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作者:李鑫    更新:2021-12-04 13:34
  现在怎么办呢?他必须想出一个被他送到“西站”的人来,而且这个人绝对不能说岔,一定要找一个和舅妈共同熟悉而且能默契到一起的人。因为他心里非常清楚,公安人员在问完他之后,定会讯问刘继红。而他们两个要是说岔了,自然问题就败露了。
  要找一个刘继红和他共同熟悉的人,段一飞想只有找家人了。段一飞在家人之中权衡着,他在想家里的什么人能连接他和刘继红的默契指数,想来想去,他觉得应该是舅妈的母亲,他的舅姥姥。老太太今年已70多岁,而且耳朵是听不到的,公安人员想从她那儿调查什么可以说是根本不可能的,问她的话肯定全都要舅妈回答。
  段一飞想到此,觉得舅姥姥是一个合适的人选,那么,送往“西站”的那个人就说她了。
  吕阳听后,点了点头。接着,又问他是几点钟送的站,坐的是多少次火车。段一飞想了想,说应该是下午2:30送上火车的,车次是隆湖开往省城的慢车,应该是981次。
  吕阳问:“就老太太一个人吗?”
  段一飞大概想到了一个70多岁的老人,搁在谁家都不会让她单独出门的,便说,还有个保姆。段一飞想,反正现在保姆换得勤,胡说一个,他们到哪儿找去?只要能和舅妈配合得默契就行了。
  段一飞讲完,还没有来得及喘口气,吕阳就冷笑起来:“段一飞,你没发现你今天说话没有平时顺畅吗?”
  段一飞当然知道自己今天说话不顺畅。自己又不是小说作家,却要边构思边说,自然不可能顺畅。
  “看来要把谎言说得顺顺溜溜,不是一件易事儿。我来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你说那天送的是你舅姥姥,既然是舅姥姥,你在跟你舅妈发送信息的时候,用得着说客人吗?第二,你说这趟车是981次,下午两点半钟发的车,看来你的确是十分熟悉这列火车的运行时间,但是,你却忽视了一个问题,你的信息是7月28日发给刘继红的,而这列火车在7月25日就修改了运行时间,它正点从隆湖火车站发车的时间是早上6点零7分,看来你在7月25日之后,从来没有到过火车站,没与这趟列车打过交道吧?”
  吕阳的话让段一飞无言以对,段一飞也感觉今天的状态十分不佳,他怎么一说话就漏洞百出,简直是命中注定今天要栽跟头。加上公安人员的智商今天也不知道怎么就突然提升上来了,只要他说一句话,就会被公安驳得体无完肤。此时,段一飞觉得再也不能说什么了。他感到话越说得多,解释的越多,漏洞就越多。如此说下去,刘继红很可能就会暴露出来,要是这样,不就是毁了全家?自己不就成了全家的罪人?更何况,这些日子,刘继红曾几次来看守所看望他,暗示他世界上的事全是祸从口出,只要死不承认,公安局是定不了案的。因为这个案子从哪个角度说都轮不到段一飞去杀周水金,凶手或主谋肯定是政治斗争的内部竞争者。至于王学忠女儿的绑架案,那是要不了段一飞的命的,毕竟他没有撕票。再说,段一飞从小就受过刺激,说不准脑子有什么法律规定不能判死刑的精神病。以此说来,刘继红救他出来,是不成问题的。
  正因为段一飞想到了这一点,一向伶牙俐齿,喜欢和审讯人员逗两圈的他开始沉默不语了。即使说话,也只说一句话:“我没有杀人。”然而,此时段一飞话少为时已晚,不管他做出什么样子,郭嘉吕阳他们已经开始怀疑刘继红。
  这次审讯之后,郭嘉派人悄悄到刘继红的企业进行了侦察,当时企业的员工们正在传说刘继红情人跑掉的消息。侦察员做事很细心,特意从有关部门找到了刘继红情人潘云举的照片,当下发现潘云举竟然和周水金长得十分相似。侦察员立即将这个消息报告给了郭嘉,郭嘉和吕阳都很吃惊:在案子侦破过程中,几乎所有的警员都在寻找刘继红杀害粮食局长的理由,但是,理由分析了很多,假设了很多,却没有一个人找到周水金与潘云举相似的理由。现在,两张相同的面孔似乎一下子让他们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刘继红与情人有仇,指示段一飞杀人是极有可能的。如果这个推断成立,会不会是段一飞在杀人的时候,看走了眼,将人错杀了?
  郭嘉吕阳经过反复论证,认为这是极有可能的,而且这种可能也是成立的。但是,在后来的审讯中,段一飞竟然死死地扛住什么也不再说。案子就这样陷入了僵局,一直无法进展。
  这天晚上,郭嘉回到家里,自然还是难以入睡,他又想到网上消遣一下。打开电脑,见石天然的QQ还挂在网上,便和石天然聊了起来。
  郭嘉说:“案子破到这一步应该是一步之遥啊,其实一切都已经浮出水面,只是需要证据来证明案子发展的理由,但是段一飞的嘴却撬不开。我们又不能对他逼供。”
  石天然说:“听你讲这个情况,我觉得你们最大的障碍是段一飞和刘继红形成了‘团队精神’。如果他们两个一直团结这么好,这案子往前进展,的确比较困难。难道你们没有想过搞个离间之计吗?”
  郭嘉一听来了兴致,忙说:“你有什么好主意,讲来听听。”
  石天然说:“我是从你刚才讲的女老板每次来给段一飞送烧鸡的事受些启发。你是否想过,能不能制造出一种外面有人想杀人灭口的谣传,由此,再对外面送给段一飞的食品进行检查。比如说,在女老板送来烧鸡的时候,你们可用障眼法,将烧鸡里面悄悄塞进毒药,在送给段一飞之前,一定要将外面杀人灭口的谣言传给段一飞,这样,外来食物例行检查就顺理成章了。只要当着段一飞的面将鸡肉撕下一块扔给警犬,警犬肯定会当场毙命,说不准这个时候,段一飞的精神世界马上就会崩溃。人的心里皆隐藏着你不仁我不义的理念,既然你刘继红要杀人灭口,我段一飞为什么不将事情全部端出来,我为什么要一个人在这儿死死扛着?也许,你们的案子由此会出现实质性的突破。当然,我这是班门弄斧,只能算是抛砖引玉吧。”
  郭嘉听了石天然的设想,真是兴奋难抑:“老石,你还谦虚这是抛砖引玉,我看它本身就是一快上好的玉。明天我就拿着这快玉和段一飞玩上一把。只不过我有点舍不得轻易牺牲一条警犬啊。”
  《浮沉》第十六章(1)
  61命运的无常变化,让人无法预测。一年前,何文涛与郭嘉、周水金还有石天然在“乡村”吃饭的时候,面对郭嘉、周水金想救他们市常务副市长的焦急样子,曾出主意说,诱惑电视台那个叫姬保安的摄影记者去三陪场所,然后由郭嘉带公安把他抓住再交换条件。石天然听后就说这是馊主意,禁止使用。没想到一年后,有人使用同样的馊主意,竟然将何文涛套了进去,这无疑是“请君入瓮”的难堪戏。
  这个难堪戏是在景江市一个区“上演”的。
  当时,何文涛回家探亲经过这个城市,同时也想看看能不能遇到“搂柴火打兔子”的那种赞助,闲来无事,就给在这个城市一个区里工作的作者打了个电话。
  作者叫季刚,他经常给《金都日报》写一些诗歌、纪实散文或小报告文学之类的稿子,尽管不是篇篇都用,但还是上过几篇。能在金都的大报上见稿子,在当地是不得了的事。尤其是他的第一篇稿子见报的时候,在单位领导那儿起到了轰动效应。区里领导说,这是自建国以来,他们区在金都大报上见的唯一一篇报道。领导说,要提季刚当宣传部长。
  何文涛出差来到这儿,季刚的宣传部长的命令刚刚宣布不久。春风得意的季刚自然是特别想借机会报答一下何文涛。于是,就把何文涛接了过来。区里领导听说《金都日报》的记者来了,那还得了。当时区委书记不在家,区长尹家民和副区长任志盛两个人天天陪着何文涛,将其照应得无微不至。白天他们陪何文涛去参观当地的名胜景点,晚上将何文涛安排在他们附近五星级酒店里。何文涛知道这几个人特别厚道实在,一感动,就许下给他们写篇报告文学,而且是自己亲自写。
  何文涛说这话是在和区里几位领导一起吃饭的时候,当时气氛特别好,大家纷纷敬何文涛酒。何文涛开始滴酒不进,但主持酒会的尹区长特别有办法。尹说:“何记者,到了我们这儿,我们不让您多喝,只三杯,这是入乡随乡的规矩。我们感谢您看得起我们,您是大报的记者,来我们这里做微服私访,不让市委安排,而是下榻到我们小小的区里,这是给了我们极大的面子。可以说,从建国以来,我们区也没谁能像我们这样有面子。你要是把我们当做亲兄弟,我们就干了这一杯!”
  就是在这样慷慨激昂的话语中,何文涛干了三杯。谁知这一开头,就再也左右不了形势,何况,这些人喝酒不仅有海量,还有绝招:他们在敬何文涛酒的时候,也不勉强他喝,只说何记者认识你是打心里高兴,只想敬你一杯,你要是觉得成,你就喝一杯,你让我喝多少杯都行。于是,他们站在何文涛面前,开始自虐式地一杯一杯地将酒往肚子里倒,何文涛端着酒杯犯难,因为自己毕竟没有酒量。但人家做出的是你越不喝,我就越往死里喝,我之所以要“自杀”,是因为你没有喝酒,你只要喝上一杯,就能救我的命。周围的人纷纷表扬着这位“自杀”者,口碑当然是“真诚”。何文涛不是无情之人,虽然知道这是苦肉计,但也不能不为之动容,于是将酒喝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