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作者:李延喜    更新:2021-12-04 05:59
  1995年以后放宽的土地供应中,绝大部分是住宅用地,以弥补过去多年的严重短缺。然而,从土地拍卖到建成楼宇出售通常需时3年,因而1995年增加的住宅用地要到1998年才能在市场中发挥调节需求的作用。换言之,这段时期香港住宅市场的供应仍相当紧缺。而期间港府的公屋建设又因长远房屋策略的实施而长期滞后,赶不上需求。
  从需求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香港人口的增加速度远远超过港府原来的估计,截至1996年年中,香港人口总数已达631万人,按照港府1992年时的估计,这将是2006年以后才达到的数字。由于人口的急增,香港的住户数目从1991年的1582000户增加到1996年的1856000户,其中约78%的增幅是基于13%的人口增长,主要源于中国内地合法移民和海外劳工的涌入,以及较早期移民海外人士的回流。
  经营高度集中、市场低度竞争加剧楼宇供求失衡
  在香港特定的土地管理制度下,经过多年的竞争与发展,香港地产业已逐渐形成经营高度集中的局面,约十个大型地产发展商控制了香港地产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根据香港政府的统计,以楼面总面积计算,从事地产发展的最大规模10家集团在1994年至1996年的市场占有率分别是52%、56%和63%,其中,在住宅楼宇市场的占有率更分别高达60%、63%和76%,数字显示这种经营集中性的趋势有日渐明显之势。
  根据香港消费者委员会的调查,香港虽然没有法律障碍阻止任何人加入楼市成为地产发展商,但是,新经营者进入地产发展市场与原有大地产商竞争时,却面对着有限的土地供应、高昂的地价、高财务成本、较弱的议价能力等一系列不利因素。因此,香港的房地产市场不属于具高度“竞争威胁”的市场,自1981年以来,没有新的大型地产商能够打入市场(这是指有能力每年供应量达5%或以上的新私人住宅楼宇发展商。
  由此可见,经营的高度集中、市场的低度竞争威胁、价格歧视的存在,以及部分地产商囤积楼宇牟利等因素,都加剧了楼宇供求的不平衡。
  大量资金涌向香港地产市场而形成“资产通胀”
  从1989年6月到1994年3月期间,香港因受制于港元联系率制被迫跟随减息,在负利率环境下,大量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入地产、股票市场,大幅推高地产、股票价格,形成“资产通货膨胀”。
  1997年,投资者将“九七”回归从负面因素转而视为正面因素,预期“九七”后香港经济将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因而纷纷入市投资。期间有大量内地资金亦从不同渠道流入香港,进入地产市场。这一时期,楼宇已从居住用途转变为投资工具,而且被视为一种看涨的投资工具。大量资金的投机加剧了供求失衡。
  银行贷款的增加推波助澜
  1996年第4季度,香港银行业放松了对住房按揭贷款的审查标准,直接促使大量炒楼力量进入房地产市场,使得本来就已经非常高的楼市价格再度暴涨。根据1998年的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香港与房地产有关的贷款占GDP的比重从20%~30%上升到1998年的70%左右。1979年,香港的房地产贷款占其贷款总额的比重为24%,而到1998年则上升为48%,增加了1倍。80年代初期,用于购买私人住宅的贷款占GDP的8%,而到1998年则上升为40%。香港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蕴涵了大量的泡沫。房地产价格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在1986~1996年间的平均值达24,而1997年8月份在香港楼市高峰期,该指标高达36~50。
  历史典型房地产泡沫危机回顾(5)
  掌握房价走势预测的方法
  表7-41993~1997年香港房地产贷款情况(10亿港币项卫星,李宏银行信贷扩张与房地产泡沫:对东亚金融危机教训的反思东北亚论坛,2005(2)
  年份
  指标
  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
  建造及物业发展与投资180249262333441
  占贷款总额比重(%)1518171820
  购买“居者有其屋”及“私人机构参建居屋计划”单位3540475160
  占贷款总额比重(%)33333
  续表
  年份
  指标
  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
  购买其他住宅楼宇233259302371480
  占贷款总额比重(%)2019292122
  房地产贷款占贷款总额比重(%)3840394245
  5中国内地的房地产泡沫
  …………………………………………
  海南省房地产泡沫
  我国的海南省曾是房地产“泡沫”的重灾区。20世纪90年代初,占全国人口6%的海南岛积压商品房却占到了全国的10%。在20世纪80年代末,海南成为全国各地投资者、投机者渴望发财致富的乐园,并在90年代初的头两三年达到高潮。当时,海南省的房地产投机活动呈现出典型的泡沫经济的特征,房地产需求与价格正相关。从海南省房地产的价格波动看,1988年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350元/平方米,1991年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则猛增至5000元/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257%。1993年上半年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为7500元/平方米,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呈现回落趋势。在海南省房地产泡沫疯狂膨胀的年代,全国各地的热钱纷纷流入海南,使得每平方米的房地产以每天二三百元的速度上涨。在这种投机气氛下,在房地产最为狂热的时候,海南7000多家公司中,至少有5000家企业参与过房地产交易,而在这5000家企业中大约只有几百家因为某些原因实现了胜利大逃亡吉剑锋我国防范房地产泡沫的政策研究[D]福州:福州大学,2004。
  1995年,当这股挟带着巨大泡沫的经济狂潮尘埃落定时,全国有800多亿的资产就像“烂尾楼”一样被钉在这片土地上。房地产泡沫过后,550多幢“烂尾楼”遍布于海口、三亚,随处可见的“烂尾楼”赤裸裸地在向世人诉说着10年前的狂躁,展示着房地产泡沫破灭过后的伤疤。尤其是那么多“烂尾楼”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外来投资者的信心。而与房地产业息息相关的耕地占用税、土地出让费、营业税、契税这“四大财源”几乎全部消失,海南经济跌入低谷。泡沫破灭后,海南经济陷入了长达五年之久的低迷。
  表7-51987~1995年海南省房地产价格变化情况周成主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1996中国计划出版社,1996
  年度平均价(元/平方米)涨幅(%)
  1987年975
  1988年135038
  1989年上半年13500
  1989年下半年975-28
  1990年125028
  1991年140012
  1992年5000257
  1993年上半年750050
  1993年下半年4000-47
  1994年3500-13
  1995年上半年3150-10
  由于中国当时处于经济转轨阶段,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而市场还远未成熟(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因而中国房地产泡沫的成因又有自己的特殊之处。
  1992年初,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大大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资金涌入这些地区。对未来地价走势的良好预期引发了大量的土地投机。在这种投机气氛下,在房地产最为狂热的时候,海南7000多家公司中,至少有5000家企业参与过房地产交易,它们大都通过各种关系,采取合法、非法手段批到土地,然后拿地皮作抵押向银行贷款,拿到贷款之后再将地皮炒出去。在这些炒家的哄抬之下,地价、房价短期内暴涨。投机需求造成的地价暴涨造成更大的土地投机,最终形成地产泡沫。因此,土地投机是海南房地产泡沫形成的直接原因。
  房地产泡沫留给海南的遗产是数目巨大而不详的金融不良资产。房地产狂热而无序的投资开发,造成企业资金被“压死”,民间资金被“套牢”,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1992年到1998年之间,全国GDP峰谷落差平均为4个百分点,而海南省为359个百分点,大起大落,位居全国之首。
  房地产泡始于金融业的混乱和失控。当时各路资金通过各种渠道竞相涌进海南,除四大商业银行扮演主角外,被卷进来的还有股份制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大型国企、乡镇企业和民营资本以及各种名目繁多的集资款,最终从泡沫中全身而退者却寥寥无几。在这一轮房地产泡沫中,最大的赢家是从金融机构贷款的个体商人,最大的输家是拥有所谓房地产抵押物的金融机构。
  北海市房地产泡沫
  北海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缘,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还仍然是坐落于北部湾东北海岸上的一个宁静的海滨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