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作者:青年近卫军 更新:2021-12-04 09:12
终于,三十六个循环后,这股力量最终在我的丹田宁静下来,不再乱动,而此时我只觉得耳聪目明,神清气爽,全身修为似乎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神志恢复后,我只觉得浑身大汗淋漓,而这一切,似乎只不过是在常人一呼一吸之间所发生。
庾亮正满脸微笑的看着我,见我双目突然光华四射,不由微微颔首,那神色竟是包含着关切。
见其他人也都关切的看着我,我才意识到,方才正在谈论术,道德问题,说到了太学的取向和价值的问题。而如今,我正在众人瞩目中,和庾亮对话呢。
方才的话茬必须继续下去,而如今的我,脑子比以前只是更加的灵光而不是迟钝,毕竟,方才突然来的一切,对于我来说就好像脱胎换骨一般。
清清嗓子,我朗声说道:“诚如所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然统领天下者,君也,治理天下者,士人官绅也,天下之根基者,民也。倘若名君励精图治,朝乾夕悌,良臣庶竭驽钝,兢兢业业,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可平。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这话一说出来,马上就有人叫道:“你不过是在和稀泥而已。”
“这些人家都说过了,有什么新鲜的。”
“就是,不过徒有虚名而已。”
尽管不少人面露不屑之色,不过庾亮毕竟不是凡人,他依然淡然的看着我,虽然什么都没有说,不过,从他眼中,我读到的,却是鼓励与支持。
名臣大家与凡夫俗子的区别就在这里,虽然道可以不同,但是,他们的温文尔雅,他们的人格魅力,却永远是那么的光彩照人。
我此时心中升起的那股豪气,激励着我,要在这太学生云集之地,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把这一切说个明白,说个透彻!
“先说人君,古往今来,太平盛世必然有明君当权,分崩乱世则常有昏君当道,那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明君?”
我顿了一顿,见众人都面露思考之色,才接着说道:“事必躬亲,勤政爱民就是明君吗?不,事必躬亲虽然勤政,但是为政者,关键上为苍生社稷谋太平,中为四海六合谋安定,下为黎明百姓谋生机,勤勤恳恳就能把事情做好吗?爱民如子就能让百姓吃饱饭吗?百姓吃饭,要的是粮食,不是君恩!”
“大胆!”先前一直静静听着的小书生突然发作,好在庾亮及时止住了他。
我不理会他的不悦,接着说道:“守卫社稷,要的是民心凝聚,保家卫国,要得是铁血兵戈,百姓安居,要得是一份生机,说到底,古往今来的昏君,或者做事太多,或者做事太少,或者总是做坏事。而明君,有的能把事情做好,有的做不好事情,但是能用人,还有的不会做事也不会用人,但是,他可以维持,作为君王,至少不能坏事!”
见众人听得入神,我知道这段话算是起到了作用,忙继续说道:“为君者,祭祀天地以为苍生祈福,镇守京城为天下根本,统帅百官为朝廷中枢,繁衍龙子为天下延续,修明仁孝为天下典范,兴学修文为天下风气,若能为以上六者,则可谓明君,其余者,垂拱而治即可,至于秦皇汉武,则是千古之帝尔,不足为之。”
接着,我整理了下思路,接着说道:“至于刑名诉讼,典狱钱粮,礼乐刀兵这些,其事务繁忙而其量甚具,本该人臣之责,而昏君多欲为之而不堪其重,佞臣趁机蛊惑君王,天下遂乱,若是法度严谨,人臣尽心,文者录其事,武者奋其身,何愁天下不治?”
四周静悄悄的,就连庾亮也是一脸关切的看着我,听着我这番看似一般,却字字透着玄机的话。
“为人臣者,忠孝礼义而已,忠者,不惟忠君,犹忠天下者,孝者,不惟孝父母,犹孝苍生也,礼者,不为守官宦之礼者,犹天下之礼者,义,不惟小恩小义,犹天下之大义也。何为天下之忠孝礼仪?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也。而真正培养天下官绅之地,不就是我们的太学吗?”
见我饶了半天,终于说到太学上了,就是先前一直对我嘟着嘴的那个小书生也来了兴趣,而他身后的两人也稍微开始拿正眼看我了。
“方才说道,洛阳太学是太学的巅峰,但是卜机斗胆直言,那也就是太学的末日!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天下的英才,大半没有进太学,进了太学的英才,出去了也就是庸才!”
这话一出,再次引起哗然,这次抢先发难的,却是庾亮。
“卜机,你这是何意?你要知道,如今你的周围,全都是全国各地的风流俊杰,各个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你这么一说,可将他们,包括你自己,置之何地?”
“卜机既然敢说,就敢承担这些责任!”我勇敢的迎着庾亮的目光,大声说道。
“那你就说说看吧,只是,若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那你就自求多福吧。”
看来庾亮今天心情很好,居然三番两次容忍这小子放肆。很多人都在心里暗暗揣测。
第四卷 夺嫡风云
第二十八章 震慑全场
【今日第二更,大家多多支持啊,收藏,订阅,鲜花都不要少。】...........................................
“那是自然,今日卜机若是说不出让各位信服的道理,甘愿爬出太学的大门!”我毫不犹豫的指天发誓!
既然已经发下重誓,无论是看热闹的,别有用心的,也都暂时放下了成见,姑且听我继续说道。
“太学讲学的是谁?是博士,战国、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来管书籍,备顾问。以对弟子授业传道为博士的主要职责,是从西汉开始。作为教官的博士,除了讲学授徒外,还要奉使议政,试贤举能。各朝对博士的要求很高。汉代规定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充当博士。这些博士,一般是通过征召、荐举、选试、以诸科进、他官迁调等途径选取的。这些人,在诸位看来,俱都是天下的鸿儒,是一言而为百世师的贤良。
太学生都是些什么人?除了卜机,各位要么是直接由太常挑选的18岁以上的仪状端正者;要么是由郡国县官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再或是官宦之后,看起来,也真的就是天下的贤才尽入太学了。
太学教的是什么?诸位都知道,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以儒家五经作为基本教材。为了避免因抄写经籍错漏而引起的纷争,东汉熹平四年,下诏诸儒校正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门外。这个熹平石经,成为当时官定的太学标准教材。唐代太学生要修“大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经”(《诗》、《周礼》、《仪礼》)和“小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兼习《论语》、《孝经》及时务策。
怎么样?先生是最贤良的,诸位是最优秀的,学的都是经史子集,可是,这些就够了吗?
永嘉之乱的时候,我们的前辈们,那些洛阳太学里最优秀,最富有才华的人,他们在哪?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有没有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有没有坐镇乡里维护一方安宁?他们有没有坚守臣节誓死不屈?他们有没有为了国家为了天子而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
告诉诸位,他们没有!”
这番义正词严的话说出来,不少人都低下了头,就是庾亮也是面色难看。
我却不顾这些,继续说道:“自我朝开国,至两京沦陷,洛阳太学共有太学生409人,其中10人早死,19人归隐田园,诸位知不知道,剩下的390人,都在干什么吗?我告诉你们,其中有73人投降了胡人,为胡人出谋划策,骗开城池,杀戮百姓,他们现在,大都在刘曜,石勒的伪朝廷里身居高位,这样卖国求荣,委身胡奴的人,他们都是太学生!
而造成永嘉之乱的,就是八王之乱,有112人,或为八王之幕僚,或为开路之先锋,他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今日为赵王肝脑涂地,明日为成都王舍生忘死,他们为了一点点的名利,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可以出卖自己的良知,颍川之屠,并州之变,都是这些人干的好事,他们到处煽风点火,他们四面制造舆论,把武帝以来的太平盛世搞成这副光景,不要忘记,他们都是太学生!
还有75人,他们或为太守,或为员外郎,他们尽忠朝廷,他们不畏强暴,他们算是忠良,可是,这就可以了吗?胡军来时,不思守土护民,不知体恤民生,不知敌我态势,或死守孤城,或放火自焚,或不知权变,或弄巧成拙,这样的忠臣,丧师失地,丧权辱国,使北门锁钥顿开,使天下百姓失望,这样的忠臣又如何?他们可也是太学生!
还有98人,你们知道他们怎么样吗?投降胡人为虎做苌,他们不愿,因为他们好歹有点礼义廉耻,尽忠报国,以身殉国,他们不敢,因为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他们怕死!守土杀敌,统军御敌,他们不能,因为他们只知清谈而不知实用,他们怎么办?他们口口声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罔顾朝廷这么多年的栽培,他们罔顾天下百姓的信任,他们虽然没有做汉奸,可是他们居然甩手不管,称病不出,这样的人,算是忠臣吗?这样的人,算是贤臣吗?
神志恢复后,我只觉得浑身大汗淋漓,而这一切,似乎只不过是在常人一呼一吸之间所发生。
庾亮正满脸微笑的看着我,见我双目突然光华四射,不由微微颔首,那神色竟是包含着关切。
见其他人也都关切的看着我,我才意识到,方才正在谈论术,道德问题,说到了太学的取向和价值的问题。而如今,我正在众人瞩目中,和庾亮对话呢。
方才的话茬必须继续下去,而如今的我,脑子比以前只是更加的灵光而不是迟钝,毕竟,方才突然来的一切,对于我来说就好像脱胎换骨一般。
清清嗓子,我朗声说道:“诚如所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然统领天下者,君也,治理天下者,士人官绅也,天下之根基者,民也。倘若名君励精图治,朝乾夕悌,良臣庶竭驽钝,兢兢业业,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可平。此三者,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这话一说出来,马上就有人叫道:“你不过是在和稀泥而已。”
“这些人家都说过了,有什么新鲜的。”
“就是,不过徒有虚名而已。”
尽管不少人面露不屑之色,不过庾亮毕竟不是凡人,他依然淡然的看着我,虽然什么都没有说,不过,从他眼中,我读到的,却是鼓励与支持。
名臣大家与凡夫俗子的区别就在这里,虽然道可以不同,但是,他们的温文尔雅,他们的人格魅力,却永远是那么的光彩照人。
我此时心中升起的那股豪气,激励着我,要在这太学生云集之地,天下读书人心目中的最高学府,把这一切说个明白,说个透彻!
“先说人君,古往今来,太平盛世必然有明君当权,分崩乱世则常有昏君当道,那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明君?”
我顿了一顿,见众人都面露思考之色,才接着说道:“事必躬亲,勤政爱民就是明君吗?不,事必躬亲虽然勤政,但是为政者,关键上为苍生社稷谋太平,中为四海六合谋安定,下为黎明百姓谋生机,勤勤恳恳就能把事情做好吗?爱民如子就能让百姓吃饱饭吗?百姓吃饭,要的是粮食,不是君恩!”
“大胆!”先前一直静静听着的小书生突然发作,好在庾亮及时止住了他。
我不理会他的不悦,接着说道:“守卫社稷,要的是民心凝聚,保家卫国,要得是铁血兵戈,百姓安居,要得是一份生机,说到底,古往今来的昏君,或者做事太多,或者做事太少,或者总是做坏事。而明君,有的能把事情做好,有的做不好事情,但是能用人,还有的不会做事也不会用人,但是,他可以维持,作为君王,至少不能坏事!”
见众人听得入神,我知道这段话算是起到了作用,忙继续说道:“为君者,祭祀天地以为苍生祈福,镇守京城为天下根本,统帅百官为朝廷中枢,繁衍龙子为天下延续,修明仁孝为天下典范,兴学修文为天下风气,若能为以上六者,则可谓明君,其余者,垂拱而治即可,至于秦皇汉武,则是千古之帝尔,不足为之。”
接着,我整理了下思路,接着说道:“至于刑名诉讼,典狱钱粮,礼乐刀兵这些,其事务繁忙而其量甚具,本该人臣之责,而昏君多欲为之而不堪其重,佞臣趁机蛊惑君王,天下遂乱,若是法度严谨,人臣尽心,文者录其事,武者奋其身,何愁天下不治?”
四周静悄悄的,就连庾亮也是一脸关切的看着我,听着我这番看似一般,却字字透着玄机的话。
“为人臣者,忠孝礼义而已,忠者,不惟忠君,犹忠天下者,孝者,不惟孝父母,犹孝苍生也,礼者,不为守官宦之礼者,犹天下之礼者,义,不惟小恩小义,犹天下之大义也。何为天下之忠孝礼仪?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也。而真正培养天下官绅之地,不就是我们的太学吗?”
见我饶了半天,终于说到太学上了,就是先前一直对我嘟着嘴的那个小书生也来了兴趣,而他身后的两人也稍微开始拿正眼看我了。
“方才说道,洛阳太学是太学的巅峰,但是卜机斗胆直言,那也就是太学的末日!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天下的英才,大半没有进太学,进了太学的英才,出去了也就是庸才!”
这话一出,再次引起哗然,这次抢先发难的,却是庾亮。
“卜机,你这是何意?你要知道,如今你的周围,全都是全国各地的风流俊杰,各个学富五车,才华横溢,你这么一说,可将他们,包括你自己,置之何地?”
“卜机既然敢说,就敢承担这些责任!”我勇敢的迎着庾亮的目光,大声说道。
“那你就说说看吧,只是,若是说不出个子丑寅卯,那你就自求多福吧。”
看来庾亮今天心情很好,居然三番两次容忍这小子放肆。很多人都在心里暗暗揣测。
第四卷 夺嫡风云
第二十八章 震慑全场
【今日第二更,大家多多支持啊,收藏,订阅,鲜花都不要少。】...........................................
“那是自然,今日卜机若是说不出让各位信服的道理,甘愿爬出太学的大门!”我毫不犹豫的指天发誓!
既然已经发下重誓,无论是看热闹的,别有用心的,也都暂时放下了成见,姑且听我继续说道。
“太学讲学的是谁?是博士,战国、秦朝已有博士之官,用来管书籍,备顾问。以对弟子授业传道为博士的主要职责,是从西汉开始。作为教官的博士,除了讲学授徒外,还要奉使议政,试贤举能。各朝对博士的要求很高。汉代规定须熟习经史,“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一代鸿儒巨贤,方能充当博士。这些博士,一般是通过征召、荐举、选试、以诸科进、他官迁调等途径选取的。这些人,在诸位看来,俱都是天下的鸿儒,是一言而为百世师的贤良。
太学生都是些什么人?除了卜机,各位要么是直接由太常挑选的18岁以上的仪状端正者;要么是由郡国县官选送“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再或是官宦之后,看起来,也真的就是天下的贤才尽入太学了。
太学教的是什么?诸位都知道,学的主要教材是经史,授“孔子之术,六艺之文”。以儒家五经作为基本教材。为了避免因抄写经籍错漏而引起的纷争,东汉熹平四年,下诏诸儒校正五经文字,刻石于太学门外。这个熹平石经,成为当时官定的太学标准教材。唐代太学生要修“大经”(《礼记》、《春秋左氏传》)、“中经”(《诗》、《周礼》、《仪礼》)和“小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兼习《论语》、《孝经》及时务策。
怎么样?先生是最贤良的,诸位是最优秀的,学的都是经史子集,可是,这些就够了吗?
永嘉之乱的时候,我们的前辈们,那些洛阳太学里最优秀,最富有才华的人,他们在哪?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有没有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他们有没有坐镇乡里维护一方安宁?他们有没有坚守臣节誓死不屈?他们有没有为了国家为了天子而牺牲自己的身家性命?
告诉诸位,他们没有!”
这番义正词严的话说出来,不少人都低下了头,就是庾亮也是面色难看。
我却不顾这些,继续说道:“自我朝开国,至两京沦陷,洛阳太学共有太学生409人,其中10人早死,19人归隐田园,诸位知不知道,剩下的390人,都在干什么吗?我告诉你们,其中有73人投降了胡人,为胡人出谋划策,骗开城池,杀戮百姓,他们现在,大都在刘曜,石勒的伪朝廷里身居高位,这样卖国求荣,委身胡奴的人,他们都是太学生!
而造成永嘉之乱的,就是八王之乱,有112人,或为八王之幕僚,或为开路之先锋,他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今日为赵王肝脑涂地,明日为成都王舍生忘死,他们为了一点点的名利,可以出卖自己的灵魂,可以出卖自己的良知,颍川之屠,并州之变,都是这些人干的好事,他们到处煽风点火,他们四面制造舆论,把武帝以来的太平盛世搞成这副光景,不要忘记,他们都是太学生!
还有75人,他们或为太守,或为员外郎,他们尽忠朝廷,他们不畏强暴,他们算是忠良,可是,这就可以了吗?胡军来时,不思守土护民,不知体恤民生,不知敌我态势,或死守孤城,或放火自焚,或不知权变,或弄巧成拙,这样的忠臣,丧师失地,丧权辱国,使北门锁钥顿开,使天下百姓失望,这样的忠臣又如何?他们可也是太学生!
还有98人,你们知道他们怎么样吗?投降胡人为虎做苌,他们不愿,因为他们好歹有点礼义廉耻,尽忠报国,以身殉国,他们不敢,因为他们爱惜自己的生命,他们怕死!守土杀敌,统军御敌,他们不能,因为他们只知清谈而不知实用,他们怎么办?他们口口声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罔顾朝廷这么多年的栽培,他们罔顾天下百姓的信任,他们虽然没有做汉奸,可是他们居然甩手不管,称病不出,这样的人,算是忠臣吗?这样的人,算是贤臣吗?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