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作者:张晓宏 许文龙 更新:2021-12-04 07:19
想到这里,他开口说:“我有个建议,让我和我的机关随你一同到上海去吧!”
伊万诺夫高兴地说:“这正是我要对你说的话。不过,这里也要有人留下来工作。让古斯达夫留下怎么样?”
“可以,他年龄比我大,社会阅历丰富,完全可以独挡一面。”杨奠坤夸奖了一番张逸仙。
“那么,后天我们就动身吧。”伊万诺夫说道。
“还是等一等,”杨奠坤说:“古斯达夫正在安东,我要等他回来再走。”
过了两天,张逸仙完成任务回到天津,已是傍晚。他一进家门,发现妻子张琴玲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红烧肉、燉酸菜、闷刀鱼、松花蛋……正当他发愣之际,杨奠坤拿着一瓶酒走了进来,“老张,回来了,咱们好好喝两口。”
“奠坤,”张逸仙疑惑地问,“这不年不节的,为什么这么破费……”
“老张,”杨奠坤示意他坐下,“这酒是非喝不可的,恐怕以后咱俩一起喝酒的机会不多了。”
见张逸仙一脸茫然不解的神情,杨奠坤又说:“第二情报组的指挥机关要跟随伊万诺夫同志撤到上海去,”他给张逸仙斟满一杯酒,“上级让你留在天津继续工作,从此咱哥俩可就天各一方了。”
两人端起酒杯碰了一下,一饮而尽。二人一时都有些伤感,屋内笼罩着一种沉闷的气氛,。
杨奠坤小张逸仙17岁,但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二人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1933年冬,杨奠坤开始由中共北满省委军委的岗位上转到国际情报组织中工作。当时工作条件艰苦,环境险恶,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衣着单薄,寒冷异常。恰逢张逸仙搞义勇军失败后也来哈尔滨潜伏。两人不期而遇,一见如故,关系日渐密切。张逸仙当时手头还宽裕,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他极大的帮助。张逸仙就像一位好大哥,照顾他,帮助他。此刻,杨奠坤回想往事,感慨万千。
张逸仙此刻心情也是难以平静。自从认识杨奠坤以后,他们一直在一起并肩战斗。在哈尔滨,他们顶风冒雪,走街串巷,散发传单,贴标语;在莫斯科,他们勤学苦练,共同钻研情报业务,一起成长为出色的国际情报战士;回到天津,他们又一起发展组织,共同开创了新的秘密战场。如今忽然就要分别了,真有些依依不舍。
第3节 张逸仙:活跃的古斯达夫
张鼓峰下
1936年夏天,天津。
张逸仙独自挑起天津情报组的工作后,发现与上海总部的联系,只靠交通员是不行的。有些时效性很强的情报是一分一秒都耽误不起的。于是,他向上级打报告,要自制电台。
很快,上级批准了他的请求,并汇来一大笔款子,作为自制电台的费用。
张逸仙之所以要自制电台,是因为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来,他有坚实的无线电知识;二来,自制电台所需的电讯器材零件是可以买到的。
当时日军尚未正式进驻天津租界,对电讯器材的管制还不太严格,除发射器材需持有工部局的许可证外,购买一般收报机零件不受限制。即使市面上没有,张逸仙还可以在英租界白俄人经营的电料行中买到。张逸仙认识一个叫汤姆的美国水兵,是个无线电爱好者,手中的小型工具非常全,并存有英文无线电书籍。张逸仙便把工具和书买过来利用。到这一年秋天,陆续把电机零件购齐,随即着手安装,最后总算把电台制成,虽然外形不成样子,但通讯效果却出乎意外的好。这样,天津和上海建立了无线电通讯。
张逸仙居住的知仁里这幢楼房,情报组租用了楼上的两大间一小间。自从杨奠坤搬走后,张逸仙便将小间改装成电台间。房东外号叫“田瘸子”,在楼下开了一个“英语补习班”,汤姆就是在这里教授英语时认识张逸仙的。
一天,汤姆来到张逸仙的住处,一见他便说道:“张,我要离开天津,回到夏威夷去。”
张逸仙出于职业的敏感,觉得有问题,于是问道:“你是海军陆战队的军士长,回到夏威夷去是不是要晋升你?”
汤姆摇了摇头:“我这个一级军士长即使干到50岁,也不能再晋升了。这次回去跟日本人有关,我们不想和他们发生冲突,所以才回国的。”
这正是张逸仙所想知道的,他拿出一瓶“白兰地”,给汤姆倒了一杯递过去。
“日本不是没攻占天津吗?你们慌什么?”
汤姆接过酒杯喝了一口。“日本人野心不小,他们决不会只满足占领满洲,迟早要向中国内地进军。华北的局势非常动荡,听我们的长官说,中日很快会开战,到时津浦线、北平机场、塘沽港、青岛码头都会是日军攻占的重点。所以不仅我们海军陆战队要撤,到时候侨民、领事馆人员都会撤走。”
张逸仙听了暗暗吃惊,如果汤姆说的是实情,看来中日真的要爆发大规模战争了。
张逸仙感到事态严重,马上开始收集华北日军的调动情报,真的看出了战争的迹象。1936年底,张逸仙将情报发往上海。到了1937年夏,果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进入中国。
9月30日,上海总部密电张逸仙:值此日军大举进攻之际,应组织所属成员开展空前绝后之大规模破坏行动……
终于可以和日军明刀明枪地干了,张逸仙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向下属情报点发出了向日军交通线,后方基地发动袭击的命令。
冬季,张逸仙接到裴志亭的报告,说是日军正在修筑通(化)辑(安)铁路通过的隧道,企图早日将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连接起来。张逸仙想起,在辑安有一个煤矿工人出身的朋友宋君朋, 曾和自己在救国军十一路军一起抗日,于是张逸仙决定去辑安找宋君朋,搞一次爆破行动。
张逸仙重新出关,从天津——北平——奉天——梅河口一路来到通化,然后换乘汽车,翻山越岭来到辑安。
宋君朋见到张逸仙非常吃惊,抓住他的胳膊摇晃着:“这不是做梦吧,张总参议怎么会到我这里来?”
张逸仙听他叫出自己在救国军时的官职,连忙小声提醒他:“别乱叫,日本人听见就坏了!”
宋君朋穿着一件破旧的黑棉袄,和头戴水貂皮耳朵帽,身穿插黑色水獭皮领大衣的张逸仙站在一起,显得格外的寒酸。张逸仙从便服口袋里拽出怀表看了看。“现在是11点半,恐怕你还没吃晌午饭吧?来,我请你下馆子去。”
“你大老远来的,怎么好意思让你请客。”宋君朋不好意思地说。
“你跟我还客气啥,”张逸仙一拉他,“别忸忸怩怩的,快,头前带路。”
两人走进路边的一家朝鲜饭馆,吃着大燉菜,喝着狗肉汤,边吃边聊起来。
“一晃三四年过去了,现在过得咋样?”张逸仙漫不经心地问道。
“别提了,我现在混得就剩一口气了。” 宋君朋喝了一口烧酒,“妈的,都是小日本闹的。”
“要是跟他们干,你敢不敢?”张逸仙试探着问。
“敢!有啥不敢?”宋君朋恨恨地说,“老子要是有枪就敢和他干!”
“那好,你想办法给我弄点炸药,咱们说干就干。”张逸仙往杯里倒满了酒。
“总参议,你是还想干救国军?”宋君朋此刻两眼闪着激动的光芒。
“嘘——”张逸仙示意他噤声,“我现在改换门庭,不干救国军了,不过,照样打鬼子。你再找两个帮手,要不怕死的,明天到你家见我。”
第二天,宋君朋果然找来了三个棒小伙。
张逸仙向大家宣布:“鬼子不仅侵占了咱东北,又想侵占全中国,我们要起来跟他们干。现在我宣布抗日爆破队成立,第一个任务是炸毁通辑路的老岭隧道。”
“好哇,我等这一天很久了,”宋君朋大声叫道,“摆弄炸药就跟玩一样。”他对一个黑小子说:“小山,你去大石沟工地偷炸药。”对另一个大个子说:“小冬,你把你爹的猎枪拿来……”
望着宋君朋精神抖擞的样子,张逸仙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冲锋陷阵的救国军战士。
夜晚,张逸仙和宋君朋在煤油灯下研究爆破事宜。张逸仙用铅笔画了一张草图,他铺在小炕桌上说:“老岭隧道是联接辑安和通化的关键地段,如果将其炸塌,日军至少个把月不能通车。要炸毁隧道,你有办法吗?”
宋君朋看了看地图,“要想彻底炸毁隧道,得多埋炸药槽,多灌药,用电起爆器起爆。”
“这样工程量大不大?”张逸仙问。
“估计,咱们几个人一起动手,也得干四五个小时。”
“那好,过两天就行动!”
几天以后,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张逸仙、宋君朋等人拿着工具、武器,每人身上背着50公炸药悄悄向老岭山区进发。大家走了60里山路,奇*書$网收集整理终于在夜晚到达老岭隧道。
宋君朋带着小冬子用猎刀结果了两个护路伪军的性命,然后率大家钻进洞内开始装药……二三个小时过去了,张逸仙怀抱伪军的那支七九步枪在洞外的山坡上不停地走动。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达声。只见两束耀眼的车灯射来。
张逸仙大吃一惊:这肯定是鬼子的施工部队。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靠近隧道。
张逸仙趴在地上,拉开步枪的枪栓,冲越来越近的汽车放了一枪。
“哗啦,”传来玻璃破碎的声音,卡车停下来,从车上跳下三个鬼子躲在路旁。
伊万诺夫高兴地说:“这正是我要对你说的话。不过,这里也要有人留下来工作。让古斯达夫留下怎么样?”
“可以,他年龄比我大,社会阅历丰富,完全可以独挡一面。”杨奠坤夸奖了一番张逸仙。
“那么,后天我们就动身吧。”伊万诺夫说道。
“还是等一等,”杨奠坤说:“古斯达夫正在安东,我要等他回来再走。”
过了两天,张逸仙完成任务回到天津,已是傍晚。他一进家门,发现妻子张琴玲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红烧肉、燉酸菜、闷刀鱼、松花蛋……正当他发愣之际,杨奠坤拿着一瓶酒走了进来,“老张,回来了,咱们好好喝两口。”
“奠坤,”张逸仙疑惑地问,“这不年不节的,为什么这么破费……”
“老张,”杨奠坤示意他坐下,“这酒是非喝不可的,恐怕以后咱俩一起喝酒的机会不多了。”
见张逸仙一脸茫然不解的神情,杨奠坤又说:“第二情报组的指挥机关要跟随伊万诺夫同志撤到上海去,”他给张逸仙斟满一杯酒,“上级让你留在天津继续工作,从此咱哥俩可就天各一方了。”
两人端起酒杯碰了一下,一饮而尽。二人一时都有些伤感,屋内笼罩着一种沉闷的气氛,。
杨奠坤小张逸仙17岁,但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二人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1933年冬,杨奠坤开始由中共北满省委军委的岗位上转到国际情报组织中工作。当时工作条件艰苦,环境险恶,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衣着单薄,寒冷异常。恰逢张逸仙搞义勇军失败后也来哈尔滨潜伏。两人不期而遇,一见如故,关系日渐密切。张逸仙当时手头还宽裕,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他极大的帮助。张逸仙就像一位好大哥,照顾他,帮助他。此刻,杨奠坤回想往事,感慨万千。
张逸仙此刻心情也是难以平静。自从认识杨奠坤以后,他们一直在一起并肩战斗。在哈尔滨,他们顶风冒雪,走街串巷,散发传单,贴标语;在莫斯科,他们勤学苦练,共同钻研情报业务,一起成长为出色的国际情报战士;回到天津,他们又一起发展组织,共同开创了新的秘密战场。如今忽然就要分别了,真有些依依不舍。
第3节 张逸仙:活跃的古斯达夫
张鼓峰下
1936年夏天,天津。
张逸仙独自挑起天津情报组的工作后,发现与上海总部的联系,只靠交通员是不行的。有些时效性很强的情报是一分一秒都耽误不起的。于是,他向上级打报告,要自制电台。
很快,上级批准了他的请求,并汇来一大笔款子,作为自制电台的费用。
张逸仙之所以要自制电台,是因为有两个有利条件。一来,他有坚实的无线电知识;二来,自制电台所需的电讯器材零件是可以买到的。
当时日军尚未正式进驻天津租界,对电讯器材的管制还不太严格,除发射器材需持有工部局的许可证外,购买一般收报机零件不受限制。即使市面上没有,张逸仙还可以在英租界白俄人经营的电料行中买到。张逸仙认识一个叫汤姆的美国水兵,是个无线电爱好者,手中的小型工具非常全,并存有英文无线电书籍。张逸仙便把工具和书买过来利用。到这一年秋天,陆续把电机零件购齐,随即着手安装,最后总算把电台制成,虽然外形不成样子,但通讯效果却出乎意外的好。这样,天津和上海建立了无线电通讯。
张逸仙居住的知仁里这幢楼房,情报组租用了楼上的两大间一小间。自从杨奠坤搬走后,张逸仙便将小间改装成电台间。房东外号叫“田瘸子”,在楼下开了一个“英语补习班”,汤姆就是在这里教授英语时认识张逸仙的。
一天,汤姆来到张逸仙的住处,一见他便说道:“张,我要离开天津,回到夏威夷去。”
张逸仙出于职业的敏感,觉得有问题,于是问道:“你是海军陆战队的军士长,回到夏威夷去是不是要晋升你?”
汤姆摇了摇头:“我这个一级军士长即使干到50岁,也不能再晋升了。这次回去跟日本人有关,我们不想和他们发生冲突,所以才回国的。”
这正是张逸仙所想知道的,他拿出一瓶“白兰地”,给汤姆倒了一杯递过去。
“日本不是没攻占天津吗?你们慌什么?”
汤姆接过酒杯喝了一口。“日本人野心不小,他们决不会只满足占领满洲,迟早要向中国内地进军。华北的局势非常动荡,听我们的长官说,中日很快会开战,到时津浦线、北平机场、塘沽港、青岛码头都会是日军攻占的重点。所以不仅我们海军陆战队要撤,到时候侨民、领事馆人员都会撤走。”
张逸仙听了暗暗吃惊,如果汤姆说的是实情,看来中日真的要爆发大规模战争了。
张逸仙感到事态严重,马上开始收集华北日军的调动情报,真的看出了战争的迹象。1936年底,张逸仙将情报发往上海。到了1937年夏,果然“七七事变”爆发,日军开始全面进入中国。
9月30日,上海总部密电张逸仙:值此日军大举进攻之际,应组织所属成员开展空前绝后之大规模破坏行动……
终于可以和日军明刀明枪地干了,张逸仙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向下属情报点发出了向日军交通线,后方基地发动袭击的命令。
冬季,张逸仙接到裴志亭的报告,说是日军正在修筑通(化)辑(安)铁路通过的隧道,企图早日将中国东北与朝鲜半岛的陆路交通连接起来。张逸仙想起,在辑安有一个煤矿工人出身的朋友宋君朋, 曾和自己在救国军十一路军一起抗日,于是张逸仙决定去辑安找宋君朋,搞一次爆破行动。
张逸仙重新出关,从天津——北平——奉天——梅河口一路来到通化,然后换乘汽车,翻山越岭来到辑安。
宋君朋见到张逸仙非常吃惊,抓住他的胳膊摇晃着:“这不是做梦吧,张总参议怎么会到我这里来?”
张逸仙听他叫出自己在救国军时的官职,连忙小声提醒他:“别乱叫,日本人听见就坏了!”
宋君朋穿着一件破旧的黑棉袄,和头戴水貂皮耳朵帽,身穿插黑色水獭皮领大衣的张逸仙站在一起,显得格外的寒酸。张逸仙从便服口袋里拽出怀表看了看。“现在是11点半,恐怕你还没吃晌午饭吧?来,我请你下馆子去。”
“你大老远来的,怎么好意思让你请客。”宋君朋不好意思地说。
“你跟我还客气啥,”张逸仙一拉他,“别忸忸怩怩的,快,头前带路。”
两人走进路边的一家朝鲜饭馆,吃着大燉菜,喝着狗肉汤,边吃边聊起来。
“一晃三四年过去了,现在过得咋样?”张逸仙漫不经心地问道。
“别提了,我现在混得就剩一口气了。” 宋君朋喝了一口烧酒,“妈的,都是小日本闹的。”
“要是跟他们干,你敢不敢?”张逸仙试探着问。
“敢!有啥不敢?”宋君朋恨恨地说,“老子要是有枪就敢和他干!”
“那好,你想办法给我弄点炸药,咱们说干就干。”张逸仙往杯里倒满了酒。
“总参议,你是还想干救国军?”宋君朋此刻两眼闪着激动的光芒。
“嘘——”张逸仙示意他噤声,“我现在改换门庭,不干救国军了,不过,照样打鬼子。你再找两个帮手,要不怕死的,明天到你家见我。”
第二天,宋君朋果然找来了三个棒小伙。
张逸仙向大家宣布:“鬼子不仅侵占了咱东北,又想侵占全中国,我们要起来跟他们干。现在我宣布抗日爆破队成立,第一个任务是炸毁通辑路的老岭隧道。”
“好哇,我等这一天很久了,”宋君朋大声叫道,“摆弄炸药就跟玩一样。”他对一个黑小子说:“小山,你去大石沟工地偷炸药。”对另一个大个子说:“小冬,你把你爹的猎枪拿来……”
望着宋君朋精神抖擞的样子,张逸仙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冲锋陷阵的救国军战士。
夜晚,张逸仙和宋君朋在煤油灯下研究爆破事宜。张逸仙用铅笔画了一张草图,他铺在小炕桌上说:“老岭隧道是联接辑安和通化的关键地段,如果将其炸塌,日军至少个把月不能通车。要炸毁隧道,你有办法吗?”
宋君朋看了看地图,“要想彻底炸毁隧道,得多埋炸药槽,多灌药,用电起爆器起爆。”
“这样工程量大不大?”张逸仙问。
“估计,咱们几个人一起动手,也得干四五个小时。”
“那好,过两天就行动!”
几天以后,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张逸仙、宋君朋等人拿着工具、武器,每人身上背着50公炸药悄悄向老岭山区进发。大家走了60里山路,奇*書$网收集整理终于在夜晚到达老岭隧道。
宋君朋带着小冬子用猎刀结果了两个护路伪军的性命,然后率大家钻进洞内开始装药……二三个小时过去了,张逸仙怀抱伪军的那支七九步枪在洞外的山坡上不停地走动。
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达声。只见两束耀眼的车灯射来。
张逸仙大吃一惊:这肯定是鬼子的施工部队。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们靠近隧道。
张逸仙趴在地上,拉开步枪的枪栓,冲越来越近的汽车放了一枪。
“哗啦,”传来玻璃破碎的声音,卡车停下来,从车上跳下三个鬼子躲在路旁。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