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作者:郑浪平 更新:2021-12-04 20:14
由于日皇裕仁对于关东军在热河作战的“伟大”胜利,是万分的高兴与满意,因而亲自传谕,嘉奖日军在这次热河作战的英勇表现。裕仁完全忘记了,这是对中国的公然侵略,日本根本没有对中国宣战,也没有任何的事变籍口,就在中国境内大动干戈。同时他也批准了小矶国昭的长城“沿线”弹性用兵方案,因此关东军很快又回到关内,再度对平、津形成包围。
不过华军在长城防线的浴血作战,的确惊动了国际社会的注意,连一向袒护日本的英国,都已抗议日军进入关内,已经影响到英国在滦东的煤矿利益;美国更是一再知会日本,日军行动已经违背了门户开放政策。日本军部更为担心的是,假如战火继续向南延伸,关东军将会受到苏联背后攻击的危机,因此日本参谋本部在五月十八日,下达了“华北行动纲领”,要求关东军要在六月底之前,必须结束在关内的军事行动,以抽调足够兵力,应付苏联的军事压力,并且继续扫荡东北义勇军。
所以关东军在确定板垣制造华北“自治”的工作,迟迟没有具体的果效之后,也就同意与国民政府的代表黄郛协商,最后由交战的前线军队指挥官,签订撤军的“塘沽协议”,日本取得控制滦东,与栽培汉奸政权的利益,中国则是勉强地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
第十一章、热河与长城之战的检讨
热河与长城之战,可以说是日本连籍口都懒得制造一个,就明目张胆的占领中国的领土的公然侵略行为,当时的国民政府明知无力在战场上御敌,但是必须展现抵抗的决心,以维系民心士气,同时希望要日本付出一些侵略的代价。虽然中日双方在热河的军事较量,是不可避免的冲突,但是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无意与无力,就此展开全面的战争,所以热河的作战,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局部作战。
11.1 中国军队首度联合抗日
热河与长城之战,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继甲午战争之后,一场比较接近正式的决战,这场作战清楚地证明,中日之间的国力与军力的差距,比甲午战争之时还要更大。虽然中国军队的作战表现,相当的英勇,但是却不能改变中国战力严重落后日军的事实。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落后与分裂的国家,他正陷在危亡的历史危机之中,根本没有国家化与现代化的军队,可以对内统一国家,当然就更没有力量对外可以抵御外侮。造成中国军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内部的分裂、内战不休、国民缺乏国家的认同,使得中国没有办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工业体制,来支持一支可以捍卫领土与主权的军队,以对抗日本这种现代化国际级强权的侵略。这不是当时任何一个军队或是政治的领导人,单凭其个人的决断与能力,就可以改变的情况。
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部队,包括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以及晋军,在长城进行对日作战,是第一次各路军系的联合军事行动。而这些参战的中国部队,无论从作战训练、编制、装备、指挥系统,都是各自为政的架构,加上彼此之间仍心存猜忌,更难发挥整体作战的效果。虽然参战的中国军队,在日军绝对优势、现代化火力的猛烈攻势之下,个别作战的确是相当的英勇,同时也有很大的牺牲,但是却难以产生理想的战果。
因此,长城抗日作战失败之后,中国的各个阶层,开始对于中日的历史决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必须要设法尽量的争取时间,结束内部的分裂与消耗,以推动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建设,这样才能建立一支能够保家卫国的军队,否则中国迟早会被日本所鲸吞与蚕食而灭亡的。
11.2 中国全方位落后是作战失败的原因
若从战争的现场与过程而言,日军表现的战斗能力是相当的杰出,关东司令官武藤信义大将与参谋长小矶国昭中将,应该是居首功,因为他们指挥日军的热河攻击作战中,表现出决断的胆识与充分谋略。关东军只运用有限的兵力(两个师团加两旅团),却能充分地发挥灵活与集中的战术运用,再配合使用策反中国军阀部队投靠的政略,以及首次使用飞机与强大炮火的第
协同作战,使得日军能够在十天之内,就闪电般的顺利攻占了热河全境。虽然日军在继续攻击长城防线的作战中,遭受到华军猛烈的抵抗,但是日军仍然充分地掌握战场的主动,并给与中国军队相当严重的打击。
而中国方面,张学良之所以无法在事先调动各军迎战,是由于当时他已失东北根据地与大量的军政资源,国民政府里的汪派又只给压力,却没有实质的助力;他所统领的华北各军,原本有着彼此对立的心结问题,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化解,因此对造成各部队对张学良的指挥,处处制肘与防范,也就影响到张学良的战略企图心不足。张学良身体的状况也因为毒瘾的伤害,更无法应付作战沉重的压力。
然而就全盘大局的失利而言,又很难完全怪罪给张学良的失策。因为这是中国自从清朝与外国军队作战以来,第一次的各地方部队协同作战[1],仅仅在两年多前,这些部队还是彼此相互厮杀的“敌人”。当时面临日军攻势的张学良,既无足够的威望与能力应敌(那时他只有三十二岁,只是一个地方军阀的继承人),更缺必须的后勤支持能力,因此他还能够压住华北各军应战,就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等到战局大幅的逆转之后,张学良竟然能够因为一句话,就自动地卸下兵权,东北军也没有因此出现哗变或是拒战的情况,更是自从清朝末年以来,拥兵自重者近乎不可能的表现。
不过热河与长城之战事前的中国舆情反应,可以说是对于中国国力与军力的情形了解过少,因此对于张学良以及东北军的表现给与过于严苛的批评,舆论把东北军骂成“不抵抗部队”,“一战就败”,而把西北军的喜峰口之战,捧为国之干城。热河抗日作战的失败,对于浮夸的舆论与不切实际的人心,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北平的“学者专家们”,这才开始深切的了解到,中、日国力的差异,有着整个民族全方位的历史问题。日本不是由一天而强盛,中国不是因一人而落败。
其实这是当时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问题,不敢真正面对失败的原因,一定要找一个替罪羔羊(东北军)泄愤,以减少每一个国民其实都应负起的历史责任;而同时对西北军的喜峰口逆袭战果,作出过度的宣扬2,以证明是东北军太差,而非中国军力的不行。事实上,当时东北军一样地在明知无法战胜的状况下,对日军攻势进行浴血作战,只是因为张学良下野,政府与舆论又要找东北军当成替罪羔羊,因此缺少公正的报道,而其实西北军一样有其脆弱的一面[3]。
事实上,当时蒋介石无法亲自率军北上指挥压阵的原因,是因为国民政府在江西刚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的军事行动。同时汪精卫在热河作战之前,曾经亲访广州,当时广州政府领导人邹鲁就明白表示,假如蒋介石调兵北防热河,广州方面不但不会协助或保持中立,而是会出兵攻击南京。中共在江西、安徽、湖北等各地苏区的部队,更是从中牵制了国民政府军队的移动。当时的国民政府,无论是派晋军、西北军或是东北军的其它将领,都更加难以指挥中国的部队进行热河保卫战,甚至就连蒋介石亲率中央军与日本作战,结果恐怕也是好不到那去。因为实情是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将领与部队,能够抵挡武藤信义所指挥的关东军的攻势。
11.3 人心向背是战争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中国军队在一二八事变的上海,可以打得如此轰轰烈烈,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可以困扰无敌的关东军,而华军在热河与长城之战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呢?就历史的角度而言,关键在于民心士气的支持。因为当时无论是在上海还是东北,人民都是热烈支持华军抗敌作战的,因此中国军队可以在人民的支持下,越战越勇而有超水准的表现。但在热河的状况刚好相反,当地的人民根本是利用机会反抗军阀“汤老虎”部队的虐政,因此华军在没有得到人民主动支持的环境下,张学良无法派遣缺乏国家意识,以及没有足够后勤的地方军队,事先进驻热河。在作战时,缺乏人民支持的部队,其战斗表现,必然会在水准之下。
而日军的训练、编组以及武器装备,在接近三十年来的重点配置,都是为了在西伯利亚与俄军进行野战准备,因此比较不知如何应付城镇的攻坚与巷战,也不知如何面对人民起义的游击作战。日军在上海与东北地区的作战,既有轻敌的问题,又需要时间调整适应,因此日军的作战表现也就在水准之下。但是日军在热河之战,刚好得到日军最为优秀的将领指挥,又可以充分发挥野战的能力,加上策反工作非常的成功,热河民团又有响应日军的军事行动,所以关东军在热河的作战,当然是得心应手、大有表现。
在热河保卫战之前,当时中国的舆论界,一天到晚地把政客与“报纸军事专家”的谬见,大量地加以渲染与散播这些见解,把一二八事变的中国军队能够暂时的守住阵地,当成日军战力其实不足为惧的证明,把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风起云涌反击,当成关东军战力不过尔尔的事实,舆情当然就会期待中国军队在热河再有杰出的表现,事实上,这些舆论可以说是爱国热情有余,但是对于事实了解缺乏,只会影响到整个战略的布局,更造成了引爆政潮的燃料库。
不过华军在长城防线的浴血作战,的确惊动了国际社会的注意,连一向袒护日本的英国,都已抗议日军进入关内,已经影响到英国在滦东的煤矿利益;美国更是一再知会日本,日军行动已经违背了门户开放政策。日本军部更为担心的是,假如战火继续向南延伸,关东军将会受到苏联背后攻击的危机,因此日本参谋本部在五月十八日,下达了“华北行动纲领”,要求关东军要在六月底之前,必须结束在关内的军事行动,以抽调足够兵力,应付苏联的军事压力,并且继续扫荡东北义勇军。
所以关东军在确定板垣制造华北“自治”的工作,迟迟没有具体的果效之后,也就同意与国民政府的代表黄郛协商,最后由交战的前线军队指挥官,签订撤军的“塘沽协议”,日本取得控制滦东,与栽培汉奸政权的利益,中国则是勉强地得到一个喘息的机会。
第十一章、热河与长城之战的检讨
热河与长城之战,可以说是日本连籍口都懒得制造一个,就明目张胆的占领中国的领土的公然侵略行为,当时的国民政府明知无力在战场上御敌,但是必须展现抵抗的决心,以维系民心士气,同时希望要日本付出一些侵略的代价。虽然中日双方在热河的军事较量,是不可避免的冲突,但是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无意与无力,就此展开全面的战争,所以热河的作战,是一个非常特别的局部作战。
11.1 中国军队首度联合抗日
热河与长城之战,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继甲午战争之后,一场比较接近正式的决战,这场作战清楚地证明,中日之间的国力与军力的差距,比甲午战争之时还要更大。虽然中国军队的作战表现,相当的英勇,但是却不能改变中国战力严重落后日军的事实。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落后与分裂的国家,他正陷在危亡的历史危机之中,根本没有国家化与现代化的军队,可以对内统一国家,当然就更没有力量对外可以抵御外侮。造成中国军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内部的分裂、内战不休、国民缺乏国家的认同,使得中国没有办法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政治、社会、经济、工业体制,来支持一支可以捍卫领土与主权的军队,以对抗日本这种现代化国际级强权的侵略。这不是当时任何一个军队或是政治的领导人,单凭其个人的决断与能力,就可以改变的情况。
当时中国四分五裂的部队,包括中央军、东北军、西北军以及晋军,在长城进行对日作战,是第一次各路军系的联合军事行动。而这些参战的中国部队,无论从作战训练、编制、装备、指挥系统,都是各自为政的架构,加上彼此之间仍心存猜忌,更难发挥整体作战的效果。虽然参战的中国军队,在日军绝对优势、现代化火力的猛烈攻势之下,个别作战的确是相当的英勇,同时也有很大的牺牲,但是却难以产生理想的战果。
因此,长城抗日作战失败之后,中国的各个阶层,开始对于中日的历史决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中国必须要设法尽量的争取时间,结束内部的分裂与消耗,以推动国家全面现代化的建设,这样才能建立一支能够保家卫国的军队,否则中国迟早会被日本所鲸吞与蚕食而灭亡的。
11.2 中国全方位落后是作战失败的原因
若从战争的现场与过程而言,日军表现的战斗能力是相当的杰出,关东司令官武藤信义大将与参谋长小矶国昭中将,应该是居首功,因为他们指挥日军的热河攻击作战中,表现出决断的胆识与充分谋略。关东军只运用有限的兵力(两个师团加两旅团),却能充分地发挥灵活与集中的战术运用,再配合使用策反中国军阀部队投靠的政略,以及首次使用飞机与强大炮火的第
协同作战,使得日军能够在十天之内,就闪电般的顺利攻占了热河全境。虽然日军在继续攻击长城防线的作战中,遭受到华军猛烈的抵抗,但是日军仍然充分地掌握战场的主动,并给与中国军队相当严重的打击。
而中国方面,张学良之所以无法在事先调动各军迎战,是由于当时他已失东北根据地与大量的军政资源,国民政府里的汪派又只给压力,却没有实质的助力;他所统领的华北各军,原本有着彼此对立的心结问题,无法在短时间之内化解,因此对造成各部队对张学良的指挥,处处制肘与防范,也就影响到张学良的战略企图心不足。张学良身体的状况也因为毒瘾的伤害,更无法应付作战沉重的压力。
然而就全盘大局的失利而言,又很难完全怪罪给张学良的失策。因为这是中国自从清朝与外国军队作战以来,第一次的各地方部队协同作战[1],仅仅在两年多前,这些部队还是彼此相互厮杀的“敌人”。当时面临日军攻势的张学良,既无足够的威望与能力应敌(那时他只有三十二岁,只是一个地方军阀的继承人),更缺必须的后勤支持能力,因此他还能够压住华北各军应战,就已经非常的不容易了;等到战局大幅的逆转之后,张学良竟然能够因为一句话,就自动地卸下兵权,东北军也没有因此出现哗变或是拒战的情况,更是自从清朝末年以来,拥兵自重者近乎不可能的表现。
不过热河与长城之战事前的中国舆情反应,可以说是对于中国国力与军力的情形了解过少,因此对于张学良以及东北军的表现给与过于严苛的批评,舆论把东北军骂成“不抵抗部队”,“一战就败”,而把西北军的喜峰口之战,捧为国之干城。热河抗日作战的失败,对于浮夸的舆论与不切实际的人心,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北平的“学者专家们”,这才开始深切的了解到,中、日国力的差异,有着整个民族全方位的历史问题。日本不是由一天而强盛,中国不是因一人而落败。
其实这是当时中国人的民族心理问题,不敢真正面对失败的原因,一定要找一个替罪羔羊(东北军)泄愤,以减少每一个国民其实都应负起的历史责任;而同时对西北军的喜峰口逆袭战果,作出过度的宣扬2,以证明是东北军太差,而非中国军力的不行。事实上,当时东北军一样地在明知无法战胜的状况下,对日军攻势进行浴血作战,只是因为张学良下野,政府与舆论又要找东北军当成替罪羔羊,因此缺少公正的报道,而其实西北军一样有其脆弱的一面[3]。
事实上,当时蒋介石无法亲自率军北上指挥压阵的原因,是因为国民政府在江西刚发动第四次围剿红军的军事行动。同时汪精卫在热河作战之前,曾经亲访广州,当时广州政府领导人邹鲁就明白表示,假如蒋介石调兵北防热河,广州方面不但不会协助或保持中立,而是会出兵攻击南京。中共在江西、安徽、湖北等各地苏区的部队,更是从中牵制了国民政府军队的移动。当时的国民政府,无论是派晋军、西北军或是东北军的其它将领,都更加难以指挥中国的部队进行热河保卫战,甚至就连蒋介石亲率中央军与日本作战,结果恐怕也是好不到那去。因为实情是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将领与部队,能够抵挡武藤信义所指挥的关东军的攻势。
11.3 人心向背是战争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中国军队在一二八事变的上海,可以打得如此轰轰烈烈,东北的抗日义勇军可以困扰无敌的关东军,而华军在热河与长城之战却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呢?就历史的角度而言,关键在于民心士气的支持。因为当时无论是在上海还是东北,人民都是热烈支持华军抗敌作战的,因此中国军队可以在人民的支持下,越战越勇而有超水准的表现。但在热河的状况刚好相反,当地的人民根本是利用机会反抗军阀“汤老虎”部队的虐政,因此华军在没有得到人民主动支持的环境下,张学良无法派遣缺乏国家意识,以及没有足够后勤的地方军队,事先进驻热河。在作战时,缺乏人民支持的部队,其战斗表现,必然会在水准之下。
而日军的训练、编组以及武器装备,在接近三十年来的重点配置,都是为了在西伯利亚与俄军进行野战准备,因此比较不知如何应付城镇的攻坚与巷战,也不知如何面对人民起义的游击作战。日军在上海与东北地区的作战,既有轻敌的问题,又需要时间调整适应,因此日军的作战表现也就在水准之下。但是日军在热河之战,刚好得到日军最为优秀的将领指挥,又可以充分发挥野战的能力,加上策反工作非常的成功,热河民团又有响应日军的军事行动,所以关东军在热河的作战,当然是得心应手、大有表现。
在热河保卫战之前,当时中国的舆论界,一天到晚地把政客与“报纸军事专家”的谬见,大量地加以渲染与散播这些见解,把一二八事变的中国军队能够暂时的守住阵地,当成日军战力其实不足为惧的证明,把东北抗日义勇军的风起云涌反击,当成关东军战力不过尔尔的事实,舆情当然就会期待中国军队在热河再有杰出的表现,事实上,这些舆论可以说是爱国热情有余,但是对于事实了解缺乏,只会影响到整个战略的布局,更造成了引爆政潮的燃料库。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