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四十二章 五体投地
作者:月影梧桐 更新:2021-12-04 06:19
第一百一十六章 五体投地
其实,对内政部与汪精卫达成的“谅解”协议,赵秉钧是有看法的。在他看来,在已经掌握充分证据的前提下根本无需用汪精卫的牌头就能达到目的,只要内政部严加搜索,天津的革命党即便不能一网打尽,也能来个连锅端。但圣意难违,皇帝既然吩咐要放手汪精卫去做,他自然也只能捏着鼻子和汪精卫签订了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君子”协定。
那么,是林广宇心慈手软么?
非也!如果说林广宇穿越初期本来还有那么一些对革命党的同情和赞赏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欣赏就愈发淡薄。在经历不可思议的重生和总结几十年暴力革命的历史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所谓辛亥革命为自由民主打开进步阀门的论调,其实是从其间接意义上来讲的,辛亥后20来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不是进步阀门的打开,而是遍地狼烟、军阀混战阀门的打开,是国家元气大伤、民族虚弱无力阀门的打开。
蒙古的叛离,二十一条的签署乃至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无不是这个阀门打开后的滚滚浊流。因为这样重大的历史变故发生,哪怕在极其虚弱、极其无能的晚清时期也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在中国的历史道路上,这段时间没有谁比谁更正确的区别,而是谁比谁更少犯罪的区别。而清政府显然不是犯罪最多的那一个。
所以,他对革命整体趋势的同情,对个别革命领袖人物的同情不能换取他对革命道路的鄙夷。镇压武昌举事,既是他穿越后作为皇帝的本能,更是他作为未来人掌握历史发展趋势后的自觉。在那个令人心焦的夜晚,林广宇做出了既轻而易举又难于上青天的抉择。
在伟大的转折关头,林广宇既是编剧者又是剧中人,是非功过已不能简单地用言语来形容,也不能片面的用所谓的历史经验来套——在已经改变了走向的历史进程面前,所谓的历史经验还有其原则性和不可动摇的指导性么?
林广宇懂得的只有四个字——“顺势而为”,他不敢奢望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来扭转整个历史进程的方向感,但他希望依靠自己的识见能对历史车轮的走向施加足够的影响,使之能够通过细微的变动最终走上正确的康庄大道。
用心何其良苦!而与汪精卫的“君子协定”显然就是用心良苦中的关键一环。
汪精卫的努力没有白费,通过他特有的渠道与网络,内政部很快控制住了此次暗杀事件的幕后人,时间仅仅不过五天。
“叛徒!”被擒获的组织者愤愤地骂出一句,他显然认出了眼前的人是谁,而汪精卫亦认出了来人,不就是同盟会派驻在京畿地区的特派员么!这种习惯于指手划脚,到了某地就在当地掀起事端的的“钦差大员”已是革命队伍中的常态了。他人若是稍有不同意见,“叛徒”、“懦夫”、“汉奸”的大帽子就劈头盖了下来,仿佛只有同意他们的冒险计划才算得上是真革命一般。
“我从来没有在精神上叛离革命,反倒是你们……”汪精卫用手指指点点,“将原本崇高的革命事业变成了个人争权夺利的手段,你们口口声声吸引着爱国青年为着光明前途抛头颅洒热血,实质却为了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汉奸休得血口喷人!”
“你看看,这是什么?”赵秉钧手下从密室中搜出了一堆银票,盐商前次给的10万两定金已经化整为零,分解无数十张千两、百两的银票以方便使用。
“你不要告诉我这是你们筹集的革命经费?”汪精卫大怒,“同盟会财政情况如何我难道不清楚?总部财政吃紧,不要说拿不出如此大的款项来支持行动,便是维持一般性的日常运转都有困难。要不然,章疯子当年就不会吃了上顿没下顿,不会因为区区几千日元就与孙先生翻脸。”
按照惯例,钱庄是要负责为银票的来龙去脉保密的,而且只要时间稍长,即便有心留意也会淹没在一大堆无效的信息中。但这次不同,因为那张10万两的庄票前不久刚刚被分拆成一堆银票,出票的钱庄掌柜依旧记忆犹新,内政部一查来路,当即就明白了事端原委。
“你不要告诉我这个高老板是革命的同情者与支持者。”汪精卫愤愤地讽刺道,“我比你们更清楚他是什么货色……”
“你……”证据确凿,对方无言以对,嘴上却兀自强硬,“要杀要剐随你们便,老子做了革命党便不怕死,不像你汪某人一样贪生怕死!”
“你要死我不拦你。但是你要拖着别人一起死我就不能答应。”汪精卫的情绪很激动,“前贤有云‘自由、自由,天下多少恶行假汝之名以行之’,我看换两个字很贴切,‘革命、革命,天下多少恶行假汝之名以行之!’”
“带走!”赵秉钧一声怒喝,随即转过头说道,“汪先生,和这种冥顽不化的人啰嗦什么呢?”
汪精卫满脸泪痕,连连摆手:“你不懂,你不懂!”
我不懂?赵秉钧一脸诧异。到底说我什么不懂?说我不懂革命党么?说我不懂汪精卫么?真是咄咄怪事!原本还想追问两句,一看汪精卫的情绪很不好,便就收住了话头,只管顺藤摸瓜了。
高老板其实这几天都生活在恐惧中,两个行凶者虽然毙命当场,但幕后主使之人犹在,仍然有暴露的危险。他曾狠狠心想收买其他黑道干掉这个“革命党”,但对方端的是狡猾,居然横竖都不肯露面,亦不肯上当。他无法,只能静观其变。
所以,当内政部的勘察人员到达他家的时候,他面上还试图保持平静,腿肚子已经兀自抖得不行,说话也哆嗦地厉害。看了他这副脓包样,赵秉钧也不啰嗦,只道:“给我捆了走人!”
高老板是个明白人,用不着大刑伺候,已经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般把全部的事情都交代了清楚,赵秉钧虽然隐隐约约猜想到会与盐政有关,但做梦也没想到两人居然如此大胆:一个为了保住的地位不惜谋杀上官,一个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不惜勾结同道买凶杀人,甚至还摆出革命党暗杀的**阵,意图使人摸不着头脑。
真是好大的胆子!赵秉钧倒吸一口冷气,连夜就去张镇芳府上逮人。
可惜,已经迟了一步,等内政部的人员刚刚赶到张府之时,只见府上诸人已经哭哭啼啼,一问才知:方才张镇芳已在书房里上吊自杀。
赵秉钧等人直闯进去,果不其然,书房正中的梁上晃悠悠挂着一人,正是直隶盐运使张镇芳。仵作伸手一摸,身体还微微有些余热,眼见是死后不久,不过从面部神情来看,倒是断气有些时候了。
“馨庵,你这是何苦呢?”望着熟人的尸体,赵秉钧连连叹息。显然,他认为张镇芳太过于偏执了,盐政一案,纵然与张镇芳有关也罪不至死,如此铤而走险,结果只能是家破人亡的局面——皇帝的脾气赵秉钧可是知道,如果有罪,哪怕已经身故,皇帝也绝不会放过追究。特别是这次居然涉及到暗杀钦差,岑春煊和载泽两人决不肯善罢甘休,张镇芳的罪名算是坐实了。
“找副好棺材,先葬了吧。”不管怎么说,袁世凯执掌北洋的时候,赵秉钧、张镇芳都是相关的得力人手,香火之情犹在,人死为大,赵秉钧对着张家便也只能尽最后的义务了。
张、高阴谋集团的破获不啻于一个动摇直隶官场的大地震。端方原本对事情的后果已做了最坏的估计,但他也压根未想到事情的源头居然在堂堂的一省盐运使,对载泽和岑春煊而言却是一惊一喜,惊的是直隶官场如此恣意妄为,居然连谋杀钦差的念头都敢打,喜的是现在证据在握,师出有名,不用费尽心机寻找其余罪行便能收到效果。
端的是事半功倍,端的是暴风骤雨,岑春煊以屠官出名,屠起奸商来也毫不手软,兼之又有内政部的羽翼,上意雷霆,载、岑用命,长芦盐商十去其九。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硕果仅存的大盐商直隶周家才深刻领悟到工商大臣周学熙从外洋发来电文的良苦用心:“静观其变,总有转机,勿贾祸、勿生事、宜收敛,和气生财!”
知林广宇者,周学熙也!
其实,对内政部与汪精卫达成的“谅解”协议,赵秉钧是有看法的。在他看来,在已经掌握充分证据的前提下根本无需用汪精卫的牌头就能达到目的,只要内政部严加搜索,天津的革命党即便不能一网打尽,也能来个连锅端。但圣意难违,皇帝既然吩咐要放手汪精卫去做,他自然也只能捏着鼻子和汪精卫签订了这么一个不伦不类的“君子”协定。
那么,是林广宇心慈手软么?
非也!如果说林广宇穿越初期本来还有那么一些对革命党的同情和赞赏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欣赏就愈发淡薄。在经历不可思议的重生和总结几十年暴力革命的历史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所谓辛亥革命为自由民主打开进步阀门的论调,其实是从其间接意义上来讲的,辛亥后20来年的历史充分证明了,这不是进步阀门的打开,而是遍地狼烟、军阀混战阀门的打开,是国家元气大伤、民族虚弱无力阀门的打开。
蒙古的叛离,二十一条的签署乃至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无不是这个阀门打开后的滚滚浊流。因为这样重大的历史变故发生,哪怕在极其虚弱、极其无能的晚清时期也是非常难以想象的。在中国的历史道路上,这段时间没有谁比谁更正确的区别,而是谁比谁更少犯罪的区别。而清政府显然不是犯罪最多的那一个。
所以,他对革命整体趋势的同情,对个别革命领袖人物的同情不能换取他对革命道路的鄙夷。镇压武昌举事,既是他穿越后作为皇帝的本能,更是他作为未来人掌握历史发展趋势后的自觉。在那个令人心焦的夜晚,林广宇做出了既轻而易举又难于上青天的抉择。
在伟大的转折关头,林广宇既是编剧者又是剧中人,是非功过已不能简单地用言语来形容,也不能片面的用所谓的历史经验来套——在已经改变了走向的历史进程面前,所谓的历史经验还有其原则性和不可动摇的指导性么?
林广宇懂得的只有四个字——“顺势而为”,他不敢奢望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来扭转整个历史进程的方向感,但他希望依靠自己的识见能对历史车轮的走向施加足够的影响,使之能够通过细微的变动最终走上正确的康庄大道。
用心何其良苦!而与汪精卫的“君子协定”显然就是用心良苦中的关键一环。
汪精卫的努力没有白费,通过他特有的渠道与网络,内政部很快控制住了此次暗杀事件的幕后人,时间仅仅不过五天。
“叛徒!”被擒获的组织者愤愤地骂出一句,他显然认出了眼前的人是谁,而汪精卫亦认出了来人,不就是同盟会派驻在京畿地区的特派员么!这种习惯于指手划脚,到了某地就在当地掀起事端的的“钦差大员”已是革命队伍中的常态了。他人若是稍有不同意见,“叛徒”、“懦夫”、“汉奸”的大帽子就劈头盖了下来,仿佛只有同意他们的冒险计划才算得上是真革命一般。
“我从来没有在精神上叛离革命,反倒是你们……”汪精卫用手指指点点,“将原本崇高的革命事业变成了个人争权夺利的手段,你们口口声声吸引着爱国青年为着光明前途抛头颅洒热血,实质却为了实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不择手段。”
“汉奸休得血口喷人!”
“你看看,这是什么?”赵秉钧手下从密室中搜出了一堆银票,盐商前次给的10万两定金已经化整为零,分解无数十张千两、百两的银票以方便使用。
“你不要告诉我这是你们筹集的革命经费?”汪精卫大怒,“同盟会财政情况如何我难道不清楚?总部财政吃紧,不要说拿不出如此大的款项来支持行动,便是维持一般性的日常运转都有困难。要不然,章疯子当年就不会吃了上顿没下顿,不会因为区区几千日元就与孙先生翻脸。”
按照惯例,钱庄是要负责为银票的来龙去脉保密的,而且只要时间稍长,即便有心留意也会淹没在一大堆无效的信息中。但这次不同,因为那张10万两的庄票前不久刚刚被分拆成一堆银票,出票的钱庄掌柜依旧记忆犹新,内政部一查来路,当即就明白了事端原委。
“你不要告诉我这个高老板是革命的同情者与支持者。”汪精卫愤愤地讽刺道,“我比你们更清楚他是什么货色……”
“你……”证据确凿,对方无言以对,嘴上却兀自强硬,“要杀要剐随你们便,老子做了革命党便不怕死,不像你汪某人一样贪生怕死!”
“你要死我不拦你。但是你要拖着别人一起死我就不能答应。”汪精卫的情绪很激动,“前贤有云‘自由、自由,天下多少恶行假汝之名以行之’,我看换两个字很贴切,‘革命、革命,天下多少恶行假汝之名以行之!’”
“带走!”赵秉钧一声怒喝,随即转过头说道,“汪先生,和这种冥顽不化的人啰嗦什么呢?”
汪精卫满脸泪痕,连连摆手:“你不懂,你不懂!”
我不懂?赵秉钧一脸诧异。到底说我什么不懂?说我不懂革命党么?说我不懂汪精卫么?真是咄咄怪事!原本还想追问两句,一看汪精卫的情绪很不好,便就收住了话头,只管顺藤摸瓜了。
高老板其实这几天都生活在恐惧中,两个行凶者虽然毙命当场,但幕后主使之人犹在,仍然有暴露的危险。他曾狠狠心想收买其他黑道干掉这个“革命党”,但对方端的是狡猾,居然横竖都不肯露面,亦不肯上当。他无法,只能静观其变。
所以,当内政部的勘察人员到达他家的时候,他面上还试图保持平静,腿肚子已经兀自抖得不行,说话也哆嗦地厉害。看了他这副脓包样,赵秉钧也不啰嗦,只道:“给我捆了走人!”
高老板是个明白人,用不着大刑伺候,已经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般把全部的事情都交代了清楚,赵秉钧虽然隐隐约约猜想到会与盐政有关,但做梦也没想到两人居然如此大胆:一个为了保住的地位不惜谋杀上官,一个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不惜勾结同道买凶杀人,甚至还摆出革命党暗杀的**阵,意图使人摸不着头脑。
真是好大的胆子!赵秉钧倒吸一口冷气,连夜就去张镇芳府上逮人。
可惜,已经迟了一步,等内政部的人员刚刚赶到张府之时,只见府上诸人已经哭哭啼啼,一问才知:方才张镇芳已在书房里上吊自杀。
赵秉钧等人直闯进去,果不其然,书房正中的梁上晃悠悠挂着一人,正是直隶盐运使张镇芳。仵作伸手一摸,身体还微微有些余热,眼见是死后不久,不过从面部神情来看,倒是断气有些时候了。
“馨庵,你这是何苦呢?”望着熟人的尸体,赵秉钧连连叹息。显然,他认为张镇芳太过于偏执了,盐政一案,纵然与张镇芳有关也罪不至死,如此铤而走险,结果只能是家破人亡的局面——皇帝的脾气赵秉钧可是知道,如果有罪,哪怕已经身故,皇帝也绝不会放过追究。特别是这次居然涉及到暗杀钦差,岑春煊和载泽两人决不肯善罢甘休,张镇芳的罪名算是坐实了。
“找副好棺材,先葬了吧。”不管怎么说,袁世凯执掌北洋的时候,赵秉钧、张镇芳都是相关的得力人手,香火之情犹在,人死为大,赵秉钧对着张家便也只能尽最后的义务了。
张、高阴谋集团的破获不啻于一个动摇直隶官场的大地震。端方原本对事情的后果已做了最坏的估计,但他也压根未想到事情的源头居然在堂堂的一省盐运使,对载泽和岑春煊而言却是一惊一喜,惊的是直隶官场如此恣意妄为,居然连谋杀钦差的念头都敢打,喜的是现在证据在握,师出有名,不用费尽心机寻找其余罪行便能收到效果。
端的是事半功倍,端的是暴风骤雨,岑春煊以屠官出名,屠起奸商来也毫不手软,兼之又有内政部的羽翼,上意雷霆,载、岑用命,长芦盐商十去其九。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硕果仅存的大盐商直隶周家才深刻领悟到工商大臣周学熙从外洋发来电文的良苦用心:“静观其变,总有转机,勿贾祸、勿生事、宜收敛,和气生财!”
知林广宇者,周学熙也!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