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1章
作者:孙皓晖 更新:2021-12-05 01:20
毛遂慨然道:“此一时,彼一时,公子当体察大势而后断。”信陵君悠然一笑:“先生以为,大势要害何在?”毛遂毫不犹豫接道:“秦国独大,六国皆弱,结众弱以抗独霸,大势之要也。”信陵君笑道:“苏秦以来,六国断续合纵八十余年,却是愈合愈弱,先生以为因由何在?”骤然之间,毛遂语塞,红着脸道:“此中因由,在下却是没有揣摩得清楚。”信陵君不禁一阵大笑:“老话一句,此一时彼一时也,合纵并非万年良药,也该有条新路子了!”
“新路何在?愿君教我。”服饰整肃的平原君在亭下遥遥拱手。
毛遂笑道:“两公子且入亭叙谈,我去备酒。”便匆匆去了。
“请君入座。”平原君笑得分外爽朗,待信陵君进亭入座,便落座正色道,“赵王之意:若能重开合纵,赵国便欲请君为王命特使,斡旋天下会盟,功成之日,赵国力促君为六国丞相,便如苏秦在世也!”平原君慷慨一句,语气竟分外地诚恳亲切,“为弟思忖,此乃姊夫回魏执政之最佳途径,姊夫以为如何?”
“赵胜呵,你叔侄果真期望我回到魏国?”信陵君淡淡地笑了。
“姊夫何意?赵国若有不周,但请明言。”
“逢场作戏,赵胜长进了。”信陵君冷冷一笑,“你我皆过花甲之年,自少时便纵横邦交,成名于天下,些许小伎也能障眼?赵国若当真想无忌回魏,何须如此云雾大做?只以‘不再援手’对魏国施压,无忌便可重回大梁也。无忌领政,力促魏国再度变法,中原便是赵魏两强并立结盟之格局,其时秦国奈何?此等大局大计,你叔侄当真揣摩不得?非也。为维持赵国山东独强,你叔侄宁愿无忌老死赵国!”
平原君大是难堪,面色时红时白,却是无言以对。正在这尴尬沉默之际,毛遂领着两名仆人送来了酒菜。平原君顿时舒缓,指点石案笑道:“姊夫,热甘醪,甘醪薛打得,先来一碗!”信陵君说声好,便径自举碗汩汩饮下。旁边毛遂看在眼里,便立即为信陵君再打满一碗,又是肃然一躬:“敢请信陵君指点:昨夜所提三题,君似对弭兵议题有所偏爱,不知因由何在?”
信陵君明知这是毛遂代平原君说话,也不辩驳偏爱之说,只悠然一笑道:“弭兵之议,人皆以为虚妄而不切时务之要害。实则大不然也。方今天下涂炭,生民厌战。山东士林若能大起弭兵议论,六国官府随即大举呼应。足下试想,其势如何?”
“出其不意!好!”毛遂目光炯炯地一拍掌,“撂给秦国一个火炭团:他要加兵山东,便是天下公愤,激我合纵立成!他若息兵,便是给我变法富强之机遇!”
“若公然高喊重振合纵,又当如何?”
毛遂红了脸,声音也低了下去:“以此想去,公然昌明重振合纵,便是给了秦国大举整军经武的口实,似对山东不利。”
“毛遂真名士也!”信陵君哈哈大笑,径自扬长而去。
小暑大署一过,立秋便接踵而至。立秋之日,最大的忌讳是雷、雨、风。中原三谚说得便是这三样禁忌。一云:“立秋一雷,晚禾折半。”二云:“雨打立秋,多涝不收。”三云:“秋日一风,田土干底。”年年岁岁立秋日,朝野臣民盼得便是个风和日丽。
今岁立秋恰是如此,清晨太阳上山,天空便是万里碧蓝,邯郸城便平添了三分喜庆。卯时刚到,通往信陵园的大道便是车马如流,服色各异的士子们从邯郸的大街小巷淙淙流入此时已显得狭窄的六开间大门,流入湖边那片金色的胡杨林,人头攒动,衣袂相联,热闹得大市一般。胡杨林的空阔处早已辟成了一个方圆百十丈的大会场,正北中央一座竹木高台,十二个斗大的鲜红木字高悬在台额与两侧,台额是“立秋抡材”,东手是“论战无道”,西手是“文野有法”。高台西角矗立着一座丈余高的木架,架上一面牛皮大鼓,两名红衣司鼓雄赳赳立在两旁,竟与当年稷下学宫的论战大会一般无二。
鼓报辰时,司礼薛公走到台中高声一呼:“秋日辰时,抡材开典,士子明誓——”随着话音,大场中的千余名士子从木敦整齐站起,肃然拱手向天高诵:“昊天在上,违心之言,天地诛之!”便齐刷刷落座。薛公又是长声一呼:“祭酒入席——”便见须发灰白清癯健旺的荀子从大屏后稳步走出,被信陵君的执事门客引入中央大案前就座。
祭酒者,原本是远古时期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举凡村社大宴,必公推一位年高望重的老人在天地神位前代村社众人洒酒祭拜,此人便呼作“祭酒”。进入春秋,“祭酒”便渐渐成为各业团体领头人的称谓,尽管还不是官府职爵,却是行业团体公认的威望长者。战国之世,士人大起,士林聚宴之“祭酒”便成为最引人关注的人物。此人未必一定要年岁最大,却一定要是自成一家且为士子们服膺的学问大师。一旦做了“祭酒”,也不再仅仅是宴会祭酒而已,而是事实上的士林领袖。荀子之学问、见识、人品尽皆为人称道,在稷下学宫时曾三为“祭酒”,齐国将其等同于上大夫职爵,事实上便是稷下学宫的学宫令 。因了荀子在稷下学宫的巨大声望,自然便毫无争议地做了这次大论战的祭酒,坐镇论坛,仲裁可能出现的纠葛,掌控论战进程。
荀子入座,场中变肃静了下来。薛公便又是一声高呼:“东君入席——”随着呼声,便有执事门客领着信陵君与平原君走出,在高台东侧的两张大案前入座。
“祭酒宣题——”
荀子从座中站起高声道:“诸位同人 ,今秋抡材论战,议定论题为:天下多难,当否弭兵息战?在座士子或以邦国为本位,或以学派为本位,出一人阐发;邦国学派但有持论不同者,尽可单独上台驳论。高下文野,惟任天下士子公议也!”
“抡材论战起——”
薛公一声高呼,两名鼓手便隆隆擂动牛皮大鼓。三通鼓罢,前排便有一个三绺长须大红长袍的中年士子走上了高台,一拱手高声道:“诸位同道,在下环渊,稷下学宫法家士子,师从慎子门下。我等稷下士子以为:今秋论题荒诞虚妄,实为不着边际之空谈!弭兵之论,自春秋宋国之华元、向戍奔波首倡,至今已经三百余年,何曾有过一日弭兵?便是华元向戍的弭兵之会,也是晋楚争霸两败俱伤,寻求喘息而已!息兵止战未满一年,晋国便恢复四军;未满三年,楚国便大攻郑、卫两国,次年晋楚便是举国大战!三十年后,诸侯不堪刀兵连绵,便有十三国弭兵大会。然便在弭兵八年之后,天下战端再起 ,弭兵终成空文!春秋尚且如此,方今战国大争之世,举国大战如火如荼,我等士人不思变法图强之道,却来空谈息兵止战,匪夷所思也!两位东君名重天下,荀夫子更是当今大家,三为稷下学宫之祭酒,竟能点此议题以为抡材,实乃滑稽笑谈也!我等不屑此等海外奇谈,告辞!”说罢大袖一挥径自下台,连台上三老看也未看一眼。
台下顿时哗然一片!自来论战再烈,却也从来没有过对论题本身大加挞伐。今日第一人便直指论题发难,且直名指斥信陵君平原君与荀子,确实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局面。发难者又是赫赫大名的稷下学宫元老级法家大师慎到门下的老弟子,更见非同寻常。这环渊名望虽远不如荀子,却与荀子是同辈学者,也算得是天下名士了。稷下学宫士子们两三百人都在会场中心,若当真随他退场,岂非未曾论战便是一场“虚席”丑闻?一时之间,士子们便乱了起来。
“诸位同人,我有异议!”场中一个身着宽大黑衣者霍然站起,一声高喊场中便静了下来,正在骚动犹豫的稷下学宫士子们也顿时站住不动了。依着论战传统形成的习俗,但有敌手提出异议,发论方便须应战,若要脱身,便得先行认输表示折服,否则便会被公认为不堪礼仪之人,为士林所不齿。黑衣士子高喊异议,便是公然宣战,稷下士子岂能就此便走?
“在下秦士子楚。”黑衣人也不上台,只站上座墩向四周一拱手,“弭兵之题,当初由在下动议。东君与各方磋商采纳,子楚以为,极是妥当!春秋战国以来,刀兵不断,息兵呼声也从来未断。兵争愈演愈烈是事实,非兵之论接踵而起也是事实!老子以兵为不详之器,恶之。墨子大倡兼爱非攻,呼吁天下太平。吴子列暴兵逆兵,指斥兵灾。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尉缭子直言,兵为凶器,战为逆德。司马穰苴则说,国虽大,好战必亡。更有诸如华元向戍一班志士仁人奋勇奔波,大呼弭兵不止!凡此种种,弭兵何错?至于方才环渊所言,弭兵之论荒诞虚妄不着边际,大谬也!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谓自然?生民性命,万千家园,世人大同,向善安乐也!敢问环渊:法家变法图强,所为何来?不为庶民康宁,不为邦国富庶,不为天下太平,何人要尔等变法!至于能否弭兵,如何弭兵,正赖我等热血士子为天下谋划:或以战止战,或以义兵荡暴兵,或以我等热诚奔波弭兵之会。总归是要天下弭兵,庶民太平。稷下环渊身为赫赫法家名士,束手无策倒也罢了,反来指斥弭兵之论荒诞虚妄,倒是当真令人汗颜也!”
“子楚之论,居心叵测!”环渊直指高高站在人海中的子楚,“尔为秦士,分明要借弭兵之论迷惑山东,使六国息兵偃战,听任秦国宰割,何其阴鸷也!”
“论战诛心,非正道也!”子楚遥遥一指环渊,“弭兵息战,包容天下,秦国何能自外?敢问环渊:子楚说过秦国不在弭兵之列么?
“新路何在?愿君教我。”服饰整肃的平原君在亭下遥遥拱手。
毛遂笑道:“两公子且入亭叙谈,我去备酒。”便匆匆去了。
“请君入座。”平原君笑得分外爽朗,待信陵君进亭入座,便落座正色道,“赵王之意:若能重开合纵,赵国便欲请君为王命特使,斡旋天下会盟,功成之日,赵国力促君为六国丞相,便如苏秦在世也!”平原君慷慨一句,语气竟分外地诚恳亲切,“为弟思忖,此乃姊夫回魏执政之最佳途径,姊夫以为如何?”
“赵胜呵,你叔侄果真期望我回到魏国?”信陵君淡淡地笑了。
“姊夫何意?赵国若有不周,但请明言。”
“逢场作戏,赵胜长进了。”信陵君冷冷一笑,“你我皆过花甲之年,自少时便纵横邦交,成名于天下,些许小伎也能障眼?赵国若当真想无忌回魏,何须如此云雾大做?只以‘不再援手’对魏国施压,无忌便可重回大梁也。无忌领政,力促魏国再度变法,中原便是赵魏两强并立结盟之格局,其时秦国奈何?此等大局大计,你叔侄当真揣摩不得?非也。为维持赵国山东独强,你叔侄宁愿无忌老死赵国!”
平原君大是难堪,面色时红时白,却是无言以对。正在这尴尬沉默之际,毛遂领着两名仆人送来了酒菜。平原君顿时舒缓,指点石案笑道:“姊夫,热甘醪,甘醪薛打得,先来一碗!”信陵君说声好,便径自举碗汩汩饮下。旁边毛遂看在眼里,便立即为信陵君再打满一碗,又是肃然一躬:“敢请信陵君指点:昨夜所提三题,君似对弭兵议题有所偏爱,不知因由何在?”
信陵君明知这是毛遂代平原君说话,也不辩驳偏爱之说,只悠然一笑道:“弭兵之议,人皆以为虚妄而不切时务之要害。实则大不然也。方今天下涂炭,生民厌战。山东士林若能大起弭兵议论,六国官府随即大举呼应。足下试想,其势如何?”
“出其不意!好!”毛遂目光炯炯地一拍掌,“撂给秦国一个火炭团:他要加兵山东,便是天下公愤,激我合纵立成!他若息兵,便是给我变法富强之机遇!”
“若公然高喊重振合纵,又当如何?”
毛遂红了脸,声音也低了下去:“以此想去,公然昌明重振合纵,便是给了秦国大举整军经武的口实,似对山东不利。”
“毛遂真名士也!”信陵君哈哈大笑,径自扬长而去。
小暑大署一过,立秋便接踵而至。立秋之日,最大的忌讳是雷、雨、风。中原三谚说得便是这三样禁忌。一云:“立秋一雷,晚禾折半。”二云:“雨打立秋,多涝不收。”三云:“秋日一风,田土干底。”年年岁岁立秋日,朝野臣民盼得便是个风和日丽。
今岁立秋恰是如此,清晨太阳上山,天空便是万里碧蓝,邯郸城便平添了三分喜庆。卯时刚到,通往信陵园的大道便是车马如流,服色各异的士子们从邯郸的大街小巷淙淙流入此时已显得狭窄的六开间大门,流入湖边那片金色的胡杨林,人头攒动,衣袂相联,热闹得大市一般。胡杨林的空阔处早已辟成了一个方圆百十丈的大会场,正北中央一座竹木高台,十二个斗大的鲜红木字高悬在台额与两侧,台额是“立秋抡材”,东手是“论战无道”,西手是“文野有法”。高台西角矗立着一座丈余高的木架,架上一面牛皮大鼓,两名红衣司鼓雄赳赳立在两旁,竟与当年稷下学宫的论战大会一般无二。
鼓报辰时,司礼薛公走到台中高声一呼:“秋日辰时,抡材开典,士子明誓——”随着话音,大场中的千余名士子从木敦整齐站起,肃然拱手向天高诵:“昊天在上,违心之言,天地诛之!”便齐刷刷落座。薛公又是长声一呼:“祭酒入席——”便见须发灰白清癯健旺的荀子从大屏后稳步走出,被信陵君的执事门客引入中央大案前就座。
祭酒者,原本是远古时期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举凡村社大宴,必公推一位年高望重的老人在天地神位前代村社众人洒酒祭拜,此人便呼作“祭酒”。进入春秋,“祭酒”便渐渐成为各业团体领头人的称谓,尽管还不是官府职爵,却是行业团体公认的威望长者。战国之世,士人大起,士林聚宴之“祭酒”便成为最引人关注的人物。此人未必一定要年岁最大,却一定要是自成一家且为士子们服膺的学问大师。一旦做了“祭酒”,也不再仅仅是宴会祭酒而已,而是事实上的士林领袖。荀子之学问、见识、人品尽皆为人称道,在稷下学宫时曾三为“祭酒”,齐国将其等同于上大夫职爵,事实上便是稷下学宫的学宫令 。因了荀子在稷下学宫的巨大声望,自然便毫无争议地做了这次大论战的祭酒,坐镇论坛,仲裁可能出现的纠葛,掌控论战进程。
荀子入座,场中变肃静了下来。薛公便又是一声高呼:“东君入席——”随着呼声,便有执事门客领着信陵君与平原君走出,在高台东侧的两张大案前入座。
“祭酒宣题——”
荀子从座中站起高声道:“诸位同人 ,今秋抡材论战,议定论题为:天下多难,当否弭兵息战?在座士子或以邦国为本位,或以学派为本位,出一人阐发;邦国学派但有持论不同者,尽可单独上台驳论。高下文野,惟任天下士子公议也!”
“抡材论战起——”
薛公一声高呼,两名鼓手便隆隆擂动牛皮大鼓。三通鼓罢,前排便有一个三绺长须大红长袍的中年士子走上了高台,一拱手高声道:“诸位同道,在下环渊,稷下学宫法家士子,师从慎子门下。我等稷下士子以为:今秋论题荒诞虚妄,实为不着边际之空谈!弭兵之论,自春秋宋国之华元、向戍奔波首倡,至今已经三百余年,何曾有过一日弭兵?便是华元向戍的弭兵之会,也是晋楚争霸两败俱伤,寻求喘息而已!息兵止战未满一年,晋国便恢复四军;未满三年,楚国便大攻郑、卫两国,次年晋楚便是举国大战!三十年后,诸侯不堪刀兵连绵,便有十三国弭兵大会。然便在弭兵八年之后,天下战端再起 ,弭兵终成空文!春秋尚且如此,方今战国大争之世,举国大战如火如荼,我等士人不思变法图强之道,却来空谈息兵止战,匪夷所思也!两位东君名重天下,荀夫子更是当今大家,三为稷下学宫之祭酒,竟能点此议题以为抡材,实乃滑稽笑谈也!我等不屑此等海外奇谈,告辞!”说罢大袖一挥径自下台,连台上三老看也未看一眼。
台下顿时哗然一片!自来论战再烈,却也从来没有过对论题本身大加挞伐。今日第一人便直指论题发难,且直名指斥信陵君平原君与荀子,确实是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局面。发难者又是赫赫大名的稷下学宫元老级法家大师慎到门下的老弟子,更见非同寻常。这环渊名望虽远不如荀子,却与荀子是同辈学者,也算得是天下名士了。稷下学宫士子们两三百人都在会场中心,若当真随他退场,岂非未曾论战便是一场“虚席”丑闻?一时之间,士子们便乱了起来。
“诸位同人,我有异议!”场中一个身着宽大黑衣者霍然站起,一声高喊场中便静了下来,正在骚动犹豫的稷下学宫士子们也顿时站住不动了。依着论战传统形成的习俗,但有敌手提出异议,发论方便须应战,若要脱身,便得先行认输表示折服,否则便会被公认为不堪礼仪之人,为士林所不齿。黑衣士子高喊异议,便是公然宣战,稷下士子岂能就此便走?
“在下秦士子楚。”黑衣人也不上台,只站上座墩向四周一拱手,“弭兵之题,当初由在下动议。东君与各方磋商采纳,子楚以为,极是妥当!春秋战国以来,刀兵不断,息兵呼声也从来未断。兵争愈演愈烈是事实,非兵之论接踵而起也是事实!老子以兵为不详之器,恶之。墨子大倡兼爱非攻,呼吁天下太平。吴子列暴兵逆兵,指斥兵灾。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尉缭子直言,兵为凶器,战为逆德。司马穰苴则说,国虽大,好战必亡。更有诸如华元向戍一班志士仁人奋勇奔波,大呼弭兵不止!凡此种种,弭兵何错?至于方才环渊所言,弭兵之论荒诞虚妄不着边际,大谬也!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谓自然?生民性命,万千家园,世人大同,向善安乐也!敢问环渊:法家变法图强,所为何来?不为庶民康宁,不为邦国富庶,不为天下太平,何人要尔等变法!至于能否弭兵,如何弭兵,正赖我等热血士子为天下谋划:或以战止战,或以义兵荡暴兵,或以我等热诚奔波弭兵之会。总归是要天下弭兵,庶民太平。稷下环渊身为赫赫法家名士,束手无策倒也罢了,反来指斥弭兵之论荒诞虚妄,倒是当真令人汗颜也!”
“子楚之论,居心叵测!”环渊直指高高站在人海中的子楚,“尔为秦士,分明要借弭兵之论迷惑山东,使六国息兵偃战,听任秦国宰割,何其阴鸷也!”
“论战诛心,非正道也!”子楚遥遥一指环渊,“弭兵息战,包容天下,秦国何能自外?敢问环渊:子楚说过秦国不在弭兵之列么?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