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作者:郑浪平    更新:2021-12-04 20:14
  由于淮河泛滥,不方便军事作战,因此进攻路线向南修正,沿着大别山由东向西进攻,在攻克平汉铁路之后,再向南旋转切入武汉,与南路日军会师,以对武汉的华军进行合围。另外华中派遣军控制四个师团作为预备队,以及三个飞行团的支持兵力、一个海军舰队,兵力为十四万人。两支日军以南北平行运动的钳形攻势,直扑武汉,但是以兵力与支持而言,日军进攻的重点是放在南路的长江作战上。
  这时蒋介石为了在武汉迎击日军,特别设立了武汉卫戍司令部,由陈诚出任司令,在长江南岸再设立第九战区,司令官也由陈诚出任,统帅了薛岳的第一兵团,张发奎的第二兵团,主力集结在鄱阳湖以西地区的长江南岸,在侧翼迎击日本第十一军的攻势,而对抗沿大别山与长江北岸进攻的日军之责任,蒋介石仍然交给第五战区的李宗仁负责(李因病而由白崇禧代理前半段的指挥)统帅孙连仲的第三兵团负责在大别山御敌,李品仙统帅的第四兵团则在长江北岸抵抗日军的攻势。
  蒋介石这次的作战指导方针,更为明确地接近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构想,就是设法在日军进攻的沿途,不断地进行抵抗,并且进行后退包围以及侧翼的伏击,但是不到必要时,不进行主力、正面的决战。因此武汉会战的主战场不在武汉城市的保卫战,而在武汉外围的消耗战,华军作战的目的在争取消耗日军,而非击败日军或是真正的保卫武汉。就战略指导的层次而言,中国方面的表现真是进步神速。而日军大本营知道这次深入武汉作战,主要是扩大日军在中国的控制空间,将国民政府逼到地方边陲地区,同时摧毁蒋介石的再生战力补充路线,如此可以方便建立汉奸政府,达成日本“以战养战”的战略目标。由于负责南路进攻的日军,需要从徐州附近调回作战部队,同时要在九江集结之后,才开始进攻武汉,因此需要在一个月以前,现在长江南北两岸进行序战准备。至于在北路担任攻击武汉的日本第二军,参战的各个部队,本来就在淮河与黄河之间,在合肥集结是非常方便的,因此就先进行整训,等待攻击发起的时机。负责在南路进攻的日本第十一军,在大本营还没有下达汉口攻略的作战指令之前,就已先在六月十二日,抢先登陆安庆发动了序战攻势,然后十一军兵分两路,具有两栖作战装备的波田支队领军,沿着长江水道西上,在华军部队换防与接应不当的情形下,轻易地一举击破江防重镇马当要塞,接着迅速穿过彭泽,准备直逼九江;另外一支在江北的日军第六师团(稻叶四郎),则在长江北岸的陆路,不断地向东突进,沿着潜山、太湖、直攻黄梅。由于日军在汉口攻略开始的江南序战之时,作战意外地顺利,因此日方甚至认为,只要一个月,就可以攻下武汉。这个轻敌的想法,又要让日军付出极大的代价。南路的日军指挥官冈村宁次,知道指挥这场会战,对于自己前途的关系非常重大,他不但希望能够首先攻克武汉,更想能够漂亮的在攻克武汉之时,歼灭华军大部分的主力。因此冈村宁次把攻克武汉的决战目标,放在长江南岸,因为他知道华军第九战区的主力兵团,就在九江与南昌之间布防。假如自己能够在此歼灭华军部队,就可以大胆地迂回攻击粤汉铁路上的贺胜桥一带,截断华军从武汉南撤的通路,从侧后方包抄武汉。事实上,冈村宁次也是有些担心,假如自己的部队沿着长江一路的深入武汉,会给留在江西的华军部队,有机会侧击自己的补给线。这正是陈诚与薛岳的作战计划,逼日军必须分散兵力,防范在江西集结之华军的企图。
  25.4 庐山的死亡阵地
  七月二十二日,冈村宁次的部队,突击登陆长江南岸的九江附近据点姑塘,与华军爆发激烈的战斗,华军的第四军、五十二军、六十四军、六十六军早有反击的准备,中日双方在星子到德安地区爆发空前的激战。日军第一○六师团,被钉在金官桥阵地,日军无论如何的猛攻,都无法突破华军阵地。华军在造成日军大量的伤亡之后,仍然坚守不退,这时冈村宁次大感震惊,于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的下令日军,毫无限制地大量使用毒气进攻华军,但是纵然如此,日军仍然无法攻克德安,也无法顺利沿着长江南岸,朝向武昌进攻。冈村宁次因此再调日军一○一师团,在星子登陆,企图侧击华军阵地,但是华军的七十军军长李觉,率部固守庐山的险峻地形,发挥血战不退的作战意志,在长达四十一天的作战中,不管日军用尽一切的手段,当然包括毒气、飞机轰炸与炮舰的火力支持,就是无法突破华军阵地,反而造成进攻日军近乎歼灭性的损伤。冈村被迫再调第九师团支持作战,但是仍然无法打开战事的僵局。日军在江西北部的长江沿岸,已经陷入死亡阵地的僵持局面:日军三个参战的师团,都打到近乎失去继续作战能力的状态,这三个师团需要补充的兵员,甚至超过了原有的建制。
  在中日两军队阵之时,长江地区正好发生严重的瘟疫,不但日军受到感染,华军更是因为普遍的缺乏医药,病死的战士极多。不过南路日军在长江北岸的战事却进展较大,日军第六师团一路进攻,终于在八月三日攻克黄梅。这时白崇禧眼见长江北岸的日军过于深入,于是出动华军攻击日军的后方补给线,准备包抄第六师团。白崇禧指挥华军第七军(张淦)、第十军(徐源泉),在八月二十七日攻克日军后方的潜山与太湖,然后下令江北的华军,围攻在黄梅集结的日军第六师团,准备造成另外一次的台儿庄大捷。这次白崇禧的战略布局虽然高明,但是华军兵力的运用,却没有充裕与足够的筹码(当初李宗仁得到了蒋介石倾全国军力的支持,现在白崇禧却面对华军在全线激战,已经没有重兵可以投入的情况);更为不利的是,长江对于华军是障碍,对于拥有绝对优势海军的日本而言,却是救命的动脉。白崇禧虽然成功地切断日军第六师团的后路,但是日军却由长江支持、补给第六师团。冈村宁次更非等闲之辈,他立刻调动三个支队,加入第六师团,以进行反击战,因此华军被迫后撤。日军于是乘胜追击,对于江北的战略要地广济发动攻击。广济之战进行了八天八夜,整个阵地在中日两军之间,也是几度易手,最后才在九月六日,被日军攻占。这时攻占广济的日军与沿江西上的日军,开始两面合围田家镇。华军在此设有江防的要塞阵地,但是这个要塞在设计的时候,发生严重的错误,
  只考虑到迎击由长江一面的作战需要,而在侧后的防御上,几乎没有任何坚固的防御设计。华军在江防要塞上,对于正面进攻的日军,产生极大的杀伤力,但是当日军从广济迂回攻击田家镇之时,整个要塞就无法发挥应有的防御功能。日军第二十七师团,此时又先攻克了田家镇南岸的对应阵地,因此田家镇终于在九月二十九日,中国守军在弹尽援绝之下,被日军所攻陷,于是沿长江进攻武汉的南路日军已经打开了通往武汉的大门,不过日军的攻击力量,也到了暂时无法继续作战的地步。
  25.5 万家岭大捷
  由于冈村宁次对于在鄱阳湖口的作战,一直无法击败薛岳与张发奎的部队,仍然感到不安,于是决定要在江西北部捕捉与歼灭华军薛岳的主力。冈村宁次一面继续对德安战线,施加正面的压力,一面出动军队,先猛攻右翼的瑞昌,然后向南旋转,迂回深入地突进,企图包抄华军德安战线的后方,以围歼在此力战不退的守军。但是负责迂回攻坚任务的日军第一○六师团,却在九月三十日,在瑞昌西南方的万家岭迷路,因而立刻受到薛岳部队主力的包围。这次薛岳决心完歼这支单独深入的日军,因此立刻调动华军部队,由吴奇伟指挥第四军(欧震)、二九军(李汉魂)、六十六军(叶肇)、七十四军(俞济时)发动联合攻势,设法围歼第一○六师团。中日双方在万家岭血战十四日,其中以七十四军(俞济时)
  担纲,牺牲最大,特别是五十八师(冯圣法),更是打到全员上阵的地步,最后连军长俞济时都亲率警卫营支持作战,而受困的日军一○六师团,一直无法打开战线缺口;外围的日本援军受阻,也无法打破包围圈驰援。因此日军一○六师团逐渐感到弹尽援绝地威胁,被华军围在几公里方圆的阵地之中,几乎已经遭到华军的围歼了。万家岭战局的发展,不但受到中外媒体的广泛注意,甚至引起日皇裕仁直接地关切,因为日本自从建军以来,还没有遭到整个师团被围歼的败绩。在日皇、军部以及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的高度关切之下,冈村宁次当然更是想尽一切的办法,来设法救援一○六师团,但是仍然无法达成任务。这时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田俊六只有亲自介入指挥,他不但把所有能出动的空军,都派到万家岭上空,支持与掩护受困的一○六师团,并且紧急出动所有华中派遣军所控制的预备队,组成三个支队,不惜一切代价地投入战场,以救援被困的日军。
  事实上,被华军包围的日军一○六师团长淞浦淳六郎中将,几度已经到了准备焚烧军旗,并且要切腹自杀的最后关头。中日两军在万家岭决战的最后两天当中,都分别组织了上百组的敢死队,进行最后的短兵相接的战斗。日军华中派遣军甚至组织了两百人的军官团,空降到日军一○六师团的阵地给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