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作者:[日]池田大作 更新:2021-12-04 11:03
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靠漫长的接触或语言的交流。父母的表现就是最好的教育环境。这种精神自然也适用于专职家庭妇女的情况。这里无须赘述。
我想,家务与育儿也应算作创造性的"工作"。为了丈夫,为了孩子,又为了自己的人格,不管什么事都能认真努力完成,这就是最重要之处。孩子们会在母亲身上学到这种精神,从而成长起来。
今后,女性将会更加深入、广泛地进入社会,这是时代的趋势。女性的特点是耐心、细致、善于体察关心别人。有强的审美观点。如能重视她们这些特点,使其发展,必将有利于社会。不只限于某种职业,在社会的各部门内,以及和平运动之中,女性都能发挥巨大作用。正是女性那脚踏实地的扎根于大地的实践经验与生活体会,可以使容易走向空洞化的各种运动得到充实。现实生活才是一切人共同依据的基础。"母亲如果变化,世界也会大变"——妇女的呼声、妇女的主张一旦运用到社会各个角落,必将给陷入困境的现代社会带来极大光明。
结婚是有崇高意义的创作
——评山本周五郎的《桃井》
常听人说现在离婚率增高了。也许还有一些夫妇即使未构成离婚,也只是维持着淡漠的感情而已。
夫妇是这个世界上有缘相逢的一对,他们曾立誓要一生比翼相随,现在却因某种原因各奔东西,其中定有第三者难以推测的不得已的情况。这种迫不得已的最终选择令人同情。
属于这种情况者可能是多数。姑且不谈这些,现在应当考虑的是在面临困难和绝望之时,以及日常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夫妇间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态度。
山本周五郎的作品中有个小品《桃井》(《山本周五郎小说全集1》,新潮社版)。故事的主人公是个武士的女儿。她相貌不甚美丽,所以自幼就喜欢读书,从中寻找乐趣。逐渐地对和歌产生浓厚兴趣。立志写作和歌度过一生。在拒绝多次提亲之后,竟错过婚期,无人问津了。
后来她得到了转机,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老妇人,在和老妇人接触过程中,她那关闭着的心被打开了。老妇人劝她道:"不能把和歌之道与结婚对立起来。如果一生要独身到底,事事争强好胜,就不会作出打动人心的美丽和歌来。"
不久又有人来提亲,说的是做一门武士的填房。那武士死了妻子,留下两个男孩。她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她不忍舍弃和歌。但是又想,也许会像老妇人说的那样,反而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和歌来吧。于是下了决心。这时老妇人又告诉她:
女人对结婚寄与的希望与理想并不是一结婚就能实现,而是靠今后自己的努力去逐步筑造。
"并不是理想的境界里存在着结婚,而是结婚之后才开始实现理想,而且这理想几乎全要靠妻子的努力……。"
在抚养两个继子的共同生活中,她经受了考验,逐渐成熟,从中更加体会到老妇人教诲的重要。
回顾一年的结婚生活,她对自己说道:
"家庭如同妻子的镜子,夸张一点说,自己心中起伏的每个不同情绪,似乎都会马上反映到家庭中来。……治家持家不是一件事务,而是同写和歌一样的创作。……而且,如果和歌写坏了,只要撕碎扔掉就可以了,但是生活却不能再度重复。人度过的每一天,都如实地刻写在时间的碑石上。尽管眼睛无法看到,也不会留下痕迹,但父母传子,子又传孙,就这样血缘相联,心心相系,永无止境。如果说是创作,再不会有其它创作能具有如此伟大的意义了吧。"
的确,夫妻、家庭走过的一生道路,犹如一篇文学创作。
而且在这创作的过程中,女性力量所发挥的作用尤为重大。正如日莲大圣人在佛书中所写:"箭之行在于弓之力,男人的行动来自女人的力量","夫如箭,妻如弓"。如果弓坏了,箭就无法飞出。如果女子贤慧、聪明,就可以发挥出男子的最大力量。相反,如果女子愚蠢,缺点很多,也会大大减弱男子的力量。
我想,女子智慧的大小,仍然取决于她与丈夫分担重任的决心吧。
虽说是夫妇,本来是都不成熟的,存在缺点的两个人,难道不正是因为这点才有"创作"的苦辛,正因如此,可以说才有"创作"的喜悦吗?而且,如果两人能相互补充不足之处不是大好的事吗?因此就需要两个人之间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志向。这可以称为创作中的共同"主题"。即使偶尔有厌烦对方之处,即使发生争吵,也能重新回到夫妻原来的起点,"再次继续前进"。这个起点正是共同的目标。
每对夫妻的志向会有所不同:这应当由两个人共同商定。
而且在两人一起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的时候,要进一步不断相互切磋琢磨,加深夫妻间的相互理解。这个共同志向,就是夫妇间的锁链,不久也将成为父母与孩子间的锁链。
日莲大圣人在书中又写道:"父母志,子述说"就是说,父母的理想、信念由儿子继承,儿子将按自己的理解去执行。
我在这里要寻求的不是地位、财产的继承,而是"父母传给儿子"的最珍贵的源流。
不管怎么说,结婚,从一个侧面来看是无法后退的起跑线。因此可以说在夫妻的锁链上布下了背水之阵,只许前进,不能后退。而且必须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到那时,希望你能重新咀嚼一下《桃井》主人公的独白:
"如果说是创作,再不会有其它创作能具有如此伟大的意义了。"
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样
——"坚强的母亲"居里夫人
我经常向女青年们谈起居里夫人的事迹。我认为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所走过的道路,具有极大教育意义。
由巴黎坐二十分钟电车便到达索站。这是一个与繁华城市截然不同的幽静住宅区。在索市有个法国日莲正宗的巴黎会馆,所以我每次去巴黎必到那里。走在那附近的石板路上和七叶树成行的林荫道上,仿佛又听到历史的脚步声。我和妻子常在这里散步。这一带有玛丽·居里的包围在绿树丛中的故居,还有玛丽·居里与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墓地。玛丽的二女儿艾薇·居里的名著《居里夫人传》(川口笃他译,白水社版)曾使年轻时代的我十分着迷。因此每到这里便产生一种与昔日知己相逢的亲切之感。
众所周知,由于居里夫妇共同发现了铀元素,于一九○三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一一年玛丽·居里又单独获诺贝尔化学奖。能够两次得到这种奖金的人,在科学界只有她一个。
我所关注的不是她的这些业绩,而是她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战胜悲痛,把两个女儿培育成人的坚强母亲的生涯。
艾薇在《居里夫人传》中,这样描写过:
"玛丽心中从未考虑过在家庭生活与科学家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她一直把妻子的爱,母亲的责任和科学研究摆在同等的位置上。她决不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而且她以极大的热情和意志获得了成功。"
玛丽对女儿的教育,主要靠的是自己的表率行动。她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并为此信念奋斗不息。她的坚定信念就是"科学的力量才会给人类带来进步"。尽管今天科学上也出现了核武器时代,人们不再对一切科学都寄与美好期望。然而她是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是科学的"激动人心"的时代。
玛丽与丈夫皮埃尔是研究事业上的最好合作者,同时又是和睦的人生伴侣。
在玛丽一生中遇到许多不幸:他最热爱的父亲去世;姐姐的孩子生病;第二个孩子流产;丈夫体弱多病。在那困难接踵而来的时期,她曾与丈夫有过一段这样的对话:
玛丽说:"如果我们中的一个死去了,留下的那一个也不会活着吧。"皮埃尔却答道:"不,你说错了,不管发生什么事,即使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也要继续从事研究。"
命运是残酷的,他们谈过的那种结局,终于出现了。
四年后,她的丈夫在不幸的马车事故中丧失,那时她才三十八岁。尽管她抱着无限悲痛,却仍然按照皮埃尔的嘱咐,一面继续研究,一面抚育女儿。为此,开始了艰苦的历程。
她接替丈夫的讲座,站在巴黎大学索尔朋努学校的讲坛上,成了空前的第一个女教授。以后的日日夜夜,她全力以赴地投入战斗,作为学者从事研究,作为主妇安排生活,尤其要作为母亲教育孩子。
她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充满细致的母爱与周到的关怀。有几次机会可以给孩子留下大批财产,但是她都放弃了。她一直和贫困搏斗,抱着必须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生活的信念,对于这种不为儿孙留"美田"的作法,我深表赞同。
二女儿艾薇追述说:"玛丽的催人泪下的努力,她的意志,(中略)独立自主精神给我们两个人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我们相信不管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够不靠旁人,自己闯过难关。"
与此同时,她严厉的背后又充满了母亲的慈爱。
她曾在信中这样写道:
"你们爱我,给我愉快;有时又让我担心。你们真是我的好宝贝。"
在母亲的抚育下,长女依丽诺继承母亲事业成了科学家。
玛丽死后,她也和丈夫一起得到诺贝尔奖。二女儿艾薇和姐姐不同,活跃在另一领域。
我想,家务与育儿也应算作创造性的"工作"。为了丈夫,为了孩子,又为了自己的人格,不管什么事都能认真努力完成,这就是最重要之处。孩子们会在母亲身上学到这种精神,从而成长起来。
今后,女性将会更加深入、广泛地进入社会,这是时代的趋势。女性的特点是耐心、细致、善于体察关心别人。有强的审美观点。如能重视她们这些特点,使其发展,必将有利于社会。不只限于某种职业,在社会的各部门内,以及和平运动之中,女性都能发挥巨大作用。正是女性那脚踏实地的扎根于大地的实践经验与生活体会,可以使容易走向空洞化的各种运动得到充实。现实生活才是一切人共同依据的基础。"母亲如果变化,世界也会大变"——妇女的呼声、妇女的主张一旦运用到社会各个角落,必将给陷入困境的现代社会带来极大光明。
结婚是有崇高意义的创作
——评山本周五郎的《桃井》
常听人说现在离婚率增高了。也许还有一些夫妇即使未构成离婚,也只是维持着淡漠的感情而已。
夫妇是这个世界上有缘相逢的一对,他们曾立誓要一生比翼相随,现在却因某种原因各奔东西,其中定有第三者难以推测的不得已的情况。这种迫不得已的最终选择令人同情。
属于这种情况者可能是多数。姑且不谈这些,现在应当考虑的是在面临困难和绝望之时,以及日常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夫妇间到底应当采取什么态度。
山本周五郎的作品中有个小品《桃井》(《山本周五郎小说全集1》,新潮社版)。故事的主人公是个武士的女儿。她相貌不甚美丽,所以自幼就喜欢读书,从中寻找乐趣。逐渐地对和歌产生浓厚兴趣。立志写作和歌度过一生。在拒绝多次提亲之后,竟错过婚期,无人问津了。
后来她得到了转机,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位老妇人,在和老妇人接触过程中,她那关闭着的心被打开了。老妇人劝她道:"不能把和歌之道与结婚对立起来。如果一生要独身到底,事事争强好胜,就不会作出打动人心的美丽和歌来。"
不久又有人来提亲,说的是做一门武士的填房。那武士死了妻子,留下两个男孩。她一时茫然不知所措。她不忍舍弃和歌。但是又想,也许会像老妇人说的那样,反而能写出打动人心的和歌来吧。于是下了决心。这时老妇人又告诉她:
女人对结婚寄与的希望与理想并不是一结婚就能实现,而是靠今后自己的努力去逐步筑造。
"并不是理想的境界里存在着结婚,而是结婚之后才开始实现理想,而且这理想几乎全要靠妻子的努力……。"
在抚养两个继子的共同生活中,她经受了考验,逐渐成熟,从中更加体会到老妇人教诲的重要。
回顾一年的结婚生活,她对自己说道:
"家庭如同妻子的镜子,夸张一点说,自己心中起伏的每个不同情绪,似乎都会马上反映到家庭中来。……治家持家不是一件事务,而是同写和歌一样的创作。……而且,如果和歌写坏了,只要撕碎扔掉就可以了,但是生活却不能再度重复。人度过的每一天,都如实地刻写在时间的碑石上。尽管眼睛无法看到,也不会留下痕迹,但父母传子,子又传孙,就这样血缘相联,心心相系,永无止境。如果说是创作,再不会有其它创作能具有如此伟大的意义了吧。"
的确,夫妻、家庭走过的一生道路,犹如一篇文学创作。
而且在这创作的过程中,女性力量所发挥的作用尤为重大。正如日莲大圣人在佛书中所写:"箭之行在于弓之力,男人的行动来自女人的力量","夫如箭,妻如弓"。如果弓坏了,箭就无法飞出。如果女子贤慧、聪明,就可以发挥出男子的最大力量。相反,如果女子愚蠢,缺点很多,也会大大减弱男子的力量。
我想,女子智慧的大小,仍然取决于她与丈夫分担重任的决心吧。
虽说是夫妇,本来是都不成熟的,存在缺点的两个人,难道不正是因为这点才有"创作"的苦辛,正因如此,可以说才有"创作"的喜悦吗?而且,如果两人能相互补充不足之处不是大好的事吗?因此就需要两个人之间有共同的理想、目标——志向。这可以称为创作中的共同"主题"。即使偶尔有厌烦对方之处,即使发生争吵,也能重新回到夫妻原来的起点,"再次继续前进"。这个起点正是共同的目标。
每对夫妻的志向会有所不同:这应当由两个人共同商定。
而且在两人一起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的时候,要进一步不断相互切磋琢磨,加深夫妻间的相互理解。这个共同志向,就是夫妇间的锁链,不久也将成为父母与孩子间的锁链。
日莲大圣人在书中又写道:"父母志,子述说"就是说,父母的理想、信念由儿子继承,儿子将按自己的理解去执行。
我在这里要寻求的不是地位、财产的继承,而是"父母传给儿子"的最珍贵的源流。
不管怎么说,结婚,从一个侧面来看是无法后退的起跑线。因此可以说在夫妻的锁链上布下了背水之阵,只许前进,不能后退。而且必须建立一个幸福的家庭。到那时,希望你能重新咀嚼一下《桃井》主人公的独白:
"如果说是创作,再不会有其它创作能具有如此伟大的意义了。"
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样
——"坚强的母亲"居里夫人
我经常向女青年们谈起居里夫人的事迹。我认为作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她所走过的道路,具有极大教育意义。
由巴黎坐二十分钟电车便到达索站。这是一个与繁华城市截然不同的幽静住宅区。在索市有个法国日莲正宗的巴黎会馆,所以我每次去巴黎必到那里。走在那附近的石板路上和七叶树成行的林荫道上,仿佛又听到历史的脚步声。我和妻子常在这里散步。这一带有玛丽·居里的包围在绿树丛中的故居,还有玛丽·居里与其丈夫皮埃尔。居里的墓地。玛丽的二女儿艾薇·居里的名著《居里夫人传》(川口笃他译,白水社版)曾使年轻时代的我十分着迷。因此每到这里便产生一种与昔日知己相逢的亲切之感。
众所周知,由于居里夫妇共同发现了铀元素,于一九○三年获诺贝尔物理奖。一九一一年玛丽·居里又单独获诺贝尔化学奖。能够两次得到这种奖金的人,在科学界只有她一个。
我所关注的不是她的这些业绩,而是她作为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一个战胜悲痛,把两个女儿培育成人的坚强母亲的生涯。
艾薇在《居里夫人传》中,这样描写过:
"玛丽心中从未考虑过在家庭生活与科学家之间进行选择的问题。她一直把妻子的爱,母亲的责任和科学研究摆在同等的位置上。她决不放弃其中的任何一个。而且她以极大的热情和意志获得了成功。"
玛丽对女儿的教育,主要靠的是自己的表率行动。她具有坚定的人生信念,并为此信念奋斗不息。她的坚定信念就是"科学的力量才会给人类带来进步"。尽管今天科学上也出现了核武器时代,人们不再对一切科学都寄与美好期望。然而她是生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那是科学的"激动人心"的时代。
玛丽与丈夫皮埃尔是研究事业上的最好合作者,同时又是和睦的人生伴侣。
在玛丽一生中遇到许多不幸:他最热爱的父亲去世;姐姐的孩子生病;第二个孩子流产;丈夫体弱多病。在那困难接踵而来的时期,她曾与丈夫有过一段这样的对话:
玛丽说:"如果我们中的一个死去了,留下的那一个也不会活着吧。"皮埃尔却答道:"不,你说错了,不管发生什么事,即使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也要继续从事研究。"
命运是残酷的,他们谈过的那种结局,终于出现了。
四年后,她的丈夫在不幸的马车事故中丧失,那时她才三十八岁。尽管她抱着无限悲痛,却仍然按照皮埃尔的嘱咐,一面继续研究,一面抚育女儿。为此,开始了艰苦的历程。
她接替丈夫的讲座,站在巴黎大学索尔朋努学校的讲坛上,成了空前的第一个女教授。以后的日日夜夜,她全力以赴地投入战斗,作为学者从事研究,作为主妇安排生活,尤其要作为母亲教育孩子。
她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充满细致的母爱与周到的关怀。有几次机会可以给孩子留下大批财产,但是她都放弃了。她一直和贫困搏斗,抱着必须依靠自己力量建立生活的信念,对于这种不为儿孙留"美田"的作法,我深表赞同。
二女儿艾薇追述说:"玛丽的催人泪下的努力,她的意志,(中略)独立自主精神给我们两个人树立起坚定的信心,我们相信不管在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够不靠旁人,自己闯过难关。"
与此同时,她严厉的背后又充满了母亲的慈爱。
她曾在信中这样写道:
"你们爱我,给我愉快;有时又让我担心。你们真是我的好宝贝。"
在母亲的抚育下,长女依丽诺继承母亲事业成了科学家。
玛丽死后,她也和丈夫一起得到诺贝尔奖。二女儿艾薇和姐姐不同,活跃在另一领域。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