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作者:郑浪平 更新:2021-12-04 20:14
在八月二十二日,日本上海派遣军的援军抵达了上海,立刻分兵在黄埔江码头登陆,以驰援被困的日军,并且将主力从长江沿岸的浏河、川沙口到吴淞口,在华军阵地的侧背登陆,企图包围攻击上海日军基地的华军。
22.4 中日在上海形成主力决战
于是中日双方的上海之战主轴,开始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日军从长江沿岸登陆,作战轴线由北向南延伸,企图切断华军与南京方向的补给线。因此中日之间淞沪会战的主战场,就在上海西北的郊区展开,整个战场的方圆半径,不过几十公里左右,但是中日两军在此血战长达两个多月,死伤的人数超过五十万人以上,几乎是达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地步,而战斗最为激烈的罗店与大场,由于中日两军争夺激烈,更是成为名符其实的血肉磨坊。
华军先发制人的攻击,没有击溃日军的防御阵地据点,反而引来日军援军的侧翼包围,这时蒋介石已经决定将主力决战的地点,放在上海地区了。于是立刻重新部署在上海作战的兵力,成立第三战区,派出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防守浦东到杭州湾阵地,张治中的第九集团军防守上海市区,而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负责上海市郊到长江的防线。而此时日军攻击的重点,正是上海西北方的市郊地带,日军希望能够切断华军与南京相连的补给线,以包围在上海参战的华军。这时候,日军还没有看出,蒋介石已经决定将华军的主力部队,在上海孤注一掷的与日军决战,由于华军主力源源涌到,造成日军一再的被迫增兵,日军只是希望能够解上海之围。
这次日军记住一二八事变的教训,在上海派遣军中,大量的抽调各个师团的工兵单位,特别增加各种桥梁设施的装备,以增加日军在河道之间的运动能力,并且避免在上海的市区作战。松井石根先将主力放在攻占上海西北郊区的宝山到罗店一线,以扩大日军登陆的滩头阵地,而陈诚的主要作战任务,则是「反登陆作战」,于是中日两军的主力,就在这个地区进行非常惨烈的阵地争夺战。
由于日军拥有绝对的海空军优势,特别是日军的海军炮舰的火力,更是全球第一的,对于华军阵地,进行近乎摧毁性的密集射击,弹幕的威力可以说是打得天摇地动,华军是血肉横飞。华军那点轻炮兵,根本没有还手的力道,于是华军在长江沿岸阵地,可以说是死伤无数,其中以守宝山的姚子菁营,是全营战死无一生还,最为壮烈,其实在罗店争夺战中,华军牺牲的程度,几乎也是到了全部队牺牲的有死无回的程度,罗店成为名符其实的血肉磨坊。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才打不到半个月,就已经少了一半以上的兵员,到了九月十日,华军才放弃反登陆的滩头决战,退到河道密布的内陆,防守马路河到蕴藻滨,以及潘泾到杨泾的地区。
此时松井石根虽然攻占罗店,但是无法有足够的兵力,继续的向南攻击,以切断华军的上海与南京交通线,而完成对上海华军的大包围。因为在上海市区以及东区的华军,仍然在对受到围困的日军阵地,进行猛烈的攻击,松井石根必须要抽调兵力,支持这些地区的战斗。
此时的上海之战,已经成为全球新闻关注的焦点,没有一个国际军事专家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华军竟然能在上海力战日军,以为最多防守一个星期的战斗,竟然打了一个月以上,华军猛攻张华滨车站,攻势之猛烈,令中外记者看得目瞪口呆,日军只有全力投入部队稳住战线,在黄埔江中的日本舰队,更是不断进行弹幕射击的火力掩护,整个上海租界可以说是全被炮声与火光所笼罩,日军拚死反击的结果,也只能勉强守住阵地而已,北站、八字桥等阵地,仍然不动如山的守在第九集团军的手中。
这时日本的大本营才意识到上海战事,正在发展成为一场超级大会战[1],日军原先规划的上海派遣军兵力,根本不足以击败华军,于是日本参谋本部在九月十一日决定,对上海派遣军进行大量的增兵,而正式组成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调动日本第九、十三、一○一师团,台湾旅团、炮兵第五旅团,以及抽调大量的工兵特种作战部队,与海空军支持作战部队,增援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这样,日本的上海派遣军已经是拥有五个师团,两个旅团,以及陆海空的特种与支持部队,总兵力人数超过十六万人,日本决心要在上海地区的会战中,与华军一争高下,但是日军仍然没有想到,华北决战已经不可能发展,华东会战才是中日之间的真正决战。
蒋介石也在九月二十一日,下令改组第三战区,自己亲自兼任战区司令长官,将上海的作战部队分成左翼作战军(陈诚),中央作战军(朱绍良),右翼作战军(张发奎),同时将所掌控的中央军,几乎全数的投入战场。而此时从华南、华中,甚至西南的各路诸侯部队,也毫无保留的陆续赶往上海战场增援,中国几百年没有出现这样的勤王之师(拥护中央)四集,而共同抵御外侮的作战情景,上海的战事,已经融合了中国所有军民的血泪、力量与注意力。
松井石根得到增援之后,还是将主力放在上海西北部的郊区,以进行对华军的侧翼包围作战,不过此时日军深入内陆,已经没有威力强大的海军舰炮的火力支持了。日军从九月十一日到十月二十日的四十天之内,在这个地区的作战进展是,从潘泾打到杨泾而已,东西的距离是五公里,多处阵地的争夺,可以说是几度相互易手,华军的每个据点大都是拚到弹尽援绝,血肉成河,才不能不退。松井石根用尽各种作战的王牌,最后才终于在十月七日,突破蕴藻滨河道的华军防线,攻到上海西方郊区的交通枢纽大场。日军只要攻陷大场,华军在上海市区以及浦东的部队,也只有退出阵地,以免受到日军的包围。
为了守住大场,夺回蕴藻滨防线,蒋介石也把手边可以调动的兵力,全都耗尽了,而军政部长何应钦表示,在战事最为激烈的时间中,一个师的部队调到火线,只能维持半天,就已经报销了。迫使蒋介石最后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其舅子宋子文所掌握的税警团,都调出应战,以防堵蕴藻滨战线的崩溃。而税警团是以总队的编制[2],下辖两个支队共有六个团,其中留学美国军校的第四团团长孙立人,在防线争夺战中,可以说是奋不顾身的反复冲杀,几度夺回阵地,自己身负重伤,因而使得税警团的声名大噪,孙立人也就成为华军的新星。
虽然中国空军一再的以寡击众,但是究竟是实力有限,两个月内,中国的空军终于消耗殆尽了,日军从此几乎掌握了长江下游地区的绝对空优。华军要想前往战线已经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许多的华军部队是还没有到达前线,就已经一路遭到日机攻击而受到损失,后勤支持与伤患后送更是非常的困难,经常是处在时断时续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宋美龄竟然还冒险亲自前往上海慰问伤患官兵,结果在路上遭到日机炸射,车毁人伤,被迫出国疗伤,这在现代战史而言,是几乎绝无仅有的实例。而蒋介石以最高统帅之尊,更是四度亲身冒险,前往上海前线指挥,而其中一次,更在苏州附近遭到日机追击炸射,个人生命几乎遭到不测。这种上自最高统帅夫妇,下到非正规军的武装力量,全都义无反顾的投入战线决战,表现出中国是要把这半世纪所遭到日本欺凌的屈辱与愤怒,全都化为与日军决一死战的行动,全中国上下的目标只有一个,要打出中国作战的士气与信心,要叫国际社会肯定中国的表现。
而在十月十七日,李宗仁的桂军王牌部队,第二十一集团军增援到前线,蒋介石认为中日两军在上海的战斗,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因此决定将二十一集团军,当成决战的预备队,立刻的投入战场,企图反击日军攻势,以争回蕴藻滨防线。但是由于这次的出击,时间上过于仓促,计划的配合又不够周延,而在战线上配合攻击的部队,根本已经没有战力可以发挥运用,因此造成攻势受挫。
日军立刻运用这个华军攻势受挫时机,发动反击,华军的阵地陷入支离破碎的状态,日军终于在十月二十五日攻陷战略重镇的大场,直逼苏州河,因此华军在上海作战防线,有被日军切断的危机,第十八师师长朱耀华因为大场的战线被突破,全师阵地溃散而拔枪自杀。因此在大场阵地被日军攻克之后,蒋介石只有下令华军的部队,全都后撤过苏州河,重新布防,事实上,在奉命撤退之时,华军还一直坚守闸北、江湾到庙行的市区阵地,日军根本无法越雷池一步,因而日军把坚守闸北阵地,不曾后退半步的八十八师,称做「可恨之师」。
为了营造国际舆论的报导与支持,蒋介石亲自下令,八八师留下一个营的兵力,据守四行仓库,与日军周旋到底,这就是被人传颂一时的「八百壮士」事迹,最后在租界各国的请求之下,这支孤军才退到租界之内。虽然这种作战无补于全局,但是却有极强的宣传效果。让中国人民兴奋,令日军脸上无光。
22.5 日军决定从金山卫登陆
此时,日本的大本营,对于日军在上海一直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可以说是已经陷入困惑与激怒的状态,国际社会开始怀疑日军的战力,日本人民也开始从狂热中体会到挫败与死亡的忧虑。
22.4 中日在上海形成主力决战
于是中日双方的上海之战主轴,开始由东西向,转为南北向,日军从长江沿岸登陆,作战轴线由北向南延伸,企图切断华军与南京方向的补给线。因此中日之间淞沪会战的主战场,就在上海西北的郊区展开,整个战场的方圆半径,不过几十公里左右,但是中日两军在此血战长达两个多月,死伤的人数超过五十万人以上,几乎是达到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地步,而战斗最为激烈的罗店与大场,由于中日两军争夺激烈,更是成为名符其实的血肉磨坊。
华军先发制人的攻击,没有击溃日军的防御阵地据点,反而引来日军援军的侧翼包围,这时蒋介石已经决定将主力决战的地点,放在上海地区了。于是立刻重新部署在上海作战的兵力,成立第三战区,派出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防守浦东到杭州湾阵地,张治中的第九集团军防守上海市区,而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负责上海市郊到长江的防线。而此时日军攻击的重点,正是上海西北方的市郊地带,日军希望能够切断华军与南京相连的补给线,以包围在上海参战的华军。这时候,日军还没有看出,蒋介石已经决定将华军的主力部队,在上海孤注一掷的与日军决战,由于华军主力源源涌到,造成日军一再的被迫增兵,日军只是希望能够解上海之围。
这次日军记住一二八事变的教训,在上海派遣军中,大量的抽调各个师团的工兵单位,特别增加各种桥梁设施的装备,以增加日军在河道之间的运动能力,并且避免在上海的市区作战。松井石根先将主力放在攻占上海西北郊区的宝山到罗店一线,以扩大日军登陆的滩头阵地,而陈诚的主要作战任务,则是「反登陆作战」,于是中日两军的主力,就在这个地区进行非常惨烈的阵地争夺战。
由于日军拥有绝对的海空军优势,特别是日军的海军炮舰的火力,更是全球第一的,对于华军阵地,进行近乎摧毁性的密集射击,弹幕的威力可以说是打得天摇地动,华军是血肉横飞。华军那点轻炮兵,根本没有还手的力道,于是华军在长江沿岸阵地,可以说是死伤无数,其中以守宝山的姚子菁营,是全营战死无一生还,最为壮烈,其实在罗店争夺战中,华军牺牲的程度,几乎也是到了全部队牺牲的有死无回的程度,罗店成为名符其实的血肉磨坊。陈诚的第十五集团军,才打不到半个月,就已经少了一半以上的兵员,到了九月十日,华军才放弃反登陆的滩头决战,退到河道密布的内陆,防守马路河到蕴藻滨,以及潘泾到杨泾的地区。
此时松井石根虽然攻占罗店,但是无法有足够的兵力,继续的向南攻击,以切断华军的上海与南京交通线,而完成对上海华军的大包围。因为在上海市区以及东区的华军,仍然在对受到围困的日军阵地,进行猛烈的攻击,松井石根必须要抽调兵力,支持这些地区的战斗。
此时的上海之战,已经成为全球新闻关注的焦点,没有一个国际军事专家敢相信眼前的事实,华军竟然能在上海力战日军,以为最多防守一个星期的战斗,竟然打了一个月以上,华军猛攻张华滨车站,攻势之猛烈,令中外记者看得目瞪口呆,日军只有全力投入部队稳住战线,在黄埔江中的日本舰队,更是不断进行弹幕射击的火力掩护,整个上海租界可以说是全被炮声与火光所笼罩,日军拚死反击的结果,也只能勉强守住阵地而已,北站、八字桥等阵地,仍然不动如山的守在第九集团军的手中。
这时日本的大本营才意识到上海战事,正在发展成为一场超级大会战[1],日军原先规划的上海派遣军兵力,根本不足以击败华军,于是日本参谋本部在九月十一日决定,对上海派遣军进行大量的增兵,而正式组成上海派遣军战斗序列,调动日本第九、十三、一○一师团,台湾旅团、炮兵第五旅团,以及抽调大量的工兵特种作战部队,与海空军支持作战部队,增援松井石根的上海派遣军。这样,日本的上海派遣军已经是拥有五个师团,两个旅团,以及陆海空的特种与支持部队,总兵力人数超过十六万人,日本决心要在上海地区的会战中,与华军一争高下,但是日军仍然没有想到,华北决战已经不可能发展,华东会战才是中日之间的真正决战。
蒋介石也在九月二十一日,下令改组第三战区,自己亲自兼任战区司令长官,将上海的作战部队分成左翼作战军(陈诚),中央作战军(朱绍良),右翼作战军(张发奎),同时将所掌控的中央军,几乎全数的投入战场。而此时从华南、华中,甚至西南的各路诸侯部队,也毫无保留的陆续赶往上海战场增援,中国几百年没有出现这样的勤王之师(拥护中央)四集,而共同抵御外侮的作战情景,上海的战事,已经融合了中国所有军民的血泪、力量与注意力。
松井石根得到增援之后,还是将主力放在上海西北部的郊区,以进行对华军的侧翼包围作战,不过此时日军深入内陆,已经没有威力强大的海军舰炮的火力支持了。日军从九月十一日到十月二十日的四十天之内,在这个地区的作战进展是,从潘泾打到杨泾而已,东西的距离是五公里,多处阵地的争夺,可以说是几度相互易手,华军的每个据点大都是拚到弹尽援绝,血肉成河,才不能不退。松井石根用尽各种作战的王牌,最后才终于在十月七日,突破蕴藻滨河道的华军防线,攻到上海西方郊区的交通枢纽大场。日军只要攻陷大场,华军在上海市区以及浦东的部队,也只有退出阵地,以免受到日军的包围。
为了守住大场,夺回蕴藻滨防线,蒋介石也把手边可以调动的兵力,全都耗尽了,而军政部长何应钦表示,在战事最为激烈的时间中,一个师的部队调到火线,只能维持半天,就已经报销了。迫使蒋介石最后把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以及其舅子宋子文所掌握的税警团,都调出应战,以防堵蕴藻滨战线的崩溃。而税警团是以总队的编制[2],下辖两个支队共有六个团,其中留学美国军校的第四团团长孙立人,在防线争夺战中,可以说是奋不顾身的反复冲杀,几度夺回阵地,自己身负重伤,因而使得税警团的声名大噪,孙立人也就成为华军的新星。
虽然中国空军一再的以寡击众,但是究竟是实力有限,两个月内,中国的空军终于消耗殆尽了,日军从此几乎掌握了长江下游地区的绝对空优。华军要想前往战线已经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许多的华军部队是还没有到达前线,就已经一路遭到日机攻击而受到损失,后勤支持与伤患后送更是非常的困难,经常是处在时断时续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宋美龄竟然还冒险亲自前往上海慰问伤患官兵,结果在路上遭到日机炸射,车毁人伤,被迫出国疗伤,这在现代战史而言,是几乎绝无仅有的实例。而蒋介石以最高统帅之尊,更是四度亲身冒险,前往上海前线指挥,而其中一次,更在苏州附近遭到日机追击炸射,个人生命几乎遭到不测。这种上自最高统帅夫妇,下到非正规军的武装力量,全都义无反顾的投入战线决战,表现出中国是要把这半世纪所遭到日本欺凌的屈辱与愤怒,全都化为与日军决一死战的行动,全中国上下的目标只有一个,要打出中国作战的士气与信心,要叫国际社会肯定中国的表现。
而在十月十七日,李宗仁的桂军王牌部队,第二十一集团军增援到前线,蒋介石认为中日两军在上海的战斗,已经到了最后关头,因此决定将二十一集团军,当成决战的预备队,立刻的投入战场,企图反击日军攻势,以争回蕴藻滨防线。但是由于这次的出击,时间上过于仓促,计划的配合又不够周延,而在战线上配合攻击的部队,根本已经没有战力可以发挥运用,因此造成攻势受挫。
日军立刻运用这个华军攻势受挫时机,发动反击,华军的阵地陷入支离破碎的状态,日军终于在十月二十五日攻陷战略重镇的大场,直逼苏州河,因此华军在上海作战防线,有被日军切断的危机,第十八师师长朱耀华因为大场的战线被突破,全师阵地溃散而拔枪自杀。因此在大场阵地被日军攻克之后,蒋介石只有下令华军的部队,全都后撤过苏州河,重新布防,事实上,在奉命撤退之时,华军还一直坚守闸北、江湾到庙行的市区阵地,日军根本无法越雷池一步,因而日军把坚守闸北阵地,不曾后退半步的八十八师,称做「可恨之师」。
为了营造国际舆论的报导与支持,蒋介石亲自下令,八八师留下一个营的兵力,据守四行仓库,与日军周旋到底,这就是被人传颂一时的「八百壮士」事迹,最后在租界各国的请求之下,这支孤军才退到租界之内。虽然这种作战无补于全局,但是却有极强的宣传效果。让中国人民兴奋,令日军脸上无光。
22.5 日军决定从金山卫登陆
此时,日本的大本营,对于日军在上海一直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可以说是已经陷入困惑与激怒的状态,国际社会开始怀疑日军的战力,日本人民也开始从狂热中体会到挫败与死亡的忧虑。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