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作者:张正忠    更新:2021-12-04 12:24
  匈奴人听说汉朝几万大军前来寻战,心中无不震恐,他们还没能从前几次大失败的灰色情绪中恢复过来。匈奴人害怕汉朝的军队,早早就把兵撤走了。
  从骠侯赵破奴领着手下沿着商路长途跋涉,好不容易到了西域附近,匈奴人早早就撤走了,赵破奴扑了个空,心中很是不甘心,他想只要自己一撤兵,匈奴人又会卷土重来。赵破奴就在西域附近活动了一年多时间,想借机会解决姑师和楼兰这两个小国。
  王恢原先是汉朝的使者,他被姑师和楼兰这两个小国劫掠过,心中怨恨这两个小国不识时务。这一次汉武帝令他随赵破奴出征,他自告奋勇地做了西征军的向导和先锋。
  由于匈奴人避免和汉军交战,赵破奴也担心这一次会劳而无功。王恢就给他献了一计,赵破奴听了连连点头。
  第二天,赵破奴假装下令要班师回朝,汉军做出了要东归的迹象。正在为此事紧张得发抖的姑师和楼兰这两个国的国王这才放下心,放松了对汉军的戒备。
  汉军磨磨蹭蹭向东走了一段,天色暗下来,就地安营扎寨。赵破奴和整齐装束好的七百名精壮轻骑兵却悄悄地又向西急驰,消失在黑夜之中,随之,汉军营地也偃旗息鼓,向西方进发。
  楼兰王听了探马报告说汉朝人马真的往东开拔回国去了,心中大喜,以为这下可没事了。为了防备汉军的进攻,他加固了楼兰国的城防;汉军如果真来强攻的话,也不会得到太大便宜,但楼兰王心里对于汉兵还是心怀恐惧,与匈奴人约定好,趁汉军攻击楼兰疲惫不堪之时,发大兵包围汉军,里应外合,一举歼灭汉朝的西征军。这时,他得知汉朝军队打道回国,还以为汉军粮草不继不敢久留,心中自然高兴,他吩咐手下设宴欢庆。
  王恢是西域的常客,曾被汉武帝多次派往西域,对西域各国的情况比较了解。尤其他多次遭到楼兰和姑师两国的劫掠,就特意地侦察了这两个小国的城防和地形。在王恢的带领下,赵破奴和七百壮士驱马疾驰,走了一条捷径,清晨时分赶到了楼兰国的王城外面。
  城中的士兵放松了警惕,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汉军能从天而降,赵破奴率领手下一顿砍杀,冲进城内,一路畅通无阻。王恢领着汉军一路向楼兰王的宫殿攻击。
  楼兰王从睡梦中惊醒,他匆忙起身召集人马抵抗,但无奈仓促上阵,怎能抵挡得住如狼似虎的汉军。
  楼兰王见手下被杀得七零八落,正想溜之大吉,谁知四周道路都有汉军把守,无路可走,被赵破奴生擒活捉。
  汉朝的大军也连夜赶来接应,两军合在一处控制了楼兰国的局势。汉军在楼兰国休整补充粮食和马匹,下一个目标就是北道上的姑师国了。
  姑师国王听说汉军中途返回攻破楼兰国,生擒了楼兰王,心中不由得惊恐万状,他马上派人去匈奴求救兵。但匈奴人也害怕与汉军直接冲突,没有答应姑师国的请求。
  赵破奴和王恢一商量,对姑师国再采取奇兵突袭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了,因为姑师国一定是有了准备。但姑师国一贯与汉使作对,不给予它一个教训,不足以警诫其他的西域小国。他们决定这个仗一定要打,
  汉军经过休整,军容整齐,粮草充足,而且上次楼兰国一战,只有七百人参予了战斗,并没有动用汉军的大部人马。这些大部人马一直在养精蓄锐,具有较强的攻击力,王恢和赵破奴决定采用大军合围攻击的办法对付姑师国,以求速战速决,免得陷入被匈奴人和姑师人内外夹击的境地,况且长途远征,粮草问题也不容易解决,只有速战速决,才能避免无谓的损失。
  姑师是个小国,汉朝几万大军将姑师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一次次发动攻击,姑师城的守兵顽强抵抗,但他们看到汉军发动连续不断的攻击,精神都快要崩溃了。
  汉军的士兵终于攻破了姑师国的城防,姑师王一看大势不好,不甘与楼兰王国为汉军囚虏,马上召集心腹卫士杀开一条血路,向北落荒而逃。汉朝大军又攻破了姑师国,取得了西征的第二次胜利。
  西征楼兰姑师(4)
  汉武帝得到西域传来的捷报,心中很是满意。他对北方连年用兵,打得匈奴人再也不敢放肆地入侵汉边郡。现在他第一次派兵西征西域,又取得了胜利,他心中怎能不高兴呢?
  汉军西征,攻破两个不友好的小国楼兰和姑师,生擒楼兰王,不仅直接打击了与汉朝作对的势力,而且给西域各国中一些动摇不定的势力以一个警告,远扬了汉朝的军威。就连大宛、乌孙一类的大国,也被汉军的威力所慑服,从此不敢轻视汉朝。
  汉武帝等到西征军班师回来,就封赵破奴为浞野侯。王恢屡次出使,吃尽了楼兰的苦头,他能把情况汇报给汉武帝,并说服汉武帝采取军事行动,先就有了一份功劳。而且在西征过程中,王恢辅助赵破奴只用七百人击破楼兰,再立奇功,汉武帝封王恢为浩侯。
  汉武帝用武力教训了两个不听话的西域小国之后,觉得总不能经常派兵维持通西域的交通,还要想一些别的办法。
  最初,汉武帝接纳了匈奴来降的浑邪王,浑邪王和休屠王所居的故地河西走廊成了一片真空地带,汉匈双方都想插手。后来汉武帝联络乌孙,想让乌孙搬到河西走廊来居住,也好作为汉朝的盟友和屏障,共同抵抗匈奴。但乌孙王并没有东迁,只是和汉朝结成和亲关系。汉武帝又不想让匈奴再次占领河西走廊,阻隔西域交通,就在浑邪王和休屠王的故地设立了武威和酒泉两郡,从此汉朝防线又向北推进一些,解除了一些边郡的压力。同时,武威和酒泉两郡的设立,也是张骞两次成功地凿通西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这两郡的设立,使得汉朝前往西域的使者生命安全有了可靠的保障。
  第一次用兵西域取得胜利之后,为了加强汉朝东西交通要道的控制。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的秋天,汉武帝又从武威和酒泉两郡之中分出一些地方,增设了张掖和敦煌两郡,又把防线向西推进了不少。
  河西四郡的设立,使得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完全在汉朝的控制之下,加强了汉朝西部的边防。
  汉武帝看到了西北地区的重要性,便在河西一带增开田地和水渠,发展农业生产,减轻国家对于西北边郡的粮食负担。汉武帝还在河西地区修建了不少的烽燧,这是一些军用小据点,可以预先报警,加强了汉朝边疆的警戒系统。
  汉武帝在河西一带修建烽燧,先从令居城(护羌校尉置所,今甘肃平番县西北),一直到玉门关,亭障前后相望,后来亭障继续向西发展,一直伸展到今罗布泊湖畔。
  这是汉武帝在西北地区实行的重要的军事措施之一。
  汉武帝在河西开垦农田大修亭障的时候,匈奴新遭重创,元气没有恢复,所以对于汉武帝派人迫近他们的边境修建亭障一事无力加以干涉。
  贰师将军李广利(1)
  汉武帝整肃了河西,教训了姑师和楼兰两个小国之后,通往西域的道路就更加畅通无阻了,汉朝使者们又成群结队地踏上了西去的征程。
  从西域来的使者也络绎不绝。只有大宛以西的那些小国,都自以为远离汉朝,还有些骄傲放纵,若无其事,没把汉朝放在眼里。汉朝也没有来得及凭借外交手段加以牵制,让他们听从驱使。从乌孙以西到安息的那些国家,因为紧邻着匈奴,所以对匈奴人唯命是从。匈奴的使者只要拿着单于的一封信,这些国家就要轮流供应食物,没有一个国家敢为难匈奴的使者。
  但是汉朝使者们到达这些国家后,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汉使们如果不拿出财物就别想吃上饭,不出钱购买牲口,就没有骑用的工具。汉使在这些国家受尽白眼,其原因就是这些国家离汉朝很远,不惧怕汉朝的使节。二是这些小国贪心不足,知道汉朝财物丰庶,一心从中揩些油水,所以汉使一定要自费购买,才能得到所需要的一切东西。
  尽管这样,由于有利可图,还是有不少汉朝使者愿意去西域。这些人只顾自己赚钱,并没有得到大宛的汗血马。他们回国之后,怕在汉武帝面前不好交差,就一齐编好了借口,准备推卸责任。
  使者们见到汉武帝之后,用一些虚构的言辞来搪塞,他们对汉武帝说:“大宛国有好马产在贰师城,臣等奉旨前去求购,无奈大宛人认为汗血马是他们的国宝,他们把马藏起来不肯给我们看,反而骗我们说他们并没有什么汗血马。”
  汉武帝盼望着使者们带回来汗血马,他一听这些人的报告,心中不但不对大宛生恼,反而更加觉得大宛汗血马才是真正至宝。汉武帝想得到汗血马的欲望更加强烈地膨胀起来。
  汉武帝派出壮士车令为首的使节团,带着黄金千斤和一个用黄金铸成的马匹塑像,出使大宛国,专门为了购买大宛国的汗血马。汉武帝心想,这回大宛王该满意了吧。
  汉使团一路吃尽千辛万苦,半年多后抵达大宛国中,车令求见大宛王毋寡,他说:“汉天子令臣等专程以黄金千斤,金马一匹请求交换贵国的汗血马。”大宛王毋寡一时没了主意,就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
  一个大臣说:“我们现在也得到了汉朝不少的货物,对于这一点东西不希罕。”另一个大臣也附和说:“汉朝离我们相距遥遥,途中还隔着盐泽(罗布泊),以及无数流沙,这条路上草木不生,附近的水源又咸又苦,根本不能供人马饮用,就连后备物资充足的使节们,也屡屡死在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