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逸”史 分节阅读 65
作者:而山 更新:2021-12-04 05:30
军政治部另还派遣两位军事检察官执人民军军事委员会的命令随同前往,他们主要是去调查第51团第二营全军覆没的详细情况的,并顺便解押原第51团上校团长潘攀回根据地的人民军军事法庭。
先发展起来的欧美殖民国家在四处扩张势力,加紧侵略远东中国之时,在西欧大陆,一个极具扩张力的新殖民国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慢慢成长壮大。
在威廉家族及尤杰斯家族的强力支持下,重组内阁的奥托·冯·俾斯麦,果然厉害,全力推行政治经济与军事改革。如果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那么无可否认有些人的功劳要相对大的多;如果说历史是英雄的历史,那么俾斯麦无疑是其中风头十足的一位。他制定宪法;他虽出身容克贵族但却毫不犹豫的反对他们的利益;他努力尝试解决社会问题;他主张推翻实行君主制的德国诸侯;他宣传德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讲究现实政治和权力政治,只用实力说话;他终日辛劳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平衡普鲁士的实力和理想(需要)。他在军事上举世闻名的普鲁士征兵制和参谋总部体制的军事改革大大增强了普鲁士王国的陆军实力,战斗力急剧上升;他极其高明的大战略思想来指导和塑造其外交政策和行为,成就了普鲁士王国的强大。
一年多时间里,人民军提供给普鲁士王国的龙族05步枪的制造技术,被他们充分利用,依靠他们强大的工业基础,他们已经装备完毕所有的一线作战部队,共有十三万人,普鲁士也成了全世界龙族05步枪最大的生产基地。在普鲁士王国,龙族05步枪被命名为斯卡斯步枪,代码为P—52步枪。这一切更是使普鲁士王国如虎添翼。
根据林逸主席的指示,人民党根据地驻普鲁士王国代表处尽力推动普鲁士王国发起统一之战,搅乱欧洲局势,从而影响到那些在远东侵略中国的各欧洲列强的国内政治决策。代表处还通过玛丽娜和代表处主任杨路参加普鲁士王国高官及议员的宴会的机会,影响普鲁士上层社会的人物,尽量推动普鲁士的统一进程。
普鲁士王国统一之战是肯定要进行的,这在普鲁士王国的内阁高层早有统一的认识,关键是时间、时机、和方向问题。应该是现在还是过一段时间?甚至于更久远的时间进行统一之战?是主动出击还是制造事端或是联合其它势力?是向东出击还是向北?或是向南?这都是普鲁士王国决策高层争论不休,分歧很大的问题。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北部,夹在北海与波罗地海之间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属于丹麦王国管辖,但这两个地区的居民却大都为德意志人,他们长期从属于丹麦国王,可在公元1853年10月12日这天发生的一件事却彻底地改变了这一切。
普鲁士王国有一家公司——费兰货物贸易公司,主要从事转口贸易和原料采购,近段时间费兰公司运输大量普鲁士王国生产的廉价工业成品及半成品进入荷尔斯泰因倾销,这极大地冲击了北部丹麦王国生产的工业产品的销售。随着大量的普鲁士王国的工业产品渐渐北上,进入更北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后,终于发生了丹麦人焚烧普鲁士王国货物的事件。当地的德意志人受费兰贸易公司的挑唆,认为丹麦人这一焚烧行为是针对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因此,针锋相对,也对丹麦人的货物进行毁坏与焚烧,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及部分匪徒乘火打劫,故意打、砸、抢,最后双方发展到人身攻击,遭成丹麦人与德意志人都有部分人员伤亡。随着事态无法控制地扩大,由于当地德意志人居多数,渐渐占了上风,这引起丹麦国王极大的愤怒,指示内阁派遣军队进入上述两地区干预。两地区在军管政策的高压下,很快恢复了平静。但丹麦军队明显地偏袒丹麦人的作法,引起德意志人极大地不满,纷纷要求丹麦军队撤出石勒苏益格及荷尔斯泰因两地区。丹麦军队怕再度发生类似的事件,拒绝撤出,由此,却给自己惹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石勒苏益格及荷尔斯泰因两地区发生的一切,全都在普鲁士王国内阁和议会的密切关注之下,他们一致认为这是普鲁士王国出兵的极佳时机。“以丹麦王国妄图吞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为借口出兵是最好不过的了。”俾斯麦深思熟虑,决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准备对丹战争。他认为这样可以达到一石三鸟之利:首先,可以收并易北河三公国,为统一做准备;其次,可以把对丹战争作为未来对奥战争的预演;最后,还可以在对丹战争结束后制造普奥之间的领土纠纷,以便发动对奥战争时有所借口。
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此一来,欧洲列强的反应会怎么样呢?如果丹麦得到俄国或法国的支持,那么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对于俾斯麦来说,普鲁士的当务之急是必须与奥地利结盟,并阻止法国和俄国与丹麦结盟。俾斯麦积极地灵活运用外交手腕,迫使俄罗斯不与其为敌(因为普鲁士未插手俄国镇压波兰革命)、又令反复无常的路易·波拿巴坐失良机、而英国则无大陆盟友可寻,不足为虑,最终使丹麦没能与任何国家结盟,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支持。
这样俾斯麦在与丹麦开战之前在外交上成功地避免了欧洲大陆列强的指责和干涉。现在关键的是奥地利帝国的是什么态度,想来不给它一点好处,奥地利帝国是不会袖手旁观地任由普鲁士王国毫无顾忌地行动的。普鲁士内阁决定联合奥地利帝国共同出兵,逼迫丹麦王国退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事后两个国家平分上述两地区,石勒苏益格归普鲁士王国,荷尔斯泰因归奥地利所有。
奥地利帝国内阁接到普鲁士王国内阁的邀请,欣喜若狂,他们是多么想在大西洋西海岸有一个出海口啊!它的远征远东中国的远征军很无奈都是租借丹麦王国的海船运输的。“如果早有了荷尔斯泰因这一块飞块,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奥地利帝国的内阁精英们梦想着那美妙的一刻。
公元1853年11月,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借丹麦王国企图吞并石勒苏益格及荷尔斯泰因两地区为由对丹麦开战。1853年11月20日,普奥军队占领荷尔斯泰因;12月15日占领石勒苏益格。短短地一个多月,由于普奥军队的强大和普鲁士王国内阁首相俾斯麦高超的外交手段,成功说服法兰西与俄罗斯无意干涉普奥与丹麦王国之战,丹麦王国很快被打败了,被迫跟普鲁士王国及奥地利帝国签订议和条约。根据协议,丹麦国王放弃上述两地区的一切权力,又根据普奥两国的私下协议,石勒苏益格归属普鲁士王国,荷尔斯泰因归属奥地利。至此,普鲁士王国成功的迈出了统一的第一步。
每一次普鲁士王国想要有所动作,总要顾及邻邦奥地利帝国的反应,这令普鲁士内阁非常恼火,奥地利就像插在普鲁士王国喉中的刺,欲拔之而后快。统一德意志联邦之前,普鲁士对奥地利之战是不可避免的,普鲁士内阁决定所有的中心工作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一个对奥作战的计划在普鲁士国防部悄然实施。
人民根据地驻普鲁士代表处主任杨路,曾多次就玛丽娜的问题跟普鲁士内阁交涉,内阁外交部以各种理由推脱,实在不行了,就以“这是人家的家事,政府无权干涉”为由,打发杨路主任。杨路主任还亲自几次到威廉亲王家里去,多方说服威廉老亲王,都没有效果,次数多了,威廉亲王反而以普鲁士王国与人民根据地的合作相威胁,这令杨路相当气愤,认为威廉亲王不可理喻,是一个老顽固,决定从此再也不踏进威廉家族半步。
玛丽娜很感谢杨路主任为自己所作出的努力,她现在也看清楚,弄明白了:“家族明里是关心爱护自己,暗里是从骨子里瞧不起黄皮肤的东方人,认为自己嫁给黄种人,是家族的耻辱,父亲与大哥是绝对不允许有这种事情发生的。”
玛丽娜想清楚后,知道任何微不足道的政治压力或是晓以大理地说服,对家族来说,都不可能改变他们的决定。“自己只能从其它方面去想办法了。”玛丽娜常常为此事绞尽脑汁。
玛丽娜对林逸的思念,越来越深,那种抽丝刮骨的相思常常使她痛不欲生,她只有在反复地阅读林逸的书信中,以慰自己刻骨铭心的思念。“林逸,我们何时才能相见啊?我愿化作一缕清风吹到你的身边!我愿集成一束月光洒在你身上!我愿变成一个个字符,被你读进你的思念中!”玛丽娜总在无人时思念遥远的林逸。
俾斯麦首相曾经邀请玛丽娜出任自己的首席秘书,他是由衷地感谢玛丽娜。是玛丽娜帮他登上事来的顶峰,是玛丽娜的支持才使他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俾斯麦聘请玛丽娜还另一层意思,想通过玛丽娜架起与威廉家族勾通的桥梁,必竟现在由威廉家族及尤杰斯家族控制的集团在议会中占多数,许多政策与方案的实施都需要他们两大家族的合作。玛丽娜拒绝了俾斯麦首相的好意,她不想也没有精力投入到普鲁士王国内的政治上。有时她会参与一些家族的事物活动,有时他也会对家族的重大决策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她更多的时间还是想到处走走游游,散散心,老是呆在首府,光是应付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追求者,都令她烦不胜烦。她有时也去各大学校看望那些在普鲁士学习的人民军留学人员,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学习,尽可能地把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现在去欧洲留学的人民根据地的人员越来越多,一年中又来了两批,这些都是公派的,人数已达到一千五人。还有许多是自费的,或是一些教育基金委派的,就更多了。
玛丽娜一年中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接到林逸书信的那一刻。略浏览一下,她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写出回信,期望早一点时间把自己的信回到林逸的手中,那么,林逸的下一封信也会早一点时间寄到她的手中。写完回信后,玛丽娜才再慢慢的享受林逸书信字里行间里表达出来的情感。
玛丽娜的书信很多牵涉到重大的政治事件,具有极高的情报价值,因此,人民根据地驻普鲁士代表处不敢等闲处理她的信件,一般都会汇同情报文件一起派专人邮送,或是通过传递情报的其它渠道运送。
第七十九章 广州战役(一)
公元1853年10月6日,欧美联军在广州东莞城东面近郊(今莞城区)与人民军第51团不期而遇发生的一场得不偿失的遭遇战,令联军吃惊不小。“集合了优势兵力的联军在野外与中国人作战居然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尽管全歼了敌军一个整营的部队,可自己的损失三部于敌军,受伤的不计其数,真是不可思议,不敢想象,太恐怖了啊!”这是所有的联军士兵的共同想法。现在他们算是明白了在三元里伏击战中,为什么一个营的联军士兵会全军覆没了。“可能就是这一支神秘的中国军队所为吧!”他们想。
“上次听说法国一支远征军在中国西南的北海大败而归,还有一个整团的士兵成建制的被歼,当时还没有多少人相信呢!现在出现一支有如此战斗力的军队,想必那是事实了。只是西南是中国农民起义军的所在地,他们会有比清政府军队更强的战斗力吗?如果这些假设都成立,他们也是在几百里之外的西南啊!难道他们有部队进入广州地区了?”这许多的疑问,许多的可能令联军的官兵们头痛不已。
“有两点是确定的:一.中国清政府当局与西南农民起义军是敌对势力,清政府现在还封锁着西南根据地。二.进入广州地区的人民军肯定不会多,人数不会超过二千人,不然,人民军是不可能让联军歼灭他们自己的一个营的。”在联军高级联席会议上,这是联军各国参谋们共同的认识。
“遭到重创的联军目前已不宜再展开任何的军事行动了。”联军联合指挥部司令美国班斯顿少将准备全军撤出东莞县及东莞附近所有的乡镇,全部集中于虎门炮台一带,等待后援部队都到齐后,再行打算。
第二年的春天,公元1854年3月19日,春姑娘仍像往年一样把大地装扮得春意盎然,联军的各国第二批援军先后到达了香港或中国虎门。停泊在香港的英法联军后援部队作短暂休整后,将会北上中国台湾的基隆港与先期到达的英法联军会合,补充上次英法联军在大沽口炮战中的损失。在中国南方,英法联军的援军也留下了一部分陆军参与南方集群在中国南方的进攻,这样在中国南方的五国进攻集群陆军人数达到了五万多人,由率领美国陆军第十七师来增援的迈克·肯松中将担任联军总指挥。其中美军一万八千人,英国四千多人,法国七千多人,西班牙一万三千多人,奥地利七千多人;各国海军共有各类军舰七十多艘,人数达到四千多人。一时,中国南方战云密布,一触即发。
迈克·肯松中将第一次踏入西太平洋这一神秘的大陆,对其所知甚少,好奇心多过征服欲。通过美国陆军班斯顿少将提供的《联军在华作战经过报告》,肯松中将知道中国清政府军装备落后,战术思想陈旧,战斗力低下,不堪一击,但有一支神秘的武装部队装备先进,战斗力极强,是一支不可小觑的王牌之军,所庆幸的事是这支部队规模不大,人数有限,能对联军造成一定的损害,但尚不至于威胁到联军的战略意图。“据悉这支部队在东莞东面附近(今附城)遭受重创后,一直在隐蔽修整,暂不会出现,因此
先发展起来的欧美殖民国家在四处扩张势力,加紧侵略远东中国之时,在西欧大陆,一个极具扩张力的新殖民国家——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正慢慢成长壮大。
在威廉家族及尤杰斯家族的强力支持下,重组内阁的奥托·冯·俾斯麦,果然厉害,全力推行政治经济与军事改革。如果说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那么无可否认有些人的功劳要相对大的多;如果说历史是英雄的历史,那么俾斯麦无疑是其中风头十足的一位。他制定宪法;他虽出身容克贵族但却毫不犹豫的反对他们的利益;他努力尝试解决社会问题;他主张推翻实行君主制的德国诸侯;他宣传德国的利益高于一切;他讲究现实政治和权力政治,只用实力说话;他终日辛劳的直接目的就是要平衡普鲁士的实力和理想(需要)。他在军事上举世闻名的普鲁士征兵制和参谋总部体制的军事改革大大增强了普鲁士王国的陆军实力,战斗力急剧上升;他极其高明的大战略思想来指导和塑造其外交政策和行为,成就了普鲁士王国的强大。
一年多时间里,人民军提供给普鲁士王国的龙族05步枪的制造技术,被他们充分利用,依靠他们强大的工业基础,他们已经装备完毕所有的一线作战部队,共有十三万人,普鲁士也成了全世界龙族05步枪最大的生产基地。在普鲁士王国,龙族05步枪被命名为斯卡斯步枪,代码为P—52步枪。这一切更是使普鲁士王国如虎添翼。
根据林逸主席的指示,人民党根据地驻普鲁士王国代表处尽力推动普鲁士王国发起统一之战,搅乱欧洲局势,从而影响到那些在远东侵略中国的各欧洲列强的国内政治决策。代表处还通过玛丽娜和代表处主任杨路参加普鲁士王国高官及议员的宴会的机会,影响普鲁士上层社会的人物,尽量推动普鲁士的统一进程。
普鲁士王国统一之战是肯定要进行的,这在普鲁士王国的内阁高层早有统一的认识,关键是时间、时机、和方向问题。应该是现在还是过一段时间?甚至于更久远的时间进行统一之战?是主动出击还是制造事端或是联合其它势力?是向东出击还是向北?或是向南?这都是普鲁士王国决策高层争论不休,分歧很大的问题。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北部,夹在北海与波罗地海之间的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属于丹麦王国管辖,但这两个地区的居民却大都为德意志人,他们长期从属于丹麦国王,可在公元1853年10月12日这天发生的一件事却彻底地改变了这一切。
普鲁士王国有一家公司——费兰货物贸易公司,主要从事转口贸易和原料采购,近段时间费兰公司运输大量普鲁士王国生产的廉价工业成品及半成品进入荷尔斯泰因倾销,这极大地冲击了北部丹麦王国生产的工业产品的销售。随着大量的普鲁士王国的工业产品渐渐北上,进入更北的石勒苏益格地区后,终于发生了丹麦人焚烧普鲁士王国货物的事件。当地的德意志人受费兰贸易公司的挑唆,认为丹麦人这一焚烧行为是针对整个德意志民族的,因此,针锋相对,也对丹麦人的货物进行毁坏与焚烧,再加上别有用心的人,及部分匪徒乘火打劫,故意打、砸、抢,最后双方发展到人身攻击,遭成丹麦人与德意志人都有部分人员伤亡。随着事态无法控制地扩大,由于当地德意志人居多数,渐渐占了上风,这引起丹麦国王极大的愤怒,指示内阁派遣军队进入上述两地区干预。两地区在军管政策的高压下,很快恢复了平静。但丹麦军队明显地偏袒丹麦人的作法,引起德意志人极大地不满,纷纷要求丹麦军队撤出石勒苏益格及荷尔斯泰因两地区。丹麦军队怕再度发生类似的事件,拒绝撤出,由此,却给自己惹来了巨大的灾难。
在石勒苏益格及荷尔斯泰因两地区发生的一切,全都在普鲁士王国内阁和议会的密切关注之下,他们一致认为这是普鲁士王国出兵的极佳时机。“以丹麦王国妄图吞并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为借口出兵是最好不过的了。”俾斯麦深思熟虑,决定好好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准备对丹战争。他认为这样可以达到一石三鸟之利:首先,可以收并易北河三公国,为统一做准备;其次,可以把对丹战争作为未来对奥战争的预演;最后,还可以在对丹战争结束后制造普奥之间的领土纠纷,以便发动对奥战争时有所借口。
但是,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此一来,欧洲列强的反应会怎么样呢?如果丹麦得到俄国或法国的支持,那么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对于俾斯麦来说,普鲁士的当务之急是必须与奥地利结盟,并阻止法国和俄国与丹麦结盟。俾斯麦积极地灵活运用外交手腕,迫使俄罗斯不与其为敌(因为普鲁士未插手俄国镇压波兰革命)、又令反复无常的路易·波拿巴坐失良机、而英国则无大陆盟友可寻,不足为虑,最终使丹麦没能与任何国家结盟,没有得到任何国家的支持。
这样俾斯麦在与丹麦开战之前在外交上成功地避免了欧洲大陆列强的指责和干涉。现在关键的是奥地利帝国的是什么态度,想来不给它一点好处,奥地利帝国是不会袖手旁观地任由普鲁士王国毫无顾忌地行动的。普鲁士内阁决定联合奥地利帝国共同出兵,逼迫丹麦王国退出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事后两个国家平分上述两地区,石勒苏益格归普鲁士王国,荷尔斯泰因归奥地利所有。
奥地利帝国内阁接到普鲁士王国内阁的邀请,欣喜若狂,他们是多么想在大西洋西海岸有一个出海口啊!它的远征远东中国的远征军很无奈都是租借丹麦王国的海船运输的。“如果早有了荷尔斯泰因这一块飞块,那将是多么美妙的事啊!”奥地利帝国的内阁精英们梦想着那美妙的一刻。
公元1853年11月,普鲁士王国与奥地利帝国借丹麦王国企图吞并石勒苏益格及荷尔斯泰因两地区为由对丹麦开战。1853年11月20日,普奥军队占领荷尔斯泰因;12月15日占领石勒苏益格。短短地一个多月,由于普奥军队的强大和普鲁士王国内阁首相俾斯麦高超的外交手段,成功说服法兰西与俄罗斯无意干涉普奥与丹麦王国之战,丹麦王国很快被打败了,被迫跟普鲁士王国及奥地利帝国签订议和条约。根据协议,丹麦国王放弃上述两地区的一切权力,又根据普奥两国的私下协议,石勒苏益格归属普鲁士王国,荷尔斯泰因归属奥地利。至此,普鲁士王国成功的迈出了统一的第一步。
每一次普鲁士王国想要有所动作,总要顾及邻邦奥地利帝国的反应,这令普鲁士内阁非常恼火,奥地利就像插在普鲁士王国喉中的刺,欲拔之而后快。统一德意志联邦之前,普鲁士对奥地利之战是不可避免的,普鲁士内阁决定所有的中心工作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一个对奥作战的计划在普鲁士国防部悄然实施。
人民根据地驻普鲁士代表处主任杨路,曾多次就玛丽娜的问题跟普鲁士内阁交涉,内阁外交部以各种理由推脱,实在不行了,就以“这是人家的家事,政府无权干涉”为由,打发杨路主任。杨路主任还亲自几次到威廉亲王家里去,多方说服威廉老亲王,都没有效果,次数多了,威廉亲王反而以普鲁士王国与人民根据地的合作相威胁,这令杨路相当气愤,认为威廉亲王不可理喻,是一个老顽固,决定从此再也不踏进威廉家族半步。
玛丽娜很感谢杨路主任为自己所作出的努力,她现在也看清楚,弄明白了:“家族明里是关心爱护自己,暗里是从骨子里瞧不起黄皮肤的东方人,认为自己嫁给黄种人,是家族的耻辱,父亲与大哥是绝对不允许有这种事情发生的。”
玛丽娜想清楚后,知道任何微不足道的政治压力或是晓以大理地说服,对家族来说,都不可能改变他们的决定。“自己只能从其它方面去想办法了。”玛丽娜常常为此事绞尽脑汁。
玛丽娜对林逸的思念,越来越深,那种抽丝刮骨的相思常常使她痛不欲生,她只有在反复地阅读林逸的书信中,以慰自己刻骨铭心的思念。“林逸,我们何时才能相见啊?我愿化作一缕清风吹到你的身边!我愿集成一束月光洒在你身上!我愿变成一个个字符,被你读进你的思念中!”玛丽娜总在无人时思念遥远的林逸。
俾斯麦首相曾经邀请玛丽娜出任自己的首席秘书,他是由衷地感谢玛丽娜。是玛丽娜帮他登上事来的顶峰,是玛丽娜的支持才使他的理想有了实现的可能。俾斯麦聘请玛丽娜还另一层意思,想通过玛丽娜架起与威廉家族勾通的桥梁,必竟现在由威廉家族及尤杰斯家族控制的集团在议会中占多数,许多政策与方案的实施都需要他们两大家族的合作。玛丽娜拒绝了俾斯麦首相的好意,她不想也没有精力投入到普鲁士王国内的政治上。有时她会参与一些家族的事物活动,有时他也会对家族的重大决策提出自己的意见,但她更多的时间还是想到处走走游游,散散心,老是呆在首府,光是应付各种各样层出不穷的追求者,都令她烦不胜烦。她有时也去各大学校看望那些在普鲁士学习的人民军留学人员,关心一下他们的生活学习,尽可能地把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现在去欧洲留学的人民根据地的人员越来越多,一年中又来了两批,这些都是公派的,人数已达到一千五人。还有许多是自费的,或是一些教育基金委派的,就更多了。
玛丽娜一年中最高兴的时候,就是接到林逸书信的那一刻。略浏览一下,她总是以最快的速度写出回信,期望早一点时间把自己的信回到林逸的手中,那么,林逸的下一封信也会早一点时间寄到她的手中。写完回信后,玛丽娜才再慢慢的享受林逸书信字里行间里表达出来的情感。
玛丽娜的书信很多牵涉到重大的政治事件,具有极高的情报价值,因此,人民根据地驻普鲁士代表处不敢等闲处理她的信件,一般都会汇同情报文件一起派专人邮送,或是通过传递情报的其它渠道运送。
第七十九章 广州战役(一)
公元1853年10月6日,欧美联军在广州东莞城东面近郊(今莞城区)与人民军第51团不期而遇发生的一场得不偿失的遭遇战,令联军吃惊不小。“集合了优势兵力的联军在野外与中国人作战居然没有占到丝毫便宜,尽管全歼了敌军一个整营的部队,可自己的损失三部于敌军,受伤的不计其数,真是不可思议,不敢想象,太恐怖了啊!”这是所有的联军士兵的共同想法。现在他们算是明白了在三元里伏击战中,为什么一个营的联军士兵会全军覆没了。“可能就是这一支神秘的中国军队所为吧!”他们想。
“上次听说法国一支远征军在中国西南的北海大败而归,还有一个整团的士兵成建制的被歼,当时还没有多少人相信呢!现在出现一支有如此战斗力的军队,想必那是事实了。只是西南是中国农民起义军的所在地,他们会有比清政府军队更强的战斗力吗?如果这些假设都成立,他们也是在几百里之外的西南啊!难道他们有部队进入广州地区了?”这许多的疑问,许多的可能令联军的官兵们头痛不已。
“有两点是确定的:一.中国清政府当局与西南农民起义军是敌对势力,清政府现在还封锁着西南根据地。二.进入广州地区的人民军肯定不会多,人数不会超过二千人,不然,人民军是不可能让联军歼灭他们自己的一个营的。”在联军高级联席会议上,这是联军各国参谋们共同的认识。
“遭到重创的联军目前已不宜再展开任何的军事行动了。”联军联合指挥部司令美国班斯顿少将准备全军撤出东莞县及东莞附近所有的乡镇,全部集中于虎门炮台一带,等待后援部队都到齐后,再行打算。
第二年的春天,公元1854年3月19日,春姑娘仍像往年一样把大地装扮得春意盎然,联军的各国第二批援军先后到达了香港或中国虎门。停泊在香港的英法联军后援部队作短暂休整后,将会北上中国台湾的基隆港与先期到达的英法联军会合,补充上次英法联军在大沽口炮战中的损失。在中国南方,英法联军的援军也留下了一部分陆军参与南方集群在中国南方的进攻,这样在中国南方的五国进攻集群陆军人数达到了五万多人,由率领美国陆军第十七师来增援的迈克·肯松中将担任联军总指挥。其中美军一万八千人,英国四千多人,法国七千多人,西班牙一万三千多人,奥地利七千多人;各国海军共有各类军舰七十多艘,人数达到四千多人。一时,中国南方战云密布,一触即发。
迈克·肯松中将第一次踏入西太平洋这一神秘的大陆,对其所知甚少,好奇心多过征服欲。通过美国陆军班斯顿少将提供的《联军在华作战经过报告》,肯松中将知道中国清政府军装备落后,战术思想陈旧,战斗力低下,不堪一击,但有一支神秘的武装部队装备先进,战斗力极强,是一支不可小觑的王牌之军,所庆幸的事是这支部队规模不大,人数有限,能对联军造成一定的损害,但尚不至于威胁到联军的战略意图。“据悉这支部队在东莞东面附近(今附城)遭受重创后,一直在隐蔽修整,暂不会出现,因此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