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作者:章培恒、骆玉明 更新:2021-12-05 00:24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诗的主旨和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是一致的,但李诗更富动作性和戏剧性,诗里用“三军泪如雨”的群体形象,把思乡的情绪表现得十分饱满酣畅。他的《古从军行》更为著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诗人放眼于历史上和亲与交战反反复复的现象,把笔触伸入到积怨不解的胡汉双方,最后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不惜以百姓鲜血满足一己私欲的统治者。诗中对被征讨的“胡儿”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在唐人诗中不可多得,可说是把边塞诗的思想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诗中以偶间散,押韵平仄互换的形式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大体相承,但气势的动荡开阖却是新的发展。诗中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在节奏上又多变化,例如每两句的句尾轮换使用双音词和单音词,读来铿锵跳宕,韵味悠长。
李颀好以纵放奇诞的用笔和构想,描写生活中具有豪荡不羁性格的人物。他的许多送别诗,其实都是人物特写,诗人着意表现他们的骨鲠之气和狂傲性格,并将自己胸中的块垒一吐为快,如《别梁锽》诗云:
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回头转眄似雕鹗,有志飞鸣人岂知。虽云四十无禄位,曾与大军掌书记。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一言不合龙頟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时人见子多落魄,共笑狂歌非远图。忽然遣跃紫骝马,还是昂藏一丈夫……。
又如《送陈章甫》,写陈的相貌,是“虬须虎眉仍大颡”;写陈的品节行事,是“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白云高。”这些诗都以写意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用笔无多而声色俱现,而诗人对这些落魄人物的一往情深的赞许,又分明寄寓着愤激的牢骚不平之慨。
李颀和当时的许多艺术家有交往,他有《咏张諲山水》赠画家张諲,有《弹棋歌》赠善博弈的崔姓艺人,《赠张旭》对这位“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的书法家表示激赏,而描写音乐的诗篇更是出神入化,如《听安万喜吹觱篥歌》中写道: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飀,九雏凤鸣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时而以听觉形象,时而又以视觉形象描写旋律的变化,化无形为有形。《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也是一首比喻联翩而出,运思奇特跌宕的佳作,其中“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以及“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等一系列描写,以奔放的想象力,表现了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变化。胡应麟《诗薮》云:“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颀上述的诗篇正可见出歌行在盛唐诗坛上被广泛应用的活跃程度。
此外,李颀有一类诗取材神异,形象诡怪奇崛,又往往在叙述本事之后,忽作奇想,发以议论,在盛唐诗坛上颇为少见。其中取材于晋人温峤在牛渚矶秉犀烛照水族的神奇传说的《杂兴》诗,王闿运称为“文势极突兀,有辟易万人之概”(《论歌行运用之妙》)。这可能与李颀好神仙、慕道术有关,同时对盛唐歌行的跌荡多姿也提供了又一例证。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年或十一年登进士第,早年曾漫游江南一带,一度在河东军幕中任职,后入朝为太仆寺丞,终于尚书司勋员外郎。他在当时享有盛名,如窦臮说:“时议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述书赋注》),独孤及在《皇甫公集序》中云:“沈、宋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间”。殷璠说他“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河岳英灵集》)。他从军后写的《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赠王威古》等诗,都以少年游侠的形象自况或喻人,具有豪迈勇武的气息,如《赠王威古》: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一场激烈的鏖战,在诗人笔下就像寻常的狩猎那样轻松,在顾盼自如间烘托出何等气概。他的七言歌行,有的上承卢、骆一路以赋法铺陈夸饰,如《渭城少年行》等;有的是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叙事诗,如《江畔老人愁》叙述一个贵族家庭在陈隋之际的破败过程,《邯郸宫人怨》写一个女子由入宫受宠到放归田里的遭遇,都是用悲剧性的题材抒写人世翻覆的感慨。这些诗,下启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韦庄《秦妇吟》一路,可说是歌行又一新变的先声。
崔颢以娴熟的歌行手法入近体,写出了被严羽称为“唐人七律第一”(《沧浪诗话》)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说李白游黄鹤楼时,读到此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另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见《唐诗纪事》)。如果以严格的律体来衡量,这首诗头几句连用三个“黄鹤”,颔联又不规整,颇有“出格”之嫌。但从另一面说,为了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不惜打破定格,亦是一种创造精神的表现。
------------------
第四节 高适岑参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两位诗人。例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不过,这两位诗人同中又有异,在诗坛上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年间曾北上蓟门。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三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
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最坎廪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高潮时期。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有《高常侍集》。
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的放浪生活;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杜甫称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政治才干的人物,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志向不合弃印而去。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
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他对自己的抱负和才具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诗人格外愤激不平。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宴享乐,而有才之士只能沉沦草泽,揭示了布衣与权贵的对立。他渴望得到明主的见赏和重用,常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如《宋中十首》其一云: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诗的主旨和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是一致的,但李诗更富动作性和戏剧性,诗里用“三军泪如雨”的群体形象,把思乡的情绪表现得十分饱满酣畅。他的《古从军行》更为著名: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诗人放眼于历史上和亲与交战反反复复的现象,把笔触伸入到积怨不解的胡汉双方,最后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不惜以百姓鲜血满足一己私欲的统治者。诗中对被征讨的“胡儿”也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在唐人诗中不可多得,可说是把边塞诗的思想境界提到了新的高度。诗中以偶间散,押韵平仄互换的形式和卢、骆以来的歌行大体相承,但气势的动荡开阖却是新的发展。诗中大量运用双声叠韵和叠字,在节奏上又多变化,例如每两句的句尾轮换使用双音词和单音词,读来铿锵跳宕,韵味悠长。
李颀好以纵放奇诞的用笔和构想,描写生活中具有豪荡不羁性格的人物。他的许多送别诗,其实都是人物特写,诗人着意表现他们的骨鲠之气和狂傲性格,并将自己胸中的块垒一吐为快,如《别梁锽》诗云:
梁生倜傥心不羁,途穷气盖长安儿。回头转眄似雕鹗,有志飞鸣人岂知。虽云四十无禄位,曾与大军掌书记。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一言不合龙頟侯,击剑拂衣从此弃。朝朝饮酒黄公垆,脱帽露顶争叫呼。……时人见子多落魄,共笑狂歌非远图。忽然遣跃紫骝马,还是昂藏一丈夫……。
又如《送陈章甫》,写陈的相貌,是“虬须虎眉仍大颡”;写陈的品节行事,是“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白云高。”这些诗都以写意的手法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用笔无多而声色俱现,而诗人对这些落魄人物的一往情深的赞许,又分明寄寓着愤激的牢骚不平之慨。
李颀和当时的许多艺术家有交往,他有《咏张諲山水》赠画家张諲,有《弹棋歌》赠善博弈的崔姓艺人,《赠张旭》对这位“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的书法家表示激赏,而描写音乐的诗篇更是出神入化,如《听安万喜吹觱篥歌》中写道: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枯桑老柏寒飕飀,九雏凤鸣乱啾啾。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时而以听觉形象,时而又以视觉形象描写旋律的变化,化无形为有形。《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也是一首比喻联翩而出,运思奇特跌宕的佳作,其中“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以及“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等一系列描写,以奔放的想象力,表现了乐曲中丰富的情感变化。胡应麟《诗薮》云:“古诗窘于格调,近体束于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阖辟,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李颀上述的诗篇正可见出歌行在盛唐诗坛上被广泛应用的活跃程度。
此外,李颀有一类诗取材神异,形象诡怪奇崛,又往往在叙述本事之后,忽作奇想,发以议论,在盛唐诗坛上颇为少见。其中取材于晋人温峤在牛渚矶秉犀烛照水族的神奇传说的《杂兴》诗,王闿运称为“文势极突兀,有辟易万人之概”(《论歌行运用之妙》)。这可能与李颀好神仙、慕道术有关,同时对盛唐歌行的跌荡多姿也提供了又一例证。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开元十年或十一年登进士第,早年曾漫游江南一带,一度在河东军幕中任职,后入朝为太仆寺丞,终于尚书司勋员外郎。他在当时享有盛名,如窦臮说:“时议论诗,则曰王维、崔颢”(《述书赋注》),独孤及在《皇甫公集序》中云:“沈、宋既殁,而崔司勋颢、王右丞维复崛起于开元、天宝间”。殷璠说他“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河岳英灵集》)。他从军后写的《古游侠呈军中诸将》、《赠王威古》等诗,都以少年游侠的形象自况或喻人,具有豪迈勇武的气息,如《赠王威古》: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一场激烈的鏖战,在诗人笔下就像寻常的狩猎那样轻松,在顾盼自如间烘托出何等气概。他的七言歌行,有的上承卢、骆一路以赋法铺陈夸饰,如《渭城少年行》等;有的是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叙事诗,如《江畔老人愁》叙述一个贵族家庭在陈隋之际的破败过程,《邯郸宫人怨》写一个女子由入宫受宠到放归田里的遭遇,都是用悲剧性的题材抒写人世翻覆的感慨。这些诗,下启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元稹《连昌宫词》、韦庄《秦妇吟》一路,可说是歌行又一新变的先声。
崔颢以娴熟的歌行手法入近体,写出了被严羽称为“唐人七律第一”(《沧浪诗话》)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据说李白游黄鹤楼时,读到此诗,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另作《凤凰台》诗以较胜负(见《唐诗纪事》)。如果以严格的律体来衡量,这首诗头几句连用三个“黄鹤”,颔联又不规整,颇有“出格”之嫌。但从另一面说,为了情感的自由抒发而不惜打破定格,亦是一种创造精神的表现。
------------------
第四节 高适岑参
唐宋以来,高适和岑参是经常被人们并称的两位诗人。例如杜甫说:“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沧浪诗话》)辛文房说:“参……诗调尤高,……与高适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唐才子传》)胡应麟说:“高岑悲壮为宗,王孟闲淡自得。”(《诗薮》)这主要是因为他们的诗风相近,都以“风骨”著称,他们都曾厕身戎幕,擅长以古诗尤其是七古的形式来写边塞题材,而且诗中充溢着感激不平之气。不过,这两位诗人同中又有异,在诗坛上各自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高适(704—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一生的经历比较丰富。他早年生活困顿,二十岁时西游长安,开元十九至二十年间曾北上蓟门。以后约有十年滞留宋州,过了多年“混迹渔樵”的落拓浪游生活。四十六岁时应试举有道科中第,然仅得汴州封丘尉之职。三年后弃官,赴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之乱发生后,高适自骆谷西驰见玄宗,陈潼关败亡之势,又从玄宗至蜀郡,拜谏议大夫。至德元年(756),受肃宗命征讨永王璘,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此后数任地方大员。
代宗即位后,先后入朝为吏部侍郎、刑部侍郎,进封渤海县侯。《旧唐书》说他“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他最坎廪不遇的是在第一次出塞前后的时期,那时他漫游蓟北一带,想投笔从军,但未能如愿,不得不在梁宋一带栖游,但这却是他创作力最旺盛的高潮时期。晚年做了大官后,虽也间有佳作,较之以前却不免有所逊色了。有《高常侍集》。
高适的性格狂放不羁,年轻时结交游侠,过着“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别韦参军》)的放浪生活;浪游梁宋时,也是“酒肆或淹留,渔潭屡栖泊”(《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行止不定。杜甫称他“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殷璠称他“性拓落,不拘小节”(《河岳英灵集》)。他又是具有纵横壮志和实际政治才干的人物,生平第一次任官(封丘县尉)即因与宏阔志向不合弃印而去。安史乱中他主动诣阙献计,又先后得到玄宗和肃宗的赏识,受命于危难之际。可见他志大才雄,并非好作空言之辈。
诗人的性格和经历反映在创作上,使他的诗歌具有沉雄深厚的特色。他对自己的抱负和才具充满自信:“公侯皆我辈,动用在谋略。圣心思贤才,朅来刈葵藿。”(《和崔二少府登楚丘城作》),对历史上的英雄勋绩也不胜向往:“北上登蓟门,茫茫见沙漠。倚剑对风尘,慨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塞下曲》)因其如此,现实中的不遇使诗人格外愤激不平。在《效古赠崔二》诗中,他讥刺那些“邈然在云霄”的贵宦唯知游宴享乐,而有才之士只能沉沦草泽,揭示了布衣与权贵的对立。他渴望得到明主的见赏和重用,常借古代人事抒发自己的情怀。如《宋中十首》其一云:
梁王昔全盛,宾客复多才。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