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作者:[日]池田大作 更新:2021-12-04 11:03
不应当忘记,松阴那识别人才的眼光深处,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即认为"人人怀中肯定有金子"。正因这样,他收留被称作不良少年,受到村民疏远的市之进、音三郎、沟三郎等人为门生,并对他们进行薰陶教育。
要有相信人能成才的思想。这才能养成发现别人长处的慧眼。相反,对人不信任,便封住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到人家的优点。
没有天生的优秀人才。通过教育使其才能得以增长、发挥,然后才成为优秀人物的。并不是突出的优秀人才全集中到松下村塾了。恐怕江户等大城市有很多具有更为出色的天资素质的人物。而松下村塾的学生们,只是由于松阴对其才能进行了启发诱导,才得以发挥巨大力量。一个人的长处被人承认,并永远受到重视,而且得到亲切培养,没有比这更能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了。
让学生折断烟袋管的人
松阴于安政四年(一八五七)写的《丁己幽室文稿》中,有一篇题为"折烟斗记"的随笔性文章。由于松阴第一次把高杉晋作写进自己的文章中,故此文早已广为人知。
一天夜里,在松下村塾,教师富永有邻和学生增野德民、吉田荣太郎,还有被称作不良少年的市之进、沟三郎等聚集在一起,议论武士的风格。
大家谈得很起劲,不久话题转到当时不在场的学生岸田多门的吸烟问题上。大家对他批评得似乎相当严厉。这时在场的松阴现出忧心忡忡的神色。有邻和学生们看到松阴的表情,便都默不作声了。
长时间沉默之后,吉田荣太郎突然把手中的烟袋管折断,并说道:"我从今以后不再吸烟。"他一定是产生了悔改之意,希望改变当时那种年纪轻轻就吸烟的气氛。
于是增野德民、市之进、沟三郎等人也异口同声地说:
"我也戒烟!"接着一个接一个把烟管折断。这时年纪大点的有邻说:"既然大家都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我怎能一人坚持抽下去呢?"说完把烟管递给松阴,让他折断。
松阴既不饮酒,也不吸烟。他清楚知道吸烟的害处。但他从未硬性地让别人戒掉。他非常冷静地说道:
"烟虽然不同于饮食,但抽上瘾,成为习惯,是很难戒掉的。我很厌恶烟草,不过诸君凭一时激动,宣布戒掉,恐怕在今后的日子里,直到终生,会感到寂寞无聊吧?"
这时,有邻等人愤然说道:
"老师,您怀疑我们的决心?岸田,还有在这儿的市之进、沟三郎,他们才十四岁,就毫不避讳地吸起烟来,和年纪大的人一样……。如今社会上也是这样。因此,我并不仅仅是为岸田才戒烟的。这样说,老师还不相信我们的话吗?"
松阴一再俯首表示歉意。
"诸君既然有此考虑,今后村里的风气也会大为改观。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是多么暖人心窝的师生交谈呀!
松阴立即把这段经过记录下来,并马上讲给岸田多门听。
话没说完,岸田感动得痛哭流涕,几天后,他亲自把烟具送回家中。打那以后,他彻底戒了烟,拼命钻研学问。而且到后来,高杉晋作也听到此事,并说:"这可是个好机会!"也和烟一刀两断了。
松阴总是尊重本人的主动性,等待其自觉。建立规章,依靠权威和地位进行压制是最省事的。然而只要是其本人并非心里愿意,不是基于其自觉性而采取的行动,必将引起牢骚和不满,暗地破坏规定。
相反,从思想上真正理解,并且是基于每个人自觉的行为,才稳固有力,不会半途而废。教育的巨大意义就在于唤起这种自觉。为此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热情。
看看松阴的言行就会知道:他是个极其热心肠的人。自己相信是正确的事,立即付诸行动。但另一方面,他在等待学生们自觉这一点上也十分有耐性。他绝不遗弃人,而是耐心地给予鼓励,沉着地等待时机。可见教育是一桩极为耐心的工作。
当学生们不仅是为自己,还考虑到其他很多青少年情况,而决心戒烟时,松阴似乎深有同感,因而将此写成文章,以传后世。我想他是为高度评价学生们的为人之心,并予以颂扬的吧。
他明白即便是全村的风气,没有每一个人的自觉,也是无法改变的。每个人的心都在创造社会风气,同时也能改变社会风气。禁烟不过是少数几个人的一个小小决断,却使大家一直担忧,谈论的藩中武士的风气问题有了成熟的结论。如果议论仅仅是以议论而结束,便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付诸行动。
对人们心中萌生的自觉性,要予以精心培育。可以推想,松阴的赞扬定会使学生的自觉性变得更加深刻、牢固。
在门生身上培育起的这种改革时代的觉悟,不久转为使命感这样一棵大树,耸立于世,并成为改变日本历史的一个巨大力量。
松阴具有感召力的根本原因
松阴在松下村塾的执教时间非常短暂。自改建院内小棚,有了单独的校舍起,算起来大约一年,即使从为近邻子弟讲解《武教全书》算起,也不过两年多一点。除去兵学师范时代的门生不算,接受松阴教导的学生多数不满二年。不到一年或不满半载者也不少。然而时间不长,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感召力量呢?
如前所述,松阴所教的是和实践、行动、生活方式直接相关的学问。同时他具有能发现每个人最大长处的"眼光"和对教育怀着高度热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仅以此来说明松阴具有感召力的原因是绝对不够的。
我想首先绝不能忽视他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松阴肯定学生的人格,尽管他们年少,也能以礼相待。这一点在说话的用词上也表现出来。据说他称呼学生时使用"您"字,翻阅他的信函,上面用的是"同志"。这意味着他把年长而又处于教育者立场的自己和门生们看作是平等的,以对等态度来对待。进行教育时也一样,是从相互信赖开始的,如果以为自己是教育者就盛气凌人,采取对待贴身武士或奴仆一般的态度,那么人们就会把心扉紧紧关上。这样一来,既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也不会结成心与心之间的纽带。那就失去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基础了。相反,当尊重对方,把他视为和自己一样的独立的人时,他的心坎上的大门将完全敞开,并会产生信赖感。这是居于领导地位者必须注意之处。
还有一点请大家注意,即身为师表的松阴,总是不失进取、求道之心,坚持修炼,并面对众人公开自己的主张,以求切磋琢磨。
松阴在塾里,一方面担任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和提倡"讨幕"论的默霖进行深刻的争论,同时还向主张"亲幕"的儒学教官山县太华征求对《讲孟余话》的批评,同他展开勇敢的论战。他还撰写并上书批判藩阀政治的论文《狂夫之言》。
人一旦受到众人尊敬,有了自己的门生,便往往不愿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懒于钻研,只想求助于权威。
但是松阴却没有躺在自己的学说上,觉得万事大吉。他不停地进行论战,当听到对方的意见和主张正确时,便积极采纳。他身上总是充满着不断探索、向前的精神。
由于他总是满怀前进、向上的精神,所以感召力非常强。
一个领导者不可须臾忘记自我锻炼成长。
另外,他没有自私自利,追逐名位之心。他始终为开创新日本的黎明而奋斗,做到了无私忘我。这恐怕是唤起门生共鸣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年人单纯、勇于批判、心地纯洁。因此,他们能够敏锐地嗅出领导者的私心。同时又能和纯洁的志同道合者奏出共鸣音。那些自私自利,追逐名位者,即便能一时巧妙地蒙骗青年,但骗局早晚将被戳穿。而松阴那种去私则天,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生死观,牢牢地抓住了门生的心。关于其生死观本身,我们暂且不去议论,但生死观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最根本问题。人应如何生活,追究起来也要碰到人为什么而死的问题。他在狱中给高杉晋作写的信里有这样一句名言:
"如果死而能不朽,就要随时准备死,如果生而能成大业,就要永远活下去。"(《吉田松阴全集第九卷》,山口县教育会编,岩波书店版)
他是说如果你认为死能使自己的名字不朽,那你就在此战斗而死吧,你就永远垂名青史。如果你觉得不生存就无法完成伟业,那你就要长生久存,永远活下去。松阴是彻底按照这种生死观要求自己的。他的门生从他那儿看到了人生的典范,因而一定在内心深处唤起强烈的共鸣。
师傅是"针",弟子是"线"
松阴的遗作《留魂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年至三十而结果,并与世长辞。我不晓得自己是一颗无实的稻壳,还是一粒成熟的稻米。如果同志们能继承我的微衷,那就像播下的种子,年年能结实,到了收获之年将无愧于心。同志请仔细想想我的话吧。"(《吉田松阴》,古川薰著,创元社版)
松阴在江户传马町的牢房中被处极刑。可以说,他以死贯彻了自己的生死观,并以自我牺牲的行动表现了生与死的意义。
当门生们知道松阴毫无道理地被处以极刑时,其愤恨之情不尽于笔端,这是完全可以想像得出来的。高杉晋作发誓说"我们既已结成师生之交,此仇不报誓不罢休。"(《高杉晋作全集(上)》,堀井三郎编,新人物往来社版)久坂玄瑞则说:"光为老师之死于非命而悲痛是无益的,牢记老师之志最为重要。"
要有相信人能成才的思想。这才能养成发现别人长处的慧眼。相反,对人不信任,便封住自己的眼睛,观察不到人家的优点。
没有天生的优秀人才。通过教育使其才能得以增长、发挥,然后才成为优秀人物的。并不是突出的优秀人才全集中到松下村塾了。恐怕江户等大城市有很多具有更为出色的天资素质的人物。而松下村塾的学生们,只是由于松阴对其才能进行了启发诱导,才得以发挥巨大力量。一个人的长处被人承认,并永远受到重视,而且得到亲切培养,没有比这更能给人以勇气和力量的了。
让学生折断烟袋管的人
松阴于安政四年(一八五七)写的《丁己幽室文稿》中,有一篇题为"折烟斗记"的随笔性文章。由于松阴第一次把高杉晋作写进自己的文章中,故此文早已广为人知。
一天夜里,在松下村塾,教师富永有邻和学生增野德民、吉田荣太郎,还有被称作不良少年的市之进、沟三郎等聚集在一起,议论武士的风格。
大家谈得很起劲,不久话题转到当时不在场的学生岸田多门的吸烟问题上。大家对他批评得似乎相当严厉。这时在场的松阴现出忧心忡忡的神色。有邻和学生们看到松阴的表情,便都默不作声了。
长时间沉默之后,吉田荣太郎突然把手中的烟袋管折断,并说道:"我从今以后不再吸烟。"他一定是产生了悔改之意,希望改变当时那种年纪轻轻就吸烟的气氛。
于是增野德民、市之进、沟三郎等人也异口同声地说:
"我也戒烟!"接着一个接一个把烟管折断。这时年纪大点的有邻说:"既然大家都下了这么大的决心,我怎能一人坚持抽下去呢?"说完把烟管递给松阴,让他折断。
松阴既不饮酒,也不吸烟。他清楚知道吸烟的害处。但他从未硬性地让别人戒掉。他非常冷静地说道:
"烟虽然不同于饮食,但抽上瘾,成为习惯,是很难戒掉的。我很厌恶烟草,不过诸君凭一时激动,宣布戒掉,恐怕在今后的日子里,直到终生,会感到寂寞无聊吧?"
这时,有邻等人愤然说道:
"老师,您怀疑我们的决心?岸田,还有在这儿的市之进、沟三郎,他们才十四岁,就毫不避讳地吸起烟来,和年纪大的人一样……。如今社会上也是这样。因此,我并不仅仅是为岸田才戒烟的。这样说,老师还不相信我们的话吗?"
松阴一再俯首表示歉意。
"诸君既然有此考虑,今后村里的风气也会大为改观。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是多么暖人心窝的师生交谈呀!
松阴立即把这段经过记录下来,并马上讲给岸田多门听。
话没说完,岸田感动得痛哭流涕,几天后,他亲自把烟具送回家中。打那以后,他彻底戒了烟,拼命钻研学问。而且到后来,高杉晋作也听到此事,并说:"这可是个好机会!"也和烟一刀两断了。
松阴总是尊重本人的主动性,等待其自觉。建立规章,依靠权威和地位进行压制是最省事的。然而只要是其本人并非心里愿意,不是基于其自觉性而采取的行动,必将引起牢骚和不满,暗地破坏规定。
相反,从思想上真正理解,并且是基于每个人自觉的行为,才稳固有力,不会半途而废。教育的巨大意义就在于唤起这种自觉。为此需要有很大的耐心和热情。
看看松阴的言行就会知道:他是个极其热心肠的人。自己相信是正确的事,立即付诸行动。但另一方面,他在等待学生们自觉这一点上也十分有耐性。他绝不遗弃人,而是耐心地给予鼓励,沉着地等待时机。可见教育是一桩极为耐心的工作。
当学生们不仅是为自己,还考虑到其他很多青少年情况,而决心戒烟时,松阴似乎深有同感,因而将此写成文章,以传后世。我想他是为高度评价学生们的为人之心,并予以颂扬的吧。
他明白即便是全村的风气,没有每一个人的自觉,也是无法改变的。每个人的心都在创造社会风气,同时也能改变社会风气。禁烟不过是少数几个人的一个小小决断,却使大家一直担忧,谈论的藩中武士的风气问题有了成熟的结论。如果议论仅仅是以议论而结束,便毫无意义。重要的是付诸行动。
对人们心中萌生的自觉性,要予以精心培育。可以推想,松阴的赞扬定会使学生的自觉性变得更加深刻、牢固。
在门生身上培育起的这种改革时代的觉悟,不久转为使命感这样一棵大树,耸立于世,并成为改变日本历史的一个巨大力量。
松阴具有感召力的根本原因
松阴在松下村塾的执教时间非常短暂。自改建院内小棚,有了单独的校舍起,算起来大约一年,即使从为近邻子弟讲解《武教全书》算起,也不过两年多一点。除去兵学师范时代的门生不算,接受松阴教导的学生多数不满二年。不到一年或不满半载者也不少。然而时间不长,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感召力量呢?
如前所述,松阴所教的是和实践、行动、生活方式直接相关的学问。同时他具有能发现每个人最大长处的"眼光"和对教育怀着高度热情,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仅以此来说明松阴具有感召力的原因是绝对不够的。
我想首先绝不能忽视他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松阴肯定学生的人格,尽管他们年少,也能以礼相待。这一点在说话的用词上也表现出来。据说他称呼学生时使用"您"字,翻阅他的信函,上面用的是"同志"。这意味着他把年长而又处于教育者立场的自己和门生们看作是平等的,以对等态度来对待。进行教育时也一样,是从相互信赖开始的,如果以为自己是教育者就盛气凌人,采取对待贴身武士或奴仆一般的态度,那么人们就会把心扉紧紧关上。这样一来,既不会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也不会结成心与心之间的纽带。那就失去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的基础了。相反,当尊重对方,把他视为和自己一样的独立的人时,他的心坎上的大门将完全敞开,并会产生信赖感。这是居于领导地位者必须注意之处。
还有一点请大家注意,即身为师表的松阴,总是不失进取、求道之心,坚持修炼,并面对众人公开自己的主张,以求切磋琢磨。
松阴在塾里,一方面担任指导工作,另一方面和提倡"讨幕"论的默霖进行深刻的争论,同时还向主张"亲幕"的儒学教官山县太华征求对《讲孟余话》的批评,同他展开勇敢的论战。他还撰写并上书批判藩阀政治的论文《狂夫之言》。
人一旦受到众人尊敬,有了自己的门生,便往往不愿倾听别人的意见和想法,懒于钻研,只想求助于权威。
但是松阴却没有躺在自己的学说上,觉得万事大吉。他不停地进行论战,当听到对方的意见和主张正确时,便积极采纳。他身上总是充满着不断探索、向前的精神。
由于他总是满怀前进、向上的精神,所以感召力非常强。
一个领导者不可须臾忘记自我锻炼成长。
另外,他没有自私自利,追逐名位之心。他始终为开创新日本的黎明而奋斗,做到了无私忘我。这恐怕是唤起门生共鸣的一个重要因素。
青年人单纯、勇于批判、心地纯洁。因此,他们能够敏锐地嗅出领导者的私心。同时又能和纯洁的志同道合者奏出共鸣音。那些自私自利,追逐名位者,即便能一时巧妙地蒙骗青年,但骗局早晚将被戳穿。而松阴那种去私则天,为实现目标而奋斗的生死观,牢牢地抓住了门生的心。关于其生死观本身,我们暂且不去议论,但生死观是决定人生道路的最根本问题。人应如何生活,追究起来也要碰到人为什么而死的问题。他在狱中给高杉晋作写的信里有这样一句名言:
"如果死而能不朽,就要随时准备死,如果生而能成大业,就要永远活下去。"(《吉田松阴全集第九卷》,山口县教育会编,岩波书店版)
他是说如果你认为死能使自己的名字不朽,那你就在此战斗而死吧,你就永远垂名青史。如果你觉得不生存就无法完成伟业,那你就要长生久存,永远活下去。松阴是彻底按照这种生死观要求自己的。他的门生从他那儿看到了人生的典范,因而一定在内心深处唤起强烈的共鸣。
师傅是"针",弟子是"线"
松阴的遗作《留魂录》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年至三十而结果,并与世长辞。我不晓得自己是一颗无实的稻壳,还是一粒成熟的稻米。如果同志们能继承我的微衷,那就像播下的种子,年年能结实,到了收获之年将无愧于心。同志请仔细想想我的话吧。"(《吉田松阴》,古川薰著,创元社版)
松阴在江户传马町的牢房中被处极刑。可以说,他以死贯彻了自己的生死观,并以自我牺牲的行动表现了生与死的意义。
当门生们知道松阴毫无道理地被处以极刑时,其愤恨之情不尽于笔端,这是完全可以想像得出来的。高杉晋作发誓说"我们既已结成师生之交,此仇不报誓不罢休。"(《高杉晋作全集(上)》,堀井三郎编,新人物往来社版)久坂玄瑞则说:"光为老师之死于非命而悲痛是无益的,牢记老师之志最为重要。"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