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作者:郑浪平 更新:2021-12-04 20:13
7.4 顾全大局之下中日停战
这种缺乏全国一致抗战的局面,迫使蒋介石真实的了解到冷酷的现实,假如中国要想真的进行对日长期抗战,现在只能就要见好就收,以图凝聚共识与发展实力。因为假如真的在目前这个阶段,把上海事变发展成为中日两国的全面战争,那么当时四分五裂的中国,是既无兵、又无钱与日本作战(当时中国连征兵的制度都没有建立,当然也没有现代化的货币与税制),而没有国家观念的各路诸侯,也可能会见风转舵,加入日本操控的傀儡组织之中,中国最后只有面临亡国一途。
在上海抗敌的中国守军,面对日军的大举增援,一再的电请国民政府增加援军,但是蒋介石也到了无兵可调的困境,因为各路诸侯根本拥兵不救,原本由蒋介石所主控的部队不过六十多个师而已,主力则是用在对刚刚在江西建国的共军作战。在与共军对峙的国民政府部队,在奉命抗日而调动之后,就会立刻就受到共军的尾随追击,因此根本很难抽调援军布阵。
何况蒋介石发现日军已经决定准备见好就收,因此决定给日军一个下台阶,而没有必要立刻以大军增援上海守军,只调动江西的蒋鼎文师、在河南的胡宗南师,长途赶赴战场[3],以及要杭州的上官云相师在纵深阵地集结待命。
蒋介石的战略考虑以及调兵的困难,当然没有得到十九路军的同情。十九路军眼见日军大举增兵,但是自己却没有办法得到更多战力的补充,因此为激动,强烈批评蒋介石拥兵不救。中国军队的将帅失和,增加了上海作战的困难。蒋介石原本指示十九路军注意浏河的侧翼防守,但是十九路军根本已经不把他的命令当成一回事了,十九路军忘了参战的第五军,其火力与兵力都比自己要强,而在第二线的中央军也奉命抽调兵员,秘密补充十九路军的阵亡缺额,一场十九路军与军委会之间的“误会战”,增加了整体协调作战的困难。
日本的白川义则临危受命,负有“不能失败”的任务,白川大将对于迂回作战有着高度的掌握,他的作战名言是,“只要能够迂回攻击敌人,就不正面攻击敌人”,因此他决定在表面上,仍然采取中央突破攻击,引诱中国军队投入预备队,然后采取主力大迂回包围的战术,白川下令日军在海空军强大火力的掩护下,从二月二十八日起猛攻江湾与朝行,然后在中国守军入预备队反击之时,就展现他迂回作战的本事,下令日军十一师团由崇明岛直接在浏河附近登陆,迂回包抄中国守军的背后。结果华军在兵力没有得到补充,火力又远远不及日军的状况下,无法兼顾浏河的侧背防线。十九路军也没有与第五军做好紧密的联系,就抽调走防守浏河的部队,等到日军从浏河进行侧翼登陆,迅速地发动迂回攻击,威胁到上海守军补给线的安全,第五军再想紧急的调动八十七师的预备队袭击登陆的日军,已经迟了一步。因此在三月二日,华军全线被迫进行撤退。
这时候,国际强权国家担心战事扩大会妨碍到他们在上海的商业利益,因此纷纷地介入调停,日本眼见满洲国已经炮制成功,也不想与国际社会完全的决裂,而在上海的作战又不顺利,因此愿意接受停战。而国民政府知道自己的实力仍然无法进行抗战,也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因此也就同意与日本签订停战协议。当然日本在这个停战协议中,必须退回原来的阵地,但是日本仍然讨到一个便宜,就是中国的部队不得直接进入上海市近郊[4]。
在上海签订停战协议之前,日本上海派遣军与上海日本的领事、侨民,在四月二十九日,庆祝日皇裕仁生日(日本人叫天长节)的阅兵群众集会中,遭到韩国反日志士尹奉吉的炸弹攻击,白川大将当场重伤致死,驻华公使重光葵的一条腿被炸断,植田师团长的一双眼睛炸瞎,多名日本高级将校与官员负伤,使整个日军的骄气为之震慑。
7.5 事变的分析与检讨
一二八事变的上海浴血抗战,虽然中国方面以低姿态的和局收场,但是中国军队在上海作战时的英勇表现,足以洗刷中国军队在东北不战而退的屈辱,而一般的中国平民百姓,自动自发的热烈支持军队抗日的各种表现,开始凝聚了民族主义的力量,这对于后来中国的政局与历史,发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这场浴血抵抗,不但让中国人民感到骄傲与兴奋,也让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军队抵抗侵略的决心与能力,出现刮目相看的正面看法。
不过其中也有不利的结果,就是舆论过于同情十九路军的“孤军”抗敌,因此强烈批评蒋介石的“拥兵不救”,更反对就此见好就收,而与日本签订停战协议。这些可以说是见木不见林的看法,最终为十九路军发动“闽变”而背叛国民政府留下伏笔。而广州方面的政府,甚至认为这是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卖国行为,有意打击与抹杀“粤军”的威信与表现,因此再一次酝酿发动与南京政府分裂的行动。
若从事实的真相来分析,十九路军坚持不待命就自动地奋勇抗敌,当然表现出中国军人守土有责的英勇士气,否则在九一八事变之后,陷入低迷与绝望的中国人心,在中国军队继续不敢抵抗的之后挫折,真的有可能会面临分崩离析的状况。但是若是跟着当时的舆论,认为国民政府只要学十九路军的“跟日本人拼了”的战法,就可以在上海击败日军,或是进一步收复东北失地,甚至还有可以“远征东瀛”的高调,那就不但是天真,甚至是激情与过于幼稚了。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在上海与日军浴血奋战,而初步战绩令人振奋,但这只能够暂时挡住过度自大与“轻敌”的日军攻势而已。真正的要和日军一决高下,以当时中国的军队以及中国的国力,还是相差得太远了[5]。
但是当时政客与所谓舆论的批评下,蒋介石成为不肯支持十九路军“打败”日军的“亲日”份子,只差点没有宣布他就是汉奸。事实上是,当时蒋介石才刚刚在政府陷入危亡震撼之际复出,这时已经支离破碎的国民政府,又在慌乱之中,刚迁到洛阳,蒋介石实在是既无充足的兵力可以调动,更无足够的粮饷可发,一点维持政府运作的经费,以及安抚军队不要哗变的粮饷,还是靠其舅子宋子文的关系,在上海的银行团中,软硬兼施地勉强给凑出来的。假如蒋介石没有派遣精锐的第五军(那时蒋介石当时唯一能立刻调动的中央军看家部队),及时地支持十九路军对抗日本的陆军攻势(第五军兵力为五万,十九路军为三万,装备又以第五军为佳),那么上海的战局,根本不待白川义则增援的大部队到达,十九路军就很可能会以惨败收场。
而日军之所以会无法在上海一击而胜,当然是严重低估了中国军队反击的决心与战力,等到日本正式组成兵力强大的上海派遣军之后,情势就不同了。此刻蒋介石颁布了全国防御计划,但中国各地拥兵割据的领袖们,却无人真正的听命派兵响应,那么蒋介石就算是能够再凑出几师的部队支持上海作战,最多也只能再挺几天或是几星期而已,根本也是无济于大局,却徒然给国家增加更多的危机。
既然国际强权出面调停,日本也有意见好就收,蒋介石却仍然尽量的调兵,在纵深阵地布署以防万一,因此从蒋介石的上海战略布局看来,他绝对不是见死不救或是“不抗日”,更非因为十九路军不是中央嫡系部队就拥兵不救(在上海血战的中央嫡系部队,要多于十九路军),而是蒋必须顾全大局,若是在上海继续的再打下去,分裂与落后的中国,必然会吃大亏。但是在当时,由于有心人是不断借着十九路军事件,来攻讦蒋介石,更多的人便误以为蒋介石不敢或是无心抗日,也更为加深了广州与南京之间分裂的心结。
一二八事变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暂时的稳住了中国的民心士气,也增了国际社会同情中国的舆论,但是在战术上,却给日本增加了在城市作战的经验与准备[6],同是日军也秘密的加强在上海租界内的防御工事,构建出中国军队火力无法破坏的要塞式据点。而在中国方面,则是误导了日后作战准备的方向,以为中国军队在都会区作战中,可以占到死守的地利,而轻忽了纵深作战的准备与布署,结果在以后的八一三淞沪会战(1937)中,中国方面派出大军在上海市区与日军进行大规模决战,甚至企图逆袭日军阵地,结果华军部队付出超过预期的死伤代价。
附注:
[1] 日川岛是满族后裔,由日本人养大,在抗战胜利后,依法被处死。
[2] 作者的先父是当时报名参军的热血青年之一,据先父说,还有当时来自东南亚的华人,不但踊跃的捐助抗日经费,也有华侨青年离开学校与工作,兼程回国共赴国难,投入抗日作战。
可见只要中国决心抗日,所有海内外的华人,都是一心一德、义无反顾,来参与抗日行动。
[3] 由于当时中国根本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长江水路又遭到封锁,因此等到增援部队到达上海时,战事已经结束了,这又充分显示中国是全方位的落后,如何能够与日军进行全面的决战?
[4]可是中国负责签订停战协定国民政府外交部副部长郭泰祺,不但被舆论批评得无法做人,还被群情激动的学生围殴以致重伤住院。
这种缺乏全国一致抗战的局面,迫使蒋介石真实的了解到冷酷的现实,假如中国要想真的进行对日长期抗战,现在只能就要见好就收,以图凝聚共识与发展实力。因为假如真的在目前这个阶段,把上海事变发展成为中日两国的全面战争,那么当时四分五裂的中国,是既无兵、又无钱与日本作战(当时中国连征兵的制度都没有建立,当然也没有现代化的货币与税制),而没有国家观念的各路诸侯,也可能会见风转舵,加入日本操控的傀儡组织之中,中国最后只有面临亡国一途。
在上海抗敌的中国守军,面对日军的大举增援,一再的电请国民政府增加援军,但是蒋介石也到了无兵可调的困境,因为各路诸侯根本拥兵不救,原本由蒋介石所主控的部队不过六十多个师而已,主力则是用在对刚刚在江西建国的共军作战。在与共军对峙的国民政府部队,在奉命抗日而调动之后,就会立刻就受到共军的尾随追击,因此根本很难抽调援军布阵。
何况蒋介石发现日军已经决定准备见好就收,因此决定给日军一个下台阶,而没有必要立刻以大军增援上海守军,只调动江西的蒋鼎文师、在河南的胡宗南师,长途赶赴战场[3],以及要杭州的上官云相师在纵深阵地集结待命。
蒋介石的战略考虑以及调兵的困难,当然没有得到十九路军的同情。十九路军眼见日军大举增兵,但是自己却没有办法得到更多战力的补充,因此为激动,强烈批评蒋介石拥兵不救。中国军队的将帅失和,增加了上海作战的困难。蒋介石原本指示十九路军注意浏河的侧翼防守,但是十九路军根本已经不把他的命令当成一回事了,十九路军忘了参战的第五军,其火力与兵力都比自己要强,而在第二线的中央军也奉命抽调兵员,秘密补充十九路军的阵亡缺额,一场十九路军与军委会之间的“误会战”,增加了整体协调作战的困难。
日本的白川义则临危受命,负有“不能失败”的任务,白川大将对于迂回作战有着高度的掌握,他的作战名言是,“只要能够迂回攻击敌人,就不正面攻击敌人”,因此他决定在表面上,仍然采取中央突破攻击,引诱中国军队投入预备队,然后采取主力大迂回包围的战术,白川下令日军在海空军强大火力的掩护下,从二月二十八日起猛攻江湾与朝行,然后在中国守军入预备队反击之时,就展现他迂回作战的本事,下令日军十一师团由崇明岛直接在浏河附近登陆,迂回包抄中国守军的背后。结果华军在兵力没有得到补充,火力又远远不及日军的状况下,无法兼顾浏河的侧背防线。十九路军也没有与第五军做好紧密的联系,就抽调走防守浏河的部队,等到日军从浏河进行侧翼登陆,迅速地发动迂回攻击,威胁到上海守军补给线的安全,第五军再想紧急的调动八十七师的预备队袭击登陆的日军,已经迟了一步。因此在三月二日,华军全线被迫进行撤退。
这时候,国际强权国家担心战事扩大会妨碍到他们在上海的商业利益,因此纷纷地介入调停,日本眼见满洲国已经炮制成功,也不想与国际社会完全的决裂,而在上海的作战又不顺利,因此愿意接受停战。而国民政府知道自己的实力仍然无法进行抗战,也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因此也就同意与日本签订停战协议。当然日本在这个停战协议中,必须退回原来的阵地,但是日本仍然讨到一个便宜,就是中国的部队不得直接进入上海市近郊[4]。
在上海签订停战协议之前,日本上海派遣军与上海日本的领事、侨民,在四月二十九日,庆祝日皇裕仁生日(日本人叫天长节)的阅兵群众集会中,遭到韩国反日志士尹奉吉的炸弹攻击,白川大将当场重伤致死,驻华公使重光葵的一条腿被炸断,植田师团长的一双眼睛炸瞎,多名日本高级将校与官员负伤,使整个日军的骄气为之震慑。
7.5 事变的分析与检讨
一二八事变的上海浴血抗战,虽然中国方面以低姿态的和局收场,但是中国军队在上海作战时的英勇表现,足以洗刷中国军队在东北不战而退的屈辱,而一般的中国平民百姓,自动自发的热烈支持军队抗日的各种表现,开始凝聚了民族主义的力量,这对于后来中国的政局与历史,发生极其重大的影响。这场浴血抵抗,不但让中国人民感到骄傲与兴奋,也让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军队抵抗侵略的决心与能力,出现刮目相看的正面看法。
不过其中也有不利的结果,就是舆论过于同情十九路军的“孤军”抗敌,因此强烈批评蒋介石的“拥兵不救”,更反对就此见好就收,而与日本签订停战协议。这些可以说是见木不见林的看法,最终为十九路军发动“闽变”而背叛国民政府留下伏笔。而广州方面的政府,甚至认为这是蒋介石与汪精卫的卖国行为,有意打击与抹杀“粤军”的威信与表现,因此再一次酝酿发动与南京政府分裂的行动。
若从事实的真相来分析,十九路军坚持不待命就自动地奋勇抗敌,当然表现出中国军人守土有责的英勇士气,否则在九一八事变之后,陷入低迷与绝望的中国人心,在中国军队继续不敢抵抗的之后挫折,真的有可能会面临分崩离析的状况。但是若是跟着当时的舆论,认为国民政府只要学十九路军的“跟日本人拼了”的战法,就可以在上海击败日军,或是进一步收复东北失地,甚至还有可以“远征东瀛”的高调,那就不但是天真,甚至是激情与过于幼稚了。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在上海与日军浴血奋战,而初步战绩令人振奋,但这只能够暂时挡住过度自大与“轻敌”的日军攻势而已。真正的要和日军一决高下,以当时中国的军队以及中国的国力,还是相差得太远了[5]。
但是当时政客与所谓舆论的批评下,蒋介石成为不肯支持十九路军“打败”日军的“亲日”份子,只差点没有宣布他就是汉奸。事实上是,当时蒋介石才刚刚在政府陷入危亡震撼之际复出,这时已经支离破碎的国民政府,又在慌乱之中,刚迁到洛阳,蒋介石实在是既无充足的兵力可以调动,更无足够的粮饷可发,一点维持政府运作的经费,以及安抚军队不要哗变的粮饷,还是靠其舅子宋子文的关系,在上海的银行团中,软硬兼施地勉强给凑出来的。假如蒋介石没有派遣精锐的第五军(那时蒋介石当时唯一能立刻调动的中央军看家部队),及时地支持十九路军对抗日本的陆军攻势(第五军兵力为五万,十九路军为三万,装备又以第五军为佳),那么上海的战局,根本不待白川义则增援的大部队到达,十九路军就很可能会以惨败收场。
而日军之所以会无法在上海一击而胜,当然是严重低估了中国军队反击的决心与战力,等到日本正式组成兵力强大的上海派遣军之后,情势就不同了。此刻蒋介石颁布了全国防御计划,但中国各地拥兵割据的领袖们,却无人真正的听命派兵响应,那么蒋介石就算是能够再凑出几师的部队支持上海作战,最多也只能再挺几天或是几星期而已,根本也是无济于大局,却徒然给国家增加更多的危机。
既然国际强权出面调停,日本也有意见好就收,蒋介石却仍然尽量的调兵,在纵深阵地布署以防万一,因此从蒋介石的上海战略布局看来,他绝对不是见死不救或是“不抗日”,更非因为十九路军不是中央嫡系部队就拥兵不救(在上海血战的中央嫡系部队,要多于十九路军),而是蒋必须顾全大局,若是在上海继续的再打下去,分裂与落后的中国,必然会吃大亏。但是在当时,由于有心人是不断借着十九路军事件,来攻讦蒋介石,更多的人便误以为蒋介石不敢或是无心抗日,也更为加深了广州与南京之间分裂的心结。
一二八事变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暂时的稳住了中国的民心士气,也增了国际社会同情中国的舆论,但是在战术上,却给日本增加了在城市作战的经验与准备[6],同是日军也秘密的加强在上海租界内的防御工事,构建出中国军队火力无法破坏的要塞式据点。而在中国方面,则是误导了日后作战准备的方向,以为中国军队在都会区作战中,可以占到死守的地利,而轻忽了纵深作战的准备与布署,结果在以后的八一三淞沪会战(1937)中,中国方面派出大军在上海市区与日军进行大规模决战,甚至企图逆袭日军阵地,结果华军部队付出超过预期的死伤代价。
附注:
[1] 日川岛是满族后裔,由日本人养大,在抗战胜利后,依法被处死。
[2] 作者的先父是当时报名参军的热血青年之一,据先父说,还有当时来自东南亚的华人,不但踊跃的捐助抗日经费,也有华侨青年离开学校与工作,兼程回国共赴国难,投入抗日作战。
可见只要中国决心抗日,所有海内外的华人,都是一心一德、义无反顾,来参与抗日行动。
[3] 由于当时中国根本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长江水路又遭到封锁,因此等到增援部队到达上海时,战事已经结束了,这又充分显示中国是全方位的落后,如何能够与日军进行全面的决战?
[4]可是中国负责签订停战协定国民政府外交部副部长郭泰祺,不但被舆论批评得无法做人,还被群情激动的学生围殴以致重伤住院。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