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作者:郑浪平    更新:2021-12-04 20:14
  之后中共各股的力量,设法在广东、湖南等地进行武装革命,十一月十七日,由澎湃所领导之中国共产党在广东的海丰与陆丰地区,正式建立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从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内部,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府与新的国家。
  由毛泽东在湖南首创的中国共产党工农红军,转战于湖南、江西后,与朱德的部队在江西井冈山会师,建立了红四军团,井冈山很快就发展成为中共最大的军事与政治中心。而中共其它地区的军政力量,也开始在长江中游与华南一带,纷纷成立工农红军的武装力量,最高达到十二个红军组织。这些红军所到之处,都成立了以工农民武装革命为主的苏维埃政权,无论是“红军”还是“苏维埃”政府,当然都是模仿苏联军政架构的泊来品。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运作,更是直接受到苏联共产党第三国际的指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境内成为另外一个新的“国家”,在长江中游以及华南山区的江西、湖南、福建、湖北、四川、安徽一带,非常迅速的发展,成为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最大的威胁。
  在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想中,一切的资本主义与其所代表的帝国主义,都是共产党无产阶级革命所要消灭的头号敌人。对于受到苏联直接支持与指挥的中国共产党而言,当时的日本在日皇的封建主义、日本财阀的资本主义与军人的军国主义组合之下,它成为一个极端反共的国家(同时日、俄还有历史的仇恨与战略上利益的冲突),日本的军国主义既然是苏联最大的威胁,当然也就成为中共的首号敌人了。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既然是第三国际中的成员,当然是要把“打倒日本”,“保卫苏联”,视为政党重要的政略目标。因此初期的中国共产党,由于其无产阶级革命的本质,以及与苏联共存共荣的关系等特性,必然是对日本军国主义,采取坚决对抗的立场。但是其出发点,主要不是站在保卫中国民族主义的立场,而是站在全球无产阶级革命的立场,并且是为了支持苏联与日本的历史对决才采取抗日的政策。
  15.5 中国共产党抗日策略的变化
  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震惊了整个中国,当时控制苏维埃区的中国共产党,发表了非常清楚的抗日立场。但是当时中共抗日的基本论点是,为了维护全球无产阶级革命,以及捍卫苏联,因此要求中国人民起来抗日,而其具体的行动内容是,要求中国人民推翻蒋介石的国民政府,这样才能进行抗日。其后在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更是号召军人与群众,进行反国民政府的斗争,只有推翻国民政府,建立无产阶级革命的政府,同时与苏联的力量结合,才能消灭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要推动抗日的时期。
  当时多数的中国人民,对于国民政府一再的忍辱负重,对日本的侵略退让,已经失去了耐心,对于中国共产党明确的抗日立场,也给与奇特的反应,因为他们需要有人领导抗日,但是他们不懂为什么共产党的抗日,不是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而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老实说,早期投入积极抗日运动的人士,多数是中产阶级与学生,并不是无产阶级的“工农大”,多数的中国人,对于所谓苏维埃政府,更是摸不清真正的意义,所以真正响应中共抗日号召的,人数相当的有限,但是让一般人对于共产党的激进抗日立场,有着较为深刻的印象。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华苏维埃政府的抗日大政方针,在于“先反蒋,才能抗日”,目标在于保卫无产阶级与苏联的利益。中共非常善于利用日本侵略中国北方的各个机会,只要蒋介石必须抽兵北调,红军绝对尾随攻击中央军与扩大地盘,根本不给国民政府任何机会,可以无后顾之忧地动员兵力,与日军作战。红军这种利用蒋介石抗日来打击蒋介石的做法,当然使得国民政府认为,中共的红军是中国抗日最大的内忧,于是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政府的抗日政策,要求“先安内,才能攘外”。安内最大的目标就是要肃清红军的力量,如此国民政府才能完成统一与推动建设,以培植中国的国力与日本作战。
  中共在一九三三年的一月十七日,由毛泽东与朱德联名发表抗日宣言,开始有了立场的转变,中共要求中国所有的政治与人民的力量(除了国民党之外)与中共联合,对日本的侵略,进行坚决的抵抗,抗日不再是为了全球无产阶级以及苏联的利益为前提。
  一九三四年四月十日,当时中国正遭到日军攻占热河,以及威胁平津的危机之时,中共更进一步的发表宣言,清楚地强调,中共希望中国所有不同的政治力量,都应团结起来(这时共产党要求的抗日力量,不再限于工农与无产阶级了,也包括了国民党一部分的力量,但是要求国民党停止对苏区的进攻),对抗日本的侵略。不过中共仍然没有放弃抗日反蒋的基本立场。蒋介石也没有松动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方针,在日军侵略的压力下,国共之间的战争,一直在激烈地进行着,除了政权与意识形态之争外,对于如何抗日,双方的立场也是完全对立的。
  15.6 中共的长征
  对于日本政府而言,最为担心的,正是中国的全面赤化,因为中国的土广民众,一旦接受共产党的统治,并与苏联联合成为共同反日的力量,那么日本绝对是无力招架,所以日本政府说什么也不能允许共产党的势力,在中国发展成功。蒋介石若是积极剿共,日本政府还可以给国民政府一些喘息的时间,假如蒋介石采取联苏容共的政策,那么日本政府只有对中国提前采取断然的行动。
  到了一九三四年,在国共战争中,蒋介石开始明显地居于优势,当年十月十四日,蒋介石的部队迫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首都瑞金,于是中共中央决定依照计划突围撤退,而进行“长征”,红军从江西经过湖南、广西、贵州、云南、西康、四川、甘肃,最后到达陕西北部,蒋介石的部队则一路的追击围堵,顺带对沿路的诸侯,进行招安的工作,红军的实力在长征途中,则是遭到了极大的损失。
  这时长征的红军,常以抗日为名,不断地发表声明,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而对日本进行抗战。同时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开始了解,要继续“抗日必先反蒋”的政策,是完全不切实际的事,蒋介石已经成为中国实力最大的军政势力领袖,假如中国要抗日,反而非要蒋介石领导不可了,所以中共有必要改变策略。
  一九三五年的八月一日,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第三国际的代表王明,利用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抗日统一战线的“八一宣言”要求中国所有党派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与抗日联军。之后中共又多次发表抗日的政策宣言,都是要求中国内部团结,组成抗日的政府与军队,同时对于国民党政府也不再完全的排斥。但是这些政策宣言,全都是向全中国社会发出的,中共并没有直接与国民党进行联系。
  直到一九三六年八月十日,中国共产党终于正式的对国民党发出共同抗日的电函,正式称国民党为贵党,承认蒋介石为国民政府的委员长,并且表示同意国民政府的对日外交与国防政策,要求国民政府与中共进行抗日合作的谈判。这时中共的策略,已经由“反蒋抗日”,大幅的转向,改成“联蒋抗日”与“迫蒋抗日”了。
  15.7 蒋介石的联苏的抗日策略
  由于蒋介石的安内政策,在五次围剿红军之后,终于获得重大的成效,不但原先在长江中游与华南发展的几十万红军,在经过长征到达西北只剩下几万人而已,同时蒋介石的军政力量也开始进入西南的战略腹地,这时(一九三四年)蒋介石开始考虑到抗日的国际战略局势。因为中、日战争不仅是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更是全球列强利益发展的全面冲突之一,要想赢得战争,中国与日本都需要争取国际社会对自己有利的因素,特别是需要掌握到战争资源的供应,更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
  这时日本已经以“反共反苏”的政策,获得了德国与意大利的结盟支持,而国际社会虽然多数同情中国的遭到日本的侵略,以及不满自己在中国的利益遭到日本的危害,但是当时没有一个国家敢与日本正面对抗,也不敢积极支持中国的抗日建军计划。只有苏联因为与日本的矛盾,而会在某种程度之下,“支持”中国抗日,以及德国因为担心中国全面偏向苏联,所以也有限度地支持中国建军。
  蒋介石知道,中国只有完成统一与现代化之后,才能推动工业化与社会改革,这个工程涉及到中国整个文化、社会结构的改革,根本不可能在短期之内完成,因此中国若是与日本侵略者爆发全面的战争,中国一定要设法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支持。既然当时英、美的绥靖政策,不能协助中国抗日,那么存在于苏、日之间的重大历史矛盾,应有中国可以利用的地方。在一九三五年,蒋介石开始运用不同的管道,希望能够与苏联当局沟通,以建立合作抗日的策略。
  而苏联当然是要求蒋介石停止剿共,才愿意与国民政府谈判结盟抗日的可能性。因此在一九三六年五月,国、共之间,终于开始了秘密的接触,彼此商讨有关团结抗日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