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作者:伍心铭编著    更新:2021-12-04 05:38
  鬼谷子为他的奇异的军事才能而兴奋地说:“这一下,大军事家孙武后继有人了!”
  孙膑有个同学叫庞涓,对孙膑的才能十分忌妒,但表面上却装作和孙膑很要好,相约以后一旦得志,彼此互不相忘。后来,庞涓先行下山,在魏国作了将军。他派人邀孙膑下山共同辅佐魏玉。孙膑到来之后,他先是虚情假意地热烈欢迎,而后委之以客卿的官职,孙膑自然对不忘旧日同窗之情的庞涓感激万分。然而半年之后,庞涓却玩弄阴谋手段,捏造罪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对他施以膑刑,脸上也刺上字,目的在于从精神上消蚀孙膑。
  对庞涓所做的一切,孙膑起初毫不知情,后来当他知道使自己成为一个不能行走的废人的元凶就是庞涓时,下定决心要报仇雪恨。他摆脱庞涓手下的监视,暗地里潜心研究兵书战策,准备有朝一日逃离虎口。为了蒙骗监视他的人,他甚至装疯卖便,以粪便为食,与牲畜作伴。
  不久,齐国使者来到魏国,暗中探访孙膑把他藏入车中带回齐国。在一次王公贵族的赛马活动中,大将田忌将足智多谋的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在齐威王面前,孙膑畅谈兵法,尽叙平生所学,受到齐威王的赏识,被任命为齐国军师。从此,孙膑开始在战国时风云齐聚的军事舞台上大显身手。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大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企图一举消灭赵国。孙膑与田忌商量,提出“围魏救赵”的作战方针。不但解了邯郸危急,并且在次年的桂陵之战中以逸待劳,大破魏军。此战,魏军几乎全军覆灭,庞涓权率少数兵士仓皇逃脱。
  桂陵之战后十三年,魏王又派庞涓率兵攻韩。齐王答应救援,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攻魏救韩。孙膑冷静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根据魏军悍勇轻敌和急于求成的心理,提出退兵减灶的作战方针,忍一忍魏军狂妄之气,诱敌深入。而后齐军故意作出怯战的样子,减少锅灶表示齐军已大多逃亡,以此来麻痹敌人。魏军果然中计,穷追猛赶,齐军却一味退却,最后在山高距窄,树多林密的马陵设下埋伏。同时,孙膑还命人把路旁的一棵大树的树皮刮去并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并吩咐士兵说:“夜里发现红光,就一齐放箭!”
  天黑之后,庞涓率兵马不停蹄地追到马陵。但见路上横七竖八地扔着许多木头,便命士兵下马下车,准备开路追击,却忽然看见路边的白色树干上隐隐约约有几个大字。庞涓疑心特重,便命人点火观看,但没等看完就连叫不好。但为时已晚,齐军乱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四面被围。话如雨下,既无法抵抗,又无路可逃。庞涓自己也身负重伤,眼见败局已定,绝无挽回的余地,只好垂头丧气地拔剑自刎。齐军战役一举歼敌一卜万。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被称为经典之战的马陵之战,而孙膑从此也名扬天下。
  孙膑的确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深知忍字秘诀的人。面对命运的不公,面对“朋友”的诬陷,他仍能忍隐不发,潜心等待时机的到来。这不但需要一份惊人的耐力,同时也要有一种卓越的审视力和观察力。
  虽无鸣,鸣必惊人
  《韩非子·喻志》篇中记载着楚庄工的故事。春秋时,楚庄王继承王位,然而却一连三年不认真处理政事,其实他是在不动声色地了解内外情况,调查大臣私下的举动。后来有个大臣作谜语问楚庄王:南方有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答日:“虽无飞,一飞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果然,不出半年,楚庄王亲自听政。后举兵伐齐,几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楚庄王的火虽然烧得晚了一点,却能发挥火的最大热量。假设他一日为王,就大刀阔斧地进行自己意想之中的改革,就等于无的放矢。忠奸不辨,处士不举,靠谁来为自己出谋划策、鼎力相助呢?隐忍三年,既体察了国情、民情,熟知天下大事,又能识辩忠奸,去除杂萎,楚庄王这把火烧得实在是够聪明。
  吃亏吃出名堂来
  南宋时。岳飞的部将董先奉命去迎击南侵的金兵。金兵有上万人,而岳家军则只有几千人。怎样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呢?董先想出一条妙计。
  他首先纵兵深入,但一与金兵交锋便全身而退,一日退百里,连退三日,手下的兵士越退越少。有些部将极不满意,说与其现在接连退却,还不如先前战死疆场。一直到第三天,董先眼见大家的愤慨之情都已被激发起来,这才告诉大家到了拼死作战的时候了。于是,全军上下齐心协力,一鼓作气打反击,压迫敌人步步后退。当溃不成军的金兵退到唐州的牛蹄、白石二地的时候,正想放下兵器吃饭,谁知董先二天前纵兵深入时埋伏在此地的军队猛地掩杀出来,大败金军。这又是一个以退为进,以忍为攻的典型例证。
  俗语说得好,大丈夫能屈能伸。讲的是汉时辅佐高祖刘邦称帝的大将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韩信开始时并不是辅佐刘邦,而是先投奔项羽,因得不到重视,才智不得发挥,这才改投刘邦门下。他在投奔项羽的楚军之前是个穷青年,经常背着宝剑在街上闲逛。一天,一个泼皮少年突然拦住他的去路,对他趾高气扬地说道:“你经常背着宝剑,又长得人高马大,其实是个怕死鬼。不信,你敢杀死我吗?如果不敢,那就乖乖地从我的两腿之间爬过去!”面对这种的挑衅,韩信非常生气,但很快就冷静下来,弯下腰来从那无赖的胯间爬了过去,惹得满街围观的人都哄堂大笑起来。韩信却若无其事地站起身,慢慢地走开了。
  以史为鉴
  历代的皇帝都知道安邦治国是自己的要务。怎么治?不劳民伤财,不劳兵袭远,爱民如子,政治清明,国家治理得一定会很好。开明的皇帝喜欢自己的巨子清正廉明,两袖清风,以国为家,能够真正地为国家江山社稷着想。大凡开国皇帝多半都能励精图治,好好振兴一下自己的事业。原因就在于他们知道江山来之不易,稍一松懈就会随水而去,土崩瓦解。而其后的皇帝则多是在官内“土生士长”,不知稼稿之苦,贪图安逸享乐,金钱珍宝要得,玉女美人也同样不可少,于是整日陶陶然,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荒废国事,渐渐就丢了天下。
  宋人司马光曾编篡《资治通鉴》,历鉴各朝各代为政之得失,以作为政之借鉴。其实本质上说的是应该多为天下民众着想。
  商前约王穷奢极欲,聚敛无数,竟要用酒来造成池子,用鲜肉聚集为林,生活自然是富足之极,结果却亡了国。隋炀帝即位不久,命人开凿运河,修造巨船,征敛天下无数美女一同巡游江南,沿路各地都要贡奉最精美的食品和宝物。隋朝本来就刚刚建立,让他这么一折腾,越发地难以收拾。结果是无心裁柳柳成荫,手握兵权的李渊稀里糊涂地作了皇帝。
  有以贪败国的皇帝为借鉴,那么聪明的皇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作为执政的反面教材,时时鞭策纠正自己,这样就能使自己的宝座坐得更长久一点,人民也会因此而得以体养生息,衣食可安。
  秦始皇是个暴君,接替他的汉朝请皇帝就知道不能像他那样做。汉高祖刘邦就率先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与民方便。继之的文帝。景帝更是持之以恒,不敢懈怠。文帝在位期间曾经打算修建一处露台,一计算要用100金,相当于10户中等人家的家产,他便罢手不修了。景帝更知体恤百姓,接连降低收税标准,最低时只收三十税一,甚至接连几年不收税。
  千古名臣
  魏征任唐太宗的宰相,前后长达十六年,敢于直谏,是唐太宗为政上的得力助手。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谏臣,曾前后向唐太宗进谏二百余次。他性情耿直,即使唐太宗雷霆震怒,其他大臣都敛气摒声,不敢抬头的时候,他仍能神色镇定,从容陈词。特别是他反对帝王追求享受,认为这往往就是政治败坏的开始。唐太宗一有这样的苗头,他就毫不客气地加以指出。一次,唐太宗外出巡游,住在洛阳显仁宫,因为供奉差一点,便对有关官员大加斥责。魏征听说后,劝谏太宗道:“陛下因为供奉不好而斥责官员,开了这个风气之后恐怕就会弄得民不聊生了。以前隋场帝出巡时,令各地官员攀比着敬奉最精美的食品,并以此作为赏罚的依据,结果弄得天下大乱,众叛亲离。这些都是陛下亲眼见到的,为什么还要学这一套呢?”唐太宗听后,马上悔悟,说:“要不是你,朕是不会听到这样的话的。”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派人去魏征家整理书函时得一表文,上面写着:一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任恶人则国乱。”唐太宗阅厅感慨万分,命公卿侍臣将这几句话记在绩板上,并让大臣们学习魏征“知而必谏”的风格,公而忘私的精神。于是唐朝大治。
  忠臣明主,一个敢于直言进谏,一个正好纳谏如流,这样才能相得益彰,共同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如果忠臣遇昏君,或明君遇馅臣,或者昏君遇馅臣,那都是大大的不妙。商纣体力充沛,喜欢渔猎女色,费仲、尤浑就拼了命地为他搜罗美女,任其享乐,终于亡了国。清朝乾隆帝是个不错的皇帝,还算有作为,可是他却碰上和坤。一次和坤说假话讨好乾隆,被乾隆知道,大加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