?在所自处不同也!那时李斯便想,人之境遇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李斯似乎有了些许酒意,眼中闪烁着晶晶泪光,“譬如非兄,生为王子,锺鸣鼎食,进可为君王权贵,退可为治学大家,自然是视万物如同草芥,遇事昂昂然立见决断,至于成败得失,则可全然不计也!然若李斯者,生于庶民,长于清贫,既负举家生计之忧,亦负族人光大门庭之望,更图自家功业之成,进则步履惟艰,退则一蹶不振,纵有壮心雄才,何能不反复计较三思而后行也!”
“李斯大哥……”鲁天不禁哽咽了。
“无稽之谈也!唏嘘者何来?”韩非冷冰冰一句,见鲁天直愣愣看着自己,不禁愤愤然敲打着陶碗骂了一句,“鸟!王族子弟才不中!生不为布衣之士,韩非恨亦哉!布衣之士何等洒脱?可择强国,可择明主,合则留,不合则去,功业成于己身,大名归于一人,回旋之地海阔天空,勒石之时青史留名,何乐而不为也!然王族子弟如何?世家恩怨纠葛,宫廷盘根错节,择国不能就,择主不能臣,有才无可伸展,有策无可实施;眼见国家沉沦而徒作壁上观,惟守王子桂冠空耗一生!尸位素餐,形影相吊,此等孤愤,人何以堪?!”
“韩非大哥……”鲁天又是一声哽咽。
小小茅屋寂然了。时已暮色,燎炉明亮的木炭火映照得三人唏嘘一片,良久无言。终是李斯年长豁达,将三只陶碗斟满兰陵酒释然笑道:“人生各难也!原是我错了话题,引得非兄不快。来,人各一碗,干罢撂过一边!”矜持孤傲的韩非素来不吐心曲,今日破天荒一番感喟唏嘘,虽满脸张红,心下却轻松了许多,抹抹眼角便举起了大陶碗:“今日之言,韩非解得斯兄也!来,干!”鲁天连忙举碗赞叹:“两位大哥同窗修学,也是旷世遇合。干!两位大哥殊途同归,尽展壮心!”三碗嘭然相撞,一阵大笑随着飞扬的雪花弥漫了苍山。
整整一个冬天,鲁天都住在绳砺舍。三人白日进山漫游,夜里围炉畅谈。及至冬去春来,漫山兰草又一次绿莹莹黄灿灿蓬勃发开,一个始料未及的谋划也酝酿成型了。三月开春,省事弟子们络绎不绝地回到了苍山。李斯将一应学务打点得顺畅,便走进了荀子的执一坊。
“李斯呵,有事便说了。”
“老师,学务就绪,弟子想辞学自立了。”
“可是西行?”荀子悠然笑了。
“正是。弟子想去秦国。”
“为何选中秦国?”荀子并无意外,却又依旧一问。
李斯略一思忖从容拱手道:“老师曾云,得时无怠。方今天下,正在归一大潮酝酿之时,亦正是布衣之士驰骋才略、游说雄主之机。李斯得蒙老师教诲成才,若不能适时而出,即如禽鹿视肉而不猎,人徒能行而不出户也。斯本布衣,若久处困苦之地,徒然非议时势而无为,非士子之志也。惟其如此,弟子决意西行入秦,以图伸展也!”
“大势评判,你尚是贴切,老夫无可说也!”荀子喟然一叹转而笑道,“李斯呵,子非篷间雀,此老夫甚感欣慰处耳!行期但定,老夫亲为你饯行便了。”
“老师……学务之事,我交陈嚣如何?”
“学馆事务已有成法,交谁执掌你自斟酌可也。”
“还有。鲁天想见老师,托弟子代请。”
荀子笑道:“小子忒多周章,教他来便是。”
李斯答应一声便匆匆去了。片刻之间,鲁天捧着一只青布包袱进了执一堂,对着荀子当头便是拜倒在地:“弟子蒙恬,拜见老师!”“起来起来。”荀子从石案后站起来笑了,“蒙恬呵,你不是老夫学生,无须执弟子礼也,日后只与老夫做忘年交便是了。”“不!”蒙恬一头重重叩在地上,“弟子虽就学日浅,然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也,弟子不敢僭越!”“小子偏多周章也!”荀子呵呵笑道,“好!老夫随你,要做弟子便弟子,左右也是个英才。”“嗨!”蒙恬高兴得爬起来捧起包袱,“我奉老师两样物事!”
“蒙恬,不知苍山学馆法度么?”
“老师,此物非礼物,文具而已!”
“老夫不乏文具。”
“此文具乃弟子自创,老师用来定然顺手。”蒙恬说着便打开包袱显出两只小小木匣,及至将木匣摆在荀子面前石案上打开,老荀子双目顿时大亮——一方打磨极为精致的温润石砚,一支从未见过的长管毛笔!荀子一生文案劳作,自然一眼便看出两物不同寻常,打量间评点道:“这方石砚乃楚国歙玉砚,名贵则名贵,却无甚新奇。只这支大笔却是世所未见,不知是何高明工匠所造?”
蒙恬颇是顽皮地一笑:“老师先试写几字,看是否顺手?”
荀子也大觉好奇,便从木匣拿起了长管毛笔仔细打量。看官留意,战国之前古人书写工具甚是不一,布衣士子有木笔、竹笔、石笔,甚或以白土为笔,贵胄王室有铜笔、翎笔、刀笔(不经书写而直接在竹简刻字)、毛笔等等。也就是说,战国之前的毛笔只是书写工具之一,而且是贵胄名士才能使用的。其时所谓毛笔,是在一支竹管或木管的末端外围扎束一层狼毫,狼毫中空而末梢聚合,蘸墨写字,速度虽未必比其余笔快,却有三个显著好处:一是可在较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二是写字轻松,三是字迹圆润美观;同时也有一个缺陷:毛束中空,容易漏墨,常有墨渍玷污竹简、木板或羊皮纸,需要写字者分外小心。尽管如此,因了三个好处,毛笔还是渐渐在战国之世多了起来,然其形制却始终是管外缚毛,所以也始终没有成为人人乐于使用的文具。
荀子手中这支毛笔却是奇特:一丛细亮的雪白毛支可可卡在末端竹管之中,毛无中空,却是结结实实一丛,手指触去,毛尖竟有柔韧弹性!显然,这一丛白毛比管外缚毛的那种毛笔用毛多了几倍。
“丛毛如此厚实,吸墨何其多也!”
“吸墨多,写字多,终归节俭。”蒙恬立即接得一句。
“好,试试手。”荀子拿过一大张甚为珍贵的羊皮纸铺开。蒙恬便将新笔浸泡在清水盂中,并在新砚中开始磨墨。待墨堪堪成汁,蒙恬便从清水中拿出毛笔轻轻甩干,双手捧给了荀子。荀子接笔入砚,便见砚中墨汁倏忽消失大半,大笔也立见膨胀起来,不禁便是一声惊叹:“毛笔乎!墨龙乎!”蒙恬乐得大笑:“老师但写,方见墨龙之威也!”荀子提笔,竟觉大笔沉甸甸下坠,不禁手指一紧腕力一聚,一股心力奋然生出,饱蘸浓墨的大笔在羊皮纸上重重落下,大力挥划,片刻间便有三行大巍巍然如重峦叠嶂耸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万岁!老师写得秦篆也!”蒙恬顿时欢呼雀跃。
荀子淡淡笑道:“秦篆笔画多,看你这墨龙写得几个字,叫甚?”说罢将已经瘦瘪但依旧整顺有形的毛笔凑到了眼前大是感慨,“此物神异也!不漏墨,力道实,粗细浓淡由人,还可蓄墨续写,当真天工造物!何方神工所制?老夫当亲自面谢!”
“老师,”蒙恬顿时红了脸,“这是弟子做得。”
“你?你能工事?”荀子惊讶得老眼都直了。
“老师明察。”蒙恬拱手道,“弟子尝好器物,曾将秦筝由九弦增至十二弦,音色颇见丰雅沉雄。弟子离开鲁仲连前辈,北上来寻兰陵,路经故吴越国之震泽西南山地,猎羊野炊;见此地野山羊腋下之毛柔韧劲直,忽发奇想,采得许多羊毫细细挑选,又削得青竹几支,便做成了一大一小两管毛笔。大管呈给老师,小管想呈给大父,免他责骂我逃外不归。”
“天意也!新笔出,文明兴,蒙恬大功也!”
“弟子不敢当此褒奖。”
“老夫何奖?青史自有蒙恬笔也!”
“老师不做俗礼拒收,便是蒙恬之福。”
“小子偏会说话。”荀子哈哈大笑,“你鼓捣得老夫两大弟子,老夫便收了这支蒙恬墨龙笔!哎,此物可曾得名?”
“弟子之意,欲以‘荀墨管’三字命名。”
“小子差矣!老夫何能掠名?”荀子悬提着大笔显然是爱不释手,“历来器物,多以工师之名而名。蒙恬所制,便曰‘蒙氏大管’如何?”
“弟子不敢当。”蒙恬红着脸道,“毛笔乃先世成物,弟子虽有改制,毕竟依然毛笔。譬如弟子改制秦筝,秦筝依然为秦筝一般。”
“明乎其心,远乎其志,蒙恬必有大成也!”
春分这日,苍山学馆破例举行了出山礼。
春秋战国私学大兴,与官学不同者,私学大师为学育人多在山海清幽处,譬如计然家、墨家、道家、兵家、名家、农家、医家、阴阳家等等不可胜数。故学子结业入世,便称之为“出山”。出山礼者,学子结业辞学之礼仪也。后世私学气候大衰,且多依附官学而靠近都会,“出山”一说便成了隐士入仕的代名词,而不再是天下学子的通礼,这是后话。
晨曦初显,荀子便出了执一坊,一领干净整洁的本色麻布大袍,一顶六寸竹皮冠,一双厚实轻软的青布靴,灰白的须发在风中飘洒。方出山洞,早已经在洞口甬道列队的弟子们便是一声齐呼:“恭迎老师——!”荀子淡淡一笑:“何人司礼呵?”为首青年趋前一步拱手高声道:“禀报我师:弟子陈嚣司礼,出山两弟子已在祭台前守仪!”说罢转身一摆手,弟子们便两边簇拥着荀子出了学馆庭院。
翠绿淡黄的兰草山坡上,已经有了一座石条搭建的丈余高台,台下香案的祭品却不是猪头羊头,而是一陶罐亮晶晶的兰膏。
“李斯大哥……”鲁天不禁哽咽了。
“无稽之谈也!唏嘘者何来?”韩非冷冰冰一句,见鲁天直愣愣看着自己,不禁愤愤然敲打着陶碗骂了一句,“鸟!王族子弟才不中!生不为布衣之士,韩非恨亦哉!布衣之士何等洒脱?可择强国,可择明主,合则留,不合则去,功业成于己身,大名归于一人,回旋之地海阔天空,勒石之时青史留名,何乐而不为也!然王族子弟如何?世家恩怨纠葛,宫廷盘根错节,择国不能就,择主不能臣,有才无可伸展,有策无可实施;眼见国家沉沦而徒作壁上观,惟守王子桂冠空耗一生!尸位素餐,形影相吊,此等孤愤,人何以堪?!”
“韩非大哥……”鲁天又是一声哽咽。
小小茅屋寂然了。时已暮色,燎炉明亮的木炭火映照得三人唏嘘一片,良久无言。终是李斯年长豁达,将三只陶碗斟满兰陵酒释然笑道:“人生各难也!原是我错了话题,引得非兄不快。来,人各一碗,干罢撂过一边!”矜持孤傲的韩非素来不吐心曲,今日破天荒一番感喟唏嘘,虽满脸张红,心下却轻松了许多,抹抹眼角便举起了大陶碗:“今日之言,韩非解得斯兄也!来,干!”鲁天连忙举碗赞叹:“两位大哥同窗修学,也是旷世遇合。干!两位大哥殊途同归,尽展壮心!”三碗嘭然相撞,一阵大笑随着飞扬的雪花弥漫了苍山。
整整一个冬天,鲁天都住在绳砺舍。三人白日进山漫游,夜里围炉畅谈。及至冬去春来,漫山兰草又一次绿莹莹黄灿灿蓬勃发开,一个始料未及的谋划也酝酿成型了。三月开春,省事弟子们络绎不绝地回到了苍山。李斯将一应学务打点得顺畅,便走进了荀子的执一坊。
“李斯呵,有事便说了。”
“老师,学务就绪,弟子想辞学自立了。”
“可是西行?”荀子悠然笑了。
“正是。弟子想去秦国。”
“为何选中秦国?”荀子并无意外,却又依旧一问。
李斯略一思忖从容拱手道:“老师曾云,得时无怠。方今天下,正在归一大潮酝酿之时,亦正是布衣之士驰骋才略、游说雄主之机。李斯得蒙老师教诲成才,若不能适时而出,即如禽鹿视肉而不猎,人徒能行而不出户也。斯本布衣,若久处困苦之地,徒然非议时势而无为,非士子之志也。惟其如此,弟子决意西行入秦,以图伸展也!”
“大势评判,你尚是贴切,老夫无可说也!”荀子喟然一叹转而笑道,“李斯呵,子非篷间雀,此老夫甚感欣慰处耳!行期但定,老夫亲为你饯行便了。”
“老师……学务之事,我交陈嚣如何?”
“学馆事务已有成法,交谁执掌你自斟酌可也。”
“还有。鲁天想见老师,托弟子代请。”
荀子笑道:“小子忒多周章,教他来便是。”
李斯答应一声便匆匆去了。片刻之间,鲁天捧着一只青布包袱进了执一堂,对着荀子当头便是拜倒在地:“弟子蒙恬,拜见老师!”“起来起来。”荀子从石案后站起来笑了,“蒙恬呵,你不是老夫学生,无须执弟子礼也,日后只与老夫做忘年交便是了。”“不!”蒙恬一头重重叩在地上,“弟子虽就学日浅,然一日为师,终身为师也,弟子不敢僭越!”“小子偏多周章也!”荀子呵呵笑道,“好!老夫随你,要做弟子便弟子,左右也是个英才。”“嗨!”蒙恬高兴得爬起来捧起包袱,“我奉老师两样物事!”
“蒙恬,不知苍山学馆法度么?”
“老师,此物非礼物,文具而已!”
“老夫不乏文具。”
“此文具乃弟子自创,老师用来定然顺手。”蒙恬说着便打开包袱显出两只小小木匣,及至将木匣摆在荀子面前石案上打开,老荀子双目顿时大亮——一方打磨极为精致的温润石砚,一支从未见过的长管毛笔!荀子一生文案劳作,自然一眼便看出两物不同寻常,打量间评点道:“这方石砚乃楚国歙玉砚,名贵则名贵,却无甚新奇。只这支大笔却是世所未见,不知是何高明工匠所造?”
蒙恬颇是顽皮地一笑:“老师先试写几字,看是否顺手?”
荀子也大觉好奇,便从木匣拿起了长管毛笔仔细打量。看官留意,战国之前古人书写工具甚是不一,布衣士子有木笔、竹笔、石笔,甚或以白土为笔,贵胄王室有铜笔、翎笔、刀笔(不经书写而直接在竹简刻字)、毛笔等等。也就是说,战国之前的毛笔只是书写工具之一,而且是贵胄名士才能使用的。其时所谓毛笔,是在一支竹管或木管的末端外围扎束一层狼毫,狼毫中空而末梢聚合,蘸墨写字,速度虽未必比其余笔快,却有三个显著好处:一是可在较长时间内反复使用,二是写字轻松,三是字迹圆润美观;同时也有一个缺陷:毛束中空,容易漏墨,常有墨渍玷污竹简、木板或羊皮纸,需要写字者分外小心。尽管如此,因了三个好处,毛笔还是渐渐在战国之世多了起来,然其形制却始终是管外缚毛,所以也始终没有成为人人乐于使用的文具。
荀子手中这支毛笔却是奇特:一丛细亮的雪白毛支可可卡在末端竹管之中,毛无中空,却是结结实实一丛,手指触去,毛尖竟有柔韧弹性!显然,这一丛白毛比管外缚毛的那种毛笔用毛多了几倍。
“丛毛如此厚实,吸墨何其多也!”
“吸墨多,写字多,终归节俭。”蒙恬立即接得一句。
“好,试试手。”荀子拿过一大张甚为珍贵的羊皮纸铺开。蒙恬便将新笔浸泡在清水盂中,并在新砚中开始磨墨。待墨堪堪成汁,蒙恬便从清水中拿出毛笔轻轻甩干,双手捧给了荀子。荀子接笔入砚,便见砚中墨汁倏忽消失大半,大笔也立见膨胀起来,不禁便是一声惊叹:“毛笔乎!墨龙乎!”蒙恬乐得大笑:“老师但写,方见墨龙之威也!”荀子提笔,竟觉大笔沉甸甸下坠,不禁手指一紧腕力一聚,一股心力奋然生出,饱蘸浓墨的大笔在羊皮纸上重重落下,大力挥划,片刻间便有三行大巍巍然如重峦叠嶂耸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万岁!老师写得秦篆也!”蒙恬顿时欢呼雀跃。
荀子淡淡笑道:“秦篆笔画多,看你这墨龙写得几个字,叫甚?”说罢将已经瘦瘪但依旧整顺有形的毛笔凑到了眼前大是感慨,“此物神异也!不漏墨,力道实,粗细浓淡由人,还可蓄墨续写,当真天工造物!何方神工所制?老夫当亲自面谢!”
“老师,”蒙恬顿时红了脸,“这是弟子做得。”
“你?你能工事?”荀子惊讶得老眼都直了。
“老师明察。”蒙恬拱手道,“弟子尝好器物,曾将秦筝由九弦增至十二弦,音色颇见丰雅沉雄。弟子离开鲁仲连前辈,北上来寻兰陵,路经故吴越国之震泽西南山地,猎羊野炊;见此地野山羊腋下之毛柔韧劲直,忽发奇想,采得许多羊毫细细挑选,又削得青竹几支,便做成了一大一小两管毛笔。大管呈给老师,小管想呈给大父,免他责骂我逃外不归。”
“天意也!新笔出,文明兴,蒙恬大功也!”
“弟子不敢当此褒奖。”
“老夫何奖?青史自有蒙恬笔也!”
“老师不做俗礼拒收,便是蒙恬之福。”
“小子偏会说话。”荀子哈哈大笑,“你鼓捣得老夫两大弟子,老夫便收了这支蒙恬墨龙笔!哎,此物可曾得名?”
“弟子之意,欲以‘荀墨管’三字命名。”
“小子差矣!老夫何能掠名?”荀子悬提着大笔显然是爱不释手,“历来器物,多以工师之名而名。蒙恬所制,便曰‘蒙氏大管’如何?”
“弟子不敢当。”蒙恬红着脸道,“毛笔乃先世成物,弟子虽有改制,毕竟依然毛笔。譬如弟子改制秦筝,秦筝依然为秦筝一般。”
“明乎其心,远乎其志,蒙恬必有大成也!”
春分这日,苍山学馆破例举行了出山礼。
春秋战国私学大兴,与官学不同者,私学大师为学育人多在山海清幽处,譬如计然家、墨家、道家、兵家、名家、农家、医家、阴阳家等等不可胜数。故学子结业入世,便称之为“出山”。出山礼者,学子结业辞学之礼仪也。后世私学气候大衰,且多依附官学而靠近都会,“出山”一说便成了隐士入仕的代名词,而不再是天下学子的通礼,这是后话。
晨曦初显,荀子便出了执一坊,一领干净整洁的本色麻布大袍,一顶六寸竹皮冠,一双厚实轻软的青布靴,灰白的须发在风中飘洒。方出山洞,早已经在洞口甬道列队的弟子们便是一声齐呼:“恭迎老师——!”荀子淡淡一笑:“何人司礼呵?”为首青年趋前一步拱手高声道:“禀报我师:弟子陈嚣司礼,出山两弟子已在祭台前守仪!”说罢转身一摆手,弟子们便两边簇拥着荀子出了学馆庭院。
翠绿淡黄的兰草山坡上,已经有了一座石条搭建的丈余高台,台下香案的祭品却不是猪头羊头,而是一陶罐亮晶晶的兰膏。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